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建设性意见|这群一辈子未婚的女性,每年最重要的节日是七夕

By: unknown
30 August 2025 at 02:36
CDT 档案卡
标题:这群一辈子未婚的女性,每年最重要的节日是七夕
作者:项栋梁
发表日期:2025.8.9
来源:建设性意见
主题归类:中国女性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现代人可能很难想象,对于一群终身未婚的女性来说,农历七月初七是她们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

也不怪大家想不到,毕竟七夕在最近二十年里几乎只剩下了“中国情人节”这一个意思,而七夕的本来面貌,作为“乞巧节”和“女儿节”的含义,早已被人们所遗忘和抛弃了。

当然,我指出这一点,并没有任何呼吁回归传统庆祝乞巧节和女儿节的意思,一丁点都没有啊。

乞巧节和女儿节的绑定,正反映了这个传统节日的核心内涵,就是鼓励女性从小学习“女红”手艺,熟练掌握纺纱织布、洗衣做饭,拥有一双巧手,成为一名传统意义上合格的贤内助。对现代人来说,这样的节日,不过也罢。

但对于出生在上个世纪初,成长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明过渡历史时期的“自梳女”群体来说,庆祝七夕节就有着非凡的象征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也是我借着七夕这个日子想和大家分享的一段历史。

现代人可能很难想象,对于一群终身未婚的女性来说,农历七月初七是她们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

也不怪大家想不到,毕竟七夕在最近二十年里几乎只剩下了“中国情人节”这一个意思,而七夕的本来面貌,作为“乞巧节”和“女儿节”的含义,早已被人们所遗忘和抛弃了。

当然,我指出这一点,并没有任何呼吁回归传统庆祝乞巧节和女儿节的意思,一丁点都没有啊。

乞巧节和女儿节的绑定,正反映了这个传统节日的核心内涵,就是鼓励女性从小学习“女红”手艺,熟练掌握纺纱织布、洗衣做饭,拥有一双巧手,成为一名传统意义上合格的贤内助。对现代人来说,这样的节日,不过也罢。

但对于出生在上个世纪初,成长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明过渡历史时期的“自梳女”群体来说,庆祝七夕节就有着非凡的象征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也是我借着七夕这个日子想和大家分享的一段历史。

可以想象,在十六七岁的年纪离开亲人,离开祖国,到语言不通的异国他乡做女佣,长年生活在主人家的院子内,整日负担繁重而漫长的劳动,妈姐这个群体是很难有常规婚恋机会的。也因此,妈姐这个群体里面成为终身未婚自梳女的比例就很高。

妈姐们成为自梳女,更多是环境所迫,而不是主动选择,更多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不是因为富足,更多是被传统宗族势力所剥削,而不是对传统婚姻形式的反抗。

实际上,就和现在一些菲律宾女性出国做住家保姆,被称为“菲佣”一样,曾经向国际市场输出女性帮佣劳动力的主要是中国,其中珠三角地区最多,这也是自梳女群体主要出现在广东的原因之一。

她们往往是多子女家庭中的一个女儿,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从小要帮家里干活和照顾弟弟妹妹,等到十六七岁可以独立工作了就被安排到海外做妈姐,赚到的钱大部分要寄回来补贴家用。

无论是终身不嫁为家里打工赚钱,还是根据父母的安排“嫁个好人家”换回彩礼与联姻资源,都是被原生家庭吃干榨净的一生。

从这个角度来说,自梳女群体的底色是相当悲凉的。

不过呢,因为相对特殊的人生轨迹,自梳女群体在晚年养老时倒是有了一些温情与亮色。

在广东顺德钧安镇,有一处地方叫“冰玉堂”,取的是冰清玉洁之意,其中居住的就是终身未婚的自梳女们,绝大多数都是在南洋做了半辈子妈姐后回到家乡来养老的。

在传统乡村社会,大龄未婚的女性既不方便独立居住,也不方便与父兄家庭合住,成为一个难题。于是,有类似境遇的自梳女们自发组织起来,拿出毕生积蓄集资修建了冰玉堂这个地方,供自梳女们集体互助养老。

