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大 A、美股都要熔断了,怎么操作!
Llama 4 发布以及其引起的争议
叠甲:我知道本文内容可能有些看起来像是大模型生成的,不过实际上是纯手工写的...
昨天( 2025 年 4 月 6 日),Meta 宣布开源(开放权重) LLama 系列的最新作 LLama 4 ,包含三个版本:
Llama 4 Scout
- 109B 总参数,激活 17B
- 宣称“业界领先的 10M 上下文窗口”
Llama 4 Maverick
- 400B 总参数,激活 17B
- 宣称“在广泛接受的基准测试中表现优于 GPT-4o 和 Gemini 2.0 Flash 。”
- 宣称“在推理和编码方面实现与 DeepSeek V3 相当的结果——但仅使用一半的激活参数量。”
- 宣称“无与伦比的性价比,聊天版本在 LMArena 上的 ELO 得分为 1417 。”,同时 LMArena 上公布了对应的成绩。
Llama 4 Behemoth
- 暂未开放权重[1]
- 2T+ 总参数,200B+激活参数
初看下来,许多人会认为开源这两个模型又是长上下文,又是以低成本超过 4o / DS V3 ,理所应当是一个强大,至少有许多亮点的模型。然而,事实却完全不同:
很快,用户发现在 LMArena 上测试的中号模型 Maverick 和公开权重的模型在语言风格上差别很大,甚至都不像同一个模型。
这时,有部分用户猜测这是因为模型提供商的推理配置不正确,应当等待修复。
随后,更多基准测试对开源的两款模型进行了测试:
Aider Polyglot Benchmark
Aider 是一个开源的编程 Agent ,Polyglot Benchmark 是他们制作的多语言大模型基准。这一基准被认可度还是较高的。
...
claude-3-7-sonnet-20250219 (no thinking) 60.4%
o3-mini (high) 60.4%
DeepSeek V3 (0324) 55.1%
...
Qwen2.5-Coder-32B-Instruct 16.4%
Llama 4 Maverick 15.6%
...
长上下文理解测试
Fiction.liveBench for Long Context Deep Comprehension 测试了两款模型的长上下文表现
其他测试
许多用户、组织在个人数据集上进行了测试,结果大致一样。
这些测试,加上许多用户的实际体验反馈证明:Llama 4 远没有其宣传的优秀,甚至可以说看起来不像这个现在时候发布的模型。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一个模型( Maverick )究竟为何能在 LMArena 上拿下第二名呢。
首先来看看 Arena 评分的原理:访问 LMArena 的用户被要求与两个身份被隐去的大模型对话,并选择他们认为更优秀的那个。选择完毕后,两个模型的身份会被揭示,并且得到的数据用于计算大模型的排名和得分。
尽管 LMArena 在此前已经受到不少批评,认为其“更看重模型的输出格式和风格,而不是实际能力”,但是仍然在大模型评分领域受到较广泛的认同,因为他不像传统评分那样可以提前在测试集上进行训练,提高模型的表现。
经过各种讨论和研究,用户发现,原来并不是提供商的配置有问题,而是 Meta 开源出来的版本和 Arena 上的版本确有区别。
具体来说,送 Arena 测的是 Meta 针对聊天专门微调的 Maverick 模型。他被训练地非常兴奋、激动以提高用户的新鲜感,从而提高得分。但是这样做使得模型的日常问答几乎不可用:光是说一句“你好”模型都会回复几千 Tokens ,并且在知识问答中产生大量幻觉(想体验的可以直接去竞技场 Direct Chat 栏目测试)。
目前这种行为已经引起了对 Meta 的广泛批评。
2025 年 intel 的 mac 的 osx 版本推荐
rt ,自己手上的设备是 19 款的 imac ,装的 10.15.7 养老。其实挺满意的,就用来写代码也不做其他事情,但是很多 app 都开始逐步不支持这么老的版本。当然,我也可以继续用。但是目前比较依赖 cursor ,cursor 的新版本不再支持这么老的系统,无奈只能考虑升级。
但是目前升级的话,感觉后续的版本基本都是为 m1 设备优化的了,intel 的性能会进一步下降不说,还会有更新的 bug 出来。不知升级到哪个版本让我能继续用几年。请问下各位的版本是多少呢,或者说有推荐的版本么?谢谢🙏
Sonos 真是大坑啊,能添加 u2b music 服务,但是无法播放歌曲
前提:手机开了 fq 进 sonos app 界面,能看到 u2b music 中的歌曲,但是点击,提示无法播放歌曲,出错了。当然可以用 airplay 播放,但是我的主力机是安卓。。。在全网 google 了一圈,也没找到解决方案。
兄弟们,游戏 apk 可以转 oppo 游戏规定的 rpk 吗?
