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耳欲聋》丰满的主角、疲软的故事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南方人物周刊特约撰稿 赵阡合
责任编辑:杨静茹
在2025年国庆档上映的新片当中,《震耳欲聋》是个亮眼的存在。题材方面,它关照聋人群体、聚焦反诈,既有人文关怀,又有热点话题;演员方面,它是流量小生檀健次主演的首部现实主义电影,备受粉丝关注;票房方面,它以小成本撬动大回报,先以3000万的成绩登上国庆档预售票房榜第一,上映后票房又持续走高,成为目前国庆档唯一确定盈利的影片;口碑方面,近19万豆瓣用户为它打出了7.4的评分,是近期新片中的口碑佼佼者。
作为一部中小体量作品,《震耳欲聋》无疑算得上一匹黑马。然而,尽管反响不错,但它并未像《我不是药神》那样形成现象级的口碑效应。两部影片都关注弱势群体,都展现了主角的人物弧光,甚至主角都是有灰度的。但相较而言,《我不是药神》兼顾了人物和故事,主角之外的几个配角也都有血有肉、面目清晰,嵌套在故事的起承转合里。《震耳欲聋》却在叙事上还存在一些缺陷,人物塑造优于情节编排,光环基本都在主角身上,全片一直用主角的心理转变推动故事,而故事则有些疲软乃至经不起推敲。
跟《我不是药神》类似,《震耳欲聋》也取材自真实事件,由CODA(出生于聋人家庭的健听者)律师张琪帮聋人群体维权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来,围绕一起犯罪集团诱骗聋人群体抵押房产,进行金融投资的诈骗案展开。两部电影都采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