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Yesterday — 31 August 2025Main stream

被时间拉长的人

By: Steven
31 August 2025 at 18:05

丢了一批人物标签给 AI 写人物小传,让它模仿某位小说家的笔法,来给演员交代角色。

你觉得这像谁的手笔?

————

南方的空气里常常有潮湿的味道,像是雨下过以后残留的影子,久久不散。城市白天拥挤喧嚣,夜晚却显得空旷,好像光亮突然被抽走,留下无数未完的句子。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个男人行走。他的脚步从不急躁,像对时间有着自己的节奏感,和别人不太一样。

年少的时候,他把自己交给了工业设计。形状、光影、比例,这些东西比人群更让他安心。六年在公司,十年在创业,那些日子像一张张被翻阅过的旧画册,色彩褪去了,但线条还在。产品的生与死,像车站里人群的来去。大多数人只看见成功或失败,他却更在意其中被忽略的细节。

别人眼中的他冷静得过分,总是习惯提前几步想好方向,就像棋局上的布局。但在那层冷静的外壳下,常常闪现一些不合逻辑的柔软时刻。比如一段旋律,随便一盏灯的影子,甚至一个不经意的眼神,足以让他停下手里的笔。理性和浪漫在心里不停打架,谁也没有赢过谁。

他知道自己带着黑暗生活。抑郁的日子像一条看不见的走廊,没有尽头。他学会了靠药物维持稳定,像有人随身带着一块怀表,偶尔瞥一眼,提醒自己仍然存在。那段经历让他对痛苦格外敏感,也让他在与人相处时多了一层隐秘的温柔。他不会轻易表现出来,但在内心深处,对别人的脆弱始终心知肚明。

夜晚经常独自坐在桌前,电脑屏幕的光照在脸上,桌上散落着草图和未完成的文字。那些想法有时像城市里的霓虹一样闪烁不定,无法全部抓住。他清楚其中大部分不会被记住,就像梦醒时遗落的片段。但仍旧一遍一遍画下去,像一种执念,也像是一种呼吸。

在喧闹的城市里,他习惯保持慢半拍的步伐。人群汹涌,他的节奏却像潜水时的心跳,缓慢、克制,不慌不忙。他看似与周围保持着距离,其实心里始终怀有一种模糊的渴望——不是要成为谁,也不是要得到什么,而是想在梦与现实之间找到某种入口。梦与梦之间,总有裂缝。裂缝里偶尔透进光。

对很多人来说,他是个不好接近的人。但真正靠近以后会发现,那些冷漠与安静只是表层,像水面下覆盖着的冰。深处的水仍然温热,流动着。理性、浪漫、痛苦和温柔同时存在,没有谁能完全把它们分开。

这样的人物,像一个在现实里造梦的旅人。他的路从不喧哗,却留下清晰的痕迹。

(*正文及标题均由 AI 完成)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大学开学了

By: dimlau
29 August 2025 at 18:18

今天女儿去大学报道,要开始人生的新阶段啦!可惜,是我替她高兴,她自己却有点……不管我多么详细描写,恐怕说不尽她此时的复杂心情吧,但是我猜妳们大概是能体会的:人生第一次,离开家人庇护,独自求学生活,诸如此类的举足无措、孤单寂寞。所以就不多说了。

因为学校就在省内不远的城市,一大早,唤醒朦胧睡眼,驱车前往。路上车辆稀疏,直到学校门口 500 米,堵得水泄不通。原来是别人都起得比我们早。特地听她指挥,我们只做随从,去迎新生的摊位领各种用品,然后回宿舍。很标准的上床下桌四人间,还有一个小小的阳台,我站在阳台上环顾四周,心想,这就是上大学的一个重要作用吧:学会与人相处。这小小的阳台,该放什么物品,如何有序地安排每个人晾衣服的时间……哈,不忍心想下去,因为这令我感觉充满未知和希望的人生新旅程的起点,在此刻的女儿脸上只留下痛苦的表情。

三位新舍友真的各有特色,隔空对望的那张床,住的是个虎虎生威的小姑娘,一来到就跑去充了电卡,方便大家打扫卫生时能有空调吹。隔壁床是来自遥远边陲省份的同学,小小个子,健康的肤色,说话口音很可爱但这么远的路程却是一个人来,虽然我主张孩子们就该早早独立,但此时还是感觉佩服。剩下那位就更了不得,见我安慰情绪几乎要失控的女儿,她搭话说自己刚刚也很不知所措,过两天大家熟悉了,有了朋友就好了。这让我突然意识到,成长中是有这样一道分水岭,迈过它,妳才能跳出自己所处的情境来俯视全局,用这种新的视角来看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我叫上太太早早离开,当然一方面为了天黑前开车更安全,另一方面,时间留给孩子们,希望女儿擦干眼泪,结交不同的新朋友,拥抱大学生活吧。

fin.

2025.08.21 11:17

By: dimlau
21 August 2025 at 11:17

十几年前,我决定离开影视行业,开始经营咖啡馆。强迫自己变得外向起来的同时,似乎也从这种外向化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飞速成长。我感觉自己看清了很多别人没看清的道理,时常把别人说到词穷就是证明。时间充裕,我也开始读书,本是为了给自己的言谈积攒更多「弹药」,却没想到,书读得越多,想说的话反而越少。世界在书中如此广阔,我所知甚少微不足道,很自然地,我又安静了下来。但是马上,我又沉浸在这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高里,直到前几天,一位年轻的客人在吧台前滔滔不绝地分享他的心得。我耐心倾听着,忽然一个闪念。我到底有多愚笨!竟然用了这么久才明白,这些年间有那么多次,客人在说我在听,为什么我就一直没意识到呢?正在倾听的我;当年倾听我的人。我用了十几年时间,才开始学会,看见他人。

fin.

道与术

By: dimlau
18 August 2025 at 20:41

我总感觉曾经写过类似的内容,但遍寻不获。许是这个想法一直盘桓心中,却自觉无力清晰表达。不过我越来越觉得有必要再梳理一番了。

最近几年,我发现很多人正被抑郁的情绪困扰,或是徘徊在抑郁边缘。倾听中我逐渐意识到一个可能的共性:人们过于执着于解决具体问题的「术」,却很少去思考安身立命的「道」。

所谓「术」,是一种割裂的、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我有位客人坦言,就连去做心理咨询,主要也是针对当下遇到的具体问题去寻求排解之术。这在我看来,终究是治标不治本。拿我熟悉的手冲咖啡举例吧:任何一支咖啡豆都有其合适的冲煮方案,若不去探究内在规律,而是每次遇到新豆子都漫无目的地乱冲,必然会觉得困难重重。人生这课题,变数更多,遭遇更繁,要是没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轴,怎能不觉无助?更进一步说,只讲「术」,行为往往就缺乏逻辑,甚至自相矛盾;不自洽,正是迷茫的根源。

「道」是什么?我无法给出个定义。但它源于向内的探索:叩问内心,搞清良善、成就、安宁……到底什么对妳最重要。想清楚这些,便有了「道」的雏形。用这尚还模糊的原则引领自己,在现实世界中不断实践、修正,妳的「道」就逐渐清晰。

或许有人会说,所处人生阶段不同,可以先求「术」傍身,再慢慢悟「道」定心。但我越来越觉得,「术」与「道」的顺序,恰是关键。纯粹求「术」,是为了立竿见影的成效,或许一次失败就足以令人焦躁不安;而心中有「道」,则是先立其本,于是便能不执着于眼前得失,让内心笃定、安稳。然后,妳会自然而然地像庄子说的那样「游刃有余」,像孔子说的那样「从心所欲,不逾矩」。

fin.

不后悔

By: dimlau
10 November 2024 at 23:11

之前常对女儿说,要过不后悔的人生。我当然也是这样自我要求的。不过逐渐意识到,不后悔的字面意思过于简单,而潜在含义又太多,就这么随口说出来,实在太草率了。尤其对年轻人,不后悔其实是更容易的事——相比反省而言。

仔细想来,我想传达的无外乎还是:「人生在世,要活得无愧于说:此生确曾活过」。这样的人生之所以不后悔,不是倔强地拒绝反省,而是在抉择之前保持自我觉察,追问自己的真实心意,明确要承担的后果。不是无视过错,而是在犯错之后正视、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从错误中汲取教训。行动之前深思熟虑,行动之后坦然面对。

说得再详细也不够,人生总要自己踩实了脚步真正活过一回才能透彻。从这个角度来说,女儿倒也不必太在意我的意见吧,只要妳也在找自己的路就好。

fin.

