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笨还是蠢

By: Anonymous
21 February 2025 at 01:10

DUN.IM BLOG

DUN.IM BLOG

面对错误,面对失败,人们经常会自责:「我真蠢」。通常我不会劝慰,因为我理解,这种自我惩戒能带来一种另类的爽,和挠发痒的伤口一个道理,不让挠就是不人道。但我的确认为这里的中文有一点小问题,「蠢」不是合适的那个字眼,「笨」才是。蠢和笨有很大区别吗?这两个字不是经常连在一起用的么?在我的理解里,蠢和笨是两回事,蠢人和笨人也是两种人。

过几天就要到二十四节气的惊蛰了,据说惊蛰会打雷,把蛰伏在泥土里的小虫子唤醒。虫子在泥土里蠕动,东北方言所谓的「蛄蛹」,就是「蠢」字的来源—意思是笨拙迟缓,看字型就很清楚了,蠢就是春天的虫子嘛。重点在于虫子,虫子这种形态局限了虫子的可能。换句话来说,虫子的问题不在于笨拙迟缓,而是它没有办法认识这个世界,甚至也无法认知自己。当然,虫子肯定不会觉得自己笨拙迟缓,每一刻都蛄蛹得很自信,不信你随手捡起一条感受一下它蛄蛹的气力。

笨在我理解里是思维慢的意思。别人花 5 分钟想明白的事情,笨人可能需要半小时。别人听一次就能理解的东西,笨人也许要反反复复许多次才成。

但是和蠢不同,笨人是有光明未来的,他只是慢,又不是根本不会去想,根本不会去做。无非是聪明人通常早到,笨人会晚点。笨人知道自己是谁,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怎么做,这是和蠢人最大的区别。

而且,笨也不是什么多大的坏事。「笨」字有个竹字头,它最早的字意是竹子的内膜。所谓「竹其表曰笢(mǐn),其里曰笨,谓中之白质者也。其白如纸,可手揭者」,竹子的表皮叫做笢,内里叫做笨,就是其中白色部分,它白得就像是纸,可以用手揭下来。用来形容人的时候,意思是纯洁清白。后来不知道怎么转成了笨重的意思,形容一个人的身量,最后又转成了今天的头脑迟钝不聪明的意思。所以,有人说自己笨,不妨理解为自己因为纯洁清白因而显得有些头脑简单,那是不懂欣赏而已。

所以,当有人自责或评价的时候说蠢,我就要仔细看一下,但通常看下来,人们只是笨而已,也就是思虑的周全,或者事情的完整。不过是个过程中临时的困境,调整一下,重新尝试几次,也许就能做全或者完成,无非是多了一些周折罢了。

笨没有问题的,比别人多废一点时间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最终能抵达就行。而蠢是绝计不能的,笨人起码会承认自己笨,而蠢人对自己的蠢不知不认毫无觉察,这就是问题所在。

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厌蠢症」,我会常常反思一下,的确是有这个问题。看到一个人的一句话,看他怎么选择中文词组,看他怎么组织句子,怎么交流沟通,我就可以推断这个人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那么想。如果我认为对方会在自己的这种想法里怎么都出不来,那我就会瞬间失去耐心,因为那是蠢,蠢因为无自知无自省,所以是无药可救的,继续交流完全是在浪费时间精力。

事实上,当一个人会自责的时候,就只能是笨。因为蠢人不知不认不改,是不需要自责,更不需要反思,自己永远是对的,错的是全世界。如果一个人还能自省,说明并不蠢,还有找到出路的希望。别做「蠢人」,多少为自己的未来保留一点希望,保留一点光明。有这一点点光亮在,可以和任何人事物友好相处,人就可以继续前进,也就依然有可能最终抵达。此外,出于人道主义精神考虑,谁也不希望每天醒来,满眼看到的都是浪潮一样的蛄蛹而来吧?那我还过什么个劲儿呢?