冰玉堂里,自梳女们既不用照顾老公,也不需要照顾孩子,她们操劳一生,终于有了一段人生可以过自己的生活。她们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去做精细的手工艺品,有大把的时间去做一些工序繁复费功极多的菜肴,她们甚至拿南洋的香料与烹饪方法和顺德菜融合,开创了“妈姐菜”这一独特的顺德菜分支。

跑个题,过去几年,我带队的每一期顺德美食之旅都会带大家去参观冰玉堂,并在附近餐厅品尝妈姐菜。

再说回主题。

自梳女这个群体,因为终身未婚,游离于传统宗族社会文化之外,又因为女性身份和时代局限,没什么表达家国情怀宏大叙事的需求,所以适合她们过的,能够集中反映这个群体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传统节日是几乎没有的,适合她们崇拜的神仙也是几乎没有的。

春节和中秋,阖家欢聚不适合,端午赛龙舟当时是不让女性上船的,上元节,是谈情说爱约会的日子,重阳节,当时是老男人的专属……

只有七夕,作为乞巧节能够代表一些她们的劳动价值,作为女儿节,能够寄托一些她们对青春时光的追忆,寄托一些终身未婚的道德自洽。

所以,自梳女们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是七夕,在这一天,她们隆重祭拜“七姐”,也就是传说中心灵手巧心地善良的七仙女。

这是她们的选择。

更是因为她们的一生无从选择。

走读新生|河北孟村这件事,最“恐怖”3个问题不能不说!

By: elijah
25 August 2025 at 22:27
CDT 档案卡
标题:河北孟村这件事,最“恐怖”3个问题不能不说!
作者:书荼门人
发表日期:2025.8.25
来源:微信公众号“走读新生”
主题归类:杀戮女性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苍鹰高飞遮日影,草民低首盼天明。

历史告诉我们,最冷的不是冬天,而是当正义失声、谎言横行。

河北孟村女子被钝器打死这件事,仍旧备受舆论关注。尤其在沧州市指定另一个县城的公安进行侦办后,人们看到的问题似乎变得更多了。

首先第一个问题,也是最严重的问题,在媒体“潇湘晨报”的消息里提到,事情发生在8月21日晚上,女子被钝器殴打头部致死,但是第二天医生竟然出了一张“心梗”的死亡证明。

这不是错误,而是对公众智商的侮辱。

被钝器殴打致死,和“心梗死亡”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可以说明显到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分辨的出来。因此,医院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img

这是相当可怕的画面,我举个例子,这次是被钝器打死的,有明显外伤。所以女子的娘家崩溃了,更是不惜一切代价把事情闹大,让外界看到。才有了舆论和现在的后续。

万一下次是中毒呢,医院再说“心梗”,家属还能不能分辨的出来。而若连家属都分辨不出来,还会有舆论争取公道和真相吗,千里万里之外的网友又能多说什么。

可怕的不只是“心梗”二字,还有它背后的冷漠与胆大妄为。

那将意味着,凶手很有可能会逍遥法外。而一条生命,就这么毫无代价的被剥夺了……画面,是何等可怕。

白纸偏能涂黑字,铁案竟成笑谈文。

当权力可以操纵医学,当谎言能盖过事实,一个人就可能被“合法”地抹去。

这就是我要表达的第一个重点,一个人如果有足够的权力,便能轻而易举能让医院开具虚假的死亡证明。那恐怕在另一些部门里,同样的方式做点假,让失去生命的人死得不明不白,也不是不可能。

因此,尽管凶手和他的家属已经被控制,仍需要立即回答人们:是哪个有天大本事的人,让医院开了假的死亡证明?

img

img

第二个问题,是办案的速度。

从通报看,很容易能发现,这起刑事案件发生在8月21日晚上,但通报回应却在8月24日。

我说句难听点的话,家暴把人打死,这种没有提前计划和预谋的刑案,凭现代警方各种高科技加持的实力,不说一两个小时吧,顶多一天就能查到水落石出。

但真相却在3天后、在无数舆论的声音要求之下,在无数爆料和斥责声裹挟之中,姗姗来迟。

搁这儿给群众表演0.5倍速的“慢镜头”吗,可这是现实,不是电影啊!这效率放在外卖行业,顾客早饿死了。

这到底是能力不足,还是故意拖着想敷衍公众,甚至根本不想把真相公之于众?

