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南方周末|两分钟路人生死抢救:起火的车,拉不开的门

file

  • 一位年轻男子把胳膊伸进车内,尝试从里面开门,持续了两三秒钟,门始终没有反应。“拉不开,真的拉不开。”袁华楷听到他喊。
  • 在消防员灭火时,那位年轻人的情绪彻底失控,“哭得稀里哗啦”。袁华楷猜测,可能是眼看着人在车里,却怎么也打不开门。

文|南方周末记者 陈佳慧 吴小飞

南方周末实习生 李佳彤 李佳珩 潘奕忻

责任编辑|何海宁

2025年10月13日凌晨3时18分,成都市天府大道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小米SU7追尾一辆轿车后,撞上道路中央花坛后,冲进对向车道,起火燃烧。

当天,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发布警情通报,31岁的涉事司机邓某某已死亡,涉事两车不同程度受损。经检测,邓某某涉嫌酒后驾驶机动车。目前事故正在进一步调查。

事故发生后,现场多名路人加入救援,手拉车门、肘击、脚踹,均无法打开车门救援。10月13日下午,南方周末记者就事故中车门无法打开一事致电小米汽车客服。客服表示已如实记录问题,如有受访意向会另行回复。截至发稿,小米汽车尚未回应。

CDT 档案卡
标题:两分钟路人生死抢救:起火的车,拉不开的门
作者:南方周末
发表日期:2025.10.15
来源:微信公众号“南方周末”
主题归类:小米SU7事故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真的拉不开”

30岁的李旭(化名)目击了全过程。那时他刚下夜班,驾车回家。这条路他每天都走,双向八车道,路面平直,没有弯道。他看到那辆车从前方驶过,速度很快。李旭后来在现场听到交警称,事故发生前,涉事车辆车速可能达到150公里/小时,而事发路段限速为80公里/小时。

数秒后,李旭听到两次撞击声:一次追尾,一次撞到花坛。同时,他看到那辆车飞过路中间的花坛,当他驶到事故地点时,涉事车辆已停在对向车道。

袁华楷正好行驶在对向车道。那时路上车辆不多,突然前方出现一个黑影,他仔细看是一辆失控的车。当时他距离事故车辆还有一两百米,尚未看到明显的火光。

袁华楷拿起手机,准备拍下这起车祸视频发给朋友,却没想到刚按下录制键,车辆就在他面前起火了。根据袁华楷拍摄的视频,火势凶猛,车辆右后方火势较大。因距离较近,袁华楷听到了他认为是“电磁起爆的声音”,“声音特别大,很吓人,我整个人都蒙了,反应不过来,很恐怖”。

向前行驶三十米左右,袁华楷把车停在路边,他的第一反应是报警。因为过于紧张,第一次拨号时只按了“11”,“0”还未按到就已拨出。根据他的手机记录,报警时间是凌晨3点20分。

报警后,袁华楷向起火车辆跑去。等他跑到跟前时,车窗边已经有人在施救。一位体型较壮的男子正用手敲玻璃,嘴里喊着“醒醒,醒醒”,另一位瘦高男子在用脚踹门。袁华楷对他们说:“这样打不开。”

他转身去喊人:“谁手上有扳手?什么工具拿过来。”几秒钟后,有人从对向车道递来一把扳手。

一位男子接过扳手,继续砸窗。两下之后,驾驶座一侧的车窗被砸开,但只碎了右半边的玻璃。随即,另一位年轻男子把胳膊伸进车内,尝试从里面开门,持续了两三秒钟,门始终没有反应。“拉不开,真的拉不开。”袁华楷听到他喊。

火势又大了,这次从驾驶座方向往外蹿。那位年轻男子连忙把胳膊抽出,动作太急,右手被碎裂的玻璃划伤了几处。袁华楷并不认识他,两人都是路过的司机。“他挺勇敢的。”袁华楷说,“那车的电池就在底下烧着。”

这时,有人从对向车道递来一罐绿色的泡沫灭火器。袁华楷上前接过,正好110和120的电话不断打来,灭火器被另一位男子接过去,对着车体喷射。“要是能把明火压一压,也许还能再试试开车门。”袁华楷说。

那罐灭火器可能来自李旭的车上。他平时随车携带,听到有人在找灭火器,便从车里取出递了过去。隔着花坛相距二三十米远,李旭看到那团从灭火器喷出的白雾融进火光,只觉得“作用不大”。

消防员切割破门

灭火器喷了数十秒,左侧车身的火势一度减弱。但很快,车底再次传出更激烈的爆炸声。爆炸瞬间,袁华楷感觉地面明显震动,一股气流冲过来。所有人几乎在同一时间后退,火势顺势向上蹿起,他们被迫撤离。

