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网络民议】【CDTV】“国家只是让你尽量拿不到退休金,其他死不死,活不活它可不管”

By: elijah
16 September 2024 at 03:00

9月13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并称:

将从2025年1月1日起,用15年的时间,逐步将男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60周岁延迟到63周岁,将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50周岁、55周岁,分别延迟到55周岁、58周岁

“渐进式延迟退休”早在中文互联网上引发了多次讨论,但如今由官方发布确定信息再次在微博等平台上引爆舆论,不少网民表达了对这一政策的不满。相关热搜以及网民评论都遭到当局审查。

相关阅读:
【网络民议】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或于2023年公布,网友:那我过60大寿是不是得和单位请假啊?
【网络民议】“生我时嫌我多,我生时嫌我少,找工作嫌我老,等退休嫌我小”

以下是中国数字时代编辑摘自微博用户评论:

CDT 档案卡
标题:【网络民议】【CDTV】“国家只是让你尽量拿不到退休金,其他死不死,活不活它可不管”
来源:秦晖
发表日期:2024.9.13
主题归类:养老金
主题归类:延迟退休
CDS收藏:话语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尼龙:每天一睁开眼就看手机,总担心这个世界又背着我发生了什么。本人一贯坚持“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的基本原则,没想到突然有一天谣言成真了。

山田-:多缴纳5年社保+延迟3年退休,我知道它们会下狠手只是没想到这么直接。

扎西德勒·天珠收藏 :就业形势严峻,大批年轻人找不到工作,现在还非逮着一群老头老太太延迟退休!这不就是用屁股想出来的乱政吗?

-Hello璇子 :国家让你干,你就得干!国家说你行,你就行!现实就是,找工作35岁是个坎! 哦,说这些没用,他们不听,而且咱也不知道他听取的建议是谁的建议,反正不是我这个辛苦打工人的建议

满楼读书 :多交5年,少领5年,一进一出就是10年。原来赢两次真的不是传说。膜拜中…太厉害了。厉害到无言以对。 相比而言,北洋镇府就太弱鸡了。简直一点办法都没有,

固废专员:畜牲想出来的吧,把我二十几年的钱还我,我不用你们规划养老

西安可爱labe:把人当傻子,一堆人大代表代表人民?收多5年钱,给少3年养老金,总共为国贡献8年;下辈子投胎欧美吧

其实我只想一个人静静:我只有一个疑问 交钱 少发钱的政策咋这么快 调休 带薪休假啥的怎么那么慢啊

呵呵6850428838:挺好的 钱么让人贪完了 活么让我们全干了 和人才能讲道理 和不是人的东西有啥可辩的,就这样呗

无敌暴走猪哥:原来双休是指延迟退休和调休…

Ultimate-handsome:35岁以上都没公司要了,还延迟退休?不应该先把这个社会现象整治下

offfonnn:评论区都不敢开也知道这个决定会骂声一片是吗,请问35岁就要面临失业的问题,现在58岁退休,请问中间的23-25年可以做什么工作?去死吗,与其锱铢必较退休金亏空问题,还不如加大力度给出措施降低年轻人失业问题吧!没有工作请问哪里有钱交养老金啊

呼吸锅:国家只是让你尽量拿不到退休金,其他死不死,活不活它可不管

清华大学历史系退休教授秦晖也在其最新发布的视频中,对中共实施延迟退休政策表达看法。他称:

有限政府只承担有限责任,你权力无限,责任为什么要有限?一讲责任就和欧美比,讲权力却不比了。承担不了那么大的责任,你有什么理由要那么大的权力?权力延申到子宫是中国特色,无限养老责任难道就不应该是中国特色吗?

【旧文重温】【404文库】曹林|延迟退休可能是对一代人的违约

14 September 2024 at 09:52

曹林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4月20日   01 版)

img

CDT 档案卡
标题:延迟退休可能是对一代人的违约
作者:曹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日期:2013.4.20
主题归类:延迟退休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加速到来的人口老龄化又一次把延长退休年龄推向了风口浪尖。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党组书记戴相龙日前受访时表示,面对30多年后的人口老龄化高峰,国家管理的公共养老金收支会有较大缺口。他建议应逐步延长退休年龄,提出采取每5年把退休年龄延长1岁的制度设计。专家称阶梯式、渐进式的延长退休年龄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

相比此前“一步到位”的激进方案,“5年延1岁”的设计温和多了。不过这是一个容易撕裂社会情感的话题,争议和阻力并未因方案的温和而减少。这种撕裂从不同阶层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从舆情分析看,支持延迟退休的主要是两大社会群体:官员和专家。其他阶层则多数反对延迟退休,辛苦了一辈子快到领退休金安享天年的时候,突然要延迟退休,心理上接受不了。

分析支持者和反对者可以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支持延迟退休者,大多是既有养老体制的受益者,而反对者则多是相对被剥夺群体,甚至是受损者。中国在养老上实行的是双轨制,机关和事业单位发养老金,而企业单位是自己缴养老保险,从企业退休领到的养老金往往比从机关退休少得多。官员和专家支持延迟退休方案,因为这不仅不触动他们的既得利益,还能给他们带来利益;多数公众之所以反对,是因为这种改革没有触动他们最反对的养老双轨制。人们不患寡而患不均,养老账户的空账问题虽然严重,但他们可以接受一个低的养老金,可不能接受有些人比自己高那么多。人们其实不是反对延迟退休,而更多是反感政府在双轨制改革上对民意的漠视,动不了官员和专家,就拣软柿子捏。

公众最大的期待是养老双轨制的并轨,把每个国民一起置于平等的体制下,先解决平等问题,再解决空账问题。而“延迟退休”则回避了这个核心问题,这正是作为双轨制受益者的官员和专家所期待的。

延迟退休对官员和专家是有益的,官员大多希望延迟退休,因为延迟的不仅是工作,更是权力利益。按现在的退休年龄,一般官员到了60岁就得退,很多人都不适应这种退休后手中无权的落寞感,延迟退休则延长了他们的政治生命。专家也是如此,大学和科研院所多已高度行政化,是官场的翻版,退休的院长和教授自然比不上在位的。但对普通劳动者而言,工作则是一种负担,没有权力利益,辛辛苦苦熬了一辈子好不容易熬到了退休,却又赶上了延迟退休。延迟退休可能会让这些人产生一种双重的双损感:双轨制已让他们受损害,延迟退休更进一步伤害了他们的利益。

从另一个角度看,延迟退休可能是对一代人的违约。制度和政策应该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尤其是这个政策涉及大的公众利益时,应给公众一个稳定的预期。什么年龄退休,什么时候能拿到养老金,是国家对国民的一种承诺和约定,不能轻易打破这样的契约。不能以“延长退休年龄是国际惯例”作为打破契约的借口,发达国家延长退休年龄是经由正当的法律程序和民主途径与国民协商而订立的契约,不能想当然和随意地改变。即使因为空账问题需要调整,也应经过民主决策,让每个利益群体都参与到博弈中。

而且,不能一说到养老金缺口,就把所有责任都转嫁给社会和公众,在提起延迟退休这个议题时,首先要追问政府在养老金问题上有没有承担应有的投入,履行好应有的政府保障责任。毕竟,公众纳的税不是白纳的,里面有对自己未来养老的一份投资。

在养老问题上,改革的次序应该是,先改掉双轨制,再谈延迟退休;先加大政府投入,再谈公众责任。

【网络民议】“房屋养老金不要老百姓直接出钱,可不可以理解为‘要老百姓间接出钱’呢?”

By: elijah
2 September 2024 at 23:01

2023年8月2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董建国表示,将“研究建立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三项制度,构建全生命周期的房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上海等22个城市目前正在开展试点”。

file

CDT 档案卡
标题:【网络民议】“房屋养老金不要老百姓直接出钱,可不可以理解为‘要老百姓间接出钱’呢?”
作者:中国数字时代
发表日期:2024.9.2
来源:微博
主题归类:房屋养老金
CDS收藏:话语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其中,房屋养老金持续引起中国网民关注。由于中国目前并没有对房屋养老金有统一的定义,不少业主认为这是政府再一次将手伸进业主口袋里的举措,认为该房屋养老金实质上与房产税无异,并质疑该笔费用与已缴纳的物业费、大修基金冲突。

以下是中国数字时代编辑摘自微博用户评论:

旅途赵99:现在不是想方设法为人民服务了……是千方百计薅羊毛……

2012锥生零:建议先把关房屋建造质量,然后才能用到房屋养老。。。

橄榄客:原本打算买房养老的,没想到找了个“房爹”,要给房养老了!

子非鱼76494:买房的时候交的大修基金上哪去了?

惜C惜:这笔钱有多少、怎么花的,哪里能明明白白查到

-人活着就是为了麻衣学姐:那物业费和大修基金呢

本账户已重置:大修基金呢?一个小区维修基金可是一大笔钱,钱去哪了?