img

第三点在于凶手一家的身份。

其实这个问题,从事情发生被曝光到网上之后,就各种爆料不断了。人们仅观问题之严重却无法律之闸刀,就猜到这家人的不同寻常。

然而即便如此,当地就是任由网上的舆论和各种对凶手一家身份的猜测四处流传,始终不曾回应。直到今天,才承认凶手的确在当地检察院工作,但也依旧一口咬定,只是“临时工”。

“临时工”三个字的背锅属性,已经比塑料袋还要万能了。

至于凶手金某的家属身份,依旧如泥牛入海般,无半点声响。

这可能吗?一个检察院的“临时工”,即他们口中的普通干警,能做到让医院开假的死亡证明。这可不是小事,作伪证,在古代甚至是掉脑袋的大事。

古人说:“纸包不住火。”

古人还是太天真了,今人偏要试一试,用厚厚的权力和关系,去蒙住所有人的眼睛。

所以,为什么不在舆论刚开始议论,在无数网民对金某一家人的身份刚开始曝光之际,就给予回应呢?真就是真,假便是假,制止“谣言”最好的办法,难道不是“真相”吗。

可惜,他们选择了沉默。直到火烧眉毛了,才稍稍回答了很少的东西。

img

当权力与真相之间失衡,最先倒下的,永远是普通人。

以上,就是我想指出的几个关键点。因为在我看来,这些关键都非常恐怖。他们证明着,权力一旦交易、勾结,差点就让一个普通人悄无声息的死去。

什么叫“悄无声息”?就是被谋害,而冠以疾病、自杀,甚至更多不可思议的借口。

且不说这对死亡的人何等冤屈,对正义是何种打击,就仅仅是对受害者的家属,会是怎样的惊天噩耗。若是再加上权力操弄之下,明明知道不是那么一回事儿,却又求助无路、伸冤无门,那简直是把人活活憋死、气死。

乌云能遮月,长夜难挡晨。

青天自有明月在,铁证难容黑幕遮。

提出这些疑问和关键,不只是愤怒,更是希望警惕的画面,能带来一线转变。因为一个社会,若连最基本的真相都无法保障,那我们所有人的安全,都只是幻觉。

竹不倒|沧州孟村这件事,本不应该如此“恐怖”!

By: elijah
25 August 2025 at 22:15

近两天议论声非常多的新闻,一名女子在家里被杀害了,婆家的人帮忙销毁证据,又从医院搞到“心梗”的诊断结果。

总之网上的信息总结起来看就是一句话,凶手的势力在当地那个小县城里很大,所以“只手遮天”。

先说一下,目前还没遮成,舆论声音巨大,警方通报也称“刑事案件”,不是心梗,更不可能是自杀之类。

img

我想说的话题,可能比较偏离这起刑事案件本身。8月22日发生的凶案,在网络上沸沸扬扬被人们热议了3天,什么角度的猜测、爆料,甚至扯淡,都有。

真假信息满天飞,以至于不少对这类消息关注的人,都不知道该信谁。

这是怎么回事,又是如何造成的,非常重要。

而这种风声鹤唳、人言可畏之中,人们最关注的,往往和权力脱不开关系。比方说,如果是普通的家暴,丈夫把妻子杀害了。那就按故意杀人罪处理呗。可一发现这个丈夫竟然颇有手段,竟然连杀人这种罪行都能找关系遮掩,甚至能弄到医院的“心梗证明”来撇清关系,大家就开始来劲了:他是不是当官的?

img

你可能会说:管人家是不是当官的,就事论事便可以了,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CDT 档案卡
标题:沧州孟村这件事,本不应该如此“恐怖”!
作者:有竹不倒
发表日期:2025.8.25
来源:微信公众号“竹不倒”
主题归类:杀戮女性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按照一个好的环境来说,是这样没错,就是论事即可,当官又无妨。

可现在事实恰恰相反,很多时候就是一点点权力的介入,便让问题无法就是论事。像此事中,若不是女子的娘家揪着不放,多留了个心眼,说不定一条人命,就以“心梗”的结果草草收场了——何其恐怖。

