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打分、差评、避雷

多年前,我和朋友一起带着孩子去迪士尼玩。当时,两个小姑娘第一次见面,但是没用几分钟就聊到了一起,似乎小孩子的共同话题是自然而然的。之后,两个小姑娘慢慢长成了大姑娘,多年间其实也提过几次再一起出去玩,但是总被各种原因耽搁。如今,两人都已经上大学了。一个喜欢玩玩游戏看看动漫,一个喜欢自己逛商场旅游看音乐节……

是什么时间节点,什么事件,什么缘由,让人与人变得不同呢?其实我时常思考这个问题,但始终没有得出过什么像样的结论。不过能确定的是,玩游戏有玩游戏的可爱,逛商场有逛商场的可爱。一个一个具体的人,都值得好好去爱。

不扯远了,国庆长假这几天,因为客流量明显增加,我的咖啡馆可都被顾客抱怨好几次了。有人说:这什么咖啡店啊这么多规矩,说话都不让大声说;有人说:咖啡挺不错,但是旁边客人说话声音太大了——为此打了个 2 星评价。我说这些倒不是要分个谁多谁错,诸位好友也不必为我鸣不平。事实上,网络评价并不会牵扯我太多情绪,我本身就很少去看,多半是朋友转发给我,如果说看了毫无波澜,也不够诚实,毕竟全身心投入,不被认可也是会感觉失落。不过比这个更重要的是,我相信客人的感受是真实的。天生大嗓门的朋友到了这家店,聊个天还要被提醒,心情可想而知;想寻个清净所在的朋友呢,旁边始终有声响,也难免急躁。抱怨就抱怨几句吧。

就像两个小姑娘长成了完全不同的大人,到同一家店里喝咖啡的人,心性完全不一样又有什么难以理解呢。所以同一件事,我的店收到两种评价,事儿不奇,我也不怪。哦,如果要怪,我是觉得,目前的打分机制太差劲了,主事的平台,显然没有把与人为善的理念融入设计当中。说到这个,隐约想起导致道长的《八分半》下架的那期节目里,道长提到蔡澜先生不愿意给餐厅差评。虽记不清具体内容,但于我心有戚戚焉。我是经营者,但大部分时间也是消费者,砸别人饭碗的事,我自己是真的——和蔡澜先生一样——也不愿去做的。遇到值得称赞的店家,就给个好评,遇到不那么出众甚至有些令人失望的店,就什么都不说得了。肯定有朋友要说了,岂不让那些不良商家高兴?嗐,在吃喝这件事上,哪有傻子呢?就算只给好吃好喝的店家点赞,时间久了,优劣也自然而然会显现。

话说回来,5 分制真的适合大众消费者吗?3 分和 4 分之间的差别到底是什么?怎么保证所有打分者的依据都统一?前段时间我尝试给一批啤酒打分,也不是没喝过更好的酒,但是单独给当下喝的一瓶酒打分时,除非出奇的好喝或难喝,否则很容易就都徘徊在总得分的 85% ,而且我现在回过头来看,其实当时的感受也都忘记个大半。我当时也是受到目前流行的打分机制影响,事实上我需要的只是「这瓶酒值不值得回购」这个印象评价而已。用非必选的「赞」和「超赞」两个选项,已经足够了啊。

fin.

下班后的咖啡

我的爱喝咖啡,到了一种很不挑剔的地步。尤其是去逛其他咖啡馆,不作为咖啡师而是作为顾客,每一杯咖啡对我来说,都挺好喝。就算是自己店里选品时做大量杯测的时候,不论什么价格的咖啡豆,首先浮现在我脑海里的话往往都是「还不错」,然后才是「不过」……

这和我这么多年喝了太多太多咖啡,对咖啡风味表现的宽容度提高不无关系。但是可以负责任地说,对咖啡品质的要求其实并没有降低。每年选品经手至少四五十支咖啡豆,但能长期留在店里供应的却始终不算太多,原因正在于此。那么所谓对品质的要求,要拿什么作依据呢——毕竟「还不错」算不上什么高标准。

