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给旷野之勇者套装升级,需要给大精灵忒拉提供 15 只精力独角仙,但这家伙神出鬼没,抓是不难,但遇到它可就太难了。
于是,我们决定自己做一只,放进游戏里,想抓就抓:

倒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是吧,当 AI 参与进来之后,这个过程就大大缩短了。





从想法到落地,也就一天。
“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
别人都在用 AI 做各式各样的美少女…
我却用 AI 养蘑菇 而且是毒蘑菇!
上面照片里的模型,是我用 Tirpo AI 文生 3D 后,下载到本地再在 Rhino 里针对打印调整过部分结构所得到的。打印的耗材就是拓竹官方的 PLA 红色,然后再用儿子的儿童马克笔上色。因为是水性颜料,所以来来回回上了好几道,但幸好效果还可以。
我开始还觉得画得挺潦草,但私下给几波互相不认识的朋友看过后,都觉得不错,尤其是其中一位还是常年在一线亲自做手板的老设计师,我才觉得这值得记录一下。不过我还是觉得,因为这个形体细节足够多,所以稍微涂涂色就看着还行,真要是简练一些的造型,拿笔涂我大概是涂不好的
但社区里别人分享的 AI 美少女,做出来呢,也还行… 只要别细看结构 什么四根手指啊、三根绥带啊、两端对不齐的签子啊… 其实咋一看的效果也确实足够好了,毕竟是虚构的漫画角色,你说头身比例奇怪,好像也是合理范围内。
有个朋友说可以做个奇幻精怪故事集,嗯,我觉得这是个有意思的主题!我先摸索一下工作流,说不定可以跟 3DFiti 结合一起玩。
四川省安岳县的崖壁石窟被公认为文化瑰宝,里面保存着跨越数世纪的精美石雕。其中,位于毗卢洞的「紫竹观音」是宋代的杰作。这座观音像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其优雅宁静的面容体现了观世音菩萨慈悲为怀的精神。这尊观音像赢得了国际赞誉,作家韩素音称其为「东方的维纳斯」,因其优雅和谐而闻名。
勘测/建模:FUNES.world
制作/摄影:苏志斌
文档地址:
funes.world/ZizhuGuanyinInPiluCave
点击跳转至 B站 播放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N411a72T/
点击跳转至 YouTube 播放视频:https://youtu.be/o3XL_woaCUs
这是新企划的设计师视频系列《设由心声》的序章。在这期视频里,你将会看到设计意识自我觉醒的过程,以及不可遏制的创作冲动是如何生长的。
这是想重启很久的一个全新大坑:设计师访谈 + 产品与设计背后的内幕信息。
这一条是今年三月份去上海参观《拍照的人》线下展的时候,和 akira 在前台做的采访。你将会看到一个设计师自我觉醒的过程,和他的学习方法。
因为原本就有重新开启这个新企划的打算,于是借机做了这一期访谈,作为整个系列的开篇。 这个系列应该都会是这种类型的类似纪录片的形式,来展现设计和产品的业内信息和观察。为什么说是「重启」呢?因为很多年前做过一个设计师访谈的专栏,因为各种原因只做了七期就终止了,现在想用视频的形式复活这个企划。
早年的设计师采访文章见:
其实有点出乎我意料,除了 Apple Vision Pro 那期,最受欢迎的居然是聊《九龙城寨》和《暗恋桃花源》的这两期。而且,刚发的《谈判专家》这期的收听量也在稳定上涨。聊 AI 那期尽管内容很多,但收听量比这些都少得多。
从博客后台数据能看到,最近一周的主要收听量中,三分之二都来自这三期聊戏聊剧的节目。
我原本以为,收听我节目的主要人群,是过去在知乎和 B站看我讲设计的读者和观众。
这么看下来,我有一个猜测:收听我播客的人群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比例,可能是此前并不认识我的路人,他们对科技类话题的兴趣,没有对娱乐类型的话题高。
挺好的,这也挺符合我最初对播客的预期,这样我就可以不用老聊设计和产品了!
