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Yesterday — 31 August 2025Main stream

【中国哭墙】八分半下架,我居然想到了您(8月1日-8月31日,2025年)

31 August 2025 at 12:00
CDT 档案卡
标题:八分半下架,我居然想到了您(8月1日-8月31日,2025年)
作者:中国数字时代
发表日期:2025.7.31
作者:李文亮医生微博下的留言者
主题归类:中国哭墙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CDT编者按:2025年8月1日—8月31日,距离李文亮医生去世已1957—1987天。这位在武汉新冠疫情期间因为说出真话成为悲剧英雄的普通眼科医生并没有被民众遗忘,为公共安全与健康充当“吹哨人”成为他闪亮的墓志铭。在李文亮医生留下的微博的评论区,“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写下日记”,“诸多双耳朵仍铭记着他吹出的悠长哨响”,网民们在这里和李文亮医生一起分享和倾诉自己的生活与命运。正如一位网名为“一朵默默绽放的花儿”的新浪网友所说:“李文亮微博成了‘互联网哭墙’,一个安放人们良心的地方。”

因为李文亮的微博随时可能被网络审查部门下令删除,中国数字时代对李文亮医生微博下的网民留言每日片段精选备份,直到该微博账号被关闭为止。

img
img

以下为中国数字时代编辑摘自李文亮医生微博下的留言区:

2025年8月1日—8月31日:

张张你要加油呀: 亮哥,很久没过来看你了,来跟你报告个好消息,我买房啦,住在自己的小窝里幸福感爆崩,每天都很开心,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啦

用户8001876998: 道长的节目被下架了 之前听他读大家给你的留言的时候曾经泪流满面~现在只留一声叹息~

Muse0718: 李医生第一次给您留言 道长八分185集说了很久关于你的故事 今天节目都下架了 我很难过 不知道去哪里找道长 就想给你说一说 谢谢您[心][心][心]

XYMT688: 八分半下架,我居然想到了您。没别的,就是想要说点什么。

-四喜丸子: 李医生 道长的播客被全平台下架了 又去重新听他的旧节目 特意翻到道长读您评论区留言的那期来听 李医生 您说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 然而现在连这么温和的声音也容不下了

宇野Suki: 文亮,有个妇产科资深女医生跳楼了。[泪]这几天心里很不平静。

牛马老李: 河南妇产科一位非常优秀的邵医生跳楼以死明志[泪][泪][泪][泪],这个世道怎么了[泪][泪][泪]

张门永存: 老李 同为医护工作者 看到邵老师的以死明志真的是痛心万分 谁又能真的理解我们医护人员啊[泪][泪][泪][泪][泪]

Jiasunshines: 看到周口妇产科医生跳楼事件,真是意难平[泪]

是一个纸团: 邵晓蓓老师长期被恶意攻击去您那边了,我们又失去了一位好同志,希望你们在那个世界一切都好是一个纸团: 邵晓蓓老师长期被恶意攻击去您那边了,我们又失去了一位好同志,希望你们在那个世界一切都好

痴心王想不想: 李医生,河南的邵医生去看您了,怀柔的支书夫妻尹女士和蔡先生也去了。。。他们都是好人[泪]

Xavier2026: 今天特地去公园看看,已经有鲜花摆上了。
file

满杯芝士奥利奥: 李医生 我今年考上家乡城市的警察啦 好想你呀 我一定做一个超级超级正义的警察 超级超级好的人 和你一样。

誓做抢票小能手: 2025.8.8 原来还有这么多人来李医生这里[泪]

乒乒乓乓962464520: 李医生,最近接连几起校园霸凌、亮证姐、还有虐猫事件让我焦虑失眠,为什么有些人骨子里那么坏,这世界那么的不公平。人类相对于宇宙不过是一粒尘埃,却处处明争暗斗、相互攀比、战争战乱不断。我经常有种想法,就是来一场末日大审判,好的坏的、有钱的没钱的、有权没权的通通消失,还地球一片清净。

厚道芒果爱社会: 李医生,好多年过去了。周围还是那么令人窒息。

雾野的山茶: 李医生,刚刚下班。想起5月份去过一家店的粥挺好吃的于是过去了。去到目的地我才发现这家店已经倒闭了。。。[笑cry][笑cry][笑cry]

Alice2590: 李医生:梦秋至,思念深。 愿您一切都好,也愿您生活的空间,没有世间的酷暑,没有乱七八槽的纷扰,更没有隔段时间爆出的惊人大瓜……那样,正义感极强的您。就不会困惑……

杉栐芽衣: 李医生我很久没来了,上一次还是22年9月自己成为经历者被系统处理中,但是还想着考研去改变自己,试图找到人生的方向,结果三年后的今天我依旧那么迷茫。即使真的成为研究生了,看着别人的成功会觉得自己没有勇气和能力。24岁我依旧把自己活得像个小朋友,甚至一些焦虑不安就可以把我逼的崩溃大哭…

奇妙的和谐v: 偶然看到还有这么多人在李医生的帖子下面评论,好感动[泪]

正方形的椭圆: 你走之后,还是群魔乱舞,没有人学到教训[泪]

盈坡开了向日葵: 亮哥下午好啊,好久不见!我似乎不记得上一次来这里是什么时候了,似乎是正为着毕业找工作的事情焦灼烦闷的时候。不过,现在我已经工作了,上班了将近九个月,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我觉得理应告诉您一声,也告诉过去的那个自己,后面会慢慢变好的,坚持下来了。谢谢我的树洞[心]

从头学起de博客: 所谓“性别对立”说穿了其实就是底层互害。对不。老李。

蓝烁0127: 2025-8-24,想起李文亮,没想到还有这么多人来看他 一晃快过去6年了[泪]你在那边还能看到我们的留言吗

Emanuel_2020: 李叔,我又来看您了,突然想念您了,依旧无比思念。这段时间家里发生了变故,使我三观都重塑了。作为曾经的唯物者,如今投入了耶稣基督的怀抱。这段时间读了些圣经故事,对离别感到释怀了,曾经和古人一样很看重离别,认同一期一会的人生哲学。现在看来,人与人之间总会再见,要么在天国,要么在人间。

少年永远十七岁: 李医生,已经五年多了,生活早已恢复如常,只留下一段集体记忆
file

可是你都还记得吗: 老李,又来跟你说晚安啦,往下翻了许多网友的评论,发现大家各有心事,谢谢你的微博,老李,是大家的一个精神支柱,那天访谈她们问了我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你的微博不在了,我们这些人又该去哪里倾诉

w45023: 李医生,我今天返校了,研二生活正式开始了!祝我一切顺利吧!!!希望这学期能得心应手一点,立个小目标:在这学期结束回家过年之前第一篇小论文能接收,第二篇小论文可以完成初稿[奋笔疾书]

小刘吃点啥: 五年了李医生 大家一直都没忘记您

这个是可用昵称: 2025.08.27 今天出差第一次来武汉 路过医院 看着沿路风景 内心控制不住颤抖

肖尹希: 老李,最近我的生活进入平稳阶段,工作感情一切都顺利。下个月22号就30岁了。之前跟你说过的很多事,似乎都迎刃而解了。 你也会替我感到开心吧[打call] 之前吐槽太多不开心的事,我想我也要跟你说说我开心的事。 你最近怎样呢??最近天气凉爽很多,感觉一切都很美好的感觉[心]

用户7413397532: 来看你了李医生。在这个太滥的社会我在努力的活着。

-陳長城-: 李医生 我又跟我想在一起一辈子的女孩子联系上了,我曾经以为我不会结婚,不会恋爱,可是那个人是她,我想跟她挽手过一辈子,两年前因为一些现实的原因导致我们分开,命运就像开了个玩笑,我们又相遇了,我很珍惜这次机会,希望修成正果的那天能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心]

娃娃脸儿93106: 李医生,刚刚过了医师节。来看看你。很多人像我一样,把你的微博当成港湾。[抱抱][心]

开辟未来的永远是年轻的生命: 这么久了,原来这里每天还有人啊,你被大家一直惦记着,真好。疫情过去那么多年了,从高一到大学毕业,这些年对于我而言活着的感觉逐渐从压抑转为麻木了,告别高中灰暗的时光后算不上好也算不上差,但是这个世界好像不是很好了,每天还是非常怀念过去……[月亮]

这是麦德居替: 聚焦于他人的丑闻,让自己的过错名正言顺。

可口不乐521: 李医生,上次跟你聊天还是六个月以前。时间过得飞快呀。还好吗?告诉你个好消息,我媳妇生了,双胞胎男孩。替我感到高兴吧噢,对了,两个小朋友都转到新生儿科去了,其中一个法洛四联症,在用呼吸机。希望他们两兄弟能挺过来。祝福我们吧。下次给你留言可能要等到他们出院了。再来给你带来好消息。

用户7494830016: 恨无金刚力却菩萨心 自己过得一地鸡毛却见不得人间疾苦 或许只有感同身受才那样心疼 愿世界善待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祈祷][祈祷][祈祷]

世旭好像不会上篮: 老李,想你了,我突然发现我好久没来看你了,最近工作不顺利,生活不如意,来来回回的跳槽,没有感情,也不想搞,前女友谈恋爱了,哈哈哈哈,本来以为不会太有波澜,但是现在发现还是有一点点小触动,上班吧,各种赚不到钱,我都想送外卖去了,但是我啥时候能褪去我的长衫呢,哈哈虽然里面可能啥都没穿

麦兜也叫麦仲肥: 当妈三年半,很久没出过远门,最近来北京出差,火车站候车的时候在德克士吃饭,突然想到你说德克士手枪腿是最好吃的……你好呀!再见!

长空高飞的名单: 早,李医生!合群是为了自保,孤独才是真正的自由。

当时只道是寻常927: 李医生,亏的扛不住了。在武汉跑网约车了,希望有一天能接到嫂子和孩子。我会好好跟嫂子鞠个躬。 向您致敬。

yy岁月柔的宝宝: 邵医生好可怜…请你抱抱她,对她说我们爱她[拜托]想她[拜托]有时候我真想做一名律师,专门保护这些可怜的善良的人…

小木晴子520: 亮哥,今天想起你,也想起沙白。我给她留了言,也想给你留言。其实也没有什么要说的,我觉得你和沙白都是活出了自己气节的人。亮哥,无论此时你在哪里,都希望你还是活出你自己的样子而不悔![心]

一只无名小卒哒: 李医生 不一定非得大富大贵 无忧无虑的过完一生不也是很好么

 | 李文亮

CDS档案|新冠病毒事件总汇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批菲纵容林佳龙到访 大陆外交部:为台独提供反华舞台

30 August 2025 at 11:22

针对有报道指台湾外交部长林佳龙以基金会负责人身份访问菲律宾,中国大陆外交部回应时批评,菲律宾纵容林佳龙到访,为台独从事反华活动提供舞台。

大陆外交部发言人星期五(8月29日)在官网就菲律宾纵容台湾外交部长林佳龙访菲答记者问时说,菲律宾怎么做是,为台独分裂势力从事反华活动提供舞台,严重违反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菲方在涉台问题上所作承诺。

发言人指出,近期菲方在涉台问题上采取错误和挑衅言行,持续虚化掏空一个中国原则,持续损害中菲关系,再次暴露菲律宾政府言而无信的恶劣品质。中方对此坚决反对,已在北京和马尼拉向菲方提出严正交涉和强烈抗议。

