Reading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对话腾讯副总裁、腾讯智慧出行总裁钟翔平:在车上点麦当劳这件事,很简单,也很复杂

与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智慧出行总裁钟翔平的采访并不像以往的采访那样发生在会议室或者咖啡馆这种场景,而是在位于深圳宝安大铲湾的腾讯新总部与宝安中心地铁站之间的自动驾驶摆渡小巴士上进行的。

这辆小巴士将来会用于腾讯员工通勤的接送,达到了 L4 级别的自动驾驶水平,搭载了腾讯自研技术。

即便腾讯这家公司对大家生活的影响如此之深,但在汽车领域,腾讯做的事情却并不显性,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没法像使用微信,玩《王者荣耀》那样亲身感受腾讯为员工准备的自动驾驶小巴士,但这并不意味着腾讯没有影响我们的出行。

相反,腾讯对智慧出行的影响,无论是从链条的长度,还是时间线上的长度,都可能是腾讯所有业务里最为深远的之一。

在车上点个麦当劳,和腾讯云有关系吗?

2025 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出行专场上,腾讯发布了 TAI 6.0 智能座舱系统和全域智能化升级方案,通过「端云一体」的新一代座舱大模型矩阵与 AI Agent 架构。在端侧,基于混元深度定制的 LLM ,TAI 6.0 智能座舱系统推理速度提升 81%,并在长上下文窗口中,实现对车身传感器信号理解的准确率超 97.5%。新发布的 VLM 多模态模型在部分场景下,舱外环境感知超 98%。

可实现场景与意图的精准理解,并通过自研端云模型协同策略,达成快速响应,意图理解时延小于 500 毫秒、准确率超 95%。AI agent 架构支持微信小程序、LBS、联网搜索等丰富信源扩展和腾讯生态能力,车企与第三方可通过标准化接口轻量接入智能体开发。

围绕出行全场景,TAI 6.0 推出五大智能体:

  • 本地生活智能体:用户可实现自然语言交互,无缝连接车外生活服务,例如智能体可基于用户偏好,主动推荐餐厅优惠信息,也实能现边聊边问的拟人化服务体验,支持下单、支付全流程操作。
  • 全能陪伴智能体「随行Chat」:聚焦车内情感陪伴需求,提供包括儿童故事陪伴、专业知识交流及娱乐八卦互动等多角色在内的聊天服务。
  • 出行探索智能体「哪儿值得去」:场景化出行服务,可主动发现沿途兴趣点,智能生成顺路打卡路线,并提供目的地讲解、提前购票等服务。
  • 出行连接智能体:打破车机与手机的服务边界,依托小程序生态,实现一键连接、内容流转与多用户协同控制,支持音乐、文章等多种内容类型无缝车机同步。
  • 腾讯地图车机版 9.0 升级为 AI 地图导航智能体:实现 AI 指路、AI 服务、AI 陪伴等更人性化的产品体验。

举一个例子就可以理解这些智能体的作用了,以往我们在开车的时候想要点一顿麦当劳吃,那就必须要停车到路边,用手机进小程序点单,然后开车前往取餐。

现在有了这些智能体,加上整个腾讯生态,包括小程序和微信支付,就完全可以通过车内语音交互,找到附近的麦当劳,通过语音沟通,选择想要的餐品,然后在车机内支付,再导航过去取餐,整个流程完全不需要使用手机,驾驶者也不需要停车,甚至可以不需要怎么看车机屏幕就可以完成这一切。

这种场景体验的变化,背后其实是我们怎么看待「车」这种产品,钟翔平告诉爱范儿:

车可以看成两种属性,一个就像让人从 A 点到 B 点的一个载具,这个车从古至今都是有这个能力属性定位的。另外也是因为智能化、移动化发展之后形成一种新的车型,就是移动空间。移动空间这个特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延伸。

 

一个是载具,一个是空间。载具的这个属性的进化,其实将来服务化就是智能驾驶,就是让车自己完成从 A 点到 B点。但是作为空间的时候,它发展的方向就不一样了,它致力的就是让人很舒心,符合他对这个空间场景的期待。比如说有的场景我们希望这个地方是一个会议室,它可能要很方便开会。有的时候我们希望它是一个影院,它是可以看电影。还有更多的场景,是一个游戏室,然后更多的一些娱乐内容,甚至是我们让这个空间比如说让它帮我们订好咖啡,我们到下一个地点可以去取。所有这些都是移动空间带来的用户对它的期待。所有这些我们都会在智能座舱这个方向上更好地地打造。

