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南方人物周刊|抗旱抢回来的玉米,倒在秋雨连绵的地里

file

张梅终于等来了一个晴天。玉米地里,收割机轰隆作响,她弯腰捡起一个玉米棒子——个头小了些,但颗粒金黄,揣进兜里,另一只手拿着空的化肥袋。

她从地头走来,穿着咖色的厚夹克,“现在都霜降了,麦还没种上呢,玉米还没收,往年晚麦都种上了,现在只能等着。”她对《南方人物周刊》记者说,并拨开手里刚捡的这棒玉米,“芯已经霉了,往年的玉米可比这大多了。”

家在河南周口的张梅种了50亩玉米。几个月前,为了抗旱,她曾与丈夫没日没夜地到玉米地里浇水,“浇完这头浇那头,很多人晚上都搁地里不回家。”从大旱中救活的玉米,到了秋收时,却被连日的阴雨淹了。玉米泡在地里,机器进不去,只能人工收。不少农民走进地里,用盆、桶,甚至船,在阴雨中抢收玉米。

河南省气象台的监测显示,2025年9月1日至10月中旬,河南全省平均降水量达349.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2.6倍,创下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同期之最。这场雨的波及范围极广,河北、山西、陕西、山东等地均不同程度受灾。

img

▲2025年10月26日,河南周口,张梅在还未收割的玉米地里 图/本刊记者 刘璐明

收割机在地里转了三圈,又开走了,“不敢收,里面都是水,俺就是打圈收一下。”张梅又去掰下来几棒玉米,有的发芽,有的发霉。

极端天气的背后是对农业体系的考验。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和物资学院教授钱龙告诉《南方人物周刊》,这次多年难遇的秋雨既是自然事件,也是一场系统性压力测试,暴露出农业基础设施和应急体系的不足,提醒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农业体系的基础能力和适应能力。

img

CDT 档案卡
标题:抗旱抢回来的玉米,倒在秋雨连绵的地里
作者:刘璐明
发表日期:2025.10.30
来源:微信公众号-南方人物周刊
主题归类:极端天气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从大旱中抢回来的玉米泡在阴雨里

在张梅的印象中,这场阴雨持续了一个半月多,晴了几天之后,又开始下雨,路上晾晒的玉米只能淋在雨中,“捂起来发芽更快。”

张梅也是一个养牛专业户,家里五口人,有5亩地。从养牛开始,为了节省饲料钱,她开始承包土地,从5亩到十多亩,再到30亩。“就今年种得最多,增加了20亩,结果(要)赔钱,几十年也没这样过。”

几个月前,河南遭遇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她和丈夫一起,每天在地里忙活,从天明浇到天黑。“前面浇着水,后面就旱了,浇不过来,旱得有的秆都没出把,正常玉米能长这么长。”她用手比划着。浇地雇人要200元一天,为了省钱,她每天都“扎”进地里,一遍遍地浇水。

终于等来的这场雨却把玉米泡烂了,收割机进不去,玉米烂在地里发芽。即便是收回来的玉米,因为得不到及时烘干晾晒,很多也发了霉。

她养了七十多头牛,本想着自己种地节省饲料费,“霉了,不敢喂。”他们0.5元一斤把自己种的玉米卖掉,再以1.3元一斤的价格买东北玉米喂牛。“发霉的玉米人家收走了弄啥呢,可能还是弄饲料。”

她算了算种地成本,50袋化肥花费7500元,玉米种子近4000元,打药三遍共3600元,浇地半个月,“该收了又淹了。”提起“靠天吃饭”,她表示反对。她觉得自己一直在为种地付出努力,旱了就浇水,虫多就打药,“不能靠天。”

近些年,虽然不是每年都风调雨顺,但都还足以应对。比如2024年雨下得大时,夫妻俩弄个电机抽水,抽了两天两夜;七八年前也有过一次,下了二十天雨,她把玉米花生拉到附近在建的二楼空屋里,晾了半个月,没有坏也不发芽。“但今年不一样了。”

从下雨那天开始,王根力一天要看几十回天气预报,原来一天只抽一盒烟,现在一天要抽两盒多。他今年50岁,家在漯河市舞阳县,是一个500亩地的承包大户,种了200亩花生,300亩玉米。十几年前,他在矿上干活摔过腿,“出不去了,才回来种地。”

地里泥深至膝盖,工人穿胶鞋拔不出,只能光脚干活。王根力给《南方人物周刊》记者算了一笔账:土地承包费600-800元/亩,300亩玉米承包费约20万元,化肥6万-9万元,收割费3万元,还有种子和农药,三十多万元的种地成本;湿玉米直接售卖,一亩仅卖两百多元,算下来仅6万多的收入。

“收的连地租都不够,不用说买化肥、农药和收割了,今年的花生烂到地里,都发芽了,薅了的花生也没法从地里拉出来,里边全是泥。”王根力说,像他这样的承包户在当地还有很多,“一百个是有的”,还有人承包了一千多亩地。