二次元润酱:不是,商品房买了不是要交维修基金?

可以给我一颗橄榄吗:醉…人家养头牛 给牛搭个牛棚 我们做牛马 给自己买棚子 还得给棚子买保险买养老

大头木棉:现在的商品房才七十年使用权,还需要大维修?质量这么差吗?否则为什么要这样兴师动众为房子交养老金?现存古代木头房子几百年还好好的。

洞察0:商品房是有大修基金的,这个实质是就是房屋保险金。如果是为了房屋安全,那么就应该立法保证房屋质量。在建设中加以无缝监管,对任何可能产生房屋危害的行为严厉惩处。房屋是一个维持几十年甚至更多年的产品,但危害房屋安全的也不仅仅是质量问题,地质气候环境使用过程也是也是诱因,分清责任很关键。

叶荣添_2017:说到底就是公权力过度膨胀,连法律程序也不走肆意妄为,强制给维修基金统筹,先试点后直接全国铺开,某种程度上也是这些年沉默的大多数共同助推的结果

FF桴海:不去解决农民医疗和养老问题,不去解决年轻人就业问题,来搞什么房屋养老,脑子里有大病

日用知:疫情把我们的医保搜刮干净了,又来搜刮房屋维修基金,没有办法呀!都是自愿的。还得感谢、感恩。

·漫幽幽:维修基金要负责哪些事,房屋养老金要负责哪些事。最好列个清单,划分清楚各自的责任范围。房屋养老金不需要个人交,就不用说清楚来源了吗。建设公共账户的这个钱的来源是哪。十亿人住房,有人还有多套房子,那么多房子,各类型的有多少总面积,总计有多少房屋养老金,要花去哪些方面还是进某些人的口袋

adelahappy:哪些买了烂尾楼的都没人管,当初的监管部门呢?买房交的维修基金呢、有些甚至被用了,请问监管呢?现在又整这出,监管能不能真正落实到位?符合什么条件能用这个保险金?

小菜北漂记:要不直接上门抢钱吧,别搞弯弯绕绕了,怪累的。先解决下就业问题吧,饭都吃不饱还修房子,不要老想尽办法的搞贪污了

在引发网民强烈不满后,央视网、澎湃新闻等官媒发文进行“澄清”,称:“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法学院院长尹飞表示,这次建立的房屋养老金制度,主要是使用公共资金、建立房屋养老金公共账户。目前,房屋养老金公共账户的款项来自于公共资金,按照‘不增加个人负担,不减损个人权益’的原则,由地方政府探索资金筹集渠道。因此,此次建立的房屋养老金公共账户不会加重业主负担。”

img

但该“澄清”并未打消网民质疑。不少网民仍发表评论进行嘲讽。目前,相关微博评论区已开启精选。

刘草莓莓莓:不用直接…这个直接用的妙哎,那间接?

外星疯子Moss:这就是挖了个坑,现在不用你填,未来说不准

后海低语:想着法让老百姓交钱,还得说为大家服务呗

继续说我在听v:犹如切香肠,一点一点的试探人们的底线,说话不算话的做的还少吗

简单的奔奔:“探索筹集”这四个字就很灵

老年人真的不是故意的:就是准备统筹了,方便挪用呗!明明可以用抢的,还这么客气,不敢当不敢当

燃烧我的卡路里保温杯里泡枸杞:鸡蛋出在鸡身上,公共资金,钱从哪来的

奶油加冰糖:并不需要老百姓直接出钱,那就是间接的还是会收老百姓的钱喽?然后又是钱收一大堆,住房改造一点动静也没有或者动静都是小打小闹而已,老套路了!!!

玖圆:坏了,鹅城的税收到九十年以后了

朧月無華:不直接交钱意思是通过其他间接方式交么

康士坦的宝贝球:统筹账户 谁不知道你动得什么心思

想做一只呼噜呼噜的嗷嗷:房屋养老金使用公共资金建立养老金公共账户?那么公共资金从何而来?个人已缴纳过,也没有说不再需要缴纳!购房时的维修基金总有用完的一天,是应该未雨绸缪,防范危险,但是最后这笔资金从何而来呢,企业还是个人?

春湖森林:都是群众创造积累的国库的钱,本质上就是百姓的钱。请回忆:核酸当时也打着旗帜说不需要老百姓出钱,然后掏空了医保基金。医保基金与国家财政,是不是源于百姓群众的血汗钱点点滴滴积累而来的

K线的诱惑-韩鎏:房屋养老金不要老百姓直接出钱,可不可以理解为“要老百姓间接出钱”呢?

雨中漫步-just:不是让你出钱,是看上你已缴的钱

张3丰的世界|我妈每月养老金一百二

By: elijah
2 September 2024 at 21:52

img

1

从哥大访学回来,我就计划回河南老家看父母。但是,回归书店后各种忙,就又耽搁了。

有一天我爸打电话过来:你说9月回来,既然要回来,能不能早点?

CDT 档案卡
标题:我妈每月养老金一百二
作者:张3丰
发表日期:2024.9.1
来源:微信公众号“张3丰的世界”
主题归类:养老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我马上意识到出问题了。果然,他说:你妈生病住院了,脑梗。

后来我知道,我爸打电话,其实更直接的原因是他自己也病了。

他把我妈送到县医院,正遇到大雨。在医院跑上跑下,挂号,缴费,做检查,没找到电梯,等我妈入住病房,他发现自己的腿肿了,几乎不能移动。

那是他最无助的时候,所以才打电话告诉了我们。

2

脑梗在我老家乡村,几乎是人人都会得的疾病,目前正在医院治疗的有好几个,而每个上了年纪的人,似乎都在服用相关康复、控制血脂的药物。

县医院有一栋楼,专门治疗“脑卒中”,生意红火。

还有一栋楼,是抢救农药中毒的,因为很多人土地都已经转租,喷洒农药中毒的人大大减少,现在更多是老年人喝农药自杀。

我妈住院带着一根绳子。妹妹看到后吃惊又好笑:你是准备上吊吗?

目前看肯定不会,因为我爸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他的状态尚好。

发现我妈生病后,乡村医生先按感冒治疗一天,没有效果;到乡卫生院,开始按照中风治疗,输液。

过了三天效果不明显,爸爸决定转入县医院。回家收拾住院的东西,这时候我妈突然大哭起来。

这哭是不同寻常的。我妈可能觉得,这是她生命的转折时刻,“以后哪儿都不能去了。”

3

我妈在县人民医院住了十天。

住院条件其实不错,一间病房有两张床,另外一个病人很快回家了,我爸就睡在那张床上。

治疗方案很简单,上午输液,下午按摩和针灸,在护士和医生的辅助下做一些锻炼。

十天一共花4100元,“合作医疗”报销2200,自己出1900元。

我妈说,“合作医疗”越来越贵了,每年都要涨,去年是380,今年据说410。不缴的话,看病就没法报销。

一些老人认为太贵,这是沉重的负担。与要缴纳的“合作医疗”相比,养老金的增长就慢多了。

现在我妈每个月养老金120元,一年有1500。十年前开始发养老金的时候,每个月才50多。

我妈比较羡慕隔壁的大娘,“她已经开始享受了——满80岁,一个月可以多60。”

4

县医院秩序良好,运营看着也比较规范。

一个病人说认识前任院长。清洁工大叔很不屑:前任院长,有啥用?

我说:要是认识现任院长还差不多。

他还是不屑:也没啥用,你以为院长还会到医院来吗?很少来,他忙得很。再说,现在科室都承包了——都是科室主任说了算。

我不知道他说的承包是怎么回事。

看到一个新闻,河南清丰县第一医院(原来的县人民医院),医生好几个月没发工资了,现在维权协调下来,院方承诺先每个每月发1000元的基本保障。

我老家的县医院,状况要好一些,但是也好不到哪里去。县医院门口的豆面条,每碗只要4块,这个价格可能说明很多问题。

5

住院10天,医生说可以出院了,回家自己康复锻炼。

邻居们纷纷来看我妈,有的买鸡蛋,有的带一箱牛奶(蒙牛或者伊利),也有直接给100元现金。

这是有效的“互助”,因为邻居家有人生病、读大学,我爸妈也会送上红包,也是一两百元。

旁听我妈和村里老人的聊天很有意思。她们几乎每天都会说到钱,但是金额都很小,比如,“打一次针要60,谁打得起?”

一百二百块,仍然很有用。

也有“数额巨大”的时候。现在年轻人结婚,彩礼要18.8万了,结婚当天还要1.8万的上车钱……

农村正在出现新的贫富差距:老年人普遍贫穷、艰难,年轻人则是严重“通货膨胀”。房子、车子、彩礼,都是大工程。

这可能是一种新的结构。老人们普遍节约,似乎要奉献出最后一滴血汗。

我妈也是这样。来了一个卖豆腐的,我要买一些豆腐皮,我妈说,“要四块钱的”,秤下来要五块。她犹豫了一下。

【CDT周报】第185期:从“住房养老金”到“砸锅卖铁”,一个“造梗治国”的草台班子?