养生

By: dimlau
28 October 2024 at 11:13

前几天读到「唯因是梦,尤需真活」,今天读到《健康学习到150岁 - 人体系统调优不完全指南》。如果一件事不利于养生,但对「真活」有益,我肯定还是义无反顾地去做——否则怎么算的上真活,半吊子罢了。既如此又何苦费心养生?我倒不至于专和自己的健康做对,想起小时候在漫画书里读到过《世说新语》的片段:

许掾好游山水,而体便登陟。时人云:「许非徒有胜情,实有济胜之具。」
《世说新语·栖逸》

许询喜欢游玩,也有一副强健的体魄能支持他登山涉水。我对自己的身体也是这种期望。不作践身体、适时运动和放松,为那些配得上「真活」的时刻积蓄体力;说白了,健康长寿不是我的追求,我的养生,只是提醒自己避免不健康。

fin.

黄粱梦

By: dimlau
14 October 2024 at 11:55

黄粱梦、南柯梦,人生如梦,耳熟能详——名利过眼云烟,不要执迷不悟。不过前几日翻书,读到芥川龙之介也写过一篇《黄粱梦》,借了黄粱梦出处《枕中记》中的故事背景,只不过在芥川笔下,卢生并没因为黄粱一梦而放下执着与热情,而是目光炯炯地说「唯因是梦,尤需真活」。

眼下的生活让人充满无力感,许多人都接受了无奈陷于「垃圾时间」的命运,选择「躺平」。人生原本就不只是追求别人口中的上进,躺平未尝不可。或许也可以趁着这个机会重新理一理头绪,怎样才能活得真正让自己满意。「人生在世,要活得无愧于说:此生确曾活过。」

fin.

都想做人上人|不渴望平等|叢林法則

16 August 2024 at 08:42

以下文字來自網路

6

很多人,最高理想是,做人上人

中國人都想當人上人,心裡只信金字塔,而不是什麼扁平的世界,這是個基本事實。
所以上面有人摔下來,那是喜聞樂見的。但要真打破整個金字塔結構,所有人不樂意了,那是斷絕了自己和子孫後代做人上人的希望。
並非僅中國人如此,這世上沒一個人渴望平等,除非他處於弱勢方。大眾真正的慾望是高人一等。
https://x.com/435hz/status/1785119881148670272

太多的人,在叢林法則的不斷教育強化下,為了自己的利益毫無底線、不擇手段,洋洋自得

2024-8-16

(原創)思想深邃,不放棄興趣愛好,吃不了苦的年輕人,大概率一事無成

4 August 2024 at 09:09

獨立思考,質疑精神,頭腦清晰的人,不容易被騙,不會被毒雞湯洗腦,有主見.小學時期,學業不忙,可以多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也鍛煉思維能力.兒童時期,培養想像力是好的.

如果是大學快畢業或已經工作,要面對現實,要賺錢,獨立思考和其他想法,只會分心.思考的越多,越清醒,面對殘酷的現實,面對惡臭的成人世界,更容易感到痛苦.尤其在大廠或高端金融業,在內卷的職場中,如果還堅持獨立思考和質疑,還特立獨行,只會處處碰壁,很快會被辭退.有獨立思考和質疑精神,有清醒認知的,特立獨行的,追求純真和真善美的年輕人,都會對社會規訓和職場中強調的吃苦耐勞,吃苦奮鬥精神,集體主義,團隊合作精神,服從性,嗤之以鼻.在大城市打拼,在大廠,不允許自由散漫,哪個國家和地區都一樣.個性強,特立獨行的年輕人只會被職場拋棄.
有上述特徵的年輕人,所處的大環境,身邊或整個社會的年輕人,幾乎都冷漠,狹隘,沒主見,認知水平低,被毒雞湯洗腦,自己孤單無助,找不到知己,會感到非常痛苦不堪.如果情況變了,為了生計,不得不吃苦且沒有別的選擇,不得不經歷苦難,那種暗無天日,會感到生不如死,有的人會以暴力犯罪結束這一切.
我20歲出頭的時候,就對大城市,大廠,白領,高薪,升職加薪,成功,發財等,沒有半點興趣.當時我就認為:為何非要努力工作,努力學習,為何非要以賺錢為中心……那樣的生活多麼沒意思.很多事情,我總是認為,不適合我.大約最近3年,我又想到:尤其對於女生,不是所有的年輕人都適合努力,奮鬥,不是所有的年輕人都要努力上進的,不是人人都想追求成功和財富.對於世俗的成就,世俗領域的很多事情,我總是這一句「沒有半點興趣」.我28,29歲以後,對內卷,對吃苦,或有人說很多30歲左右的女生幼稚,我更是厭惡透頂,以至於,看到某些標題,評論或彈幕,都能激起我的反感情緒.每當我看到這樣的書籍,網文,影片,評論,彈幕,比如對白領,大廠,全職工作,快節奏,物慾橫流,燈紅酒綠,過度的消費主義,內卷,先苦後甜,吃苦崇拜的批判,我非常容易引發共鳴.
越年輕的時候,早早的看透了人生,看透了成人世界的本質,對上進心的打擊也是致命的,越沒有動力努力工作.思想深邃的年輕人,大概率的一事無成,沒有前途.如果是有上述特徵的女生,年齡越大,相比男生,更難以轉變,到了28,29歲,已經沒有任何轉變的可能.
商業社會,講究的是效益為本.優勝劣汰,是職場的本質之一.在大城市,白領職業,內卷是必然.成人世界,沒有獨立思考,沒有自由之思想,沒有有趣的靈魂,沒有純真,錢是唯一的主題.也許,18歲以前,18,19歲,20歲出頭的時候,會想到:這些想法在中國不受歡迎,在中國社會到處碰壁,如果來到一個相對自由,文明的國家是否會被包容?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明白過來,完全不是那麼回事,有這種想法,走到哪裡都會處處碰壁,到哪裡都不受歡迎.還不如,在中國的話,只選擇開放,包容,宜居的城市,做自由職業,小姐妹們團結互助,殘酷的現實就拿我們沒轍了,還會適當的妥協.

按照世俗的觀念和社會規訓,以成人世界的視角,這個快節奏,物慾橫流的社會的主流觀念.獨立思考,想像力,好奇心,有趣的靈魂,興趣愛好,女生愛美打扮的天性,真的沒用,完全是浪費時間,耗費精力.興趣愛好,更容易三分熱度.小時候,父母總對孩子說,不要總想那些沒用的東西,對你沒有任何好處,別耽誤學習.
獨立思考,想像力,好奇心,有趣的靈魂,興趣愛好,要麼不能變現,要麼衹能賺點小錢(比如接單寫網文,寫文案,平面設計,影片剪輯等,也許能用到一點,發揮出一點自己的創意).

越是賺錢能力強,自身條件優秀,有進取心的年輕人,大部分都是沒有多餘的想法,無趣的,感性勝於理性,能抑制住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多餘的想法,不分心.他們往往,在工作和專業領域更理性,在其他方面更感性.無趣的,沒有多餘想法的人,感性思維,才更容易感受到努力工作和賺錢帶來的成就感,錢多帶來的快感,實現財務自由的那一天帶來的豐收喜悅.努力的男生,或家庭條件不好的男生,剛18歲,就知道要努力,更知道錢的重要性,沒有多餘的想法.

