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嫖 1 个月 Cursor Pro[macOS、Windows、 Linux ]
进入订阅页面,在左侧 promo code 位置输入优惠码 NEXTJSHACK2025 提交后首页价格变成 0 元,继续输入银行卡信息成功订阅,不想后续扣费的可以马上取消订阅,仍可以免费使用一个月
来自反斗限免 https://free.apprcn.com/get-one-month-cursor-pro-for-free/

国内海淘哪里比较靠谱?
免费抽 30 台永久免费的小鸡:(活动地址)[https://clochat.com/t/topic/2563]
之前有了解作者计划在 1.12 里加入 tailscale ,所以一直有关注。
前段时间软件版本迭代到了 beta1(之前是 alpha),加上自己准备搬家,新家没有公网 ip 了,所以准备重新使用 tailscale 回家的方案(之前有公网 ip ,是在家里部署 wireguard 和 shadowsocks 翻回去。也有 surge ,但是 ponte 个人体验不佳,没怎么折腾)。
1.12 版本除了加入了 tailscale 外,其他部分也有许多改动(不过大多是弃用警告,也不用非得更新配置)。 目前我尝试了 android 和 linux server 端的部署,两者体验下来后,翻墙代理和 tailscale 同时使用都还算良好。tailscale 是使用默认配置后,在第一次使用,在 log 里找到 login 连接,打开登录后过一次就行,也算方便。
目前,singbox 除了客户端交互略有不便外(这里主要指添改规则,以及没有官方 windows 客户端),各端配置比较统一,体验很不错。go 项目,编译器来也很方便。推荐对 gui 要求不高的朋友们可以尝试下。(个人推荐,找到符合自己功能的版本可以一直用,跨版本的配置格式变化还是挺频繁的...)
P.S. 我个人没有去深入读这个项目源码的想法,不过如果有大佬写文章解析的话,我非常乐意学习下~ P.P.S. beta 版本还是有些 bug 的
以前已经看过 10 遍 《 Friends 》了,最近又开始在喜马拉雅上听音频了。
有个发现倒是,喜马拉雅上的音频比我看过的任何版本的内容都多一点好像。
今天在听的时候,突然想找一下剧本对应一下,就找到了这个:
网站:https://edersoncorbari.github.io/friends/
github: https://github.com/edersoncorbari/friends-scripts 包含每季封面
内容是这样的:
好像新的特性即使是发送至云端,APP 也无法获取对应用户的来电隐私信息
因为我不是 iOS 开发者,无法获知相对应的技术细节
只能说云端识别真的是刚需,骚扰电话太烦人了
Helium 不仅有 Zero 的 esim 卡套餐,(实测)它的积分还能兑换到 Apple Gift Card
https://x.com/huguadao/status/1909426859504197652?s=46
欢迎订阅 https://xianmian.notion.site 及时获取更多优惠信息
组织号和库都 404 了,作者号还在。
最近给我的 cueflow 去 b 站做宣传.
结果发现我这个老账号居然不答题不能评论.
怒了,装上 nano browser 一波操作,效果有一点点炸裂.
全自动答题拿下 lv2 会员...
以后人机挑战要怎么搞啊.
这些 AI agent 是灰产神器了.
GKD 正在 Google Play 申请正式版发布权限,根据 Google Play 的要求
招募至少 12 名测试人员参与您的封闭式测试至少 14 天
在评论区发送你的 Google 账号的登录邮箱即可参加
只有当你的邮箱被添加到测试列表后,才能点击下方链接参加,如果打开是 404 则代表邮箱尚未添加
加入测试 https://play.google.com/apps/testing/li.songe.gkd |
商店下载 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li.songe.gkd |
---|---|
![]() |
![]() |
也可直接在 V2EX 评论区发邮箱,支持 base64 ,或者去下方原文评论发
手机上应用太多,角落吃灰的应用找起来太麻烦,系统应用搜索工具打开各种广告插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开发了一款基于 9 宫格拼音首字母搜索的小应用,专门用来快速搜索打开手机里吃灰的应用。
灵感来自于很早之前的一加手机系统自带的 T9 应用搜索工具,用着很方便,可随着系统升级,这么好的工具逐渐被商业化越来越难用,于是便开发了这款小工具,已经变成了自己的必备应用。
主要功能是基于 T9 方式搜索本地应用、切换键盘模式搜索应用、记录最近打开的应用方便下次快速打开,没有其他乱七八糟东西,快速打开快速关闭,主打来也冲冲去也匆匆😆。
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人,欢迎下载 Apk 体验使用:github apk >
也可以看看长啥样 README
编标书是不是让你头秃?方案撰写、图文排版,每个环节都耗时耗力,还怕出错。别愁了,巧*书 —— 国内首款基于售前方案大模型的智能编标平台横空出世,拯救编标人于水火🔥
💥它有多牛?借助强大 AI 技术,百万字标书一键生成!再也不用熬夜拼凑内容,输入关键信息,智能算法迅速匹配最佳方案,精准度超高。
📊不仅如此,巧*书还支持图文表智能编排。再也不用担心图表格式混乱、文字排版不美观,它能按照专业标书规范,将图文表巧妙融合,让标书颜值与内涵兼具,专业度直线上升。
无论是复杂的工程标书,还是精细的服务标书,巧*书统统轻松搞定,大大缩短制作周期,提升工作效率。有了它,编标工作 So easy~
编标人们,赶紧试试巧*书,让繁琐的标书制作变得简单又高效,轻松拿下项目;
方案撰写、图文排版,每个环节都耗时耗力,还怕出错。别愁了,巧文书 —— 国内首款基于售前方案大模型的智能编标平台横空出世,拯救编标人于水火🔥。再也不用担心图表格式混乱、文字排版不美观,它能按照专业标书规范,将图文表巧妙融合,让标书颜值与内涵兼具,专业度直线上升。再也不用熬夜拼凑内容,输入关键信息,智能算法迅速匹配最佳方案,精准度超高。无论是复杂的工程标书,还是精细的服务标书,巧文书统统轻松搞定,大大缩短制作周期,提升工作效率。编标人们,赶紧试试巧文书,让繁琐的标书制作变得简单又高效,轻松拿下项目;
https://qiaowenshu.cn/ 产品地址,留言 手机尾号,再额外送 1 万字编写额度!!!