2 September 2024 at 15:26

上期周报:【CDT周报】第184期:《黑神话:悟空》——“人心若是烧没了,修好一座破庙又有什么用呢?”

过去一周中国数字时代【404文库】新增文章11篇,【每日一语】新增网语5条,【大事记】收录热点事件2件,刊登读者投稿5篇,投稿请点此

编者的话:

8月24日—31日 这一周。

中国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董建国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上海等22个城市正在试点“房屋养老金”制度,重点是由政府建立公共账户,与现行的住房专项维修资金合并,以应对中国的住宅老化问题。

file

该说法一出,立即引起网络热议,尤其对“养老金”一词,网民更是提出了许多质疑。有人认为房屋养老金属于重复收费,因为许多商品房的购买者早已按照一定比例缴纳过房屋维修基金,而这笔钱往往存在物业的专门账户里,长期以来资金的使用率较低、管理不够透明,应该优先厘清这些存量资金的问题。

有人则认为住房老龄化情况因小区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设置一个统筹账户进行开支难以确保公平性,还是应该交由物业而不是政府来管理。

有人甚至猜测这就是“变相征收房地产税”,是以文字游戏的方式统一向屋主追讨税费,缓解各地方政府的财政困难。一则传言还称“上海浦东试点房屋养老金的收费标准提前透露,主要依据房屋的面积和楼层而定”。很快,有关部门对传言进行了辟谣,并强调“房屋养老金制度主要是使用公共资金,该公共账户不会加重业主负担”。

file

不过,官方的正式回应依然没有消解人们的疑虑,因为这笔资金的筹集渠道仍缺乏详细解释。而无论政府最终以何种方式来充实公共账户,都有可能转嫁为为全民承担代价。

有网友对该政策的出台表示了强烈的不满,认为它本身就缺乏足够的合法性,因为在开始试点之前根本没有征集民意、广泛论证的这个必要过程。决策部门我行我素在前,之后再进行政策宣讲与情绪安抚,并不能改变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和房屋保险三项制度已实施在前的现实。

file

从某种程度讲,“公众对房屋三金(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制度)的不理解、不接受,实质上是对政策的合法性提出严肃的拷问。官方无法以决策逻辑说服公众,但却能不受节制地推行各种政策。”

就在住建部陆续做出回应,人们刚开始熟悉“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这类概念时,有媒体注意到,一家名为“华测检测”的公司宣布已经获得了房屋体检资质,而这家公司恰巧也是曾经的核酸检测巨头之一,这也让不少网民脑中的“不正确历史记忆”开始涌现。有网友调侃“疫情来了,他们做核酸检测。房屋体检来了,他们做房屋的安全检测。”总能精准踩上时代脉搏。而一旦将全民核酸与“房屋养老”相对比,有些事情便易于理解了。例如,疫情三年全民免费的核酸检测做了许多次,但最终谁在为此买单,答案不是显而易见吗?

file

近期,重庆市璧山区、青海省德令哈市成立“砸锅卖铁”工作专班的政府红头文件在网上流传。之后,网友检索发现,类似的表述在多地的政府文件乃至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有出现,并非某地的专利,它们源于去年底国务院下发的“47号文”。该文件还点名要求天津、内蒙古、辽宁等12个重点省市,要“砸锅卖铁”,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file

从语义上讲,“砸锅卖铁”有倾尽一切、不留后路,乃至“破釜沉舟”之意。但这样的俗语出现于政府文件中,还是让不少网友感到怪异,认为它在表达上很粗鄙,用法上很模糊。有网友调侃,这说法听起来跟“撸起袖子加油干”、“打铁必须自身硬”如出一辙,没准还是出自高层某人的原话。

file

不过,“砸锅卖铁”的说法还是证明了上面化债的决心很大,并且揭示了当前政府债务形势的严峻程度,以至于要通过变现资产的手段来缓解压力。有网友从字面理解上提出了疑问“为啥要砸锅卖铁?直接卖锅不是更好吗?昔人买椟还珠,今人砸锅卖铁”,还有网友讽刺“表现了一种日子就不过了的英雄气概”、“反正你们以前干过砸锅炼铁的蠢事”。

的确,这样的做法不仅不够经济理性,甚至可以说相当愚蠢。但也有网友表示,如果将之理解成“左出右进”或者“形式主义”,可能就会显得合理了。毕竟把铁锅砸成废铁贱卖才有从中沾点油水的机会,而对于那些根本补不了的财政窟窿,各级官员竭力表明决心比行动更重要,因为最终的结果依然是等待中央出手兜底。

还有网友指出,政府眼中的“锅”,往往也和我们的理解存在偏差。以全国首个破产重组地级市鹤冈为例,化债化了三年,机关工资福利支出还在增加,正常国家那些政府部门大裁员的情况,也根本没有出现。

更为讽刺的是,形式上的“砸锅卖铁”竟已开始在现实中发生,不确定其是否严格贯彻了“砸锅卖铁”精神:重庆市医药科技学校近期因搬迁留下了上千套的桌椅,校方要求工人将八九成新的桌椅全部砸烂,最终这些尚有使用价值的桌椅全部被当作了废铁变卖。

视频

对于“住房养老金”以及“砸锅卖铁”这两种说法,有网友指出它们作为一种政策语言,都显得非常的不规范化,并且具有很大的模糊性。而现代政治需要规范化和制度化,对于文件和法律的用语都力求清晰准确。从这个角度来说,多次指责他国组织和政府是草台班子的中国政府,才更像是一个“造梗治国”的草台班子。

file

CDT 档案卡
标题:【CDT周报】第185期:从“住房养老金”到“砸锅卖铁”,一个“造梗治国”的草台班子?
作者:中国数字时代
发表日期:2024.9.1
CDS收藏:话语馆

一周荐读:

2024年8月,中国数字时代搜集整理了过去一个月(2024.7.30—2024.8.29)期间反映国内热点事件的网络视频,以时间为序进行混剪制作了本月月度视频——《八月之声(2024)》。

公共账户真的建立起来了,如何监督资金的使用?有人就担心,会不会像过度医疗一样,出现过度维修的状况?有公共账户兜底,开发商会不会更加没有动力,去修建高品质、耐久性的住房?此事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一方面是因为,房屋养老问题,涉及面广,兹事体大,关系到民众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在于,在缺少前期研究论证的前提下,一些地方就已经开展试点,步伐如此之快,难免引人质疑。

我们经常会见到政府文件里有一些类似“砸锅卖铁”这样看起来有点文化但实际含义比较模糊的词汇,它们特别适合用来安排那些虽然很重要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好办法的事情,可以换个花样词汇装点一下,显得比较忙,也显得有水平……真要是下了决心还债,砸锅卖铁也不是完全没用,但的确聊胜于无。大家都期盼着的,真正有用的那些方法,也试一试吧?

一周关注:

2024年7月20日,记者柴静在其Youtube频道发布了一则对作家野夫的访谈视频。视频中,柴静就“六四告密案”与野夫进行对话。在柴静与野夫的对话中,野夫认为他在六四事件中遭到逮捕是被其昔日好友、茅盾文学奖得主熊召政告密。

近期,北京商报一篇题为《外资今天对A股爱答不理,明天就让他们高攀不起》的评论文章在发布1周年之际受到了大量网友嘲讽。该文发布于2023年8月24日。当时,它对许多中国股民担忧大盘指数失守3000点表示“这样的担心毫无必要。

正儿八经的媒体《正在新闻》报道,说电影《离婚冷静期》已于2022年在国家电影局备案。备案信息上说,《离婚冷静期》主要讲述一对冲动离婚的年轻夫妻在离婚冷静期内重新爱上彼此的故事。这个故事梗概,让人看得头皮发麻。以后谁说大陆拍不出优秀的恐怖片,我跟谁急,这不就是华语恐怖片天花板似的存在吗?

8月30日,维权网获悉:获释不久的的著名人权捍卫者张展女士因营救最近被抓捕的甘肃青年活动人士张盼成,从上海只身赴甘肃,突破干扰,终于说服张母签署了委托书。随后其回到老家陕西咸阳,后在当地被上海警方带回,至今已超过36小时,仍音信全无。

2017年初,当意外得知季风书园被设定的命运后,我们举办了一场283天的倒计时葬礼……季风不仅是一家书店,更是一个公共文化空间。如今,空间变了,但讲堂继续,让思想发声。“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季风吹进来的地方。” 2024年9月1日,新季风开张。有机会路过华盛顿DC,别忘了来看看我们。想念!

