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中国是如何在全球核能竞赛中超越美国的

简繁中文
纽约时报 出版语言
字体大小

中国是如何在全球核能竞赛中超越美国的

BRAD PLUMER, HARRY STEVENS
2013年以来建成或在建的核反应堆
2013年以来建成或在建的核反应堆 Source: 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 Images by Planet Labs, Vexcel, Airbus DS via Google. The New York Times
2013年,美国开始建设一代人以来的首批两座核反应堆。原子能时代回来了。果真如此吗?
受工期延误的困扰,它们已成为史上建造成本最昂贵的两座反应堆。核能似乎前途渺茫,至少在美国是这样。
但在同一时期,中国建设了13座类似的反应堆,另外还有33座正在建设中。而且,中国政府的核能雄心是全球性的。
中国正迅速成为世界核能行业的领军者,在建的反应堆数量与其他国家的总数几乎相当。到2030年,中国的核电装机容量预计将超过美国。美国是第一个利用原子裂变发电的国家,但核电站建设已经停滞了数十年。
广告
中国的许多反应堆本质上是仿照美国和法国的设计,但中国成功地克服了工期延误、成本超支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多次阻断了西方国家扩大核能的尝试。
与此同时,中国正在西方迟迟未能取得进展的下一代核技术方面实现了突破。中国也在大力投资核聚变——若能攻克可控难题,这将成为潜力无限的清洁能源。
中国政府的最终目标是成为世界上的核能供应国,跻身美、俄、法、韩等极少数能设计并出口顶级核能技术的国家之列。
浙江三澳核电站1号机组反应堆厂房正在安装穹顶,摄于2022年。
浙江三澳核电站1号机组反应堆厂房正在安装穹顶,摄于2022年。 Visual China Group, via Getty Images
“中国人正在非常、非常迅速地行动,”卡内基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马克·希布斯说,他著有关于中国核能项目的专著。“他们非常热衷于向世界展示其核能发展势不可当。”
随着美中在全球争夺主导地位,能源已成为地缘政治的一个战场。尤其是在特朗普总统的领导下,美国已准备让自己成为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化石燃料的首要供应国。相比之下,中国则在光伏板、电池以及新能源车制造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将清洁能源视为一个数万亿美元的未来市场。但原子能领域的领导权竞争尚未见分晓。
全球对核能的兴趣正在复苏,尤其是有关气候变化的担忧日益加剧的背景下。这是因为核反应堆不像燃煤和天然气发电厂那样,排放导致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而且能全天候发电,这与风能和太阳能截然不同。
广告
特朗普政府想在2050年之前将美国的核电装机容量翻两番,并开发新一代的反应堆技术,旨在满足国内数据中心电力需求的同时,向海外能源紧缺国家出口技术。美国官员担心,如果中国主导核能出口市场的话,其全球影响力将随之扩张——因为核电站的海外建设将在国家间缔造持续数十年的深度合作关系。
中国已在原子能竞赛中拥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它已经掌握了如何快速、低廉建设反应堆的技术。中国现在建设一个反应堆只需五到六年时间,这个速度是西方国家的两倍。
据《自然》杂志最近发表的数据,美国的核电成本在20世纪60年代后飙升,而中国的核电成本已在21世纪的头十年下降了一半,并已稳定下来。(美国本世纪只在佐治亚州韦恩斯伯勒的沃格特尔核电站建设了两座反应堆,总共耗时11年,耗资350亿美元。)
核反应堆建设成本随时间的变化图。注:各反应堆按其投入(或预计投入)商业运营的年份排列。图表显示基础成本,不包括利息支出。趋势线显示的是线性回归斜率。资料来源:刘尚炜等人2025发表的文章。
核反应堆建设成本随时间的变化图。注:各反应堆按其投入(或预计投入)商业运营的年份排列。图表显示基础成本,不包括利息支出。趋势线显示的是线性回归斜率。资料来源:刘尚炜等人2025发表的文章。
“我第一次得到这些数据时,看到中国的核电成本呈下降趋势,感到十分惊讶,”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研究员刘尚炜说。
刘尚炜指出,中国如何能在核能领域做得这么好,美国是否能迎头赶上,这是关键的问题。
中国是怎样掌握核电技术的
广告
现代核电站堪称地球上最复杂的建造工程之一。
反应堆压力容器(原子裂变在其中发生)的制造需要15厘米厚的特种钢材,需要在几十年里经受住连续不断的辐射轰击。然后,反应堆容器被安放在一个巨大的安全壳厂房里,厂房穹顶通常高达三层楼,直径超过美国国会大厦的穹顶,厂房穹顶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以防止发生泄漏事故。核电站使用的总长几千公里的管道和布线必须达到严格的安全标准。
