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基本常识|不管想不想打,2年内肯定是打不起来了

29 November 2024 at 20:01

我不说破,你也别多问,咱就这么没头没脑地聊几句挺好。

现实是,有绝对数量相当多的人想打,盼着打,甚至催着打。咱这儿也没个靠谱的调查,具体比例谁也说不好,包括有决策权的人肯定也搞不清楚具体有多大比例的人想打。

CDT 档案卡
标题:不管想不想打,2年内肯定是打不起来了
作者:项栋梁
发表日期:2024.11.29
来源:微信公众号“基本常识”
主题归类:武统台湾
主题归类:项栋梁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但可以非常确定的是,真正明确且坚定想打的人必定是占少数的。千万不要误会,绝不意味着反对打的人占多数。恰恰相反,明确且坚定反对打的人,一定是占比更低的。毕竟,反对打需要有更多的学习作为支撑,往往也需要真的有一些资产值得守护。

绝大多数人都处于有点想打但是又害怕打起来的叠加状态。不假思索、下意识反应的时候,他们会说想打,但稍微认真考虑下后果,恐惧和厌恶的情绪也会浮上来竞争。打还是不打,他们说不好,也不觉得自己说了有用,这就是最常见的浑噩状态。

真要打的话,在打之前和打的初期,只要稍加引导与恐吓,支持打的声音会很快占据绝对主流。但是打了之后,随着苦日子的到来和持续恶化,反对打的情绪也会越积越多,直到成为新的主流。这不是我的猜测,而是被近在咫尺的历史所演练与证明过的规律。打和封,是一样一样的。

会不会打?实质上这已经成为了当下影响你我生活最重大的问题,没有之一。

之前,谁也说不好,总体的判断是打的可能性在起伏上升,要打的氛围在悄然烘托,但会不会打,什么时候打,没个准信。

放到5年的中长期维度来看,会不会打依然是说不准的,人生也没法以此为依据来做重大决策。

但好在现在可以稍微有一点短期的确定性了,2年之内肯定是打不起来了。

可用之人是最重要的因素。结合这几天发生的事,叠加这几年发生的事,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判断:

没准备好。

毕竟是要为最坏情况做打算的,没准备好,就肯定不会打,这是超越个人意志的客观规律。

至少2年,天可怜见。

要是基本常识没了,就去建设性意见这个账号找我👇

“没有中国的中国研究”:全球变局下,台湾中国研究的重构与新定位

By: 王信贤
10 June 2024 at 06:59

「台湾的中国研究不仅是学术研究,也是攸关台湾命运的政策研究。」

王信贤

2024年1月4日,中国南京,摩天大楼在浓雾中若隐若现。摄:Costfoto/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2024年1月4日,中国南京,摩天大楼在浓雾中若隐若现。摄:Costfoto/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王信贤,国立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特聘教授兼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

近年来,国际间关于中国研究“典范转移”(paradigm shift)的讨论不断,由于很多情势异于过往、难以判断,导致出现是否应该由现有的研究传统过渡到另一种研究传统的呼声。这主要肇因于两方面,一是“习近平因素”,自从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习近平正式掌权以来,透过反腐打贪、在党内成立各种“委员会”与“领导小组”,通过诸多法律,甚至修改宪法废除国家主席任期制等,使得整个国家的权力更加集中,再加上研究领导人性格的难度极高,因而让原本就已透明度不高的决策“黑箱”(black box)更加难以窥探。

另一因素是在2018年3月正式启动的“美中战略竞争”,两大国从关税、贸易、科技、文化、军事战略等,无不争锋相对,导致全球化风潮的退散,使得国际互动更加难以预估。此外,再加上新冠疫情的干扰,中国复杂的内政与外交因素,以及各种灰犀牛与黑天鹅事件、常态与非常态因素的叠加,使得一切变得不是那么理所当然,那么难以预测。这是当前全球中国研究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在学术界与政策圈皆然,作为国际中国研究重镇的台湾,当然也无法避免。

中国研究的两种张力

一般而言,针对以特定区域或国家为对象的研究都面临两种张力,分别是“区域研究 vs. 学科专业”以及“学术研究 vs. 政策分析”,而随著中国从社会主义转向市场经济、爆炸性的快速崛起以及美中战略竞争的开展,中国研究的两种张力更加明显。

学科专业 vs. 区域研究

美国政治学名宿 Gabriel Almond 与 Stephen Genco 曾在名为《云朵、时钟与政治研究》(Clouds, Clocks, 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的文章中对政治研究提出反思,其将学科的要求比喻为“时钟”,代表的是规则、精准与可预测;然而,实际的政治运作却犹如“云朵”般,如此变化万端与难以捉摸。也就是说,“学科要求”与“现实政治”之间的抉择往往是两难的。同样,学科专业与区域研究间的张力亦复如此。

以中国研究为例,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称为“学科研究”,研究者感兴趣的往往是各自学科的理论问题,进而以中国作为研究个案,借以支持或批判现有的理论;而对中国研究属于“区域研究”,研究者可能更关心“中国”本身的发展动态,并透过中国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科际整合、整全式地解释甚至是预测。

赖清德的就职国宴,说了一个什么样的“新台湾菜”故事?

By: 章凯闳
8 June 2024 at 09:00

「什么是“国菜”?又如何定义“台湾菜”?这些发问随著时代变迁会有不同的解答。」

端传媒记者 章凯闳 发自台北

中华民国第16任总统、副总统就职国宴菜色。图:中华文化总会提供
中华民国第16任总统、副总统就职国宴菜色。图:中华文化总会提供

【编者按】国宴,反映一个国家的国族饮食。但对于“国族性”始终暧昧的台湾来说,什么是“国菜”?又如何定义“台湾菜”?俨然是一个高度政治性的发问,甚至,随著时代变迁会有不同的解答。

今年5月20日,赖清德正式就任中华民国新任总统,当晚就职国宴首度延揽当代饮食专家,设计八道原创菜色,汇集台湾五大族群: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原住民、新住民的料理与风味,为“台湾菜”重新论述与定锚——台湾菜,即是五大“族群菜”的总和。

饮食离不开政治,端传媒分析赖清德与历届总统就职国宴的菜单。它不单是料理的文本,更是一种另类的国族论述文本。

“什么是台湾菜?”对于这向来一言难尽的申论题,赖清德以就职国宴上的第一道开胃菜作答。

那是一盘摆盘工整的沙拉。

井然有序的植物食材,说明了台湾的历史。墨绿的过猫(指蕨类的嫩卷芽)、乳白的桂竹笋为台湾原住民的传统食物来源;艳红的番茄是17世纪荷兰人殖民台湾带来的物产;白芦笋是日治时期自西方引进的农品;黄绿栉瓜则是近代才登陆的新作物。

盘面交织的五色酱汁,象征了岛民的足迹。透明的 te’nas 是阿美族人的盐巴辣椒水;红色的东泉辣椒酱是具闽南风格的甜辣酱;橙色的桔酱是客家族群的代表酱汁;白色的腐乳酱出自外省二代家传的手工白腐乳;以及绿色的沙爹酱,源于东南亚地区的香料酱汁。