金色曠野裡的自行車

By: Steven
19 September 2023 at 03:31

距離九月四號已經過去十四天,除了那天傍晚六點零幾時,我抱著小柒哭了幾分鐘,直到上週五零點左右,我才終於第二次哭出來。在《單車》的旋律裡,在跟著哼唱的情緒裡,在那些模糊又清晰的記憶裡,抽泣著把這些天積攢的情緒慢慢釋放了一些些。

颱風「蘇拉」襲擊深圳,高鐵停運,坐順風車趕回韶關

我很難形容那些複雜混合的感覺,它們彷彿一陣一陣的海浪:我就站在沙灘浪邊,潮水一次次慢慢地湧上來,包圍我,退去時拉著我往深處走,腳下的沙子一次次被抽空,明明站在地上,卻如同失重一般無法站立。

我無法說出「我很想他」這樣的話。

想念嗎?想。

責怪嗎?也有。

內疚麼?有些。

後悔嗎?沒有。

醫院的走廊,左邊是病房,右邊是護士站

我已經在盡我最大的努力做好每一次了,在阿爺阿嬤和爸爸的靈位前,我可以說我是問心無愧的。某一個守夜的晚上,我跟筱烨這麼說。但無論我怎麼做,都會被人說我做得不夠,做得不好,說我不孝。你回來得太少了,帶小柒回來得太少了,你看他就是為了等小柒,不然怎麼會剛回來就嚥氣,諸如此類。我應該承受這些麼?筱烨應該承受這些麼?她們是妹妹,一定是非常傷心的,但我就不傷心麼?我是兒子就理應被這樣指指點點麼?她們不懂。她們從來不知道我這三十多年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中走過來的,她們也不知道我從小到大有多麼羨慕弟弟妹妹們那溫暖的花房。

但這已不重要了,父母沒做好的部分,我會努力在我這裡終結掉,不讓小柒體會我所經歷的那些事。我對父親的情緒太複雜,我愛他,也埋怨他,我敬畏他,也可憐他,在漸漸緩慢下來的呼吸中,他沒有疼痛地結束了這一生,對於一個癌症病人來說已經是萬幸了。可我仍然在一陣陣的海浪當中,無法跨出離開沙灘的腳步。

照進病房的陽光
從鼻管換成氧氣面罩

「我只是想保護你」

回到深圳的第一晚,在負一樓等電梯的間隙裡,我和小柒聊起他記憶中那次糟糕的經歷。

那大概是三年前?我其實記不清準確的時間點了,大概就是他四歲左右的時候。具體他做了什麼事我也不記得了,當時我們都挺生氣他做的事,說也說不聽,一氣之下我突然就有了想揍他一頓的衝動。但是,那一刻我還保有一部分理智,我很清楚我不能真的動手打他,我不能像我的爸爸打我那樣打小柒,我不能讓自己成為那樣的爸爸,那樣的人。於是,我靠著怒氣中僅存的理智,把他從椅子上抱起來,放在了雙人沙發上。

「放在沙發上」是我給怒氣的出口,但也因為是怒氣與理性的撕扯,放下去那一刻的力量始終還是大了,以至於小柒直到現在還會因為那次「被扔到沙發上」的經歷而害怕。

我說:「小柒,爸爸當時是想保護你的,我不想成為我爸爸那樣。我不想像他拿棍子打我那樣對待你,但那時候我真的控制不住,我不想打你,放到沙發是對你的保護,那時候是爸爸不對,但我真的盡力了。」

我不確定小柒能否理解這些,但那一天,他的呼吸停下來之後,我抱著小柒哭時,他知道那一刻發生了什麼。他抱著我的手臂,拍拍我,點點頭。他沒有說話。但我能感受到,他那麼溫柔,那麼溫暖,這是我所不具備的品質,我很高興。

放學的中學生們
依然熟練地開門鎖門

金黃田野裡的兩輛自行車

如果仔細回憶的話,關於父親的畫面,其實有很多。和我媽相比,他才是那個主內的人;儘管真正主內的人,其實是阿嬤。他其實不那麼像一個照顧全家人的大家長,更像一個年長的大哥,一個依舊生活在老母親保護下的大花公雞。他和我在一起的時間,是母親和我在一起的數十上百倍,但當我想起他時,能立刻回憶起來的畫面,其實只有三個:

小學低年級的某一夜,我高燒不退,他半夜背著我去醫院,我迷迷糊糊間,只能看見歪歪斜斜的路燈和熟悉的門診部,以及他寬厚的背部。這件事我根本記不住任何細節了,但因為後來我寫過一篇關於父親的作文,因此我還多少留有一些記憶的畫面,而此時的所有記憶,其實來自我寫的那篇作文。至於那個晚上,我能回憶起來的只有漆黑的夜和晃動的路燈。

「就這兩個小時了,你們抓緊時間安排吧」

另一件,是一次暴力事件。大概是小學六年級時,某一次我做錯了事,又或者是我對阿嬤說了很過分的話,我不記得了,總之他當時暴怒的樣子嚇到我了,於是我躲進了我的房間,把房門反鎖上,躲起來。他像颱風一樣拍打我的房門,我躲在門後面,非常害怕,直到他一腳踹爆了房門。他反舉著雞毛掃,用棍子那一端抽打我,這種泣不成聲的抽打從我記事起,一直持續到初一。這一次,大概是最後一次,我哭得幾乎昏厥,發不出一點聲音,呼吸困難,是在阿嬤的制止下才結束的。

他本來就不怎麼跟我說話,那次之後,我們之間的話就更少了。

在我的回憶裡,與父親的對話極少。除了高考之後那一次,我在幾個姑丈面前於他爭辯,說我多麼想被關注,甚至故意把日記本擺在桌面上,希望他和媽媽能偷看一下,多瞭解我在想什麼,但你們從不與我談論任何心事。此後,再沒有別的大段對話的回憶了。

可我依然有一段溫暖的畫面,直到今天,也是我確信他愛我的證據之一:

初中時某一個週末的下午,我和他各自騎著自行車,在金黃色的陽光中,穿行在金黃色的稻田之中。那是一條筆直的鄉間柏油馬路,自右下向左上延伸,我們並排著,在又高又直的兩列白樺樹中,並行前進。

選墓地時,偶遇的白貓

其實,在廣東不會有這樣的畫面。真實的場景裡,應該是一連串小片的綠油油的稻田。但也許是那樣的回憶對我來說太珍貴了,於是我的大腦自動美化了那個畫面:一個類似無人機視角的鳥瞰的暖色調的俯拍畫面,一個能救我於水火之中的金黃色的畫面。

難離難捨總有一些,茫茫人生好像荒野

每每想到這個畫面,《單車》的旋律就會響起。

每一夜,守夜點香
爺爺打的桌子

「你就像一棵小樹苗」

可如果我只記得他做得不好的部分,只記得那些傷害我的記憶,那是不公平的。

關於時間的概念,是他通過言傳身教交給我的。關於守時,關於長期的時間觀念,是在一次次他的遵守時間約定之中,在長達數年幫助我收集煙盒、火柴盒、包裝袋當中,緩慢而紮實地建立起來的。我從來不會因為一時三刻的得失而慌張,其實是得益於他的收藏習慣。他收藏紙幣、硬幣、郵票,我跟著收藏各種包裝,都是需要耐心和等待的事情,久而久之,就體會到了時間維度被拉長之後的視野。

我知道時間是連續的綿長的,因此才會有這個博客;綿長而流動的時間會塑造出物件和歷史的輪廓,也會雕刻出一個人的樣子,因此我有嘗試新事物的勇氣與好奇心;漫長的路途中不需要帶走所有東西,紀錄就是最好的篩選,放下我不想帶去未來的記憶,在文字裡刻下我認為是好的內核,通過文章、視頻的紀錄,一點一點塑造未來的自己。

這是我最珍貴的品質,是他帶給我的。

他帶我買高達和四驅車的地方

當他不再用雞毛掃打我的時候,說過一番話:「你就像是一株小樹苗,爸爸不會干涉你怎麼長。只有你長歪的時候,我才會扶一下。但你想長成什麼樣子,是你自己決定的。」

其實我那時就不氣他打我了,但心中還是很害怕,還是有隔閡。

這番話如果放到今天的社交網絡上,一定會有人說這是他在 PUA 我,或者說這是為自己的行為找藉口的洗腦話術。可是,這樣惡毒的揣測,對自己有什麼好處?一個成年人,如果不能判斷什麼是愛,不會分辨一段關係中複雜的構成因素,不知道人事物就是複雜的,那他就枉顧了這一生。

若他在天有靈,會為我感到驕傲嗎?

「你這是灌水」

我原以為,我們的告別會是無聲的,平和的。

在他離開前的兩天,媽媽回家裡去拿一些東西,那個下午,就只有我和他兩個人。我有些無所適從,因為自打離家上大學後,我就幾乎沒有跟他獨處的經驗了。更何況,是他躺在我面前,無法自理的獨處。

我有一些害怕,不是怕他,不是怕照顧他,是怕照顧不好他。

前些年阿嬤走的時候,有一段時間裡,我常常覺得是不是自己害死了她。在那段剛畢業的時光裡,我大概每年會去一趟香港,幫阿嬤買一種心臟病的藥。後來,時不時會看到一些報導或者社交媒體上的說法,說一些藥店會把假藥賣給我們這些內地過去的人,把數量有限的真藥留給本地人。於是,阿嬤後來因為心臟病的藥引發腎臟的問題,進而導致更嚴重的情況直到離世,我都忍不住去想:是不是我買到假藥了?