一方面,作为咖啡师,保持自己的感官敏锐肯定是必要的,要学会用客观专业的评价体系来给咖啡豆做一番评价。另一方面,我始终觉得,咖啡馆不必千篇一律,不必都像对待咖啡比赛评委一样对待顾客。在专业评价体系之上,我还喜欢用另一番更有定格咖啡馆特质的方式再做一番筛选。

这些年来,店里的工作算得上越来越忙,除了做咖啡、招待顾客之外,我还要烘焙咖啡豆、做杯测、线下兴趣课、洗杯子、浇花种树翻土除虫、各种清洁整理……所以几乎每天下班后,我都会再喝上一杯咖啡。这一杯咖啡是一天工作的总结,或者是对自己工作的一种奖励。奇妙的是,疲惫仿佛滤网,滤掉了身体的浮躁,反而让感官变得格外澄澈;除了咖啡领域里通用的「茉莉、柑橘、柠檬、莓果、可可……」我似乎能从一些咖啡当中喝到夜空的深邃,星辰的喜悦,晚风的凉爽,街灯的温暖。我想每家店都有独特的性格和想要传达的情感,作为一家慢吞吞开了十五六年的咖啡馆,这种「下班后的咖啡」所能带来的感受,正是我想要分享的。超越产地,无关评分,只是纷繁世界的角落里的一份安宁与慰藉。

fin.

是咖啡;是饮料

咖啡毫无疑问是一种饮料;但咖啡馆里卖饮料还是卖咖啡,依然是个值得讨论的话题——不是从原教旨主义的角度。想起聊这个,是因为前几天有客人问拿铁和短笛有什么区别,我说拿铁和短笛都是浓缩加牛奶,只不过比例不同,其他诸如卡布奇诺(曾经风靡如今少有问津)、澳白之类,也是类似的概念。客人接着又问起我店里没有的橙汁美式、生椰拿铁之类新名词,然后感慨:咖啡的种类太多了。

卖饮料的咖啡馆,产品种类自然多样:加咖啡的橙汁、加咖啡的椰汁、加咖啡的石榴汁草莓汁……卖咖啡的咖啡馆也可以有不同的产品种类:单份、双份、拿铁、短笛、澳白、dirty……前者是在探索咖啡与不同食材的和谐拼搭,后者则致力于呈现咖啡细致的口感层次。只要原料优质新鲜,能打动饮者味蕾,咖啡馆没有必要千篇一律。服务小众还是大众,是个人理念和定位的问题。作为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类型的咖啡馆。在提供纷繁口味的饮料店里苛求极致口感,纯属给自己添烦恼,而在专做咖啡的店里抱怨菜单上只有咖啡与牛奶的组合,此番纠结也不必要。

fin.

是咖啡;是饮料

咖啡毫无疑问是一种饮料;但咖啡馆里卖饮料还是卖咖啡,依然是个值得讨论的话题——不是从原教旨主义的角度。想起聊这个,是因为前几天有客人问拿铁和短笛有什么区别,我说拿铁和短笛都是浓缩加牛奶,只不过比例不同,其他诸如卡布奇诺(曾经风靡如今少有问津)、澳白之类,也是类似的概念。客人接着又问起我店里没有的橙汁美式、生椰拿铁之类新名词,然后感慨:咖啡的种类太多了。

卖饮料的咖啡馆,产品种类自然多样:加咖啡的橙汁、加咖啡的椰汁、加咖啡的石榴汁草莓汁……卖咖啡的咖啡馆也可以有不同的产品种类:单份、双份、拿铁、短笛、澳白、dirty……前者是在探索咖啡与不同食材的和谐拼搭,后者则致力于呈现咖啡细致的口感层次。只要原料优质新鲜,能打动饮者味蕾,咖啡馆没有必要千篇一律。服务小众还是大众,是个人理念和定位的问题。作为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类型的咖啡馆。在提供纷繁口味的饮料店里苛求极致口感,纯属给自己添烦恼,而在专做咖啡的店里抱怨菜单上只有咖啡与牛奶的组合,此番纠结也不必要。

f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