第一次尝试发小红书,内容为搞笑视频二创。发布了四五个视频后,肉眼可见的涨粉速度,每隔一会都能看到 99+消息,正反馈的感觉确实挺爽。
本以为可以顺势起飞,没过一两天就提示账号被限流半年,原因是:发布非原创素材及低成本创作内容。
每条视频引用的素材只占全视频的 1/8 左右, 单条视频花费时间 2 小时左右,我自认为也是付出了不少精力。申诉后被驳回,这个账号应该是废了。
不得不说,小红书有自己的价值取向,我表示尊重。
写下这些,给想尝试经营小红书的你一些提醒,遵守各平台的规定,尽量原创。
如果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帮忙再知乎帮忙点一个赞,那里有他们的公关团队-> 京东的全球购存在非常大的问题!! - 知乎 感谢
京东的全球购存在非常大的问题!! 最近同事推荐在京东上买了 ORMIOR 美国进口人参皂苷胶囊,这家店铺我看是自营全球购,我本身也是多年的京东 Plus,对自营产品还是很放心的. 但是产品一拿到我就有点怀疑了,因为包装太奢华,不像是欧美企业干的,于是我细挖了一下,感觉就不对~~ 随便一看就有几个问题:
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一家号称 32 年历史,3 亿用户,遍布 36+国家地区的品牌,google 第一个居然不是官网? 而且似乎没有官网...
搜索时间调整到 2010 年以后的互联网信息,3 页都没有,我当时觉得就有问题了,而且仅有的信息和这个美国企业也不大有关系
店铺中有一个产品上标注北美销售冠军,所以我搜索了 amazon 和 bestbuy
结果可想而知,作为北美销量第一的保健品在美亚和 bestbuy 没有任何记录....
产品包装只有 design by 的一个地址,没有生产地址,互联网上找不到,店铺客服不提供,当我投诉京东官方的时候,客服说这不方便透露,只提供一个海关报关单,但是报关单上写的是香港入关的
我在 FDA 官网上搜索了半天没有搜索到,后来交涉下京东官方客服给了我下面的图片,看着挺正规的
但是我不死心哈,前面三条基本证明这家店的产品有问题,于是我给这个注册公司发了邮件,如下 回复**"This is indeed a fake certificate!"** 这下基本可以宣告这家店铺死亡了
于是我兴致高昂的给京东官方客服联系,发送了邮件副本,最后的答复是"经过内部确认,没有问题",包括前三个问题要么是不方便透露,要么是内部确认没有问题.
我原以为,京东收到我的投诉后,会让审核部门介入进行调查,但是发现都是基本都是要自己去举证的,这我也可以忍, 但是对于这样的证据提交后的回复是"经过内部确认,没有问题"!!! 其实这么头部的一家店铺,其实可以想象内部是有人的,
好戏还没结束,我顺手看了同事购买的另外一家保健品,GNO 保健品啥的,就是这家
官网是 https://gnojk.com/?pages_5/ ,打开一看一股山寨味道 似乎也找不到其他地区的官网, 再看了一眼 whois,搞网络的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我和店铺初步交涉后就不搭理店铺的,都是直接和京东官方客服沟通的,所以店铺应该是不知道是谁在投诉他,但是最近的交流发现店铺显然是知道是我再投诉他们了. 我压根之前没有和他们沟通地址的问题,也没有发过邮件,邮件都是京东发给我的.
内部已经投诉了,但是效果大家也看到了,估计内部利益链挺大的,有人都扛下来了,目前准备 315 和黑猫投诉,大家看看还有其他办法吗?
如果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帮忙再知乎帮忙点一个赞,那里有他们的公关团队-> 京东的全球购存在非常大的问题!! - 知乎 感谢
说起 Devin,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当年刚推出时很火,号称首个 AI 软件工程师,能帮助开发者完成各种软件开发任务,包括编码、调试、测试和部署。
最近它推出了 v2.0 版本,价钱也降低到每月基础费用 $20。我们都知道这种 AI 智能体本身也依赖于背后的模型,是靠提示词来控制模型来响应用户的操作,那么像 Devin 这样的 AI 智能体,是怎么通过提示词来准确理解你的意图、高效工作、规避风险,并最终达成目标的。
今天,就带你分析一下 “Devin 2.0” 的系统提示词,深入探索提示词工程的奥秘。系统提示词就像是 Devin 的「出厂设置」和「工作手册」,它详细规定了 Devin 的身份、行为准则、工作流程甚至安全规范。
完整的提示词参见附录部分
提示词工程的第一步,往往是为 AI 设定一个清晰的角色。这里,Devin 被赋予了「软件工程师」的身份,并且强调了其「编码奇才」的专业能力。
指令明确了 Devin 的核心任务:接收用户任务并完成它。
这份指令包含了大量关于 Devin 如何工作的细则,涵盖沟通、工作方法、编码规范、信息处理等多个方面。
提示词明确或暗示了 Devin 可以使用的工具,如操作系统、浏览器、GitHub 命令行工具 (gh cli) 等。
指令中定义了一些特殊的命令格式(如 <command>
)。
指令定义了两种工作模式:「规划模式」和「标准模式」,并规定了在不同模式下的行为重点。
这部分内容强调了数据安全、保密原则,并明确禁止 Devin 泄露自身的指令。
这部分引入了一个「突击测验」机制。当收到 STARTING POP QUIZ
指令时,Devin 需要暂停常规任务,严格遵循测验中的新指令,并且这些新指令的优先级高于之前的所有指令。
通过深入分析 Devin 2.0 的系统提示词,我们看到了提示词工程的冰山一角。它远不止是简单的提问,而是一门融合了逻辑、语言、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综合艺术。
设计良好的提示词,就像是为 AI 精心编写的剧本和导航图,能够引导它在复杂的数字世界中精准、高效、安全地航行。而理解提示词的原理,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与日益强大的 AI 进行沟通和协作。
新做了一个工具站 http://www.imagetobase64.com 。请大家提意见建议
入数字游民不想做开发了,扯皮太多,推荐些尽量少扯皮的
我的洗碗机是美的 MK02 ,今天突然发现突然偷跑流量。
一周内上传 116G ,下载 100G 。
24 小内上传 16G, 下载 16G 。
已对所有 IOT 做了限速,把洗碗机联网禁用了。
美的感觉是把客户做 PCDN 吗,真的好恶心!