发言人强调,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并敦促菲方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和中菲建交公报精神,悬崖勒马、改邪归正,不得在中方核心利益问题上玩火,停止向台独分裂势力发出任何错误信号,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意志。菲方踩踏中方红线的行为必将付出代价,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必须由菲方承担。

据《菲律宾星报》报道,对外传台湾外交部林佳龙到访菲律宾,菲律宾外交部星期五发声明回应称,近期到访菲律宾的台湾商界代表团,当中成员不包括台湾官员。这与菲律宾坚守的一个中国原则保持一致。

菲律宾参议员小马可斯的姐姐艾米·马可斯(Imee Marcos)星期三(27日)向菲律宾外长特蕾莎·拉扎罗(Theresa Lazaro)询问,有报道指林佳龙以商界代表团成员身份到访菲律宾。艾米·马可斯形容林佳龙是“具争议且支持台独人士”,并警告称他若在马尼拉逗留将激怒北京当局。

拉扎罗当时说,未接获林佳龙到访的通知,并坚称菲外交部仅被告知美台商会副会长马珞丹(Lotta Danielsson)率团访菲。

菲律宾《马尼拉时报》专栏作家马林多格—乌伊(Anna Malindog-Uy)星期二(26日)在X平台引述消息人士称,林佳龙当天现身菲律宾苏比克,隔天将前往马卡蒂参加一场经济论坛。

台外交部对此不予评论,但称台农业部次长黄昭钦正随团访菲。

23台艺人唱和大陆被查 陆委会:再犯必罚

30 August 2025 at 10:28

台湾文化部约谈23名赴中国大陆发展配合发表统战言论后,表明要关怀艺人立场,避免他们变成统战工具,陆委会回应时称,未来再犯必罚。

综合台湾《中国时报》《联合报》报道,台陆委会提供赴大陆发展且配合中共发表统战贴文的台湾艺人名单,请文化部进行约谈,其中包括欧阳娜娜、侯佩岑、赵又廷、陈乔恩、陈妍希、汪东城等人。

台文化部星期五(8月29日)公布调查结果,指多数艺人表达贴文为中国大陆经纪公司所为或未意识到可能触法,表达“未来一定会遵守相关法令”。文化部在了解及沟通过程中,也不断重申和提醒赴陆发展艺人应遵守相关法令。

至于是否将对发表统战贴文的台湾艺人开罚,台文化部未正面回应,仅强调身为文化产业主管机关,将以“关怀”为出发点,避免艺人沦为统战工具。

台文化部指出,经整体衡量主客观条件与产业发展现实,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持续提醒台湾艺人遵守两岸相关法令,同时推动健全的产业生态。

台陆委会副主委兼发言人梁文杰星期五应询时称,许多艺人被查时回复是经纪公司代为操作,也有些人说不知道违反《两岸条例》,又或强调以后不会再做同样的事情。

梁文杰表示,其实把责任推给经纪公司说不太过去。经纪人就是代理人,根据台湾《民法》是代理本人名义所为,直接对本人发生效力,也郑重告诉在大陆发展的艺人,不要以为经纪公司帮忙做的事,自己不用负责。

梁文杰说明,这次调查已结束,目的不在惩罚,而是希望通过政府的认真表态,让台湾艺人在对岸下次有所求时有理由拒绝。但下一次还有相同状况,就必然要动用相关规定。

针对台湾执政的民进党调查唱和大陆的台湾艺人,大陆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星期三(27日)回应说,民进党严重损害台湾同胞利益福祉,欢迎台湾演艺人员前往大陆发展。       

【CDT报告汇】中国人权:汉人青年学者因研究维吾尔文化获刑15年(外二篇)

25 August 2025 at 01:52

编者按:《CDT报告汇》栏目收录和中国言论自由及其他人权问题相关的报告资讯。这些报告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机构调查、学术研究、媒体报道和网民汇集等等。也欢迎读者向我们推荐值得关注的报告。

CDT 档案卡
标题:【【CDT报告汇】中国人权:汉族青年学者因研究维吾尔文化获刑15年(外二篇)
作者:中国数字时代
发表日期:2025.8.23
主题归类:CDT报告汇
主题归类:新疆
主题归类:数字极权主义
主题归类:新闻自由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中国数字时代本周推荐媒体:

中国人权:是由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和学者于1989年3月在美国纽约创立的非政府组织。其使命是“通过促进国际公认的人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受到制度性保护,支持和加强国内民间社会力量”。

一、维吾尔文化学者冯斯瑜失踪7年后被判刑15年

2017年12月,新疆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任、国际知名学者热依拉·达吾提因研究维吾尔民族文化而被捕。之后,中国当局以“危害国家安全”的罪名将其判处无期徒刑。几乎同一时间被捕的还有一位来自浙江的汉族青年学者冯斯瑜。2018年初,冯斯瑜被中国警方莫名拘捕,自此失联,外界无从得知其下落。

今年8月23日,非政府组织中国人权发文披露,“据信冯斯瑜于2018年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目前可能已从新疆监狱转移到浙江本省监狱。”

img

文章截图

据悉,1994年11月出生的冯斯瑜曾获包括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内的“全球17所顶尖大学录取,被中国媒体誉为极具天赋的优秀少女”。她最终在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学院完成了历史学学士学位,并在2016年赴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继续深造。

2017年,她凭借本科荣誉论文《从伊斯坦布尔到喀什:艾哈迈德-凯末尔对中国突厥斯坦的教育使命,1885-1917年》荣获阿默斯特学院Alfred F. Havighurst历史奖,该奖项专门表彰卓越的人文学术研究成果。同年,她前往新疆大学民俗研究中心工作,致力于维吾尔女性民俗文化的深度田野调研,并计划进入哈佛大学跟随马克·埃利奥特(Mark Elliott)攻读历史系博士学位。

文章称,“她专注于亚洲文化研究,精通英文和维吾尔语,并对维吾尔民族文化深切关注,加上其独特的跨文化学术背景,使她在维吾尔学术界享有盛誉。然而自2018年被捕后,这位前途无量的青年学者彻底音讯全无。”

文章引用《The Intercept》获得的乌鲁木齐警方内部情报表示:

2017年10月,警方以冯斯瑜的OnePlus手机上装有“外国软件”而对其进行调查。但荒谬的是,警方情报同时指出,这个软件是该智能手机自带的预装程序,并未有证据表明冯斯瑜曾使用过,但这名年轻学者依然于2018年被捕,随后消失得无影无踪。据信冯斯瑜于2018年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目前可能已从新疆监狱转移到浙江本省监狱。

文章引用人类学家鲁恩·斯滕贝格(Rune Steenberg)的观点,认为“冯斯瑜被捕的真实原因更可能与其学术工作相关……冯斯瑜作为达吾提的合作伙伴和维吾尔文化研究者,很可能因此受害”。据悉,2017年2月,冯斯瑜前往新疆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与国际知名维吾尔民族志学者热依拉·达吾提合作。同样,维权网也认为“其被捕、判刑原因极有可能与其学术工作”和热依拉·达吾提的同事关系有关。 最后,中国人权批评了中国当局打压维吾尔文化的行为,并呼吁释放冯斯瑜:

冯斯瑜的遭遇诠释了中共对新疆地区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的恐惧。任何试图了解、记录或传承维吾尔文化的努力,都被视为对国家安全的威胁。中国人权与国际人权组织联合敦促中共当局无条件释放冯斯瑜,并公开其被拘押的真实原因与法律依据。

二、毛式“基层动员”结合“数字极权”,中国新式社会治理模式重塑社会

墨卡托中国研究所 (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 MERICS) 20日发布了一份名为《为人民服务,亦为控制人民:中共如何重塑日常生活》的研究报告。该报告详细描述了习近平治下的中国治理模式,指出中国当局正在将毛泽东时代的基层动员、数字监控和党主导的服务相结合。“这种模式不仅仅是镇压,更是重塑社会,使中国共产党的规范内化。”

img

报告封面

报告强调,在习近平领导下,中国的党国体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庞大、组织严密且资源充足。党正致力于在私营企业、城市社区和乡村中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

中国人民从未像今天这样受到如此全面的管理,也从未有任何国家动员如此多的资源来服务和控制人民。当前的社会治理趋势是将数字监控与毛泽东时代人脉网络的复兴结合起来,以监督日常生活。

报告详细阐述了旨在促进党在社会中霸权地位的复杂机构体系。报告称,“新规定和新机构,例如2023年成立的中央社会工作部,旨在将党重新纳入那些已发展到其掌控之外的经济、劳动力和志愿组织等新领域”。

报告指出,党国体制对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将改善社会服务与更严格的政治控制融为一体。“提供更好、更适应本地的公共服务是官员社区工作的一部分,但该提供系统也旨在确保公民遵守党设定的政治规则和国家法律。”

在意识形态教育方面,墨卡托中国研究所认为“政治-思想教育旨在防止政治观点的多样化和公民自发组织”。报告进一步解释道,“党建工作、爱国主义宣传和政治控制在基层层面结合在一起,动员官员、公民、企业家和青年支持党对中国社会愿景的定义”。

报告表示,中国正投入巨大资源来塑造社会和扩大基层监控。“新的社会治理方法依赖于各种框架,例如‘网格化管理’系统和‘枫桥经验’,以在社区层面产生高密度的党组织存在感”。这些框架旨在通过开展基层宣传活动、动员志愿者、促进自我纠正和在地方层面解决问题来维护社会安定。 最后,报告总结道,中国新的社会治理模式已经将“社会和商业变得越来越政治化”。

最后,墨卡托中国研究所称,减少对经济和社会干预的时代已经结束。在经济机遇减少和国际紧张局势加剧的背景下,中共正在重新确立其主导地位。习近平将中共视为解决中国问题的全方位解决方案,将“硬”的强制机制与“软”的元素融合,涵盖社会组织的各个方面,直至公民日常生活的微观政治。因此,报告表示基于中国当下的社会治理模式,重新理解中国十分必要。

三、驻华外国记者协会批评中国言论收紧,报道环境持续恶化

近日,驻华外国记者协会(FOREIGN CORRESPONDENTS’ CLUB OF CHINA)发布了2024年媒体自由度年度报告《新红线:驻华外国记者面临日益增长的障碍》。这份报告指出,尽管后疫情时代外国记者签证办理有所改善,但记者在中国的报道环境持续恶化,面临的障碍日益增多。比如,“红线”范围扩大、地面阻挠以及法律骚扰等问题日益恶化。

img

报告封面

报告引述一名欧洲电视记者的观点,表示“根据经济和地缘政治形势,新的红线不断出现。……我们经常得到的回答是‘我们不方便谈论此事’。”

报告强调,中国当局对“敏感”话题的界定已变得模糊不清,以至于一些看似无害的话题也被贴上“敏感”或“禁忌”的标签。驻华外国记者认为,曾被视为非政治领域的中国经济,如今已成为“雷区”。与经济相关的议题,例如青年失业、通货紧缩、农民工生活条件和与美国的贸易战,现在都面临着当局的严格审查。一名欧洲记者表示:“经济类报道持续困难。经济复苏越是迟迟不来,企业似乎就面临越大压力,被要求鹦鹉学舌地重复政府的措辞或路线。”

报告显示,在2024年,近九成的记者(86%)表示采访请求被拒绝或取消。超过四分之一(26%)的记者认为他们的网络账户曾被黑客攻击。报告还指出,警方、便衣人员、无人机和数字追踪等无处不在的监控,严重限制了独立报道的空间。

