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中文互联网内容正在逐步消失

25 May 2024 at 16:01

这两天有篇文章很火,刷屏了社交媒体,文章标题叫《中文互联网正在加速崩塌》。文章内容主要讲的是,以前那个年代曾经红火过的中文网站的内容正在消失,中文互联网正在迅速崩塌,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前的中文互联网内容,已经几乎消失殆尽。

文章的作者举例,如果在百度上搜索“马云”这两个字,把时间设定在1998年到2005年,能搜出来的信息,大概有多少条呢?结果是1条。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文互联网正在加速崩塌》这篇文章发布了不到24小时,也从中文互联网上消失了。

那么,事实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通过各种具体数据来分析一下。

一、历史数据分析

有个名为“Web Techmology Surveys”的网站,根据全球网站使用的语言,统计了从2013年到2024年这些年来,主要网站页面内容语言使用的历史趋势,从这个表格可以看出,中文网页的数量从2013年的4.3%降低到2024年的1.3%,十年间下降了70%,目前,全球的中文网页数量仅仅略高于印尼语和越南语,而低于波兰语和波斯语。

从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上看,从2018年12月到2023年12月,中国的网站数量从544万个下降到388万个,五年时间内下降近30%,这一数据反映了中文网站数量减少的严峻形势。

中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网民数占全球的19%,而可以看的中文网页仅占全球网页的1.3%,更可怕的是,这个趋势是长期的,中文网页的数量在10年间下降了70%,中文网站数量在5年间下降了30%,这的确说明,中文内容网站正在迅速减少,并逐步消亡。

Historical yearly trends in the usage statistics of content languages for websites

This report shows the historical trends in the usage of the top content languages since January 2013.

  2013
1 Jan
2014
1 Jan
2015
1 Jan
2016
1 Jan
2017
1 Jan
2018
1 Jan
2019
1 Jan
2020
1 Jan
2021
1 Jan
2022
1 Jan
2023
1 Jan
2024
1 Jan
English 54.9% 55.4% 55.6% 53.9% 52.3% 51.2% 54.0% 56.8% 60.4% 63.6% 57.7% 52.2%
Spanish 4.6% 4.5% 4.7% 4.8% 5.0% 5.1% 4.9% 4.6% 4.0% 3.6% 4.5% 5.5%
German 6.5% 6.0% 6.0% 5.8% 5.4% 5.6% 6.0% 4.1% 2.4% 2.0% 3.9% 4.7%
Japanese 4.5% 4.9% 5.0% 5.0% 5.7% 5.5% 3.4% 2.9% 2.1% 1.9% 3.2% 4.3%
French 4.6% 4.0% 4.0% 4.1% 4.0% 4.1% 4.0% 3.3% 2.6% 2.5% 3.9% 4.3%
Russian 5.5% 6.1% 5.8% 6.2% 6.4% 6.8% 6.0% 7.6% 8.6% 7.0% 5.3% 4.5%
Portuguese 2.3% 2.3% 2.4% 2.6% 2.6% 2.6% 2.9% 2.5% 1.3% 0.7% 1.8% 3.1%
Italian 1.6% 1.8% 1.9% 2.1% 2.3% 2.4% 2.3% 1.5% 0.8% 0.7% 1.7% 2.3%
Dutch, Flemish 1.1% 1.3% 1.3% 1.4% 1.4% 1.3% 1.2% 0.9% 0.6% 0.5% 1.2% 1.8%
Turkish 1.3% 1.3% 1.4% 1.6% 1.6% 1.4% 1.2% 2.2% 3.6% 3.9% 2.6% 2.1%
Polish 1.7% 1.7% 1.7% 1.9% 1.7% 1.7% 1.7% 1.3% 0.6% 0.5% 1.2% 1.6%
Persian 0.8% 0.8% 0.8% 1.1% 1.5% 1.7% 2.0% 2.4% 3.0% 3.5% 2.2% 1.5%
Chinese 4.3% 3.6% 2.8% 2.1% 2.0% 2.1% 1.7% 1.4% 1.4% 1.3% 1.6% 1.3%
Indonesian 0.4% 0.5% 0.4% 0.5% 0.5% 0.4% 0.3% 0.5% 0.7% 0.8% 0.6% 1.1%
Vietnamese 0.4% 0.4% 0.4% 0.6% 0.6% 0.6% 0.7% 1.0% 1.7% 1.9% 1.4% 1.2%
Czech 0.6% 0.7% 0.7% 0.8% 0.8% 0.9% 1.0% 0.7% 0.3% 0.2% 0.6% 0.9%
Korean 0.3% 0.4% 0.6% 0.7% 0.9% 1.0% 0.9% 0.8% 0.6% 0.5% 0.7% 0.8%
Ukrainian 0.1% 0.1% 0.1% 0.1% 0.1% 0.2% 0.2% 0.3% 0.4% 0.6% 0.6% 0.6%
Hungarian 0.4% 0.3% 0.3% 0.4% 0.4% 0.5% 0.5% 0.4% 0.2% 0.1% 0.3% 0.5%
Arabic 1.1% 0.9% 0.8% 0.8% 0.8% 0.7% 0.6% 0.8% 1.1% 1.2% 0.9% 0.6%