“那时候我们已经确认,司机救不了了,真的救不了了。”袁华楷感到手脚发麻,在破窗之前,他曾透过车窗看到车内浓烟翻滚,确认驾驶室里有人,但无法判断对方的状态。喊了几声,都没有回应。从开始救援,到无法靠近,袁华楷说“没到两分钟”。

两三分钟后,消防人员赶到。

消防员灭火时,袁华楷离开了。他说,现场焦糊味太重,空气里混着电池燃烧的气味,还有橡胶、塑料的味道,身上都沾满那种糊味。地面上也冲出很多碎屑,塑料的、金属的。“实在看不下去了。”他说。

那一夜,他几乎没睡,脑子里反复闪回救援画面。“那个伸手去开车门的小伙子更难受。”袁华楷说,在消防员灭火时,那位年轻人的情绪彻底失控,“哭得稀里哗啦”。袁华楷猜测,年轻人痛哭的原因可能是无力感,眼看着人在车里,却怎么也打不开门。

对消防员来说,这个车门也很难打开。李旭记得,包括消防指挥车在内,当晚一共来了七辆消防车。灭火持续了二十多分钟,火灭了又燃,燃了又灭。消防员一边扑火,一边尝试破门。李旭看到他们拿着撬棍去撬车门,撬了很久,却没能打开。随后消防员用切割机才把车门打开。那时,驾驶座的司机已无生命迹象。

火势被完全扑灭后,李旭发现,事故车的前半部分还算完整,车标依然清晰,但从前挡风玻璃到后座几乎被烧空,只剩车架。

直到现场处理完毕,李旭才离开,当时已是凌晨4点40分,他在现场待了接近一个半小时。

image

事故车辆灭火现场。

国标已在征求意见

近两年,多起电动车事故中出现“车门打不开”的情况。

2024年4月,山西省侯平高速路段一辆电动车追尾道路养护车,随后起火,造成司乘三人死亡,事故车辆车门打不开,引发关注。2024年5月,山东省淄博市一辆电动车撞上路中央防护栏后起火,被困人员随后由路人用撬棍和小刀救出。2025年3月,安徽省铜陵市也发生类似事故,三人身亡,同样车门打不开。

电动车在发生事故时,门把手打不开有多种原因。“比如一些电动车门把手被设计成电控开关,有电的时候才能打开,一旦断电车门就无法打开;再比如车辆边框或者核心零部件在撞击后发生重大损伤、机械锁止装置损坏等情况,都会打不开车门。”一家车企的资深汽车工程师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一名小米SU7车主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该车型门把手是半隐藏式,电控开关,在车辆断电的情况下,驾驶舱可以通过内置的机械拉手打开车门,但是车外无法通过机械方式打开车门。

“一旦发生断电,在驾驶舱人员无法开锁自救的情况下,外部救援无法通过直接拉开车门施救。平时或许没啥大影响,但对于逃生救援来说会比较重要。”前述工程师分析。

这位工程师介绍,电动车的隐藏式门把手和传统门把手的区别,可以简单理解为家用门锁里的电子锁和机械锁,两者的锁芯都是机械锁,不过隐藏式门把手需要电子系统先把门把手推开才能开门,比传统门把手多了一个前序步骤。

电控门把手在救援方面的潜在隐患,已引发职能部门重视。2025年9月下旬,工业和信息化部就《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对车门内外把手均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必须配备机械释放装置,以便应急开门;即便是电控车门,也需保留机械门把手以策安全。

具体要求为,每个车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外把手,系统的设计应满足在锁止装置处于锁止状态时,发生不可逆约束装置展开或动力电池热事件等事故后,非碰撞侧车门应能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通过车门外把手开启车门。

对于车门内把手方面,也要求每个车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把手,应能在不借助外部工具的情况下,通过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把手释放门锁并开启车门。若装备电动式车门内把手,应同时配备具有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把手。

亮见|关于成都车祸,我努力写一篇小米投诉不了的文章

file

在互联网上,写关于雷军和小米的文章,你得格外小心。

你只要不把话说得百分百周圆,他们强大的法务部就有可能闻着味,千里迢迢地追到你,投诉你。

我之前在“亮哥读书”号上写的《雷军们的文字游戏,该歇歇了》,已经被“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投诉并删除了。

就连B站上抄袭我这篇文案的视频,都先被小米给投诉了。

image

早上我又看到,博主“朱文强”发了关于成都小米汽车车祸燃烧的视频,也被小米迅速投诉了。

image

img

甚至是,之前有厨子冒充小米高管炒作,博主“麦杰逊”写文章,帮小米“辟谣”,然后,也被小米投诉了。

img

细心的读者应该已经发现了,投诉我们的主体,都是“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我都怀疑这家公司是不是以投诉为主业的了。

所以,我决定以这篇文章为案例,努力写写小米,写写这次的成都车祸,看看能不能写一篇不被“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投诉成功的文章(我已经不期待小米不投诉了)。

首先,我得检查一下上面写的所有内容。

我们三个号都被小米投诉,这是事实;我的一些感想,基于我的亲身经验且并不构成诋毁。OK!