理智上,我可以寬慰自己說,不是你,不要這樣想。

但情感上,我忍不住,她就是我的天,我做不到。

阿嬤和我打羽毛球的衛生所

所以,那天下午,我爸在那麼虛弱的情況下,從嘴裡擠出一句:“斌斌,你會不會接尿?”我其實有點欣慰和緊張。欣慰在於,我覺得只要還能吃點粥,能排尿,就還不算太糟糕,還有希望;緊張是在於,我媽在這裡照顧他那麼久,都是她處理吃喝拉撒,我還沒嘗試過,萬一我沒做好呢?

但沒有別人,能不能做好我都必須做。

我一個人翻動一米七五的他,幫他翻身;關上門,揭開被子,幫他接尿。我不知道我完成得算不算好,但那天下午,他尿了兩次,每次各兩百毫升,我第一次覺得尿是這樣好的東西。

每次接完,我都會問他要不要喝水,他都說要。第一次餵了四個杯蓋的量,他就不喝了;第二次他一直說沒喝夠,最終喝了七蓋的量。但也是第二次的時候,一方面他的聲音很虛弱,我聽不清他說什麼,另一方面也是有點急,想他多喝一點,所以餵的節奏快了一些。他中途停下來,用一種我很熟悉的抱怨的語氣說了一句:

「你這不是喝水,是灌水。」

我愣了一會兒。

這是他意識還清醒時,對我說的最後一句話。後面兩天,他都再沒有說過話,絕大部分時候都在昏迷和發燒。直到小柒和筱烨趕到,聽見孫子喊他,激動得點了兩下頭,不到十分鐘,我眼見著他呼吸節奏減緩,胸口動靜的幅度減輕,直到一點起伏也沒有了。

最後一句話,是說我沒做好。

我當時是愣住了十來秒,一邊覺得是我著急了,得再慢一點,一邊又不忿,為什麼這時候了還是這樣的語氣?同時又覺得,算了,算了,我不重要。十幾秒內閃過很多念頭,有鞭打的聲音,也有金黃的陽光,最後我吞了一下口水,接著放慢速度,餵了後面兩三杯。

我不知道還能說什麼,只是坐在旁邊,看著他。

後來的某個瞬間,大概是第二次喝水到媽媽回到醫院之間的某個瞬間,他很努力地抬起頭看著我。他只有一隻眼睛睜著,但直直地看著我。我該說些什麼?沒事的,會好的?我說不出來這樣的話,因為醫生已經叫我們抓緊時間安排後事了,我不能騙他。我只能看著他,讓他能看到我也在看他。

那一刻,我感覺他在和我告別。

前一晚,預感不妙而失眠,用 Midjourney 畫的《追風少年》

大家都很喜歡他

他人很好。這是來自驢友們對他的印象。

葬禮那天,除了海南和廣州的親人們,還來了一群平時和他出去玩的驢友們。說起他,大家都是一副熱情、飽滿、聲淚俱下的樣子,彷彿他們才是他的孩子。我多少有點妒忌這幫人,只是一起玩耍吃喝的人而已,為什麼能把眼哭腫?他平時和你們的關係是有多好?

為什麼他把笑臉都給了你們,卻留一張黑臉給我?

我一邊遞過香去,一邊不理解眼前發生的事,很困惑。

在下葬後的屬於我們家庭的聚餐上,三地的親人們在把酒言歡,說著接下來的安排,一杯接一杯的酒,一杯接一杯地對我說著「阿斌啊,以後就靠你了」和「多回來海南啊」這些話。這個場面在爺爺和阿嬤過世時,也是如此,不要悲傷,要歡樂,是這樣的。對面桌上坐著廣南、廣星、阿坤三位叔叔,他們是我爸發小,送殯儀館那晚他們也在,他們在這桌上,是很合理的。但另一桌,整整一桌人,都是驢友,我們總共四桌,他們有一桌。

我很高興他們來送他了,但我還是困惑。

陳剛叔叔跟我爸那麼熟,我零九年初來深圳時,還在他家暫住了一晚,第一間出租屋也是他幫忙安排的。這樣交情的朋友,難過哭泣很好理解,可驢友們跟完了從殯儀館到墓地直到家宴的全程,散席時還在哭。他們流的眼淚,比我為阿嬤、爺爺、我爸流的加起來再乘以一百還要多。你們真的就那麼愛他麼?

我感覺自己被套在了一個真空的試管裡。

情緒到底是消失了,還是我感受不到了?我分辨不了。你們為之哭成淚人的他,最近一次對我笑,是我在手機上給他的遺照修圖時。那是大姑丈從我結婚時的合照中扣出來的。我平靜地、小心地、仔細地處理他臉上的痘印和眼鏡上的反光,調整曲線,以便讓他的臉部的光線更明亮,和背景之間的層次拉得更開。

那張笑臉,永遠定格在相框裡了。

他和阿嬤、爺爺的位置很近

閻羅的判詞

中國人常說,死者為大。

在任何場合裡,似乎離去的人,無論生前如何,悼詞裡都是一些美好的品質。正如那天的那一篇模板,他偉岸,為家庭撐起一片天,照顧好所有的家人,但十殿閻羅的判詞會怎麼寫?我們都不得而知。對我而言,他確實是半個好爸爸。五十年後,小柒會怎麼寫我?我希望至少能做到是 0.6 個好爸爸,至少是 0.51 個。我還不知道我能不能做好,但我會盡力不要留給他什麼遺憾,不會覺得有什麼虧欠和不公。

那晚,跟著鐵床推上山坡時,我媽摔了一跤,胸椎第十節壓縮性骨折,現在在醫院四樓躺著靜養。我感覺自己像一隻風中的打火機,擦不出火,點不著一根香。

十多年前的一隻籤裡說,我,六親無靠,大器晚成。

守夜後佈滿血絲的眼睛
用 Midjourney 畫的新壁紙

可我只希望: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单车 x3

By: Steven
13 July 2023 at 01:23

今天上午我跟往常一样,把车停在 Coffee Vendor 的门口,喝了一杯就去公司了。在外面跑了一天,看了三家供应商,晚上将近 22:00 才回到公司。然而当我骑上车就感觉不太对劲,后面的轮子有一种不平整的段落感。我停下车,捏了捏后轮,发现它居然完全没有一丁点气了。明明上午还是好端端的,经过一天的暴晒,居然爆胎了?

于是,我推着车走回宿舍。

一路上我边走边想,印象中,路上应该有一家修车的车行。当我穿过拥挤的人群和车流,眼睛的余光扫到了一处不起眼的角落,一个非常有年代感的小小的修车行。

不到 5 分钟,师傅就把胎补好了。胜惠五蚊。

看着他修车的过程,我有那么一瞬间,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在西区,那两三个自行车修车铺在什么地方,他们大概是什么样的布置。我已经有很多很多年,没有见过这样的画面。十年吗?不止十年,可能快二十年了。

我这辆车有很多小毛病,自己也修过好多回,包括在暴雨中,把它推到路边,浑身湿漉漉的,用纸巾捏着链条把它修好。每一次修它,我心里都特别的烦躁、焦急和无助。这并不是因为修理它很难,而是因为这些状况总是那么突如其来、毫无防备,把我打得措手不及。

因此,上周某一个晚上,当我在路边看到那个人遇到麻烦时,会果断停下来。

那天晚上,大概八九点的样子,我从公司骑车回去,走在每天都会经过的那条路上。前面有一个推着板车卖水果的阿婆,整条路变得非常狭窄和拥挤。阿婆推着车慢地往前走,在她的右手边有一辆蓝色的共享单车。共享单车旁站着一个刚从车座上下来的人,她弯着腰,检查车轮,仿佛有什么东西卡在了车轮里。

我慢慢地骑过她身边,转过头看了一眼,然后停下车问了一句:你怎么了?需要我帮忙吗?

她抬起头,苦笑着,看向我说道:我的衣服被卷进车轮里了!