话都说不清楚

By: Anonymous
5 February 2025 at 13:27

DUN.IM BLOG

DUN.IM BLOG

我们还年轻,可不想看到这个世界处在毫无自由、隐私的边缘。

最近有很多人假装关心,问我是如何更好的使用 AI 的,那我也就假装解答一下。我认为任何人都应该学习利用 AI,我分享自己利用 AI 工具经验和技巧思考,信息量已经足够多了。但是想要做到,可能还需要自己去探索,去做大量尝试。

很多人希望我直接出个教程,甚至最好是个视频教程,自己好按图索骥,照猫画虎。但我没兴趣,讲述起来太麻烦,我不想自己太累。这样一来,就会有人说我傲慢冷漠,说我小气藏私,说我老登加爹味,诸如此类的酸话。其实我是真的累,心累,很早就把自己的期待降到了最低。比如说如何在国内使用 AI 的话题,我早分享过,甚至还贴出了链接。但是总有人不断来问,所以我说他们是「假装关心」,连提问前先搜索一下都做不到。

对此我能理解,因为我没期待。我不期待每个人都会关心我的分享,我也不期待每个人在提问前会主动搜索信息,我习惯了张嘴就问,所以我相信 AI 更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现在国内也普及了 AI,我又发现了一个更加致命的问题:很多人连话都说不清楚。

对,我说了,你只需要像是和人说话一样吩咐 AI 去做事就好。我观察了几百条和 AI 之间的互动,看完内心充满了同情。

很多人的确是用和人说话方式来和 AI 交流,我仔细看了,他们平常可能就是这样和人说话的,所以看完我极度同情那些不得不和他们对话的人。他们所面对的,是混乱含糊,逻辑不清,而且相当粗鲁无礼的对话内容。

事实上,人类让 AI 去做什么事,这是在下达指令、请求。为了便于大众接受和实用,这里抹去了指令、咒语、提示语、Prompt 一类的术语,而是用大白话说:你像是和一个人说话那样,去吩咐 AI 做事。但它本质上就是个指令请求,这一点不会因为描述方式改变而改变。

那么,无论对面是一个人还是一个 AI,你给出的指令请求应该清晰明了,好让对方明确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去做—让我吃惊的是,很多人根本做不到这一点,他们连话都讲不清楚。

我看到,很多人上来张嘴就是:「给我分享」「给我照片」。什么图片?关于什么的分享?具体是要给你建议还是帮助解决需求?谁知道你心里想着的具体是什么?

还有人上来就问:「送什么好」。谁送,送谁,为什么送,双方什么关系,什么地区,什么当地风俗?一概没有。于是,AI 弄了一些关于赠送礼物的片汤话回复。看完马上不高兴了:「我要的是送礼的推荐,东西呢?!」。

人可能真的是生来就有不同。我朋友的女儿,我管她叫小妹,小学生一个。有天发来语音问我 AI 绘画的事情,说是让 AI 画了一张仓鼠的图,很不满意,问我应该怎么弄。我让她把自己给 AI 的指令/请求/咒语/提示语/Prompt 发来让我看看,看完之后,我重新构造了一条发还给她,跟她讲:

AI 要知道画什么,你就得给出一系列明确的指示—什么载体、什么材质、什么风格、什么角度、什么镜头、什么光线,然后角色是什么神态、什么姿势、什么动作、什么状态、什么地点、什么空间、什么氛围,你得清晰地指定了,才不会出现你想要 AI 画一张油画,它给你一张照片或者漫画的悲剧。小妹当场就能理解,高高兴兴蹦蹦跳跳自己去尝试了。

我一点都不担心小妹,多余的一句叮咛都没有。为什么?因为我见过她提出请求,我们一起吃饭的时候,她说:「我能不能要两个冰淇淋球,一个香草的,一个巧克力的」。停顿了一下,又补充说:「我可以和妈妈一起分着吃」。

要求非常清晰非常明确,所有人都能听懂她要什么。甚至她还考虑到对方用吃太多不好作为反对理由,预先把补丁给打上了—不是自己一个人全吃掉。

许多人活几十岁,不如一个孩子。我朋友的一任失败前女友就是如此,一开口所有人都想跳上去打。每次她一开口,就是盯着你娇憨地一句:「要」「想要」「我要」「想吃」。她是说什么,你要什么?为什么要?有什么必要?他妈的宾语呢?要煎饼呢要要要!

把话说清楚,把请求把要求把指令一二三四说清楚,让人能听懂,知道你的意图,可以明确根据你所说的去执行,我真的没有想到这其实是一项极高的要求,有那么多人居然做不到,更别说与人真诚的讨论/交流/商量/沟通。这样说起来,我先前的期待其实还不足够低,人们不单不会主动搜索找寻答案,人们连把话说清楚都有相当困难。

总听人在讨论 AI 替代人类的话题。我现在觉得这种讨论都多余,说什么人类和 AI 竞争呢?很多人连话都说不清楚,无法表达自己的意图,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本身在人类社会里就会被交际和工作所排斥,因为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想要表达什么,如何与其相处,哪里还需要等到被 AI 替代的一天?现在就是高度可替换的。