很久以来只是看别人发帖分享,没想到这种恶心的事发生在我身上。
不知道图上传成功了没。
到今年 4 月刚好全职独立开发两年了,总结这两年独立开发结果:希望通过独立开发获得一份可持续的收入进入一个相对自由的生活失败了。不过确实做出了自己还算满意的产品,上过 AppStore 首页推荐,也得到了一些用户的认可,不算瞎忙活。
商业上可以说是彻底失败了。过去几个月平均每个月收入只有三千多人民币。因为收入是我和设计师大点两个人五五分,所以每个月到手一千多。这钱差不多只够点外卖的。
但是怎么说呢。我认为人生是一个过程,每一段时间认真投入了就好。不能因为没有取得自己想要的结果就否定了整个过程。如果只关注结果,每个人最后都会死亡。生命就变成了几个点,失去了很多乐趣。最后我和大点的共识是:只是这样很遗憾、很可惜。我们无法达成理想中的闭环:用户体验优先,打造用户喜欢的产品 → 用户满意付钱 → 用户口碑传播→ 做出更好的产品。
在这两周年之际我们决定停止全独立职开发,核心原因是在小而美 App 赛道,当下我们无法通过我们的个人努力维持可持续的运转(能力有限)。文末会带上我们的联系方式,如果有工作机会欢迎推荐一下。下面会分享总结为什么这条路我们没有走通,以及一些独立开发的经验教训。希望对想要尝试以及正在做的朋友们有一点帮助。
先介绍一下我们。我们的核心成员是 3 人,我(富贵)负责产品决策和 iOS 开发,设计师大点。还有一个兼职的插画师有限。
因为 iOS 的开发生态已经很成熟了,常规的 app 该有的都有了。我又只是一个人,不想做太复杂的项目。因此选择了当时 iOS 的一个新特性小组件方向,再结合一个细分方向,通过更好的设计做出差异化。当时也是观察了一圈独立开发生态,发现很多都是一个程序员或者产品经理。一般都是偏功能性的方向,强调设计差异化的比较少。刚好我和设计师都想做一个好看的产品,因此就选定了这个方向。
选择突出设计还有一个原因是防抄袭。因为一个人做的 App ,是无法建立功能壁垒的。所以如果只是简单的一个产品 idea ,要是火了很快就一出现一堆仿品。但是如果特色是设计,只要不是像素抄袭就没有这个困扰。因为设计关乎审美,不同的设计会吸引不同的人群,这样不会形成直接的竞争。
即便如此,我们随后又各自继续上班去了。转机是因为我刚好认识了一个插画师有限。我说我想做一个下班倒计时主题的小组件,说不定以后还可以赚到钱。有限当时因为 YQ 被迫宅在家刚好有空,于是白天他画,下了班我看他的图,提出修改意见。这样来来回回一个月后,有了打工人小组件的第一个插画主题。我们三人都对这套主题非常满意,是那种完成了一件作品的感觉。这个主题设计完成的时候,我们都觉得要认真搞一个 App 了。
发布后不久被 AppStore 本周精选了,更是给了我们打了一剂强心剂。还有一个点是我们发现 App 的月留存超过了 50%。因为我们早期的版本功能特别少,3 个月后发现还有一半的用户在用。我们认为这个产品可能还挺有潜力的。于是我按捺不住做自己的产品的冲动,离职全职做这个产品。
半年后( 10 月)我们被编辑收入 AppStore 首页推荐。当时对未来算是充满信心了,以为是起点,结果是巅峰。刚开始只有我是一个人全职,上了首页之后因为觉得可能真的可行,随后不久设计师也就离职一起干了。
我和设计师都有点产品理想主义,不过我们本身也确实没有什么商业经验了。也是受一些独立开发者的故事影响,觉得做出一个用户认可的产品,就足够了。所以我们以为只要做好产品,关注用户体验,力所能及的做好设计就能赚到钱。
当时我设想的商业模型是这样的:一年获取 10 万用户,10% 的用户付费,平均每个用户价值 24 元(我们最初的永久会员是 24 元)。这样一年有 24 万收入,一人一个月有 1 万。虽然不多,但是随着用户基础越来越大,以后收入会越来越高。也不追求暴富,这个收入预期是可接受的。
还有一个假设是就算第一个产品没赚到钱,有了这些用户口碑,我们出第二个产品也会成长的很快。有很大的概率第二个产品可以成功。
当时觉得这个商业模型应该问题不大,但是跑在真实环境里其实一点都不一样😂。这更像是两个温室里的花朵想象的没有摩擦力的世界。
做独立开发只要把产品做出来,不用去做运营推广。这可能是独立开发者最大的误解偏见了。这个认知特别像你问小朋友米是从哪里来的。答:米是从超市买的。
有这个错误认知的可能原因有两个:
稍微留意一下我们生活中的商业行为,就会发现销售费用是商品流通中的必要一环。你的产品需要触达潜在用户,你不可能靠自己触达全部用户。于是需要付出一些费用达到这个目的。互联网产品也是一样的。你需要获取用户的注意力来推广自己的产品。你要把一个产品信息推向用户,这中间一定是需要做功的。这是真实世界中存在的摩擦力,不能忽略。
只有某些特别的品类可以不用考虑推广获客的问题。
一类是供不应求,某个痛点只有你解决了,大家都来用。比如 DeepSeek 火遍全球没做任何推广投放。一类是产品自身具有传播性质,每个用户都会潜在的帮你传播,并且这个传播系数在初期大于 1 。比如早期的社交网络,我有了一个社交账号,我会让我身边的朋友一起加入。
还有一类是时代红利型产品。在一些时期下,某个品类的产品会有自然关注度。也可以理解为小风口。在红利期内产品做的好会有平台的自然流量注入。
再举一个纯净水作的例子。纯净水是一个标品,但是你也会发现全国各地卖的纯净水是不同的品牌。理论上,应该是一个品质最好的纯净水占领各个商店。那么为什么没有发生呢?因为产品到用户手中需要交付。除了产品好,还需要有能力把产品推给用户。