五种风味,分别对应台湾五大族群:闽南、客家、外省、原住民、新住民。这也是历届总统就职国宴,首次纳入来自南洋的滋味。

它不只是一道菜,亦是一盘具有政治寓意的主张。

中华民国第16任总统、副总统就职国宴菜色:永续启航。图:中华文化总会提供
中华民国第16任总统、副总统就职国宴菜色:永续启航。图:中华文化总会提供

台湾菜的多元面貌

“基本上,我把国宴视为一个‘可以吃的国族论述文本’。”本次国宴顾问团成员之一、饮食作家蔡珠儿开宗明义,他们的任务,是设计一张能凸显台湾主体性的国宴菜单。

台北举行六四事件35周年晚会,台湾主要政治人物均发文纪念|Whatsnew

4 June 2024 at 23:00

「晚间8时9分,超过2000名参与者起身默哀64秒,向六四事件罹难者致意。」

端传媒 编辑部

2024年6月4日,台北中正纪念堂,六四三十五周年纪念活动。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4年6月4日,台北中正纪念堂,六四三十五周年纪念活动。摄:陈焯煇/端传媒

今日是1989年“六四事件”的35周年纪念日。在台北,“华人民主书院协会”等24个公民组织在台北中正纪念堂的民主大道发起“追求⺠主,无畏无惧”六四35周年晚会。晚间8时9分,超过2000名参与者起身默哀64秒,向六四事件罹难者致意。

晚会上邀请了六四亲历者和台湾社运工作者进行短讲。在事件中被坦克碾压失去双腿的中国民主教育基金会会长方政,以及六四事件中的学运领袖、“人道中国”创办人周锋锁录制影片,在影片中他们呼吁世人勿忘六四;曾被中国大陆以“颠覆国家政权罪”判刑五年的台湾人权工作者李明哲也到场,他演说称:“六四以前的中国,中国人还有一点点贴大字报的自由、一点点上街抗议的自由,但在六四以后全都没有”,他还批评中国现时“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剥夺图博人的权利、在新疆设再教育营、撕毁香港的一国两制”。

晚会现场也设有哀悼亭及烛光排字.开放公众进行追悼,不少青年、学生也手持烛光致意,也有港台艺术创作者发表行动剧、音乐演出等。也有民众自发性举着标语“勿忘六四”,以及喊出“Fight for freedom”、“Stand with Taiwan”、“Stand with Hong Kong”等口号。

甫上任的总统赖清德今天也发表贴文吊念,他称“纪念六四,不只是为了六四,更因为全球心系民主自由的人们,都有着共同的信念;唯有民主自由,才能真正保护人民。”

2024年6月4日,台北中正纪念堂,六四三十五周年纪念活动。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4年6月4日,台北中正纪念堂,六四三十五周年纪念活动。摄:陈焯煇/端传媒

台湾三大主要政党也都对六四事件35周年发表观点。

其中,民进党发文指“35年前,无数勇敢的中国人民和学生,为争取民主自由不畏极权走上街头⋯⋯却遭到中共当局暴力镇压,许多生命消逝,留下历史的伤痕与创伤⋯⋯中国发生‘六四民运’的隔年,台湾有了‘野百合学运’,同样都是以学生、青年为主,对抗当时的威权政府,要求实施民主改革、贯彻普世价值⋯⋯35年过去,中国仍是极权、压迫异己,而台湾这个国家已经是世界的台湾,在经济、民主等指标上都有亮眼的成绩。”

其进而质疑称:“当国际间民主国家们都在抵制素行不良的中国,台湾的在野阵营,却不时与中国唱和,甚至意图利用扩权以及修改反渗透法、国安五法、来侵害台湾得来不易的民主,伤害国家主权与安全。”

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则在今天发文谈论六四事件。他指“回顾当年的六四前夕,是两岸人民跨越时空和意识型态,最紧密相连的一刻。”

他在文中称,解放军开入天安门广场的前夕,中正纪念堂广场和天安门广场保持电话连线,“连结两岸的不再只是历史、文化、和血脉,更是追求自由、民主、和人性尊严等普世价值的共同期待。”他还表示“中国国民党永远与追求自由和民主的所有好朋友们站在一起,我们坚定捍卫中华民国,守护这座华人的民主灯塔”。

民众党主席柯文哲则发文纪念称“一个国家是否进步,取决于它是否能面对历史中难以面对的日子”。柯文哲指尽管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六四事件却在人民心中留下“尚未愈合的伤口”,“直至今日中共当局依然把六四定位成‘反革命暴乱’,把热爱国家的年轻人,形容为颠覆政府的叛乱份子,这对经历六四学运的那一代人来说,实是不可承受之重。”

他最后将六四事件和228事件相比较:“有真相,才有原谅。有原谅,才有和解。有和解,才有和平。”

2024年6月4日,台北中正纪念堂,六四三十五周年纪念活动。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4年6月4日,台北中正纪念堂,六四三十五周年纪念活动。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4年6月4日,台北中正纪念堂,六四三十五周年纪念活动。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4年6月4日,台北中正纪念堂,六四三十五周年纪念活动。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4年6月4日,台北中正纪念堂,六四三十五周年纪念活动。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4年6月4日,台北中正纪念堂,六四三十五周年纪念活动。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4年6月4日,台北中正纪念堂,六四三十五周年纪念活动。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4年6月4日,台北中正纪念堂,六四三十五周年纪念活动。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4年6月4日,台北中正纪念堂,六四三十五周年纪念活动。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4年6月4日,台北中正纪念堂,六四三十五周年纪念活动。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4年6月4日,台北中正纪念堂,六四三十五周年纪念活动。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4年6月4日,台北中正纪念堂,六四三十五周年纪念活动。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4年6月4日,台北中正纪念堂,六四三十五周年纪念活动。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4年6月4日,台北中正纪念堂,六四三十五周年纪念活动。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4年6月4日,台北中正纪念堂,六四三十五周年纪念活动。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4年6月4日,台北中正纪念堂,六四三十五周年纪念活动。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4年6月4日,台北中正纪念堂,六四三十五周年纪念活动。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4年6月4日,台北中正纪念堂,六四三十五周年纪念活动。摄:陈焯煇/端传媒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 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王义川称“手机定位”分析青鸟群众,外界指个资应用长期浮滥应检讨|Whatsnew

「在社群媒体不透明的演算法以及政治偏好的分化催化下,个资保护与数位监控成为台湾政治的敏感问题。」

特约撰稿人 傅竹君 发自台北

民进党政策会执行长王义川。图:王义川Facebook
民进党政策会执行长王义川。图:王义川Facebook

以反对中国国民党、台湾民众党推动的国会改革五法为主诉求的“青鸟行动”,在短短时间内聚集数万群众,其组成与走向,也成为5月下旬台湾政媒关注的焦点。不过,绿营评论员王义川的“手机定位分析”说,意外在台湾引起一阵个人资料是否受到滥用的质疑与讨论。

民进党2024年不分区立委提名人、民进党政策会执行长王义川5月27日在三立新闻台“新台湾加油”节目中表示,曾以手机定位分析青鸟运动参与者的组成,指出20-40岁的民众占参与者六成,20岁以下约1成2。此外,他也特别强调,经由讯号比对发现,这些参与者由民众党号召于民进党部前举行的“519草根决心行动”的参与者为不同群众,也与1月12日选前之夜的参与者不同,是一批全新的群众。在主持人许贵雅询问时,他还特别说明,是经由基地台讯号比对。(延伸阅读:《521包围立法院:太阳花十年后,运动的新时代、声音与面貌》)