其次,我得把每一个信息都标注好权威来源。

就比如,据官方警情通报可知,事件发生在2025年10月13日凌晨3时18分左右,地点是成都市天府大道南段,驾驶员邓某某(31岁)涉嫌酒驾,追尾前车后,撞击绿化带翻滚起火身亡。

image

虽然通报没说出车祸的是什么车,但权威媒体《中国新闻周刊》其实已经报道,起火的车辆就是小米SU7。

参与救援的司机还说:“车里只有司机,我们叫不醒,人已经昏迷过去了,车门也挤压变形了。”

然后,又有其他多名过路司机参与救援,有位薛先生称:

“我们有的拿灭火器,用石头或用脚踢,打不开门,车门玻璃砸不破。因为火势太大、温度高,我们受不了就散开了,看着汽车被火吞噬。直到消防车来,我们根本靠近不了。”

image

而根据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时间”的报道,救援者用扳手破窗时,发生两次爆炸,众人用灭火器灭火时,发生第三次爆炸,迫使大家撤离。

image

而据《三湘都市报》报道,消防人员到场后,先用水枪压制火势,随后用工具切割车身救援,现场方才逐步得到控制,但驾驶员已不幸遇难。

image

事故原因尚未可知,但这已经是我在网上能找到的、关于事故过程的最权威、最客观和最全面的报道了,我再检查一遍,这些都是客观经过的描述,没有任何损害小米品牌的信息。

再次,要让各种说法都有机会展示。

在南都做记者时,老师就教过我们,新闻事件的涉事双方,都有为自己说话的权利,不能只采访一边。

所以,既然已经涉及到小米了,而且很多网友都已经对车门为何打不开存在争议(不管这种争议是不是有着坚实的道理和依据,这种争议的存在本身都是不容否认的事实),那做报道时,就该让小米站出来为自己辩解。

但问题是,从上面的截图中也能看出来,很多媒体致电小米客服,但大多未收到回复。

但我还是努力找到了小米一点点的回复,据《现代快报》报道,关于小米SU7门把手的问题,一位客服人员解释称:

当车辆发生碰撞或者接受到碰撞信号时,车外门把手会从电动解锁切换成机械解锁。

此外,车门内也有应急把手,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拉动解锁。

当记者提出若车辆出现断电情况,车门如何从外打开,对方并未明确作答。

但《现代快报》很严谨,还不忘提醒读者,如遇重大事故导致车门变形,不论传统机械门把手或是电子门把手,都可能打不开车门。

言下之意,这并非小米一家,甚至不仅仅是新能源汽车的问题。《现代快报》尽最大的努力保持了公平客观,所以我也照录在此。

这已经够意思了吧?

image

再再次,我批评其他对象,总可以了吧?

当然,爱投诉的,也不止是小米,光我收到的投诉,就来自但不限于:京东、百度、希音、美团。

当然也有其他类型企业的投诉,但互联网公司是最多的,能占90%以上。

大佬惹不起,我批评点别的,总可以了吧?

就比如,在这起事故的报道中,出现了一个诡异的现象:

虽然现场照片及多源信息都已经确认,起火的车子就是小米SU7,甚至都已经精确到是SU7 Ultra,但很多媒体在报道时,竟然不约而同地回避了涉事汽车的品牌。

“小型轿车”、“一辆小车”、“一小车”,代替了汽车品牌,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了新闻里。

image

image

image

不是要把责任归罪于小米汽车身上,而是,全国的车祸每天那么多,这起事故之所以有新闻价值,值得大书特书去报道,就因为它是“小米SU7”。

宁愿冒着丢掉新闻点的风险,也不愿提及“小米”这个品牌,某些媒体的做法实在让人心寒。如果说是因为权力干预,我也理解;如果是自媒体怕了,不想惹火上身,我也理解。

可正儿八经的媒体啊,何至于此?怪不得有博主感慨:

小米已经强大到,成为一个媒体需要回避的敏感词的地步了吗?还是说,我们的媒体已经堕落到连一个汽车品牌都不敢提的境地?

此处艾特@小米法务部,如果你们看到这里,请知悉,我是在批判某些媒体,矛头没有指向你们,OK?