为这些耗资数十亿美元的项目融资异常困难。即使是微小的项目延误,例如需要在施工期间修改某个组成部分,也能导致借贷成本飙升。
经过长期发展,中国已攻克了这一复杂流程。
江苏田湾核电站输电塔正在建设中,摄于2023年。
江苏田湾核电站输电塔正在建设中,摄于2023年。 Shi Jun/Visual China Group, via Getty Images
首先是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三个国有的核电集团用政府支持的低息贷款建设新反应堆,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融资成本能占到造价的三分之一。中国政府还要求电网运营商以优惠价格收购核电。(目前尚不清楚中国核电站的盈利状况,但政策制定者们已开始减少补贴,推动核电站实现经济竞争力。)
同样重要的是,中国的核电公司仅建造少数几种基于美国和法国设计的反应堆型号,并进行重复建设。
广告
这使得建设商能完善施工流程,这“对实现高效规模化至关重要”,支持核能的研究机构——突破研究所的能源创新分析师江悦(音)说。“这意味着可以简化审批程序并优化供应链。”
中国政府制定了明确的核电扩张国家目标,这使得企业能放心地投资国内工厂建设和专业化工程技术团队。在上海附近一个庞大的综合体里,巨大的反应堆压力容器正被持续锻造出来,一旦新的项目建设需要,就能马上运到那里。专业的焊接团队不间断地从一个施工现场移动到另一个施工现场。
西方的情况一直有所不同。
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随着利率上升,且监管机构频繁地收紧安全规定,导致工期延误,美国的核电建设逐渐陷入了近乎停滞的状态。1979年,三哩岛核电站反应堆部分熔毁后,公众对灾难性事故的担忧日益加剧,使情况雪上加霜。与此同时,私人开发商不断进行新反应堆设计试验,新设计需要不同的部件,且会带来新的复杂问题。美国的核电因缺少可预测性而走向衰落。
宾夕法尼亚州哈里斯堡附近三哩岛核电站的示威者,摄于1979年。
宾夕法尼亚州哈里斯堡附近三哩岛核电站的示威者,摄于1979年。 Bettmann, via Getty Images
这种对比在21世纪头十年的中期变得尤为明显,当时美国公用事业公司试图采用具有增强安全特性的AP1000新型反应堆来重振核电。建设商在这个全新技术上遇到重重困难,导致项目一再拖延,造价飙升。等到佐治亚州的这两座反应堆去年竣工时,大多数公用事业公司都不​​愿意再尝试建设新项目。
中国恰好在同一个时候开始建造AP1000反应堆。中国也面临了挑战,例如获得冷却剂泵的困难,以及难以预料的造价飙升问题。中国官员们不但没有放弃,而是深入研究问题症结,最终得出结论:必须调整设计,发展国内的供应链。
广告
“中国人做得非常聪明,”核咨询公司Alva Energy的首席执行官詹姆斯·克雷伦斯坦说。“他们说,‘我们要暂停几年,吸取所有的经验教训’。”
美国能源部的一份报告发现,中国现在正在建设九座该反应堆的改进型号CAP1000,所有这些项目都有望在五年内完工,而且造价大幅降低,。一些专家说,如果美国没有停止建设反应堆的话,可能也会取得类似的成就。
中国在海阳核电站不断建设
中国在海阳核电站不断建设 Satellite image from Feb. 15, 2025, via Google Earth and Airbus
美国支持发展核能的人有时把核电成本高昂归咎于过于严格的安全法规。
中国有类似的安全要求。但专家指出,一个区别在于中国的审批流程是集中统一的,更具可预测性,而且来自反对者的挑战机会更少。据江女士的研究,中国目前在建的反应堆中,有63%在获得了安全监管机构批准后数周内破土动工。而在美国,核电项目通常需要获得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额外许可,这可能耗时数月甚至数年时间。
“中国在建设从大坝到高速公路再到高铁的大型工程方面是内行,而且管理这些项目的技能可用到别处,”咨询公司 Lantau Group的电力行业顾问余德伟(David Fishman)说。
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在寻求遏制污染的过程中,寄望于核能发挥重要作用。
太阳能和风能是中国增长最快的两种能源,占其零排放电力的大部分。但由于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涡轮机不能全天候运行,它们需要有能按需运行的电厂作为辅助。目前,中国主要用煤炭发电来完成这个任务。增加核电能力能帮助取代煤炭,平衡可再生能源发电。
中国的核电扩张仍面临障碍。尽管政府往往对核电站的问题讳莫如深,但重大事故可能引发公众对该技术的抵触情绪。中国政府曾在2011年叫停了内陆大部分地区的新反应堆建设,因为担心反应堆的用水问题。如果这项禁令持续存在,可能会制约核电行业的发展。