今天远程面试了一家公司,有一点点感想
当我答完之后意识到,我是否可以利用 ai 进行相关的分析,然后我再总结 ai 的回答进行回答呢?
在远程面试的时候,如果使用 ai 是否为作弊行为?或者说使用 ai 是代表自己有多种处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北京]老虎证券内推,互聯網券商,长期招收产品+开发+运营,欢迎优秀人才投递 0-0
兄弟们,现在是抄底的好时候么?
招募全 AI-api 代理 合作伙伴~~~免费代理 gpt-4o-all(对应官网 4o)
现招募代理伙伴,只需提供一个域名,送你一套完整功能的 api 网站。~~限时免费哦~~~
我们支持全网主流 ai 模型,主流的基本都有吧,chatgpt 、claude 、gemini 、mj 、sd 、flux 、suno 、luma 、智普、百度等
感兴趣的朋友来看看
https://api.yzai.top
https://api.openxs.top
求个 swiftUI 和 UIkit 教程
感觉详细的教程好少啊,有教程可以推荐下嘛
突然好想从后端开发转产品经理了
产品经理的准入门槛确实该提高,以前看网上有什么课程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真的败坏行业。
有可能是我待的公司太水了,我工作六七年了一直干的后端开发,目前就没遇到让我满意的产品经理。
有些产品经理甚至自己理不清楚逻辑,还要反过来请教我数据逻辑,我只拿着后端开发微薄的工资却要帮产品考虑逻辑和交互。
马上快三十了,也不知道以后后端开发还干得动不。
不知道作为后端的 V 友们有没有和我一样的感受,针对于水货产品经理。
有大神研究过 pg_resetwal 的原理吗,为什么会丢 user 表的数据
前情提要: https://v2ex.com/t/1123446
目前的情况是,大部分数据恢复了,但是一些行彻底消失了,我观察过,大部分是 user 表的用户行,这到底是为什么,这些行存的是我的账号数据,大部分在很早之前插入的(用户注册时就插入该行了),没道理存在 wal 缓存未写入,
主要受影响的有misskey,logto这些的 user 表
我尝试创建和旧账号相同主键的用户的时候会出现 id 以存在的报错,即使数据库根本不存在旧 id 的行,reindex 也不行
第三块屏点不亮是为什么?
大家好,我有一台七彩虹 4060ti ultra 16g woc 显卡的主机 一共 3dp1hdmi 四个接口 这两天升级了显示器 接了两台 aoc u27g3xm 的 4k160hz 显示器。
然后看着手上的一块 1080p60hz 的便携屏幕 打算利用起来避免吃灰。
周末用 hdmi 转 mini hdmi 线接上去试了一下 能检测到便携屏但是一直没信号。nvdia 控制面板里无法同时勾选启用三台显示器,windows 设置里第三台显示器始终是 断开此显示器连接 的状态 无法切换到扩展或复制。显示器肯定是没问题的,单独都能点亮。1 台 aoc+便携屏也能点亮。
开始是怀疑线材 买了根双向的 dp-typec 口接上去依旧如此。也试过都设置为 1920 * 1080/60hz 还是点不亮
大概算了一下带宽 4k/160hz/10bit=43.88gb/s 1080p/60hz/8bit=3.2gb/s
加起来 90.96gb/s 应该远远没有达到这张显卡 288gb/s 的最大带宽参数
想问下万能的 v 友什么原因 怎么解决?
现在关税大战,需要屯一些电子产品或者其他吗?
比如把硬盘和内存买好,怕以后买不起了
又是见证 A 股历史的一天
VS Code 马上 2.0 了,不知道会不会有什么惊喜
如题,今天更新了 VSC ,发现是 1.99 了 一直以来都是用 VSC 开发 java 大型项目,VSC 不足的地方就用 shell script 补足。 用得也算是很得心应手。 期待下 2.0 会不会有啥不同
March 2025 (version 1.99) Welcome to the March 2025 release of Visual Studio Code. There are many updates in this version that we hope you'll like, some of the key highlights include:
Agent mode
Agent mode is available in VS Code Stable. Enable it by setting chat.agent.enabled (more...). Extend agent mode with Model Context Protocol (MCP) server tools (more...). Try the new built-in tools in agent mode for fetching web content, finding symbol references, and deep thinking (more...). Code editing
Next Edit Suggestions is now generally available (more...). Benefit from fewer distractions such as diagnostics events while AI edits are applied in the editor (more...). Chat
Use your own API keys to access more language models in chat (preview) (more...). Easily switch between ask, edit, and agent mode from the unified chat experience (more...). Experience improved workspace search speed and accuracy with instant remote workspace indexing (more...). Notebook editing
Create and edit notebooks as easily as code files with support for edit and agent mode (more...). If you'd like to read these release notes online, go to Updates on code.visualstudio.com. Insiders: Want to try new features as soon as possible? You can download the nightly Insiders build and try the latest updates as soon as they are available.