一名欧洲记者描述了他们在实地采访时遭遇的暴力:“我试图采访时被一名身份不明的男子强行拉开,然后被推倒在地。我反复表明自己是记者。当我试图捡起因摔倒而掉落的话筒和背包时,这个人拿着我的东西走开了。”另一名记者则提到,他们在中国北方沿海地区进行采访时,“所有商贩都被不明身份的人警告不要和我们说话。一名受访者在接到一个电话后,突然中断了采访,电话里的人告诉他不要和我们交谈。”

报告还详细介绍了中国同事所面临的压力。四成(38%)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中国同事至少经历过一次被施压、骚扰或恐吓的情况。一名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在北方沿海地区的一次任务中,我们被警察拦下盘问。警察语气友好,说只是想了解情况。然而,当我上厕所时,我的中国同事被警察告知他不应该为外国媒体工作——暗示他是个叛徒。当我回来时,他们又变得友好了。我的同事觉得这次遭遇令他深感恐惧。”

此外,法律骚扰事件在2024年再次达到高峰。8名记者报告面临法律威胁或诉讼,其中3人来自政府官员的威胁。一名美国记者表示:“一个政府机构威胁要采取法律行动,起因是我们为了寻求回应而提出问题,其中阐述了我们的调查发现。”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报告也提到了一些“亮点”。例如,社交媒体上的攻击事件大幅减少。但总的来说,98%的受访者表示在中国的报道条件很少或从未达到国际标准。报告总结称,外国记者的不可预测待遇,加上中国同事所处的必然敌对环境,使得大多数记者得出结论,认为2024年的报道条件进一步恶化。

最后,驻华外国记者协会对这种“日益制度化的对国际记者的敌意”表示震惊,并指出这“严重损害了全球对这个日益具有影响力的国家的理解”,并且希望中国当局可以做出改善。

【CDT报告汇】联合国督促中国尊重人权捍卫者权利,点名要求当局提供高智晟等八人被囚信息(外二篇)

19 August 2025 at 04:50

编者按:《CDT报告汇》栏目收录和中国言论自由及其他人权问题相关的报告资讯。这些报告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机构调查、学术研究、媒体报道和网民汇集等等。也欢迎读者向我们推荐值得关注的报告。

CDT 档案卡
标题:【CDT报告汇】联合国督促中国尊重人权捍卫者权利,点名要求当局提供高智晟等八人被囚信息(外二篇)
作者:中国数字时代
发表日期:2025.8.17
主题归类:CDT报告汇
主题归类:高智晟
主题归类:跨国镇压
主题归类:维吾尔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中国数字时代本周推荐媒体:

边疆研究项目:旨在探讨中国如何对陆地和海洋边境邻国进行投资、开展合作并深化其存在,以期重塑其周边地区。该研究是国家亚洲研究局“中国战略空间地图”项目的第二阶段,该项目将战略空间定义为对中国实现国家经济和安全目标以及中国国家长期生存至关重要的领域,北京希望在此领域自由施加影响力并确立其领导地位。

一、联合国特别报告员:中国必须维护被监禁人权捍卫者的权利

本周,联合国人权维护者处境特别报告员玛丽·劳勒 (Mary Lawlor) 发布了一份声明,要求中国当局维护遭监禁的人权捍卫者的权利。本次声明的特别之处在于,劳勒要求中国当局立即提供有关“知名人权律师高智晟下落的信息”。据悉,这是联合国人权高专办自高智晟律师2011年服刑以来,第三次对其处境公开表示关切。

img

文章截图

针对中国政府在先前的答复中称高智晟未被羁押在中国境内的说法,劳勒要求当局提供详细信息,说明其为寻找高某和确定其所在地点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以及针对其强迫失踪案件所启动的调查工作。

联合国人权专家表示:“高智晟失踪已近八年,中国政府始终拒绝就其强迫失踪问题进行对话,这是完全不可接受的。如果他没有受到拘留、监禁或软禁,那么当局必须披露已经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查明其下落。”

img

高智晟,图片来自纽约时报

劳勒表示,“她对于自己多次要求获得关于高智晟失踪案件的最新调查进展但迄今为止未收到任何信息感到失望,并再次呼吁中国政府查明其命运和下落。”

据悉,多个人权捍卫者家属和公益组织向联合国指控中国当局对这些人权活动人士实施酷刑或虐待。因此,今年2月,特别报告员曾致函中国政府,要求其提供关于丁家喜、黄琦、黄云敏、伊力哈木·土赫提、秦永敏、张海涛和赵海通的健康状况和治疗情况的详细信息,包括最近一次接受医疗评估的日期。然而,报告员表示仅收到了其中两人的具体信息。

劳勒表示:“我对接连收到关于中国境内被监禁人权维护者所受待遇的指控感到不安,其中包括与酷刑、剥夺获得适当医疗服务及探视等权利有关的侵犯行为。”

最后,联合国人权专家呼吁中国政府应该“确保这些被拘留者能够获得家属探视、法律援助以及适当的医疗服务,同时将其关押在官方认可的拘留场所,并向拥有合法权益者提供关于其命运和下落的信息”。

二、谢菲尔德大学:以维吾尔侨民为例,针对中国的跨国镇压“可防可治”

编者注: 前两期的《CDT报告汇》栏目介绍了中国当局的跨国镇压行为。本期我们介绍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最新研究报告,报告证明,只要东道国政府干预,中国当局的跨国镇压行为完全“可防可治”。

相关阅读:
英国议会报告指责中国在英领土上“公然”实施跨国镇压
英国大学管理层配合中国当局压制学术自由

本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一所中国研究机构(INCCS)发布了一份报告,在揭露中国当局对维吾尔和哈萨克侨民跨国镇压的同时,介绍了如何防止和反制跨国镇压。

img

报告方面

该报告采访了位于土耳其、哈萨克斯坦和英国的30多个组织。

报告首先详细阐述了中国等威权国家针对倡导人权的公民社会团体实施跨国镇压的手段,包括网络骚扰、监视和家庭恐吓等。“公民社会组织(CSOs) 是威权国家骚扰的主要目标,中国党国推动了跨国镇压的全球增长。中国对维吾尔和哈萨克侨民的镇压,是其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政策’的延伸,也是中国境外驱动‘软实力’的关键方面,这些做法将威权主义呈现为民主的仁慈替代品。”

该报告还分析了如何预防和应对跨国镇压。例如,报告发现,“从事维吾尔相关问题的公民社会组织面临加剧的跨国镇压,并发展出自己的缓解策略,包括咨询网络安全专业人士、与地方当局互动,以及避免在线发布个人信息。这些策略通过增加知识分享、培训和监测的协调,可以作为预防策略更有效。”

具体而言,针对公民组织个人方面,报告表示这些组织应该努力确保网络安全,保护个人隐私,经常更换电话号码和寻求东道国政府的帮助。另一方面,东道国政府也应该提供足够的网络安全支持,并消除物理监视和物理暴力等。

报告还认为,东道国政府往往只重视那些涉及国家安全威胁的跨国镇压,而忽略了对这些组织个人权利的侵犯。报告批评这样的思维方式并不正确,并强调对个人权利的侵犯就是国家安全威胁。

此外,报告指出,东道国政府不应该成为跨国镇压的帮凶,相反应该成为这些组织的“避风港”。例如,报告批评了哈萨克斯坦政府,指出一些来自新疆的哈萨克人因为抗议而导致被遣返。

此外,报告还详细说明了中国的动机:“北京的策略源于其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民族政策’及其全球‘软实力’目标。中国官方通信指示官员监视海外维吾尔人,将他们标记为‘失联’,并通过威胁其亲属鼓励他们返回中国。”它指出,中共将维吾尔团体视为人权信息的“关键节点”,使用间谍、恐吓和虚假信息对其进行打压。

最后,报告敦促各国政府将跨国镇压视为国家安全问题,并同时优先保护人权捍卫者。

三、中国的“周边传播”正在扩大地缘政治影响力

本周,美国国家亚洲研究局旗下的“边疆研究项目”发布了一份报告,指出中国正在将其对外宣传工作的重心从全球转向其周边国家和地区,以增加地缘政治影响力。

这份报告深入探讨了由北京大学学者卢荻首创的“周边传播”概念,这一概念被视为一项新兴的研究和行动领域,旨在影响邻国对中国的论述。

img

报告封面

该报告的核心论点之一是,中国正在寻求基于“亲和力”和“包容性”等文化共性,来打造一个“周边命运共同体”。这一共同体将服务于中国的地缘政治利益,通过推广一个“中国新时代对外话语体系”,讲述中国善举的正面故事。

该报告指出:“这种方法将‘跨界民族’视为一种可利用的资源,因为共享的文化特质,如服饰、食物和语言,可以作为连接周边地区的桥梁,使当地民众更容易接受国家精心编织的关于中国现代化的叙事。”这一策略的实施,旨在通过文化软实力,潜移默化地塑造周边国家的观念,使其更倾向于接受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主张。

报告提供了多个具体案例来阐述“周边传播”是如何付诸实施的。例如,一家位于尼泊尔加德满都的“中国西藏书店”,它被描述为一个“对外宣传的前线”。这家书店的使命是“推动中国文化元素深度融入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场景”。这种文化渗透不仅仅是推广书籍,更是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让当地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和熟悉中国文化,从而在情感上与中国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此外,报告还讨论了地名使用的转变,例如从“西藏”(Tibet)到“西藏”(Xizang)的转变,以此作为削弱西藏独立理念和彰显其国家归属感的一种方式。这种语言上的微小调整,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在文化和政治领域施加影响力的深层意图。

报告还指出,在技术层面,中国正在利用人工智能来持续生成动态、算法化的宣传内容。学者刘元和陈思强调了一场正在出现的“认知战”,其战场就是周边国家民众的思想。他们认为:“这一策略的实施,不仅包括传统的媒体和文化交流,还正在向数字领域延伸。通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中国可以大规模、自动化地生产针对特定受众的宣传内容,从而在信息战中占据优势。”

报告表示,这种利用先进技术进行宣传的方式,使得信息传播的效率和精准度大幅提升,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塑造和引导舆论。

最后,该报告总结道,这些举措共同构成了中国在周边地区扩展地缘政治影响力的综合战略。相较于其之前的“全球战略”,“周边战略”相对成功,影响深远,值得国际社会持续关注。

【CDT报告汇】中国悲观主义:经济高速增长不再,年轻人对自我实现和阶层跃升感到幻灭(外二篇)

10 August 2025 at 19:17

编者按:《CDT报告汇》栏目收录和中国言论自由及其他人权问题相关的报告资讯。这些报告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机构调查、学术研究、媒体报道和网民汇集等等。也欢迎读者向我们推荐值得关注的报告。

CDT 档案卡
标题:【CDT报告汇】中国悲观主义:经济高速增长不再,年轻人对自我实现和阶层跃升感到幻灭(外二篇)
作者:中国数字时代
发表日期:2025.8.10
主题归类:CDT报告汇
主题归类:躺平
主题归类:跨国镇压
主题归类:性工作者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中国数字时代本周推荐媒体:

CHINA Books Review(中国书评):是一份在线出版物,将提供与中国图书相关的信息、见解和智慧的评论。该书评网站由中国连线 (The Wire China)亚洲协会美中关系研究中心 (Asia Society’s Center on U.S.-China Relations) 共同发起。该网站将免费提供由知名作家撰写的书评、作者访谈、编辑节选,以及更多类似《纽约书评》的一般性文章,并且将重点关注有关中国和来自中国的书籍以及更广阔的汉语世界。