但就目前而言,中国正在加速推进核能建设,计划在本世纪中叶建成数百座反应堆。
美国能迎头赶上吗?
在美国,核能是少数获得两党政客支持的能源类型之一,尤其是在电力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就连像阿尔·戈尔这样曾经担心灾难性事故和放射性废物的环保主义者,也开始对这项技术产生兴趣
但美国正在走一条截然不同的核能发展道路——更多地依赖私营部门创新,而不是政府支持。
数十家初创企业正在研发新一代的小型反应堆,它们比庞大的老式反应堆造价更低。谷歌、亚马逊以及OpenAI等科技公司正为Kairos、X-Energy、Oklo等核能初创企业投入数十亿美元的资金,以帮助为这些大公司的人工智能数据中心提供电力。初创企业的早期项目正在怀俄明州萨斯州田纳西州进行,但预计在2030年代之前鲜有(如果有的话)反应堆建成。
特朗普政府正寻求通过缩小国家核管理委员会(简称NRC,负责反应堆建造前安全认证的机构)的监管范围来加快反应堆的建设。批评该机构的人士称,NRC过于守旧,对本就不容易发生熔毁的新一代反应堆的认证工作处理不力。
美国能源部长克里斯·赖特上个月在维也纳举行的第69届国际原子能机构年会上发言。
美国能源部长克里斯·赖特上个月在维也纳举行的第69届国际原子能机构年会上发言。 Thomas Kronsteiner/Getty Images
能源部长克里斯·赖特表示,政府正押注涌入核能项目的民间资本能激发美国创造力,推动美国反超中国。“创业型资本竞争是美国优势所在,我认为这是相对于中国的优势,”他在接受采访时说。
但一些支持发展核能的人担心,美国过多地寄希望于技术突破,而不是像中国那样专注于建设核电站所需的稳定政策支持和基础设施建设。例如,美国已没有制造反应堆压力容器的重型锻造企业,而中国有三家。新一代的先进反应堆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完善,这将让美国远远落在后面。
“看看有这么多的设计方案,尤其是在美国,你心里会想,‘啊,上帝帮帮我们吧’,”牛津能源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菲利普·安德鲁斯-斯皮德说。“我认为,缩小可能的选择范围是明智之举。”
特朗普政府能否兑现承诺还有待观察。尽管美国政府已采取措施加快了核能项目的审批速度增加了国内的核燃料供应,但一些推动新反应堆建设的关键政府工具——例如能源部的贷款办公室——因人员裁减已受到重创。简化安全监管的努力也可能引发争议。如果人工智能热潮降温的话,科技巨头对核能的兴趣也可能会消退。
“美国完全有能力发展核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负责全球创新政策的副总裁斯蒂芬·埃泽尔说。“但问题在于:我们是要仅仅建造几座为数据中心供电的小型反应堆,还是会看到整个政府采取严肃认真的行动,将核电重新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电力来源?”中国正在采取第二种做法,他补充道。
多功能模块化小型压水堆ACP100(又称“玲珑一号”)的一个核心模块。这种新的核电原型机已于2023年在辽宁投入使用。
多功能模块化小型压水堆ACP100(又称“玲珑一号”)的一个核心模块。这种新的核电原型机已于2023年在辽宁投入使用。 Liu Xuan/Visual China Group, via Getty Images
为世界供能的竞赛
就目前而言,中国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发展本国的核电站上。但中国已在巴基斯坦建设了三座反应堆,而且中国政府的最终计划是向全球出口核能技术。
核能被广泛视为一个战略资产。向其他国家出口反应堆将围绕电站建设、核安全以及燃料管理等建立深厚的合作关系网。虽然俄罗斯目前在该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中国日益提升的技术实力将缩小其与俄罗斯的差距。
竞争正在加剧。受更低成本许诺的吸引,英国官员曾在2015年开始计划在埃塞克斯附近建造一座由中国设计的反应堆。但该项目遇到了政治阻力,今年,英国公司已转向美国,签署了为小型反应堆建设投入数十亿美元的联合协议
但中国正在努力削弱美国的技术优势。中国已经建造了其所谓世界上的第一座“第四代”反应堆,即一种气冷反应堆,除发电外,还能为重工业供热、提供蒸汽。中国也在进行技术研发,或让反应堆用更少的铀,例如钍反应堆,或者对乏核燃料进行再循环利用。这表明中国认识到国内没有足够的铀资源来支撑传统反应堆的大规模扩建。
即使美国公司和实验室仍处于创新前沿,最近已有报告警告称,中国在广泛部署下一代反应堆的能力上已领先美国10到15年。
这幕场景似曾相识:美国发明了太阳能电池板和电池,但中国是第一个实现规模化生产并主导全球市场的国家。
“当中国决定开始出口核反应堆时,他们将成为我们的强劲对手,”保守派智库国家利益中心主席保罗·桑德斯说。“也许我们能说服一些盟友不要购买中国的反应堆,但还有很多能源需求正在增长的国家,”他说。“如果美国不做好准备的话,我们将无法参与竞争。”