我以前说,将来的人们可能写不清楚,只能拍个视频出来。现在我担心视频怕是也不成,因为你都不知道他在视频里颠三倒四、莫名其妙说了些什么,世界上就找不出几个人来能听懂。

认错要快,感激要慢

By: Anonymous
2 January 2025 at 14:57

DUN.IM BLOG

DUN.IM BLOG

有人问我,怎样才是最好的认错时机?说是一直在热身,但始终下不定决心向对方「低头」。

这个问题问我可能没什么用,因为我早就过了那个阶段,我现在的原则是有错当场就认了,绝不过夜。认错要快,这就是我的态度。在网上,有时候我因为理解错误,或者过度自信,结果错怼了人。我的做法是立即认错,有时候还要把留言置顶,让更多人看到。

站在我的角度,我有更为充分的理由不能向网上的一位陌生人「低头」,我也有足够的语言技巧可以把问题搅得天翻地覆,反正大多数读者都会无条件站在我那一边。那我为什么认错得如此爽脆?

因为从心理上来说,因为我的过错而对他人造成了伤害,每多过一秒钟对方的愤怒都会上升一个等级。人在一开始是会期待认错的,如果认错准点到达,那么一切都好说。

最可怕的是人等待到一定时间没有得到任何错意,那么这个人就不再期待认错,而是转向去想着报复,这就会把小矛盾变成私人恩怨,伤害就一定要用伤害来弥补

所以,准点认错都是不够的,最好提前认错,越早越好

至于说自己的面子,或者说是虚荣心,我是这么看的:世间最不值得投入时间精力金钱的就是这类东西,没有一次维护是成功的,没有一次维护从长远上看是有价值的。

尤其是为了面子而坚持不认错,最后很可能连面子带里子全部都会失去,自己会成为错误本身,也会成为错误的代价,而且会是高价。

有错当场就认了,对于自己而言,无论自我感觉多么难堪,认完错后对方表示原谅的一瞬间,事情就可以放下了。我认为这就是认错的福利,人从此不再需要自我折磨,也无需活在后悔或者懊恼之中。

问我什么是合适的认错时机,问我究竟要不要认错,这不是提问,这是人在受折磨。折磨是从哪里来的呢?都是自己找的。

与此对应的,感激要慢,类似的话我说过不止一次。但我觉得值得多说几次,因为人们认错的机会少,但是需要感激的场合多。

收到他人的礼物,得到他人的帮助,受了他人的恩义,有些人坚持当场就要回报,就要感激,觉得不那么做就是占别人便宜。在我看来,这要比坚持不认错还要糟糕。

人际关系不是去小超市买东西。别人送你个礼物帮你个忙,就是老板给你一瓶水,你当场刷过去 3 块钱,大家就算是两清了。清不了的,别人帮助你,你首先得承情

承认这是个人情,是一份情意,然后接受这一份人情,珍惜这一份情意。立即感激,那是要两清的意思,效果和直接打脸差不多—不承认礼物的心意,不承认得到帮助,不承认有任何恩义的存在,大家彼此之间就是个交易,不要有任何羁绊,不要有任何因果。

「蒙此大恩,容后再报」这不是单纯的客气话,「容后再报」的意思就是承情。

去年,我大学好友的遗孀和女儿想去母校看看,但是找不到门路进去,问到我这里来。后来,经我在网上求助,许多老师校友伸出援手,非常妥帖地解决了参观的所有手续。接下来,我做了三件事:

这就是我的个人做法。认错要从重从快,这样对方才会从不痛快变成痛快。认个错还要分步骤,讲策略,那就是自找麻烦,每过一分钟都会让你的错意贬值一大截。迟到的认错就和迟到的正义一样,是一种羞辱。

感激要慢要审慎,要考虑对方的想法,要考虑对方的接受程度。不好把人际关系变成生意或者是借贷,除非你的确不想承这份情,那么当场还礼就算是含蓄地拒人于千里之外。

现代人的习惯刚好相反,认错的时候很慢,很审慎,开口索要帮助的时候很快,很频繁,得到帮助之后感激更快,更干脆。

总体上来说,给人一种不值得相处的感觉,一切都是一笔交易货到付款的感觉。不过,如果现在人人都如此,也是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主打一个短平快,主打一个不粘锅,也不是不可以,反正人间是所有人的人间。

ChatGPT 中文语音对话测试心得,头脑风暴、即时口译、冥想教练

By: Anonymous
25 September 2024 at 15:38

DUN.IM BLOG

DUN.IM BLOG

我们还年轻,可不想看到这个世界处在毫无自由、隐私的边缘。

之前让许多人惊艳的「进阶语音模式」功能,今天开始陆续针对 Plus 与 Team 用户推出。这个模式最大的特色,就是可以用更加自然〔接近于真的跟一个人聊天〕的对话方式,让用户通过语音与 进行交流。