一、中国悲观主义是“致命却实用的药物”

8月5日,英文期刊 Made in China Journal 刊登了学者张舸 (Dino Ge Zhang) 的一篇文章,系统梳理并命名了一个正在中国社会蔓延的新情绪——“中国悲观主义” (Sinopessimism),并将其置于一种“后乐观主义”的语境中加以分析。

img

文章截图

作者援引学者张哲熙 (Gary Zhexi Zhang) 的概念,将“中国悲观主义”由原本的思想实验转化为对现实的诊断:在经济高速增长后的中国,曾经支撑“个人奋斗”与“阶层流动”的乐观预期正快速崩塌,取而代之的是普遍的“无力感”和“沮丧”。作者指出,这种转变不仅是经济周期的结果,更是文化、代际与社会结构综合作用的产物。

编者注:中国悲观主义一词借用自“非洲悲观主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发展研究、媒体报道和外交政策讨论中,常用“非洲悲观主义”来形容一种对非洲经济、政治、社会前景普遍消极的态度。

他借用学者项彪和劳伦·柏兰特 (Lauren Berlant) 的话指出,中国年轻人心理处于一种“残酷的乐观主义”状态。过去青年工人的那种“悬置”状态(既认命又期待)正在瓦解,“当乐观主义激发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而这种渴望永远无法实现时,它就变得残酷了”。

张舸指出:“自2020年以来,在国家强制推行乐观主义的背景下,尽管社会对这种负面情绪存在压制,甚至直接惩罚,但负面情绪在中国公共领域中的传播呈现出指数级增长。”作者表示,这意味着中国正在“向后乐观主义社会的持续转型”,“人们开始意识到自身理想的残酷本质”。同时,与之对应的是年轻人行为模式的转变——从“无限推迟自我享受为特征的未来导向型禁欲文化”转变为“以享乐主义、经济节俭和功利主义顺视为特征的当下导向型青年文化”。

之后,作者以中国当下的网络流行语为例,依次介绍了多种“中国悲观主义”形态。首先是躺平主义,作者称其为“一种反工作 (anti-work) 的政治立场”,同时也是一种务实的自我调适策略。其次是反婚恋主义 (Heteropessimism),该主义以“我们是最后一代”等口号为标志,指部分青年主动拒绝婚育,男女双方以各自的理由退出异性恋关系市场。

此外,作者还介绍了润学,即“并非仅仅是对祖国及其传统生活的消极、悲观的否定,更是对有意义的逃离抱有积极、乐观甚至乌托邦式的希望”。与之相反的,则是另一波年轻人积极拥抱“体制”,考公考编。

然而,作者也强调,这些情绪与策略并非中国独有,而是与韩国的“N抛世代”、日本的“悟世代”以及欧美的“大辞职潮”形成全球呼应。文章写道:“事实上,中国是最新加入这一全球后增长困境俱乐部的成员之一。我们,无论幸运与否,都身处其中。”

同时,作者也表示,这种悲观主义并非坏事。某种程度上,中国悲观主义是“致命却实用的药物”,既是对现代化线性叙事的拒绝,也是寻找出口的尝试。作者引用张哲熙的观点:“中国悲观主义为那些被剥夺了当下的人提供了拒绝现代主义框架的条件。”

文章后半部分探讨了“中国性”的自我批判传统,从“东亚病夫”到《丑陋的中国人》,再到今日网络社群中的“自我否定与自我吹嘘并存”。然而,张舸引用夏学钧的话提醒人们,真正的方向感不必依赖宏大叙事,而应来自个体在黑暗中保持活力的能力。

最后,作者引用了“历史的垃圾时间”这一概念。他鼓励中国民众:当一个制度已不可持续却依旧延宕时,个体应意识到“历史总会有垃圾时间,但我们的生活不是这样”。

二、英国大学管理层配合中国当局压制学术自由

近日,智库“英中透视” (UK-China Transparency, UKCT) 发布了一份调查报告,指出英国学术机构的中国研究正面临系统性干预与压制,尤其影响到涉及敏感议题的学者和学生。报告称,中国的跨国镇压在英国高校已“部分复制了中国国内的环境”,对学术自由与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img

报告截图

报告基于英国史上规模最大的中国研究学者匿名问卷调查,50名受访者提交逾1.7万字的详尽答复,揭示了包括签证拒签、威胁家属、课堂监控、线上骚扰、研究项目被迫取消等一系列现象。“英中透视”指出:“在部分案例中,大学管理层不仅未能抵御干预,反而因依赖中国留学生学费而主动配合压制。”

调查发现,学者普遍担忧签证问题,这造成了对敏感议题研究的寒蝉效应。“有学者承认刻意自我审查,以确保能继续进入中国”,另有受访者将签证限制分为三类人群:“被禁入的批评者;自我审查者;以及与中共立场一致、言论不受质疑者。”

调查发现,38%的受访者认为,校方由于担心影响与中国政府的关系,使敏感议题研究更加困难;64%的人认为,依赖中国留学生学费加剧了这种顾虑。个别案例中,管理层明确要求学者调整教学内容,以避免冒犯中国学生或政府,甚至在中方施压下取消研究项目。报告还记录了一位学者的遭遇:被资助方询问研究是否会“冒犯中国政府”,并得知招生部门会跟踪其经费申请进展。

在学生层面,74%的受访者所在课堂上有中国留学生,然而部分教师为避免冲突而删除或调整敏感内容。一名受访者称:“来自中国的学生因担心课堂上存在潜在告密者而不愿公开讨论敏感话题,但在信任的小组或单独交流时更为坦率。”多位学者点名,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 (CSSA) 是校园监控的重要渠道,与中国使领馆保持密切联系。

此外,尽管72%的受访者未直接目睹中共官员在英干预,但调查发现,有案例显示,中国外交人员获准在无监督情况下进入教学楼,并且校方还提供了学者的敏感信息,包括“联系人和研究活动”清单等。甚至,还有学者遭到中国访问学者当面威胁:“我们在盯着你。”

针对保护措施,42%的受访者认为,所在大学未能充分保障中国籍学生学者及中国研究人员的言论和学术自由。该机构指出,英国《高等教育(言论自由)法案》(2023)与《国家安全法案》(2023)为高校提供了新的法律工具,例如建议终止孔子学院及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合作项目,并将某些干预行为纳入“外国干涉”刑事罪行范围。

然而,报告强调:“自上而下的执法虽必要,但不足以根治问题,还需学界内部形成健康、坦诚的学术文化与集体行动。”

最后,“英中透视”呼吁英国学术界正视中共干预的现实,加强对学者与学生的制度性保护,并与他国合作,共同捍卫学术自由。

三、书评:玛格丽特·博伊廷新书揭示了中国性工作者的内心世界

约克大学教授玛格丽特·博伊廷 (Margaret Boittin) 是一位专门研究中国法律和政治的学者。2024年底,她出版了一本新书《中国卖淫业监管:性工作者、警察与公共卫生官员日常生活中的法律》 (The Regulation of Prostitution in China: Law in the Everyday Lives of Sex Workers, Police Officers, and Public Health Officials)。(编者注:目前该书还没有中文官方翻译,书名由CDT编辑暂译)

8月7日,英文期刊 中国书评 (China Books Review) 刊登了作家亨维克 (Robert Foyle Hunwick) 所撰写的书评。文中,亨维克对这本书高度评价,并表示:“书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探讨了这些女性如何看待自己,而非国家对她们非法工作的看法。”

img

文章截图

书评表示,全书的前三分之一回顾了中国性产业监管历史。例如,晚清昆明、贵阳、成都等地会设立由警察售票、抽成、统管妓院的“围墙区”。之后,1949年中国新政权建立,一次性取缔北京两百余家妓院。然而,改革开放后,性产业卷土重来,1980年代沿海城市酒店、酒吧里的“短裙客”成为景象。有人甚至提议设立有牌照妓院的“性特区”,但被老干部否决。与此同时,高官与企业家纵情声色,出现“江苏某局长包养140名情妇”及“铁道部长传与整部《红楼梦》剧组女演员有染”等轶闻。

书中引用《中国日报》2010年的数据,估计中国性工作者约在300万至1000万之间。在此期间,性交易的回潮伴随性病复发。1985年,中国大陆首例艾滋病例被称为“爱资病”(“艾滋病”的谐音),2007年梅毒在上海成为“最常见的传染病”。

对此,作者表示,胡温当政时期的政策主要是“忽视、谴责、容忍与征税并存”。例如,2006年出台的娱乐场所规制细则要求KTV、夜总会、浴室等“凌晨2点至8点关闭、包间门不得上锁且需半透明、禁用可调光照明”,并限定服务人员着晚礼服、旗袍或医护服。然而,博伊廷表示,许多政策形同虚设,缺乏实际执行。

该书的难得之处还在于博伊廷的长期实地访谈。她的田野调查涵盖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走访KTV、出租屋妓院、情妇公寓,与不同层级的从业者对话。调查发现,底层的“站街女”与“发廊”女多视职业为羞耻。“她们深知自身处境岌岌可危,通常对政治、警察甚至健康检查都不感兴趣,认为自己的工作对社会有害,不适宜合法化。”

然而,中层KTV小姐则愿意接受体检、敢于报警,认为性交易“虽非法但很自然”。一位受访者甚至称:“如果是我喜欢的客人,不论钱多少我都会去,因为我们女人也有自己的需要!”对于高层的“二奶”,她们则更加自信,并不认为自己是性工作者,生活方式也更加奢侈。

不过,无论对自己的看法如何,调查发现,这些性工作者(或嫖客)都不想让家人和邻居发现,因为他们觉得家人和邻居思想“封建”或狭隘。例如,就有一位性工作者担心,如果亲戚们知道她每月汇款的来源,她会“被唾沫淹死”。

最后,书评也提到了本书的不足:“这本书主要涵盖胡锦涛执政末期至2012年的情况,并未记录习近平主政时期检察机关严厉打击性交易的全部效果。”书评中,作者猜测,在北京等一线城市,政策打击或最为严厉,但在偏远地区,“容忍与征税”可能仍在继续,“粉红区”的潜规则并未消失。

广州自来水价格改革争议的背后,中国公共基础服务的涨价潮|Whatsnew

7 June 2024 at 07:00

「经济增长放缓、财政收入减少,使得地方政府对公共基础服务的财政补贴越发吃紧。」

特约撰稿人 曹风

2024年4月4日,广州市的一家饭店,人们欣赏城市景观。摄:Tingshu Wang/Reuters/达志影像
2024年4月4日,广州市的一家饭店,人们欣赏城市景观。摄:Tingshu Wang/Reuters/达志影像

日前,广州时隔12年拟再调整中心城区水价,一场价格改革方案听证会却引来诸多争议。

4月3日,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广州市中心城区自来水价格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针对广州市中心城区供水服务区域内(包括越秀区、荔湾区、天河区、海珠区、黄埔区、白云区、大学城区域)供应的自来水价格进行调整,并给出两个方案进行比选。

其中区别为,方案一的居民生活用水“保本微利”、其他用水“合理盈利”,方案二的居民生活用水第一阶梯水价按成本定价、其他用水“合理盈利”。两套方案中,平均供水价格均由2.53元/立方米上涨至3.4元/立方米,涨幅达到30%以上。