我把车往前挪了挪,停在路边。我们先是让车轮分别往前和往后转了几圈,找到衣服缠进去的方向;然后慢慢地让衣服从车轮中转出来。但卷进车轮中的衣服,扭曲搅动在一起,衣领帽子袖子又分别缠在一起,所以又花了一些时间,慢慢地把每一个东西都捋顺。前后大概也就五六分钟的样子吧,她对我连连说了几声谢谢,我摆摆手说没事儿,转身就坐上自行车离开了。

因为做了这么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我开心了好一阵。

那天晚上,我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如果我每天都日行一善的话,能不能让我爸爸的病有所好转?

上个周末,我们回去了。克服了很多困难和麻烦,回去看见他还在,能自己走,能吃,能自己洗澡,就很好。

茫茫人生,好像荒野。

被讨薪人群弄倒的亲子自行车

By: Steven
3 July 2023 at 22:47

昨天下午,朋友发了张照片给我。画面里是我常去的那个咖啡馆所在的大楼,外面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人,一群来讨薪、维权的苦命人。

晚上从舞蹈室回到家里,我想起这事,就跟咖啡店的老板聊了几句。整个店被人群围得水泄不通,他也很无奈。他在现场发了晚上的照片给我看,从画面里可以感受到,无论是他、咖啡师、人群都很无奈。

直到今天回公司,中午吃饭路过,我才意识到,原来被波及的不只是他们。这其中,也包括我。

我有每次停车都拍照记录的习惯

这是我周五停自行车的位置。我工作日都会把车停在他们店门口,周五停在这里之后,周末两天车都在这里静静待着,直到我周一晚上来骑它回宿舍。今天中午我找不到它了。

它没在周五照片里的这个位置。

我在附近来回走了三遍,非常疑惑:不可能有人偷这辆车吧?图啥啊?直到我想起昨天的事情,于是扩大了搜索范围。终于在不远处一堆电动车包围的地上,看到了我倒下的单车。

它身上被缠了一条警戒线,篮子里有两支空水瓶,半残的车铃也完全断了。

我突然想到昨晚 DY(店老板)给我的照片,心想没准能看到我的单车是如何参与了昨夜的事件。果然,作为一辆单车,在人群聚集的场合中,往往被作为隔离带使用:

我多少有一点点生气:何故迁怒于我的无辜小车?

但气不过三秒,又觉得很好笑:自行车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这样的命运吧?不是被人骑,就是当作围栏,或者焚烧和打砸的对象。起码,这群苦命人没有把我的车高高举起,砸个稀巴烂。它只是掉了链子,躺在地上;和前一个周末一样,被人推倒了,躺在地上。区别是,上一次脚架变形了,这一次没有。

一夜之后,随着一场大雨,除了两张照片和我躺在地上的车,还有什么能证明这一切发生过吗?

咖啡师杠杠上午发来一张照片,是店外的装饰植物,一棵全身金属但被许多人挤变形、掉光了叶子的假植物。我说,幸好它是假的,真植物肯定早就断气了。

她说他们走了之后,玻璃上全是人的指纹。但这些曾经发生过的证据,早已被她和小蒙擦干净了。开门做生意要保持整洁,但指纹的存在不利于社会经济。

这是一件「小事」,不被传播的事,但它不会被忘记。

一系列变化的传导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倍受影响的不会只有当事人,还有每一个「与此无关」的路人、小车、植物和玻璃。此时有一点点庆幸作为非真社会性动物的人类,可以选择一定程度的远离,而不是真社会性动物的蚂蚁那样,只有全或零。

众生皆苦,何时闻道?

父与我与子

By: Steven
25 June 2023 at 12:42

周二(20日)下午,我的手表上收到一条小柒加入群聊的通知。打开小天才的 APP 后,我错愕地看到一条小柒发来的未读消息。消息是两天前,父亲节(18日)那天的早上八点半,我还没睡醒的时候,他发来的。

小柒发来的消息

这不是一条常规的语音消息,看上去是手表系统的节目提醒对应的消息模板。但小柒平时一直都很羞于表达对我的感情,听到他说这些话,我还是有点惊讶的。于是我就问筱烨,看看她知不知道这件事,是不是她教他这样说的。

但筱烨不知道,她也不知道这件事。

这是儿子自发的行动!后来,筱烨问他是怎么想到那些话的,小柒说,是他花了很长时间自己想的。

通常,筱烨说「妈妈爱宝贝呀」时,他就会立刻说「宝贝爱妈妈」来对;但以前,如果我接着说「爸爸爱宝贝呀」,他就会说「宝贝爱全家」。但最近两周,我们仨从舞蹈室骑车回家时,当我再说「爸爸爱宝贝」时,他终于说「宝贝爱爸爸」了!

我当然知道儿子爱我,但他说出来,主动说出来,这是不一样的。

昨晚睡下时,筱烨聊起,说人生在世唯一可以百分百确认的无条件的爱,就是孩子对自己的爱,这让她确信自己活着、值得、有意义。即便是我们的父母,你也无法完全确信这一点,他们似乎总需要你做对了什么才会爱你,而且他们也从来不说。她的父母总使用暴力,像烈火一般炙烤她;我的父母从不与我交流,他们给我买好各种保险,却从不多说一句。你去,你去,看似自由的不多管束,是由童年鞭笞的滚烫与随之而来的冷漠所构成的。

年轻时的美式放养与年迈后对传统中式的期盼,都不过是图方便。小时候我不懂,当我成为父亲后才知道,怎么可能放得下心「任由他」。阿嬷以前说:「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操不完的心,每时每刻的关注、引导和教育,怎么可能放弃每一次对话的机会?可对话多么麻烦啊,所以有的人会选择逃避。

我的漂泊感,并非来自母亲的常年在外,而是源自整个成长过程中无人交流的的巨大孤独。

筱烨说,也许这就是你精神内核得以成型的关键吧。

我其实能感受到他们的爱,那是给我托底的力量。但又有谁不期待,和自己最亲密的人能平等、坦诚地推心置腹呢?每一次从小柒身上感受到那热切真挚的爱,我就越确信自己对父母的期待是「正确」且「正常」的。

前二三十年里,我常觉得,这种期盼是「软弱」和「无能」的表现,是「错误」的,是不应该的。

因为我从未得到过清晰的回应,只能猜。

如今不必猜,因为不期待了。

2020年10月13日 16:05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前几天,我们拍了父亲节的视频发在群里,看着我爸返回来的视频,我惊呆了……我从见过消瘦至此、完全瘦脱了相的父亲。端午假期的第二天,我正在陪小柒上篮球课时,我妈打来视频,说爸爸出院了,但情况很糟糕。我看着屏幕里的那个人,不知道该说什么,因为他那个样子太陌生了,那种「糟糕了」的声音让我无法心安理得地说那些安慰和鼓励的话。我只好说说小柒,说说假期,以掩盖当时给我的触动。

经过三年前那次手术后,好像真的「转成了慢性病」一般,平时吃药控制,偶尔去山里玩玩,除了体能差些,大体是个普通病人。可这次据说因为新冠和并发症,只能「回家休息」了。连手机密码也会突然忘记,可他才六十二而已。

我们原本就打算暑假回去,但现在决定,暑假一开始就立刻回去。可即便如此,我也仍然不知道该说什么。

我们不习惯,不习惯对话。

如果你问我:害怕吗?难过吗?我说不上来。慢热的人,需要漫长的缓冲。

描觀念 繪感受|超微型 AI 觀念畫展

By: Steven
4 June 2023 at 00:23

前言:

*為了減緩閱覽速度,充分感受和理解,因此採用繁體中文。

最近的工作狀態和社會新聞,讓我感覺到非常疲憊。一次次的憤怒和失望,和一次次的徒勞無功,身在漩渦當中無法抽身,只能通過一點點表達來疏解。三幅畫都是用 Midjourney 來繪制的,但 prompt 無法直接描述所要表達的觀念和感受,因此得用視覺化的語言來向 AI 描述想呈現的畫面。

這組圖,可以當作是一次超微型的 AI 觀念畫展。

*每張圖都可以通過「點擊放大」獲得完整尺寸的高清版本。

第一部分:《異類》
[ 点此可下载:经 AI 放大处理后的超高清图像 11.3MB ]

我們是怎麼看待「他者」的呢?