一周惊奇:

究竟是什么航司,什么飞行机组,什么祖父母,什么同行旅客,会允许两个陌生人把一个据传只有一岁多的小女孩带到封闭的洗手间里进行所谓“教育”?为什么?凭什么?这难道不是机上劫持人质和非法拘禁未成年儿童吗?这样的事情为什么可以毫无阻力地在航班上发生?

2023年下半年,张益文发现北京餐饮市场突然出现变化。从去年四季度开始,他经营的一家日式烤肉店月营业额从150万元以上滑落至100万元左右。而进入今年后,这一趋势非但没有缓解,反而加剧,月营业收入已逐步缩减至70万元左右。目前餐厅每月的净利润相比去年上半年下跌了近80%。

我们到了之后,看守所工作人员就开着执法记录仪对着我们。他们回复的核心是,我们可以会见李佩霞但是他们要派员在场,我们表示这是违法的,坚决拒绝,并告知他们,看守所昨天下午安排汪某某律师会见李佩霞也是违法的。

一周讽刺:

“铁头”真正厉害的是头顶的光环。对平台来说,这种光环几乎是免死金牌。所谓真实性原则、造谣生事甚至扰乱市场秩序造成他人经济损失,在这种光环下都黯然失色。严厉的互联网平台,在铁头们面前常常充满温情。现在“铁头”倒了,但是其他那些头,比如“夹头”,仍然快活逍遥。

微信后台先是有人威胁我,说法院已经将判决书删除,我也应该删掉文章,否则将如何如何之类。我回应:难道法院删了判决书唐勇违法的事情就没发生?你们尽管去告,欢迎来告。

一周声音:

重男轻女、在恋爱时也能感受到性别不平等、调侃自己的外表、女rapper对男性同行的意见……每一个梗的灵感,在最初发生时,那都是真切的痛苦和不解,是她们一次次感受到不公平再思考凝结成的笑话,这怎么会不深刻?

这是一篇首发于5年多以前的文章,当时全国楼市仍然火热、很多人还在幻想三年五年再翻一倍,对于市场的警惕声音却少之又少。如今五年过去了,全国大多数城市房价不仅没有翻番,反而已经跌到了2016年的水平。

健忘是一件坏事,也是一件好事。忘了,记不住痛,犯过的错还是再犯;忘了,不在心里留下痕迹,少了很多烦恼和痛苦。这样自我安慰,是因为无力,很多想做的事情无力去做,很多想说话的话无处可说,只能忘却一些。

一周故事:

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借助AI完成自己的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用AI写论文,用AI检测论文的AI率,再用AI把AI率降下去。同学之间开玩笑说,世界像个巨大的机器人。当AI入侵本该体现思辨力、创造力的毕业论文时,师生之间突然都进入到一种无序的状态……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叫大熊,是我的大学同班同学。当他考上公务员后来找我见面时,接受了这套运转的机制,并默认了自己的角色。他固执地认为,自己不过是一颗螺丝,一颗子弹,机器怎么转动,子弹射向哪里,他都身不由己。

即便常被误诊,因为抑郁症辗转来到精神科门诊的孩子还是越来越多了。精神科医生们发现,过去在门诊就医的孩子们更多是孤独症、抽动症这类发育障碍疾病。近年来,抑郁焦虑的儿童青少年越来越多,年纪也越来越前移。

员工们意识到,在小红书,是否能得到认可,不在于数据好不好,而要看自己“懂不懂小红书”,做的事情有没有小红书味——不管是宣传物料,还是活动设计,员工都被要求做出小红书味。它是阿里味、字节味的反面,但具体是什么,没人能说出来一个定义。

【404文库】白帝城杜甫|厉害了,做核酸检测的企业准备做房屋检测了

31 August 2024 at 07:32

img

CDT 档案卡
标题:厉害了,做核酸检测的企业准备做房屋检测了
作者:徐鹏1
发表日期:2024.8.30
来源:微信公众号“白帝城杜甫”
主题归类:权力寻租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微信扫一扫,加小编好友

(资源有限,请不要重复添加)

最近有一个热点新闻:研究建立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制度。这件事关系着千家万户,我之前也没聊,因为没看懂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img

之前盛传要老百姓再为房子交钱,后来又说房屋养老金公共账户不需要老百姓出钱。

有一句俗语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其实房子也一样。作为老百姓家里最大的资产,就怕有人惦记着。

不需要老百姓出钱,那谁出钱呢?财政出钱?不可能吧。我一直没想明白这个动作的底层逻辑。

直到我看到了这个新闻,根据财联社报道,华测检测已经获得包括房屋安全鉴定资质在内的多项资质。

img

华测检测大家可能都忘了吧,但相信很多人都被他们捅过喉咙。没错,这就是之前做核酸检测的公司。

疫情来了他们做核酸检测,房屋体检来了,他们做房屋的安全检测。

业务范围因时而动,不得不说真厉害。

犹记得以前在做核酸检测的时候,也说的是不要老百姓掏一分钱,全民免费核酸检测做了好多轮。虽然没有老百姓直接掏钱,但医保基金在掏钱啊。

全民核酸检测掏了医保基金很多钱,导致医保上涨,看病很多药都不报销了,这最终也是老百姓在买单啊。

而在房地产领域,买房子的时候,每套房都要交购房款2-3%比例的维修基金。用于维护房屋的维修保养。一套一百万的房子就要交2万到3万,一个小区要交多少钱,一个城市要交多少钱,一个省有多少钱?全国有多少钱?具体多少钱我不知道,但全国已经超过了一万亿元。

而现实中,因为房子都比较新,维修基金使用率并不高,上海的住宅维修资金结余超百亿,但累计使用资金仅占累计归集资金的10%左右,成都和深圳的使用率分别约为4%和5%。

仍有大量的资金沉淀,躺在银行里睡觉。但这些资金本来就是为了保证房屋的维修,躺着睡觉,保证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而且小区想要申请使用维修基金还比较麻烦。我们小区之前想更换电梯,就要去申请大修基金的钱,物业直接把两部电梯停了一部,停了一两个月,就为了逼业主签字同意,然后还要向相关部门申请批准。总之用维修基金的时候挺麻烦的。

卧榻之侧,看着这么多钱鼾睡,不知道有没有人会生出什么鬼点子来?

而现在出台新的政策,房屋的体检养老保险,不用居民掏钱,谁来为此买单呢?不会是有人惦记维修基金的钱了吧?

本来房子只是出了问题需要维修才使用维修基金,现在好了没问题的房子也需要检测啊。检测就需要钱。多测几次,维修基金的钱不就没了吗?

这套路有没有似曾相识啊?

房子检测之后要不要给房子赋码,绿码的房子,可住可租可卖,黄码的房子可住不可租不可卖,红码的房子不可住不可租不可卖……到时候不得不去检测。

现在只是爆出华测检测获得了相关资质,不知道张核子的房屋安全检测资质何时申请下来?

~全文完~

如果喜欢小编的文章,请加小编的微信xupeng-36

PS:下方链接是我十年诗词的合集

徐鹏诗集《千山孤鹫鸣》

近期文章

一岁婴儿因哭闹被俩陌生女子关飞机厕所教育

有且只有两辆油罐车混装,记者火眼金睛一下就全抓了

王佳佳法官被杀案,解开了我多年的一个疑问

日本旅行见闻

太搞笑了,特别军事行动变成了乌克兰入侵俄罗斯

请关注上面三个号↑↑↑点赞、收藏、在看、转发

【404文库】弱信号|从住房养老金到砸锅卖铁,政策语言应该规范化

29 August 2024 at 19:53
CDT 档案卡
标题:从住房养老金到砸锅卖铁,政策语言应该规范化
作者:孙立平
发表日期:2024.8.29
来源:微信公众号“弱信号”
主题归类:砸锅卖铁
主题归类:房屋养老金
CDS收藏:真理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file

最近有两个词很流行,一个是住房养老金,一个是砸锅卖铁。这两个词在社会中都引起广泛的议论。

而引起议论的原因之一,就是作为一种政策语言,都非常的不规范化。假如,将来后人查询历史资料,发现历史上还有一个叫作砸锅卖铁专班的部门,会让他们笑话的。

其实,我知道,两项举措,面对的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也都表明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意图。但用了上述的表述,其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比如住房养老金的问题。中国现在的住宅绝大部分都是过去20余年间集中建起来的,由于老化的原因,更由于建筑质量的原因,将来如何维修、如何保障居住的安全,确实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而砸锅卖铁,从有关文件看,要解决的则是通过资产处置变现化解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的沉重,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了,这里无需赘言。我想,所谓砸锅卖铁,表明的也是一种解决这个问题的决心吧。

这两件事情本身的内容与是非曲直,我们这里先放在一边,这里只说表述的方式。

住房养老金和砸锅卖铁,表面看,都是很生活化、很形象化、很生动、很接地气的语言。但仔细想一下,这样的语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规范化。在生活中,这样的语言一说就懂,但一变成政策语言,就往往就模糊不清,甚至引起误解。

什么叫住房养老金?谁给房子养老?难道我一个六七十岁的人要给十几年的房子养老吗?接着,一系列的疑问就出来了:这个政策有什么法律依据?钱谁来出?谁来用?怎么用?砸锅卖铁这个说法就可能引起更多的歧义。有人调侃说,锅为什么砸了卖,直接卖锅不是更值钱吗?

