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Today — 24 October 2025Main stream

专访 vivo TWS 5 Hi-Fi 版调音团队:给听众还原最真实的交响乐「现场」

By: 刘学文
24 October 2025 at 10:05

 

「人们总是高估了未来 1-2 年的变化,但低估了未来 10 年的变革」,比尔盖茨的这句话,有了一个更具象的版本,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教授、系主任,上海市音乐声学艺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作曲家于阳评价 vivo TWS 5 Hi-Fi 版的时候说:

vivo 这个耳机,放在十年前,不知道该卖怎么高的价格。

当然,以 10 年前的技术水平,断然没有一家厂商敢说能造出这样一款兼具 60dB 降噪深度,以及全链路无损传输的 Hi-Fi 真无线蓝牙耳机。于阳教授的意思是,单以音质而言,这款售价 499 元的 vivo TWS 5 Hi-Fi 耳机不算贵,但是能让手机随身音乐的音质水平达到了 10 年前难以想象的高度,以及审美水平。

去还原最难还原的交响乐

对于一款耳机的调校来说,突出高亢嘹亮的高音,或者凸显锤击心脏的低音是更显性、更奏效的方法,即便再迟钝的人,也会在某几首耳熟能详的试音歌曲里感受直接的听感刺激。

但 vivo TWS 5 Hi-Fi 版选择了另一条路:vivo 金耳朵声学实验室与上海音乐学院调音大师团一起进行了音质调校,解构了交响乐中 32 种乐器的共鸣特性,联袂打造了「至臻大师」音效。

虽然文字去形容声音总是不够绘声绘色,也鲜有人能写出「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样的句子,但 vivo 还是尽力这样描述「至臻大师」音效的呈现听感:

让大提琴的木质腔体在耳畔呼吸,小号的金属摩擦化作金箔簌落。同时将维也纳金色大厅的声学密码编译进微型腔体,使勃拉姆斯与德彪西的笔触在方寸间纤毫毕现。不止于音符,更是乐器与空气最本真的对话。

vivo 金耳朵声学实验室声学工程师告诉爱范儿:

交响乐非常考验耳机声学系统能力,流行人声音乐通常注重旋律和节奏,乐器通常是流行四件套的结构搭配。而交响乐要表现出复杂的节奏、旋律、音色跟和声,音乐本身配器复杂、动态大、音域广、声场宽且纵深大,这些特性要在 TWS 耳机上做好是很难的。

也就是说,相比于流行乐里人声加少量的乐器伴奏,交响乐的复杂度高出非常多,广音域和大声场对于小体积的 TWS 耳机的挑战相当大。

他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在 TWS 耳机上还原交响乐为什么如此之难:

用概念去解释声音的听感,其实是很难的,也很空洞的,因为声音本质上是感受,同样是「临场感」大家内心的体验也是不同的。

 

我们的理解是,「空气感」对应「清澈和解析力」,如何将音乐现场的乐器带动空气的震动,通过扬声器真实的还原呢,就好比:音乐会现场乐器或人声仅通过空气振动直达我们的耳膜,琴弦起伏的细微变化都能清晰分辨出来,在耳机上就要求更高的清澈度和解析力。

 

「氛围感」对应「温暖和层次」,从听觉心理学的角度,温暖和有层次的声音才能更好烘托出氛围感,通常来说需要有厚实且清晰的中低频,高中低三频分布均衡且连接平顺。

 

如上描述,「乐器与空气最本真的对话」其实就是 Hi-Fi 的体现。

还原交响乐,其实就是对 Hi-Fi 的一次终极考试,能呈现「身临其境,宛在现场」的感觉便是高分,因为满分是「真在现场」。

与 vivo 金耳朵声学实验室一起进行音质调校的上海音乐学院调音大师团当中,除了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教授、系主任于阳,也有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导、人工智能音乐疗愈重点实验室主任、民族音乐系主任、作曲家、巴松管演奏家刘灏,还有音乐工程系教授、音乐设计与制作教研室主任秦诗乐,音乐工程系副教授、音乐科技与艺术教研室主任、一级音响调音员陈世哲,上海交响乐团录音师、一级录音师、一级音响调音员王鑫,这是一个从事交响乐从作曲到演奏,再到录音调音的全链路团队。在被问到他们首选什么方式听交响乐的时候,他们的答案完全一致:

去现场。

于是,「去还原最难还原的交响乐」这件事就变成了 vivo 声学团队与上海音乐学院调音大师团需要各展己长又相互理解的任务。

这不仅需要在 TWS 耳机的小腔体内制作比以往更精密的声学结构,还要强化真无线Hi-Fi从信号传输到音频解码,再到声学单元呈现的全链路无线真Hi-Fi性能,更要配备对交响乐艺术的深刻理解和更好的审美能力。

vivo TWS 5 和 vivo TWS 5 Hi-Fi 版采用了第二代陶瓷钨原声振膜,这是声学系统里的核心部分,振膜将接收到的电信号转换为物理振动,进而推动空气同步运动,并传导到耳膜,形成人耳听到的声音。而第二代陶瓷钨原声振膜因为采用了 4 重纳米镀层,具备高刚性和弹性特性,能够获得非常好的解析度、瞬态和动态响应,频响范围达到 16Hz-48kHz,所以能够更好地表现声音丰富的细节,提升声音的纯净度与动态表现力。