张今家在河南南阳市新野县前高庙乡,今年已经70岁,儿子在村子里开诊所,他靠种地补贴家用。“我活到70岁都没见过这么长的连阴雨。洗的衣服很潮,晾不干。门前的院子里种的菠菜,9月底种的,到现在都没长出来。”

他和老伴开着三轮车,雨下小点就赶紧去地里,前后跑了一二十趟,“摘摘晾晾,都晾成黑的了。很多花生都泡在地里发芽了。干了的话再找个脱粒机打打。好的花生只能卖两三块钱一斤。”

不管阴天晴天,他都抓紧时间晾晒。往年一亩地的花生收入大概能有1200多元。张今介绍,一亩地需要两袋化肥共300元,还要买种子、打药、犁地,“不卖一千多都划不着,但现在都不知道收花生的人还要不要。”谈及明年,张今说,“不想种了,都老了。”

img

img

救灾、烘干的多重难题

受灾各省都在全力保秋粮保麦播,“整个国庆节到现在感觉一刻都没有停下来。”河南周口一位农业机械负责人提到。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粮食作物处工作人员告诉《南方人物周刊》,为全力抢烘抢晒,省财政紧急安排下达5000万元补贴资金,支持各地用于烘干机械奖补和秋粮收获补助。周口、开封、许昌市的财政分别紧急安排1000万元、500万元、350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秋粮抢收抢烘和安全收储。9月下旬以来,河南全省新建烘干设施303台,新增烘干能力1.2万吨,总烘干能力达37.5万吨;全省累计烘干玉米、水稻490万吨。

在加强改造和引进方面,河南省将履带式收获机换装割台纳入补贴范围,换装割台7014台;将轮式收获机械换装三角履带、加装驱动轮胎纳入省级补贴,改装1487台;省内调度履带式收获机5500台次,跨省引进履带式收获机3080台,以缓解抢收压力。

多项措施出台,的确为抢收助力,提高了烘干效率,确保“湿粮”变“干粮”。但以上措施主要惠及种植大户,不少农户向《南方人物周刊》记者反映,烘干站大多是收粮点,部分烘干站出现拒收散户湿粮烘干的情况。散户量少,对烘干站来说烘干成本高,不少散户无奈只能选择低价将湿粮卖给收粮点。

家在河南周口扶沟县的刘丽家中有20亩地,机械不能下地,她就和家人一起手掰玉米、薅花生。她告诉《南方人物周刊》,“我们周围基本上没有人去烘干站烘干,直接就6毛钱(一斤)按湿粮卖了。本来就赔钱了,烘干(费)也比较贵。”

河南之外,山东、山西也分别拨付了1.5亿元和4000万元救灾资金,但大多都将补贴发放至提供烘干服务的企业。一位烘干相关负责人向《南方人物周刊》提到,“将补贴发给企业的确更有效,有助于提高湿粮转化为干粮的效率,降低烘干成本;农户谁烘干了、哪些没烘干,难以统计;烘干企业应该在收到补贴后,提高收购农户湿粮的价格。”

农民在雨中抢收回来的粮食,大多堆放在家中。刘丽提到,之所以未能在收回来之后直接将湿粮卖给收粮商,是因为不是每天都有人收,自家也没有烘干设备。

钱龙指出,在补贴政策的设计上,一些获得补贴的烘干企业仍存在压价收粮的现象,农民并未直接受益,这一现象值得深入思考。可以考虑优化补贴机制,例如像耕地补贴一样直接打款给农民,根据损失面积发放烘干补贴;或对烘干企业实施绩效补贴,依据服务农户的数量和质量发放激励,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还可以试点“补贴券”机制,让农民凭券在烘干点使用,企业再向政府兑换补贴,实现企业与农户的双赢。

张良是河南漯河市某乡镇的副镇长,自家也种着4亩多的花生。“地里黏糊糊的,踩进去拔脚都费劲,三轮车根本开不进去,只能蹲在泥里、弯着腰一点点薅。”

在该镇,百分之八九十的土地都种花生。张良解释,主要是种花生收益要比种玉米高。在今年的极端天气之下,种粮大户受影响很大,往年他们靠花生摘果机收地能省不少事,今年却只能大量雇人,“人工的工钱比较高。”

张良介绍,该镇没有烘干设备,最近的烘干机器在周围镇上,但没几户农户愿意拉着花生跑那么远。“大部分农户不想烘干,因为烘干还得掏钱。”他坦言,烘干设备属于企业所有,“人家不会给你白白浪费烘干设备,浪费电。”大多数散户宁愿把花生摊在地里、院子里。

为了让农户尽快处理收获的花生,该乡镇也临时放宽了晾晒限制。往年出于交通安全考虑,公路上基本不允许晾晒粮食,“今年遭了天灾,总不能不让群众处理收获的粮食吧。”如今各村的开放式广场、道路两边,全摊满了刚收回来的花生,“大家天天盯着,就怕再下雨。”

img

▲河南周口,发芽的玉米 图/本刊记者 刘璐明

img

极端天气频发,农业面临系统性挑战

钱龙告诉《南方人物周刊》,黄淮海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这次秋雨造成的灾情对粮食产量肯定有一定影响,但具体损失目前还难以准确评估。“从区域来看,受灾情况存在明显的不均衡,一些地势低洼或品种敏感地区受损较重,而部分区域较轻。此外,受灾程度还取决于各地的应急水平,比如烘干设备调度、基础设施与排水能力等。”