股市大跌,亏的裤衩子都没了,咋办。
股市还有 6 成仓,亏的裤衩子都没了,咋办,要止损吗
开源一个 PHP Composer 私有 package 管理平台 PackVault
本人在做的一些项目的 package 都是用私有包分发的,用户使用私有包的授权码获取更新包。当然这个项目的主要功能是分发包,而不是保护包的源代码。
感兴趣的可以关注下 😂 Packvault 开源地址
做一些 PHP 项目还是挺有用的
抖音都在分享自己的朋友们最新在干什么,我朋友不多,上来听老哥们分享分享。(什么都可以说,大盘涨了的话就更值得分享了)
我先来,最新在换房子,原来的室友不合租了,又重新找了个房子,最近在焦虑搬家中,猫咪又得了腹水,昨晚又花了 5000 ,不顺利不顺利。
国际出口现在是 3 个还是 4 个?
互联网国际出口,指的是网络物理层,海底光缆这些东东。
目前是 3 个还是 4 个,或更多?
青岛、上海、汕头、新疆?
一人公司 - [从小做起-电子书] 3 元 - 奶牛快传创始人 2 年时间从 0 到 600 万用户,最终被数千万收购的创业经历
川宝的关税之我现在要不要买 macbook air 呢?
这两天国家的 34%对等关税发布了,我本来是打算年底买 macbook air m4 版本的。
- 双十一可能会便宜一点点
- 想看看 m5 提升有多大
现在关税即将到来,那么我要不要在到来之前把 mba 买了呢? 其实这个问题的根本就是关税加起来之后,苹果的产品会涨价吗?(大概率是应该会涨价的),涨多少呢?
还有一个小小疑问如果涨价主要应该是零部件的关税还是进口关税导致的?
大 a 开门怎么崩那么惨?会不会连累债卷等投资
货币狭义相对论(下)
-
3.2.货币的供给
- 说完货币的需求,再来看货币的供给。
- 货币是从哪里来的呢?从微观的市场交易来看,似乎一个人付钱给另外一个人,就是在供给货币,也就是说,买方向卖方提供货币。这样的说法看起来有点像文字游戏。这种看法将视野局限在太小的局部,以至于没办法给出货币供给的真正源头。为此,我们还是需要从宏观层面来观察,货币究竟从何而来。
- 关于货币的来源,很多人倾向于直觉的进行类比,比如类比成土豆。其中的一种看法,将货币的来源定义为由国家的央行发行,那么对于钱变「毛」的现象,也就是通货膨胀,便有了最朴素的解释:央行印钱了,导致了市面上的钱变多,从而钱贬值。这种解释与货币价值恒定的印象,似乎并不冲突,因为本来货币的价值是非常稳定的,之所以会变「毛」发生通货膨胀,是因为央行超发了货币。钱变多就贬值——跟市面上的土豆多了会变得不值钱一模一样——不是非常简单的逻辑吗?