毕竟医院都出结果了,你不信,你不信还能怎么样。

一前一后,互为因果。正是大家对权力的不信任,才导致了事情发生3天,还在纠结哪条消息是真,哪条是假,小道消息是否可信,又是不是通报里故意遗漏的关键。

之前没什么媒体的声音,但在风言风语以及大量真实的“爆料”之后,当地检察院回应记者,称犯罪嫌疑人金某,确实是当地检察院的“劳务派遣人员”,一普通干警,干杂活的。

img

可为什么不早点主动承认这个事实呢?为什么不在金某和其家属第二天拿给女方家属一个“心梗死亡证明”时,就跑出来说这个金某在检察院工作呢。

其实这些消息在网上早就传开了,不仅是金某在检察院上班,还有家里人谁是院长,一家全在公职单位等等。

人们确实不敢全信,但是人们也不会完全的一点不信。拖着拖着的,拖掉的不是谣言的可信度,而是官方的公信力。

本来他们说金某家有人是院长,人们可能还会鄙夷的嘲讽两句,“弄到心梗证明就是院长?哪来那么多院长。”

结果你们沉默,于是当人们看到金某确实在检察院工作的消息,以及可笑的撇清干系的手法后,就会动摇:不会真有个院长在里面吧?毕竟前面的“谣言”里,已经有条被证实了。

有时候,沉默,亦是帮凶。至于狡辩,玩文字游戏,就更是自己把自己的立场往臭坑里推了。

img

这就是借这件事想说的,一个小县城里发生的事情,如果没有权力寻租的空间,那么警方介入后,很快发个通报把其中细节告知家属,解释一下他们的疑惑,压根不必闹到网上连续多天舆论这种情况。

其实从通报里也能看出问题,事情发生在孟村回族自治县,但上级市沧州却指定“异地办理”,移交肃宁县公安局进行侦办。

可见,凶案之外,的确出现了权力部门介入操控的情况。而这,也正是导致此事会在互联网引起很多讨论,甚至真假信息满天飞,舆论沸沸扬扬的原因。

所以,很多时候热搜、新闻里出现的那些骇人听闻的事情,背后催生它的东西,才是关键。而这个关键,大多数时候,又都是权力。

或者说,没有受到约束的权力。

比如之前的亮证、警察半夜上门、贪腐等等。哪一件不是“权力”导致?

可如何呢,怎么杜绝呢?

我昨天看到“第一财经”提到的一句话说得很好,“莫把有事找警察,变成有事上警察”。

img

同理,不要让用来“服务”的权力,变成拿来“享受”的权利。如果一些人的“权力”无法成为他们“走方便之门”的专利,那么这类问题自然而然就会减少,甚至消失。

当然,这很难。从我们看到沧州市指定“异地侦办此案”就能看出。

如果真正意识到问题,我觉得不仅仅只是异地侦办这起案件,该办侦办的,还包括那个“本地”的派出所。

你都明知道它有问题了,通融、不秉公执法、牵扯不清。却又好像没问题一样的忽视了。

人物|「妈妈为什么要打工」

By: unknown
18 August 2025 at 14:44
CDT 档案卡
标题:「妈妈为什么要打工」
作者:人物
发表日期:2025.8.17
来源:人物
主题归类:词条名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在刚刚过去的7月末,或许你看到了这则新闻——在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暴雨后的清晨,一辆中巴车被洪水冲走,车上14人,都是在附近大棚采摘辣椒的零工,多为中老年女性。

过去几年里,女性农民工在务工途中或工作中的意外屡有发生。它们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映照出一个庞大群体在城乡迁徙中的脆弱与辛劳。

而在今年春天的浙江采茶季,短视频平台也出现了大批来自中原地区的农村女工,她们几十人共居一间宿舍、喝冷水、吃馒头,随着农事的节律,如候鸟般在全国巡回打零工。

这些新闻,让我们一次次看见女性农民工群体。她们数量巨大,在艰苦的环境下工作,清晨出门,夜里归家。用极其艰苦的劳动,哺育儿女,贴补家用。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她们?妈妈为什么要打工?为什么如此急迫地挣钱?她们在焦虑什么?

