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竹不倒|“进口药”活不下去了,这次却没人叫好了?

file

相关阅读:成都下水道|多款知名进口药将退出国内市场

“多款知名进口药将退出国内市场”又登上热搜了,看着涉抗过敏、降糖及肿瘤药的多款进口药离开国内市场,不少人唉声叹气……除了叹气,还能咋呢。

img

img

img

CDT 档案卡
标题:“进口药”活不下去了,这次却没人叫好了?
作者:有竹不倒
发表日期:2025.10.22
来源:微信公众号-竹不倒
主题归类:进口药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去年一部分进口药生存不下去,退出国内市场的时候,叫好的人,今年不说话了。我看了一些评论区,内容很多都在问自己吃得那一款还有没有,没有可怎么办。当初喊着支持国货,让洋药滚出去的人,可能没想到世间大潮翻覆,自己并不是那万里无一的幸运儿。

我还是去年的看法,把原研药赶走,自己的东西,质量能上来吗?如果质量能上来,那应该支持啊,毕竟直接把药卖给老百姓吃,不给中间商赚差价,是个好事儿。

但显然很难。本来在药效上就是同样的配方,不同的作用。何况有强烈的竞争对手都摆烂,没有对手了,那还不彻底躺平。

都知道,为什么要搞“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是为了压价。进口药对病人来说确实很贵,医保也得跟着买单。比如在欧洲最不值钱的阿司匹林,几毛钱一个,卖到我们手里少说翻十几倍。

可原因并不在外企的药厂身上,而在于流通过程中的层层加价、回扣盛行,甚至还有医院的提成。

这些毛病,整又整不干净,拿医院也没办法,于是开搞“集采”:中央直接和药企谈,以超高的数量来换取极低的价格,减少医保压力。

后果自然有好有坏,好处是普通人买到便宜的药了,医保的压力缓解了。但坏处也很明显,原研药被“价格战”逼退场了,同时“便宜的药”质量频频曝出问题。

也因此,这回看到更多进口药退出中国市场,一些患者开始急了,开始失望。有些东西,没有对比的时候,不知道差别。一旦有了对比,那感触就非常深刻了。

而且另外一些问题也很明显,比如网友们所关注的:既然本意是为了降低价格,那为什么又把大量价格不菲的中成药纳入医保,这岂不是与初衷背道而驰,其中又有多少利益寻租?

很多网友都遇到过这种问题,去药店去医院,一开全是中成药,比原来反而更贵了尚且不说,效果还极为不稳定。比如有人就一个感冒去医院,给他开了700多块钱的中成药。

这成本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img

img

另一点则是质量,更准确的说是效果。同样都是药,一个便宜,一个贵,但如果便宜的吃了没有效果,那老百姓会选择什么?

说到这个问题,大v“成都下水道”引用了章蓉娅医生讲过的话,成分一模一样,剂量一模一样的药,集采的就是没效果,原研的就是有效果,这是药物之间的巨大鸿沟,想要轻而易举的越过去,怕是还需要不少的时间。

有个偏远地区的进修大夫来中国顶级医院进修,发现某病用某药效果特好,他们医院有这个药,但是之前没有这方面的治疗经验,就把治疗方案带回当地。结果呢?成分一模一样,剂量一模一样,却一丢丢效果都没有。

进修大夫不解,打电话来询问,顶级医院的知名专家也找不到原因——诊断,没问题;药物,没问题;药物剂量、用药频率、疗程天数,都没问题,但就是没效果。

后来专家没办法,就在自己医院开了药,给进修大夫寄回去,再让病人吃,真是神了,寄回去的药就有效,同样的药物成分,不同厂家而已。

——章蓉娅医生

所以讲到这里不得不再提一句题外话,有些贵,除了中间商、医院、销售吃下去的回扣之外,剩下的是在为创新和研发买单。而如果一味的通过量换价,换来的可能只有短期利益。药企更愿意转向成本低、周期短的领域,而真正高技术、高成本的药物,尤其是创新药,很大概率会被迫“留在国外市场”。

img

最后再讲个这两天自己的亲身体会吧。这不是一夜入冬,温差跳的太快给我跳感冒了么,鼻塞、喉咙痛,于是前两天去药店买点药吃吃。第一次去没注意,直接给我拿了好几盒中成药,不便宜。不想浪费钱,吃了大概两天后,症状毫无缓解甚至加重。于是又去,这次我事先问好了人,要买哪几种西药吃会更有效。结果去药店,连报3个名字,都没有。最后在我强烈坚持下,拿了一盒治干咳的西药给我,结果还硬配一盒中成药。不要的话得争半天,因为中成药温和,有调和的作用。

有时候真的不得不说,什么东西好,什么东西不好,说千百次都比不上人们用一次。什么博大精深,什么传承,现在呢?当国外的原研药退去,网络上一大片哀嚎。而另外一些说得天花乱坠的东西,连捆带绑,却需要硬塞着逼迫着让你买。