改革方案中提到,此次自来水价格调整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现行水价实施接近12年,城市供水成本已发生较大变化,广州市自来水公司的供水业务亏损从2020年的-4.47亿元扩大至2022年的-6.53亿元,供水销售收入已无法弥补含税成本;二是广州的居民生活用水量远超同期其他一线城市水平,需要增强水价的节水约束作用。

5月9日,广州市中心城区自来水价格改革方案听证会举行,参与听证会的17名听证代表, 包括普通居民消费者9名、非居民消费者3名、经营者1名、其他利益相关方1名、人大代表1名、政协委员1名、专家学者1名。

据《21世纪经济报道》,参会的17名听证会参加人均表示理解和支持水价调整。其中,9名听证代表支持了居民用水涨价幅度更大的方案一,7名居民消费者代表支持居民用水涨价幅度相对较小的方案二,还有1名代表没有选择支持的方案,认为调价幅度可以进一步调整。

随着听证会结果在网络上的传播,“被代表”的质疑声音开始出现。

有网友在听证会相关报导中,发现其中一名听证代表为广州荔湾区亲临食府负责人黄志辉。据《广州日报》“大洋网”报导,黄志辉在听证会上表示,“水电气作为经营的重要支出,每个月的水费支出为700至800元。水价涨幅不要太大,单价最好控制在4元以内,不要给企业增加太多负担。”

网友因此认定黄志辉为支持居民用水涨价幅度更大方案的9名听证代表之一,亲临食府在美团、大众点评、百度地图等软件上的留言区开始出现大量一星差评,有网友表示“为什么代表我们加水价,这种没有良心餐厅”。

疑似受到此次听证会风波影响,5月23日,广州市从化区发布通告,原定于5月28日召开的从化区自来水价格听证会“因故延期举行”。

广州自来水的涨价并非孤例,近段时间以来,中国多地的公共服务因为涨价、价量异常等情况已经屡次引发风波。

就在4月,重庆多名用户在互联网上发帖,称自从去年更换燃气表后,燃气费突然异常飙升,有用户表示,平时50元左右的每月燃气费,暴涨五倍到了270元。

4月13日,重庆市政府宣布成立联合调查组并于19日公布初步调查结果,称当地涉事燃气企业存在错抄和违规估抄、燃气计费周期混乱、价格政策执行不到位、换表工作组织无序、工作力量严重不足、内部监督管理不到位等六大问题。

其中重庆燃气集团沙坪坝分公司2024年1-4月因手动录入错误产生用气量增高的1085笔、涉及气量19.05万m³,未入住估抄错误产生用气量增高的106笔、涉及1.16万m³,长期未成功入户抄表造成累计抄表数按更高阶梯价格收费234笔、涉及27.91万m³。

调查组当日表示,重庆燃气集团上级机构已决定免去车德臣的重庆燃气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职务。

4月26日,联合调查组在深夜发布此次事件的最终调查结果,称共检定燃气表754只,只有两只表“转得快”,且未发现加注气体设备,智能燃气表无法通过远程或者芯片改写燃气表上的用气量。4月10日以来,共发现企业多计多收气费3837件,涉及气量1658905立方米,涉及金额3378971.64元。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根据重庆燃气的2024年一季度财报,2024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7.03亿元,同比增长4.33%;实现净利润-5144.32万元,同比下降1.76%。

重庆的闹剧之外,天然气价格上涨已经成为趋势。

起因是2023年6月,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明确表示要促进终端天然气价格及时反映市场与上游成本变化。,湖北、辽宁、江苏等多个省份也在随后出台实施意见。

《界面新闻》不完全统计,自2023年中国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以来,超过130个市县发布了联动机制文件或者通知。其中,在目前已明确价格调整幅度的地区中,基础居民气价上调的平均金额为0.26元/立方米。

今年4月,江苏省丹阳市在发布的管道天然气销售价格调整方案中表示,按照该市居民用户占比达86%的第一阶梯的大多居民用户,户均年用气量178立方米测算,预计居民生活月均增加支出3.58元,年增加支出43元。

在价格联动机制推出之前,中国国内燃气企业上游依赖于“”三桶油”(即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供应气源,而各地城市燃气企业的营收主要依靠居民端燃气销售,定价权往往掌握在当地政府手中,利润则依赖于政府补贴。整体而言,地方的燃气供应企业在日常经营中掌握的自主权相对受限。2022及2023年的供暖季中,河北等地的城市燃气公司曾因为上游价格过高,出于减少自身亏损的目的,出现限制购买或断供天然气的情况。此前的天然气价格方案已经很难维持下去,涨价已是势在必行。

今年3月以来,中国国内已经至少有深圳、成都、莆田、福州、镇江、丹阳等六个市县调整了居民用气价格。其中,深圳第一、二、三档价格分别上调至3.41元、3.91元、5.16元,涨幅分别为10%、9%、6%。

水价、气价的上涨趋势已成定局,电价也有了上涨的传闻。

2024年5月,一则有关居民电费涨价的消息在中国社交平台上传播,称居民电价将自6月1日起上涨,同时取消谷峰计价,改成分段计价。5月13日,中国A股电力板块持续走强,截至当日收盘,甘肃能源、西昌电力涨停,多家电力企业跟涨。

据第一财经报导,国家电网客服回应称,“暂时没有收到价格主管部门发布的相关政策文件,也未收到供电公司的相关电价调整通知。”

尽管如此,从长远来看电价的上涨恐怕难以避免。

2021年,国家发改委在答复网民关于“建议完善居民阶梯电价制度,鼓励城乡居民多用清洁的电力资源”的留言时曾表示:进一步深化电价市场化改革要求......使电力价格更好地反映供电成本,还原电力的商品属性,形成更加充分反映用电成本、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的居民电价机制。

无论是水、气还是电的供应,在中国都属于公共基础服务行业,作为垄断或者准垄断行业存在,同时依赖于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巨额财政补贴,才得以实现较低的供应价格,其中不少都处于长期亏损状态。如前述提到的广州自来水公司,2022年营业收入为33.15亿元,当年获得的水资源费补贴、项目财政资金等其他收益就达到1.91亿元,但利润总额仍为-2.6亿元,持续亏损。

但在近年来经济增长放缓、财政收入减少尤其是因房地产行业萎靡连锁反应的土地出让金减少,使得地方政府对公共基础服务的财政补贴越发吃紧。(延伸阅读:《数说中国房地产行业:库存高企,销售暴跌,楼市的冬天还会持续多久?》

仍以广州市为例,长期以来其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都依赖于土地出让收入。2022 年,广州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为1,629.2 亿元,下降31.8%,其中土地出让收入1,552 亿元。广州市政府在预算报告中明确写明“收入下降主要是受疫情和房地产市场环境影响,区级土地出让收入低于预期。”(延伸阅读:《数说疫后中国经济:封控解除一年后,在面临什么样的危机?》

放眼全国的情况,2023年的中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为70704.85亿元,下降9.2%,原因是地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下降了13.2%。

补贴难以为继后,地方政府疑似正在“甩包袱”,把维持公共服务运营的责任转移出去。

早在2023年11月,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就联合发布一份《关于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强调引入社会资本,优先选择民营企业参与,同时“不因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额外新增地方财政未来支出责任”。

2024年4月,根据该《指导意见》,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住建部等六部门联合修订了《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也强调“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运营”,其中关于政府提供投资支持的措辞,也从原本的“可由政府提供可行性缺口补助”,成了“严防新增地方隐性债务”。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 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何以为家?——一个北京老外的出走,与一间独立音乐酒吧的被迫关停

「“我依然对中国的人们和文化饱含热忱,但生活的铁拳这次落到了我的身上,所以我准备离开这里,去寻找新的安身立命之所。”」

特约撰稿人 范玉辛 发自北京

图:Mantha Mok / 端传媒

2023年的倒数第二天,我来到了一家位于九龙山附近的酒吧。除了几十平米的室内空间外,它还拥有可以承办小型音乐演出的露台。北京的冬夜异常寒冷,大风刮得人们耳朵生疼,但还是60多位裹着长款羽绒衣和围巾的观众聚在这里,其中三分之一是外国面孔,安静地等待着面前的吉他手调音。这是爱尔兰独立音乐人康大卫(David Carey)在北京的最后一场演出。

“我在中国已经待了九年,只是写下这样的语句都会体会到那份时间的厚重。”在活动宣传推文中,大卫用中英双语这样写到,“生活在北京这个不断膨胀的超级大都市给我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我在这里上过班,组建过几支乐队,运营过一家让我引以为豪的文化空间……我依然对中国的人们和文化饱含热忱,但生活的铁拳这次落到了我的身上,所以我准备离开这里,去寻找新的安身立命之所。”

事实上,在疫情期间和开放之后,选择离开中国大陆的外国人不占少数。而近年来,人们对“老外”,尤其是“西方白人”这一身份的态度,也在发生着转变:他们拥有着刺眼的“白人特权”,可以拿着国际机构或学校的高昂工资,或拥有优越的外派身份,穿梭在城市中最时尚的bistro和酒馆里,享受着对标巴黎、纽约的消费环境。这似乎使他们的离开显得没什么值得同情的。但我们在谈论老外时,似乎将很多千差万别的背景信息混为一谈,从国籍、人种、工作行业,到为何来到中国,是否融入本地的生活文化之中等等……他们的身份和故事同样是复杂的,在享受着“身份特权”的同时,另一部分人也在忍受着来自周边的恶意与歧视——两者可能在同时发生。

这也是为什么康大卫的离开,以及他和插画艺术家Alice合开的文化空间小块儿的关闭尤其令人惋惜。这是一个外来者的故事,他热爱中国独立音乐现场,对这里的人抱有善意,尝试并确实与此地构建了深刻的联结,却因为举办包含LGBTQ+元素的电影放映而受到警察的调查,在面临被起诉“非法工作”的风险下被迫离开。在这个故事背后的问题是,我们想要的开放、包容、多元、繁荣的社群生活和文化环境,需要由什么支撑?