免费下载 纽约时报中文网
iOS 和 Android App

点击下载iOS App 点击下载Android App
© 2025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这片上映时刚上大学,那会被各种事情填满,根本不会想要去看一部陈奕迅和容祖儿的电影,尤其这种名字电影。

没想到过了 20 年,竟然因为一条切片唤醒了我对这部电影的兴趣。今天在工作室里一边干活,一边穿插着把它看完了。没想到年近 40 居然被 一部这样神神经经的喜剧 给感动了。

二十年一眨眼就过了,好多事情都变了,物是人非,少年心气也被磨得所剩无几。

最近这个月状态好多了,我庆幸抑郁症强制让我停下来的这一年。停了足够长的时间,足够让我的灵气和勇气开始重新发芽。

这部片子里有两句话,让我忍不住截图。

他们走在街上碰到了疯疯癫癫的阿成,杰对男说:这个世道疯疯癫癫的比清醒要好。

在菲菲的房间里,成对她说:

重新开始。

奔跑确实会给人力量,无论在哪里奔跑,竭尽全力的奔跑,大汗的奔跑。无论会换来什么,你都可以确信一件事:

你是可以奔跑的。

中午发生了一起车祸,但我还挺开心

因为小电驴没什么电了,我就慢悠悠地从工作室楼下骑出来。这个路口经常停满了各种姿势的小轿车,视野很不好,所以我还是蛮小心的。

我车头刚出去半个轮子,就看见一辆银灰色的九号以百米冲刺的架势从左边飞驰过来!时间是中午一点半,好嘛,一名已经迟到的初中女生,在两辆车都捏住刹车的情况下把我和车都撞翻了。我是真的整个人从车上翻下来,左腿脚踝还蹭破点皮。