唉,说一千道一万,这世间的讽刺,压根不需要记载,它就已经凭空出现在了正常人的内心之中。

四环青年|多款知名进口药退出国内市场,患者的不安并非多虑

CDT 档案卡
标题:多款知名进口药退出国内市场,患者的不安并非多虑
作者:狐狸罐头
发表日期:2025.10.21
来源:微信公众号“四环青年”
主题归类:进口药退出中国市场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多款知名进口药将退出国内市场,近日引发关注。

据界面新闻,10月15日晚,国家药监局公众号显示,注销费卡华瑞的氯雷他定片等80个药品的注册证书,意味着这些药品后续将停止生产销售等行为。这80个药品中,超过一半是外资公司的产品。

最近几年,很多医院开不到进口药、进口药逐渐退出中国市场,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但数十款进口药再次“跑路”,仍引发公众疑虑——以后还能不能买到进口药了?部分罕见病是不是无药可医了?

前面提到的氯雷他定片,主要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等症状,每年北方春秋季花粉高发季节,很多人都得靠它来“续命”。费卡华瑞是一家中瑞(瑞典)合资药企,是氯雷他定片的原研公司,后被德国药企巨头拜耳收购,后者目前仍持有氯雷他定片的产品批文。

也就是说,关于氯雷他定片,患者依然可以选择同类进口原研药或国产仿制药。但另一些药品,尤其是针对罕见病特效药的退出,患者别无选择,影响就大了。

黏多糖贮积症IVA型是一种典型的罕见病,症状包括生长迟缓、脖子异常短等。美国新兴生物制药公司百傲万里生产的“唯铭赞”,是全球唯一获批治疗该病的药品,但价格高昂,一支7500元(5mg),一次用药数万元。

img

“唯铭赞”2019年5月在中国获批上市,随后被列入第一批《临床急需境外新药名单》。2021年,“唯铭赞”曾出现在医保谈判预选名单中,但最终谈判失败。2024年5月,制药企业百傲万里在“唯铭赞”的进口药品注册证到期后未再续期,退出中国内地市场。

百傲万里当时在回复媒体时表示,“复杂的市场准入规则使得药物的供应不可持续,特别是在罕见病治疗方面。尽管我们在过去几年中尽了最大努力,仍然没有促使‘唯铭赞’进入医保报销体系,我们决定不再续签该产品的进口药品注册证。”

事实上,尽管大部分退出中国市场的进口药生产商,并未详细说明退出原因,但进口药定价高,若不能进入医保,价格上完全竞争不过国产仿制药,退出就成了很自然的市场行为。

去年12月,在国家医保局展开的第十批药品集中采购中,所有原研药企或放弃竞标或象征性报价,最后无一中标,曾引发舆论关注。在此之前,已不断有进口原研药宣布退出中国市场。据“中国医疗保险”公众号的不完全统计,截止2024年5月,已有161种进口药未在我国再注册。

同样一种药,进口原研药的价格是国产仿制药的近十倍,在“以价换量”逻辑下,国产仿制药凭借价低的优势大量入选集采。据国家医保局数据,前九批药品集采中,国产仿制药中选1583个,进口原研药中选70个,仿制药占比95%以上。

image

前些年,进口药即便未进入医保,或者落选医保,但还能被一些医院采购,近些年越来越少被开出。最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国家考核指标,几乎所有医院都在努力降低药占比(药费占治疗费的比重)。于是在疗效差不多情况下,减少高价进口药使用成了医院的必然举措。

对跨国药企来说,随着进口药专利悬崖(专利即将到期)的到来,自知无法与国内的众多仿制药企竞争,主动提前退出,把更多精力放在创新药研发和推广上,也合乎自身商业利益。

不管什么原因,进口药退出,医保省钱了,患者的负担也减轻了。之所以屡屡引发争议,部分是因为国内市场对原研药仍有比较大的需求,虽然很多仿制药并不比进口药差,但每个人的病情、身体状况不同,有的人用仿制药就能治好,有的人可能更适合用进口药,所以希望能够给进口药留出一些空间,让患者自主选择。

尤其对于没有仿制药的“孤儿药”来说,若也退出国内市场,患者只能海外购药,这些药更需要国内医院提供购买渠道。像前面提到的进口药“唯铭赞”,在退出中国内地市场4个月后,广东妇儿医院通过“港澳药械通”,以“特批”的方式进口该药,让数十名患者重新用上了“唯铭赞”。

从全球范围看,用国产仿制药替代专利到期的进口药,是正常趋势,而且集采省下来的钱,理论上可以给到专利药和创新药,让更多罕见病和肿瘤患者得到救治。

但现阶段患者的不安并非多虑。医院保留部分进口药,既可以让患者多一些选择,也可以促使国内仿制药企业把好质量关。如果仿制药的药效足够好,患者没有理由不选更便宜的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