小块儿酒吧的表演。图:作者提供
小块儿酒吧的表演。图:作者提供

大卫有一辆死飞,他住在胡同里,也喜欢骑着车逛胡同。北京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它的中心城区却如此低矮、紧凑。早晨,大卫通常会骑到宝钞胡同买面包,或到国子监买煎饼,再拐到安定门内大街上的临街小铺,用熊本熊自带杯接上一杯咖啡。附近有家用心做本地音乐推介的胶片店,同样身为音乐人的大卫常常会与店主聊上几句,挖掘新的乐队与风格。夜晚,他要么会去“school”看演出——这个在2015年吸引他留在北京的音乐场馆仍然坚挺着;要么则会回到小块儿——除了日咖夜酒的商业模式外,在几乎每个营业的晚上,小块儿都会举办不同的活动,噪音现场、变装演出、喝喝画画、手工之夜……而大卫私人最爱的是每周日的“游戏之夜”。他与醉醺醺的顾客们以用户名相称,争夺当晚马里奥赛车之王的荣誉,胜者可以享受酒水折扣。参与比赛的人们认真但友善,笑着咒骂彼此,又共同为获胜者庆祝。在这片小小的天地里,大卫觉得开心又放松。

现在已经搬到柏林的大卫告诉我,这是他常在他梦中回顾的日子。

“六四”35年:林培瑞的六四记忆|端闻 Podcast

「若从“短六四”和“长六四”两个纬度来看待六四,林培瑞刚好跟这两个纬度,有很多的交集」

端传媒特约撰稿人何流 ,端传媒音频制作人陈莉雅

1989年6月1日,清晨一名年轻女子带著吉他穿过天安门广场。
1989年6月1日,清晨一名年轻女子带著吉他穿过天安门广场。摄:Peter Charlesworth/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感谢你支持“端闻”,我们希望更多地了解你对“端闻”的想法 >>>立即填写问卷

端闻 podcast 的报导和制作都依赖端传媒会员的订阅付费支持。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播客报导,请成为端传媒会员,支持我们持续产出,也让更多人透过音频获取深度报导和多元观点。

立即订阅,可享端闻听众特别优惠:畅读月费会员9折畅读年费会员85折尊享年费会员8折

收听并关注“端闻”YouTube |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或使用节目的 RSS Feed,在任意播客应用订阅收听。


1989年6月4日,已经过去35年了。对于这场运动的记忆,以及“六四”对于当下的意义,今年又达到了一个新的节点。

端传媒特约撰稿人何流,近期拜访了美国学者林培瑞(Perry Link),一位“六四”的亲历者。

林培瑞是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荣休教授,现任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比较文学讲席教授。除了专注于汉语文学,他这几十年来主要支持中国的民主人权运动。林培瑞在“六四”事件前后成为了新闻人物。当时,他是美国科学院的驻华代表,住在人民大学隔壁的友谊宾馆,结交了许多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80年代的民主偶像、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物理学家方励之。日后的《方励之传》也是由他编辑和翻译的。在六四事件发生后,他帮助方励之逃进美国大使馆,并最终成功保护方励之一家免于抓捕、流亡美国。

多年来,林培瑞一直参与海外的人权组织,经常翻译海外知识分子的文章,帮助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另一种声音。他曾说:“我们记住六四,是因为最坏的中国在那儿,最好的中国,也在那儿。”

本期"端闻",何流与林培瑞进行了长时间的访谈,呈现80年代以及六四前后的经历,探讨如何以“短六四”和“长六四”两个纬度看待80年代社会的思想解放,以及六四之后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的持续影响。


关于端传媒过往关于六四事件纪念的报导和评论,请参阅六四事件35周年特别页面

期待你跟我们分享想法,邮箱地址:podcast@theinitium.com


【制作团队】
出品:端传媒音频
监制:甯卉
主持:杨静
编辑:HY
制作人:陈莉雅
剪辑、声音设计:“缰河媒体工作室”王伯维、孙圣峰、Waven
主题音乐:Axel Kacoutié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 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六四」三十五年,记忆的窄门

4 June 2024 at 16:37

「在这里,选择自己阅读、记忆或纪念六四的方式。」

「六四」三十五年,記憶的窄門|端傳媒 Initium Media

成為訂閱會員,支持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

立即支持

六四三十五年
記憶的窄門

今年是六四第三十五週年。維多利亞公園的燭光漸弱到消失,香港已無法成為六四紀念的重要支點。無論身處何處,對這場運動的記憶,與紀念六四對於我們當下的意義,在今年,又到了一個新的節點。

有一些定會被反覆提及的問題:過去的討論與紀念對不同人來說,意味著什麼? 我們對六四的理解與認知是怎樣形成的? 哪些曾經被人們所忽視? 六四的發生與結局,對中國的政治體制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在香港國安法落地之後,紀念六四成為罪行了嗎? 白紙運動後,這兩場公民行動被視為什麼樣的關係?

在六四三十五年的此刻,端傳媒從過去八年關於六四的所有報導與評論中精選了一系列文章, 在這個頁面裏,我們一同回顧這些年沈澱的回憶與紀念,以及 2019 年後,為了紀念六四還在持續的努力與抗爭。

歷史,多重曝光的記憶

關於六四的討論與省思,長期以來,集中在對運動過程的回溯與個人記憶的打撈。 這些保存歷史的努力,包括死難者的確認與名單整理,很多並非出自當年的學生領袖,而是來自當年其他的親歷者。 包括身亡學生家屬組成的「天安門母親」,在檔案中孤獨求索真相的教師,甚至是身兼「加害人」、證人、受害者身分的前戒嚴部隊士兵。

「媽媽你說今天晚上會開槍嗎?」——天安門母親尋覓三十年
「媽媽你說今天晚上會開槍嗎?」——天安門母親尋覓三十年
一個人的戰鬥,沒有退路的吳仁華
一個人的戰鬥,沒有退路的吳仁華
半生被稱劊子手,戒嚴部隊軍官:「我也是六四受害者」
半生被稱劊子手,戒嚴部隊軍官:「我也是六四受害者」

除了對運動過程本身的回溯,當時中國社會更大的背景是什麼樣的? 在八十年代一度較為開放的政治討論環境和政改呼聲之外,失控的物價和接近 20% 的通貨膨脹率,如何點燃了人們的不滿? 而在學生與知識份子被認作運動主角的主流敘事之外,工人與市民在其中是怎樣參與的? 他們的政治訴求與學生群體有何不同?

通脹中的六四:失敗的改革如何引爆革命
通脹中的六四:失敗的改革如何引爆革命
邊緣化的六四論述:八九春夏,其實發生的是「兩場運動」
邊緣化的六四論述:八九春夏,其實發生的是「兩場運動」

最後,六四運動被軍隊殘酷鎮壓,這個結局給中國的政治體制、國家-社會關係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出動軍隊面對本國公民的和平示威,使得中共政權的合法性暴露出嚴重問題。 在九十年代,中共政權轉身加入了全球化的市場體制與貿易鏈條,在高速的經濟發展中尋求績效合法性,來獲得國民的認同。

「北京公社」的八個瞬間(上):六四三十年,對於「反思」的反思
「北京公社」的八個瞬間(上):六四三十年,對於「反思」的反思
「北京公社」的八個瞬間(下):以「無政府主義」視角重構六四
「北京公社」的八個瞬間(下):以「無政府主義」視角重構六四

與此同時,知識群體與國家的關係也發生了變化。 八十年代具備一定自主性的知識分子,在九十年代被體制吸納與分化。 六四之後,自由主義的思想脈絡失去了進一步本土化的空間,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許多知識份子轉向民族主義,以探求新的解釋,推動了民族主義思潮與民族情緒從九十年代中期的興起。 中國政府以績效合法性、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維穩體制為標誌的 「後天安門政治秩序」,在六四之後的三十年間,逐漸形成。

專訪吳國光:八九毀滅中國知識分子之後,如何繼續「韌性的戰鬥」?
專訪吳國光:八九毀滅中國知識分子之後,如何繼續「韌性的戰鬥」?
上海大學生在 1989:後來的同學聚會,我們只聊賺錢
上海大學生在 1989:後來的同學聚會,我們只聊賺錢
1999:大使館的血、北京的遊行,與世紀之交的中國知識分子
1999:大使館的血、北京的遊行,與世紀之交的中國知識分子

天安門事件之後,西方並沒有持續太久的對華制裁,這也是中國可以順利發展經濟,並加入全球化進程的重要原因。 日本與美國在其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六四鎮壓發生後,美國總統老布什暗中去信鄧小平,表態將避免更嚴重的制裁措施; 而日本是「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國家中唯一拒絕進行制裁,並迅速恢復對中關係的國家。 為什麼美日兩國當時會採取這樣的做法,背後分別有什麼樣的原因?

六四後,中美關係、地緣政治與進退失據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
六四後,中美關係、地緣政治與進退失據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
許仁碩:六四後,誰幫助中國政府突破國際制裁?
許仁碩:六四後,誰幫助中國政府突破國際制裁?
歷史文件出土:日本政府為何決定在六四後「溫情地注視」中國?
歷史文件出土:日本政府為何決定在六四後「溫情地注視」中國?

六四清場之後,眾多參與者面臨被捕或流亡的命運。 流亡者被迫在匆忙中離開故土,在陌生的國家重新尋找自己的位置。 在海外民運的紛爭當中,有人選擇了一種「半隱居」的生活,在學術的路徑研究與關注中國的走向。 而留在國內的被捕人士,有人將自由作為一生的事業,也最終為此付出了生命。

六四去國三十載,若在故土上不能說話,與流亡何異?——張倫專訪
六四去國三十載,若在故土上不能說話,與流亡何異?——張倫專訪
「尋釁滋事」式紀念,陳雲飛「快樂抗爭」的心法
「尋釁滋事」式紀念,陳雲飛「快樂抗爭」的心法
目睹一場死亡之後,你可記得,劉曉波是誰?
目睹一場死亡之後,你可記得,劉曉波是誰?

在三十年後回望六四,當上述複雜的背景和經過,往往只作為碎片式的畫面被展演與討論時,我們應該如何超越已顯僵化的論述,重新發現六四重要的社會運動價值,與當下的思潮和行動遙相呼應?

被圍困的六四論述,需重新對接後冷戰的時代光譜
被圍困的六四論述,需重新對接後冷戰的時代光譜
曾經,人們這樣紀念

1989 年 5 月 21 日,密切關注北京局勢的香港市民歷史性的百萬人上街遊行。 全稱為「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的「支聯會」也在此次遊行中宣布成立,此後 30 年,不間斷地舉辦維園燭光晚會紀念六四。

當年,也有香港學生北上支援,整個八九學運期間,香港中文大學就有共約30名學生赴京支援。 亦有數十名香港記者前往北京進行報導,在 6 月 4 日的凌晨,見證了軍隊從長安街的駛過,與槍響後倒下的市民。 還有一批台灣記者,專程在 6 月 4 日之後趕往中國,並前往成都、上海等地,希望紀錄六四鎮壓發生後各地的情況。

請回答 1989:支援與裂縫,那一年,香港學生在北京
請回答 1989:支援與裂縫,那一年,香港學生在北京
香港記者陳潤芝的六四記憶:「每隔二十分鐘,軍人就開槍,砰砰砰砰砰」
香港記者陳潤芝的六四記憶:「每隔二十分鐘,軍人就開槍,砰砰砰砰砰」
「我當時,可能真是做對了一件事」——那個春夏之交,在「北平」的台灣記者們
「我當時,可能真是做對了一件事」——那個春夏之交,在「北平」的台灣記者們

八九之後,香港維園每年的燭光晚會,成為全球參與人數最多、連續性最強的六四紀念活動。 而香港被看作中國人傳承六四記憶的重要陣地,在 1997 年之後,更是整個中國唯一可以高呼「平反六四」、「結束一黨專政」的城市,扮演著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難以取代的角色。

不同年份,維園燭光晚會的參與人數有所起伏,在 2014 年的雨傘運動之後,本土思潮的興起也讓部分人質疑傳統的六四紀念對於香港自身的意義。 但是,六四記憶在香港的持續性,以及三十年來與本土的政治訴求和民間情緒的共振,成為香港一代人最初的政治運動啟蒙,也形成了有關香港自身的「記憶的政治」。

燭光長燃 32 年,香港人的六四維園之約
燭光長燃 32 年,香港人的六四維園之約
安徒:毋忘六四——三十年流亡及香港本土的記憶政治
安徒:毋忘六四——三十年流亡及香港本土的記憶政治
不要維園大台的六四聚會:走過 29 年的自由文化音樂節
不要維園大台的六四聚會:走過 29 年的自由文化音樂節

維園的六四集會,還是很多內地人接觸八九這段歷史的契機。 他們在這裡,第一次看到了公開集會與政治表達的樣貌, 維園的人群與那些年香港的街頭政治和大大小小的社運一道,帶給他們過去的生活未見的影像,也讓很多人開始反思自己所受教育與歷史真相之間的距離。

從維園燭光集會到香港社運,五個大陸人在這扇窗口看到真實的中國
從維園燭光集會到香港社運,五個大陸人在這扇窗口看到真實的中國

除了維園的集會與直接的政治表達,香港文藝界多年來也在持續創作六四題材的藝術作品。 有的是紀實類的影像,有的是對六四符號的再思考和創造。 人們採用雕塑、舞台、行為藝術、影片等各種形式,既反映事件本身,也折射當代的社會氛圍和爭議——六四論述與記憶不僅僅是歷史,也是當代史,這一點在文藝創作中多有體現。

最終,一個香港人臉孔的民主女神像
最終,一個香港人臉孔的民主女神像
六四槍聲響起時,香港文化界都在做什麼?
六四槍聲響起時,香港文化界都在做什麼?
六四舞台莊梅岩:我們不能不做,香港人不會習慣那種沒自由的生活方式
六四舞台莊梅岩:我們不能不做,香港人不會習慣那種沒自由的生活方式

只是,在 2019 年之前,香港的六四記憶維護就已面臨多方困境。 籌備多時的六四紀念館,在 2014 年正式開展後,不久便被展館所屬大廈法團告上法庭,之後則經歷閉館、更換場所、被當局查封、最終轉移至網絡的命運。 傳媒界對於六四的報導,因中央政府對言論的愈發收緊,在香港也呈現出越來越政治敏感的態勢,集體回憶的承傳比以往更加艱難。 初中歷史課綱排除六四事件,在課堂講述這段歷史的空間也變得越來越窄。繼續以此前的方式紀念六四,是否將不再可能?