OK,OK,我终于快要小心翼翼地写完了这篇文章。文章里说的事实,都有权威官方和媒体来源,还替小米说了话,没有污蔑,没有甩锅,批评的狠话也指向了媒体。

我承认我带着情绪,但在事实上,我相信我已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直接转述媒体报道,尽力做到客观中正了。

如果这样,小米也要投诉我(只要投诉,就一定能够成功),那就说明,他们也只敢欺负欺负我这种小虾米了。

那还真是强大呢。

-完-

四川警方:男子开车失控撞人致二死三伤

中国四川省警方通报,当地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名男子开车失控撞人,造成二死亡三伤。

四川泸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星期一(10月13日)在微信公众号“酒城交警”上通报,泸州市当晚7时许发生一起道路交通事故。公安、医疗救援等部门接报后迅速到场处置。

经查,48岁陈姓男子驾驶小型汽车行驶至龙马潭区回龙街路段时,车辆失控撞倒五名行人,造成二人死亡、三人受伤。事故发生后,警方在现场控制了陈姓男子,经检测,排除他酒驾、毒驾嫌疑。

事故原因目前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不正确| 小米SU7又爆燃!雷军,是时候停下看看后视镜了

file

今天凌晨3时18分,四川成都天府大道南段,一辆小米SU7 Ultra的车辆在夜色中燃爆。目击者的行车记录仪显示,这辆车以远超限速的速度超越前方车辆,随后失控摇摆,撞击绿化带,翻滚至对向车道。下一秒,火光冲天。

多名路人闻声而至,徒手砸窗、喷洒灭火器,却徒劳无功——车门紧锁,隐藏式门把手在断电后彻底失灵。消防员最终用电锯切开车身,但驾驶员邓某某已无生命体征。

警方通报称,邓某某涉嫌酒后驾驶。

image

这已是小米SU7在半年内第三起致命事故,至少累计5条生命消逝在“小米造车”的光环下。

雷军,是时候停下来看看后视镜了。

CDT 档案卡
标题:小米SU7又爆燃!雷军,是时候停下看看后视镜了
作者:章云苏
发表日期:2025.10.13
来源:微信公众号“不正确”
主题归类:雷军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1

事故现场视频中,火焰吞噬车身的画面令人心焦。

这与雷军同日发布的帕米尔高原美景和“阳光下更好看”形成了荒诞对照。

image

image

网友涌入雷军微博留言:“新的风暴已经出现。”

image

image

image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资本市场的反应更直接,截至发稿前:小米股价单日暴跌近8%,市值蒸发超百亿港元。

image

这算不算小米一路狂奔的代价?雷军可能需要一场“安全审计”。

从3月安徽高速事故、10月福建平潭坠海事故到这次成都街头大火,小米SU7的安全争议今年爆发了。

安徽事故中,家属控诉“车门锁死、电池爆燃”;成都事故里,路人眼睁睁看着生命被火焰吞噬。

2

造车不是造手机,时速百公里的金属盒子关系人命。小米用互联网速度颠覆行业,但安全不能仅靠“迭代更新”试错。

雷军曾说“汽车是工业皇冠”,如今皇冠上沾了血,需要的不只是公关稿,而是一场彻底的反思。

雷军应暂缓新疆路测等营销活动,主动宣布对全系车辆进行安全评估。

image

资本市场的短期波动,远不及品牌信任崩塌的代价。小米需向特斯拉学习:2018年Autopilot事故后,马斯克公开整改方案。

雷军是时代的企业家,但企业家真正的荣耀,不是销量榜的排名,而是用户敢把生命托付给你的产品。

停下来,看看后视镜里的教训,或许才能让下一段旅程不再有火光。

浣花溪杜甫|禁止学校采购使用不合格食材,还需要两部门联合发文吗?

最近学校食堂问题频发,这让很多家长担心。特别是上海的校园餐,已经让人难以想象了。

为了遏制这种情况,今天看到教育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两部门联合发文:禁止学校采购、使用不合格食材。

img

img

看到这个《学校食堂大宗食材采购验收管理工作指引》,我感觉到有点懵逼,禁止学校采购、使用不合格食材,这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还需要两部门联合发文吗?

使用不合格食材,这不是违法吗?有法律法规,还需要两部门联合发文吗?

两部门联合发文,应该给出具体的违规处罚规定,而不是只是一句基本常识的废话吧。

CDT 档案卡
标题:禁止学校采购使用不合格食材,还需要两部门联合发文吗?
作者:徐鹏1
发表日期:2025.9.26
来源:微信公众号“浣花溪杜甫”
主题归类:食品安全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这感觉怪怪的,但好像又是在修复一个bug。

可能很多人和我都有同感,感觉都是一句正确的废话,禁止采购使用不合格食材,这就像禁止杀人,禁止放火一样,还用得着如此强调吗?

但两部门掌握的信息肯定比我们多,在这个时候发一句如此常识性的工作指引,估计是有人违背常识,可能是真有人故意这么干。

不合格食材,为何还要上市?为何还要特地发文禁止。

难道以前是允许的?难道说真有人故意采购不合格食材给学校?