荒野楼阁 WildloG: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小宇宙: https://suithink.podcast.xyz
Spotify:荒野楼阁 WildloG
YouTube:荒野楼阁 WildloG
Apple Podcast 在中国大陆地区目前只支持通过 URL 订阅:
https://suithink.me/category/podcast/feed/
在不同的平台上时不常的都能看到一些内容创作者他们会有疑问,说我的东西明明很有深度,准备得也很充分,制作也很用心,但是为什么没有获得很好的流量,或者其他的回报?这种时候要么就是真的有疑问,要么就是想通过这种疑问的方式,来表达对于这种流量的不满或者鄙视。
每次看到他们说这种话的时候,我就会代入到自己。我也有很多内容是花了很多心思很认真做的,但就是没有什么人看,没有什么人听。前几年确实会有疑惑,但现在我很坦诚地接受自己就是不擅长做那种大众流量欢迎的内容。
这里并没有鄙视大众流量的意思,我是真的发自内心的不懂,哈哈哈哈哈~
因为我做内容 99% 的动机,都只是为了把脑袋里的东西腾出来,它只是我的一个思考过程的外化。有人获得共鸣和启发,那就最好,没有那也无所谓。因此我确实没有真的花过心思在研究怎么样制作大家都喜欢的那种类型的内容,因为我也确实没有发自真心地想把自媒体作为自己的一条所谓职业赛道来看待。
因此,没有获得那样的流量,是很正常,也应该的。
无论你对 Ai 秉持怎样的态度和观点,都希望这期节目能给你带去一些思维激荡的时刻。作为工业设计师,我认为,如果不时常忏悔,不为自己做的东西(无论是否在自己的意志下,通常都不在)对这个世界造成的影响抱有歉意,这样的人很容易成为误以为自己是夜神月的弥海砂。
这是一期需要配图食用的播客,从近期一组以「戏剧感」为创作目标的十二生肖聊起,关于 Ai 创作的评价和人类作品之间的区别,谈到如何在这个 AIGC 爆发的时代下找到自己的位置。
创作者的骄傲和创作者的骄傲,是南辕北辙的两件事。
在这一期,你会听到:
—— 什么样的作品是有「人味儿」的?
——「偏见」和「缺陷」是艺术创作的灵药?
—— 为什么 Ai 会在创作领域疯狂爆发?
—— 现当代艺术常被人诟病的原因之一:抽象
—— 细节!什么是令人信服的细节?
—— 这些 Ai 正在拓宽我的眼界;
—— 人不能创造出自己从未见过的东西,吗?
—— 设计不是天马行空地想象,它是一种「劳作」;
—— 超人的诞生;
—— 超人的洞察和创新,与人类无关;
—— 能耗、模型与错觉;
—— 涌现、艺术与创新;
—— 马车夫的工作经验如何平移到汽车司机?
—— 选择 AIGC 工具的基本思路;
—— 向藻类致敬!
|相关图片|
—- 十二生肖系列中的兔、马、猴,完整图集和介绍 见链接 。
—-《城堡下的人群》(参考马列维奇的风格)
—- 毫无表达意图的随手测试图
—- 汽车设计草图的测试
|相关阅读|
—- 镜头的变幻就是故事
|登场人物|
苏志斌:工业设计师,智能硬件产品经理,《设以观复》作者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昨晚吃饭前跟儿子一起画画,我随便画了一下我们在 Minecarft 里的第二个家,和随便画的一个岩浆包围的高堡:
后来想说看看 Midjourney 能模仿成怎么程度,就丢进去试了一下:
emmm,画得还行……
就是画风不太相关,它有它的训练痕迹,哈哈哈哈哈哈哈~
测试所使用的 prompt:
Tree house, jungle, rainforest, simple little house –sref+空格+两张手绘图的地址 –ar 9:16 –s 50 –v 6.0 –style raw
昨天发现 AAAny 更新了发图的功能,于是就顺势发起了一个讨论 AIGC 的话题。
轶轩在话题下问我为什么对外发表的图都是一些细节比较丰富的类型,是否有基于 AIGC 的生成方式而做的一些突破方向的尝试。我觉得,针对这个问题,我可以在对他的回复上,再做一期视频来谈一谈我的观点。
但与此同时,我也想做一些「简练」或「抽象」的图来辅助说明我的看法。于是,今天在工作之余,用一些碎片时间,做了一些图出来。
对此,我尝试比较随意地做了一些「东西」。它们都没有什么明确的「表达」,仅仅只是我随手写的一些 prompt,或者就是在 Midjourney 的社区里复制修改的 prompt,最终出来的东西都是一眼看上去有一些「意境」或者没那么精致细节的但表现比较能唬住人的图像。
你会发现,在这些人类认为偏「抽象」的表达上,AI 反而是比较容易做「好」的。
但是,这种好不是真的好,只是这些风格上,并不需要对细节有很认真的考据,在表现层面上是非常容易「糊弄」的。
这也是现当代艺术作品常常被人诟病的原因之一,因为那些作品浓缩了大量的思考和抽象提炼,但表现形式上,其实并没有比传统艺术更复杂,或更需要技艺和体力上的付出。也就是说,作为当代艺术最核心的「观念」,在完全不需要理解的情况下,一个外行的人或者一个数据量管够的 AI 就可以模仿出「看上去像那么回事」的东西。这种模棱两可的状态,恰恰是江湖神棍和 AIGC 擅长处理的对象。
这里说的「糊弄」「神棍」并非贬义,而是借着世俗的话语体系来表达,这样的「生成作品」并不需要 AI 具备「意识」和「创意」也可以轻松地实现。
那么,什么东西是更难的呢?