王义川的比对说,随即在节目中受到另一位来宾国民党立委陈玉珍质疑有监控嫌疑。28日,陈玉珍、李彦秀、王鸿薇三位蓝营立委更在立法院召开记者会批评,民众党立法院党团主任陈智菡也透过媒体群组质疑民进党搜集个资、监控。

王义川称资料为市场分析友人提供

面对质疑,民进党发言人卓冠廷回应称,透过手机讯号取得人流特性分析是当前商业市场进行活动调查的基本方法,民进党绝无监控人民,呼吁国民党勿作不实揣测。

王义川及民进党发言人吴峥、卓冠廷,也先后在社群媒体 Threads 上,援引数据公司 LnData 所作的新北耶诞城分析、新北市、台中市等蓝营执政县市曾经使用“电信信令”或“电信大数据”进行分析的案例辩护。王义川表示,其所有的人流资讯来自民间调查,结果也与时代力量进行的问卷结果类似,并非民进党自行调查的资料。

在28日的媒体联访中,王义川也表示,这些分析是与做市场分析的友人聊天时得知,民进党没有买这些资讯来分析。至于“如何辨别出里面没有小草(即民众党支持者)”,王义川表示,519有个活动取得的资讯与后来的资讯没有重叠,所以就推论没有“小草”,否认直接握有资料,也否认蓝营指控的国家机器介入。

29日,王义川又援引台中市政府与远传电信合作建构的“台中市主要游憩据点游客行为资讯网”,指该资讯网中也出现了类似的年龄分层、停留地点比对甚至是数位足迹等分析机能。

行政机关及三大电信业者否认提供相关资讯

不过,这些说法并没有为风波止息,国民党及民众党立委持续在立法院中援引王义川27日的说法向相关政府部门官员提出质询。

面对质询,内政部长刘世芳29日表示不清楚王义川资讯来源,内政部使用电信信令进行的相关分析也并无个资问题。国安局长蔡明彦在同一天受访时表示,按照相关人士对外说法,较可能是涉及市场分析公司与电信业者合作的大数据分析,国安局并无参与也无评论。警政署长张荣兴则强调,绝对没有用手机讯号定位青鸟行动民众。 而曾经在台中市长任内任命王义川为交通局长的外交部长林佳龙在30日表示“要由王义川自己回应”。

2024年5月24日,台北,立法院继续处理蓝白国会改革提案,民众聚集立院外抗议。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5月24日,台北,立法院继续处理蓝白国会改革提案,民众聚集立院外抗议。摄:林振东/端传媒

随后,在民众党立法院党团总召黄国昌、国民党立委吴宗宪29日于在质询法务部长郑铭谦时公开告发后,台北地检署也分“他”字案进行侦办,厘清是否涉有不法情事。

争议爆发后,主管手机通信业务的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NCC)对外主动表示将邀集三大电信业者说明。三大电信业者也先后对外表示,并未与王义川接触或有业务往来,其所提供的相关大数据服务,皆遵守个资法并进行去识别化处理 。

此外,国民党交通委员会召委陈雪生已安排数发部、NCC、法务部、个人资料保护委员会筹备处及中华电信在6月3日的委员会中,就“国家机器以手机定位、分析个资特性等方式侵犯人民权益”进行专题报告并备质询。

数位发展部书面报告指出,就技术层面而言,的确可能运用手机讯号分析用户之个人资料,但除非同时取得电信业者“基地台服务之用户号码”及“帐务、客户资料库”之资料进行交叉比对,否则无法得知连上特定区域某个基地台之手机使用者的年龄分布,一般民众、公司可同时取得之可能性极低。

NCC 则指出,并无任何私人企业 、政府机关或特定党籍人士向该等公司接洽或请求有关青鸟行动相关人流资讯,该等公司亦不曾提供任何有关资讯予其他单位或人士。

NGO、学界批行动通讯业者个资应用浮滥

王义川的言论,也引起新闻评论员、学界与 NGO 对电信信令等相关手机使用者个资应用浮滥的讨论。评论员黄暐瀚29日指出,电信业者确实可对“性别、年龄、县市、国籍”进行分析,但王义川所指的可以分辨青鸟行动参与者与519民众党参与者不同的分析则有个资滥用的嫌疑。

另一位评论员张禹宣在30日援引 PTT 论坛贴文指,中华电信大数据总监李诚伟过去曾协助 COVID-19 疫情万华专案匡列,也曾提供相关手机定位资讯给民进党。

对此,行政院长卓荣泰31日至立法院报告前受访称“2020年他还在民进党中央服务,并没有这样状况,也没这样发展过,这是过去误传。” 疾管署也透过例行记者会说明“万华地区高风险注记族群”发送细胞简讯作业,主要是透过基地台讯号,非 GPS 定位,相关个资早已于2021年6月全数删除。

2024年5月28日,台北,立法院进行国会改革法案审议,立法院内民进党立委向主席台抛汽球。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4年5月28日,台北,立法院进行国会改革法案审议,立法院内民进党立委向主席台抛汽球。摄:陈焯煇/端传媒

30日,参与“青鸟行动”串连组织的人权团体台湾人权促进会发表声明,认为王义川所提及的行为,已涉及个资目的外利用,或是过度宽泛以致消费者无从得知的目的内利用。认为政府机关及政党应厘清及说明相关分析技术的资料搜集利用现况及法律依据,检视其是否已经落实消费者的知情同意与退出权利。

政治大学法学院刘宏恩副教授则在脸书上指出,三家电信业者全部都早已常态性地以自己用户的通话、简讯和上网及行动轨迹资料,对外兜售“大数据服务”,给许许多多的企业、广告公司来比对。他认为,这些是常态性的违反个资法使用,不是只有政治集会大数据才有问题。

科技发展、演算法黑箱与政治不信任共伴

事实上,相关的手机监控疑虑,在2020年台湾政府以电子围篱控制 COVID-19 疫情时便曾引发争议。监察院也在2022年提出调查报告,指相关作为在程序、行政透明、个资保护及法制面向确有不备之处。台湾的《个资法》于2011年订定,在数位科技持续进步、个人资料应用面向持续扩大的情况下,已渐渐不敷使用。在欧盟订定 GDPR 之后,相关的修法倡议时有所闻。(延伸阅读:《数据保卫战:GDPR的三年之痒》)

2022年,宪法法庭针对健保资料库案做出“111年宪判字第13号”判决 ,要求修法建立独立监督机制。加上个资外泄案件不断,国发会因而在2023年推动修法加强非公务部门罚则并增设个人资料保护委员会。但该次修法并没有强化其他个资保护面向。

在1990年代解严前,在国民党威权统治下,台湾社会曾经长期处在情治机关的监控之中,而亟欲与中国拉开距离,建立自主政治认同的台湾社会,也对于数位监控技术抱持著相当警戒。在社群媒体不透明的演算法以及政治偏好的分化催化下,个资保护与数位监控成为台湾政治的敏感问题。