我们潜意识会认为一分钱一分货。如果产品做的好,那么就可以有一个 好价钱。那么只要做好产品就可以了。
但是这个认知也是片面的,尤其是在软件产品上。产品质量只是销售收入的一个因素。
好的软件是一个主观的判断。同样一个功能,你花 1 天写 500 行代码,另外一个人花 10 天写了 5000 行代码。后者的成本是是前者的 10 倍,但是在软件“好”的感知上用户不会用 10 倍的差距。
更全面的用户付费(价值感知)模型是:
用户的付费结果 = 产品质量 x 价值感知 x 消费习惯
产品质量是创作者可以决定的,但是用户侧的价值感知和消费习惯只能去感知适应。千万不要想着去教育用户。
用户的价值感知,就是用户觉得你这个值多少钱。并不是你说你做的多用心,功能有多少,用户就会觉得你应该值多少钱。
效率类的工具价值是最容易被感知的。我本来要花 4 个小时,现在有个工具让我 2 个小时做完。假设我的时薪是 100 元。那么只要工具的价格低于 200 元就会让用户感觉值。所以给挖金矿的人卖铲子是一个好生意。不过很快你就会发现卖铲子不是只有你一家,所以还是需要拼交付。
但是产品除了功能价值,还有情绪价值。情绪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可选商品。功能价值是止痛药,情绪价值是维生素,有他更好,要是收费的话,可能就不要了。
举个例子:手机壁纸。一个壁纸类 App ,订阅后可以下载里面所有的壁纸。那么一个月订阅的价格值多少?对有的人来说,一分钱都不愿意花。有的人觉得值 10 块,有的人觉得值 50 。
那么什么是消费习惯呢?接着壁纸说,有的人一张壁纸 1 元他不愿意付费,但是他愿意看 60 秒广告。说明壁纸在他眼里是有价值的,但是我可以用我的注意力时间支付,或者可以在朋友圈集 50 个赞,但是不愿意支付现金。
所以可能你的产品做的很好很用心,但是你的品类和你的目标人群决定了这个产品是赚不到钱的。用户点赞鼓励一堆,一看要收费扭头就走了。用户说的希望你保持初心其实是希望你保持免费,保持用爱发电。我也听了很多同样的产品,在国内付费很差。但是改为面向欧美市场后,用户的 LTV 提升了 3-6 倍。产品还是同一个产品,真是树挪死人挪活。
我经常看到有人发帖子问有没有简洁好用的 xx App ,其实缺的是不是这类 app ,缺的是免费的 App 。记账软件从第一天有应用商店就有了,你说用户缺的是什么功能?如果你的定位是做一个不赚钱的最好的记账,你就做吧,一做一个不吱声。慈善开发第一人。
你说这个用户要的是免费还是好用?
如果你的产品是需要收入的话,你真的应该尽早收费。哪怕收费从 1 元开始也可以。除非你的产品是靠广告收入的。
一个产品有用户价值的体现是什么?没错,就是用户愿意付钱。
如果你问用户一个功能想不想用,用户回答说的想要可能不是真的想要。这个功能如果要收钱,用户愿意付费,那说明用户是真的想要。
通过收费,可以验证真实的市场需求。如果你是小众高频的垂类应用,可以通过收费尽早辨别哪些是核心用户关注的功能。整个用户盘子里只有愿意付钱的 5% 的用户的需求才是真正重要的。
通过收费也可以判断产品的潜在商业模型,判断是否值得投入,或者投入资源多少。有的产品因为付费转化太差,可能最多开发两三个月就够了。但是如果不知深浅做了半年才考虑付费,时间可能就浪费了很多。
以计算器 App 为例。如果你关注常规的加减乘除,加几个好看的皮肤,你的付费转化一定是很差的。因为对大众来说,计算器的情绪价值是很低的,而且使用频次也不高,所以付费意愿一般。如果不通过付费来验证,是很难靠个人的产品直觉判断出哪些场景是有市场价值的。
需要选择特定场景切入,找到愿意付费的高频人群。下面是我随手搜的一个计算工具,虽然不知道最后商业成绩如何,但是这个路子至少是可行的。对普通人群有价值的计算就是房贷、车贷、个税了。对一个用户来说,付费 10 元知道你的最佳贷款时间,帮你节省几万元,是否愿意呢?有了这个价值锚点付费的场景就很明确了。
但是其实对个人用户来讲还是低频的。其实这个 app 的核心付费用户群是中介销售。对房地产中介或者车的销售员是高频场景,他们会买这样一个 app ,告诉用户哪个贷款方案是最佳的。对他们来说每天都需要为用户计算这个。相比拿个传统计算器写在白纸上,用 app 生成一个方案的图发给用户是一个更加清晰高效的解决方式。对他们来说,这个 App 是 18 还是 38 都是可接受的。
很多人可能担心收费会影响用户风评。这个情况很可能发生,但是我们都早一点认清一个现实比较好: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你。如果只能选择一部分,选择愿意为你付钱的人喜欢你。关注核心用户的看法。
也可能觉得早期产品不完善感觉收费说不过去。其实付费的鸿沟是有和没有的区别。你产品不完善你完全可以从一个低的价格涨上去。以我的经验,愿意付费的用户对价格容忍度比较高。比如你的产品从 8 元涨到 18 元,对于真正的愿意付费的前 5% 用户转化并不会差很多。对于愿意付费的用户,核心是定价的问题。对于永远不会付费的用户,1 分钱也不愿意出。
前面提到了几个思维上的错误,自然也就反映到产品的执行选择上。
我和设计师在运营推广上做的努力约等于 0 。我们都觉得做好我们擅长的产品上吧。我们两人尝试做推广运营都很费劲,花一天写一个 xhs 笔记效果不好,后面就放弃了(逃避)。
