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和阿拉伯世界如何联手促成加沙协议
美国和阿拉伯世界如何联手促成加沙协议






「除了“极右翼”力量快速崛起,就连传统的“中右翼”政党为了留住选票也正快速向右转」
端传媒特约撰稿人沈宇东 ,端传媒音频制作人陈莉雅
感谢你支持“端闻”,我们希望更多地了解你对“端闻”的想法 >>>立即填写问卷
端闻 podcast 的报导和制作都依赖端传媒会员的订阅付费支持。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播客报导,请成为端传媒会员,支持我们持续产出,也让更多人透过音频获取深度报导和多元观点。
立即订阅,可享端闻听众特别优惠:畅读月费会员9折|畅读年费会员85折|尊享年费会员8折。
收听并关注“端闻”YouTube |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或使用节目的 RSS Feed,在任意播客应用订阅收听。
2024年欧洲议会选举于6月6日正式展开,为期4天,投票将持续到6月9日。
这次选举中,欧盟27个成员国约有3亿7300万名公民符合投票资格,是欧盟框架内唯一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机构。因此,这场选举被认为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民主选举活动,将选出720个议席。
从国际观察的角度来看,五年一度的欧洲议会选举正逐渐成为观察欧洲政治风向的重要指标。今年选举有一个显著变化:欧洲右翼势力的明显崛起。
尽管近年来欧洲右转的趋势早已成为热议话题,但在今年选举中,极右翼议题的重点依然出现变化。
自2019年上一次欧洲议会选举以来,这五年间,欧洲经历俄乌战争和Covid-19全球大流行,安全和经济格局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近几年,欧洲经济持续低迷,连过往被视为“火车头”的德国经济也陷入负增长。
因此,反对绿色能源政策等议题,以及其他一些民生问题,已成为极右翼势力关注的焦点。今年年初爆发的欧洲农民抗议,就是这类议题集中爆发的典型案例。传统上,极右翼所坚持的一些“疑欧”主张有所削弱,但移民问题依然是十年来的核心议题。
本期“端闻”,端传媒兼职编辑沈宇东将解读这场选举,探究近年来欧洲右翼势力崛起的原因,移民问题如何主导各国政治议程,以及这场选举是否会改写欧洲的政治版图。
期待你跟我们分享想法,邮箱地址:podcast@theinitium.com
【制作团队】
出品:端传媒音频
监制:甯卉
主持:杨静
编辑:HY
制作人:陈莉雅
剪辑、声音设计:“缰河媒体工作室”王伯维、孙圣峰、Waven
主题音乐:Axel Kacoutié
「在此次香格里拉对话会上,泽连斯基一改过去的谨慎立场,直言不讳地密集批评中国对俄乌战争的立场。」
端传媒 国际组 发自新加坡
5月31日至6月2日,一年一度由全球国防、安全代表参与的“香格里拉对话会”在新加坡进行。由于2023年中国国防部长李尚福与美国防长奥斯汀(Lloyd Austin)在会场上仅握手寒暄,没有进一步交谈,此后李尚福又卷入对火箭军的整肃而失踪,今年新任中国防长董军与奥斯汀在会场的活动就格外受到关注。(延伸阅读:《习“大清肃”解放军高层,美情报部门指事缘腐败影响战力》)
据《华尔街日报》报导,中美两国外长进行了长达75分钟的会谈。会谈的主题被媒体概括为沟通与降温。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吴谦将称之为“一次积极、务实、富有建设性的战略沟通”。美方重申了重开两军沟通热线的计划,但也敦促北京遏制在台湾和菲律宾附近的军事活动,并警告中方支持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战争将会引发后果。
两人之后进行的主题演讲同样是在总体克制的基调中偶露锋芒。董军的演讲主要关于“地区各国山连山,水连水,唇齿相依,是天然的命运共同体”,但在涉及台湾时,董军言辞激烈,称“外部干涉势力正在以切香肠的方式不断地虚化掏空一个中国原则”,并威胁“谁敢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必将粉身碎骨,自取灭亡”。(延伸阅读:《赖清德、萧美琴就职,就职演说显示对两岸事务强硬态度》)
