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下班后的咖啡

By: dimlau
16 July 2025 at 12:15

我的爱喝咖啡,到了一种很不挑剔的地步。尤其是去逛其他咖啡馆,不作为咖啡师而是作为顾客,每一杯咖啡对我来说,都挺好喝。就算是自己店里选品时做大量杯测的时候,不论什么价格的咖啡豆,首先浮现在我脑海里的话往往都是「还不错」,然后才是「不过」……

这和我这么多年喝了太多太多咖啡,对咖啡风味表现的宽容度提高不无关系。但是可以负责任地说,对咖啡品质的要求其实并没有降低。每年选品经手至少四五十支咖啡豆,但能长期留在店里供应的却始终不算太多,原因正在于此。那么所谓对品质的要求,要拿什么作依据呢——毕竟「还不错」算不上什么高标准。

一方面,作为咖啡师,保持自己的感官敏锐肯定是必要的,要学会用客观专业的评价体系来给咖啡豆做一番评价。另一方面,我始终觉得,咖啡馆不必千篇一律,不必都像对待咖啡比赛评委一样对待顾客。在专业评价体系之上,我还喜欢用另一番更有定格咖啡馆特质的方式再做一番筛选。

这些年来,店里的工作算得上越来越忙,除了做咖啡、招待顾客之外,我还要烘焙咖啡豆、做杯测、线下兴趣课、洗杯子、浇花种树翻土除虫、各种清洁整理……所以几乎每天下班后,我都会再喝上一杯咖啡。这一杯咖啡是一天工作的总结,或者是对自己工作的一种奖励。奇妙的是,疲惫仿佛滤网,滤掉了身体的浮躁,反而让感官变得格外澄澈;除了咖啡领域里通用的「茉莉、柑橘、柠檬、莓果、可可……」我似乎能从一些咖啡当中喝到夜空的深邃,星辰的喜悦,晚风的凉爽,街灯的温暖。我想每家店都有独特的性格和想要传达的情感,作为一家慢吞吞开了十五六年的咖啡馆,这种「下班后的咖啡」所能带来的感受,正是我想要分享的。超越产地,无关评分,只是纷繁世界的角落里的一份安宁与慰藉。

fin.

是咖啡;是饮料

By: dimlau
24 December 2024 at 19:43

咖啡毫无疑问是一种饮料;但咖啡馆里卖饮料还是卖咖啡,依然是个值得讨论的话题——不是从原教旨主义的角度。想起聊这个,是因为前几天有客人问拿铁和短笛有什么区别,我说拿铁和短笛都是浓缩加牛奶,只不过比例不同,其他诸如卡布奇诺(曾经风靡如今少有问津)、澳白之类,也是类似的概念。客人接着又问起我店里没有的橙汁美式、生椰拿铁之类新名词,然后感慨:咖啡的种类太多了。

卖饮料的咖啡馆,产品种类自然多样:加咖啡的橙汁、加咖啡的椰汁、加咖啡的石榴汁草莓汁……卖咖啡的咖啡馆也可以有不同的产品种类:单份、双份、拿铁、短笛、澳白、dirty……前者是在探索咖啡与不同食材的和谐拼搭,后者则致力于呈现咖啡细致的口感层次。只要原料优质新鲜,能打动饮者味蕾,咖啡馆没有必要千篇一律。服务小众还是大众,是个人理念和定位的问题。作为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类型的咖啡馆。在提供纷繁口味的饮料店里苛求极致口感,纯属给自己添烦恼,而在专做咖啡的店里抱怨菜单上只有咖啡与牛奶的组合,此番纠结也不必要。

fin.

是咖啡;是饮料

By: dimlau
24 December 2024 at 19:43

咖啡毫无疑问是一种饮料;但咖啡馆里卖饮料还是卖咖啡,依然是个值得讨论的话题——不是从原教旨主义的角度。想起聊这个,是因为前几天有客人问拿铁和短笛有什么区别,我说拿铁和短笛都是浓缩加牛奶,只不过比例不同,其他诸如卡布奇诺(曾经风靡如今少有问津)、澳白之类,也是类似的概念。客人接着又问起我店里没有的橙汁美式、生椰拿铁之类新名词,然后感慨:咖啡的种类太多了。

卖饮料的咖啡馆,产品种类自然多样:加咖啡的橙汁、加咖啡的椰汁、加咖啡的石榴汁草莓汁……卖咖啡的咖啡馆也可以有不同的产品种类:单份、双份、拿铁、短笛、澳白、dirty……前者是在探索咖啡与不同食材的和谐拼搭,后者则致力于呈现咖啡细致的口感层次。只要原料优质新鲜,能打动饮者味蕾,咖啡馆没有必要千篇一律。服务小众还是大众,是个人理念和定位的问题。作为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类型的咖啡馆。在提供纷繁口味的饮料店里苛求极致口感,纯属给自己添烦恼,而在专做咖啡的店里抱怨菜单上只有咖啡与牛奶的组合,此番纠结也不必要。

f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