2023年2月5日,新北市城市景观。摄:陈焯辉/端传媒
2023年2月5日,新北市城市景观。摄:陈焯辉/端传媒

过去,曾有不少蓝营支持者相信前数发部长唐凤透过社群媒体监控蓝营民众;而在人权 NGO 的抗议下,数位身分证的推动也因相关法制不足受挫;民众党主席柯文哲在台北市长任内推动的台北通、大数据中心也曾饱受无党籍议员质疑。(延伸阅读:《台湾身分证、居留证上的个资太多?他们想要隐私,更想拥有选择权》)

此次王义川发言衍生的个资争议也不例外地成为政治议题,甚至可能成为国会改革法案施行后,第一个受到调查小组调查、举行听证的对象。对此,王义川6月2日在自己的直播节目上回应,自己只是平民,立委只能找官员问话,叫平民去问话是乱七八糟。

他也在同日三立新闻台的政论节目“惊爆新闻线”中推翻自己过去的说法,称自己是“看人就知道、看影片就知道、看直播就知道,去到现场用膝盖想也知道。”对于王义川说词反复,NCC 主委陈耀祥表示,发言要落实事实查证,“若民众有检举,有违反事实查证会去处理”。这个插曲会对于国会改革法案的后续攻防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 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台湾立法院前线的香港人:听到“台湾香港化”时,他们的复杂感受

「在移居之后的新抗争里,在台港人希望其他人想起香港的时候,不只记起现在“黑暗的事实”。」

端传媒特约撰稿人许恩恩、依珊 发自台北

2024年5月28日,台北,立法院审议国会改革法案,立法院外民众在集会。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4年5月28日,台北,立法院审议国会改革法案,立法院外民众在集会。摄:陈焯煇/端传媒

“我是一个来台湾的香港学生,也是台湾公民社会的一份子。”

5月21日星期二晚上10点,台北青岛东路立法院侧门外,“反立法院扩权黑箱法案”台上,戴著黑帽与黑色口罩的香港人阿林以“台大学生组织联合声明”连署发起人之一的名义发言:

“香港对民主的憧憬跟追求,大家应该有目共睹。现在,(台湾)国会倒退,人民该怎么办?站出来,反抗!我们要保护台湾的民主。”

这晚有3万人走上街头,三日后人数更达到10万,其中就有21岁的阿林、27岁的小真与不少18、19岁的在台港生。几名因参与反修例运动而陆续流亡来台的港人也结伴而来,看到街头汹涌的人潮、满满的标语,不免想起当初的抗争,有人一度感触落泪。

拒绝台湾国会“香港化”的口号、“台股变港股”的民众自制手牌、“战车”上传来的华语版《愿荣光归香港》歌声⋯⋯在5月21日、24日、28日的立法院外集会中,“香港”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场上,有在台港人上主台演讲、做志工、支援物资、手绘标语牌、静坐参与,成为这场被称为“青鸟行动”的台湾社会运动里,不可或缺的角色。

“退回审议!”阿林带领台下的群众大喊。

台湾拟修人工生殖法:婚育脱钩和代理孕母制成争论核心|Whatsnew

「“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慢慢在变老,我们一直在等待,我真的很希望能在台湾生养孩子。”」

端传媒记者 王怡蓁 发自台北

德国柏林生育中心的细胞实验室中,电子显微镜用下卵细胞受精的画面。摄:Jens Kalaene/picture-alliance/dpa/AP Images
德国柏林生育中心的细胞实验室中,电子显微镜用下卵细胞受精的画面。摄:Jens Kalaene/picture-alliance/dpa/AP Images

2024年初,台湾卫福部预告《人工生殖法》草案,内容包括开放同性伴侣单身人工生殖及代理孕母制度,预计年底前送入行政院。

2023年底开始,台湾立法院就欲修正17年来未大幅修正的《人工生殖法》。这部法条并未与时俱进,其中,人工生育的对象被限缩于已婚的异性恋“不孕夫妻”。因此,就算单身女性如今可以自行决定冻卵,同性伴侣如今可以合法结婚,他们却都无法在台湾合法地进行人工生殖。(延伸阅读:《一对女同志“生孩子”有多难》)

2024年总统大选后,新的国会中的主要政党皆关注《人工生殖法》的修订,更有立委将此法案作为最优先推动的目标——如国民党立委陈菁徽,她在担任立委前是一名妇产科医师。民众党立委陈昭姿则是长期推动代孕的倡议者。

2024年2月27日3月28日,卫福部召开两场公听会,讨论相关修法。听证会上的争论点有三项:1)是否开放女同志配偶使用人工生殖?2)是否开放单身女性使用人工生殖?3)是否开放代理孕母?

端传媒参与了两次公听会现场。在公听会上,不同意见的民间团体、专家学者公开角力。反对开放已婚夫妻之外的对象使用人工生殖的“台湾家长守护妇幼权益协会”在3月28日第二次公听会时,于立法院群贤楼外抗议,他们的货车上贴着“牺牲儿童权利的人工生殖,是在谋求谁的利益”标语,另一组持反对意见的“台湾全国妈妈护家护儿联盟”则在公听会场内说:“人工生殖只能用在不孕症,单身女性跟女同志不是不孕症患者。”

这些反对意见,激怒了从未公开发言的与会者R,她走上公听会的讲台哽咽地说:“我是一名已婚的女同志,我非常想要有孩子,我今天就让大家知道我们会经历什么。我花了很多时间跟金钱到国外才能进行人工生殖,但至今仍未成功……”,她说要让反对者看见没被法律保障的人的处境。(延伸阅读:《同性婚合法后,传统的财产继承制该怎么跟上时代?》)

这两次的公听会上,多数民团以及立委、医生都认为可以优先开放单身女性与同性配偶,对于代孕制度则认为应暂缓。这些不同意见的团体的最大公约数只有保障人工生育“儿童权益”。

超音波控制下的胚胎移植。摄:BSIP/Universal Images Group via Getty Images
超音波控制下的胚胎移植。摄:BSIP/Universal Images Group via Getty Images

为什么要修法?

倡议修正人工生殖法并非冒出的议题,台湾社会的整体生育情况与17年前刚立法时有许多差异,晚婚、晚生的比例逐年增加。立法院2022年的人工生殖法修法研究指出,台湾的生育率在2022年为“全世界最低”,结婚率与出生数也在2021年创下台湾新低。研究指,虽然“婚育”不一定必然相关,但有些对象想生育却受限于有无“结婚”,这让法律成为了生育的阻碍。这些对象如单身的女性、非婚者、同性配偶,都无法使用人工生殖技术来生育孩子。

台湾现行对人工生殖技术(ART)的定义是:利用生殖医学协助,以非性交方式达到受孕生育。目前又可以分为以两大类的人工生殖技术,分别是“人工授精”(IUI)和“试管婴儿”(IVF)。

人工授精是将精液经过洗涤、分离、浓缩后以导管直接将精虫送入子宫腔,以便精子与即将排出的卵子顺利会合,达成受精怀孕的目的。

相较于流程简单但成功率为15%至20%的人工授精,试管婴儿的成功率可达35%到50%。试管婴儿是将卵子与精子取出,在体外结合受精,培养成胚胎后植回母体内。而前期还需要加入打排卵针刺激排卵、取精、卵等过程。