较去年李尚福的“中国军队不会有丝毫迟疑,不畏惧任何对手”,董军此次的表态来得更为情绪化。随后董军又不点名批评菲律宾“在外部势力的煽动下,毁弃双边约定,违背自身承诺,有预谋地挑起事端……配合外部势力在本地区部署中程导弹”,并威胁这将导致其“引火烧身”。
奥斯汀的演讲主旨是强调印太仍是美国的优先行动区,并例举近年来美国与印太国家的防务合作成果,但期间也特地为菲律宾总统马科斯演讲中所说的“南海法治”一说背书,并将中菲争端称作“菲律宾面对的骚扰”。有趣的是,在奥斯汀演讲结束后,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院曹延忠大校提问,美国是否在建立“亚洲版的北约”,并暗示俄罗斯之所以入侵乌克兰是因为“北约东扩”使然。随后奥斯汀驳斥了曹关于俄乌战争原因的说法,引来场下听众长时间鼓掌。(延伸阅读:《印太战略构想:对“均势”的幻觉与被推高的战争风险》)
而在因中菲争端而同样受到关注的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Ferdinand Marcos, Jr.)的主旨演讲中,许多篇幅用于强调菲国捍卫海洋主权的决心。在提问环节,中国国防大学国际防务学院院长徐辉少将对其发起挑战。然而由于徐用时过长,且始终在陈述自己关于“三项原则”和“三个不”的看法,被主持人语带讽刺地打断。最后,徐问马科斯,是否认为菲律宾的行为是在“破坏区域的长期和平”。而在回答另一位与会代表的问题时,马科斯表示,只要有一名菲律宾公民——无论军民——死于与中国的冲突,那就是一条(战争)红线。
但获得全场最多关注的却是意外来到新加坡访问并参会的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
在新加坡,泽连斯基先后会晤了印尼当选总统普拉博沃(Prabowo Subianto)、东帝汶总统拉莫斯-奥尔塔(José Ramos-Horta)、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新加坡总统尚达曼与总理黄循财,随后来到香会发表主旨演讲。演讲的一个重点为推广即将在瑞士举办,由乌克兰主导的和平峰会。据泽连斯基介绍,已有106个国家确认将参加此次峰会,其中包括超过70位国家领导人。他话锋一转,指俄罗斯正在通过封锁粮食、农产品等手段威胁一些国家不得前往参会。随后又不点名指出“今天”收到了“一些国家”帮助俄罗斯破坏峰会的负面信息。
在此后的外媒群访会上,多数记者的问题都有关中国,而泽连斯基亦一改过去的谨慎立场,直言不讳地密集批评中国对俄乌战争的立场。对于中国和巴西表示不会参加没有俄罗斯的和平峰会,泽连斯基表示乌克兰是战争受害国:“没有人有资格告诉它战争该如何结束”。
对于中国正在积极支持俄罗斯国防工业生产的报导,他认为,“如果中国支持俄罗斯,战争将会更长久,这对全世界来说都是坏事”,也违背中国所宣称的尊重乌克兰领土和主权完整。
关于和平峰会,泽连斯基明确指出,俄罗斯正在利用中国在地区的影响力,试图破坏峰会。“很遗憾,中国这样一个强大的独立国家成了普京的工具。”他称他国可以不参加峰会,但如果破坏峰会,阻止他国领导人参加,这就是在支持战争。而如果支持侵略者,就意味着“和它遵循同样的生活规则,有着同样的国家政策”。
此外,泽连斯基还表示,中方始终不愿接受和平峰会的邀请,也不与乌方进行面对面对话。两国之间目前没有很强的联系,“因为中方不愿意”。
而上文提到的徐辉少将则在会场外接受采访时表示,他想“奉劝”泽连斯基,“要考虑乌克兰人民生命的价值,要搞清楚他在为什么而战”。而作为论据,他引述了由俄罗斯宣传机构炮制,并在中文互联网上大量传播的虚假消息,称“拜登说要战斗到最后一个乌克兰人”。徐的这段话引起不少批评,随后被从多数官媒频道中删除。
香会结束后,泽连斯基又出乎意料地飞往马尼拉,正式访问菲律宾。泽连斯基在菲律宾感谢马科斯总统前往瑞士参加和平峰会的决定,并表示今年将在马尼拉设立乌克兰使馆。在马尼拉,泽连斯基接受了菲律宾媒体 Rappler 专访。面对记者有关乌克兰遭俄罗斯侵略与菲律宾在南中国海所遭挑战之间是否有相似之处的问题,泽连斯基给出了肯定答复,并且表示,“如果乌克兰沦陷,被俄罗斯完全占领,我们就会在其他大洲看到这场战争。它有可能发生在你们的方向,你们的地区。”(延伸阅读:《海上摩擦加剧,中国菲律宾关系滑向寒冬》)