- 这种央行控制货币的发行数量(也就是供给数量)的观点,还会给出关于货币数量的另一个结论。这世界上的钱和世界上的商品(财富),是 1 对 1 的关系。举例来说,假设现在市面上的货币数量是比如 1000 亿,而这 1000 亿对应了相应规模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那么如果市面上的货币数量由于印钱变成了 2000 亿,那么,按照最朴素的理解,钱就变“毛”了,价值很可能只有原来的一半。如果商品(财富)没有增加,但是钱增加了,说明东西变贵了,钱变毛了。导致这种粗糙认识的潜意识可能是这样的:钱与商品的交换,是等价交换,这样的话,一份钱就对应了一份等价的商品,因此,世界上的货币和世界上的商品(财富),在数量上就是相等的。这个观点的真实性暂且不谈。不过仔细观察,会发现这种观点又把货币放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即,货币不是一种商品,它的数量从而它的价格是由外部(也就是央行)来决定的,这无疑否定了之前「货币是商品」的观点。
- 虽然上述关于货币数量的观点,从表面看起来,仍然承认了货币的价格由货币的数量决定,但又承认其数量是由一个外部央行决定的。这与普通商品的价格形成机制,是完全不同的。普通商品的价格,是在由众多个体组成的市场中动态平衡的:当需求增加且供给不足时,价格上涨;当供给增加且需求不足时,价格下降;在供需平衡时,价格趋于稳定。在央行决定货币数量的观点中,我们看不出货币的价格遵循这一规律。
- 好在事实上,货币的供给主体,并不是央行。那么货币的供给主体是谁呢?前面已经提到过,货币的供给机制相对于普通商品,确实有些神奇的地方。下面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其神奇之处:
- 如果是一个普通的商品,某个人将该商品借给另一个人,那么商品就不再属于它,它也失去了使用权。
- 对于货币来说,似乎也是如此:甲将钱借给乙,那么甲将无法使用这部分钱,而乙则可以使用。
- 但是,如果将钱放到银行呢,会不会有所不同?甲将钱存到银行,银行将钱再贷款给乙,看起来银行只是作为了甲乙之间的一个中介,看起来最终还是甲贷款给了乙。但是按照我们日常的生活经验,在上面的情形中,甲仍然可以将钱从银行取出来,同时也不会影响乙对所得贷款的使用。
- 这看起来有些神奇,不是吗?只是在中间加了一个银行,事情就变得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我们重点来分析一下,因为这是理解货币的关键点和难点。
- 仔细观察会发现,银行如果只是作为存款机构,那么按道理,银行需要将甲的存款全部保留在银行中,以备甲随时取款使用。但显然,实际银行的运作并不是这样。银行会将存款贷给别人,以赚取贷款利息与存款利息的差额,这就是银行的主要盈利模式。这样的话,本来应该储存备取的存款被贷出去了。这时如果甲来取款,不就取不出来了吗?然而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这样的情况。实际发生的情况是,甲仍然可以保有随时取用自己存款的权利,而同时,乙也获取了贷款所得款项的使用权。
- 原有的一份钱,却被两个主体拥有使用权,很奇怪是吧。理论上来说,如果假设需要保留甲对这笔存款的使用权的话,银行就不应该将甲的存款,通过贷款给予乙对其的使用权,这导致了甲和乙都对这笔钱拥有使用权,钱凭空多了一份。
- 这看起来很不可思议,但现实中为何还发生了呢?假如银行将钱贷款给乙之后,甲来取这 10000 元钱,那么银行该怎么办呢?
-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能发现,银行做的事情,似乎有一种矛盾的地方,似乎跟我们平时理解的地方有些不一样。我们平时的理解可能是,银行吸收存款给储户利息,发放贷款收取贷款利息,它作为一个中介,这么做似乎天经地义。可是我们从没有想过这背后意味着什么。没想过为什么储户的钱既是自己的,可以被储户随时使用,又是贷户(从银行贷款的人)的。
- 实际上,银行作为现代金融系统的中介,所起的作用就是「信贷创造」。这在经济学中,是一个基本的概念,但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有些陌生的。下面着重分析这个「信贷创造」的过程。
- 将一笔钱生成两笔钱,在保留储户对该笔钱的使用权的基础上,又创造出贷户对该笔钱的使用权。那为什么这种看似一钱双花的模式可以生效呢?也就是为什么没有发生银行将钱放贷后,储户取不出钱的情况。这个道理其实也很简单,因为只要同时来取款的人不会很多,这招就可以玩下去。举例来说,假如一个银行有 1000 元的本钱,它吸收了 10000 元的存款,同时又发放了 10000 元的贷款,那么这时它的手里只有它的本钱 1000 元。虽然不停的有存款人前来取款,但同时也有贷款人在不停的还款。举日常的例子来说,在虚构的 200 个银行客户中,可能每年会有 10 个人买房,取出自己的存款并从银行贷出房贷(银行存款减少、贷款增加),有 10 个人取出存款去开工厂(银行存款减少),有 20 个人按月还房贷(银行贷款减少),有 50 个人将从工厂领到的工资除去消费部分后再存入银行(银行存款增加)。从上述的日常例子可以看出,银行的存款与贷款一直是在动态变化的。我们知道,银行必须先有存款到达,才能基于这笔存款放贷,先有存款才能有贷款,也就是说在任意时刻,存款的数量都必须要大于贷款的数量,否则会无款可取,无款可贷。然而,由于存款与贷款一直是在动态变化的,有人存款,有人取款,有人贷款,有人还款,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存款总额大于贷款总额」这一条件并不总是满足的,例如在某一时刻,存款数量非常逼近贷款数量了,银行贷出去的钱几乎等于存进来的钱,那么这时新来取款的储户,就无法再取到钱了,我们就可以说银行发生了「兑付危机」。不过,在上面的假设中,银行仍然可以动用自己的本钱 1000 元,来垫付储户的取款。