在公共輿論場中,尤其是此時此刻的中文網絡輿論環境當中,我們是看不到任何「人」的。一個個觀點匯聚了大量的「賬號」,牠們沒有個性、閱歷、身份,只要有一塊肉掉在地上,就會瞬間蜂擁而至,吃個乾淨。但我們很難說,「我們」不是「牠們」。因為在「我們」眼中的「牠們」,恐怕與「牠們」眼中的「我們」並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

我們都是對方眼裡的「他者」。

人與人之間的觀念差異之大,如克蘇魯眷屬與地球人之間一般,亦如人類和腳下的螞蟻,並無關好壞,而是徹底的「異化」和「無所謂」。在各自的眼中,對方只是一群穿著人類服裝的「蟲子」,是與我們不在同一個世界裡的「異類」,是「偽裝」成「我們」的臥底、特工和間諜。總之,「他者」都不是「人」,「他者」就意味著「異類」,是被異化的不同於自身的存在,是被敵視的「蟲子」。

信任體系崩潰,人就不是人。

第二部分:《共鳴》
[ 点此可下载:经 AI 放大处理后的超高清图像 11.4MB ]

所以群體不再重要,也無法重要,因為在破碎的環境中無法建立起大面積的信任。我之所以不信任 DAO 這種組織形式,並非老頑固或者害怕前進,恰恰相反,作為一個向來積極主動擁抱新技術的人,我無法對人類持有這樣樂觀的想法。人與人之間的「心之壁」是與生俱來的系統限制。因為語言本身並不是一種優秀的系統,它是抽象和概括的。每一次「對話」都需要經歷至少四次「轉譯」:

來自 A 對世界的體會和理解的語言化,A 向 B 表達時將語言化的觀念輸出成的語言,來自 B 對世界的體會和理解的語言化,B 用自己語言化體系所理解的 A 的語言。

這種信息傳遞效率如此之低,因此需要大面積和海量的交流把「同類」們連接起來。

但互聯網放大了「同類」這個概念的同時,縮小了「個體」的存在感。並不是被網絡連接的人數多了,可以公開表達觀點的人多了,就等於「個體」被彰顯。因為這些「個體」並沒有作為「獨立個人」存在,牠們依然依附於各種「觀點」和「趨勢」之中,牠們的聲音也不代表著一個活著的人類的思想,而是一股潮流和陣痛當中的一次次伴隨。無論是網絡語言暴力,還是人人都掛在腦門上的 MBTI 性格分類標籤,都只是把「個體」隱藏在事件背後的一種障眼法。

人腦會本能地「簡化」信息,以降低能耗比。這是生存策略,也是系統的短板。一個人要與另一個人產生情理上的連接,不僅需要花時間,還需要有耐心去解開雙方轉譯過程中的一次次「雞同鴨講」,必須兩個人同時站在對方的位置上去理解對方的語言,才能達成共鳴。他們必須用最複雜的方式,走通這條最短的路。

因此,共鳴只存在兩個個體之間。

我不信任 DAO 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不相信這種「共識」可以不被「簡化」和「異化」地傳遞到每一個參與者當中。只要這一點無法在技術層面上落實,那麼任何一種觀念或者 DAO 都與舊世界無異。

第三部分:《武陵》
[ 点此可下载:经 AI 放大处理后的超高清图像 24.1MB ]

但如果可以通過限制准入標準的方式,把「個體」簡化或者降維成不容易產生差異的「標準型號」呢?

這源於我對《桃花源記》的一種怪異解讀:

武陵漁人所去到的「桃花源」並非一個地區,而是一顆巨大的桃樹。他所穿過的「山」只是巨大桃樹根部的一處彎曲,那個彷彿若有光的「洞」,不過是盤根錯節的樹根中間的一處縫隙。之所以目之所及的地方都是落英繽紛,中無雜樹,是因為他此時身處桃樹之中。他在遇到和穿過桃樹根的時候,就被縮小成了螞蟻大小的微縮小人兒了。因為長期處於這樣的螞蟻社會中,當中的人們自然也就成了「小國寡民」的狀態,行為和思想也因此被簡化,成了雞犬相聞、夜不閉戶的簡單狀態。

南陽劉子驥尋不著這個地方,不是他找不到,是因為他沒有經過樹根那一輪「降維標準化」。身為一名「高尚士」,他應該是一個見識、思想異於常人的「個體」,怎麼可能輕易被「簡化」呢?他與桃花源的協議不兼容,自然是無法進入和連接了。

理想模型之所以是理想,就是因為理想實驗環境往往就意味著屏蔽了諸多複雜的干擾因素,簡化了條件。

這樣好麼?我並不這麼認為。

複雜性是人性的基礎,放棄了人性的豐富與複雜,化身成桃花源中的白衣男女,無怨無恨,亦如死人一般。因此常有把桃花源解做「誤入墳塋」的故事版本,這並非沒有道理。我們在排練《暗戀桃花源》的時候,也曾反覆思考過,為什麼其中的白衣男女與世俗社會中的老陶、袁老闆、春花如此不同?陶袁花的故事可笑,但白衣男女也可笑,他們並沒有什麼差別。有沒有煩惱,都很可笑。

可笑是矛盾的表現,也是價值所在。

如果消解矛盾和分歧的方式是所有人都歸於 LCL 之海,那麼當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我們彼此不分的時候,所謂的「我」還有什麼存在的意義呢?如果一切都要歸於熵,那所有的分歧和衝突對立,也只是笑話。

唯一可做的,也只有減緩自己的熵增。


後記:

為了創作出對應於「觀念」和「感受」的畫面,我花了很多時間在 prompt 的調整上,因為用語言生成畫面這件事,本身就充滿了對語言的誤讀和轉譯,而 AI 基於概率的運行方式,也增加了難度。因此,把腦海裡的觀念和情緒先通過語言表達出來,變成一種對某一類具體畫面的描述後,才能在一次次的 /imagine 中找到更合適的語言和畫面。

這種創作體驗很奇特。

過往的繪畫訓練或寫作表達,手頭功夫的訓練是至關重要的。但使用 AI 畫畫來表達觀念,會因為表達這個目標倒逼我把觀念拆解成更為細緻的狀態,不止是邏輯的細化,更需要把細化的觀念給圖像化,用視覺語言來描述它。

同樣是昆蟲人,面容的風格、眼神的選擇、肌理所呈現的氛圍、服裝的細節,都會影響表達的效果。選錯了表達方式,很容易就會得到一個一眼看上去就遭人討厭的怪物,或者因為太像人而失去了異化的感受。那樣就和我想表達的意思,背道而馳了。

*部分被放棄的方案

關於共鳴那部分,應該是我做了最久的。

因為「共鳴」太抽象了,怎樣的人物狀態、神情和與環境的關係,都試了很多種畫面邏輯。從山上到海裡,從逆光的傍晚到深夜的月光,從全身像面對面站立到半身和面部的特寫,面孔的表達又在歐美人、亞洲人、東西混血中嘗試了一些,畫面色調和畫風也會有很直觀的影響。這麼「簡單」的畫面,想要找到那個比較精準的感覺和情緒,也花了兩天,才從約 300 個方案中找到最恰到好處的那一個。

*部分被放棄的方案

網上有很多用 Stable Diffusion 畫美女和裸女的,說實話,好看的那些確實顯得很「精緻」,哪怕是色情畫面也精緻得嘆為觀止。但這就和攝影術發明之初類似,攝影像油畫是沒有任何意思的,它應該有它的新的用法和創作思路。對我來說,AI 繪畫的最底線應該是輔助我把腦海的觀念傳遞出來,而不是畫很多精緻得像量產網紅一樣的裸女畫。

我並不是反對量產的 AI 裸女畫,只是想從創作的思路去看待:當刺激感官衝動成為 AI 可以輕而易舉做到的事情之時,更複雜和更深入的連接才是人類創作者應該去嘗試的領域。

這確實不容易,但 AI 讓這件事方便了很多。

年輕時or年老了再浪|遵從現實or遵從內心

18 July 2024 at 10:01

以下文字來自網路

06

「老了再享受」這種想法是很危險的。老了之後如果眼睛不好使,讀書或者打遊戲都很累。如果腿和腰都不好使,也很難出遠門。所以想做的事或者衹有當下才能體驗的事一定要立馬提上日程。況且,誰又能保證一定能有個悠閑的老年生活呢。

如果20歲面對了現實,40歲就可能可以遵從內心
如果20歲遵從了內心,40歲就可能要面對現實

年輕不浪,老了再浪也沒啥意思。年輕存資本,中老年浪。反之年輕浪,中老年苟活。

今天看著公園裡春暖花開大家很chill的樣子 覺得這一刻很幸福 突然感嘆人生的魔幻 用萬分努力來爭取雲淡風輕 成為卷王才得以逃離內卷 真他媽搞笑
https://x.com/rbttt/status/1786995121520824401

人老了也不是那麼美好 比如我同病房的兩位老大爺 一天中 80% 的時間是在打呼睡覺 剩下的時間除了眼睛能動,基本沒什麼行動能力
醫生來了就默默打針量指標 醫生走了就躺著 咳嗽,呼嚕,痰…
看情況也都是能按時拿養老金的類型
還是年輕好啊
https://x.com/anpho/status/1770734132424818830

愚蠢的人生 沒有靈魂的人 沒有意義的人生

16 July 2024 at 12:18

以下文字來自網路.博主小姐姐本人最近幾年至今收集整理的.