这里让我把话题稍微岔开一点。

最近与一位企业家的聊天。在聊天中,他几次使用了惊吓这个词。我知道他说的是不确定性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不断地讲。不确定性是现在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而造成这种不确定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策的多变与模糊。

最近有一个段子:两大首富轮流砸盘,都不想当首富。砸了一圈发现,首富还是他们俩,但是身价都缩水了不少。这就是所谓内卷。大家都知道这说的是拼多多和农夫山泉。8月26日,拼多多股价下跌28.51%,单日市值蒸发553.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946亿元,创IPO以来最大跌幅。8月28日消息,农夫山泉股价暴跌逾11%。

这两只股票的大幅下跌,很值得琢磨。尽管两大首富轮流砸盘的说法是一种调侃,但很明显的是,拼多多一天之内股票下跌将近30%,与管理层有意吹出的冷风有直接关系。农夫山泉股价的下跌,直接原因是营收首次出现大幅下降。但人们都知道,这个营收的下降,与前一段时间网络上对公司及创始人的大量舆论攻击和恶意诋毁,不无关系。

好像有点扯远了,与前面讨论的问题有什么关系呢?我想说的是,不要以为语言是个小问题,一个社会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一个社会是什么样的氛围。这些年,狠话越来越多,不要以为使用生活中的狠话才能表明做事的决心,这样的狠话用多了,会造成社会的紧张、不适和不确定性。

当前经济的低迷,当然有许多原因。但大家都不否认,在这诸多原因当中,社会心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企业家的信心和民众的预期问题。前者涉及的是投资,后者涉及的是消费。而要恢复或重建社会的信心,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有效的法治,就是可以信赖的规则。

而规则失效的原因之一,就是规则本身模糊不清。

现代政治是一种规范化、制度化的政治,要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那些接地气的口语化的“通俗说法”,往往是含义不清,所指不明,边界含糊。这样的说法,貌似接地气,貌似贴近群众,但结果只能是降低社会生活制度化、法治化的程度。并为随意滥用权力留下空间。

因此,我特别期待这样的情形:一个政策的文本,一开头就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什么什么法律,第几条第几款,制定本规定,然后该是什么内容,就用规范化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意思清楚,便于执行,人们也不至于误解。

现代的社会生活不能使国家的运作去贴近日常生活语言的层面,而是要使社会生活的运作接近法治化制度化语言的层面。

旧闻评论|公众对政策的误解从来不是问题

28 August 2024 at 18:28

file

住建部在22个城市推行房屋“三金”试点,即房屋体检费、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金,近日遭受连绵指摘,成为民众集中炮轰的社会热点事件。为抵消舆情,政策制订方已经使用了发布会“不经意”透露、放出专家、集合门下媒体宣传等攻守工具,安抚惊惶疑惑的国民。‍‍‍‍‍‍‍‍‍‍‍‍

在民众的观感中,他们对房屋“三金”政策的总体印象是:“虽然我不知道详细,但很受震撼”。不要说发布会上语焉不详地透露一下,就连官媒竭力维护的长篇大论,也未能说明该项政策的真实面貌,决策方及其喉舌强调的是:公众误解了房屋三金政策。‍‍‍‍‍‍‍‍

CDT 档案卡
标题:公众对政策的误解从来不是问题
作者:宋志标
发表日期:2024.8.28
来源:微信公众号“旧闻评论”
主题归类:房屋养老金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必须申明的是,公众对政策的误解从来不是问题。而恰恰成为问题的是政策制订者本身,他们无法以决策逻辑说服公众,可他们却能不受节制。因此,住建部及其专家媒体无法坦率地回应动机质疑,更不能在政策的合法性与必要性上作出有力的阐释。‍‍‍‍‍‍‍‍‍‍

目前的形势是,为住建部说话的专家和媒体,将主要精力放在攻击公众的理解力上,把围绕住房三金的所有讨论,斥责为“误读”。任谁也知道,一项拟推行政策的好坏,并不取决于公众是否误读,而是取决于其政策本身的目标及品质。

如果把缴纳维修基金的1998年作为分水岭,姑且不论此前的非商品房类型,单论70年产权的商品房,其维修责任究竟该如何划分,就是一个需要明辨是非的大问题。可惜,在现有的官方回应中,对这些硬核问题一概回避,这不是一个显著的决策污点。‍‍‍‍‍‍‍‍‍‍‍

在汹涌舆情的逼迫下,有专家出来递话,住房养老金的公共账户不会增加业主负担,个人账户就是现行的住房维修基金。那么,公共账户如何做到不增加业主(纳税人)负担呢?现有住房维修基金申请使用极其困难,拨到“三金”名下,就能为民所用?‍‍‍‍‍‍‍‍‍‍‍‍‍‍‍‍‍‍‍‍‍‍‍‍‍‍‍‍‍

公众对房屋“三金”的不理解、不接受,实质上是对政策的合法性提出严肃的拷问。可在现实环境下,讨论政策合法性是最不合时宜的,这也注定了公众与决策部门一开始就分道扬镳,说到底不是公众误读误解,而是政策习惯于疏离公众的关切点。‍‍‍‍‍‍‍‍‍‍‍‍‍‍‍‍‍‍‍‍‍‍‍‍‍‍‍‍‍‍‍‍‍‍‍‍‍‍‍‍

公众特别想知道的是房屋“三金”的具体运作——哪怕是在试点状态——可代表部门的专家除了表态,无法提供必要的信息量。而那些无视政策模糊内涵的官媒评论,早已“认同”政策的合法性与必要性,剩下的似乎只是细枝末节的政策宣介问题。

坦率地说,现今的决策部门并不真在乎公众的看法,或者说不在意民意在一项法规修订、一个新政中的位置。略微讲究的,会在征询社会意见上做个样子,而后我行我素;不讲究的,这边说征求民意,那边已经在真刀实枪地干了,意见箱只是摆设。‍‍‍‍‍‍‍‍‍‍‍‍‍‍‍‍‍‍‍‍‍‍‍‍‍‍‍‍‍‍‍

说白了,公众不是存心要误解房屋“三金”政策,而是希望在决策流程上找到一个否定按钮,希望保持对公共政策的否决压力,从而倒逼决策者认真聆听公众的焦虑和惧怕。这当然是一种古老的决策模式,以致于不能见容于当下的决策环境。‍‍‍‍

在为政策辩护的声音中,分明发散着这样的潜台词:目光短浅的公众看不到房屋衰败的前景,而房屋三金政策将会把他们从可悲的未来处境中挽救出来。可决策者既不是着力于修订提高建筑标准,也不是厘清开发者责任,偏认为开启民智才能让新政呱呱落地。‍‍‍‍‍

据研究者发布的数据,全国住房维修基金沉淀了1万亿之多,其利用效率备受诟病。至于如何提高它的利用效率,现在讨论似乎也不合时宜,因为在房屋“三金”的政策导向中,它会有新的去处。可谁能保证那是个安全的去处?讨论已显多余。‍‍‍‍‍‍‍‍‍‍‍‍‍‍‍‍‍

不值一提的是,若房屋“三金”政策真像宣传者的那样价值巨大、意义非凡,起码先起一个符合中文表达的名称,用“房屋养老金”这样别扭的汉语命名一个政策,草台班子之感过于强烈。虽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可现在还计较这个真的是很阿Q。‍‍‍‍‍‍‍‍‍‍‍‍‍‍‍‍‍‍‍‍‍‍‍‍‍‍‍‍‍‍‍‍‍‍‍‍‍‍‍‍‍‍‍‍

抛开附加在房屋三金政策上的堂皇理由,从它激起的真真切切的社会惧怕来看,人们已经对那些疑似掠夺性政策表现得杯弓蛇影。仅从房屋三金舆论可知,公众绝对没有误解的是:决策者不可能既输出笼罩全民的政策压力,还指望能抚慰一颗颗惊惧的心。‍‍‍‍‍

【引用图已经艺术家秃头倔人授权】

建设性意见|房屋养老金一定会变成“房屋税”的,勿谓言之不预也

By: elijah
27 August 2024 at 00:49
CDT 档案卡
标题:房屋养老金一定会变成“房屋税”的,勿谓言之不预也
作者:项栋梁
发表日期:2024.8.26
来源:微信公众号“建设性意见”
主题归类:房屋养老金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这阵子,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房屋养老金了。消息稍微滞后一些的读者可能听说了一些“每平米收费100多元”之类的传言,消息稍微灵通一些的读者应该已经看到了有关专家的“辟谣”:

他们说房屋养老金不等于房产税,个人账户以房屋维修基金来建立,公共账户则由政府财政负担,通过各种方式归集。不会向居民收取费用,不会给居民增加额外负担。

一边大力放风,一边大力辟谣,作案手法可以说相当地老辣。

但是不好意思,我这人吧,就喜欢瞎说大实话,也是没有办法。

我要明确地告诉大家:

房屋养老金现在不是税,但将来一定会变成税。你别管它叫什么名字,名字可以有七十二般变化,但泼猴的本质不会变。

在论证房屋养老金的本质之前,咱们先来看看大家都很熟悉的职工养老保险,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社保』。

社保真的是保险吗?