- 在银行业中,银行自己的本钱占贷款的比例,被称为核心资本充足率,在上面的例子中,就是 1000/10000 = 10%。这些资金可以满足存款和贷款的波动,让银行不至于无钱可取,发生兑付危机。
- 不过,即使如此,我们从上面的例子也可以明显看出银行业的潜在隐患,那就是如果所有的储户同时去取款,那么银行是无法应对的。即使没有全部去取款,只要超出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就足以引发「兑付危机」。
- 下面到关键点了。上面提到的「兑付危机」在普通人看来,可能会有些不可思议。为什么呢?因为这不符合直觉。因为储户明明是将自己的钱存到了银行,取的款也是自己的钱,银行只是起到一个保管作用,那么为何银行会发生不能满足取款的情况呢?仔细观察会发现,银行只是不能满足储户的立即取款要求,毕竟银行只是将储户的钱贷了出去,并没有乱花掉。那么银行只需要将贷出去的钱收回来,肯定是可以满足所有储户的取款要求的。不过,在实践中,这明显是不可行的。这也对应了流动性的概念——贷出去的钱不在自己手中,无法及时交易。
- 如果对银行的理解仅仅是到了上面的程度,那就还没有理解银行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 从上面我们已经看到,银行利用存款和贷款的辗闪腾挪,成功做到了让储户和贷户能同时使用同一笔钱,这才是最关键的一点。在上面的例子中,储户存了 10000 元,贷户贷了 10000 元,相当于之前的 10000 元成功变成了对储户和贷户均可使用的总计 20000 元。凭空翻番,这就是「信贷创造」。在这个例子里,信贷创造之后货币的总数量,相对于原始货币的倍数,被称为「货币乘数」。也就是 20000/10000=2 ,货币乘数可以看作是 2 倍。
- 那么「货币乘数」到 2 倍就是极限了吗?看起来似乎如此,毕竟前面也提到了,对于银行来说,贷款的总数量是不能超过存款的总数量的。不过,在实际的运行中,情况比这还要复杂一些。
- 我们定义的「货币乘数」,是「信贷创造之后货币的总数量,相对于原始货币的倍数」,那么什么是原始货币呢?以一个极简的思想实验来说明:银行向甲放贷后,甲开公司购买设备,雇佣工人,钱又流通到了设备供应商、工人手里,他们可能会将这些钱再存到银行中。甲从银行贷款出来的钱,经过工人,还会流到银行中再次成为存款。在前述的例子中,10000 元的存款被全部贷出后,再次流通,再次以存款的形式存到银行中,从而银行可以继续以这笔新的存款发放新的贷款。如果这点难以想象,可以这样考虑,某年的 1 月份,银行吸收了工人的 10000 元存款,2 月份发放了 10000 元贷款给工厂,3 月份工厂开工给供应商工人开工资接近 10000 元,4 月份工人再次将工资存进银行 10000 元,5 月份银行再次将 10000 元存款贷款给其他工厂,6 月份工人再次将 10000 元存款存入银行……。如此往复。初始的 10000 元,可以派生出多个 10000 元的贷款,这样的话,货币乘数就不仅仅是 2 倍了,而是理论上可以任意大,当然,也要受限于经济中的其他因素。
- 所以,市场上的初始货币,可以经过银行信贷的放大作用,放大很多倍。而这些初始货币,被称为基础货币。
- 到这里,货币的供给机制,终于浮现出了大概的轮廓:央行会发行基础的货币,比如 1 万亿元。这些可以看作是初始的所有的钱,没有经过任何银行的任何放大。然后商业银行通过上面提到的存款+放贷,将这些货币数量放大一定的倍数, 直到满足市场对货币的需求 。还记得货币的需求包含哪些吗?对,市场流通的需求和财富储存的需求。从某种程度上说,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的数量,并不是非常关键,因为它总是可以通过货币乘数的放大,放大到与市场需求相平衡——贷款这个动作本身,就是对资金有需求的代名词,发放贷款,就是在满足资金的需求。
- 在这里,顺便提一下在经济新闻中,经常被提到的 M0,M1,M2 这些概念。M0 相当于前面提到的基础货币,是未经信贷放大过的货币数量; M1 代表活钱,是那些随时准备用于交易的货币,比如个人和企业的活期存款,这些可以看作是市场交易过程对货币的需求数量,反映了市场交易的活跃程度; M2 则是总的货币数量,它不仅包括市场交易所需的数量,同时也包括用于储存财富的货币数量,如定期存款。M1 和 M2 都是 M0 经过信贷放大产生的,下面是一组实际的数字:2024 年 10 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 309.71 万亿元,同比增长 7.5%。 狭义货币(M1)余额 63.34 万亿元,同比下降 6.1%。 流通中货币(近似于 M0)余额 12.24 万亿元。根据上面的数字,货币乘数放大倍数约等于 309.71/12.24=25 倍(实际情况并不是,因为上述给出的数字仅是近似于 M0)。
- 到目前为止,货币的需求和货币的供给,我们都已经有了大概的印象。那么,它们跟普通商品的供需是一样的吗?满足同样的规律吗?