小孩吓坏了,赶忙下车看我有没有事,叽里呱啦不停地说。

我摆摆手,用很慢的节奏说:“唉,别开那么快嘛,快走吧。”

骑上车,想等她先开过去我再走,因为她的车挡了半边路。但我看她还是一副慌失失的样子,就推着车从她前面绕过对侧,给她把路面腾出来,她才赶紧摸出头盔戴起来,拧电门走了。

我也是大意了。今天是在工作室待久了,没注意时间,一点半才起身回家。平时都是十二点半到一点这个时间段,路上没什么人,但一点半这正好是下午上学的点,难怪会遇到这样的事。

但我觉得开心,是因为去年也发生过一起这样的事故。

那天晚上,我载着小叶和小柒从舞蹈室回来。经过一段没有灯的路时,侧方突然冲出来一辆小电驴。当时我们车速挺慢的,因为知道这段路有几个路口会有车突然冲出来。这车估计也吓了一跳,直接停在我们行进路线的正前方,咣一下撞一块了。幸好我们的车速很慢,都没什么事。但我当时整个人都被点燃了!

破口大骂了对方不知道是五分钟还是十分钟。

大概的意思就是说对方明知道是路口还开那么快之类的,声音非常洪亮,可能街头街尾都能听得见我的声音。那会还没确诊病情呢,就是觉得一瞬间火就烧起来了,整个人跟炸药桶似地疯狂输出。对方不知道是被我吼懵了,还是确实觉得理亏,听我骂完就捡起东西走了。其实现在回头想想,当时他估计也吓够呛,不仅被撞了,还被一个中气十足的男中音吼了几分钟,这换我也赶紧溜。

这就是我今天感到开心的原因。

我被撞了,受伤了,但没有生气,甚至没有「咯噔」一下。我确认自己和车都没事之后,看着这个比小柒也就大个四五六岁的小朋友惊慌失措,只是挥挥手,让她赶紧上学去。我意识到自己很平静以后,心里反而生出一股喜悦,于是开始哼着曲子往回走。

我觉得,我这不是躁狂期,这就是在好转。

刚发现鲁豫和文涛能把我生出来

今天听完鲁豫和文涛的那一期节目以后,我查了一下他俩的年龄,才意识到:如果他们在刚上大学那个年纪就生小孩,是能生出一个我来的。

我之所以会那么联想,是因为前两年给我们学校大一新生做开学演讲的时候,我意识到,假如在我刚上大学那会就结婚生小孩,是能把他们生出来的。这么快就已经经历了三代人。想到这个时间跨度以后,我忽然理解了最近几年看我视频的那一批年轻观众,他们看我的视角可能就跟我小时候看窦文涛是相似的。

两尊泥菩萨

我打印了两尊「泥菩萨」送朋友,取「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之意,以水月观音之相,寄「不依外相」之心,以明自本具足,见性成佛。

我快要好了

最近的状态好得让我有点害怕,害怕自己从抑郁转变成双相。正好这个月的药吃完了,就预约了今天早上回医院复诊。我把最近半个月的精神状态、话多、心情好、积极麻利给医生描述完之后,她皱着眉头说:“这有点兴奋啊。”

随后给我把药的内容调整了一下,原本一天三顿总共 8 颗,改成了一天两顿共 4 颗,但种类从 2 种改成了 3 种。下去药房拿了药,本来要顺便去把驾照换本的体检做了,结果没带驾驶证,只好回去。回去送小叶到健身房的路上,我跟她说起早上医生改药的事情,她也觉得很担心,如果是双相就麻烦了。

我在工作室楼下吃了点早餐后,车头一转又回了趟医院。

网上能查到两种说法,一种说抑郁严重到后期会转成双相障碍,一种说抑郁和双相是两种不同的病,只是双相里包含了抑郁的症状,通常是抑郁发作时就诊,还没暴露出躁狂的问题,后面到了躁狂期才会判定是躁郁。我问医生,哪种说法是对的?