而 vivo TWS 5 Hi-Fi 版则是首款天玑平台支持无损音频传输的耳机,可以支持 1.4Mbps 无线音频传输速率。

这是一条线,因为 CD 音质(16bit/44.1kHz)的码率是 1.4Mbps。而vivoTWS 5 Hi-Fi 版支持LHDC 5.0超清传输协议,并首次在天玑平台支持LHDC Lossless无线无损音频传输,在传输速率高达1.4Mbps的同时,可以带来更高的48KHz/16bit无损音质体验。

在这个硬性的技术基础上,上海音乐学院调音大师团进行发挥了他们的长处。

在细节调校的部分,弦乐作为交响乐的基础,其弦乐乐器又是个大家族,从小提琴到贝斯横跨了整个频域,且泛音丰富,这正是 vivo金耳朵 声学实验室和上海音乐学院调音大师团最关注的部分,他们首先进行的工作就是把弦乐部分的细节调好。在此之上,才是攻坚特色乐器,尤其针对一些音色比较难调的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由于这些乐器音色难以精准捕捉,音质调校团队就需要像在油画调色盘上调色一样,反复测试最佳音色配方,确保每个音符的质感与层次都能精准还原。

还有更重要的一部分,关于音乐审美,或者说是听音审美。

上海音乐学院调音大师团于阳教授告诉爱范儿:

在这款耳机的音质调校中,我们主要是加强了听觉的审美调性,还有对声音品质的界定。

 

因为如果单纯依赖科技路径做出来的产品,往往都是数据化,客观的,有指标的,但未必好听。就比如说钢琴有几百条琴弦,88 个键,如果完全按照机器来调音,可以调得非常精准,分厘不差,但这样调出来的效果未必动听。我们这个团队,主要是把比较主观的,比较共性的声学审美标准,与这款耳机客观的硬件的部分结合起来,达到相适配的状态,让大家能感受到,什么是好的声音。

▲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教授、系主任于阳听音

什么是好的声音呢?

对于协作双方来说,得到一致的答案并不容易。因为对好声音的评判是主观的,千人千面的, 此次,vivo 声学团队和上海音乐学院调音大师团讨论最激烈的议题是「对于市场上普遍的声学喜好,是去迎合,还是引领?」。

如果是迎合市场,那就故意把高频和低频做的过分一点,让听感刺激强一点。

如果是引领市场的声学审美,那么就应该以交响乐的平衡感去入手。

最终的结果当然早已通过双方的合作成果明示,他们最终都想在「什么是好的声音」这个关乎音乐本质的核心议题上,做更前沿的引领者的工作。

但讨论仍是常辩常新,主观的、艺术的、审美的层面如何与客观的、技术的、量化的层面交融,达到可以相互解释,相互印证的境界,仍是协作双方值得继续讨论的长远议题。

技术的「光」与「热」

技术有时候会像篝火一样,在靠近的时候,会感觉到技术的辐射和热量,明显感到温暖。

降噪,就是让用户明显感知到的技术力量。

vivo TWS 5 和 vivo TWS 5 Hi-Fi 版的降噪深度最高达到了 60dB,降噪宽度也达到了 5500Hz。如前面谈音质那样,强悍的硬件,领先的参数,最终还是要为具体的场景服务。

vivo 金耳朵声学实验室告诉爱范儿:

我们研究发现,用户使用耳机的核心场景主要是在家里、通勤还有走在路上等日常场景,尤其是通勤、差旅场景噪声比较大,用户的痛点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所以我们就针对这些大噪声场景做了专门的噪声采集、分析最终调试出我们最满意的降噪效果。

 

深度是代表降噪效果的其中一个指标,但并不代表在任何场景都需要达到这个深度,为了达到最佳的效果,我们特调降噪曲线作为这些场景的补充。

如同手机影像一样,多年以前拍照追求比较单纯,比如人像就要背景虚化强,磨皮磨成剥壳的鸡蛋,夜景就要亮如白昼,而现在手机影像的审美层次明显提升了,人像要有血气充盈的生命感,夜景也得明暗有致,要有夜的深邃感。

TWS 耳机降噪也不是仅仅是一杆子捅到底,直接降噪到最深就完事儿,不分场景的过度降噪并不会让人感到舒适。因而,vivo 在 vivo TWS 5 和 vivo TWS 5 Hi-Fi 版对飞机、地铁和公交三个典型交通场景进行了针对性的调优,比如:飞机上最大声、最恼人的是引擎发出的低频噪声,那么在「飞机」降噪模式下,就针对低频频段进行了对应的、更完美的降噪压制与加强。