回忆一下,你买社保之前,有没有销售疯狂给你打骚扰电话?有没有朋友圈里的社保经纪逢年过节给你发祝福信息嘘寒问暖?有各种保险套餐、不同保险公司给你选择吗?

你生活中所熟悉的保险的这些特征,在社保里统统都是找不到的。因为社保的本质是税,而不是保险。

税收具有三大特征:

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社保,只要你在正规公司,但凡你想要在一座城市享有住房、教育、开车等公共服务,社保你是必须要交的。即便你自己不想交,你公司也不敢不给你交,因为查到就是违法。

社保必须要交,这是强制性。

有人说,社保账户里的钱终归是我的,等我老了还要按月发给我的,所以不是税。这就太天真了。

要记住两点:第一,你什么时候能领养老金,能领多少养老金,规则是由政府定的,而且规则是会变的,规则变化的时候是不需要经过你同意的。第二,钱是会贬值的,现在的1万元钱并不等于30年后的一万元钱,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常识。你现在交的养老金被现在的老人用掉了,你的账户上有个数字在累积,30年后按这个数字发给你,你连白菜都买不起。

自己交的社保,并不是用在自己身上,这叫无偿性。

固定性就更好理解了,社保缴纳基数是有最低标准(消费)的,社保缴纳比例有几个档可以选择,但是有最低标准的,你想只交1%意思一下,以后自愿少领退休金,没门儿。

以我所在的广州为例,五险一金的每月最低缴费已经超过1000元(公司➕个人)。

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社保,你说它到底是保险还是税?

再说回房屋养老金:

第一,很显然,等全面铺开之后,一定是所有城镇房屋都必须有一个账户,都得有一笔钱。这就是强制性。

第二,住建部已经说了,房屋养老金分为公共账户和个人账户,很显然,无论是哪个账户,钱怎么花你都没有发言权,是不是总在你的房子上也不一定。这就是无偿性。

第三,钱不会凭空产生,政府财政的钱也不会凭空产生,最终肯定是依照房屋情况确定一定的交费比例,无论是买房子的时候交还是持有房屋的每年交,总之会有固定比例。这就是固定性。

那你说,房屋养老金,是不是税?

四环青年|关于房屋养老金,还有几个问题没说清

By: elijah
27 August 2024 at 00:39
CDT 档案卡
标题:关于房屋养老金,还有几个问题没说清
作者:熊志
发表日期:2024.8.26
来源:微信公众号“四环青年”
主题归类:房屋养老金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董建国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研究建立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这三项制度,构建全生命周期的房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上海等22个城市目前正在开展试点。

住房养老金制度,是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之外,额外设立一个公共账户,类似于养老保险中的统筹账户,资金主要用于房屋公共部位的维修、保养。这一消息出来后,很多网友担心,这是变相征收房产税,会加重民众的负担。

针对坊间的疑问,8月26日住建部官媒《建筑杂志社》微信公众号发布社评文章称,房屋养老金不是房地产税,公共账户不需要老百姓出钱。个人账户通过缴纳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已经有了,试点的重点是政府把公共账户建立起来。

也就是说,个人买房时缴纳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后,不用额外再掏钱了。

这一表态让很多人悬着的心落了地,但并未完全平息质疑。

房屋跟人一样,随着年限增长,也会衰老。几年前一篇刷屏文章《当小区难以挽回地走向衰败》,所描绘的小区老龄化现状,曾引发强烈关注。那些外墙脱落、设施老化的老房子,不可能简单推倒重建,要维修、保养,就需要大量的资金。

并且,中国的商品房建设浪潮,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意味着大量的房屋,楼龄已经超过了30年,接下来,住房老龄化的情况会越来越严重,维保的资金缺口会越来越大。

所以,房屋养老金针对的住房老龄化情况,客观存在;未雨绸缪,提前完善资金筹措的制度体系,这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公众的核心关注点是,公共账户的钱从哪里来?

有专家提到,既然是公共账户,使用的就是公共资金,如土地出让金、财政奖补等等。

问题在于,像土地出让金,也就是俗称的卖地收入,随着房地产市场进入存量阶段,近几年本就是在逐渐减少,受此影响,一些地方的财政收入严重缩水,未来哪来这么多余钱,来支持房屋养老金的建设呢?

另一方面,针对房屋养老的问题,现在已经有“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专用于住宅公共部位、公共设施设备保修期满后的维修、更新和改造,如果再额外增设一个公共账户,可能会造成功能的重叠,合理性和必要性还需要充分的论证。

事实上,有个人账户属性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目前还远远没有到“见底”的程度,相反,这笔费用交钱容易,但申请门槛高、手续复杂,导致大量的资金沉淀,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有研究报告指出,目前全国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结余超过 1万亿元,上海、北京、杭州等城市结余超过百亿元,但累计使用资金仅占累计归集资金的10%左右,成都和深圳分别约为4%和5%。

“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本身就是房屋的养老金。所以民众的一个疑问是,既然有大量的养老金,躺在资金池里闲置,现在为何要急着另辟蹊径,额外筹钱填窟窿?当务之急,不是应该优化审批程序,盘活沉睡的结余资金,让提取使用更加便利吗?

哪怕新的制度设计,确实做到了取“财”于公共资金,但不需要民众直接出钱,不意味着负担不会间接转移到民众头上。毕竟,财政资金切出来一块,在民生福祉方面的开支,相应的也会减少。

而且,公共账户真的建立起来了,如何监督资金的使用?有人就担心,会不会像过度医疗一样,出现过度维修的状况?有公共账户兜底,开发商会不会更加没有动力,去修建高品质、耐久性的住房?

此事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一方面是因为,房屋养老问题,涉及面广,兹事体大,关系到民众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在于,在缺少前期研究论证的前提下,一些地方就已经开展试点,步伐如此之快,难免引人质疑。

房屋养老金引发的担心,理应得到正视。哪怕真的有设立的必要性,也应该深入研讨、广泛征询意见,一步一步从容推进,切勿操之过急。

学问批判|官方辟谣了吗?我还是有疑问!

26 August 2024 at 19:49
CDT 档案卡
标题:官方辟谣了吗?我还是有疑问!
作者:学问批判
发表日期:2024.8.26
来源:微信公众号“学问批判”
主题归类:房屋养老金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昨天一则官媒发布的辟谣消息顷刻止住了房屋养老金传言的沸沸扬扬,立马让许多人相信官方正式辟谣了。

苦命的我学的是话语分析,又是偏向批判理论这一头,备受强迫症折磨。看到朋友转发的消息,我第一时间习惯性地选择了怀疑。

我看到的辟谣消息来自《解放日报》的微信公众号。该消息就有关房屋养老金的传言,明确指出“上海辟谣平台从上海市住建委、市房管局获悉,该传言不实。”

因为有提到上海辟谣平台,说明这是两手消息。出于习惯,我便找到了《上海辟谣》,想了解一下完整的辟谣文本。不想让我大吃一惊的是,《上海辟谣》网站上竟然没有这条消息。首页没有,“头条”没有,“权威发布”没有,“谣言终结”没有,“求证实录”没有,“辟尔摩斯实验室”没有,“涨姿势”没有,“捉谣记FM”没有,“辟谣报告”没有,“听他咋说”没有,最后一栏“我有疑问”也没有。查了“热门排行”,所列的十条辟谣竟然也没有!情急之下, 我键入了关键词,竟然得到的是0条结果!

image

除了《解放日报》,还有《环球网》等许多官媒都转发了。他们不可能无中生有吧?难道上海有两个官方的《上海辟谣》平台吗?当然,最大的可能是老夫虽然上了辟谣平台,但实在不懂如何查询或查询的路子完全不对!

假设我完全错了,《上海辟谣》确实发布了这条消息,但我还是忍不住产生了两个疑问。首先《解放日报》说“上海辟谣平台从上海市住建委、市房管局获悉,该传言不实。”辟谣平台的消息来源似乎很可靠。

可根据话语分析的基本假设,消息的可靠程度与消息源的具体程度成正比。“上海市住建委、市房管局”似乎是蛮具体的源头,问题是住建委或房管局哪个部门说的?谁说的?有文件吗?这样的引言源头交代能让人进行核实吗?且不说,我在上海辟谣平台上根本没有查到相关内容,消息源如此笼统,无法或难以核实的消息怎么能让我相信这就是官方态度呢?