「第二种,它们是不同的疾病。」

我是很担忧的。医生说,你现在的状态还不构成双相。讨论了一会,我最后复述重新确认一遍:如果说,我目前的状态能持续保持,那这就是抑郁在好转康复的信号;如果后面出现了比现在更高涨、更兴奋的状态,才能说是双相。

「是的,目前才一两个星期,不用担心,先观察。」

嗯,我想我应该是快要好了。

不敢想,但忍不住想…

最近的感觉太好了,好得我有点害怕…

明明前段时间还像一只发霉的蘑菇埋在墙角,最近这一个多星期天天两点睡七点醒还精神得不得了,天天哼着歌去工作室。想法一个接一个,东西一个接一个地做,好久不打开的音乐和播客 APP 天天连着音箱在工作室里放,嘴里还总是甜甜的……

感觉好棒,但又害怕 😦

四十如何不惑:在下岗和抑郁中重塑自我_14.ylog

四十岁,真的就一定会遇到中年危机吗?
这一期,我们三位中年人一起来聊聊,各自在临近四十的感受:

  • 苏志斌:从业十六年的工业设计师,前车联网公司联合创始人,是一位父亲,也是一名正在与抑郁症同行的人。
  • 筱烨:前服装设计师,靠健身、跳舞、学吉他自救走出抑郁。现负责头部家居主播的售后相关,亦是占星师和动物园园长。
  • 广鑫:曾在饭否、阿里、字节做产品经理,因抑郁症躯体化而离开职场后,陷入人生的迷茫,正在通过玄学、佛经寻找出口。

三个人都接近 40 岁,都离开了体制化的公司职场轨道,正在数字游民式的生活里重新建立自我。

在这一期里,他们聊到:

  • 为什么中年危机不只是「焦虑」,更像是一种「失重」?
  • 星盘和紫薇斗数,能不能比 MBTI 更深刻地揭示一个人的矛盾?
  • 当抑郁凶猛来临,是药物、玄学,还是伴侣关系在托住你?
  • 作为另一半,到底怎样才能真正陪伴一个抑郁的人?
  • 为什么有的人在 40 岁时会感到「下岗式绝望」,有的人却能乐观地把自己活成朋友身边的「小太阳」?

这不是一场教科书式的讨论,而是三个接近 40 岁的朋友的真心交谈
他们的痛苦、挣扎、甚至自救的方法,都未必是答案,但或许能带给你一种共鸣:

中年如坐禅,苦与乐都化作一声呼吸,见自己也见世界。

  • 归纳:Gemini + ChatGPT
  • 校对:苏志斌
  • 音乐:阿吉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 @ 知乎|SUiTHiNK @ 即刻 / 微博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