- 可以看到,货币的需求,是由各个主体各自的需求组成的,每个主体的需求可能都有所不同,无论是交易需求,还是储存财富的需求。货币的供给也是如此,供给主要是由贷款派生的,贷款也是由各个银行和各个贷款主体实施的,而不是由央行统一规划,每个银行、每个主体的贷款偏好也各不相同。看起来,货币供需的各个主体,跟普通商品的供需主体,并没有什么不同。
- 事实确实如此,而且,货币达成供需平衡的过程,跟普通商品一样,也是通过价格来调节的。
- 当市场上的货币需求旺盛,货币紧缺时,银行可以提高存款利率(当然,要小于贷款利率),以吸纳更多的存款(在这里,我们将货币的利率,看作是货币的租赁价格或者说使用价格,可跟房租类比)。而有了这些更多的存款后,银行就可以对外提供更多的贷款了,因为更多的贷款意味着更多的收益。这些贷款,增大了货币乘数效应,也就是增大了市场上的货币供应数量,更好的满足了市场上对货币的需求。而经济不好时,市场交易少,对货币的需求也减弱,所以银行的贷款疲弱,有贷款在身的,也因为市场需求疲弱无法挣到钱而倾向于提前还款,所有这些,都会降低货币乘数,也就是减少市场上货币的总数量。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无法将更多的贷款发放出去,也就没有必要吸收那么多的存款,为了降低存款利息的支出,或者抑制存款数量,银行会降低存款利率,也就是货币的价格,以保持银行的收益。
- 到这里,货币的供需机制比较清楚了。可以问一个有趣的假设问题:黄金可以作为货币吗?
- 现在很多人会说,黄金数量是有限的,会导致通货紧缩,不适合作为货币。他们这样解释道:因为黄金的数量有限,所以难以满足市场对货币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每一克的黄金都会变得越来越值钱,因为供小于求嘛,这导致人们囤积黄金,坐等其升值,从而导致黄金的供给更加紧张,进而抑制经济的发展,直到完全勒死经济。
- 这确实是有限数量的货币导致通货紧缩的逻辑,将黄金换做比特币也是如此。
- 不过,既然我们已经了解到银行的信贷放大可以提供更多的货币,那么假设将银行引入其中呢?即使是将黄金作为货币,货币的数量也可以通过信贷而放大。
- 其实,美国在金本位时期,就是这么做的。当时的美元是严格与黄金挂钩的,35 美元对应可换取 1 盎司黄金,也就是说,美元就是黄金。与此同时,当时也有银行,也有信贷来放大美元的数量,这就相当于是「放大」黄金的数量。到最后,这个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货币机制,后来无法再继续维系,但绝对不是因为通缩的原因。毕竟,前面的讨论已经给出了货币通过信贷放大来满足需求的过程,在有信贷的情况下,有限货币导致通缩的逻辑是不能成立的。对金本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去查布雷顿森林体系终结的具体原因。
- 总结一下,从上面讨论可以看出,货币的供需,以及货币的数量,确实与普通商品一样,是可以由市场自身去调节的。也就是说——
- 货币是由供需双方的平衡来确定价格、确定数量的,货币的定价是内生于市场的。
-
4.通货膨胀
- 前文给出的货币价格,即利率,可以看作是货币的使用价格或者说是租赁价格。也就是说,甲将钱借给乙使用,由乙支付这段时间的使用费用。一个直观的类比是房租的租赁,房租可以看作是对使用房屋所收取的租赁费,货币的利息代表同样的含义。更深入点,其实很多资产的收益,都是「让渡资产的使用权」所带来的回报。存款利息、房租、债券收益率、股票分红都是如此。这里不再细加分析。
- 利率,作为货币的租赁价格,调节了货币的供给和货币的需求:当货币紧缺时,货币价格提高,存款和贷款的供应增加;当货币过剩时,货币价格降低,存款和贷款的供应减少。
- 然而,上面的讨论,仅仅是货币自身的供需关系,并没有涉及货币与其他商品的价格关系。它对于通货膨胀的现象——货币相对其他商品贬值——没有给出有用的理解。
- 在分析货币相对于其他商品的价格之前,我们可以先发散思维,考虑一下 2 种其他的商品,比如土豆和西红柿,它们的相对价格变化的原因是怎样确定的呢?假设土豆相对于西红柿变贵了,那么可以假设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在其他因素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土豆的供给突然变少了,这明显会导致土豆价格变贵。这个假设有些取巧:我们为分析土豆价格变化的原因,而固定了西红柿的价格。但如果西红柿的情况也发生变化了呢?那么该如何确定它们之间相对价格变化的原因呢?