其次,如果我们仔细看一下内容,所辟谣的只涉及个别传言介绍的房屋养老金的具体收费!然而,收费这条消息为假并不能证明房屋养老金的其他传言为假。

image

虽然我们懂官媒代表官方意志,但我们更有觉悟,能辨别官媒与官方并不是一回事。

其实,还有刊登在《中国建设报》的另外两篇辟谣文章也广为传播。两篇文章的作者都是专家,如阎建军“ 房屋养老金——公共账户政府建,不给群众添负担”。政策出台,专家出来解释,指点迷津,这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

问题是,尽管中国社科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阎建军或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尹飞确实是这方面的专家,但专家解读和官方辟谣却实在是两码事情。解读是个人的理解,本身并不体现官方的意志,最多体现的是这些专家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长官意志的推测。就是推测错了,也不犯法或有悖道德。

关键是:他们的解释有官方授权吗?或者他们是否具体参与了房屋养老金的策划或论证?他们是否有看到具体的文件?都已经试点了,那一定有详细的文件。他们对试点了解多少?

从他们写的文章看,他们没有透露他们是否具体参与,既没有提到文件,也没介绍试点。他们的理解似乎是建立在一般语境之上的。阎建军所说的“除了公共账户之外,房屋养老金还设立了个人账户,个人账户是基于已经运转二十年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制度,无需人民群众在现行制度之外另行缴存维修资金”这话,实际上是住建部的那句“房屋养老金制度里的个人账户,通过缴纳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已经建立起来了”话的转述而已。他不必对此负责的。

即便是转述,我也还是有疑问。他的话也不完全一样。他说“无需人民群众在现行制度之外另行缴存维修资金”,他说的是的现行制度,即房屋养老金之前的制度。一旦养老金制度建立,所谓的“现行制度”应该就废止了吧?一旦实行新的制度,名头不一样了,涵盖的内容不一样了,人民群众缴纳的钱会有增加吗?

看到住建部领导有说“不增加个人负担,不减损个人权益”。这话的理解是需要具体语境的。任何时候要求业主多缴费,都可以解释为避免将来可能有更大的负担和利益减损。也就是说,为了不增加个人将来的负担,不减损将来的权益,现在多缴一定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按照住建部的意思,这次试验的重点是公共账户。没看到文件,我也不懂经济。公共账户的资金从何而来?有专门的财政拨款吗?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尹飞大笔一挥:

“目前,房屋养老金公共账户的款项来自公共资金,按照‘不增加个人负担,不减损个人权益’的原则,由地方政府探索资金筹集渠道。”

有点语文常识的人都知道,但凡只要用“探索”一词,这就表明这资金还没有着落。我的疑问是,如果地方政府探索不出筹集渠道呢?公共账户资金如果落实不了,那房屋养老该如何落实?

我这里讲的房屋都是商品房,也就是个人买下来的房子,是私人财产。我注意到尹飞有引用法律进行解释:“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物上负担由所有权人承担的原理,该费用由房屋所有权人自行承担。在区分建筑物中,就业主专有部分,应由业主自行承担;对于共有部分,则应当由业主共同承担。对于区分建筑物的共有部分维修资金,由于涉及众多业主,其筹集和使用、管理也应由业主共同进行,因此需要建立维修资金的筹集和使用、管理机制。” 

按照他的说法,根据法律,房屋各个部分的维修是所有权人或业主自行负责的事情。法律没有提到动用公共资源为私人所有的房产进行维修。那筹措不到或无法建立公共账户好像不违法啊!反之,动用公共资源倒需要找点法律依据。

其实,我最初看到这消息时,最大的疑问是,为什么不能沿用“房屋维修基金”的说法呢?“房屋维修基金”不是同样可以开设个人和公共两个账户吗?

Zipf曾用“省力原则”(least effort principle)来解释人类行为。没有额外的收益,为什么要费尽周折地改个名称呢?

看到了阎建军“房屋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关键是在政府支持下建立公共账户,主要用于公共体检”这句话和相关讨论,让我产生了更多的疑问。

这应该是我小鸡肚肠的胡乱猜测和错误领会:建立房屋养老金制度的主要目的之一也许是改变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专款专用的性质。业主现在所缴纳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应该只能用于本住宅小区的房屋维修。一旦建立了房屋养老金制度之后,经费的支配和使用很可能与社保等类似,作为公共经费,不再只用于本小区房屋了。

回到辟谣的话题,住建部副部长的那句“个人账户通过缴纳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已经有了”的话只说明房屋养老金的个人账户与“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同一关系,并不能保证“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成为房屋养老金的个人账户之后,个人所缴纳的比例不会发生变化。

官方的话还是一句顶一万句的。我觉得很简单,只要官方,也就是由具体部门的领导或发言人发布一个说明,说明房屋养老金的个人账户缴纳比例与《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规定的一致,大家的担心不就没了?公共账户不就成了让业主心花怒放的锦上添花的美事了吗?

当然,还有更简单的。不是好些地方在搞试点吗?这又不涉及国家机密。公布一个试点方案不就成了?

2024/08/26

古老板的老巢|关于住房养老金,他们都说错了

26 August 2024 at 19:42
CDT 档案卡
标题:关于住房养老金,他们都说错了
作者:张3丰
发表日期:2024.8.26
来源:微信公众号“古老板的老巢”
主题归类:房屋养老金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file

关于住房养老金制度,这段时间一下引发关注。

有自媒体造谣解读为房产税,甚至把维修基金的标准直接修改成住房养老金收费标准。

比如这个:

file

也有一堆的专家学者跑出来安抚大家,说放心,不会增加居民负担。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法学院院长尹飞近日撰文表示,这次建立的房屋养老金制度,主要是使用公共资金、建立房屋养老金公共账户。

目前,房屋养老金公共账户的款项来自公共资金,按照“不增加个人负担,不减损个人权益”的原则,由地方政府探索资金筹集渠道。因此,此次建立的房屋养老金公共账户不会加重业主负担。

这同样是胡扯,因为这注定是一笔新增支出,政府又不创造财富,这一笔支出总是要有人承担的,怎么可能不增加民众的负担呢?

今天,我就来解读一下,到底这个住房养老金是一个什么东西?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8月2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新闻发言人、住房改革与发展司司长王胜军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要依靠制度创新。制度是带有根本性的,关乎长远。提高安全韧性水平要重视和依靠制度创新。

建立房屋定期体检制度,按照房屋建造的年代、功能类型确定体检频次,及时查找和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消除发现的安全隐患。还要建立房屋保险制度,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完善工程质量和房屋安全监管机制。另外,建立房屋养老金制度,为房屋体检、房屋维修、房屋保险提供资金保障,我们将加快推进这三项制度的建设。

从以上这一段话,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在购房时收取的住房维修基金不足,不足以保证在房子的全生命周期内的维护、体检成本,因此,需要新增资金筹集方式

2、要建立的是一种长效的制度,也就是能够确保资金源源不断进入,才能确保维修、体检、及保险经费的充足

3、三项制度中,体检制度将会成为一种强制性的监管,也就是必须定期体检,以确保及时发现风险,房屋保险制度则是采取市场化手段,那就是需要向商业保险公司购买保险,以确保出事后有人赔,而住房养老金制度则是一种资金筹集手段。

4、制度建立的目的,是解决越来越多的老房子维修问题,因为地产业发展了这么多年了,很多房子进入高风险期了,但由于中国楼房的特殊产权形式,以及小区管理诸多限制,导致房屋未来风险被忽视。

好了,要怎么理解呢?我来做一个类比吧。

就如同,现在要求全国人民都必须体检了,发现有病就要去治了,体检费用和治疗费用要建立一个制度来筹钱。

大家更关心的是第三个问题,也就是到底这一笔钱怎么筹?有些人说,不是交过了维修基金了吗?甚至还没有花完,怎么又要交了呢?

专家们也都说明白了,那就是要建立公共账户。

公共账户其实大家很熟悉这个东西,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都分为公共账户与个人账户。

我的判断就是,实际上,住建部推的这一套制度,与现行的医疗共济制度本质上是一回事,可能会在个别细节上,与之有所区别,但本质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这个制度将会形成以下结果:

公共账户是一个公共的资金池,所有参保的房屋的维护费用都可以从中支出,而个人账户则是一个小区这一栋楼业主们共有的一个资金池,这一笔钱只能花在这个小区或这一栋楼。

不断增加公共账户的资金量,就能让所有的房子,都有稳定的维护基金来源,个人账户的钱花光了,但公共池子里还有钱,这样就能确保经费来源。

那么资金筹集的渠道是什么呢?公共账户的钱从哪来的呢?