六四紀念館:廣場遺物內外受困
六四紀念館:廣場遺物內外受困
六四報導在香港:抵抗時間流逝、採訪管控和中央劃線
六四報導在香港:抵抗時間流逝、採訪管控和中央劃線
70、80、90後歷史老師的六四自白:對我重要的事,對學生重要嗎?
70、80、90後歷史老師的六四自白:對我重要的事,對學生重要嗎?
19 後,六四的聯結會是什麼?

站在五年後回看,2019 年香港政治氣氛的波瀾起伏,不僅僅在反修例運動上。 當年 4 月,事關 2014 年雨傘運動的「佔中九子」宣判罪成,審判歷時79日,被稱為「世紀審判」, 這直接促成了 1989 年曾赴北京支援學生運動的香港學聯代表李蘭菊,特意為當年的六四維園燭光集會而從多倫多飛回香港。

當年參加維園燭光晚會的人數達到 2014 年以來的新高, 期間香港獨立樂隊、被稱為「六四樂隊」的 VIIV 演繹中國大陸獨立歌手李志的《黑色信封》開場, 大會播放的影片亦以李志的《廣場》為背景樂,大會指18萬人將維園球場擠得水泄不通。

2019 年六四 30 週年這天的維園場面,成為絕響。

五天後,反修例運動經百萬人遊行漫長開啟。 翌年支聯會再向警方申請維園作為六四紀念場地,被禁以 COVID 疫情和「限聚令」,該年 6 月底港版《國安法》實施。 經五年後,「紀念六四可能犯法」不宣於法而宣於心,2019 年的六四也成為最後一場香港的公開紀念活動。

儘管公開集會被禁,2020 年逾萬名市民依然如往年一樣進入維園自發集會,現場曾高喊現在已經被禁止的運動口號和歌曲。 在 2019 年之前,香港對於六四的論述和儀式看法曾出現世代分歧, 本土派年輕人和「大中華」民運人士對如何看待民主香港與民主中國的關係產生差異, 而至 2020 年,六四紀念延續的反修例運動情感則不言自明。

紀念活動各地開花,各區立法會議員、區議員街站和公民團體自發派發白色蠟燭、紀念單張等。

也是在是次集會上,自行到維園悼念的支聯會和民主派等 26 人,被控「煽惑及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等罪。 至 2021 年 12 月,該案判刑,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前支聯會主席李卓人、副主席鄒幸彤、前記者何桂藍等 8 人, 被裁定「煽惑他人參與未經批准公眾聚集」、「舉行一個未經批准集結」及「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會」等罪成,被判 4 個半月至 14 個月不等。

2021 年,警方二度以疫情為由禁止六四集會,消息亦指當晚在維園附近身穿黑衣或點燃蠟燭,都可能被視為和集會有關。 時任支聯會副主席鄒幸彤在 Facebook 及 Twitter 上發布題為「燭光無罪 堅守陣地」帖文;鄒並於六四當日於《明報》發表題為〈燭光承載良知重量 港人執著說出真相〉文章。她向公眾表示,自己將以個人名義到維園紀念。

但六四當日早晨,鄒幸彤在其律師樓附近被捕,其後被控「煽惑他人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 當日,警方亦派出 3000 名警力維持治安。 支聯會本欲重開六四紀念館予公眾獻花,該館卻在 6 月 1 日遭香港食環署執法,指經營已8年的六四紀念館未有領取公眾娛樂場所牌照,屬無牌經營。

集會被禁,延續逾10年的街頭藝術成為發生在香港街頭幾乎唯一的公共悼念, 藝術家三木、盧樂謙、阿V等10位藝術家,在6月3日的銅鑼灣街頭「提前悼念」,為這個城市帶來勇敢的藝術形式,在禁忌之日表達仍存的真實情感。

最終,這一年的維園在警察嚴守下空無一人,惟入夜後,天后、銅鑼灣一帶再現六四光海。 路上不時可看到零星坦克車模型、燭光,街道亦見寫上「不要讓六四成為禁詞」的塗鴉。 在香港其他地區市民亦自發悼念,網絡上流傳隱晦表達的梗圖。

2021 年是失去的一年。 6 月 19 日,《蘋果日報》出版最後一份報紙,宣布翌日停刊; 8 月,成立於 1989 年的支聯會宣布解散,其後 7 常委因「拒交資料」被捕,警方定性支聯會勾結外國勢力; 9 月,從實體轉移到網上的六四紀念館網站,在香港遭到封鎖,香港 IP 需通過 VPN 才可登陸網站; 12 月聖誕前,旨在紀念六四、已樹立多年的香港大學「國殤之柱」及香港中文大學「民主女神像」、香港嶺南大學的六四浮雕,先後被強行拆除或偷偷移走。

縱民情譁然,六四集會、紀念館及實體記憶至此皆被政府取締。

臉——大寫的人,無處安放的自由
臉——大寫的人,無處安放的自由
國殤之柱、民女像、六四浮雕壁畫遭強拆後,他們寫下自己的記憶
國殤之柱、民女像、六四浮雕壁畫遭強拆後,他們寫下自己的記憶

10 月 25 日,鄒幸彤為 2021 年的六四控罪自辯, 她在自辯詞中指:「 如果法庭要說,這樣一個沒有指定地點的行動呼籲,都是在煽惑一個未經批准集結, 那我也很疑惑,這個集結是在指哪個集結、在哪裡的集結,是否地點是全香港或者全世界,是否任何人在那個時間點起燭光,就是在參與未經批准集結? 如果這樣說,不如直接承認,要禁止的,就是六四的悼念本身。 」

鄒幸彤「六四煽惑集會案」自辯詞
鄒幸彤「六四煽惑集會案」自辯詞

2022 年,對觸犯紅線的恐懼開始展現影響,過往教會是紀念六四的重地之一,該年天主教香港教區卻決定從此不再舉辦追思六四彌撒。 至此,所有具名的、組織的六四活動皆在香港消失。 6 月 3 日,藝術家如往年悼念,至傍晚警方則拘捕數人。 到了 2023 年,行為藝術家們剛站上街頭就被捕。 2023 年的維園,被批准舉辦「香港回歸 26 週年嘉年華」。

縱然城市中仍可見燭光,但也是從這兩年開始,人們開始寄望台灣能接過紀念六四的棒子,海外紀念六四活動愈發遍地開花。 每個獨立的個體,在這時代重新拷問自己,悼念六四的初心是甚麼? 那份觸動或憤怒又是甚麼? 中國和香港的海外離散者,若未曾放棄將六四作為連結的契機,那麼其所追尋的連結是什麼含義?

六四 33 年:不止紀念六四本身,也紀念香港人對於六四的紀念
六四 33 年:不止紀念六四本身,也紀念香港人對於六四的紀念
六四 34 年:中國軍事威脅下,台灣為何需要關注六四、如何紀念?
六四 34 年:中國軍事威脅下,台灣為何需要關注六四、如何紀念?
從英國、加拿大到日本,海外的六四集會籌辦者在碰撞中相認
從英國、加拿大到日本,海外的六四集會籌辦者在碰撞中相認

一個擺在面前的問題是,當公共條件全部喪失,六四紀念會否如虞斷裂? 除此之外,紀念週期也逐年縮短,香港的中小學校也不再主動教授六四歷史,圖書館相關書籍被下架。 公開的集體記憶消失之後,個人記憶及主流之外的記憶論述,可能接班嗎?

歷史也在此時更迭。 2022 年 11 月,江澤民逝世,他在六四後接任中國國家主席,開啟中共、中國和他個人的13年。 他的逝世難免提醒人們一個時代的結束。 2022 年底,大陸爆發反封控潮(白紙運動),成為新一代人的政治啟蒙, 而 2023 年六四老人王丹等爆出 #MeToo 醜聞,這條追尋正義之路開始面臨更為嚴格的審視,折射出人們對「民主、自由」的新闡釋的渴望。

專訪李立峯:公開的六四紀念消失了,記憶會斷裂嗎?
專訪李立峯:公開的六四紀念消失了,記憶會斷裂嗎?
中港台青年大對談:我們討論六四,因為它是關照當下政治的過去
中港台青年大對談:我們討論六四,因為它是關照當下政治的過去
從中國「老民運」到中國新一代行動者,八九後兩種政治觀與行動觀的迭代
從中國「老民運」到中國新一代行動者,八九後兩種政治觀與行動觀的迭代

2024 年 3 月,香港完成另一部國安條例、「23 條」的立法。 至 5 月 28、29 日和 6 月 3 日,香港警方拘捕獄中的鄒幸彤及其母親、友人等共 8 人, 首次動用 23 條,指 8 人在社交媒體上「利用某個將至的敏感日子」持續發布煽動帖文,涉嫌違反 23 條下的「煽動意圖罪」。

記者提問保安局長鄧炳強「敏感日子」是否指六四,鄧答「日子不重要,重點是有人煽動對政府憎恨」, 記者續問「無叫口號、提及六四,是否已違法?」 鄧答「你講的問題不是最重要。」 與此案相繼的是國安大案「47 人初選案」的裁決(5 月 30 日),被捕 7 人中,有人獲保釋後即到庭外排隊聽審。

如此,2024 年的六四紀念形同冰封,而維園獲批於六四當日舉辦「家鄉市集」,空間意義繼續被改寫。 曾經,六四的主流論述在本土思潮、左翼反思下瀕臨「失效」,如今連這「失效」也不可得。

我們重回 2019 年前凍結住了的人聲熙攘,也關顧 2019 年後打壓下的勇氣與靜寂。 未來 2025、26 或更遠的年份,氣氛或有變,或無出其右。 但是,每個人,仍有權選擇自己閱讀、記憶或紀念六四的方式。