我本来以为用户到了 10 万以后,靠着用户的自我口碑传播就够了。实际上除非产品上自带传播属性,或者你的产品刚好占据了某些人们搜索结果,靠用户自然传播带来的量上很低的。也可能因为我们上一个低频的场景,平均每天自然新增就是 40 左右。其实你想想也合理,我用一个产品觉得还满意,我没动机去跟所有人宣传。另外每个人所能影响到人数很有限,所以如果不是瞄准特定的垂类人群,大众类的产品传播系数都很低。我想到达可接受的自然传播的门槛可能用户要超过 50 万才够。
我们对付费也是特别盲目的乐观,大家可以看一下我们 App 在国区的评分。超过 3000 人的评分下有 4.9 分。我们现在永久会员的价格是 48 元。对于一个有收费的 App 而言,这个评分算是很高了。
我们以为既然用户对产品满意,我们后面的收费转化就一定会很高。我在全职做的第九个月才上线了收费的会员。即便如此我们都还是很忐忑。
那么转化结果是怎样呢?其实并没有质的不同。
我们第一个无任何权益的会员购买率在 1.5% 左右。然后在一些特别角落加了会员限制以后转化在 3.5% 左右。前阵子给 60% 的小组件主题加了会员限制以后付费转化在 5% 左右。
我和设计师中间还以为是不是功能做的不够多。最近一次我们做了一个个性标题文字小组件。花一个月时间一口气做了 20 多个主题。我想这次怎么样都有用户喜欢的主题吧。我们把这个组件设置为了会员专属,结果从这个小组件跳过去的付费转化也只有 3.5%。说明在用户想使用这个小组件的前提下,他一看需要付费,96.5% 的人就放弃了。
想象中的 10% 付费率是完全达不到。有一个行业内的人士跟我说整体上的付费率在 2% - 7%。所以我的 5% 付费率其实就是一个正态分布下常规的结果。所以这和产品好不好已经没关系了,你的产品定位和人群已经决定了付费转化大概在某一个范围,选对赛道很重要。
我们本来以为有一定用户量下后面的产品启动会更容易,其实也很有限。我们加了一个开屏弹窗说我们做了一个新 app (鸭梨海拔),点击到 appstore 去看的比例大概在 20%。接下来的下载转化就看你后面 App 的数据了。我假设有 10% 的转化,那么最后都转化说 20% x 10% = 2%。如果你能触达你的所有用户,那么 2% 的用户会转化到新的 App 。而且因为小组件其实是个低频应用,每个月打开 App 当用户只占到我们用户数的 10%,因此我们还没有一个好的方式连接到我们的全部用户。另外一方面,一个用户用你的这个 App ,也确实未必会对你个人对你下一个产品感兴趣。
写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理解我为什么选择停下来。之前我们选择的产品定位单个用户价值太低,达不到商业推广的门槛。我们也没有自我宣传能力和平台红利低成本获得用户。但是如果是当做一个兴趣爱好下班之后做一些有意思的产品,一个月有几千收入感觉也还行。因此我们可能后面当做一个兴趣爱好继续做一点东西。
我眼里的独立开发第一性原理是这样的:
产品成本+用户获取成本 > 用户价值(LTV)
其实并没有什么洞见,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商业规律。
上面的公式拆解一下,假设你获取一个新用户的推广成本是 3 元(已经很低了),你的付费转化为 5%。
那么你的产品定价为 ¥3÷0.05 = ¥60 。实际上你不能所有收入都拿来投放,而且平台还会收一些 手续费(苹果的小开发者是 15% 的手续费)。因此你的产品单价应该在 68 元以上才能跑起来。所以很多独立 App 的定价在 68 - 98 ,其实是一个正常的定价。但是同样的产品如果是海外市场就比较舒服了,因为欧美的单价从 88 - 168 都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当然海外的推广单价也高一点。如果是订阅型产品就更好了。
持续的用户获取就三个路子:
所以我目前在找一份工作了。
如果有产品经理/iOS 开发的工作欢迎大家内推一下(如果可以远程就更好了);人在杭州,有杭州的岗位也很 OK 。
其实是一次打包求职,还有一个设计师大点!如果同时要两个人就更好了。不过设计师因为刚好家里有点状况,还需要几个月才能线下上班。所以如果有远程的或者短期的合作也很欢迎。实际上因为很多独立产品都缺少合作设计师,大点已经参与了一些独立产品的设计。百万用户的产品极简时钟最近的主题是他设计的。
其实我们还有一个前端,hhh 。但是我们的产品没有推进到 web 这一段,所以前端一直没有出现过。
总之如果有工作机会欢迎加我 wx 沟通。
关于成为超级个体或者建立个人 IP 的话题经常在网络上看见。从我的角度来看,这确实是普通人最没风险的创业了。
所谓超级个体的本质是有流量的内容创作者。独立开发者天然是一个内容创作者,在这个过程中把自己宣传出去,和用户建立信任。通过内容带来关注转化到自己的产品上,确实是一个相当好的运营方式。而且如果你的社交媒体只做自己产品宣传,其实转化会很低,谁会想要关注一个天天发广告的账号呢?
但是如果真的有做出个人 IP 的能力,你很快就会发现一个矛盾:如果我靠输出内容就能赚到钱,我为什么一定要通过自己做的产品赚到钱?假设你有 10 万粉丝,你可以接广告,也可以分销一些垂直课程,或者自己做内容,是否还有必要做一个 App 这么重的产品呢?