中国、俄罗斯、伊朗利用柯克遇刺事件散播阴谋论

简繁中文
纽约时报 出版语言
字体大小

中国、俄罗斯、伊朗利用柯克遇刺事件散播阴谋论

STEVEN LEE MYERS
为政治活动人士查理·柯克设立的临时悼念地点,他上周在奥勒姆市的犹他谷大学遭枪击身亡。
为政治活动人士查理·柯克设立的临时悼念地点,他上周在奥勒姆市的犹他谷大学遭枪击身亡。 Loren Elliott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在查理·柯克遇刺后一周以来,俄罗斯、伊朗和中国围绕这位保守派活动人士的遭遇传播了数以千计的虚假或煽动性言论,试图加剧美国政治分裂,或将美国描绘成治理失效的国家。
根据追踪网络虚假信息的公司NewsGuard周三发布的分析报告,自9月10日至17日,这三个国家的官方媒体累计提及柯克6200次,将此次刺杀事件渲染为阴谋,尽管对于所涉阴谋的性质在表述上存在差异。
这一发现印证了犹他州州长斯宾塞·考克斯上周的说法。柯克于9月10日在该州犹他谷大学校园演讲时遇刺身亡。
“我们看到的是对手渴望暴力。来自俄罗斯、中国及世界各地的网络机器人正在传播虚假信息并煽动暴力,”考克斯在枪击事件发生两天后指出。
广告
外国影响力行动已成为美国各类新闻事件的常见背景——从自然灾害选举再到政治危机莫不如此。
俄、中、伊三国尤其热衷利用美国国内事件推动自己的地缘政治议程。尽管它们的叙事存在差异甚至相互矛盾,但它们的共同目标是削弱美国民主及其全球声誉。
柯克遇刺后,美国国内立即涌现大量未经证实的阴谋论,至今仍未平息。而外国对手也趁机推波助澜,有时甚至放大同样的不实言论。
枪击事件次日,俄罗斯英文新闻频道RT重复传播“柯克身边有人通过手势向枪手发信号”的无端指控。但执法部门已明确表示,被控行凶的泰勒·罗宾逊系单独作案。
俄罗斯知名极端民族主义作家亚历山大·杜金在随后几天里错误地声称,“深层政府”和乔治·索罗斯的开放社会基金会因柯克的宗教信仰和爱国价值观策划了此次谋杀——这一论调在美国部分保守派群体中也得到呼应。
“在当今划分人类阵营的前线,查理·柯克站在我们这一方。美国内战并非遥不可及,”杜金写道。
广告
俄罗斯官方媒体还试图将刺杀事件与俄乌战争挂钩,部分官员和亲俄账号甚至暗示乌克兰与此有关。NewsGuard指出,在去年特朗普遇刺未遂事件后,俄罗斯曾炮制过相同指控,但事实证明,该事件与乌克兰或俄乌战争毫无关联。过去,俄罗斯以及其他敌对国家也曾利用伪装成美国人的机器人账号散播类似叙事。
伊朗则声称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实施了此次刺杀,目的是转移美国公众对加沙地带巴勒斯坦人死亡事件的关注。中国将美国描绘成严重分裂的国家,这一点并未失实,但据NewsGuard监测,某个亲华账号在X上谎称枪手曾于2020年向特朗普竞选团队捐款224美元。

免费下载 纽约时报中文网
iOS 和 Android App

点击下载iOS App 点击下载Android App
© 2025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不存在」的「写真」

这组照片我发给太太看,问她「像不像我?」
她问「是你自己拍的吗?」

没有,没有一张是实拍的。
全部都是 AI 生成的。

我提供了五张照片给它,然后描述了一些简单的要求,他给我「拍摄」了这些照片。当然,抽卡还是要抽的。但是,主要集中在审美层面的选择上,或者是,有点儿不太像。最后选的这几张,儿子也觉得像,唯一的例外是觉得侧身背影的气质不像我。但哪里不像,他也说不清楚。

语言是关于思维的。写真是把真用光线记录下来,但这些图片都没有真实存在过,还算写真吗?照片是把影像照射在感光底片上的画面,印在纸片上,可没有存在过的光线和场景还算照片吗?这是文字游戏,也是思想实验。

眼见不为实的时代里,什么才是真实?

鼓钥匙:小樱魔杖

之前给朋友做过一款赛尔达大师之剑的鼓钥匙,发出来以后陆续收到不少私信问能不能定制其他款式。

说实话,鼓钥匙这个形态它还是限制比较多的。因为要跟架子鼓本身的结构配合,所以很多造型没有办法做。

这一把小樱的钥匙,磨磨蹭蹭也做了将近三个月。当然,并不是说做这把钥匙需要花那么长时间,只是因为我是用身体状态正常的间隙时间,抽空一点一点弄的。当中也测试验证了很多轮不同的结构、拆件和打印方式,最终才找到了一个比较合适的方案。回头我再整理一下过程,发出来给大家看看。

我有 AMS 也不是说不能一体打印,但一体打印的话,由于打印本身的工艺限制,在 Z 轴的方向是比较脆弱的,所以在拧的时候稍不注意就会拧断。因此在设计结构的时候也尝试了蛮多种思路,最后这一版算是把结构强度跟外观质感平衡得还算满意的了。

这次尝试用 nano banana 做了两张效果图,就是粉红沙滩那两张。其实很简单,就是先拍摄实物的定妆照,再放进去修改背景和光线。效果确实相当好,省了不少事!