要知道,住建部明确地提出是一种制度性的资金筹集渠道,也就是不是由财政临时划一笔钱,而是有着稳定的来源,这就是某一种名目的税。

你要把它理解为房产相关的税,也是没有问题的。但与普遍认知中的房产税是有所区别。

制度是处于试点过程中,但是我可以推理出以下资金来源渠道,并分析其后果

第一种:向开发商收取

在开发商卖楼时,再收取一笔钱存入公共资金池

这时的承担者,是开发商或是整个房地产产业链条的企业和从业者。

如果直接从开发商的利润中收取,那就是由开发商承担;

如果直接从开发商的售价中收取,他就是一种类增值税的东西,最后由整个地产链条中的企业和员工们一起承担;请注意,增值税不是由消费者承担的,而是由链条中所有的生产者,包括企业员工承担的。

这个链条中,包括政府(卖地),包括农民(供地)。他们一样会受损。

因为价格由供需决定,不由成本决定,地产商做不到把成本转嫁给客户,否则地产商为什么现在要降价卖房?

那么,这时,就是地产业所有企业主及员工为买房子的人提供维修资金,他们的利润将减少,员工的收入将减少,换来住房养老金公共帐户的资金。

第二种、向政府收取

向开发商收取时,其实也会向政府收取,因为中国的土地供给都来源于政府,政府也是房地产行业的供应商之一,当开发商在卖房时需要交一笔维护费用时,那么,在土地拍卖时,他们就会降低对政府的报价,从而使得政府的卖地收入降低。

但如果单独向政府卖地时的收入征一笔税,这时,就是由政府来承担,当然这也是表面的 ,因为政府的地来源于土地征购,他们也会降低征购土地的价格,以降低成本,最终就将由卖地的农民们承担。

第三种、向购房者收取

对于老房子的业主,想让他们交钱,那是千难万难的,是不可能的。在中国要收取直接税,特别是征对存量资产收税,比登天还难。

但征收环节税是可能的,也就是在买卖房屋时,要求买房的人,除了交小区的住宅维护费用以外,再交一笔公共维护费用。

如果单独只采取这种方式,表面看,就是新房业主们为所有的老旧房子业主们的维护基金买单。

但是,实际承担者依然不是新房业主,因为如果买房需要额外再交一笔钱,这相当于房子的价格上升了,前面我说过了,成本不能决定价格。因此,地产商要在这种情况下将房子卖出去,依然需要降低房子的售价,所以他与向地产商收取是一回事。

第四种、向所有持有房屋的人收取

除了已交的本小区本栋楼的维护基金外,另外每一个业主,都要交一笔公共维护基金,这个就无法转嫁了,他必然就是由业主们自己承担。

由于是向公共资金池注入资金,也存在谁吃亏谁占便宜的事。

如果按面积征收,那就是大房子的人为小房子的人买单,因为风险相差不大,但面积大的人出得更多;同时,更新的房子的业主,为更旧房子的业主买单,因为旧房的风险系数显然更高。

这是社保由年轻人付钱给老年人治病养老是一回事。

第五种:印钞来投入

前期可能是由某一部分人来承担代价,但不够时,就发债来处理,最终债务由货币超发化解,这就是印钞来承担。

这种的后果,就是全民来承担有商品房的业主的维修费用,其中受损最多的依然是农民,因为农民没有多少商品房和股票,他们的主要有流动性的财产就是现金。

这时,他们的储蓄将在通货膨胀中被转移到城里人的公共支出帐户,去养他们的房产。

农民子弟们除了要通过社保要养城里人的爹以外,又增加了一个房爹。

以上,就是几种征收方式及其后果的分析。那么,这个制度会采取哪一种呢?

我分析最有可能的方式是,学习社保当年的模式:

1、现有买了房的人,他们的公共维护基金,由政府从地产商这里或土地基金这里收一笔钱,最早进入社保体系的人,也是直接计算工龄的,不交钱的。

2、在新房销售中征收环节税,由新房业主们交两笔费用,一笔公共,一笔个人。

3、政府最想做的,当然是所有房子业主都交,但是,想法是想法,他做不到。

其实最大的可能性是这个制度试点失败。

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果,除了你直接向业主收以外,余下的收取方法除了印钞外,都将对房地产市场,以及政府自己的土地财政构成打击。

不要高估中国制定政策官员的智商。

当年在重庆试点房产税,由于对特定的住房征收房产税,最终会直接导致开发商降低对土地的报价,从而减少土地财政收入,地方政府一算帐,房产税是政府收入,土地拍卖也是政府收入,我为了征房产税而导致土拍价格降低,这不是有病吗?

于是不断减少房产税的征收范围和条件。基于根本不在意房产税收多少,因为土拍收入才是大头。

这个政策是住建部要求各地地方政府试点推进的,这些人往往不具备经济学思维、就是想着让地方政府去干到结果,但只要地方政府看到这种对财政本身的打击,那么,就不会有执行的动力。

但住房维护,的确是一个问题,他本来是一个私权领域的问题,但事实就是,一个明明私有产权的房产,为什么会出现维护不够的情况?

在美国也出现过这种情况,一些公寓破破烂烂,业主都不愿意维护,原因是租金管制。

中国最主要的房屋产权是复杂共有产权形式的高楼,这种产权要维护好,需要放开一切管制,比如不要干预业委会,还需要让业主们建立自负其责的心态,不要一切找政府。

如果出现有若干楼房进入危房状态,政府不干预此类事件,就会让全国的楼房业主们开始警醒,努力想办法找齐所有人,自己对房屋进行体检,自己筹钱进行维修。

而政府要出面搞的这种公共账户,长远来说都会制造不公,都是让一部分人损失,另一部分人得益。

最怕的是,最终通过降低农民的卖地收入来筹集资金,或是通过印钞来解决费用问题,农民是一群在舆论上不会说话的人,也搞不懂经济学原理。侵犯了他们,他们可能都不知道。

这就又再一次发展成为如社保和医保一样向最穷的人收税,给城里里人作贡献的模式。

但往往在他们身上搞钱,是最容易的,因为这些人最不会闹。

农民从建国后交农业税交到了2006年,城市人你收收他们的直接税试试看?如果最后又挑软柿子捏,那有可能是实行制度最容易的方式,但也是最无耻的方式。

城市的地得|“房屋养老”,最重要甚至不是钱的问题

By: unknown
26 August 2024 at 14:09
CDT 档案卡
标题:“房屋养老”,最重要甚至不是钱的问题
作者:张3丰
发表日期:2024.8.25
来源:城市的地得
主题归类:房屋养老金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住建部关于“房屋养老金试点”消息一出来,引发很多人的恐慌,以至于其官网上发了好几篇文章,承诺“不给群众增加负担”。

上海有关部门也“辟谣”,网上流传的房屋养老金缴纳办法是假的。至少目前来看,这次是“虚惊一场”。

其实我想的是另一个问题:城市的住宅,真的需要“养老”,而这个“养老”的开启,也标志着城市走向成熟。

在纽约访学的最后几天,我参观了一个朋友新买的房子,就在哥大旁边。房屋很漂亮,大厅的保安穿白色制服,很帅气,据说平常能帮业主处理不少事情。

据说,这栋公寓楼今年将迎来它的百岁生日。这么一算,它诞生在上世纪20年代,正好是美国的大萧条时期,那时纽约的房地产行业一定不容易。

昨天看到有人讨论中国住宅的寿命,有说30年有说50年的,而住宅的产权是70年——似乎都很短暂,就没人设想,它应该可以长久?

一栋大楼超过100年,是了不起的事情。它要经历很多轮的维护、更新,到底谁来出钱呢?我猜在美国,这主要还是业主自己出。

比建筑、设备更新更重要的是“人的更新”,一百年要经历好几代人,很多房子都多次转手。

一个类似业主委员会的机构,能够一直运转,而且非常丝滑、高效,决定着大楼的大部分事务,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治”。

一个人要买进这样的住宅,光有钱还不够,还要接受业主委员会“面试”,符合社区的文化调性。

朋友购买之前,一位商人就是面试失败,朋友才有入住的机会。作为业主她还必须承诺,至少在几年内,这房子只能自己住,不能出租。

我认为这就是“都市性”。都市不是钢筋混凝土,而是人的聚集;它不仅是各种“空间”,还包括“时间的艺术”。一个到处都是“老房子”,但是又安全、便捷、舒适的城市,才算是真正的“都市”。

中国城市开始进入“维护时代”。过去人们买房,似乎并没有“恒心”,或者期待它升值转手,或者想象着拆迁赚一笔,仿佛房屋的寿命是有限的,而人可以长生不老。

事实正相反。人的生命只有几十年,而房子可以长久。当城市终于拆不动,而炒房也丧失动力的时候,“城市化”终于开始了。

当然,谁出这个钱,如何管好这个钱,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政府没有无穷的能力来照看好每一栋房屋。

它甚至不仅是钱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最终还是要走到这一步:一个社区如何决定自己的事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