相较于旧版的功能,新的语音交谈过程更加流畅、AI 反应迅速、接话过程几乎没有等待,也能随时打断 AI、插入新话题,除了可以支持多国语言在同一个对话中自由切换外,还能让 AI 模仿或调整各种对话风格等等。

那时候在 推出的官方中,这个 AI 进阶语音不只是更自然流畅而已,他还可以结合看的功能〔摄影镜头〕来回答用户问题,或是在语音中识别出用户的情感而提供对应的回应,这些跟原本拟人化的语音结合在一起,效果确实令人惊艳。

不过目前的「进阶语音模式」功能,似乎还没有当时视频中「完成体」的样子,在我实际的测试中,目前的〔2024/9/25〕的「进阶语音模式」有下面这些特点与限制:

ChatGPT 中文语音对话测试心得,头脑风暴、即时口译、冥想教练

我测试了几个 ChatGPT「进阶语音模式」的情境,下面跟大家「纯心得」,之所以叫做纯心得,就是因为我没有时间录制成视频再剪辑,所以真实过程其实是手机 上的语音对话,但我就用事后图文的结果来说明

首先,我之前就尝试过,利用跟 ChatGPT 进行一来一往的语音对话,一起构思一个企划案、文章草稿,例如,ChatGPT 假装成一个采访者,采访我对某个主题的想法,引导我把想法说出来,最后我就可以把这些内容转换成报告或文章。

旧版本的时候,其实我就已经觉得满好用的,只是那时候 ChatGPT 的每一次回应「要等很久」,所以对话过程相对生硬很多。

但使用新版的「进阶语音」模式,整个对话讨论过程完全不需要等待,AI 几乎都可以立即回应、接话,而当我 AI 说的东西走偏时,我也可以立即打断他,重新拉回主题。

最大的改变就是整个过程会更迅速,更节省时间,而脑中的想法可以更顺畅地说出,更有头脑风暴的感觉。

我喜欢用这种来回对话的方式,把很多想法激发出来。

经过完整的语音讨论后,请 AI 统整前面的讨论,整理成报告、文章的草稿。

不过,最后这一段我用的是文字的指令,当我这样做之后,这个聊天室就不能再进入进阶语音模式了

其实现在有很多 App 可以做类似的事情,无论是真人还是 AI,有一个在线家教,通过语音来教我们学习一些事情。

于是我试试看让 ChatGPT 通过「进阶语音模式」,当一个冥想教练。

首先,我先试试看在对话中让他调整语调。〔毕竟冥想教练的语调应该更缓和、舒服一点〕

然后我请他当一个冥想教练,通过进阶语音模式,引导我进行深呼吸的练习,或是引导我做大脑放松,效果还可以,这看起来也是一个适合 ChatGPT「进阶语音模式」做的事情。

当然,在这种特别需要情感的情况下,AI 的声调听起来还是比真人的语调生硬一点点。

或者,我也请 ChatGPT 通过「进阶语音模式」当一个英文家教,带我练习口说。

相较于旧版本,因为现在对话过程更流畅,所以更有面对面家教的感觉。例如我先跟他说明想要学习的背景,通过讨论,我们决定一起来练习旅行中的英文。接着 AI 提示我可以先练习餐厅中使用的英文,于是他先说几句如何点餐的用语,然后要求我照着念一次,并且会给我即时回馈。

这部分的过程非常顺畅也满有用的,而且可以通过对话随时调整成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比很多固定的英文学习 App 更好用。

我也尝试看看把这样的「进阶语音」当作翻译来使用看看,以后如果有旅行、会议场合,可否帮我更快速、流畅的翻译双方沟通的内容呢?

首先,我进入语音对话后,先做一些设置,请 ChatGPT 充当即时口译的角色,并告诉他听到什么语言时,要口译成什么语言。

然后我说了一段中文,他很顺畅地直接翻译成正确的日文内容,当然,是用说的说出来。

然后我尝试在不同的语言之间切换,ChatGPT 的 AI 语音都可以即时口译成我需要的另一种语言。

而且当使用台语〔闽南语〕沟通时,ChatGPT 的 AI 语音也能听得懂,并且也会用台语回答。

整体来说,昨天初步测试,上述几个应用情境,对我来说就可以生成很大帮助:

使用 ChatGPT Plus 或 Team 版本的用户,值得试试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