二、为什么会减少

为什么会出现中文网站内容快速减少这种情况呢,我觉得主要原因有:

平台垄断

中文互联网市场被少数几家大型科技公司所垄断,这些巨头公司通过资本和技术优势,控制了大量的流量和用户资源。平台垄断不仅限制了内容的多样性,还进行内容控制,使得通过常规手段难以访问这些平台的内容,只能通过这些平台专有的软件才能访问,搜素引擎等外部系统无法获取到这些内容,这也使得互联网上的可以直接访问的中文网页数量逐渐减少。

与此同时,小型网站和独立博客在这种竞争中难以为继,许多网站因为流量不足、广告收入减少而被迫关闭。

用户习惯变化与内容生产转型

随着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体形式的兴起,用户的内容消费习惯发生了显著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抖音、快手等平台上消费内容,而传统的文字和图文形式的网页逐渐被冷落。内容生产者为了适应这一趋势,也纷纷转向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减少了传统网页内容的创作和发布。

广告收益下降

近年来,互联网广告市场竞争激烈,广告收益普遍下降。许多中文网站依靠广告收入维持运营,但随着广告市场的萎缩,许多网站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特别是中小型网站,无法承受运营成本,最终选择关闭或减少内容更新。此外,广告主更倾向于投放在大平台和热门应用上,进一步加剧了中小网站的生存困境。

监管加强与内容审查

监管部门对互联网内容的监管和审查力度不断加强,例如网站的备案制度实施等,让许多网站由于无法符合监管要求而被迫关闭或减少内容发布。

三、带来的影响

互联网上的中文网页数量逐渐减少,虽然这种变化有其复杂的原因,但其影响已经显现,并将在多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后果。以下是中文网页减少带来的主要影响:

信息获取的难度增加

中文网页数量的减少直接导致了信息来源的减少。用户在寻找特定信息时,可能面临可供参考的网页数量不足的困境,尤其是在一些小众或专业领域。信息的可得性降低,使得用户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来获取所需资料。这种状况不利于知识的传播和积累,可能影响到教育、科研等领域的效率和效果。

内容多样性的下降

随着中文网页的减少,互联网内容的多样性也在下降。许多小型网站和独立博客因为无法维持运营而关闭,导致一些独特的、非主流的内容逐渐消失。内容的同质化问题进一步加剧,用户能够接触到的信息类型和观点变得更加单一,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受到削弱。