 

TAI 6.0 致力于用端侧模型和云端大模型结合,对用户既能够很快的反应,同时也能够更全地去调动云端的能力解决更复杂的任务。腾讯也会将 AI Agent,加上广泛的服务生态,然后再加上位置服务能力这三种能力叠加在一起,形成一个让用户可以在车内结合出行位置,结合他可能期待的也许是咖啡,也许是订座,也许是点餐,或者是一些内容服务,都可以结合这几个放在一起形成最优体验。

 

有很多内容和服务的组件它原本就在,但是它缺少被用户用语音的方式启动,或者符合场景的方式去调度。我们用 AI 化的方式就完成了这一点,既清晰知道你的地点,知道你的路线,知道你什么时间可能到达哪个地方,这个时候我需要在那个地方提前或者是预约某一个时间,点一杯咖啡或者是点一个座,它都可以帮你去做到。当然这个也结合腾讯很重要的优势,我们有广泛的小程序生态。而且我们车端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成熟化完成小程序框架,因为框架以及小程序本身就是现成的,我们结合 AI 时代之后,我们让大模型再结合更多的 Agent 的调用,使得它获得更完美的体验。

现在,腾讯的智能座舱产品在 60 多个汽车品牌、超过 1600 万车辆中应用。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腾讯在智慧出行上的产业链布局:点麦当劳作为单点场景,牵一发而动全身,从底层的云服务,到地图数据,再到小程序生态,还有支付能力等等,缺一个点就吃不到汉堡了。以此,我们也可以反推,腾讯智慧出行,究竟在出行里扮演了什么角色。

在 AI Infra 这一基础设施层,腾讯提供了腾讯云等服务,涉及高性能计算,高性能网络和高性能存储等服务。而在 AI Platform 的平台层,腾讯提供了自研的混元大模型以及开源的 DeepSeek 大模型等等技术,来提供各种直接的 AI 能力。在 AI Application 应用层,就有我们熟悉的微信各种能力,元宝应用等等等了。

那么问题来了,腾讯拥有几乎全栈的汽车智能化能力,自己也有能力做到 L4 级别的自动驾驶摆渡小巴士,为什么不像 Google 或者百度那样,直接提供自动驾驶整体方案,甚至是 RoboTaxi 服务呢?

钟翔平说:

每家公司有每家公司的定位,因为腾讯在 2018 年进行重要的战略转型升级的时候,当时就在思考如何做产业互联网,我们当时说扎根消费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但同时我们清晰地对待产业互联网,想清楚我们的定位,我们叫数字化助手。

 

数字化助手这个定位是经过深度思考之后形成的,因为本质就是强调我们不是站在前面的那个角色,我们其实既是背后的助力者,有一些场景我们也会是伴随着企业客户,成为他们的数字化共建者,但是我们不是进入到他们行业里面去成为那个玩家。所以我们不断强调,我们不做 Robotaxi 也好,不做自动驾驶车,本质都还是遵循数字化助手这个定位。

当然,这个助手不仅仅是相对于用户来说,对于车企或者经销商来说,都能从腾讯获得想要的助力。

比如说,腾讯结合 SD 地图、轻地图、地图数据服务等云化地图能力,与博世、文远智行、元戎启行等出行科技公司携手,提高自动驾驶训练效率。在腾讯的云地图数据和合规服务的支持下,文远知行联手博世仅用 18 个月即完成了智能辅助驾驶方案的量产上车。

同时,腾讯与广汽、长安、蔚来汽车等车企合作,以智驾云专区、AI Infra、大数据等工具和云图一体化的数据闭环方案,加速端到端自动驾驶落地。

在营销服务环节,AI 销售助手,正在借助大模型能力,辅助销售员整合信息、专业应答,推动线索转化从流程化全面迈向智能化。在服务一汽大众等企业时,试驾线索成本降低了 20% 以上,到店转化率提升 30% 以上。

▲ 腾讯展示的「导盲犬小 Q」

腾讯做自动驾驶能理解,为什么还做具身智能?