还有一些场景也值得多注意细节,比如:在早起工作的黄金时段,或者中午小憩的时候,可以开启「沉浸模式」,在降噪的同时来点白噪音,反而能更让人专注。

▲ vivo TWS 5 和 vivo TWS 5 Hi-Fi 版支持自定义连接弹窗画面

vivo TWS 5 和 vivo TWS 5 Hi-Fi 版上这种用技术直接改变体验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 42ms 低延迟游戏模式,保证在 FPS 射击游戏里几乎音画同步;IP54 防尘防水可以应对下雨天和锻炼时候的雨水、汗水、灰尘的侵扰;与 vivo 手机上的「vivo 翻译」联动的「AI 翻译」在出国差旅场景里,也发挥巨大作用,诸如此类。

但有的时候,如篝火一样的技术,起作用的不止是「热」,还有「光」。

上海音乐学院调音大师团陈世哲副教授正在探索音乐和 AI 方面的研究,他发现,他们团队用 AI 生成的国外音乐质量要远远高于国内音乐,这不是算法的原因,而是数据质量的原因,用于训练大模型的数据源不够好,最终生成的音乐质量也会差一些。

▲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副教授、音乐科技与艺术教研室主任陈世哲听音

上海音乐学院调音大师团陈世哲副教授还告诉了爱范儿,上海音乐学院最终选择和 vivo 合作的一个底层逻辑:

我们的小朋友从小上的音乐课用的播放设备都不太好,要么是一个便宜的小音箱,要么是墙上挂的小喇叭,等于说是从小就被训练得对音质不太重视。

 

包括之前卡拉 OK 流行的时候,很多音乐作品都是为了适配卡拉 OK 扬声器录制的,也是设定了一个标准,一方面是促进了音频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很多人的音乐审美。

拼声儿大,拼感官刺激的播放设备,在过往生活中深刻地影响了大家的听音观,但更好更科学的音乐审美,需要建立在更均衡和准确的听觉曲线,以及更好的播放设备上。

而这,也是当下的消费者对耳机提出的最新要求。vivo 智能终端开发部总经理王友飞这样告诉爱范儿:

随着全社会音乐审美提升、无损音乐的普及和各厂商音频技术的迭代,消费者对耳机中听到的声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音质的要求从「听个响」逐步升级到「录音室级真实原声还原」,并希望在音乐体验中可以获得更加沉浸的感觉。

技术和产品的进步,音乐审美的提升,用户需求的升级,这三者本来就是三股交织的绳索,关系越来越紧密。

在 vivo 和上海音乐学院调音大师团合作双方看来,vivo TWS 5 Hi-Fi 版希望成为一款连接过去和未来的纽带产品。

一方面,它以均衡和准确的曲线,以及 Hi-Fi 音质,重塑过往大众接受的强刺激性且低音质的音乐审美;另一方面,面向未来 AI 时代的音乐创作,音乐的 AI 语料库需要高音质、高审美的音乐作品。而能够精准呈现审美和音质双重价值的耳机设备,是撬动音乐创作的杠杆,更是决定 AI 时代我们音乐水平高低的核心基石。

最关键的是,如上海音乐学院调音大师团于阳教授所言,技术进步一面是体验向上,另一面是门槛降低,曾经我们说耳机是「万元以下听个响」,现在vivo则能做到「五百不到听 Hi-Fi」。

vivo 金耳朵声学实验室对音乐的理解,也在这一次合作中更丰富了,此前他们把对声音的追求凝练为「高解析度、清澈、温暖的声音」,如今通过此次合作深化了「空气感」和「氛围感」的体现,这是因为要突出交响乐的那种临场感和真实感,让听众不仅能听见音符的精准还原,更能感知到乐团演奏时的空间共鸣、乐器间微妙的音色过渡,以及音乐所蕴含的情感氛围,最终实现从「技术性还原」到「艺术性表达」的跨越。

就像我们总是听说「维也纳金色大厅」一样,对于多数人而言,这座音乐殿堂是个抽象的名词,在这里听一场新春音乐会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我们都知道这里的音乐是美的,但始终与这层美隔纱相望。

vivo金耳朵声学实验室的工作,实际上就是想要把这种高概念,高模糊度的美,通过产品尽可能地具象化出来,进而完成一次美育工作。

这就是技术「光」的一面,轻柔,但可感。

虽然站在音乐审美教育,或者未来 AI 时代音乐水平的角度来看,很难说像 vivo TWS 5 Hi-Fi 版这样做为代表的产品能在短期内产生直接且直观的影响,但在漫长的时间里与悠长的链条中,这些地方需要被「光」照亮,我们才会逐渐意识到:哦,原来这才是我们应该往前走的方向。

这是以 10 年为单位计量的事业,也许 10 年之后,在更好的计算音频,空间音频乃至脑机接口等技术的帮助下,我们真的可以在随身设备里,几乎 100% 还原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听交响乐的震撼听觉感受。不过不要忘了,我们当下走出的第一步,就决定了我们最终会到达哪里。

稳中向好。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