根据《金融时报》近期的一篇报导,泽连斯基正因战争局势与和平峰会的前景而“深感焦虑”,并且非常担心华盛顿与俄罗斯展开谈判,并在大选前结束战争。
报导指,泽连斯基的办公室甚至向官员和议员发布了一份备忘录,要求大家“批评”拜登与习近平不参加峰会。
即使在香会现场,他也流露出了自己的担心:“如果在我们的和平峰会后,俄罗斯也举办一场有许多国家参加的会议,这将表明世界的分裂,这是一个不好的趋势。”(延伸阅读:《图解24年春季乌克兰前线危机:新美援终获批,但远水不解近渴》)
目前,中方对于泽连斯基的批评似乎选择了淡化、回避处理。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6月3日的例行记者会上,使用“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光明正大”等四字词语形容中方的立场与做法,并没有选择回击。截止截稿时,对于泽连斯基在菲律宾接受采访时所说的话,也尚未见到中国有官方回应。上海官媒“澎湃新闻网”曾以“碰瓷南海?泽连斯基访菲鼓噪‘今日乌克兰,明日菲律宾’”为题转载了访谈视频,但随后报导被删除。
而据中国外交部网站,乌克兰副外长6月6日飞赴北京,和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进行了双方外交部级别的磋商,并“就乌克兰危机以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意见”。
「莫迪政府在此次大选中的失利和其经济政策扩大了贫富差距有关。」
特约撰稿人 阿齐
将近3个月的分阶段投票后,2024年的印度大选在6月4日落下帷幕。开票结果显示,现任总理莫迪领导的执政联盟“全国民主联盟”(NDA)获得议会过半席次,有机会组建政府。如不出意外,莫迪将成为印度历史上少有的连续任职三届的总理。
不过,莫迪所属的执政党印度人民党(BJP)此次表现让许多观察者大跌眼镜。相比上届2019年大选中获得的超过300个席位,印度人民党此次只获得240个席位,丢失多达60多个选区,也失去了单独政党过国会半数的优势。
而反对党组建的由拉胡尔·甘地(Rahul Gandhi)领导的印度国大党(INC)牵头成立的“印度国家发展包容联盟”(I.N.D.I.A)此次大概率获得约201个国会席位。其中印度国大党99席,是2019年选举结果的两倍。这也是2014年来,印度反对派政党联盟在对垒莫迪时获得的最好成绩。
印度大选是“地球上最大规模的民主选举”——登记选民数量达到9.7亿,政府动员超过1500万公职人员参与选举工作。此次选举还遭遇印度北部的极端炎热天气,连续多日气温逼近50摄氏度,仅在北方邦就有超过30名选举工作人员因此中暑殉职。
选前,多数评论都认为莫迪将不意外获得第三个任期。莫迪阵营也打出希望获得超过400个议会席次,达到议会三分之二多数的口号——“Abki Baar 400 Paar”,即“这次要400席”。三分之二多数,也是修改印度宪法所需的议会席次门槛。(延伸阅读:《“最后的民主选举?”印度大选面临的威胁|端闻 Podcast》)
6月1日选举结束后,印度数家电视台和机构公布了其出口民调结果。这些结果均显示莫迪和印度人民党会以大比数赢得大选——其联盟将在议会下院543个议席中取得353至 401个席位。这一民调结果当时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
但6月4日的开票结果显示,这些民调和实际投票结果相差巨大:莫迪的执政联盟不仅未能达到三分之二多数,还在其重要的北方票仓遭遇了巨大挫败。
根据当地时间截至4日凌晨的开票结果,印度人民党在印度人口最多、议席最多的行政区北方邦(Uttar Pradesh)遭遇了巨大挫败。印度人民党此次在北方邦只获得34个议席,比2019年大选少了23席,比2014年大选少了32席。而北方邦本次选举的最大赢家是传统本地政党“社会主义党”(SP),获得36个席位。(延伸阅读:《得北方邦者得印度?执政印度人民党大胜后,莫迪势续推改革、争取连任》)
