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OPPO 影像认知总监程卓:会打电话的哈苏,一定是未来
对我来说,一张人像不是一张关于一个人的照片,而是他与我之间发生的一些事。
2025 年末,全球将诞生近两万亿张照片,其中超过九成,来自我们口袋里的智能手机。
这些无比个人、无比随性的瞬间,汇聚成了这个时代的影像洪流。
OPPO 认为,在数量如此夸张的照片中,一定存在一个最大的「公约数」。
只有找准这个不变的靶心,才能集中所有火力,去攻克移动影像最核心的难题。
这个公约数是什么?
OPPO 影像认知总监程卓给出的答案,是人像。
人,是一切影像的尺度
为什么是人像?
这是我第一个疑问,非常简单直接,但又非常重要——
在移动影像的军备竞赛中,厂商们习惯于将长焦、广角、夜景等技术点作为攻坚的堡垒,但从 Find X6 开始,OPPO 却反复将这个看似最普通、却也最复杂的词挂在嘴边。
解读这个词,便能洞察 OPPO 对影像的根本理解,和最终想抵达的方向。
没有人像,就没有摄影史,这背后有更深的关于移动影像未来美学与技术的考量。
面对有些笼统的问题,程卓给了一个宏大视角的解释——OPPO 认为,想要摸清手机影像的方向,必须跳出手机这个小小的取景框,将视野拉回到整个摄影史的长河中去审视。
在这近两百年的时间里,器材和载体一直在变,但有些东西是恒定的:
你甚至可以理解为,整个摄影史就是一部关于人的影像美学与社会文献史,如果把其他题材拿掉,摄影史可能只是没那么饱满,但如果抽掉人像,那整部历史就坍塌了。
程卓进一步阐述,无论是从推动技术革新的要求,还是从承载艺术成就的高度来看,人像都是贯穿整个摄影史的基本轴线。

《无题电影剧照》第二十一张——1978 年,Cindy Sherman
作为一个不太拍人像的摄影师,我下意识地质疑这句话,但细思下来,这句话的确并非夸大其词——
纵观影史任何题材,都离不开人的参与、人的存在以及人存在过的痕迹。
它是一张面孔,可以像《阿富汗少女》那样,用一个眼神承载一个民族的苦难与坚韧;它也是一个瞬间,能将战火中奔跑的女孩所代表的残酷,或是巴黎街头跃过水洼的诗意,凝固成永恒;甚至在亚当斯看似空无一人的壮丽风景里,我们看到的依然是人类精神的向往与烙印。

PARIS SOUS LA PLUIE # 2——ELLIOTT ERWITT
人的面孔、姿态、情感、存在过的痕迹,跨越题材,始终是摄影师镜头下最核心、最着迷,也最具感染力的共振媒介。
由此,人像两个字的背后,承载了无可替代的文献价值、人文价值与情感价值,一个「人」字,关乎美学、也关乎我们如何看待自身与世界。
若是用一个我们熟悉的词来概括这一切,就是以人为本。
其实说到这里,已经可以察觉,OPPO 的意图,已经从早期狭义地记录人物的样貌的「肖像」,走向更广义地记录某些群体的生活环境、某个人的具体处境的「环境人像」——这也是 OPPO 在移动影像领域首先提出这一观点背后的深度思考。

《我们这个时代的面孔》摄影师奥古斯特·桑德
这种趋势,在每年的 OPPO 影像大赛(imagine IF Award)上也能看到。

OPPO 年度超影像大师-梁喜兵拍摄
当然,哲学的选择,终须技术的回答作证,程卓认为从技术层面看,人像这个题材的包容性就像航天发展对于民用科技的促进那样,同样强大——
人像是一个相当特别的题材,它最难,也最保值,最有推动力,它像一块最硬的骨头,一旦啃下来,其他的影像难题便有了迎刃而解的基础。
人,是一切影像的尺度
确立了「人像」为灯塔,一个更具体的问题便接踵而至:
什么样的人像,才是「好」的?
美学是感性的,一百个读者可以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但对于掌舵移动影像的厂商之一,OPPO 必须将好看拆解成可以评价的维度,才能在影像的汪洋中走得稳、走得准。
程卓的回答,让我有些意外:
我们最终想做出来有「相机感」的影像。
「相机感」,这个听起来有些玄妙的词,是程卓整个影像认知团队的工作靶心,也是他们认为「好照片」的标准。
他们将这个词儿进一步拆解开来,分为三个要素,分别是:
-
影调
-
色彩
-
画质
影调的重塑工作,从 Find X6 系列就开始了,目标是建立「正确的影调关系」,将扭曲的光影曲线拨乱反正,这是地基,是让一张照片首先「看起来舒服」的底线:
我们早就明确,不能为了秀肌肉,把光影关系搞得很别扭。
地基打好,Find X7 系列开始构建大厦的框架——攻坚「中间调」。
「中间调」这个词,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可能有些陌生,但对于摄影师而言,它是一张照片的灵魂所在,程卓解释说:
大家可能对中间调不太熟悉,它不是画面最中间的部分,我们参考安塞尔·亚当斯的区域曝光理论,在对动态范围的极致追求下,重点管控的是 3 区到 7 区的影调关系,这里面既有高光也有暗部,是最能体现影像厚实感的影调区域,是影像魅力和表现力的核心所在。