06

對有些人來說,人生就是一個自證其蠢的過程

名利之心,能致人於瘋狂

人類,為了賺錢,他犧牲健康,為了修復身體,他犧牲錢財。然後,因擔心未來,他無法享受現在.就這樣,他無法活在當下。活著時,他忘了生命是短暫的,死時,他纔發現他未曾好好的活著

當世上所有人都把慾望當理想,把世故當成熟,把麻木當深沉,把怯懦當穩健,把油滑當智慧,那衹能說這個社會的底線已被擊穿.
所以你們沒有資格說我的勇敢是莽撞,執著是偏激,求真是無知,激情是幼稚

中國人忙碌一生,只為兩個夢想,一是做個有錢人,二是做個有權人,至於最後是不是人都無所謂。——柏楊

多數當代人的生活,空虛無聊,毫無創意,缺乏想像力,缺失創造力,避重就輕,貪生怕死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歲精神上幾乎”死去了”,因為過了這個年齡,他們衹是自己的”影子”,此後的餘生則是在模仿自己中度過,日復一日,更機械,更裝腔作勢地重複他們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所愛所恨。——羅曼·羅蘭

《肖申克的救贖》裡面的格式化人生。一般30歲左右定型,大多數人30歲之後就如同一個死人了,人最難改變的是思想,人之所以進步在於不斷的學習完善或者顛覆之前的認知,要像個小孩對什麼都有好奇心,要不斷學習

有很多所謂的人生哲理是相悖的。人應該首先自知,然後根據個體差異靈活調整,而不是一味的信奉雞湯,把握好這個度很重要。有些看起來不好的東西,也許是你所或缺的;有些不為多數人認可的,也許是你的良藥。

隨著知識和閱歷的遞增,你會發現:
所有所謂規則和道理,都有至少1個或多個與之相衝突的「規則或道理」存在著。
極少存在更古不變的公理或絕對論斷——宇宙中這樣的常量極少極少極少。
這意味著:做重大決策的難度,比我們想像的,以為的,大得多。

上帝創造一個人,都是按照獨一無二的標準來設計的,沒有翻版,沒有雷同,我就是我,你就是你。後來,我們仰望別人,傚彷別人,追隨別人,慢慢的,在我們身上留下的,是許多別人的烙印,唯獨不復存在的,是當初的自己。盯著別人的高度,我們不但失去了自己的高度,同時失去的,是我們心靈站立的地方

這個世界上衹有少數人真正的活過,剩餘的大多數人都是在消費商業創造出來的二手人生。

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劇本:不是你父母的續集,不是你子女的前傳,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對待生命你不妨大膽冒險一點,因為早晚你要失去它。——尼采

既然人人都自以為是,和平相處的唯一途徑便是互相欺騙。——王朔

有的人活著,可是他們已經死了,他們是一群沒有靈魂的軀殼,他們已經出賣了靈魂

《千與千尋》其實是一個成年人的殘酷寓言。在年輕的時候,我們很多人都是千尋。勇敢善良,對世界充滿期待,不貪心,不畏懼。後來,我們被剝奪了名字和個性,也逐漸失去了自我。我們僅剩一個代號,成為了「小千」。再後來,我們一步步成為了湯婆婆。小時候最痛恨的人,最終我變成了她。

真正的感恩 真正的友情不能拿來利用

15 July 2024 at 13:52

以下文字來自網路.博主小姐姐對部分內容稍作修改

e67e0-06

環衛工張國順撿到一女大學生的錢包,在雨中苦等了兩個小時,終於等來了失主,女生趕到後,熱淚潸潸感激涕零。張見女生淋著雨,移過傘去為她遮雨,自己卻被雨澆了個透心涼。這是某公車站點發生的感人一幕。祝福好人一生平安!當下的道德操守青睞平民.而中共國的狗官酷吏們,民間為富不仁的土豪,愚昧,無知,冷漠,自私的烏合之眾們,卻集體淪喪掉了

這個世界上知恩圖報的人大概不足百分之一。
你幫助別人之前,一定要有正確的預期,不要期待對方會回報你。不然你總是會失望。

有多少人,你不把他們當回事,他們卻對你心懷善意;又有多少人,你把他們放在心上,可他們卻對你不屑一顧。

中國人有一句貌似很有哲理性的通用語,”朋友不用多,衹要能夠幫助自己的,一個就夠了”。”衹要能夠幫助自己”,妥妥的是利用別人了,而且還只想找一個全能型的朋友。

殘酷的現實 無奈的人生 為生存奔波

14 July 2024 at 14:31

以下文字來自網路,博主小姐姐本人最近幾年至今收集整理的.

02

在世界上很多地方,別奢望什麼自由,宜居,美好,友愛等,只祈求別陷入更深的泥潭就好
在世界上很多地方,衹能認頭過苦日子.殘酷的現實世界

跟在困苦中的老百姓談反內耗抗焦慮根本都是無效的,最多是訓練出阿Q精神。
當人生幾件大事一個都沒兜底,房市畸形,一生大病就容易返貧,孩子教育捲得不成樣子,20-50歲的人找工作各有各的糟心,投資理財遭遇的也多是鐮刀,前後左右夾擊。
以前說的年少吃點苦努努力,就有康莊坦途的世界,根本就不存在
https://x.com/rbttt/status/1783952716504420474

經歷過高度壓力的生活,什麼癖好都磨沒了

活著,就得往死裡折騰。現在不玩命,將來命玩你
想活在這個世界上,就要無條件服從它,不服從它,它遲早要你的命
活著,就是保命而已.什麼真正的自由,人格尊嚴,友情,真誠,純真,宜居,生活情趣,都是奢侈的

人生本來就是無償,你想避有些東西是避不過,只好接受事實,你沒選擇

不保留的,才叫青春

如果一個年輕人吃不了苦,受不了壓力,耐不住寂默,吝惜青春,Ta注定一事無成.思想深邃的年輕人,大概率的一事無成

凡事都沒選擇,工作沒選擇,找對像沒選擇,居住地更沒選擇
人的一生,衹有兩個年齡段可以想閑玩的事,要麼學齡前兒童時期,要麼退休之後(除非Ta能早早的有錢有閑,衣食住行無憂,ta可以盡情的玩)
誰都不想以命換錢,可是就業機會越來越少,裁員降薪,物價飛漲,為了能掙錢保生存,高危險的工種,超負荷勞動,被迫以命換錢

有些人僅僅是為了活著就已經拼盡全力

大多數中國人,衹是為了填飽肚子就已經很累了

人活在世上 就是為了忍受摧殘 一直到死 想明瞭這一點 一切都能泰然處之 (王小波《黃金時代》)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餘華《活著》序

當我們正在為生活疲於奔波時,生活已離我們遠去。——約翰·列儂

人在面對艱難而機械的現實生存的時候,每天要按照一個節奏和生活模式來生存,必然要產生出我為什麼要這麼生活,我為什麼不能以其它方式生活的荒誕感。可是,偏偏人就不能以其它方式生活,人還必須要以人現在的方式生活。」於是,這就產生了荒誕感。——阿爾貝.加繆

活著都是無奈,真心的

往往知道的真相越多就越痛苦,比如環境的惡劣、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淪喪、失業的窘境、赤貧的境地等等。但讓你痛苦的還不僅僅是這些,而是源於你的無能為力。