小型企业和创作者的生存压力

中文网页的减少对小型企业和独立内容创作者带来了生存压力。许多依靠互联网进行业务推广和内容创作的小型企业和个人,由于流量和曝光率的下降,面临收入减少的困境。大平台和热门应用的垄断地位,使得中小型网站难以获得足够的用户和广告支持,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文化多样性的丧失

中文互联网曾是文化交流和多样性展示的重要平台,然而,随着网页数量的减少,许多地方文化、民间艺术、传统知识等内容面临消失的风险。互联网不再是多元文化展示和传承的乐园,文化的单一化倾向可能导致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边缘化和遗忘。

学术研究的挑战

学术研究依赖于丰富的资料来源和多样的信息渠道。中文网页的减少对学术研究产生了不利影响,研究人员在进行资料收集和文献综述时,可能面临信息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研究领域,缺乏多元化的信息来源,会影响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搜索引擎结果的单一化

随着中文网页数量的减少,搜索引擎提供的结果也变得单一化。用户在搜索特定信息时,可能频繁遇到相同或相似的内容,搜索体验下降。这不仅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也可能导致信息茧房效应,使用户接触到的信息更加片面和有限。

结语

总的来说,互联网上中文网页数量的迅速减少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来看,这一趋势在短期内无法改变,互联网上中文网页数量的减少带来了诸多影响,从信息获取的难度增加到文化多样性的丧失,到搜索引擎结果的单一化,再到学术研究的挑战,这些影响可能对中文互联网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后果。

胡锡进评《杜鹃花落》事件

30 March 2024 at 19:55

近日,成都市新都区的一份初三语文试卷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该试卷中出现了一篇被指涉嫌美化侵华日军和侮辱八路军的文章——《杜鹃花落》。3月25日晚,成都市新都区通报称新都区已成立联合调查组进行全面调查,对相关教研员及区教科院院长予以停职。3月26日,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教育局发布通告回应,该文作者已被免职。

有资料称,李佳前是河南汤阴县的一所中学的校长,《杜鹃花落》这篇文章是于去年撰写并发表在网上的。这篇小小说以侵华日军的视角展开,主角岗田大佐是侵华日军的一份子,他的儿子本是日本帝国大学高材生,为了看望父亲来到中国,但在赶赴和父亲团聚的途中被八路军劫走,岗田为报仇而率军扫荡,把一股八路军尽数屠戮之后才发现,八路军一直在尽全力保护自己儿子,反而是自己的报复杀死了儿子。

3月26日深夜,胡锡进在微博平台上发表了一篇近千字的长文,这篇文章针对“成都‘毒试卷’”事件发表了他个人的看法。

胡锡进首先表示:他认可网友们对《杜鹃花落》这篇文章以及“成都‘毒试卷’”事件的愤怒,他觉得“这种愤怒是朴素的,(是)有道理的”,“即使(《杜鹃花落》的)作者有探索新写法的用意,(但)他的这种写法也无法被普通读者(所)理解,因而,(会令众多读者感到不舒服)。”他觉得,他无法确定这名作者的真实用意,很难相信那些初三学生能够理解那些意涵。

接下来,胡锡进认为:无论是对那名已被免职校长(指《杜鹃花落》的作者李佳前)的调查以及对“毒试卷”的调查,都要坚持客观性,要听涉事人员的陈述,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杜鹃花落》的作者李佳前是不会故意去挑衅社会强大的共识的,是不会拿鸡蛋往石头上撞的。基于此,应该允许《杜鹃花落》的作者李佳前以及“成都‘毒试卷’”的当事人进行申辩。

再接下来,胡锡进认为:小说《杜鹃花落》里面的基本情节不但没有侮辱八路军,而且,还有意突出了八路军的英勇,多数人是被情感带偏了,不过,这需要专业人士去鉴定。

以下为胡锡进的原文:

如此“美化日军”,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杜鹃花落》引起很多人的愤怒,这种愤怒是朴素的,有道理的。这篇小小说完全以一名侵华日军指挥官为视角,对八路军的评价是日本式的,而且让人觉得那名日军大佐心疼儿子,要为儿子报仇,人性挺正常的呀。即使作者有探索新写法的用意,他的这种写法也无法被普通读者理解,因而多数人都会产生这篇小小说“美化日军”很不舒服的强烈感受。

作者是河南汤阴县一中学的校长,教英语出身,并非专业作家,而且小小说就是网上消费品,文学价值很低,老胡理解不了这位作者为何要写这篇小小说。如果他是想搞创作探索,这种探索按理说也不应该由他这种非专业人士去做,因为即使有这个心,他显然也没有能力驾驭如此敏感的创作角度,他根本没有金刚钻揽这个瓷器活。

以一个日军大佐为小说的叙事视角,产生的感受必然是作者在与那个大佐共情,除非作者有高超的水平,能在这个过程中加入一些让读者能够心领神会其用意的几个关键笔触,然而能够在小说里起这种作用的文字似乎看不到。

老胡是无法确定这名作者真实用意的。至于成都新都区将这个小小说列为初三语文测试试卷文章,就更难理解了。即使这篇小小说有一些表层文字之下的意涵,我很难相信初三的学生能够理解那些意涵,所以把它列入初三语文测试试卷,我相信它所产生的大部分效果会是消极的。所以很多网友质疑这篇文章为什么能够选上去,这样的质疑是合理的。

现在成都新都区正在就此事展开调查,我希望,无论是对那名已被免职校长的调查还是对成都新都区考试试卷的调查,都要坚持客观性,一方面看实际效果,一方面也要听涉事人员的陈述。因为按常理说,在当前中国教育和互联网大的生态之下,很难设想有普通中学校长以及考试出题人会非常恶意并且如此尖锐地挑衅社会强大共识,这样拿鸡蛋往石头上撞,他们图的是什么呢?干坏事总得有个动机吧?所以调查人员要听他们的申辩,我还主张把他们的申辩公之于众,供网友们兼听。

我看到有人指出,说这篇小小说取了日军大佐的视角,形成作者与日军大佐共情的强烈印象,但是小说里面的基本情节并没有侮辱八路军。这篇小小说讲的故事很简单,就是一名日军大佐的儿子从日本来华看他,被八路军在武装护送的军车中“截了”,大佐为给儿子复仇,围住一小股遭遇的八路军猛打,但没想到儿子就在那些八路军中间,他等于亲手指挥杀死了自己的儿子。

就像那篇文章里写的,虽然都是大佐的视角和情感,但是小说里描述的八路军士兵们很守纪律,没有慌乱逃跑,而是且战斗且退到一个小山包上。八路军战士没有一人投降,全部战死,而且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一直保护那名日本青年。中间八路军的阵地上有人举起白衬衫示意投降,大佐以为是八路军内讧了,但最后证明举白衬衫的是他的儿子。而且八路军没有拿他的儿子做人质,提条件,并且在最后一刻也在日军的炮火中保护他。

所以说,故事情节确实没有侮辱八路军,但是所有叙述是通过日军大佐的眼睛和情感表述的。怎么看故事情节与表达情感之间的矛盾?我觉得互联网肯定会选择情感的角度,大多数人也会被情感带着走,但是作为文学创作的小说是否可以有这样的矛盾呢?这需要很专业的鉴定和评判。

老胡个人主张,网友们的感受必须得到尊重,因为创作与阅读是交流互动的过程,如果出现了一种压倒性的感受,这种感受就绝不会是无缘无故和虚妄的。但是我同时主张,要给专业鉴定留下空间,给依法据理处理这件事同样留下空间。我们决不允许颠倒基本是非的历史虚无主义,同时要听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们的意见:这样从头到尾以一名侵华日军大佐为视角,这在文学上是否是允许的。如果它从根本上就是错的,那么这样的错误该如何定性?中学把这篇文章拿到初三学生的面前,又应该如何定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