细节,是令人信服的细节。
这些是我用 AI 生成的男士剃须刀的设计方案。
你会发现,这些方案咋一看是那么回事,但只要你多看两秒,立刻就会意识到它不对。它们的空间关系、形态的处理、物理交互的关系、电子器件的布局,通通都有很大的问题。这些就是不可信的细节。
因为 AI 实际上并不理解它学习的那些图像。
这些令人信服的关键点,是无法糊弄的。因为它们当中包含了大量精确的思考和训练,也包含了海量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如果一个「智能体」不理解一个图像背后的复杂逻辑,那么它就没有办法真正地创作出这个对象。它只能模仿,只要模仿得足够像,就可以唬住外行。但是对于以此为生的从业者,这样的智能工具,还不足以成为生产力。设计师可以用这样的工具拓展自己的思维,但这些过程并不能替代设计行为。
从创意到落地,中间还有漫长的路需要人类设计师去走完。
现阶段,更适合工业设计使用 AIGC 的方式是这样:
我的意思并不是让 AI 画手绘图,这仅仅是一种表现方式。但是,这是一种不需要追求精确的表达方式,很适合 AI 用「抽卡」的方式来快速堆想法。除了这种,当然也可以让它生成上面剃须刀那样的图,但同样的,目的不在于出方案,而是借助 AI 的海量数据库,快速地堆出一批发散性思维的「胡编乱造」的混杂图像来。
人类的视野有限,但 AI 看得一定比人类个体的平均值多。
工业设计不是天马行空地想象,它是一种「劳作」。
从初期的构思,从草图推延到模型和效果图,再从设计方案导入结构设计和工艺、制程,这意味着工业设计不是一项纯脑力劳动,不是一种只运行在计算机里的行为。它包含的体力劳作同样是设计的一部份,甚至可以说,是更关键的那部份。这种体力劳作,不仅仅是肌肉和工具的配合,更是人脑对环境、事件、社会群体、物质的反应和处理,设计师的动作意味着这个人对世界的认知。这种程度的认知,对于只运行在计算机内,仍然缺少复杂的传感器和理解过程的 AI 而言,暂时还是无法实现的。
我当然相信它未来会具备这样的能力,但是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依然需要大量的人类来完成这些真正代表了「智能」的「体力劳作」。
欢迎加入我们的讨论:
https://aaany.app/aaa/ltwu3txza
想注册体验 AAAny 的话,请给我留言
我会给你留言的邮箱发送注册邀请码
點擊封面播放視頻
由一個提問開始,我從設計師與創作的角度,談論體育運動中的民族主義,警惕「分類」思維對思考過程的影響。
今日戶外步行運動記錄:開發了一條四分馬的路線!