- 可以看出,在分析土豆和西红柿的相对价格变化时,需要分别分析这 2 种商品的各自的供给、需求,相对复杂。但在分析货币的供需时,似乎无需这么麻烦。这是由于货币本身就是用来交换其他商品的。一个人使用货币购买土豆,这动作本身就表示「卖出货币、买入土豆」,这个对货币和土豆的一卖一买的动作,恰恰反映了对货币和土豆各自的相对需求。
- 提到通货膨胀时,一句常见的解释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分析这句话中的要素,可以勾勒出通货膨胀的概念。首先是「过多的货币」,前述对「通货膨胀」的朴素理解认为「超发货币会导致通货膨胀」,其中的「超发货币」即意味着「过多的货币」,但也仅此而已了。因为要达成通货膨胀还需要满足「追逐过少的商品」,即,使用这些「超发货币」去购买商品。
- 在三年新冠疫情期间,世界各国广发各种补助金,这些货币切切实实变成了购买商品的货币,也助推了疫情后持续的高通胀。
- 再考虑一下中国国内曾经持续的通过房地产拉动经济的方式。购房者的大量贷款,派生了大量货币,这在 M2 的增长率上体现出来(年均 10%以上)。但是这些超发的货币,是不是造成了与之同样程度的通货膨胀吗?很明显并没有。因为这些超发货币并没有去购买商品,这就要探究一下这些超发的货币都去了哪里:根据万科的财报,万科的支出中,土地出让金+税费占比接近 50%,上游几十万家供应商占比 35%,银行利息员工和股东占比 11% 来源。而这些钱的来源,大部分都是普通人二三十年贷款债务所扩张的货币。那么这些货币流到上述方向之后,会造成通胀吗?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并不会。假设张三原来只有 100 元,他通过从银行贷款 1000 元,总资产达到 1100 元,是原来的 11 倍,但是,张三敢用这些借来的钱去消费吗?市场上确实多了 1000 元,但这些钱属于张三的债务,它无疑并不真正属于张三。同理,在房地产拉动经济的过程中,那些增发的货币是通过贷款派生的,是通过大量人口的负债产生的。毫无疑问,这些钱当然会让一部分人手上的货币变得更多从而促进消费,但同时,它造成的也是更多人的债务负担加重从而压缩消费。所以,这种方式所增发的货币,并不能导致同等幅度的「更多的货币追逐商品」,也就是通胀的效果。
- 可是,怎样能确定上述的总的效果不是促进消费呢?毕竟货币是实实在在的通过贷款增发了。
- 这就涉及到了经济学里一个很重要的现象:边际效用递减。
- 一个人分别拥有 1 万元、10 万元、100 万元、1000 万元时,他对同样一张 100 元钱的观感是完全不一样的。在拥有 1 万元时,面对 1 元 1 斤的土豆,也要斤斤计较是否要达成交换;拥有 1000 万元时,面对 10 元 1 斤的土豆也感觉不到丝毫心疼。这是因为随着拥有的钱越来越多,同样数量的钱,在他眼里的相对价值会越来越小。这点不仅适用于钱,也适用于很多其他商品,如美食。
-
从上述的边际效用原理,可以合理的推知很多东西,帮助我们理解通货膨胀:
- 1.当一个人有了更多的货币(钱),可以让他负担同一商品更高的价格,并且负担更多的商品。
- 2.当一个人有了非常多的钱,他也并不会把很多钱用于购买更多的生活物品,1 天吃 1 斤肉可能是心满意足的,但 1 天吃 10 斤肉就太多余了。
- 所以,这也是要促进消费的含义,当货币流向大量中低收入(资产)的普通人,他们会把货币用在交换常用的物资商品上,因为增加的那些边际效用递减的货币被用来购买那些边际效用还未递减的商品(衣食住行)。而当货币流向高收入(资产)的人群,他们则会倾向于将更多的货币保值增值,或者购买奢侈品,因为普通商品(衣食住行)对于他们已经被充分满足,其边际效用已递减到零。
- 只要想清楚了上述的例子,对通货膨胀就比较容易理解了。货币的数量增加未必会直接导致同样幅度的通货膨胀。要理解通货膨胀,需要从供需关系来理解,尤其是从微观角度,也就是个人的角度,去理解供需关系——相比于货币,更需要商品。