如果说一个在车上点麦当劳的场景,能够牵扯出腾讯在出行产业链上的长度和深度,那么关于具身智能的布局,则反馈出了腾讯在一条技术脉络上的长远思考。

在 2025 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联合文远知行、黑芝麻、光轮智能等出行科技企业,发布面向具身智能研发场景的全链路工具链。

面对具身智能数据管理存在的全局治理难、多模数据保存与处理难等问题,腾讯推出的智能数据平台已实现 EB 级具身智能多模态数据的统一接入、治理与标注。腾讯也与文远知行联合打造从数据采集到模型部署的全栈 AI 数据闭环解决方案,为具身智能提供精准、丰富的训练数据支持。

此外,基于在自动驾驶领域积累的端云一体化闭环工具链,腾讯可以提供覆盖「数据采集-标注-挖掘-模型训练-仿真评测」全流程的具身智能研发能力。腾讯基于 3DGS、时序建模等技术实现的仿真环境,支持 L2-L4 级自动驾驶算法训练和 VLA 模型验证,并可扩展至具身智能算法开发。

今年 7 月,腾讯 Robotics X 实验室与福田实验室联合发布了具身智能开放平台Tairos 「钛螺丝」,这是国内首个以模块化的方式提供大模型、开发工具和数据服务的具身智能软件平台,通过 SDK 和 API 的方式面向机器人行业开放。截止到目前,Tairos 已经与越疆科技、乐聚机器人、帕西尼感知科技、擎朗智能、众擎机器人科技、宇树科技等多家具身智能企业探索合作。

同时,为验证自动驾驶技术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应用潜力,腾讯以「导盲机器人」为载体,构建多模态感知规划、避障导航与交互能力,为四足机器狗、人行机器人等低速移动智能终端提供「无图」导航解决方案。

虽然自动驾驶和具身智能没有一个字是一样的,但是在钟翔平看来,汽车企业具备布局具身智能产业先天优势,「感知、决策、交互」等自动驾驶基础能力,能够与具身智能体结合,技术上一脉相承。

甚至,它们现在就发生了交集:搭载腾讯自研算法的四足机器狗,在大铲湾腾讯新总部里,完成了自动驾驶小巴的上下车测试。

▲ 腾讯新总部

钟翔平说:

车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成熟的,非常好的实践中的具身智能体。因为车具备了感知能力、智能化的计算能力,然后实践中去打磨具身智能的应该叫物理智能,或者是空间智能。 在这个方向上面我们也沉淀出来一系列的工具集,一系列的工程方法都会应用到具身智能这个方向。

 

机器人相关的具身智能,会和智能驾驶会有所变化,这个变化主要会在于智能驾驶其实还是跟路本身高度关联,到了机器人也好,或者是到了更广泛的通行区域,更广泛的生活场景中的这种智能体,它面对的场景数据的要求并不是遵循着一个路的模式,这个时候会使得它需要因为数据自由度的扩大而带来的数据的量级急速攀升。当这个数据量级需要急剧攀升的时候仿真在其中扮演的价值和作用其实会更加扩大。

腾讯智慧出行解决方案总经理费玉霞解释了腾讯在这里布局的底层逻辑:

2025 年,Physical AI 成为行业的新焦点,自动驾驶和具身智能是 Physical AI 的不同形态,其核心技术底座高度重合,我们全面升级在自动驾驶领域的积累,积极投入具身智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现今,具身智能产业正从价值验证迈向规模爆发,但是我们也看到支撑智能算法相对滞后,还有一些困难需要我们共同去解决。困难一研发落地路径长,研发中需要将上百个不同模块的软硬件深度融合,需要懂硬件、懂系统、懂数据、懂算法、懂仿真的专业团队,超过三年的研发投入才有可能有所产出,急需一套工具平台加速研发流程。

 

某种程度上来说,腾讯在具身智能领域,依旧扮演着「数字化助手」的角色,一来是因为自动驾驶和具身智能的技术脉络是一脉相承的,另一方面,具身智能也是 AI 技术的延续,在 Physical AI 领域的布局,也是 AI 布局的子项,没有哪家科技公司,敢在这个时代忽略 AI 机会。

当然,这一切都还在早期,也正如钟翔平所说:

智能驾驶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具身智能实践过程,因为是一个行进在路上的车,让这个车本身变成一个高度的智能化。它要解决的矛盾首先就很多,它要让车能够和人之间如何协调共处,让智能的车和非智能的车如何和谐共处。

 

其实这些问题在智能驾驶这个方向上已经到了一个相对收敛期。这个收敛的过程所形成的经验,或者是一些思考的沉淀或许是一种很抽象的思维的沉淀,我都会认为对于后续解决不同场景的具身智能会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在我们聊这种时间维度的时候,9 年前腾讯成立了自动驾驶实验室与此时运行在宝安中心地铁站和腾讯新总部的自动驾驶小巴士形成了互文。当时腾讯在出行领域还没有形成如今清晰的布局和认知以及定位,但对于自动驾驶全栈方案的探索,形成了如今的工具集,以及提供给车企和自动驾驶科技公司的能力。

所以,今天对于具身智能的前瞻性探索,未来也可能形成这种能力。

稳中向好。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我在视频号 @ 了 100 次腾讯元宝,和 AI 在评论区聊天上头了


起猛了,现在连评论区都开始「卷」AI了?