随着晚婚晚育以及其他因素,台湾夫妻的不孕症大约为10至15%,不孕症的医学定义是一对夫妻在自然不避孕的情况下,经过一年仍无法怀孕。为了鼓励生育,卫福部从2021年开始扩大民众采取试管婴儿生育的补助,将补助对象从中低收入扩大到45岁以下的不孕症夫妻。

台湾生殖医学会理事、医师陈美州于2月27日的公听会上表示,世界范围内统计显示,接受人工生殖的最多数落在35岁以上,台湾则是40岁以上,“为什么台湾女性那么高龄才进行人工生殖?因为我们有法规限制,需要在婚姻关系之下才能进行,这对身体造成很大的风险。”他表示作为一名医师深知政策会改变医疗行为,因此他呼吁,要改善母胎健康,就要让生育年龄能够下降。

“妇女新知”与十多个民间团体的论述也呼应了台湾社会转为多元时,应该照顾到更多人的生育权。他们认为,台湾从保守走向多元,“婚育应该脱钩”,让同婚女性以及单身女性可以适用人工生殖技术。(延伸阅读:《在疫情和崩坏的时代里,我跨越半个地球只为遇见腹中的小生命》)

而行政院性平处与司法院也在27日公听会上对修法表示赞成。司法院指出,根据大法官历次的解释,宪法保障人民享有人格权与家庭权,因此他们赞同单身女性与同志家庭应受到生育权的保障。而行政院性平处表示,性平委员对开放单身女与女同志有高度共识,不过在代孕制度上,则持保留意见。

德国柏林生育中心的细胞实验室中,卵子和精子储存在液态氮罐中。摄:Jens Kalaene/picture-alliance/dpa/AP Images
德国柏林生育中心的细胞实验室中,卵子和精子储存在液态氮罐中。摄:Jens Kalaene/picture-alliance/dpa/AP Images

代孕制度为什么争议?正反意见为何?

从卫福部讨论的三个修法重点中,代孕是意见最分歧的项目。台湾在2004年首次举办代孕公民会议,达成“不禁止,但有条件开放”的共识。但后续举办了20多次的专家学者会议,却难以取得更近一步的共识。

本次力推代孕修法的立委陈菁徽曾多次公开表达称,她不同意“妇女新知”等民团要先通过一部分人工生殖法的论述,她认为人工生殖法与代理孕母不可能脱钩,“有什么议题是讨论三十年没办法讨论好?”由于男同志家庭需要代理孕母才能进行生育,陈菁徽认为,这些同志家庭的生育权益不能被忽略,“我们要让愿意生育的台湾人也可以生育下一代。”

陈昭姿在担任立委前曾是一名药剂师,也曾公开表示自己先天性无子宫,20多年来公开倡议推动代理孕母制度,她也曾表示:代理孕母制是她担任立委职位上最重要的志业。记者发现,陈昭姿并未出席两次卫福部修法公听会,但她曾在立法院质询时表示,人工生殖法不应该缺乏代孕制度,她更批评反对方质疑代孕制度会物化与工具化女性。(延伸阅读:《到美国借腹生子:跨越太平洋的受精卵》)

艺人小娴曾在陈昭姿的邀请下出席立法院卫环委员会人工生殖法修正草案的公听会,她17岁时发现自己没有子宫,至今44岁,她虽希望代孕制度通过,但同时认为反对意见也很重要,“这会减少国外曾发生的商业代孕问题,所以反对意见是我们需要的,尽量可以让代孕制度把关得更严格。”她于4月23日在脸书粉丝专页写下:“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生育的人,希望可以生下宝宝,体验父母亲的天伦之乐。这件事情,你觉得在台湾有机会吗?”

持强力反对代孕制度观点的“台湾女人连线”理事黄淑英两度在公听会上表示,代孕制度只从需求方来思考,并为顾及孕母的感受与权益。台湾女性协会也公开反对代理孕母制度,只赞成人工生殖法通过单身女性与女同志受孕,“女同志的子宫怎么使用可以自己决定,但代理孕母不是。”这些反对论述与世界上其他反对的原因类似——反对工具化与剥削代理孕母的身体。(延伸阅读:《反代孕狂潮的偏见:隐身权贵、失足孕妈,和成为众矢之的男同性恋?》)

卫福部于2024年5月14日公告了人工生殖法修正草案,在60天内搜集各方意见、凝聚共识,预计年底前送入行政院。草案内容包含将原法条的“受术夫妻”改为“配偶”,并增订未婚女性与同性伴侣。最争议的代理孕母部分,则是规范代孕需要无偿,但提供必要费用及开立代孕费用专户,代理孕母完成人身保险投保后,始得执行代孕生殖,禁止委托配偶于代理孕母怀有代孕生殖胎儿期间终止契约,同时明订代孕子女法律地位。

目前,相关修法的意见仍在搜集,纵使有强烈反对的意见存在,草案的公布对于在台湾能合法进行人工生殖的对象来说,仍是一线曙光。R告诉端传媒,她很期待,但她将近40岁,“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慢慢在变老,我们一直在等待,我真的很希望能在台湾生养孩子。”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 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妮妃雅如何重新定义源于西方的变装文化|端闻 Podcast

「妮妃雅让我们看到,亚洲变装皇后不必复制西方的 “diva” ,可以成为一种风格。」

端传媒台湾组记者章凯闳,端传媒音频制作人陈莉雅

2024年5月25日,台北,妮妃雅在第二届台北国际变装艺术节上表演。摄:Ann Wang/Reuters/达志影像
2024年5月25日,台北,妮妃雅在第二届台北国际变装艺术节上表演。摄:Ann Wang/Reuters/达志影像

感谢你支持“端闻”,我们希望更多地了解你对“端闻”的想法 >>>立即填写问卷

端闻 podcast 的报导和制作都依赖端传媒会员的订阅付费支持。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播客报导,请成为端传媒会员,支持我们持续产出,也让更多人透过音频获取深度报导和多元观点。

立即订阅,可享端闻听众特别优惠:畅读月费会员9折畅读年费会员85折尊享年费会员8折

收听并关注“端闻”YouTube |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或使用节目的 RSS Feed,在任意播客应用订阅收听。


5月15日,前台湾总统蔡英文在卸任前于总统府接见了《鲁保罗变装皇后秀》第十六季冠军得主妮妃雅。

台湾的“变装皇后”妮妃雅是该节目开播以来,第一位在亚洲养成并夺冠的变装皇后。

为什么在众多Drag Queen,尤其是众多亚裔Drag Queen中,妮妃雅能成为冠军?一位受访者形容她:“她把这道亚洲菜炒得最香。”

《鲁保罗变装皇后秀》本身就是随着LGBT和族群平权的浪潮而起的节目。过去几季,节目组也不断回应时下的平权议题,族群议题一直是节目的重要部分,但接连几季一直缺乏一位诞生于亚洲的皇后。

妮妃雅非常聪明地意识到自己的亚裔身份,比赛初期,她就很有策略地将亚洲元素融入自己的服装和表演,明确地向观众展示:“我就是在亚洲养成的皇后,我能创造你们无法达到的造型。”即便她的表达和个性并不讨喜,但她的作品太独特,很难被淘汰。