经过两部门这么一提点,回想起这么多年在学校吃饭的经历,还真能细品出那个味来。

比如学校的米,合不合格不确定,但似乎总是陈米。

学校的肉,以前经常爆出买的肉都是臭的。

还有一些临期食品,甚至过期食品,某些学校似乎都能充分利用其价值。

我以前做过一段时间餐饮,有一次发现供应商送来的火腿肠过期了,就打电话叫来换。结果供应商换了之后,拿着过期的那一箱火腿肠,恬不知耻的说:拿去给学生吃。这句话一直让我记忆犹新。

所以,现在看到两部门联合发文,虽然感觉怪怪的,但又能感觉到这背后真切的无奈。

就像带孩子一样,爸爸妈妈突然联合发言:不要摸粑粑,那可能就是孩子曾经摸过粑粑。

希望两部门联合发文后,某些学校能真正落实吧。不奢求你们做多好,只求你们不要使用不合格食材。

真是低到尘埃里了。

深涵说|说说华南理工事件:再见校园夺命车

img

【妻子含泪阻止他:“你到底在想什么?你为什么非要去救那些和我们毫无关系的人?他们是你的妻子和孩子吗?你就像个孩子,你生活在什么世界,你差点就被杀了,赶紧走吧,你这个傻瓜,他们对我们来说,什么都不是。”

迪马看着妻子,说道:“难道你不明白吗?我们活得像动物,死的像动物,就因为我们对对方来说,都无足轻重。”

——电影《危楼愚夫》】

1

还是那句老掉牙的台词。

“悲剧,不是死了一万个人,而是一个人,在同样的事故中,死了一万次。”

18岁,女孩,家中独女,9月开学,华南理工大学。

CDT 档案卡
标题:说说华南理工事件:再见校园夺命车
作者:深涵
发表日期:2025.9.29
来源:微信公众号“深涵说”
主题归类:校园安全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活泼开朗,青春气息,刚刚竞选当上班长,2025年9月27日,这天是她的18岁生日。

意外突发,她死了。

被车撞死了,在校园内,被车撞死了,在校园内被学校老师开的车,撞死了。

事发地位于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大学城校区,D4教师公寓附近窄路,距宿舍约100米。

肇事者,系艺术学院舞蹈系教师金某,被撞死的学生,系电力学院电气工程专业2025级新生,事故当天,刚满18岁。

目击者称撞击声巨大,肇事车辆气囊弹出,推测车速很快。

目前,警方已经排除酒驾毒驾,司机已被控制。

人没了,就真的什么都没了。

img

2

2023年5月23日,湖北武汉。

汉阳区弘桥小学月湖校区,一名小学生谭某,在校园内被教师刘某驾车撞倒碾压身亡。

孩子过了头七,正好就是六一儿童节。

悲剧没有就此停止,儿童节的第二天,被碾压身亡的孩子他妈妈,从24楼跳下…

母子殒命,两条生命的消逝,足够敲响校园安全用车的警钟了吗?

2023年5月25日,汉阳区教育局发布官方通报:涉事教师已被刑拘,校长等予以免职。

2023年6月1日起,整个武汉市甚至是全湖北省,中小学校内基本都看不见车辆了,因为上级部门发了通知:

校内禁止行车停车。

事后,湖北教育厅发通知,严查、严禁校内开车。

同时,陕西西安教育局那边,也印发《关于进一步严格校内机动车辆安全管理的通知》,明确表示:

在校门关闭期间,除急救、消防等执行任务特种车辆外,其他外来无关机动车辆一律不得进入校园,严格落实人车分流,上放学、课间或校内有学生活动等时段,机动车辆一律不得在校内行驶。

回到文章开头的华南理工车祸事件。

这里有必要补充一个信息点:

华南理工大学官网2022年曾发布《校园交通安全管理办法》,其中规定,机动车辆进出校园门禁时速不得超过5公里,在校内主干道行驶时速不得超过30公里/小时。

规定是写在A4纸上的,对于规定制约的不同人群,往往也就分成了不同的效力。

举例。

学校规定,学生不得带餐入校,不得点外卖,那么这个规定,多半会被严格执行。

反之,学校规定,教职工的机动车辆,要限速降速,要以学生安全为主,那么多半就是个“嘴上说说”。

听不听做不做,并没有那么严苛管控。

还是那句话,“对自己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宽厚相待;对小卡拉米,无规矩不成方圆,大杀特杀。”

校园开车撞死人,不是第一起。

昔日轰动全国热搜榜一的相关事件,事后都引起了教育局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深刻反思,沉痛道歉,全面排查,举一反三。”

那么,“严查、严禁校内开车”,确保学生和行人校园安全,真的严格贯彻执行到位了吗?

img

3

2020年6月2日,西安市第六十七中校园内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被撞身亡;

2023年5月23日,湖北省武汉市,小学生谭某在校园内被教师刘某驾车碾压身亡;

2024年3月19日,浙江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发生车辆冲撞事件,造成19人受伤,其中3人经抢救无效死亡。

2024年10月13日,湖南怀化洪江市雪峰镇,一老师在幼儿园内开车,撞倒3名孩子,一人身亡,两人受伤;

2025年9月27日,华南理工大学,大一新生18岁女孩,在校园内被其他院系老师开车撞倒身亡。

…….