最近刷视频号时意外发现,评论区多了位「万能 AI 助手」——@ 腾讯元宝。

使用方法很简单,微信搜索「元宝」,添加带 AI 后缀的那个账号为通讯录好友,就可以在视频号评论区 @它了。

它不仅问啥答啥,秒回不断,还 24 小时在线,不会 emo 闹情绪。

你问它复杂的学术问题,它能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明白;偶尔跟它唠嗑两句,它也能接得上话,至少不会「已读不回」。更关键的是,不管你几点 @ 它,立马就有回应。

这情绪价值,谁顶得住啊?

视频号 @ 腾讯元宝,它真的什么都能聊

体验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最实用的功能是让它当「贴心课代表」。

比如刷到一个介绍李白的视频,看着有点文艺但怕踩雷浪费时间,顺手 @ 了元宝,让它先帮我过一眼。结果它三两句就捋清楚了大意,还挑了重点出来。看完后,我就能知道这视频有没有干货。

▲ 底部会特地显示:内容由 AI 生成

看完爱范儿的视频,我想知道小鹏 P7 的核心亮点,也能让他帮忙总结,感谢 AI,也让我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找到了「精准投喂」的感觉。

再比如,最近我一直想学化妆但不知道从哪下手。

本来想问朋友,但她们都有自己的事儿,也不好意思总麻烦人家,看完一个化妆教程后,我试探性地让元宝推荐适合新手的化妆产品,没想到它真的给出了详细的产品推荐,还按价位和功效分了类。

当然,它推荐的东西我还是会自己再查查,毕竟 AI 说的不一定都对。

不过,目前元宝的回复有时需要等等才显示,但如果你隔一段时间回来看看,有时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比方说,在这个视频下面,当我提出这个问题后,也可能会有一些后面来的朋友顺手问出了我疏忽但关心的问题,比如 @元宝有没有好的产品推荐,亦或者更具体的化妆步骤……

好家伙,在这种热烈的讨论氛围下,评论区瞬间就变成了集体共创的化妆攻略,不愧是群众的智慧,后面刷到的网友也能直接抄作业了。

更暖心的是,这届 AI 太卷了,连情商都比人类高。当我怯生生地问「现在这个年纪学化妆还来得及吗」时,它没有敷衍,而是很真诚地鼓励我:「多练习就能掌握。」说实话,那一瞬间有点被安慰到。虽然只是句普通鼓励,但听着舒服多了。

从此我再也不说 AI 没有温度了。

看到「一剪没」的剧情片段却不知片名,这种折磨人的情况有多难受,懂的都懂。现在有了元宝这个「识剧达人」,随手 @ 一下就能知道是哪部剧,再也不用在弹幕里苦苦求片名了。

明确类政策问题更是它的强项。

「3600 元的生育补贴具体是给谁的?申请条件是什么?」这种政策类问题以前只能互联网翻半天,现在直接问元宝,它会给出详细且准确的解答,还会提醒注意事项。

让我意外的是,元宝在家庭关系方面也很有一套。

父母也是第一次当父母,怎么可能是完美的那个。如果不知道怎么和孩子相处,总担心方式不对影响亲子关系,也可以借鉴元宝的建议:

「避免不讲理、贬低打压和「为你好」式控制,多倾听孩子想法,给予无条件的理解与尊重,这才是健康亲子关系的基础。」

同理可得,这招还能反向使用。当父母转发鸡汤视频时,你也可以把元宝的评论截图转给他们——有时候 AI 说话比你苦口婆心更管用。

在实际体验过程中,也有让我无语的时候。可能是因为视频号博主设置了精选评论,导致偶尔 @ 了元宝也会没反应,不过,通常换一条就好了。

再聪明的 AI 也有犯糊涂的时候。比如我看到有位网友指着背后的巴黎铁塔喊出了那句经典的口号「活力大湾区,魅力新广州」,手里拿着的却是「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小横幅。