实际上,变装皇后并非源于亚洲文化,它源自于1980年代纽约的舞厅文化,与黑人和美国拉丁裔LGBTQ族群的平权运动有关。亚洲并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历史,所以过去在台湾谈论变装文化时,会有种文化断裂的感觉,仿佛把美国的变装文化空运到亚洲。更不用说,早期的变装皇后通常非常华丽且女性化,一定要有大胸部和臀部,表演风格和审美非常贴近西方的 “diva” 文化,大家都要模仿碧昂丝或 Lady Gaga。

但妮妃雅完全不做这件事,她平胸,造型大量使用亚洲传统艺术以及当代普普艺术,表达了变装皇后作为基于性别平权的表演艺术,绝对不只有一种审美。妮妃雅让我们看到,属于亚洲的变装皇后不必复制西方的 “diva” ,可以自己成为一种风格。

本期“端闻”,端传媒台湾记者章凯闳追踪了妮妃雅的封后之路。从他接获参赛通知,到比赛过程的幕后纪录,带你了解这位亚洲皇后,如何驾驭从西方源起的变装文化,收服全球观众的心。

期待你跟我们分享想法,邮箱地址:podcast@theinitium.com


【制作团队】
出品:端传媒音频
监制:甯卉
主持:甯卉
编辑:HY
制作人:陈莉雅
剪辑、声音设计:“缰河媒体工作室”王伯维、孙圣峰、Waven
主题音乐:Axel Kacoutié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 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台湾国会改革修法三读通过,民进党将提释宪,“青鸟行动”升级?|Whatsnew

「现任大法官虽为前总统蔡英文提名,但会否对民进党声请释宪有利则仍待观察。」

端传媒记者 许伯崧 章凯闳 实习记者 江亮儒 发自台北

2024年5月28日,台北,立法院进行国会改革法案审议,立法院内民进党立委向主席台掉垃圾。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4年5月28日,台北,立法院进行国会改革法案审议,立法院内民进党立委向主席台掉垃圾。摄:陈焯煇/端传媒

【报导内容截至28日晚间24时】

台湾立法院今日(28日)持续处理国会改革法案,傍晚4时59分,立法院长韩国瑜宣布完成此次国会改革关键法案《立法院职权行使法修正草案》的三读程序,通过“总统国情报告”、“藐视国会”、“人事同意权”与“调查权与听证权”等相关条文。

三读敲槌后,民进党立委随即在台下爆以怒吼,呐喊“反黑箱,反恶法”,国民党与民众党团则大举欢呼“阳光国会”进行反制。

根据本次三读通过的《立法院职权行使法修正草案》,被质询人若有“藐视国会”行为(如反质询,或拒绝答复、提供资料等),可处新台币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锾;行使调查权部分,国会也得要求政府或社会相关人员提供资料,拒绝、拖延或隐匿者,经立法院会决议可处最高新台币10万元罚锾。

此外,法案还要求总统常态化赴立法院进行国情报告,对于立委进行口头提问时,总统应依序即时回答。

晚间立院继续挑灯夜审《刑法》部分条文,在蓝白人数优势下,晚间10时54分三读修正通过,增订第5章之1“藐视国会罪”,也增订第141条之1条文,规定公务员于立法院听证或受质询时,就其所知的重要关系事项,为虚伪陈述者,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新台币20万元以下罚金。

2024年5月28日,台北,立法院进行国会改革法案审议,立法院内民进党立委向主席台抛汽球。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4年5月28日,台北,立法院进行国会改革法案审议,立法院内民进党立委向主席台抛汽球。摄:陈焯煇/端传媒

不过在立法院审议《刑法部分条文修正草案》之际,民进党立委沈发惠在“广泛讨论”阶段发言,花莲县议会仿效“藐视国会罪”,提案要制定“藐视议会罪”,但现场徐榛蔚反对,沈发惠要傅崐萁回家跟太太好好沟通。花莲出身的傅崐萁闻讯不满回击,双方引发一阵口角,直至韩国瑜出声制止。

除了立法院议场喧闹声四起,蓝绿白立委不断在场内隔空叫阵。立法院外,即便今日阵雨频频,立法院周边的青岛东路、济南路仍持续涌进反对蓝白修法的声援民众齐声反对国会改革法案,下午6时许,主办单位经济民主连合宣布人数已达到1.5万人;到了晚间9时半,主办单位更宣布群众已超过七万人。

运动至今,也开始有群众将此次一连串的反国会改革行动命名为“青鸟行动”。行动名称源自于抗议群众在5月21日聚集青岛东路时,不少人发现只要在社群平台写“青岛东”三个字,演算法就会自动降低流量与触及,有人开始改以“青鸟东”代称,也逐渐形成“青鸟行动”之称。

经济民主连合召集人赖中强也提出六大对策,除要求行政院一定要提出覆议、立法院党团声请释宪等程序外,也呼吁公民团体让行动升级。

2024年5月28日,台北,立法院进行国会改革法案审议,立法院内民进党立委与国民党的立委互相指骂。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4年5月28日,台北,立法院进行国会改革法案审议,立法院内民进党立委与国民党的立委互相指骂。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4年5月28日,台北,立法院进行国会改革法案审议,立法院内民进党立委向主席台掉垃圾。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5月28日,台北,立法院进行国会改革法案审议,立法院内民进党立委向主席台掉垃圾。摄:林振东/端传媒

蓝白强拚国会改革法案完成三读

今日是国会改革五法审理的第四次审议,上午立法院议场7时开放进场,蓝绿持续口角冲突,随后三党随即在议场各自悬挂布条,以口号隔空叫阵。前三次审议期间,民进党团采取拖延战术,使得法案审理进度牛步,28日开议前剩下14条文及1个章节名待审议。

这日议场内虽气氛不若前几次剑拔弩张,但民进党团持续以不断提案、试图拖住审议进程。而蓝白一方,议场内的布条除了前几次审议已悬挂的旧布条外,另也有新的标语:“翻桌耍赖 不是民主”,前方还有一颗“芭乐”画上“叉叉”、“要改革 要查弊”、“绿色极权 不是民主”,也有标语直指民进党“当家闹事 民主之耻”、“用你的魔法打败你”看板,彼此叫阵意味浓厚。

上午9时开议后,截至中午近12时院长韩国瑜宣布休息止,总计处理八个条文,但处理条文内容原先已是不予增订或不予修正内容,换言之,并未更动现有法律。下午3时29分,韩国瑜宣读完条文后宣布,《立法院职权行使法》全案经过二读,他请三党团干部到主席室沟通,宣布院会休息。民进党立委则朝主席台射出有代表“青鸟”的纸飞机。

下午4时,国民党立委再经连署表决通过,直接在二读后《立法院职权行使法修正草案》进行三读程序,民进党不敌蓝白两党立委席次,难以力挽狂澜,下午4时59分,韩国瑜宣布该案完成三读。

绿营沙盘推演,法案三读后的攻防战

此次争议的国会改革五大案包括:总统国情报告常态化、立法院调查权及听证权、藐视国会罪、强化人事同意权、正副院长互选办法,涉及《立法院职权行使法》、《刑法》、《立法院组织法》、《立法委员行为法》、《立法委员互选院长副院长办法》等五法的修法。

本届国会呈现朝小野大格局,三读通过国会改革五法已是时间问题。在台湾,经立法院三读通过的法律,会先送到行政院,行政院则有移请立院覆议作为救济手段。除此,民进党团此前已言明会提出释宪,国会改革争议在三读后将持续延长战线。