车子,越来越多,电车,提速越来越快,车子,越来越疯,疯到冲到马路上杀死人群,冲到校园里碾压孩子。

原以为马路杀手已经够可怕了,却不想,这些马路杀手竟然直接开进了校园。

img

4

学校是象牙塔,是净土,是最安全的地方。

可现在,越来越多的不安定因素,冲进了校园净土里。

大家可以网上翻翻看新闻。

校园车、校园餐、校园内消失的井盖,出了多少事,死了多少学生。

每一次的事后处理,民众怀着巨大愤怒,悲悯者献上鲜花,校方和官方“高度重视举一反三”的统一模板套话。

直到下一次,同样的悲剧,再次上演。

“我们到底,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

上海的校园午餐,掉进校园深井死掉的那个学生,在宿舍楼附近被车撞死的18岁女孩。

巨大的悲剧发生之前,无数次有人示警。

甚至在其他地方,有鲜血生命换来的惨痛教训,“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古文遗训,数次被敲响的警钟,一群聋子和瞎子,无奈他何。

你指责校园餐死贵太难吃,你举报学校内部开车存在安全隐患,你质疑校园深井井盖消失、消防栓没有水很危险,他们告知你,“不要制造焦虑和矛盾,不要损伤校园形象,请发表正能量的意见。”

充耳不闻,置若罔闻。

对了,补充说一句,那个质疑校服质量有问题的学生家长,被拘留7日,官司打了两年,三次审判,案件到了最高院,才换来了“拘留违规,举报者无错”。

而这两年里,他因被拘留导致情绪崩溃、夫妻关系破裂(2024年1月离婚)、失去工作,并被诊断为抑郁症…

你看,如今这个世道,当你说出那些“不正能量”话语的时候,需要付出这般惨痛的代价。

和光同尘、相互吹捧、互相遮丑、皇帝的新装、没有输过、全都赢麻了。

就和许老板豪言的账面趴着2000亿现金的房企帝国一样,“我们都这么牛B强大了,你怎么还敢说恒大有风险呢?”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一百年前,鲁迅。

现在死了人,闹出人命了,他们不再昂起高傲的头颅,“深表痛心,深刻反思,全面排查,消除隐患。”

我们由衷的希望,窨井是有井盖的,井盖下面是有防护网的;我们由衷的希望,校园餐不是预制菜,而是当天采购现切现炒厨师做出来的;我们由衷的希望,中国的学生和外籍留学生,住一样的宿舍,享用同等的教学设备;我们特别的希望,每一个学生,无论学业成功与否,最终都能平安回家。

如本文标题所写,就让悲剧停留在此,我们这一次,是真的彻底再见了,再也不见校园夺命车了,而不是将来又再一次、再次悲剧的看见校园夺命车事件发生。

再见校园夺命车,是再也不见,而不是再次遇见。

严控校园行车安全,这不是什么科技脖颈会被人“卡脖子”难以攻克的世纪难题。

校园车、校园餐、校园安全,请把最后一片干净的自留地,留给孩子。

谁家的孩子,不是父母的软肋?

外面温顺的、老态的、疲惫的老羊,吃苦遭罪也就罢了;总不能让家里的小羊,也跟着一起吃苦遭罪吧。

要是羊圈里的羊都在吃苦遭罪,央视记者下次再来,就不好再问“你幸福吗?”,不是吗?

总得留一片净土,保住一点依稀的光芒,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给后来者继续砥砺前行的勇气。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img

深涵说|西安坠亡井

img

【“人类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就是我们从未在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悲剧,永远都是在轮回上演。】

1

2022年5月12日晚,西安市。

CDT 档案卡
标题:西安坠亡井
作者:深涵
发表日期:2025.9.22
来源:微信公众号“深涵说”
主题归类:事故灾害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未央区惠西村,一名3岁男童随父亲途经高速桥下积水路段时,因窨井盖缺失坠入下水管道被冲走失联。

事发地位于一座高速公路桥下,是惠西村村民出行的一条主干道。事发时,杨先生牵着自己的儿子正常通过,不慎从窨井掉入下水管网被冲走。

搜救超过65小时,依然没有找到孩子…

2

2022年10月8日,西安市。

西安曲江第五小学,国庆长假刚结束后的第一天开学,在进行摘石榴室外劳动实践时,一学生不幸失足掉入井道,后被送往西安市第四人民医院航天院区,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据了解,石榴树种植在校园草坪内,草坪内却隐藏着一个化粪池口,该化粪池口用木板盖着,上面原先仅盖了绿色的破布用以掩饰,没有隔离防护措施。