香港部分六四相關案件進程
(截至 2024 年 6 月 3 日)
  • 鄒幸彤
    • 2020 六四集會案,「煽惑及參與未經批准集結」、「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12個月
    • 2021 六四煽惑集結案,「煽惑他人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罪,判囚 15 個月;2024 年 1 月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此兩案刑期部分分期執行,總刑期 22 個月
    • 2021 支聯會拒交資料案,「沒有遵從通知規定提供資料」罪成,判囚 4.5 個月;2024 年 3 月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 2020-2021 支聯會「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案,鄒還押兩年,申請保釋被拒,法官預計 2024 年無法開審
    • 2024 年 5 月 28 日獄中再次被捕, 警方指其自 2024 年 4 月起,「利用某個將至的敏感日子」,透過他人在「小彤群抽會」持續發布「具煽動意圖的帖文」,涉嫌違反 23 條下的「煽動意圖罪」
  • 鄒幸彤舅父
    • 2024 年「利用某敏感日子煽動」案,遭 23 條「煽動意圖罪」逮捕
  • 鄒劉華珍
    • 2024 年「利用某敏感日子煽動」案,遭 23 條「煽動意圖罪」逮捕
  • 劉家儀
    • 2024 年「利用某敏感日子煽動」案,遭 23 條「煽動意圖罪」逮捕
    • 2023 年 6 月 3 日在維園禁食,被以「涉嫌作具煽動意圖行為罪」拘捕
  • 關振邦
    • 2024 年「利用某敏感日子煽動」案,遭 23 條「煽動意圖罪」逮捕
    • 2023 年 6 月 3 日在維園禁食,被以「涉嫌作具煽動意圖行為罪」拘捕
  • 李盈姿
    • 2024 年「利用某敏感日子煽動」案,遭 23 條「煽動意圖罪」逮捕
    • 2023 年 6 月 3 日在銅鑼灣被以「作出具煽動意圖的行為」拘捕
  • 陳劍琴
    • 2024 年「利用某敏感日子煽動」案,遭 23 條「煽動意圖罪」逮捕
  • 潘幼翠
    • 2024 年「利用某敏感日子煽動」案,遭 23 條「煽動意圖罪」逮捕
    • 同時被指於網上訂閱資助羅冠聰等人,違反《國安法》「以金錢或其他財物資助他人實施分裂國家」罪
  • 陳式森
    (三木)
    • 2024 年 6 月 3 日在銅鑼灣用手劃出「八九六四」,被逾 20 名警員包圍帶走
    • 2023 年 6 月 3 日在銅鑼灣進行行為藝術,被警方帶走
    • 2022 年 6 月 3 日在銅鑼灣進行行為藝術,遭警方截查
  • 陳美彤
    • 2023 年 6 月 3 日在銅鑼灣進行行為藝術,被警方帶走
    • 2022 年 6 月 3 日在銅鑼灣進行行為藝術,涉嫌「公眾地方行為不檢」
  • 鄧岳君
    徐漢光
    • 2021 支聯會拒交資料案,「沒有遵從通知規定提供資料」罪成,判囚 4.5 個月;2024 年 3 月駁回上訴,維持原判,即時服刑
  • 支聯會
    • 2020-2021 「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案,法官預計 2024 年無法開審
  • 李卓人
    • 2020 六四集會案,「煽惑他人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舉行未經批准集會」罪,判監 14 個月
    • 2020-2021 支聯會「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案,法官預計 2024 年無法開審
  • 何俊仁
    • 2020 六四集會案,「煽惑他人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10 個月
    • 2020-2021 支聯會「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案,法官預計 2024 年無法開審
  • 何桂藍
    • 2020 六四集會案,「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成,判監 6 個月
      *「民主派初選 47 人案」,罪成
  • 黎智英
    • 2020 六四集會案,「煽惑及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成,判監 13 個月
      *另有數項國安案件在身
  • 蔡耀昌
    • 2020 六四集會案,「煽惑他人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12 個月
  • 梁耀忠
    • 2020 六四集會案,「煽惑他人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9 個月
  • 梁錦威
    • 2020 六四集會案,「煽惑他人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9 個月
  • 胡志偉
    • 2020 六四集會案,「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判監 4.5 個月
  • 尹兆堅
    • 2020 六四集會案,「煽惑他人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10 個月
  • 張文光
    • 2020 六四集會案,「煽惑他人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9 個月,緩刑 18 個月
  • 陳皓桓
    • 2020 六四集會案,「煽惑他人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10 個月
  • 郭永健
    • 2020 六四集會案,「煽惑他人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8 個月
  • 趙恩來
    • 2020 六四集會案,「煽惑他人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8 個月
  • 麥海華
    • 2020 六四集會案,「煽惑他人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8 個月,緩刑 18 個月
  • 梁國華
    • 2020 六四集會案,「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4 個月,緩刑 12 個月
  • 何秀蘭
    • 2020 六四集會案,「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6 個月
  • 梁國雄
    • 2020 六四集會案,「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6 個月
      *「民主派初選 47 人案」,罪成
  • 朱凱廸
    • 2020 六四集會案,「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6 個月
      *「民主派初選 47 人案」,認罪
  • 楊 森
    • 2020 六四集會案,「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6 個月
  • 黃之鋒
    • 2020 六四集會案,「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10 個月
      *「民主派初選 47 人案」,認罪
  • 岑敖暉
    • 2020 六四集會案,「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6 個月
      *「民主派初選 47 人案」,罪成
  • 袁嘉蔚
    • 2020 六四集會案,「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4 個月
      *「民主派初選 47 人案」,認罪
  • 梁凱晴
    • 2020 六四集會案,「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判監 4 個月
  • 羅冠聰
    張崑陽
    • 2020 六四集會案
    • 流亡海外,被法庭通緝

註:涉案類型和人數眾多,或有疏漏;名單上多人仍有其他政治案件在身,這裏主要呈現六四案件和近期大案。

製 作端傳媒編輯部

© 2024 Initium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成為訂閱會員,支持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

数说中国房地产行业:库存高企,销售暴跌,楼市的冬天还会持续多久?

「2024年1至4月,中国百强房企销售总金额为10914.1亿元,同比下降46.8%。」

特约撰稿人 穆鲁 发自新加坡

2024年2月1日,中国河北石家庄市郊区,一名保全站在恒大集团未完工的住宅开发案外。摄:Tingshu Wang/Reuters/达志影像
2024年2月1日,中国河北石家庄市郊区,一名保全站在恒大集团未完工的住宅开发案外。摄:Tingshu Wang/Reuters/达志影像

据德邦证券于2023年的测算,从总量来看,2022年房地产及房地产建造业对中国GDP的直接贡献占比约为10%,如果考虑到地产对其他上下游行业的拉动,占比可达20%。但近年来,由于地产行业持续低迷,房地产行业占GDP比例也有所下滑,从2017年26.6%下滑到2022年的20.3%。

2024年5月14日,地产商雅居乐集团首次发生美元债券违约,并在公告中指出,其已无力履行境外债务的付款义务。至此,发行美元债券的民营地产商除万科等少数幸存者之外,近乎全军覆灭。

中国房企此轮流动性危机起于政府试图“降杠杆”,控制房企债务规模的政策。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政策为2020年提出的“三道红线”政策,包括要求房企控制负债率在70%以下;净负债率不得大于100%;以及现金和短期债务的比例大于一倍。而如果房企被划入红档,则被要求有息负债规模以2019年6月底为上限,不得增加。

在过去十余年中国房价急速攀升的繁荣时期,房企通常以高负债不断扩张、购地,并从购房者手中拿到预售款提前回流现金,但高杠杆的前提则是房价只升不降。中国政府严苛的降杠杆要求为房企扩张踩下了急刹车,但随之而来的是,高负债的房企面临流动性危机。

自2021年10月花样年作为首家中资地产商境外债券违约后,中国民营房企纷纷“暴雷”,无法按期兑付债券的利息或本金。国际投资者曾一度押注中国政府会不惜代价救援恒大,并买入恒大美元债券,但出乎意料的是,政府并未对恒大伸出援手,此后多米诺骨牌效应下,包括曾是中国销量最高的房企碧桂园等一众民营地产商,在之后的两年里也陆续暴雷。据彭博数据,截至2023年9月1日,以美元债券发行规模计的中国排名前50名的民营房地产商中,有34家已出现海外债务拖欠或违约。据评级机构标准普尔数据,从2020年至2023年年底,中资发行人的境外债券已有288个房地产行业债券出现违约,而非房地产行业的发行人的债券中,同期仅有43个债券违约。

疼痛和错过是人生的常态:暗恋桃花源的错位美学_4.ylog

By: Steven
25 May 2024 at 21:05

借着一杯酒劲儿,我在深夜与你分享前一阵在深圳滨海艺术中心观看《暗恋桃花源》的体验,以及近 20 年来反复看这部戏,我对它的理解和感情。

无论你是否看过《暗恋桃花源》这部话剧,都适合收听这一期节目。这不是一出需要介意剧透的戏,它太经典和熟悉了,哪怕你没有在剧场看过,也应该听黄磊、何炅在《向往的生活》中多次聊过。但话剧的魅力,在于剧场,在于你坐在剧场里感受舞台和当下的氛围、一气呵成的现场表演:如果你先听这一期节目再去看,大体上会对你的观看体验有所帮助;如果你恰好看完今年的巡演回来收听,也能丰富这一次的观剧体验。

在这一期,你会听到:

—- 当代年轻人生存与理想的困境是什么?

—- 为什么当下互联网中有那么多年轻人批评《暗恋桃花源》的声音?它真的「三观不正」吗?观众和作品之间出了什么问题?

—- 为什么《暗恋桃花源》能长盛不衰近 40 年?

—- 当代年轻人爱情观念的冲突

—- 江滨柳是渣男吗?

—- 我和「江滨柳」都非常喜欢新版本的江太太

—- 为什么说这一版江太太终于「成为」了美茹?

—- 美茹恨云之凡吗?

—- 江滨柳 vs 老导演 VS 新导演

—- 1948 vs 1986 vs 2024

—- 悲剧《暗恋》明明是明恋啊!

—- 喜剧《桃花源》到底在闹什么啊?

—- 当代年轻人的困境 VS 暗恋桃花源:美丽的错位

—- 以《午夜巴黎》为例,什么是「黄金年代」?

—- 我们为什么会怀念「黄金年代」?它们美在哪里?

—- 为什么我会不厌其烦地反复观看《暗恋桃花源》?

—- 深圳 5.2 专属版《暗恋桃花源》的演出遗憾

—- 老陶 vs 春花 vs 袁老板:《桃花源》的表演节奏

—- 喜剧的原理:优越感

—- 剧场管理员:“一辈子都在等这十分钟!”

—- 舞台张力被置换的角色:江太太 vs 春花

—- 向外张力的表演:袁老板、顺子

—- 向内张力的表演:美茹、云之凡、江滨柳

—- 修改了设定的暗恋导演,是对时代和当下的回应

—- 逃出来的桃树:福尔摩沙

—- 时代的遗憾,身份认知的迷茫,戏内戏外的游离感

—- 我曾经的剧场生活

|相关阅读|

表演工作坊

暗恋桃花源

暗恋重逢桃花源

暗恋桃花源 1992 电影版

这是我第几遍看暗恋桃花源?

雷雨话剧社与赖声川导演的偶遇

嘉兰图草三剧社在年会上的演出

褪去了锋利爪牙的「黄金年代」标本

台灣光華雜誌《暗戀桃花源》30週年報道

专访:上剧场《暗恋桃花源》专属版 2024 巡演

|登场人物|

苏志斌:前话剧人,设计师,《设以观复》作者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 @ 知乎|SUiTHiNK @ 即刻 / 微博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