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昱君
2025-10-31T05:36:16.220Z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APEC會議上重申中國堅持「對外開放」。
(德國之聲中文網)釜山「川習會」落幕隔天,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袖峰會週五(10月31日)登場,21個印太經濟體的領袖齊聚韓國慶州。在美國總統川普「快閃」韓國、缺席APEC主會議的情況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成了最受矚目的人物。這天,習近平除了參加APEC會議,還將分別與加拿大、日本和泰國領導人舉行雙邊會談。
開幕致詞中,主辦本屆APEC峰會的韓國總統李在明強調各國合作:「我們所有人站在國際秩序劇烈變動的重大轉折點上……各國出於自身利益,立場未必始終一致,但我們還是能攜手合作,追求共同繁榮的終極目標。」
中國官媒新華社也發布習近平在APEC非正式會議的發言稿,他稱亞太地區應「堅持在開放發展中分享機遇、實現共贏」,並提出五點建議,包含多邊貿易、產業鏈與供應鏈暢通、貿易數位化與綠色化等內容。
「堅持『拉手』而不是『鬆手』、『延鏈』而不是『斷鏈』,積極尋找更多利益契合點……中國始終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以實際行動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習近平表示,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習近平上述發言一方面強調全球合作,一方面主張中國會繼續對外開放;然而,觀察中國近期的政策趨勢,卻也不斷重申要實現中國「科技自主」,例如中共中央這週稍早剛發布的「十五五」規劃建議文件,便把「科技自立自強」和「擴大內需」設定為核心政策,外界解讀這是中國希望擺脫依賴美國和西方科技、被「卡脖子」的處境。
在「川習會」上,美國同意把先前以芬太尼問題為由施加的對中關稅調降為10%,中國也相應地暫緩實施10月初公布的稀土管制措施,並恢復採購美國大豆。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學者朗海默(Rolf J. Langhammer)向DW指出,美中兩大強權達成了為期一年的貿易戰「休兵」,但雙方整體的戰略競爭格局並未改變。
韓國梨花女子大學國際關係學者李雷夫(Leif-Eric Easley)向美聯社表示,川習會避免了全球經濟「最壞的結果」,「但APEC的意義不該僅止為貿易戰休戰的場域……我們需要更廣泛的多邊合作,來因應區域內最迫切的經濟挑戰,例如拒絕代價高昂、破壞穩定的保護主義,調和法規以推動永續貿易,並協調數位創新的標準。」
今年APEC的主題為「打造永續的明天:連結、創新、繁榮」,關注焦點包含人工智慧(AI)領域的合作和人口高齡化等挑戰。
APEC成立於1989年,當時全球化益發顯著,亞洲與太平洋地區各國透過此組織來強化自由貿易,促使區域整體關稅降低、供應鏈整合,並推動跨境投資與科技合作。美國、澳洲、日本、韓國等12國為創始會員;中國在1991年加入,這是鄧小平改革開放之後,中國首度加入全球經濟多邊組織,也替其2001年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會員國鋪路。
如今的APEC面臨美中競爭加劇、供應鏈不穩定等重大挑戰。今年1月川普重返白宮,重申「美國優先」政策,也衝擊了全球化與多邊主義發展。
主辦方韓國仍在協調日前APEC部長級會議的聯合聲明。韓國外長趙顯週四(30日)表示,他認為有希望能在週六(11月1日)峰會結束時,同時發布部長級聲明和領袖宣言。
不過,據路透社報導,有2名APEC成員國外交官私下表示懷疑,因為在全球政治分歧加劇之際,任何的聲明恐怕都很難帶來實質意義。在川普首個任期內的2018年,APEC峰會就首次未能達成領袖共同宣言。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