由于国庆期间不断的下雨,木板被雨水泡软,学生踩到后不幸发生坠落事故。

而在假期前的9月21日,曲江教育官微发布文章显示,教育部全国系统校园安全工作第八督导组来陕进行督导。

当天上午检查组曾在事发的曲江第五小学开展实地检查,却没有查看出任何安全隐患…

img

3

2024年9月21日,西安市。

高档小区天地源龙湖春江天境,发生了一起8岁女童坠井溺亡的惨剧。

当天下午,8岁的女童和朋友在小区楼下玩捉迷藏时,不慎掉入了小区的消防蓄水井。

一个深达八米的水井,井口宽达整整一米,竟然只放了两块厚度仅有1.2厘米的胶合板覆盖,而且水井里没有爬梯,没有防坠网。

从井口到水面约四米,水深两米以上,孩子踩到上面就直接掉了下去。

整个救援过程,物业只有三名人员到场,没有绳子,也没有梯子,只是站在井口旁,于是情急之下,有三位业主舍命跳下救人…

现场孩子母亲痛哭流涕:“我花400万买的房子,这么高档的小区,为什么这里有个井不盖井盖啊!只有那么薄的纸片。”

4

2025年9月20日,西安市。

天浩上元郡二期小区,发生一名11岁男童坠落通风井不幸身亡的事故。

这个井深十几米,垂直通向地库。

事发后,小区物业等单位连夜在井口外设置了围挡,而男童坠井时,此处没有围挡,地面简易的木板和泡沫墩子没有把井口盖严实。

5

都是在西安,都是消失的井盖,都是吃人的悲剧,小区里、学校里、马路上,井盖都“消失”了,孩子都掉进去不幸身亡了。

安全教育天天开会,实地考察天天走访,同样的悲剧,却是三番五次地重复上演。

这还仅仅只是西安,一座城市消失的井盖就夺走了4条人命,全国那么多城市,到底消失了多少井盖,还有多少窨井要“吃人”?

补充一个冷知识,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统计,仅2019年,全国因窨井施工、管理、养护不当致人伤亡案件有155件,造成16人死亡。

2013年3月22日,长沙,一名女大学生不慎落入长沙城区一无盖下水道,随即被湍急的水流卷走,两个月后,在湘江长沙段下游的湘阴县段发现她的尸体;

2018年12月,浙江,一名孕妇掉入井盖松动的窨井,不幸遇难;

2021年4月,辽宁沈阳,一名3岁小朋友掉入下水井,最终抢救无效身亡;

2024年10月21日,湖南省衡阳市蒸湘区,一工地发生一起小学生坠井死亡事件,其坠入的井为废弃多年的饮用水井,此前长期以井盖封存,据家属称,事发时该井仅用薄纸皮覆盖;

2024年10月28日,海南省三亚市,一公交站附近,一男孩不慎坠入排水井失联,次日下午在河道中发现遇难者遗体;

2025年7月1日晚,重庆市綦江区山予城小区,一名12岁男孩不慎掉进窨井中,不幸遇难;

一桩桩,一件件,吃人的事,每年发生。

科技狠活都加到预制菜里面去了,狗都不吃猪食一样的预制菜都端进上海中小学生的餐桌上了,他们说这是中央厨房统一配送的预制菜,是为了“孩子健康着想”。

回过头来看,“科技与狠活”,却连一个井盖的问题都解决不了。

个人权益和集体利益,从来就没有对等公平过。

掉下去的不是一个孩子,而是一个家庭全部的希望;通报在新闻上的也不仅只是一个冰冷的数字,那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代入一个家庭的“灭顶之灾”,共情一个母亲的巨大痛苦,这是公众尤为关心的“意外悲剧”。

“这种低概率偶发悲剧,万一发生在我身上怎么办?”

img

6

捞银子的时候,全都睁大了眼睛;解决问题的时候,都跟尸体一样静默冰冷。

齐齐哈尔体育馆坍塌之前,出事的体育馆已经建造存在了26年,年久失修老楼危险,珍珠岩是去年就堆放在上面的,此前也有人反应过,“这有安全隐患”。

野蛮又愚蠢的施工方,没有理会,却能继续中标当地多个校园项目和政府工程。

齐齐哈尔体育馆坍塌事件才过去了三个多月,佳木斯的体育馆,又塌了…

“他们以为的新闻信息上通报的冰冷数字,却不知,那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梁译《摄论》卷八中记载:“所居之土无于五浊,如彼玻璃珂等,名清净土。”