在某種大環境下,或要面對巨大的生存壓力,大多數人已經被磨的沒有脾氣

一輩子能相信誰,又能依賴誰,一路走來,行囊裡裝滿了酸甜苦辣;當有一天你嘗盡了社會的無情,金錢的壓力,愛情的不堪,你終會明白,別人的屋簷再大,都不如自己有把傘。——莫言

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辛苦勞作,來回奔波是為了什麼?所有這些貪婪和慾望,所有這些對財富、權力和名聲的追求,其目的到底何在呢?歸根結底,是為了得到他人的愛和認同。——亞當·斯密(1723年6月5日-1790年7月17日)

首先是保證自己能活著、其次是要保證能照顧好家庭、再然後是選擇賺錢的方式,最後才能按自己喜歡方式去賺錢!能夠做到第二條的人已經很不容易了……

閑暇是人生的精華,除此之外,人的整個一生就衹是辛苦和勞作而已。

不要美化任何一條你沒有走過的道路。
不要因為對現實不滿,因為無能為力,因為軟弱和逃避,去虛構一個桃花源。

世界上衹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羅曼羅蘭

1

真正的善良和醒吾 是非分明

8 July 2024 at 13:37

以下文字來自網路

01

做一個好人不一定會被人欺負,但做一個糊塗的蠢人就一定會被人欺負。
可怕的是大部分人認為兩者等同,他們根本分不清做好事和蠢事的區別。
並非不讓你做好事做好人,你得有最基本的鑒別能力,知道什麼人值得幫、什麼事值得做。這不是一個性格問題,而是一個認知問題。

善良的前提是有足夠的智力去分清善惡

善良的人必須讓自己變得聰明。衹有這樣,他們纔能不違背自己的本性(比如傷害別人來獲得利益)的生活,要學會尋求雙贏的解決方案,使他人與自己都受益。

醒悟的人都有一個特徵,就是心懷憐憫。能夠透過人間苦難去思考什麼是偽善、罪惡、公正與道德。冷漠和麻木的人是不屑於做這些事。——木心《文學回憶錄》

講道德的人,生活中極大的增加了大腦的數據運算量,而不講道德的人沒有這方面的問題

愚蠢是一種道德上的缺陷。愚蠢的人不可能真正善良,因為愚蠢的人是非對錯不分,視良知如仇寇。愚蠢本身,就是一種不可救藥的邪惡。———朋霍費爾《做門徒的代價》

我年紀越大,就越覺得那些心理陰暗,一肚子心計,滿腦子陰謀論的人,是因為智力不夠。這和我小時候的認識是大致相反的。
盡管存在個體差異,但是整體上,足夠聰明的,進化得更好的人群,通常會傾向於選擇公平、正義,更容易具有坦誠、善良的品質。 by 羅永浩

04

自私的人類 無暇關心他人

6 July 2024 at 15:36

以下內容來自網路

02

多數人狹隘且自私,卻不忘記隨時站在道德制高點來道德綁架你。你無法一一辯駁。對於自私,狹隘,冷漠的人,唯有日漸疏離。疏離這些人之後,海闊天空

很多人的自私,其實不是道德原因,而是因為生命力孱弱,因為太弱了。
自保不暇,哪裡顧得上關注別人?
但是不關注別人,就不再能夠與外界進行能量交換,就會更加孱弱,陷入一個負面循環。

人與人之間,最低層次的關係是利益,往上是情感鏈接,最高層次是價值觀的認同。——胡適

自由的靈魂 人格和精神獨立

4 July 2024 at 12:06

以下文字來自網路,是博主小姐姐本人收集整理的.

06

自由和人格遠比生命重要,是現代文明社會的普世價值之一。人性的尊嚴,不容詆毀,人格的完整,不容侮辱

有的人想:人如果沒有自由,活著還有什麼意思?
大多數中國人認為:人如果連命都沒有了,要自由幹什麼?
正是這種認知的不同,使不同的人的思維差距越來越大:一個會獨立思考,獨立探索,保持獨立的人格;一個永遠中庸隨大流,暗度陳倉

自由不僅在於實現自己的意志,更在於不屈服於別人的意志。

人世間有太多枷鎖,但靈魂一定要自由。

我們以為我們是自由的、獨立的,不過是錯覺。這個世界的大多數人,都不過是量產出來的複製品,沒有真正屬於自己的人格,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存在過。

很多人缺乏自我、內心空虛,因此從外部需求精神支柱。常見的方式是崇拜偶像,不限於明星、意見領袖、成功人士。 這種現象從古到今,跨越各種民族和文化。
聰明人明白,誰能吸引這些人、引領他們,誰就能掌握一種強大的力量。

心靈的自由是一切自由的開始!
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愛自由,但是妨礙人獲得自由的往往就是人自己。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031

和別人不一樣的活法,三觀 青春沒有標準答案

30 June 2024 at 08:35

以下文字來自網路,博主小姐姐從去年至今收集整理的.

绿色

某些人有一顆「衹要你不影響別人,隨便你怎麼變態」的包容心,和「不管自己怎麼變態,都不能影響別人」的責任感
某些人有一顆「衹要你和別人不一樣,就覺得你需要教導」的心,和「不管自己多麼平庸,都要去影響教導別人的心

每個人的價值觀是不一樣的,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最適合的就是最正確的。

比考試的「標準答案」更可怕的是人生的「標準答案」。在現實中,許多針對個體的評價都是基於某種「標準」。這種「標準答案」式生活,甚至成為許多人不可或缺的東西。
「標準答案」很多時候是一種「經驗」,但「經驗」並不一定靠譜,尤其是在經驗失效的當下。

人生並不完全是一個必須勝利才會通關的遊戲。
無論你做什麼,最後所有人會一樣,到達同樣的終點。接納自己,接納自己的錯誤、局限、不完美。
人不可能永遠做正確的選擇,人生也沒最優模板可言。去做你想做的事就好,人生到底什麼最重要,該追求什麼——這些事衹有你經歷過才會明白。

不要讓沒經過甄別和付出相當代價的人進入你的生活。否則難免”近之則不恭”,然後生出一些類似”吃了蒼蠅”一樣的讓人極為不適的事情。
如果你的長輩教育你要有什麼狗屁”情商”,要學會能夠和任何人周旋,那衹是因為他們想當然、把他們沒有選擇的有限生活經驗,試圖推而廣之而已。

最可憎的是人就此沉入一種麻木狀態。既然你要做的一切是別人做過一千萬次的,那麼這事還不令人作嘔嗎?比方說你我是二十六歲的男女,按照社會的需要二十六歲的男女應當如何如何,於是我們照此做去,一絲不苟。那麼我們做人又有什麼趣味?好像舔一隻幾千萬人舔過的盤子,想想都令人作嘔。 ——王小波

越早意識到自己可以選擇跟別人不一樣,就可以活得越輕鬆。
多和能讓自己放鬆的人在一起

不同的人可以選擇不同的活法。就算其他人都走那一條路,也不代表你也必須重複與他人一模一樣的人生。 by 岸見一郎

允許別人和自己不一樣,允許自己和別人不一樣。理解了前半句,就能做到包容。理解了後半句,就敢活出自我。

現在的你若抽不出時間來思考和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哪怕認真思考選擇何種生活方式,以後將不得不花費大量的時間來應付自己不想要的生活。

012

找到自我 對自身認知清晰 揚長避短

28 June 2024 at 16:14

對每個人而言,真正的職責衹有一個:找到自我。然後在心中堅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所有其它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對大眾理想的懦弱回歸,是隨波逐流,是對內心的恐懼。——赫爾曼·黑塞《德米安》

多數人特別容易走入的誤區,就是對自身認知不清,總渴望把自己變成理想中的自己,但這個理想中的自己,根本就不是真實的自己。
強逼著自己做不擅長、不喜歡的事,長久來看,自然幹不好。減少不情願做的事,就能為生活減少很多負擔。
認清自己,然後揚長避短,這大概也算是走向成功生活的一條捷徑吧。

在了解自己充滿偏見的前提下,進行理性地認知活動,包括對自己的探索。然後,才能做自己,即使無力也不勉強,即是不堪也需坦然。然後才能發現自己身上那一點點兒長處,因為人總會有閃光點。然後才能發展長處

02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