着眼于事情

前些天在一条小红书笔记下的留言,莫名被狂点赞。那么就备份一下吧:

38,经历了完整的十年公司生与死,目前自营工作室,不谈建议,只是一点心得分享:

分清楚他者的需求和自己的需求,明确自己长远的愿景是什么,一切过程和方法都是可以变化的,不要执著于一时半刻的得失,别人的建议和批评都不重要,知道自己要去哪里,然后分解步骤去做,遇到困难就想办法绕过去,不要浪费时间精力消耗自己,只要不停下来,就不用怕。祝好!

设计不是行业,是能力。着眼于事情,不要管什么行业不行业的。

被时间拉长的人

丢了一批人物标签给 AI 写人物小传,让它模仿某位小说家的笔法,来给演员交代角色。

你觉得这像谁的手笔?

————

南方的空气里常常有潮湿的味道,像是雨下过以后残留的影子,久久不散。城市白天拥挤喧嚣,夜晚却显得空旷,好像光亮突然被抽走,留下无数未完的句子。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个男人行走。他的脚步从不急躁,像对时间有着自己的节奏感,和别人不太一样。

年少的时候,他把自己交给了工业设计。形状、光影、比例,这些东西比人群更让他安心。六年在公司,十年在创业,那些日子像一张张被翻阅过的旧画册,色彩褪去了,但线条还在。产品的生与死,像车站里人群的来去。大多数人只看见成功或失败,他却更在意其中被忽略的细节。

别人眼中的他冷静得过分,总是习惯提前几步想好方向,就像棋局上的布局。但在那层冷静的外壳下,常常闪现一些不合逻辑的柔软时刻。比如一段旋律,随便一盏灯的影子,甚至一个不经意的眼神,足以让他停下手里的笔。理性和浪漫在心里不停打架,谁也没有赢过谁。

他知道自己带着黑暗生活。抑郁的日子像一条看不见的走廊,没有尽头。他学会了靠药物维持稳定,像有人随身带着一块怀表,偶尔瞥一眼,提醒自己仍然存在。那段经历让他对痛苦格外敏感,也让他在与人相处时多了一层隐秘的温柔。他不会轻易表现出来,但在内心深处,对别人的脆弱始终心知肚明。

夜晚经常独自坐在桌前,电脑屏幕的光照在脸上,桌上散落着草图和未完成的文字。那些想法有时像城市里的霓虹一样闪烁不定,无法全部抓住。他清楚其中大部分不会被记住,就像梦醒时遗落的片段。但仍旧一遍一遍画下去,像一种执念,也像是一种呼吸。

在喧闹的城市里,他习惯保持慢半拍的步伐。人群汹涌,他的节奏却像潜水时的心跳,缓慢、克制,不慌不忙。他看似与周围保持着距离,其实心里始终怀有一种模糊的渴望——不是要成为谁,也不是要得到什么,而是想在梦与现实之间找到某种入口。梦与梦之间,总有裂缝。裂缝里偶尔透进光。

对很多人来说,他是个不好接近的人。但真正靠近以后会发现,那些冷漠与安静只是表层,像水面下覆盖着的冰。深处的水仍然温热,流动着。理性、浪漫、痛苦和温柔同时存在,没有谁能完全把它们分开。

这样的人物,像一个在现实里造梦的旅人。他的路从不喧哗,却留下清晰的痕迹。

(*正文及标题均由 AI 完成)

换个配色,换种心情

试图用一种轻松的配色,来让自己不要那么焦虑。

前两天陪小柒和小叶去运动康复的医生那里做治疗,医生听筱烨说我有抑郁症的时候,问我有没有呕吐的躯体化反应。我当时想了想,好像没有,就跟他说没有。但昨天晚上躺在床上,想起这个问题时,我忽然想起来,去年的上半年好像有那么几个月经常会觉得喉头发紧,时不时会反酸、恶心。当时没想过是抑郁症就没在意。现在想起来,还确实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