安赛尔亚当斯的分区曝光理论
如果说极致的黑与白是情绪的两端,那丰富、细腻、过渡自然的中间调,就是承载故事的主体,对中间调的精细打磨,让 OPPO 的影像开始呈现出一种过去手机罕见的「质感」。

Tina Signesdottir Hult
理顺了过去,未来的道路也呼之欲出了:
只有把影调这个骨骼做健康了,色彩才可能谈得上丰富而又统一,才不会有「塑料感」。
这已经进入摄影史的「深水区」了,在复杂光源下的色彩表现,一直是摄影史上最难的问题之一。
演唱会变幻的舞台光、城市霓虹与路灯交织的夜色、餐厅里温暖的烛光……真实世界的光线远比胶片甚至数码相机时代更为复杂。
如何在这种环境下,还原出既真实又富有美感的色彩,尤其是人的肤色,是影像能否成为「作品」的关键。
通过首次搭载的丹霞原彩镜头,智能地将画面分区,对不同光源下的不同区域进行独立计算和色彩还原,最终融合出一张和谐自然的照片,保证人物肤色的准确,为解决这个行业难题,迈出了关键一步。
至此,OPPO 完成了从影调到色彩的基础构建,但要真正实现「相机感」,还有一座最高、也最难攀登的大山——画质。
也正是在这里,程卓抛出了一个反直觉的论调:
摄影诞生之初,其实没什么画质问题。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摄影出现后,大家使用的都是尺寸远超今时今日所有主流拍摄设备的「大画幅」——这个逻辑也延续至今,画幅大就是王道。
真正的挑战,始于摄影权利的普及:
画质的挑战,恰恰来自于相机要小型化,想要更多的人拍照,相机就势必越来越小,而画质问题也随之出现。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在尽可能轻薄的机身里,把画质尽可能地做好。
于是,OPPO 在 Find X9 系列上延续前面历代打磨好的影调功夫、全系普及丹霞色彩还原镜头外,对画质这座高山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在 Find X9 Pro 上,OPPO 搭载了与哈苏联合研发的全新两亿像素长焦,光圈达到了夸张的 F2.1——这是目前进光量最大的两亿像素长焦,结合精度达 0.1 微米的 AOA 主动光学校准技术,在硬件上做到了极致。
而要实现清晰画质,多帧融合必不可少。在算法层面,OPPO Find X9 Pro 首次支持了「2 亿像素多帧融合计算」,可同步采集3帧 2 亿像素原始图像并进行智能融合处理,直出真哈苏 2 亿超清照片。
这些努力的目标只有一个:在长焦端,实现前所未有的解析力。
而作为基础的广角主摄,则首次搭载了第四代传感器曝光技术。这颗与索尼联合研发的「满血版」LYT-828 传感器,支持「瞬时三曝光」,在大幅拓宽动态范围性能的同时,也显著增强了抓拍能力,实现了高动态与高速抓拍的兼得。
强大的硬件之上,如何处理巨量的像素数据,OPPO 带来了全新的 LUMO 超像素引擎,将「画质好」这件事,贯穿到了所有场景——Find X9 系列会判断当下环境的条件,在条件充足时,智能提供 5000 万像素的 8K 超清照片直出。此外,用户首次能在小红书上发布的 4K 超清实况照片,封面帧与动态画面,也都拥有一致的 4K 超清质感。
清晰是画质的骨架,而精准的色彩还原,则是其血肉。
在 Find X9 系列上,OPPO 带来了第四代色彩还原方案——升级后的丹霞色彩还原镜头被扩展到全系列机型,它能更智能地与影像硬件全面协同,尤其在以往手机最头疼的低色温、大面积纯色等场景下,带来前所未有的色彩准确性。
只有做到了精准的还原,才有资格谈论画质。
至此,影调、色彩、画质三位一体,OPPO 所憧憬的「相机感」轮廓已然清晰,什么是好人像这个开放性问题,也有了一套逻辑严密的闭环答案。
或许会有人质疑,在移动影像的时代,为何要执着于回望「相机」,程卓是这样理解的:
无论手机影像怎么卷,也只是漫长摄影史中的惊鸿一瞥。近两百年培养起来的摄影美学,有着不可抗拒的向心力和矫正作用,为我们指引着方向。
换言之,OPPO 并非让手机完全取代相机,而是在汲取相机百年沉淀的养分的同时,结出属于移动影像时代自己的果实。
那么,这个移动影像自己的东西,是什么呢?
计算摄影,是移动影像的独属道路
在聊到「相机感」的三个要素时,程卓反复提到了一个词儿——计算摄影。
这就是移动影像的新东西。
不可否认,对比相机,手机这种需要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方案,在光学层面永远戴着镣铐,但它也拥有相机无可比拟的优势——算力强劲的芯片,让计算摄影成为了可能。
老实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计算摄影的名声算不上好。
为了弥补硬件的不足,过度锐化、过度提亮的「计算味」成了主流,照片看似光鲜,却充斥着塑料感,算法痕迹流于表面,向用户邀功。
人们开始厌恶计算摄影,这是算法「用力过猛」的必然结果。
而 OPPO 的解法,便是为这头算力猛兽套上审美的缰绳——用程卓的话来说,就是用审美牵引技术的发展。
如何牵引?OPPO 的方式是「修内功」——
团队深入研究了各种经典胶片,用极其客观、量化的方式去拆解它们的光影响应曲线和色彩科学,再将这些从物理和化学世界中总结出的美学规律,「翻译」成数字世界的算法语言。
Find X6 系列的影调、Find X7 系列的中间调,以及备受欢迎的胶片风格,都是由此而来的。
紧接着,就是在 Find X9 系列上,用强大的算力与算法,为更高画质提供可能。
这种「审美先行」的工作模式,迥异于我们更为熟悉的「技术有什么,产品用什么」的开发逻辑,程卓所带领的影像认知团队将率先标定一个明确的审美方向,再由算法、硬件、调校等各个团队协同,集中力量办大事儿,朝着这个既定方向去实现。
也由此,我们在 OPPO 的影像传承上,得以看见手机领域较为少有的长期主义。
我们的团队就像一个指南针。
程卓这样形容自己和影像认知团队的角色。
这根指南针,为强大的计算摄影指明了方向,最终的成果,是让计算隐于无形,让摄影重回中心。
计算摄影,成为了 OPPO 的审美载体,将成熟的影调、健康的色彩与优秀的画质打包成方法论,用户按下快门,就能得到一张好照片的办法。
一如柯达百年前的浪漫口号:
你只需要按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
走入影像的深水区,三个突破口
采访的最后,我们聊到了一个更宏大的话题:移动影像的痛点和未来。
程卓认为,行业尚未完美解决的,是三个进入「深水区」的终极问题:
画质、高动态下的复杂光线,以及长焦。
如今的旗舰手机,已经从单纯的堆料,走向一边追求极致影像,一边还要向厚度与设计发起挑战。
正如程卓所说,画质的痛点,正是伴随器材小型化而生的历史性难题,而手机,依然在这条路上作斗争。
另一面,高动态下的复杂光线,背后则隐藏着新元器件的研发与计算摄影两道难题,如何解决多颗镜头的画面一致性、如何更好地还原人的表现,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至于长焦,则是对机身设计、防抖性能与焦段设置的权衡,这颗小小的镜头,还在寻找工业与人文之间的最优解。
这三者,恰是构成「相机感」不可或缺的基石,也与 OPPO 选择的「人像」息息相关,三个要素环环相扣,共同决定了一台手机影像能力的上限,只要有任何一点取得关键进展,移动影像就有希望再前进一步。
在采访的最后,严肃了一整场对话的程卓难得调侃了一下:
X8 发布后,我一个艺术家朋友有一天打电话给我,说:卓哥,我买了一个哈苏。
我说:你买哈苏不是很正常吗?
他说:可是我的哈苏会打电话!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