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CDT报告汇】民主制度陷入危机?牛津教授用数据说话,证明民主制度远好于“中国模式”(外二篇)

CDT 档案卡
标题:【CDT报告汇】民主制度陷入危机?牛津教授用数据说话,证明民主制度远好于“中国模式”(外二篇)
作者:中国数字时代
发表日期:2025.10.19
主题归类:CDT报告汇
主题归类:民主
主题归类:中国人权
主题归类:女性权利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编者按:《CDT报告汇》栏目收录和中国言论自由及其他人权问题相关的报告资讯。这些报告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机构调查、学术研究、媒体报道和网民汇集等等。也欢迎读者向我们推荐值得关注的报告。

中国数字时代本周推荐媒体:

CHINA Books Review(中国书评):是一份在线出版物,将提供与中国图书相关的信息、见解和智慧的评论。该书评网站由中国连线 (The Wire China)亚洲协会美中关系研究中心 (Asia Society’s Center on U.S.-China Relations) 共同发起。该网站将免费提供由知名作家撰写的书评、作者访谈、编辑节选,以及更多类似《纽约书评》的一般性文章,并且将重点关注有关中国和来自中国的书籍以及更广阔的汉语世界。

一、“民主能做什么,又不能做什么”:牛津学者的新研究为时代疑问提供答案

中国数字时代曾报道过全球的民主制度正陷入信任危机。对此,牛津大学教授玛雅·都铎 (Maya Tudor) 10月在《民主期刊》(Journal of Democracy) 上撰文,用实证数据说话,指出民主制度依然是人类目前为止最好的政治制度。

img

文章封面截图

文章一开篇即点出当代焦虑:“四分之一个世纪前,民主是世界的理想,如今,它正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侵蚀。”都铎指出,民众不再关注“民主是什么”,而在追问“民主能做什么”。因此,她用大篇幅综述了过去二十年中数百篇同行评审研究,指出结论非常清晰:民主在总体上比威权体制更能带来健康、教育、和平与长期繁荣。

在健康方面,她写道:“民主国家在防止婴儿早亡方面显著优于威权国家。”统计数据显示,若一个国家从专制转为民主,每 1000 名新生儿中平均会少夭折 17 人。虽然古巴等极少数专制国家报告的婴儿死亡率低于美国,但作者提醒,这些数字“可能受到政治压力影响,被人为压低”。

在教育上,“民主平均能增加 1.3 年的受教育年限”。当一个国家向民主制度转型后,在接下来的 15 到 20 年内,中学入学率可以提高近七成。她指出,民选政治家倾向投资“可见且可量化的政绩”,例如免除学费或扩建小学,这种竞争机制反而促成教育普及。

不过,她也提醒民主并非无条件良药。在缺乏全民医保或社会凝聚力弱的国家,民主对儿童死亡率的改善有限;在拥有强大地主精英的拉美社会,教育支出反而被压低。

此外,玛雅·都铎教授引用多项研究称:“民主更能带来和平。”她指出,民主国家彼此之间“从未宣战”,而且研究显示这种关系“比吸烟与肺癌的关联还要强五倍”。但她同时提醒,过快引入选举可能引发暴力,特别是在战后或族群分裂的社会中。

在最受关注的经济增长领域,玛雅·都铎教授用数据驳斥了所谓“威权增长神话”。她指出,十五项全球研究中有十三项发现“民主显著促进了人均 GDP 增长 10% 至 20%”。另外两项研究也并未否定民主促进经济发展的效应。其中一项研究表明,民主仅在拥有强大既有制度的国家才能促进经济增长;另一项研究表明,民主的影响通过间接渠道发挥作用,但都未否定民主的作用。

最值得关注的是,对“中国模式”的讨论是论文中最具锋芒也最重要的一节。她写道:“赞颂中国过去半个世纪无可争议的发展成就时,必须认识到:该国增长的引擎——中国共产党——以及其为实现‘团结’所付出的代价。推动中国取得无与伦比发展成就的‘团结’,同样直接催生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两个时期在没有外部战争的情况下,造成了人类有记载史上最惨重的人口损失。”

在她看来,这些“威权成功故事”之所以常被高估,是因为研究者和公众忽视了“民主国家虽进展缓慢,却更能避免极端崩溃与灾难”。而且,作者也表示,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所谓“威权主义的经济成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并非威权主义本身。

作者还特别以新冠疫情为例,指出疫情初期中国展现出典型的“威权式高效”:迅速封城、全民追踪、建医院、开发疫苗;但到了 2022 年,“中国仍坚持极端封控,最终导致大规模抗议与推迟放开后的死亡潮”。

她引述独立研究估算,中国的疫情死亡率可能被官方“低估了 17 倍”,实际死亡约每十万人 185 人,与台湾、韩国相当,而日本的数字仅为 60。

该教授总结道:“若政策制定者遵循不伤害原则,那么应当押注民主。因为在提供长寿、教育、和平与繁荣的概率上,民主始终是更安全的赌注。”不过,她也提醒世界民主社会:若要赢回民心,不在口号,而在能力。

二、联合国点名批评中国打击联合国人权合作者,跨国镇压升级成新焦点

为了了解各国人权发展,联合国经常会与人权活动人士和团体进行合作,这也是联合国人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些个人和团体往往却成了独裁政权恐吓与报复的对象。