王欧,或许是最适合回答这个问题的人之一。他是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的副教授,研究农民工及其家庭,已经超过十年,尤其关注女性农民工在城乡之间的处境。在江苏和广东的工业区、在广西和江西的乡村,他看到了农民工如何劳作,也看到了他们的孩子如何留守。他的另一个身份也很重要——他来自江西,出生于1985年,是曾经的留守儿童,一位女工的儿子。

平顶山叶县的冷藏车事故发生后,王欧心中郁结,写下了一篇题为《女性农民工的母职困境》的文章,他想要解释:为什么对这些农村女工来说,挣钱成了最重要的事情?这篇文章发表于今年7月,《人物》也因此找到王欧,想和他谈谈。

王欧观察到,最近十余年,在劳动力市场上,女性农民工的比例在上升。在照料工作之外,农村女性,也越来越成为家庭不可或缺的主要劳动力。为了挣钱,她们会在孩子出生几个月后就出门打工;做陪读妈妈时,她们也在打零工;中年时她们会进厂,做高强度的工作;到了老年,她们会做清洁工……她们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在随着家庭的需求而变化、换挡。

女性农民工对挣钱的强烈渴望,有大的背景。过去十多年,农民工家庭越来越深地嵌入了城乡结构的变化之中。土地城镇化的模式,从教育、住房、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给农民工家庭带来了压力,而这种压力,女工是最直接的承受者。

她们陷入个体自由与家庭责任、家庭照护与家庭生计的拉扯之中,有着急,有取舍,有纠结,还有不忍和眼泪。

以下是王欧的讲述:

文|林松果

编辑|姚璐

女工的眼泪

我对女性农民工的关注,开始于十多年前的田野调查。让我从两个小故事说起。

2013年,我进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读博,第一年我们都在学校上课,要把学分修完。接下来就要找一个题目,开题、写论文。

说来也巧,2014年,我的导师参与了一个关于留守儿童的课题,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项目。他知道我对劳工、农民工、城乡发展等等议题感兴趣,就让我做学生层面的负责人。那年暑假,我们去了研究的第一站,江苏昆山——留守儿童的父母打工的地方。昆山是苏州下面的一个县级市,但经济很发达,经常排在全国县级市的首位。

在昆山,我们去了好多工业区,我们当时提出来,要调研那些把孩子留在老家的年轻工人,工业区管委会也很配合,帮我们找人。当然,工人都很忙,白班、晚班两班倒,我们的访问时间,要么是上午八九点,晚班工人刚下班,要么是傍晚,白班工人刚下班。当时也很奇怪,来参加我们调研的,大多数都是女工,是年轻的妈妈们。

我记得特别清楚,在一家电子厂,那天早上,我也是发问卷,我们的问卷都是A3纸对折,正反各两页,问题很简短,有很多空白。我是填问卷的督导,哎,我突然发现,有个女工,填完问卷没走,还在写,密密麻麻写了很多,边写边掉眼泪。我也不敢打扰她。

后来她写完了,我就问她,是不是我们的问卷设计得不好,有好多问题没问到,以至于她还要自己写?她说不是,我们的问卷设计得很好,问题都是她关心的。我们当时的问题大概是:你为什么出来打工?打工之后怎么跟小孩联系?联系的频率是多少?打电话主要讲什么?就问得很细。

她说,正因为填了这么多题目,把她压抑在心里的很多话激发出来了,她特别想说。但是小孩太小了,这些话无法跟孩子说,只能把它写下来。我们聊了一会儿,她整个过程都很激动。

等她一走,我就看她写的什么。哎呀,我心里特别难受,她一直在解释一个问题——妈妈为什么要打工?她说,妈妈不是很狠心,不是不爱你,不是对你不好,我出去打工是不得已。我必须要出去,希望可以给你一个好的教育环境,让你将来不必像我们一样。

我现在还记得她的样子,她说这些话的场景。她是安徽庐江人,胖胖的,扎个辫子,眼睛大大的,边写边掉泪。包括那批问卷,这么多年了,一直跟着我,现在放在老家的小书房里。

当时我刚开始学社会学,很多事情都不懂。但是这个场景对我的冲击非常大。

为什么呢?在那之前,在清华的课堂上,我接触到学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当然很多研究就是我的老师、师兄、师姐做的,他们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判断是——短工化,新生代农民工会频繁换工作,一份工作干不满一年、半年甚至一个月。他们在劳动伦理方面退化了,不像上一代农民工吃苦耐劳,能忍受长时间的枯燥劳动。

在昆山接触一线工人之前,我脑子里都是这些研究和判断。但见到她们,我发现不是这样的。好多年轻女工,孩子刚出生就出去打工,没有见证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牺牲了非常珍贵的、陪伴孩子长大的时光。她们那么辛苦地加班、倒班,为了她们的小孩去劳作,一点时间都不愿意浪费,我受到了很大的触动。那时候,我就开始模模糊糊地思考,她们为什么要这样?