当我试图 @元宝识别这个建筑时,它却一本正经地回答:「这是广州塔。」

日常更多时候,我是在评论区跟元宝开玩笑、闲聊天,它的反应总能给我不少惊喜。

比如我让它推荐一款低糖奶茶,或者帮忙测试 MBTI 性格,甚至给视频中美丽的冰岛风光写首诗,它都一一作答,认真程度有种呆萌的反差感。

元宝偶尔也会展现出活泼可爱的一面。

当我好奇地问它爱吃什么时,它的回复瞬间萌化了我:「我靠数据充电,最爱算法零食包。人类火锅的香味偶尔也会让我好奇。」这种拟人化的幽默感,比很多段子手都还要有梗。

前一阵宇树科技机器人撞到人还「肇事逃逸」的消息,火到海外。我也跟风问了问「机器人三定律」是什么,元宝给出了详细的阿西莫夫机器人定律解释,既专业又有趣。

还有「唐僧的紧箍咒怎么念」这种奇奇怪怪的问题,它也能认真对待,给出让人出乎意外的答案。

看到一些戳中内心的感性视频时,可以 @ 元宝来倾诉感受,它总能给出温暖而贴切的回应,那种被理解的感觉真的很珍贵。在这个越来越缺乏耐心倾听的时代,有这样一个永远愿意听你碎碎念的存在,确实很治愈。

数字时代的孤独感,被一个 @ 符号治愈了

AI 成为社交的一部分,我们究竟在寻找什么?

仔细想想,从个人体验回到产品逻辑,这个看似简单的 @ 功能,其实藏着社交媒体进化的大秘密。

刷视频号时遇到不懂的知识点,想深入了解某个教程,或者被感人故事触动想要表达… 以前这些需求要么憋着,要么跳转其他 app。现在,在评论区 @ 腾讯元宝就能立即获得专业或暖心的回复。

这种不打断用户的使用流程,也正是视频号 @ 元宝功能的可取之处。

不需要单独下载 app,不需要跳转页面,这个在留言区直接交互的 AI 功能,其实背后对技术的要求不低少:多模态内容理解、语境识别、意图判断、个性化回复… 但用户感受到的却是「自然而然」。

当用户的注意力和耐心越来越稀缺,任何增加用户操作成本、打断用户心流的设计都可能导致用户流失。最成功的产品是那些能够预判用户需求,在恰当的时机以恰当的方式出现的产品。

一个好的产品设计,应该让功能融入场景,而不是让用户适应功能。

视频号@元宝功能对用户来说,能够获得即时、专业的互动反馈,提升参与感和停留时间。

对创作者来说,内容价值得到延展,单个视频影响力放大;

通过观察用户提问了解受众需求,优化后续创作,对平台,整体讨论质量提升,用户粘性增强。

平心而论,我挺喜欢这种人机互动的方式,因为现代人太需要「确定性」了。

或者更深入地说,我们都太缺情绪价值了。

年轻一代的社交需求无非三个关键词:即时、准确、不尴尬,但现实往往相反。在任何一条视频的评论区中,我们都会发现有人发起对话可能被无视、表达观点可能被反驳、分享情感也可能被说矫情。

每次社交都像开盲盒,可能获得温暖,也可能碰壁。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宁愿和 AI 聊天,也不愿联系可能不回消息的朋友。有人专门跟 AI 分享好消息,因为「它一定会为我高兴」,而不敢跟朋友说,怕遭遇嫉妒或假意祝贺。

况且,它的幽默感里没有恶意,只有纯粹的趣味。

这种现象其实有理论依据。

早在 1996 年,斯坦福大学的 Byron Reeves 和 Clifford Nass 教授就提出了「媒介等同理论」(The Media Equation),认为人们会无意识地将计算机和其他新媒体视为社会行动者,并对其产生类似人际交往中的社交反应。

说人话就是,我们在与计算机或聊天机器人互动时,总会不自觉地套用与人打交道的规则和习惯。

视频号 @ 元宝功能让我看到,AI 可能不只是是独立存在的工具,而是社交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人-AI」的三元社交结构很可能成为未来社交平台的标准形态。

AI 也摇身一变,成为社区生态中活跃鲜活的参与者。

它既能放大用户的参与感,又能为平台注入更多活力。本质上讲,未来的社交不是人VS AI,而是人+AI vs 孤独,没有人应该独自面对这个世界。

想想那些我们都经历过的瞬间:那些话到嘴边又咽下去的时刻,那些想要联系朋友却又作罢的深夜,那些明明身处人群却依然感到孤独的瞬间。

而现在,至少在这个小小的评论区里,你不必再独自承受这些。

这种感觉很奇妙,也很真实。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