近日,在联合国第六十届会议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 (António Guterres) 针对此问题专门向人权理事会提交了一份最新的年度报告。报告披露了过去一年发生的多个恐吓及报复行为,涉及至少 32 个会员国,并指出针对人权活动人士的跨境镇压正变得愈发频繁且手段更趋复杂。

img

报告截图

其中,该报告还特别提及中国,指出中国当局利用“国安”“反恐”及“境外执法”等名义,对在海外与联合国互动的公民进行打压。

报告提到了维吾尔语言学者及人权活动者阿不都外力·阿尤甫 (Abduweli Ayup),他在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与欧洲语言资源协会联合举办的会议时,遭受来自不明人士的恐吓与干扰。秘书长办公室指出,该事件“与国家层面的监控行为存在关联”,并反映出中国针对维吾尔流亡者的跨国压制 (transnational repression) 现象仍在蔓延。

此外,报告还提到了香港当局的跨国镇压。郭凤仪 (Anna Kwok) 与刘康 (Carmen Lau) 是总部位于美国的香港民主委员会 (Hong Kong Democracy Council, HKDC) 的工作人员,她们因“与联合国持续合作”遭到香港当局通缉。她们的护照被吊销,并被指控“危害国家安全”。联合国认为此举构成对人权机制参与者的报复,意在阻止民间社会继续通过国际渠道发声。

这已非首次有中国以及香港地区人士因与联合国互动而遭追责。报告附件还继续追踪多起此前已列入的案例,包括多名中国大陆维权律师,如李翘楚、许艳、余文生、王宇、王全璋、陈建芳、江天勇等。这些人权活动人士被指因与联合国特别机制沟通、提交人权报告或参与相关会议,而遭到拘押、骚扰或行动限制。

在总结部分,秘书长指出,本年度“跨国性报复”出现显著增长趋势,有六个国家被发现对境外人士实施威胁与监控,其中就包括中国。报告强调,有关行为涉及吊销护照、冻结财产、拒绝入境及威胁家属等手段,目的在于“阻止个人在流亡状态下与联合国继续合作”。

报告指出,这类手段使海外异议者与维权人士陷入“无国可依”的境地。打击报复使得这些人权活动者“对与联合国合作的恐惧已成为新的常态”,也对仍在国内的人权倡议者形成寒蝉效应。秘书长警告,报复案例的数量“并不反映问题的全貌”,因多起案件出于安全考虑被匿名或删除。

最后,联合国呼吁结束报复文化。古特雷斯呼吁所有会员国都不应进行恐吓与报复,确保人权维护者能“自由且安全地与联合国接触”。他强调:“没有安全的合作环境,联合国的人权体系将无法履行其使命。”

三、程扬扬书评:方方笔下被埋葬的女性与未完成的“妇女解放”

方方是中国知名女作家,并因武汉封城期间所写的《方方日记》而为人所知。在此之前,方方曾因两部女性主义题材作品而受到关注,分别是《软埋》与《奔跑的火光》。

近日,华人学者程扬扬就以这两部长篇小说为题材撰写了一篇书评,探讨中国女性在革命与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如何在“被解放”的叙事中依旧受困。文章指出,尽管中国共产党自 1949 年以来高举“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但现实中,“父权制并未被推翻,土地改革等政治运动反而加深了性别化的压迫。”这篇评论既是对方方文学的细读,也是一份对中国现代史与性别政治的社会诊断。

img

文章封面截图

文章首先回顾了方方的作品《软埋》,并引用书中核心隐喻——“被软埋”——象征的不只是历史的遗忘,更是主动的掩盖。“小说的标题(软埋)本意指的是无棺下葬,但软埋的另一种解释是生者执意掩盖过去,抛弃历史,拒绝记忆。”

作者指出,《软埋》的主人公丁子涛承载着土地改革后的记忆创伤。她的个人史与国家叙事交织,揭示了一个冷峻的现实:女性在革命的口号中获得了解放,却在制度的沉默中失去了话语权。方方通过女性视角重新发掘那些被遮蔽的声音——那些被命令诉苦、被动表演“翻身”的女性在“解放”之后依旧没有自由。

与《软埋》的历史性凝视不同,《奔跑的火光》讲述的是改革开放时代的另一种囚禁。小说的女主英芝因长期遭受丈夫暴力而纵火反抗,最终被判死刑。“她的悲剧源于两种力量的交汇:中国悠久的性别政治历史,以及改革时代释放的经济社会趋势”。

作者指出,这个故事并非孤例,而是结构性悲剧的缩影:当市场化改革重塑农村社会秩序,女性被重新困在家务与低薪劳动的边缘。

“她的悲剧源于两种力量的交汇:中国悠久的性别政治历史,以及改革时代释放的经济社会趋势。”

程扬扬表示,方方笔下的女性在历史与现代之间挣扎——既是受害者,也是抗争者。“这两个角色……都是父权制的受害者,且各自在自身毁灭中都难辞其咎。”“她们的愤怒、痛苦与沉默构成了‘另一种中国叙事’。”这种复杂性使她们摆脱了“完美受害者”的定式。

文章还指出,《软埋》因触及土地改革的敏感记忆而在出版后被下架——这本身正印证了“被软埋”的隐喻继续发生。评论认为,方方的小说并非政治宣言,而是一种“文学见证”(fictional witnessing)。她用细腻的叙事捕捉女性在国家机器与家族结构中的微弱抵抗。

最后,作者以当代女性的现实呼应了方方笔下的历史创伤。虽然中国出台了《反家庭暴力法》等政策,但“实践仍受限,多数女性仍在婚姻、土地与劳动分工中被制度性忽视。”她表示:“1949 年共产党接管中国并未消灭父权制……诸如土地改革之类的运动往往加剧了性别压迫。”

书评最后以一句温柔却沉重的句子结尾:“如果像她这样的人足够多,也许她的女儿和孙女们才能真正获得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