我再提供第二个例子。昆山的调研之后,我又跑到农民工的老家,看到了另外那批留在家带孩子的女工。

在广西,我认识了一位女工。她是贵州人,嫁到广西,第一胎生了个儿子,第二胎又生了双胞胎儿子。公婆都70多岁了,带不了孩子,丈夫是建筑工,哪里有工程就去哪。所以她只能自己带孩子。我们做了好几次访谈,我就发现,她特别着急挣钱。

这种着急的表现是什么?双胞胎孩子才一岁多,她就想跟着同村的女工去打工。她老公当然不愿意,一直摁着她,说她出去了,孩子没人管。那年过完春节,她趁老公喝完酒心情比较好,就做他的工作。他就同意了,说你去吧,跟着同村人,去哪个城市、去哪个厂,反正也知道。

年过完了,大家要出门了,她也收拾了行李,到河对面的公交车站等公交,准备坐大巴去广东。等车的时候,她老公就知道了,骑摩托过来,把她扣住,不让走。他一个人拦可能还拦不住,后来公婆也来了,一边牵着大儿子,一边背着小儿子,孩子哭着说,「妈妈你别走,舍不得你」。她心一软,瘫坐在地上,「工也打不了了,又出去不了了」,这是她的原话。

当时他们夫妻吵架,她就说,自己在家也没事干,「你做点建筑工,一个人做,我们七个人吃,你做多少就吃多少,都吃完了」。当地很直接,就是这样去算账。

我在跟她接触的过程中,非常强烈地感受到:留守女工,不是安心在农村留守,她们有非常急迫的挣钱打工的愿望。我也感受到她的纠结,她知道没人带孩子,一直在等孩子长大,一直在纠结,到底孩子多大,她能出门挣钱。

我还可以补充一句,这个村子的盖房标准是盖三层,她家还只盖了两层,你想她的经济压力有多大,自己结婚的房子还没盖完,还有三个孩子要读书、结婚,她能安心在老家留守吗?她的经济化取向,能不强烈吗?

我觉得,正是这些在田野中碰到的案例,促成我的思考,让我考虑女性农民工的经济面向,后面我写了一篇文章《家庭化与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方式转型》,就讨论这些问题。

二代女工,相似与不同

我研究的所谓「新生代农民工」,是80后、90后甚至00后,而我们一般谈到的第一代农民工,是60后、70后。研究中我就发现,这两代女工其实有很大的区别。

我们以结婚作为转折点,结婚前,两代女工的区别就很明显。

第一代女工,出门打工之后、结婚成家之前,比较「懂事」,挣点钱就寄回去给父母,支持哥哥结婚,支持兄弟姐妹读书,她打工还是出于「家庭取向」,是为了她的父系家庭;新生代女工,尤其是90后、00后,家庭目的变得很弱,挣到钱就自己花,买衣服、化妆品、逛街……当然也会给家里一点钱,尤其是逢年过节,但是是以礼物的形式给的,意义不一样。

我访谈新生代女工,真的,她们都说,从刚工作到结婚之前那段时间,是她们一辈子最开心的时候,谈到这一段,她们眼睛都是发亮的。她们会认识姐妹,发了工资之后,放了假,她们会先饱饱睡一觉,然后小姐妹就一起逛街,试衣服,试鞋子,买化妆品,做美甲,做发型……逛到脚都走不动了,还要走。真的是一段非常明亮的时间。

到了要谈恋爱、找对象,两代女工也很不一样。

第一代女工,也有自由恋爱的,但不多。我有个姨,就是在广东打工时谈了朋友,嫁到了湖南,但前提是我外公同意,他不同意,她是嫁不过去的。更多女工还是回家相亲结婚。我的另一个姨,打工的时候,有个浙江男孩对她特别好,但我外公不同意,他觉得这是最好的一个女儿,坚决不允许她嫁到外面。她后来就相亲,嫁到了隔壁村,后面也不是很幸福。