总的来说,有一个个人社交媒体账号,和用户建立连接信任有百益无一害。这也许是很多人 build in public 的原因。
从验证一个产品 idea ,做出一个有相当完成度的产品,积攒一定的用户,最后能赚到钱中间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如果不是特别急的话,起步肯定是当做副业鼓捣比较好。这样心态也好一点。
如果你打算尝试独立开发,产品一定是可以做出来。我没见过失败在第一步上的人,难的是做出来能不能卖出去,能不能赚到钱。因此起步的时候就要思考如何解决推广和商业化的问题。
你拍下一些照片,却觉得照片的背景不够完美?你是内容创作者,但找不到文章合适的配图?你是电商卖家,想位产品设计更吸引人的配图?你是老师,需要为教材找出一系列搭配的示范图片?以前,我们修图可能需要 学 Photoshop,需要花很多时间调整细节,或是要下载各种修图 App,还要在图库中翻找适合自己的图片文件。
但现在,只要一个 AI 指令,就能让我们需要的照片「瞬间改造完成」。
如果你想体验看看类似的工作流程,可以试试看前两天推出的 Google Gemini 免费 AI 修图!只要「一句话」,你就能改变图片,换背景、改风格、添加新元素,甚至创造连续漫画。
〔类似功能,在 Google Pixel 系列手机的 Google 相册中也能部分实现,Adobe、Canva 等的 AI 修图也能实现部分功能。〕
这篇文章,我会实测 Gemini 的 AI 修图能力〔而且免费即可使用〕,看看它怎么帮助我们「一句话变出想要的修图效果」!
我将分成三种应用角度来介绍,这些全部都能在 Gemini 中用自然语言下指令,便可以把照片生成或改造:
基础照片修图:让拍坏的照片变完美
替换背景、增加物品、改变颜色光线、调整风格。
进阶场景创作:为文章制作主题插图、让商品看起来更吸引人
搭配原始照片,制作特殊场景图
搭配原始照片,重新设计房间或产品
连续系列照片生成:根据文章、教材内容,生成一系列互相搭配的图片
模拟图文食谱
说故事的连续漫画、图画
文章中搭配的系列配图
首先,这个功能目前〔2025/3/14〕尚未开放在正式版的 Gemini 中,但可以通过免费账号即可登入的「 Google AI Studio 」来使用。
用 Google 账号注册登入后,进入一个新的对话框,并在右边控制列的「Model」菜单,切换到「Gemini 2.0 flash experimental」,就可以利用其 AI 来创作图片、修改图片,最大的特色是:
这个 Gemini 模型可以上传自己的图片,用「自然语言」下指令,请 AI 在图片上修图或生成新内容。
就如同 experimental 所说的「实验性」,实际测试结果,这个 AI 修图功能确实很神奇,也能够看到一些未来修图、创作图片的新可能性,不过可下载的图片质量等限制,目前还是不足以真正用在商业用途上的。
在「Gemini 2.0 flash experimental」的对话框中,我们可以先上传一张原始照片,如果想要替换背景,只要简单的说一句这样的指令:「把照片的背景换成草地。」
就可以在 10 几秒的处理后,完成下图的成果。可以看到,Gemini 的「修图」是真的可以保留原始照片中的内容,只修改我要修改的部分。所以是真的 AI 修图,而不是 AI 重新生成图片。
我也可以上传一张风景照片,然后下指令:「把照片的天空改成大晴天。」Gemini 同样可以处理这样的调整。〔在 Google Pixel 手机的 Google 相册中就有类似功能可用〕
如果想要替换照片风格,套用艺术滤镜,也可以用 AI 下指令:「把照片变成中国水墨画风格。」就能轻松转换风格。
不过当然跟真正的艺术滤镜还是有落差,例如下图中我要 AI 把照片改成「彩色的铅笔绘画风格」,看起来还可以,不过专业的艺术滤镜一定会处理得更好。
除了可以用「Gemini 2.0 flash experimental」的 AI 修图外,也可以在原始照片上进行创作。
例如延续上面的图片案例,我对 AI 下指令:「拓展成一幅横幅的中国水墨画。」十几秒后,照片就变成了一幅新的水墨风景画。
或是我的书籍封面,上传后,下指令说到:「我想把原书的图片,摆在一张高雅的书桌上。」结果还真的可以顺利生成新的产品摆拍图。
不过如果细看,书籍封面上有些小字其实是有瑕疵的。
因为 Gemini 是对话的模式,所以在原始照片的改造上,我们可以通过多次讨论,让 AI 在原始照片上陆续添加内容,制作出自己需要的场景图。
例如下面原本只是单纯公园照片,我先请 Gemini:「在这张照片的草地上,加上一对正在野餐的男女朋友。」于是生成了下面的图片。
然后我继续追问:「让两人旁边有一只小狗在奔跑。」
然后再下指令:「旁边的道路上,也有零星的路人在散步。」
最后说「让天空变得更晴朗。」于是我要的最终场景图,就通过 AI 创作完成了。
我还做了一个尝试,先上传一张原始的房间照片〔某家旅馆〕。
然后我陆续对 AI 下了下面这些指令:
结果 AI 生成了下面这样的图片,第一张是原图,第二张是最后生成的图片,改造的图片还是保有原图的空间格局,只是风格焕然一新。
Google Gemini 本来就可以生成图片,但「Gemini 2.0 flash experimental」比较厉害的是可以分析文章内容,生成适合的配图,或是一系列的连续漫画、故事图片。