我们该去哪里,寻找一方净土?

img

一张封面引发的内核更换

我把博客的模版换了,更简洁,但更好用了。

事情要从「播客封面的输出事故」开始。

我在播客后台上传的一张 1600×1600 的封面图,在通过 RSS Feed 分别同步到小宇宙和 Apple Podcast 的时候,出现了不显示或被识别成「未提供」的状态。小宇宙的后台能看见,这张图是抓到了的,但在播放页没显示;而在 Apple Podcast Connect 的后台就直接识别为「未提供」。同样的源我也尝试给到 YouTube,能抓到,能显示,但非常模糊。

第一时间我就认为是博客那头的设置问题,但具体是什么原因呢?实在是太多年没有折腾过博客的模版设计了。每个菜单我挨个检查了一遍,发现确实有个「摘录」的开关打开了,它会限制 Feed 分享出去的是完整的一篇还是只有局部的内容。这确实有影响,它导致小宇宙没抓到全文,在单集详情页里只显示了第一段话,后面还跟一个无法点击的跳转的纯文字「阅读更多」。关掉这个开关之后,小宇宙也马上就更新,能显示全文了,但封面依然没有显示出来;Apple Podcast 那边完全没动静,别说更新了,就是搜索都还搜不出来,但明明已经发布了。

我实在想不出是哪里的设置不对,就上即刻问了一下。很幸运的是,小宇宙的小伙伴立刻就开始帮我找原因。在几经周折后,最终联系上了小宇宙的技术同学,他给我看说托管源输出的图片尺寸只有 180×200 px。这就很明确了!

https://suithink.files.wordpress.com/2024/04/vol-0000.jpg?w=180&h=200&crop=1

但我依然不知道为什么,因为翻遍了整个后台,都不存在一个设置 RSS Feed 输出封面尺寸的地方。别的朋友也都没遇到过这样的事。况且,一张正方形的图,就算是缩略图也应该是正方形的,比例变了又是为什么呢?

于是我意识到一件事:

这是一个行业内的标准做法,那就应该是通用的,如果别人的播客都没有这个问题,而博客后台又不存在可设置和调整的界面,那最有可能的原因大概就是,我博客使用的模板太过于老旧了。

为什么我会想到这个角度呢?

因为我博客目前用的模板,是 2013 年开始启用的,这十一年来,只在 2022 年时调整过一次,但技术内核还是原本的那套东西。然而事实上,我博客后台切换到区块编辑器已经好几年了,我还在用的这个老模板其实已经下架很多很多年了,只是因为我一直没有更换它,还在生效而已。

为了验证这件事,我先是研究了一下朋友托管播客的网站结构,确定了「封面图」在通用模版中的形式,再在我的博客后台巡了几圈,选定一些结构相似的、我也喜欢的模板,把它们套用在我的播客日志上,看看是什么表现。最后,我在区块编辑器里找到这些页面,看看它们是怎么表达和处理这张「封面图」的,有哪些可以设置的项。

至此,我锁定,问题的根源就在于,这个多年前就早已下架不再维护的老版本软件的模版,它在技术层面和现行的技术之间的差异,导致输出的封面图变成了一个比例错误的缩略图。我只需要换上一个新模版,就可以解决了。

但「换模版」这件事,其实我已经考虑好长时间了。

在这次「封面图事故」之前,我就有换新的的想法了。一方面确实是,在日常写作和新增一些页面时会明显感觉到这种技术上的代际差,只是自己懒得动,能用就不改。我相信大部分程序员也是这么想的,代码屎山不就是这么回事嘛。但如果只是换个模版,其实不用想那么久,所以另一方面更核心的是,我在同时考虑把博客的套餐升级到 Explorer 版,还想提前买下后面几年的域名使用权,因此,在我心里,模版的更新、升级、域名这三件事是合并在一起考虑的。

这次小事故,倒像是上天推了我一把。

于是乎,我下了决心,升档、域名、模版,一次性全部处理好了。我现在的博客,是一个更为简练、但更好用的全新状态。播客源的抓取也回归正常了。

20132022 到今天,眼看着我的博客越改越简练,但内容越来越充盈,我心中是欢喜的。这就是我这些年的状态,越发充盈,越不需要装饰,所有形式都让位于内容。我只要一件舒适的 T 恤就够了。年轻时喜欢说的个性,那不是通过页面、手机壳、衣裤鞋来体现的,个性是行动做派,不需要是任何视觉化的呈现。

这就是另一种「我变秃了,但更强了」。

在博客上做播客,再因为做播客而全面更新了博客,再把这个过程记录在博客上,我如果不写出来,这事儿说给人听都会觉得我有神经病哈!不过 Blog 和 Podcast 这俩完全不相关的事物,在简体中文里的说法竟然像绕口令一般相似,也是有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