B站播放地址: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v421k7Mg/
YouTube 播放地址:https://youtu.be/w2KQoic8LAg
這是春節過後的第一條視頻,主要是起個頭跟大家聊聊天。如果你有任何想法,歡迎在視頻中的彈幕或評論區里和其他人一起理性討論。
近一年来,我非常低落。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成功的经历。
小时候大家受到的教育都是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这是错误的,或者说,这句话的成立是需要一些前置条件和约束范围的。成功之前可以有很多次失败的体验,但这个失败的体验必须是完整的。你得经历完整的周期,这样你失败的时候才有机会好好复盘,看看什么地方可以改进。每次周期结束后,都能获得一些经验。这样才能谈得上进步。
但如果你的失败是浅尝辄止,是一次次的试探,那么不会获得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你没有触及到失败的原因。
失败不会是成功之母,原因在于,一次次的失败不仅仅会击溃你的信心,也会一次次重创你的认知体系。最近《繁花》热映,大家都说「王家卫受害者联盟」壮大了。从所有控诉王家卫工作过程的演员嘴里说出来的,都是一次次的尝试和自我怀疑,是导演方法对演员自我信念的挤压。在我看来,王家卫就是拿着大量斯坦尼派的优秀演员,却用布莱希特的方法来达成自己目标的创作者。你给我五十种表演状态,我来剪辑成我想要的表达。这对创作者而言是开心的,因为手里拿着大量优秀素材,我想怎么搞都可以,我可以历遍无数种可能成功的体验;但对于经历其中的演员,就是既不知道什么可以,也不知道什么不可以,他没有经历过完整的失败和成功,他甚至不知道导演最终会剪出什么东西来,他是迷茫和无助的。这就是我目前的状态。我很清楚知道我可以,但在此刻这里,我不知道我可不可以。
回到失败这件事上来说,我这几年来的工作距离设计是越来越远,但我依旧可以从一些产品和项目的工作上获得少许的成就感;可是最近一年来,对接了那么多的人和事,都是非常飘渺的互相试探和观望。一次次的无疾而终和信息不对称性,让我一次次地触达不了失败的核心。我在这些事情上的体验,是不完整的,是稀碎的。
这让我感到非常心累。
我一直对前沿的技术趋势、市场、人性保持着观察,不断培养自己的洞察力,但这些东西在我目前的工作内容中都使不上力。或者说,这个体系和架构中,无力于实现那些尝试。
破碎感因此愈加清脆。
这些事情拖着我,以至于我连完整的视频都几乎没有产出过。此前,我还能通过做视频来给自己制造完整的创作流程和体验,从话题、逐字稿、拍摄、剪辑到封面设计和发布,整个过程既满足了我表达欲的抒发,也提供了「成功」的体验。这个「成功」指的不是视频成为爆款那种,而是在这件事情上的完整经历和反馈。这曾经是我的一个出口。然而,今年以来我因为各种事情而停滞了,视频创作所带了的成功体验也停滞了。
持续缺少正向的反馈,让我感到很疲惫。
最近在 Netflix 上看《贝克汉姆传》,正看到他当年因被罚红牌出场,导致英格兰队输给阿根廷后,举国上下对他持续的精神暴力。在那无数的负面反馈中,支持他走出来的,是父母和维多利亚,是曼联的兄弟们,是曼彻斯特的民众,对他的保护和鼓励。我不自觉地会联想到此时此刻的自己,除了筱烨和小柒,我感到孤立无援。这一年来,我能获得正反馈的渠道非常狭小。哪怕就是三月份去了一趟上海,跟熊小默、苏兆阳、小泽、akira 他们待在一起的两三天,都足以安抚我一整年。
失败是失败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人一定需要从一些事情中获得「成功体验」的正反馈,才能脱身。因此,我正在制作的年度回顾视频中,说了这么一段话:
人要直面自己的困境,用语言把它描述出来,它的可怕就消解了一半,直面它、盯着它、分析它,会再消解一半,开始动手,无论是多小的一步,一旦真正动起来,会再消解一半。此时,当你想要打破它,只需要做八分之一的功,这叫做「一八定律」。
我观照到了自己的问题,就得去解决它。
恢复体能训练、多做一些短的视频表达、多完成一些品牌合作、多做一些 AI 创作和表达的尝试,从一件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上获得「成功体验」,把自己从中拉出来。这是我接下来半年,对自己的责任。Flag 就不立了,立了不吉利;但从这篇日志开始,从目标在二月前一定要发布的年度回顾视频开始,我得拉自己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