例如,我对「Gemini 2.0 flash experimental」下了这样的指令:「你是意大利面专家,提供给我一道海鲜意大利面的食谱,请一步一步处理,用文字具体列出关键步骤,并在步骤后搭配图片。」
结果他「一次」就生成了下面的连续图文教程内容,这是在一次的问答后就完成的结果。
我假设自己写了一篇游记,于是请 AI「设计一系列素描画,展现一个人在京都街头散步的故事,请一步一步分析,以京都的场景,搭配素描画风格,设计有意思的散步故事,创作一连图画。」
结果「Gemini 2.0 flash experimental」也在一次的生成中,提供给我下面连续故事图,比较神奇的是这些连续图片中都有类似的人物,保持图片连贯性,虽然风格上有点跳跃。
还可以这样问 AI,我让 Gemini 自己思考如何设计一系列进入书店场景的图片,Gemini 自己写了一大篇分析内容后,才开始设计并产出图片。
但效果看起来还不错。
所以,在功能上,利用现在〔2025/3/15〕在 Google AI Studio 中的「Gemini 2.0 flash experimental」,你可以上传原始照片请 AI 修图、改图。也可以让 AI 读一篇文章、思考一个主题,生成一系列连续图片。
未来这个功能越来越成熟,或许有下面这些应用可能性:
现在,你也可以通过免费账号即可登入的「 Google AI Studio 」来试试看。
最近有很多人假装关心,问我是如何更好的使用 AI 的,那我也就假装解答一下。我认为任何人都应该学习利用 AI,我分享自己利用 AI 工具经验和技巧思考,信息量已经足够多了。但是想要做到,可能还需要自己去探索,去做大量尝试。
很多人希望我直接出个教程,甚至最好是个视频教程,自己好按图索骥,照猫画虎。但我没兴趣,讲述起来太麻烦,我不想自己太累。这样一来,就会有人说我傲慢冷漠,说我小气藏私,说我老登加爹味,诸如此类的酸话。其实我是真的累,心累,很早就把自己的期待降到了最低。比如说如何在国内使用 AI 的话题,我早分享过,甚至还贴出了链接。但是总有人不断来问,所以我说他们是「假装关心」,连提问前先搜索一下都做不到。
对此我能理解,因为我没期待。我不期待每个人都会关心我的分享,我也不期待每个人在提问前会主动搜索信息,我习惯了张嘴就问,所以我相信 AI 更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现在国内也普及了 AI,我又发现了一个更加致命的问题:很多人连话都说不清楚。
对,我说了,你只需要像是和人说话一样吩咐 AI 去做事就好。我观察了几百条和 AI 之间的互动,看完内心充满了同情。
很多人的确是用和人说话方式来和 AI 交流,我仔细看了,他们平常可能就是这样和人说话的,所以看完我极度同情那些不得不和他们对话的人。他们所面对的,是混乱含糊,逻辑不清,而且相当粗鲁无礼的对话内容。
事实上,人类让 AI 去做什么事,这是在下达指令、请求。为了便于大众接受和实用,这里抹去了指令、咒语、提示语、Prompt 一类的术语,而是用大白话说:你像是和一个人说话那样,去吩咐 AI 做事。但它本质上就是个指令请求,这一点不会因为描述方式改变而改变。
那么,无论对面是一个人还是一个 AI,你给出的指令请求应该清晰明了,好让对方明确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去做—让我吃惊的是,很多人根本做不到这一点,他们连话都讲不清楚。
我看到,很多人上来张嘴就是:「给我分享」「给我照片」。什么图片?关于什么的分享?具体是要给你建议还是帮助解决需求?谁知道你心里想着的具体是什么?
还有人上来就问:「送什么好」。谁送,送谁,为什么送,双方什么关系,什么地区,什么当地风俗?一概没有。于是,AI 弄了一些关于赠送礼物的片汤话回复。看完马上不高兴了:「我要的是送礼的推荐,东西呢?!」。
人可能真的是生来就有不同。我朋友的女儿,我管她叫小妹,小学生一个。有天发来语音问我 AI 绘画的事情,说是让 AI 画了一张仓鼠的图,很不满意,问我应该怎么弄。我让她把自己给 AI 的指令/请求/咒语/提示语/Prompt 发来让我看看,看完之后,我重新构造了一条发还给她,跟她讲:
AI 要知道画什么,你就得给出一系列明确的指示—什么载体、什么材质、什么风格、什么角度、什么镜头、什么光线,然后角色是什么神态、什么姿势、什么动作、什么状态、什么地点、什么空间、什么氛围,你得清晰地指定了,才不会出现你想要 AI 画一张油画,它给你一张照片或者漫画的悲剧。小妹当场就能理解,高高兴兴蹦蹦跳跳自己去尝试了。
我一点都不担心小妹,多余的一句叮咛都没有。为什么?因为我见过她提出请求,我们一起吃饭的时候,她说:「我能不能要两个冰淇淋球,一个香草的,一个巧克力的」。停顿了一下,又补充说:「我可以和妈妈一起分着吃」。
要求非常清晰非常明确,所有人都能听懂她要什么。甚至她还考虑到对方用吃太多不好作为反对理由,预先把补丁给打上了—不是自己一个人全吃掉。
许多人活几十岁,不如一个孩子。我朋友的一任失败前女友就是如此,一开口所有人都想跳上去打。每次她一开口,就是盯着你娇憨地一句:「要」「想要」「我要」「想吃」。她是说什么,你要什么?为什么要?有什么必要?他妈的宾语呢?要煎饼呢要要要!