- 上面就是增发货币促进通货膨胀的非常粗略的原理。要深入分析,是很难的。
- 不过,关键点是,每个人对同样 100 元货币的价值的理解,可以是完全不一样的,也就是每个人对货币、对其他商品的相对需求,是完全不一样的。所有人对货币、其他商品的相对需求,最终形成了一个平衡,决定了货币相对于其他商品的价格。
- 不得不承认,上述得出的结论很抽象,即使是对的,似乎也没有什么价值。例如,假如我们想知道下面问题的答案,它能够给出回答吗:怎样预知通货膨胀是否要发生了?或者是通货紧缩?是否可以避免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央行的罪魁祸首吗?货币超发是谁造成的?中国天量的 M2 未来会引发通货膨胀吗?
- 这些问题,确实从上面的推论中,没办法直接得出答案,需要具体来分析,这不是这节的重点。下面是粗略的分析:
- 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的缘由是什么?假设没有央行,市场还会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吗?答案是肯定的。前面关于货币的供需讨论,已经给出了货币供给是通过信贷创造的,当经济活跃时,信贷活跃,货币数量增多导致通货膨胀;经济不佳时,信贷收缩,导致通货紧缩。这些膨胀和收缩,形成了经济的周期,具体的成因很复杂。具体可以看经济机器是怎样运行的。这些通胀和通缩,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很难真正去抑制。而现代中央银行的目标,则主要是通过逆周期的动作,减小这些周期的幅度和时长。例如在经济过于活跃时,通过提高利率收紧信贷,经济衰退时,则放松信贷。
- 那么平时说的货币超发是怎么回事呢?中国当前巨大的 M2 是否会导致未来的通胀呢?这些在上面的讨论中其实已经给出了线索。
-
5.货币狭义相对论
-
货币内生:货币不是一种额「外」产「生」的、独立的存在,它是由实实在在的交换需求,以及派生出来的财富贮存需求,而在市场「内」产「生」的一种商品。
- 不存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时间与空间并不独立。
-
货币价格受供需支配:货币作为一种商品,是有定价的。且与其他商品一样,货币的价格也是受供需支配的:它的租赁价格,即利率,由货币自身的供求数量的平衡确定;它的交换价格,即通胀水平,由人们对货币与其他商品的相对供求确定。
- 所有惯性参照系都是等价的。物理定律在所有惯性系中的表达形式都相同。
-
货币的价格既不均一,也不绝对:不均一的特性,根植于每个人对货币、对其他商品的偏好差异中。不绝对是指,货币的价格是由千千万万不均一的偏好达成动态平衡时而产生的,与其他商品一样。因此货币不能作为衡量商品的绝对的、均一的标尺,与其他商品一样。
- 时间、距离、事件、同时性,这些测量都具有相对性,是相对于某个惯性系测量所得。每个惯性系下测得的都可能不相同。
-
货币内生:货币不是一种额「外」产「生」的、独立的存在,它是由实实在在的交换需求,以及派生出来的财富贮存需求,而在市场「内」产「生」的一种商品。
原来瓦工的 MegaBox-Pro 全名是这个 你们都是这个么?
RAID 加硬盘,如果新的硬盘大小稍稍稍小一点会怎样?
比如 4 块 20TB 硬盘(这里我们只考虑 1000 进制,不考虑 TiB 这种)组 RAID 6 。
问题是,虽然都是 20TB 的硬盘,但不会刚刚好都是 20TB 吧?有可能偏差个几 KB 甚至几 MB 。而 RAID 6 是取最小硬盘的容量。
那假设这 4 块硬盘最小的是 20TB-100KB ,而新加的 1 块硬盘是 20TB-200KB ,那是不是就无法扩展存储池了?
问了下 ChatGPT 和 DeepSeek 应该是这样,但我好奇目前的成本 NAS 厂家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