北方邦历来是印度人民党最重要的票仓,也是莫迪亲自参选的选区所在地。一些分析认为,此次莫迪和印度人民党在北方邦的失利,源于其过度推行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政治意识形态,一方面其忽略了基层民众的经济诉求和福利,普通人对通货膨胀、失业率高企和官商勾结积累的怨气通过选举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反对党联盟在北方邦实现了深入整合,将中等种姓和不可接触者的政治力量合而为一,在多个选区成功击败了印度人民党推出的候选人。
除北方邦外,印度人民党还在孟买所在的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西部的拉贾斯坦邦(Rajasthan)、南部印度高新科技重镇班加罗尔所在的卡纳塔克邦(Karnataka)等地大幅丢失了议席,这些邦此前都被认为是印度人民党的重要议席来源。
随著选举结果逐渐明朗,莫迪和反对党领导人都发表了公开讲话。
在演讲中,莫迪表示自己将领导组建联合政府实现第三个任期。他除了历数自己此前的政绩之外,还感谢了选举工作人员,称在炎热天气下维持110万个投票站和500万台电子投票机是巨大的成功,尤其是克什米尔的投票率“创下历史新高”,“让批评印度的人无处遁形”;此外,莫迪还向支持者们表示,尽管反对党全部团结起来,但是获得的席位仍然没有印度人民党一个政党多。(延伸阅读:《才废克什米尔自治,又燃族群冲突火种,莫迪想要一个怎样的印度?》)
反对党领导人拉胡尔·甘地则在演讲中手持一本印度宪法,表示反对党联盟阻止了印度人民党和莫迪获得三分之二席位,保护了印度的宪法和民主制度:“我对印度人民无比骄傲,我对大家阻止了这次对宪法的进攻而无比骄傲”,“是印度的穷人——工人、农民、不可接触者、部落民……是他们挺身而出拯救了印度宪法。”
在此前的选举宣传中,反对党联盟多次宣称:一旦莫迪和执政党获得了超过三分之二多数,他们就将动员修改印度宪法,将印度的国家体制从世俗主义改为印度教神权政治。
一些分析认为,莫迪政府在此次大选中的失利也和其经济政策过度倾向印度的财阀寡头家族,忽略了穷人的基本生活,扩大了贫富差距有关。《印度教徒报》6月4日晚间的一篇评论文章就指,大选结果传递出了一个“清晰的信号”——人们对经济分配情况不满,要求经济正义,要求政府面对失业问题、零工经济问题、物价上涨问题和工资过低问题。(延伸阅读:《印度大罢工:在私有化与疫情夹击下,伤痕累累的印度人民》)
而据英国《金融时报》报导,在出口民调数据出炉后,与莫迪政府关系密切的印度亿万富翁阿达尼(Gautam Adani)旗下的数只股票一度大幅上涨,但6月4日随著大选计票进行,其旗下企业股价大幅下跌,其中阿达尼港口和经济特区(Adani Ports and Special Economic Zone)当日收市时下跌了21%。
路透社则指6月4日当天,外国机构投资者在印度股市上抛售了约合15亿美元的印度股票。
「过去14年,英国人赚到钱吗?答案:几乎没有。」
特约撰稿人 谢达文
英国将于7月4日举行大选,届时下议院的全部650个席位都将改选,保守党的14年执政也很可能在今夏告终。在未来一个月,端将刊出关于英国政经﹑民生政策的懒人包与梳理现况的数洞栏目,亦将刊出一系列专访及其他相关专题。请按此追踪“2024 英国大选”系列。
另外,端也推出了免费的英国大选新闻信,请按此订阅。
5月22日,英国首相辛伟诚在唐宁街前,在没拿伞也没人撑伞的情况下,淋著雨宣布将于7月4日举行下议院改选。在演说中,他强调只有自己有“足够清晰的计划”,能够带来经济稳定。
经济本来就是选举“必答题”,民调公司YouGov最新的调查显示,有半数的英国选民认为经济是国家当前的前三大重要议题,是最多人选取的选项。但同一份调查也显示,有将近7成的选民认为政府对经济问题处理不佳。而面对长期落后于工党两成之多的民调,保守党政府最近不断强调经济正在“逐渐转好”、已经“度过难关”。确实有一些数字可以作为证据:比如通胀(通膨)率终于回到相对正常的2.3%,显示物价渐趋平稳;2024年第一季经济成长率0.6%,虽然仍旧不高,但已是两年来新高,更代表英国走出衰退期。
但对此,工党的反击其实非常简单:这只不过代表最近稍微不那么差,但保守党执政这14年来,经济真的有比以前好吗?
而一旦采取这个中长期的观点来看英国经济,2010年至今的保守党政府只能说是表现极差。自2010年保守党取得执政权的14年以来,英国人均GDP成长率每年仅有0.8%,单就这项指标而言,是战后历史上最差的成绩,更是唯一没有达到1%大关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