首先,以行政院覆议路径来看,依据《宪法增修条文》第3条规定,行政院对于立法院决议之法律案认为窒碍难行时,法案送达10日内,总统可与行政院依法共同提起覆议,要求立法院重新投票,立院应在覆议案送达15日内作成决议,逾期未议决则失效。不过,1997年修宪后,立院重新投票的通过门槛已降为二分之一;换言之,如果有二分之一以上立委决议维持原案,行政院长应即接受该决议。

因此,若民进党透过行政院提起覆议,即可再为阻挡国会改革五法争取至少近一个月的时间。

2024年5月28日,台北,立法院进行国会改革法案审议,立法院外有民众集会,抗议民众把写著“公民捍卫民主”、“重启社会对话”的大型气球,接力传递到立法院前,表达这次行动诉求。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5月28日,台北,立法院进行国会改革法案审议,立法院外有民众集会,抗议民众把写著“公民捍卫民主”、“重启社会对话”的大型气球,接力传递到立法院前,表达这次行动诉求。摄:林振东/端传媒

其次,连日来亦有法律学者接连提出总统可对三读通过法律行使“不公布的权力”。前促转会委员、法律学者罗承宗日前撰文指出,《宪法》规定,总统“应”于 10 日内公布三读通过的法律,他认为“总统公布法律”乍看下是一种义务,不过在学术上向来会把这样的概念列为总统享有的“法律公布权”,而非“义务”。

罗承宗认为,当国会运用政治力践踏民主宪政,制定“显然违宪”的法律之际,总统基于维护宪法的义务,似有拒绝公布的空间。他表示,总统公布法律并非仅是扮演“仪式认证”的角色,更应具备违宪审查功能,留意宪法有无被破坏,这是一种“事前”的违宪审查机制。

东吴大学法律系教授胡博砚则对此表示不同意见。胡博砚对端传媒表示,依目前台湾宪政体制来看,在覆议程序上,已经赋予总统核可的权力,台湾已经设计一个方式去处理问题。胡博砚也说,如果三读法律有宪政争议,目前的机制也有宪法诉讼,最好是由大法官去解决这个宪政争议问题。

胡博砚表示,在台湾,行政权相对立法权,立法权也相对行政权,但总统并不在这样的权力平衡关系中,“如果要总统不公布法律的话,最好是总统不在那个政治游戏中,也就是不在行政、立法、司法的政治游戏中,这样才有超然的地位可以做这样的事。”

胡博砚指出,如果总统今天一旦不公布法律,只会坐实在野党说的“总统有权无责”,“所以叫赖总统来国会质询也不是没道理”。他说,如果总统不公布,就应该负起相对责任,这是一个相对关系,“如果放在德国基本法里就没问题,德国基本法中的德国总统没有直接权利,他不在政治角力中。”

需留意的是,总统即便是未依《宪法》在10日内公布法律,亦无罚责。

 2024年5月28日,台北,立法院进行国会改革法案审议,立法院外有民众集会。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5月28日,台北,立法院进行国会改革法案审议,立法院外有民众集会。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5月28日,台北,立法院进行国会改革法案审议,立法院外有民众集会。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5月28日,台北,立法院进行国会改革法案审议,立法院外有民众集会。摄:林振东/端传媒

再者,民进党团总召柯建铭日前已表态一旦国会改革法案三读通过将声请释宪。依据《宪法诉讼法》第49条,四分之一以上立委行使职权,认定法规范抵触《宪法》者,得声请宪法法庭为宣告违宪之判决。以目前国会113名立委人数计算,只要有29名立法委员行使职权时,认为法律抵触宪法,即可声请宪法法庭为宣告违宪的判决。民进党在国会计有51席次,提起释宪应势在必行。

此外,现任15名大法官(含正、副院长)皆为前总统蔡英文任内所提名,这样的人选结构会否对民进党声请释宪有利,仍待观察。不过在声请释宪之际,可同时声请暂时处分,由大法官裁定有违宪之虞的法律,半年内暂不施行。在声请释宪经审查庭审理、宪法法庭审理后做出“合宪”或“违宪”的决议。

晚间柯建铭指出,一定会提释宪,释宪要等总统公告后才可以提出,民进党团会尊重行政院覆议,处理后总统在要10天内公告,三天后生效,民进党才会依法提出释宪。

柯建铭说,国会改革法案在实体内容绝对是违宪,而在程序部分,包括表决与在场人数不一样,在实体跟程序部分都违宪,“是双重违宪。”

在行政院移请立法院覆议、总统或不公布法律,以及由民进党团提起释宪以外,“解散国会”的主张也环绕在舆论场中。

依据《宪法增修条文》第3条,立法院若要对行政院长提出不信任案,得经三分之一以上立委连署,若二分之一以上立委赞成,行政院长应于10日内提出辞职,但同时得呈请总统解散立法院。换言之,“倒阁案”的不信任案仅需三分之一立委同意,依目前的国会结构来看,执政党或在野党都可发动倒阁,若通过,国会可能被解散并重选。

不过目前执政的民进党,由民进党发动对自家阁揆的不信任案,从政治现实层面来看可能性较低。且不信任案需过半立委同意通过。以民进党身为国会少数来看,要通过倒阁的可能性更低。

过去台湾国会曾三度对阁揆提起不信任案,分别为1999年的萧万长、2012年的陈冲,以及2013年的江宜桦,结果皆未通过。

2024年5月28日,台北,立法院进行国会改革法案审议,立法院外有民众集会。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4年5月28日,台北,立法院进行国会改革法案审议,立法院外有民众集会。摄:陈焯煇/端传媒

“青鸟行动”升级,民团吁战场转向蓝委选区

场外方面,反国会改革声援者组成的“青鸟行动”持续发酵。今日上午即便阵雨频频,抗议民众依然风雨无阻,持续进驻立法院周边的青岛东路、济南路,且随著越晚人潮越多,齐声反对国会改革法案。

现场还出现印有“公民捍卫民主、重启社会对话”黑色大字的两颗巨大白气球在中山南路聚集的人群中,被众人往青岛东路的方向推进。

此外,中山南路上也搭起讲台“学生之声”,不少欲上台发言的民众一个个坐在椅子上排队等待。一位据信是来自中国大陆的女生上台发言,指出国会改革法案三读通过,令她嗅到“威权的气味”,引发台下声援者拍手欢呼。

81岁的怡蓁向端传媒表示,自己是第三次来到现场,今天二度站上“学生之声”野台演讲。她说过去她在海外生活,做出口贸易,不少欧洲友人都向她了解此次在台湾的国会改革争议,而她告诉国外朋友们,这是台湾人民自决的时刻。她的手机记事里还存有一张“欧洲议会强调台湾、中国互不隶属”的图卡,用来发送给海外人士呼吁关注台湾状况。

2024年5月28日,台北,立法院进行国会改革法案审议,立法院外有民众集会。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5月28日,台北,立法院进行国会改革法案审议,立法院外有民众集会。摄:林振东/端传媒

现就读台大城乡所的学生咏竹也接受访问,她表示,自己是第二次来到立院附近,她指自己参与抗议的原因是“看见霸权与控制的危险性”:“这件事情追根究柢,是社会的多元发展可能被限缩。”

