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媒体:习近平——自由贸易的捍卫者?
2025-04-01T12:41:14.352Z

(德国之声中文网)《商报》发表评论写道,尽管特朗普政府混乱的经济政策,带给北京某种程度的满足感,但考虑到美国即将开征新关税的可能性,依然令北京紧张不已。毕竟,一旦特朗普兑现竞选诺言,对中国产品征收60%的关税,那么北京今年实现5%经济增长的目标就将变得遥不可及。这篇题为《习近平与贸易壁垒》的评论写道:
“有鉴于此,上周五在北京同四十多位外国企业首席执行官的会面中,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发表讲话,为开放边界和消除贸易壁垒大唱赞歌。
习近平表示,跨国公司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力,‘我们希望大家都能抵制那些让时钟倒转的倒退行为。我们必须共同确保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
然而,习近平的部分表述可能会让西方企业高管们皱起眉头,因为恰恰是中国政府在通过大量法规和法律,以及备受争议的产业政策,限制着外国在华企业的经营自由。
例如,像保时捷和奔驰这样的豪华汽车制造商在向中国出口其车辆时,需要支付高额关税。中国政府还强制想在中国开设工厂的外国汽车制造商,必须与本地企业建立合资公司。奔驰就必须同国有企业北京汽车公司合作生产汽车。在周五外国企业高管与习近平的会晤中,奔驰首席执行官凯勒纽斯(Ola Källenius)也在场。”
《商报》的评论指出,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中国曾承诺允许外国企业参与公共项目的竞标活动,但过去二十多年的实际情况,却完全是另外一番光景。
“来自欧洲和美国的企业还对中国政府给予本土企业的国家补贴感到担忧,因为这些企业正在利用新增的生产能力向全球市场倾销产品。
然而,可以让人抱有希望的是,中国政府目前确实在或多或少地认真解决上述问题。例如,中央政府最近更加严格地审查地方政府是否通过不合理的规定和法律对外国企业制造障碍。此外,中国还计划向外国投资者开放一些行业,特别是服务业领域。
政策调整的原因在于,中央政府已经意识到,它需要外国企业的积极参与,以重振放缓的经济增长。”
《法兰克福汇报》发表评论写道,在风云突变的当今世界,曾经风靡一时的“去风险”战略早已失去了吸引力。企业去哪里投资,应当也必须由企业自身去做出决定:
“与中国的经验表明:尽管政治层面上不断发出警告,但大约一半依赖中国前期供应的企业仍表示,他们未来将会扩大中国业务。相反,那些已经撤出中国的企业,则是因为他们现在可以用机器人在本土工厂里更便宜地完成原本外包的业务。仓促切断稳定的合作关系是极其不负责任的。中国昨天被一些人视作洪水猛兽,今天却又成了一些人的希望所在。
国家的管辖范围应聚焦于绝对核心领域,如军事、药品和生存必需的原材料,以尽可能提升国家的自主地位。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自由贸易协定,引导企业向更可靠的合作伙伴倾斜。在这两个方面,柏林和布鲁塞尔基本上都毫无建树。
如果特朗普在周三对全球实施高额关税,德国企业将会以冷静的经济核算作为回应。它们或许会将生产基地迁往美国,或者会试图在其他地区找回损失。但这并不是欧洲央行总裁拉加德所说的‘迈向独立’之路,而是企业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高利润之后,不得不进行的、痛苦的经营方向调整。”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