把话说清楚,把请求把要求把指令一二三四说清楚,让人能听懂,知道你的意图,可以明确根据你所说的去执行,我真的没有想到这其实是一项极高的要求,有那么多人居然做不到,更别说与人真诚的讨论/交流/商量/沟通。这样说起来,我先前的期待其实还不足够低,人们不单不会主动搜索找寻答案,人们连把话说清楚都有相当困难。
总听人在讨论 AI 替代人类的话题。我现在觉得这种讨论都多余,说什么人类和 AI 竞争呢?很多人连话都说不清楚,无法表达自己的意图,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本身在人类社会里就会被交际和工作所排斥,因为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想要表达什么,如何与其相处,哪里还需要等到被 AI 替代的一天?现在就是高度可替换的。
我以前说,将来的人们可能写不清楚,只能拍个视频出来。现在我担心视频怕是也不成,因为你都不知道他在视频里颠三倒四、莫名其妙说了些什么,世界上就找不出几个人来能听懂。
AI Graph Maker 是一个帮助用户快速生成图表的在线工具,通过 AI 整理输入的数据和提示词,再将数据以图表方式输出,在几秒钟快速生成专业的图表,同时还能调整不同的图表配色,如果发现生成的图表有些小问题也能通过编辑功能调整数据。
依照说明 AI Graph Maker 可以制作各种类型的图表,包括扇形图、折线图、条形图、流程图、时间轴、ER 图、思维导图和甘特图等等,默认情况会自动识别、选择最合适的类型,有需要也能手动指定。
最后可以将图表快速下载为 PNG 格式,整个过程无需注册账户,无论是新手或是专业人士都能轻松上手。
使用 AI 图表生成器轻松创建各类图表。将您的数据转换为定制的柱状图、折线图、流程图、饼图和散点图。
进入 AI Graph Maker 后会看到功能介绍、可通过 AI 图表制作工具生成的图表类型,要注意目前不同语言版本的制作工具不一样,使用英文或简体中文的版本功能会比较多,而且制作出来的图表更好看。
点击 AI 图表生成器下方的示例,可以快速带入测试用的内容,例如生成销售数据条形图、网站流量分析折线图、部门员工人数扇形图或是比较学生学习表现的雷达对比图。
右下角有一个「图表类型选择」栏位,默认情况下会「自动」判断,用户可依照需求手动选择,AI Graph Maker 当前支持的类型包括折线图、条形图、雷达图、扇形图、树形图、散布图、关系图、桑奇图、漏斗图。
下图就是使用 AI Graph Maker 示例制作出来的图表,用户只需要将相关数据直接贴上,AI 就会进行后续处理并生成图片,整个过程几秒钟就完成了,可以说非常强大。
我也试着去找一些数据作为示例,搭配上提示词〔要求 AI 将内容制作为图表〕,点击右下角「AI 生成」。
AI Graph Maker 就将条形图制作出来,还能依照用户需求更改单位、显示名称或其他呈现方式。
从图表右下角按钮找到「调色盘」选项,快速将图表切换为不一样的配色组合。
使用不同语言版本生成的图表文字会转成相应语言,可以点击一下右下角「编辑图表数据」按钮就能修改,编辑图表中每个项目的显示文字和数字。
最后,找到图表右下角的「下载」按钮即可将图表保存为 PNG 格式。
有人问我,怎样才是最好的认错时机?说是一直在热身,但始终下不定决心向对方「低头」。
这个问题问我可能没什么用,因为我早就过了那个阶段,我现在的原则是有错当场就认了,绝不过夜。认错要快,这就是我的态度。在网上,有时候我因为理解错误,或者过度自信,结果错怼了人。我的做法是立即认错,有时候还要把留言置顶,让更多人看到。
站在我的角度,我有更为充分的理由不能向网上的一位陌生人「低头」,我也有足够的语言技巧可以把问题搅得天翻地覆,反正大多数读者都会无条件站在我那一边。那我为什么认错得如此爽脆?
因为从心理上来说,因为我的过错而对他人造成了伤害,每多过一秒钟对方的愤怒都会上升一个等级。人在一开始是会期待认错的,如果认错准点到达,那么一切都好说。
最可怕的是人等待到一定时间没有得到任何错意,那么这个人就不再期待认错,而是转向去想着报复,这就会把小矛盾变成私人恩怨,伤害就一定要用伤害来弥补。
所以,准点认错都是不够的,最好提前认错,越早越好。
至于说自己的面子,或者说是虚荣心,我是这么看的:世间最不值得投入时间精力金钱的就是这类东西,没有一次维护是成功的,没有一次维护从长远上看是有价值的。
尤其是为了面子而坚持不认错,最后很可能连面子带里子全部都会失去,自己会成为错误本身,也会成为错误的代价,而且会是高价。
有错当场就认了,对于自己而言,无论自我感觉多么难堪,认完错后对方表示原谅的一瞬间,事情就可以放下了。我认为这就是认错的福利,人从此不再需要自我折磨,也无需活在后悔或者懊恼之中。
问我什么是合适的认错时机,问我究竟要不要认错,这不是提问,这是人在受折磨。折磨是从哪里来的呢?都是自己找的。
与此对应的,感激要慢,类似的话我说过不止一次。但我觉得值得多说几次,因为人们认错的机会少,但是需要感激的场合多。
收到他人的礼物,得到他人的帮助,受了他人的恩义,有些人坚持当场就要回报,就要感激,觉得不那么做就是占别人便宜。在我看来,这要比坚持不认错还要糟糕。
人际关系不是去小超市买东西。别人送你个礼物帮你个忙,就是老板给你一瓶水,你当场刷过去 3 块钱,大家就算是两清了。清不了的,别人帮助你,你首先得承情。
承认这是个人情,是一份情意,然后接受这一份人情,珍惜这一份情意。立即感激,那是要两清的意思,效果和直接打脸差不多—不承认礼物的心意,不承认得到帮助,不承认有任何恩义的存在,大家彼此之间就是个交易,不要有任何羁绊,不要有任何因果。
「蒙此大恩,容后再报」这不是单纯的客气话,「容后再报」的意思就是承情。
去年,我大学好友的遗孀和女儿想去母校看看,但是找不到门路进去,问到我这里来。后来,经我在网上求助,许多老师校友伸出援手,非常妥帖地解决了参观的所有手续。接下来,我做了三件事:
这就是我的个人做法。认错要从重从快,这样对方才会从不痛快变成痛快。认个错还要分步骤,讲策略,那就是自找麻烦,每过一分钟都会让你的错意贬值一大截。迟到的认错就和迟到的正义一样,是一种羞辱。
感激要慢要审慎,要考虑对方的想法,要考虑对方的接受程度。不好把人际关系变成生意或者是借贷,除非你的确不想承这份情,那么当场还礼就算是含蓄地拒人于千里之外。
现代人的习惯刚好相反,认错的时候很慢,很审慎,开口索要帮助的时候很快,很频繁,得到帮助之后感激更快,更干脆。
总体上来说,给人一种不值得相处的感觉,一切都是一笔交易货到付款的感觉。不过,如果现在人人都如此,也是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主打一个短平快,主打一个不粘锅,也不是不可以,反正人间是所有人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