咏竹也说,过去参与类似活动时,很常出现厌女的言论,不过这次的行动现场却更有性别意识,不少举著“不要厌女”的牌子,营造更友善的运动空间。

在议场内传出关键条文三读通过后,场外抗议的公民团体之一、经济民主连合随即召开记者会,宣布后续六大对策。召集人赖中强表示,首先,要求行政院一定要提出覆议、立法院党团声请释宪等程序。

不过,赖中强也表示,接下来的法律攻防战,或许将持续一至三个月,他呼吁公民团体让行动升级,“战场不在立法院,而是国民党立委选区”,经民连将培力种子讲师组成“社会对话工作队”,在蓝营立委选区举行社区座谈会,论述国会改革法案对宪政体制的影响。

“第一站就是新北市。”赖中强说,他预告“青鸟行动”尚未结束,且将延伸至全台各地。

2024年5月28日,台北,立法院进行国会改革法案审议,立法院外有民众集会。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5月28日,台北,立法院进行国会改革法案审议,立法院外有民众集会。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5月28日,台北,立法院进行国会改革法案审议,立法院外有民众集会。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5月28日,台北,立法院进行国会改革法案审议,立法院外有民众集会。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5月28日,台北,立法院进行国会改革法案审议,立法院外有民众集会。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5月28日,台北,立法院进行国会改革法案审议,立法院外有民众集会。摄:林振东/端传媒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 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异乡人:在台湾NGO协助孤独死的港人,我眼中的“客死异乡”这件事

「假设日后我成为了这片土地的移居者,是否意味著有朝一日我会客死异乡,又要如何规划可能突如其来的身后事?」

特約撰稿人 湯珮然 發自台北

2024年5月26日,台北富德公墓。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4年5月26日,台北富德公墓。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3年五月,我收到特殊清洁师卢拉拉的电话。“我收到一个清洁的委托,想要请你帮忙⋯⋯”

卢拉拉是我在采访孤独死议题认识的朋友,一直以来,都是我在请教他业界方面的知识。2018年,我从香港搬到台湾。有时候我会开玩笑说,假如我在台湾不幸意外过世,身为独自在台的外国人,之后的事情就麻烦他了。

“是这样的,对方是香港人,不太会讲国语,想说请你帮忙翻译。”

不到一分钟,话筒来熟悉的广东话,因著这样的机缘,我认识了特地从香港来台湾,为哥哥处理身后事的阿晴。

疼痛和错过是人生的常态:暗恋桃花源的错位美学_4.ylog

By: Steven
25 May 2024 at 21:05

借着一杯酒劲儿,我在深夜与你分享前一阵在深圳滨海艺术中心观看《暗恋桃花源》的体验,以及近 20 年来反复看这部戏,我对它的理解和感情。

无论你是否看过《暗恋桃花源》这部话剧,都适合收听这一期节目。这不是一出需要介意剧透的戏,它太经典和熟悉了,哪怕你没有在剧场看过,也应该听黄磊、何炅在《向往的生活》中多次聊过。但话剧的魅力,在于剧场,在于你坐在剧场里感受舞台和当下的氛围、一气呵成的现场表演:如果你先听这一期节目再去看,大体上会对你的观看体验有所帮助;如果你恰好看完今年的巡演回来收听,也能丰富这一次的观剧体验。

在这一期,你会听到:

—- 当代年轻人生存与理想的困境是什么?

—- 为什么当下互联网中有那么多年轻人批评《暗恋桃花源》的声音?它真的「三观不正」吗?观众和作品之间出了什么问题?

—- 为什么《暗恋桃花源》能长盛不衰近 40 年?

—- 当代年轻人爱情观念的冲突

—- 江滨柳是渣男吗?

—- 我和「江滨柳」都非常喜欢新版本的江太太

—- 为什么说这一版江太太终于「成为」了美茹?

—- 美茹恨云之凡吗?

—- 江滨柳 vs 老导演 VS 新导演

—- 1948 vs 1986 vs 2024

—- 悲剧《暗恋》明明是明恋啊!

—- 喜剧《桃花源》到底在闹什么啊?

—- 当代年轻人的困境 VS 暗恋桃花源:美丽的错位

—- 以《午夜巴黎》为例,什么是「黄金年代」?

—- 我们为什么会怀念「黄金年代」?它们美在哪里?

—- 为什么我会不厌其烦地反复观看《暗恋桃花源》?

—- 深圳 5.2 专属版《暗恋桃花源》的演出遗憾

—- 老陶 vs 春花 vs 袁老板:《桃花源》的表演节奏

—- 喜剧的原理:优越感

—- 剧场管理员:“一辈子都在等这十分钟!”

—- 舞台张力被置换的角色:江太太 vs 春花

—- 向外张力的表演:袁老板、顺子

—- 向内张力的表演:美茹、云之凡、江滨柳

—- 修改了设定的暗恋导演,是对时代和当下的回应

—- 逃出来的桃树:福尔摩沙

—- 时代的遗憾,身份认知的迷茫,戏内戏外的游离感

—- 我曾经的剧场生活

|相关阅读|

表演工作坊

暗恋桃花源

暗恋重逢桃花源

暗恋桃花源 1992 电影版

这是我第几遍看暗恋桃花源?

雷雨话剧社与赖声川导演的偶遇

嘉兰图草三剧社在年会上的演出

褪去了锋利爪牙的「黄金年代」标本

台灣光華雜誌《暗戀桃花源》30週年報道

专访:上剧场《暗恋桃花源》专属版 2024 巡演

|登场人物|

苏志斌:前话剧人,设计师,《设以观复》作者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 @ 知乎|SUiTHiNK @ 即刻 / 微博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完美的 37 岁生日礼物

By: Steven
20 March 2024 at 01:23

前几天回家,筱烨跟我说,过段时间深圳要上《暗恋桃花源》的演出了,你要不要去看。我说我不知道有这事,那我们一起去看吧。她觉得两个人一起去看开销太大了,况且如果我俩一起去,那就没人顾小柒了,他也还没到能看懂这部剧的年纪,可是我又那么喜欢话剧那么喜欢这部戏,她就建议我在生日那天给自己买张票,算是送给我的生日礼物。我心想,这也很棒啊,那就这样吧。

就在刚才,我在B站看完了一个解析《暗恋桃花源》的很棒的系列视频,用这个节目跨年了。看完就立刻打开手机买票,顺手就把这个系列节目分享给了谋谋。

谁知道啊!

他说:

我刚买了 5 月 2 号的票!

这下不得了!我一边看着座位一边想着场次,一边想着怎么安排到周三周四演出啊一边反应过来那是五一假期啊,一边吐槽票都没有多少了一边就点了 ¥880 的票,支付了。

他,谋谋,江滨柳,我,小刚,暗恋导演,就这么买在了同一天的场次!疫情三年加去年一共四年没见面了,这回可以一起去剧场看剧!天呐,这会儿我可激动得不得了,一切一切都感觉好不真实!真的超级感谢筱烨的!这也太美好了!

「好像~梦中的景象!」

完美了!完美!

这个 37 岁的幕,揭得好啊哇!

说起来,这个 37 还是我挺喜欢的一个质数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