这场雨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他指出,2025年,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偏北、强度偏强,导致暖湿气流长期滞留在黄淮海上空,打破了往年秋季干燥凉爽的气候格局。台风“海葵”等残余环流北上,带来了大量水汽,与冷空气交汇,进一步加剧了降雨的过程。叠加全球变暖的背景,过去认为的“小概率事件”,未来再次发生的概率逐渐增大,并可能逐渐成为“新常态”。

“从根本上看,这次灾情既有自然因素,也暴露出农业基础设施和应急体系的不足。黄淮海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多针对一般性灾害做预案,对连续阴雨这种‘特大灾害’准备不足,排水系统、农机适应性都存在短板。轮式机械难以进入泥地作业,烘干设备覆盖率不足,部分农户仍依赖自然晾晒,连续阴雨导致粮食霉变严重。这次事件揭示了基础设施、机械体系、应急调度等多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之处。”钱龙称。

为什么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农业仍无法改变靠天吃饭的现状?

钱龙认为,即使在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农业受自然系统制约的特性依然存在。科技进步能够减轻风险,却无法彻底消除“靠天吃饭”的现实,“农业本身是开放的自然系统,光照、温度、降水、风等多重因素交织,天然具有随机性和复杂性。科技能做的,是减少风险、提升应对能力。例如,改良培育耐旱、耐涝品种,通过遥感、大数据、人工智能实现精准的气象预测,以及通过人工调节如增雨消雨等手段减轻不利天气的影响。科学在农业应用方面的前景广阔,但不能完全消除农业风险。”

他指出,提升农业体系的“韧性”是未来的核心方向。韧性意味着在遭受冲击后具备抵御、恢复和再生能力。在硬件层面,应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沟渠和排水系统,科学布局烘干中心,提升机械装备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在软件层面,应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完善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的利益机制。在生态上,应适度恢复湿地和植被,增强自然调节功能。“只有将科学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制度设计与农民支持有机结合,农业才能在不断变化的气候中保持稳定和安全。”

img

▲河南周口,农机手驾驶收割机尝试收割玉米 图/本刊记者 刘璐明

冬麦晚播怎么办?

在实地走访中,《南方人物周刊》记者发现,大部分农民还未开始播种小麦,不少人表现出焦虑的情绪。张梅的玉米地还没收完,地势低洼的仍存积水,她已经做好放弃这一季小麦的准备,“不行就等明年直接再种玉米。”承包户王根力也表示,“就看天了,天旱我还可以人工浇,下雨谁也挡不住。麦子种得晚,长得会稀一些,出苗的麦苗数量少。”

对此,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原副组长郭天财告诉《南方人物周刊》,9月以来的连阴雨,导致收秋种麦茬口偏紧,多地农田土壤湿涝,部分田块积水,农机无法下地作业,给秋作物适时收获滕茬、小麦适期适墒整地播种带来极大困难。

但他也表示,晚播小麦不一定减产。他举例:2021年黄淮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秋汛洪涝灾害,导致小麦大面积晚播,次年产量仍创历史新高,许多当年11月底播种的小麦“一根针”“土里捂”越冬,第二年亩产仍超千斤。这是因为冬小麦生育期长、自我调节能力强、管理回旋余地大,是世界公认的稳产高产作物。且已有完善成熟的晚播小麦“四补一促”应变技术,即选用晚播早熟的品种,适当增加播种量,提高整地播种的质量,科学施足底肥,加强冬春管理促弱转壮。

他指出,需要注意的是,越是晚播麦田越要提高整地的播种质量,“宁可晚种几天,也不粗耕滥种。”对田间有积水和土壤水分饱和的地块,及早排除田间积水,沥出耕层滞水,待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达到70%-80%,“手握成团,落地即散”,地表土壤露白、脚不沾泥时再整地播种。对11月下旬土壤偏湿、大型农机仍不能进地作业的田块,可用带有苗带旋耕功能的旋耕播种机播种或铁茬免耕播种等措施抢时播种。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粮食作物处人士向《南方人物周刊》表示,针对小麦晚播,已提前做好机械、技术、物资等方面的准备。河南将加大工作力度,确保麦播面积不减少,继续稳定在8500万亩以上,确保麦播质量不降低;指导各地制定小麦晚播“一县一方案”,保障种子、肥料等物资的供应,推广深耕整地、药剂拌种等关键技术;抓好“四补一促”技术措施的落实。

郭天财提醒,抗湿晚播小麦因冬前积温不足,根弱、苗小、分蘖少、长势差、抗逆能力弱,若遇冷冻年,难以培育壮苗安全越冬。据预报,2025年秋冬可能会有弱拉尼娜现象,要加强监测预警,提前做好防御冻害、干旱、湿涝等灾害天气的抗灾预案。img

(文中张梅、张良、张今、刘丽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