她们出门打工,当然会碰到单身男工,也可能会有浪漫关系。但她的父母、弟妹、老家的习俗和观念……对她的影响更大。她们也更容易听父亲的话,「弟弟妹妹要读书,家里还这么困难,你要懂事」,等等说辞,都是对未婚女孩的要求。

但新生代女工,家庭的约束就弱多了。现在的家庭不会让她们拿多少钱回家。她们之于家庭的独立性,也大大提高了。她在外面谈恋爱,要跟一个远距离、跨地域的人结婚,父母一般不会反对,反对也不会成功,我都看到过很多抗拒父母的案例。

这种差异背后,偏学理一点的解释就是,她们和乡土社会、和父权制家庭之间的关系,已经不一样了。

等她们结了婚,有了宝宝,尤其是宝宝上小学之前,两代女工的区别也非常大。

第一代女工,生孩子之后,很多就会留在农村带孩子。当时隔代抚养没有这么盛行,农民工家庭对农业的依赖也更强,女工在留守期间普遍务农,学界对此有很多研究,叫「农业的女性化」。她们对小孩教育也没那么重视,不会专门陪读。小孩上了小学,她们又会出门打工。

但是新生代女工非常不一样。往往小孩出生没多久,她们就出门打工,孩子上小学了,她们再回来陪读。我在广西、江西看到的情况都是这样,孩子刚几个月,妈妈就出门挣钱了,孩子上了小学,就回来陪读,她们很重视学校教育。

当然,这个群体也会分层——那些经济条件相对好、能买房或租房陪读的人,才会回来。也有大量80后、90后女工,尽管重视教育,但没有这个经济条件,她们的小孩依然读村小、镇中心小学、乡镇中学。她们不需要陪读,就一直在外面挣钱。

所以特别不同的是,你读过去关于女工的研究,无论是潘毅老师的《中国女工》(出版于2007年),还是李静君老师的《性别与南中国的奇迹》(出版于1998年),她们写的都是单身女工。女工结婚成家之后,就回老家留守、育儿、搞农业,成为「38、61、99」部队(指农村留守的妇女、儿童、老人特殊群体)的一员。但今天的年轻女工,生子之后,反而是要出去打工。

所以有一次,我跟我一个学教育学、博士论文做儿童发展研究的同学聊起这个现象,她大为震惊——各种学术研究都表明,从怀孕到上学这段时间,对儿童发展至关重要,所谓「三岁看老」,是有道理的。

但是我们要理解,女工的一生,都是随着家庭的需求而变。根据她们的经验,学校教育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孩子向上流动。所以她们必须把握窗口期,在孩子出生后、上学前的几年,努力挣钱,争取在县城买房,孩子上小学之后,就回去陪读。

虽然不舍,虽然心碎,但她们必须舍弃陪孩子长大的时间。这是她们的理性选择。

妈妈,只有生产,没有生活

这些母亲背井离乡,远离孩子,她们是怎么生活的?我在文章里写过一段话,「她们力图通过更长时间、更加辛苦的劳作以及更加节俭、更加抑制的消费,最大程度地扩展母职的『经济』之维,以弥补经济母职的扩张对照料母职的侵蚀。」

怎么理解呢,我在那些工业区调研,我看到那些女工几乎都是,只有生产,没有生活。

你想,如果她是在富士康,每天早晚倒班,几乎没有休闲娱乐,都是在上班挣钱。遇到淡季,工厂单子不多,每月有一两天,她们会有点闲暇。怎么过呢,可能会先睡个好觉,睡到中午,弥补身体的消耗,醒来就刷刷手机。工友、老乡之间也会聚餐,但不再会像年轻时那样下馆子,而是在出租房里做饭,他们觉得这样更热闹,也更实惠。

当时我在深圳沙井工业区做调研,在城中村租房,我的邻居就是工人。我就看到他们在休息的时候,男性工人会喝很多啤酒,女性工人就一起做饭,她们会干很多活儿。

跟上一代女工相比,她们还是会为自己保留小小的空间,也会化妆,染头发,穿着也会在她们的审美领域,有一些追求。但是显然,会被压抑到一个很小的空间,不能在自己身上花太多的心思、时间和金钱。她大量的时间都被劳作占据了,大量的钱,都被家庭拿走了。

当时我们做访谈,在那些出租房里,只要一聊到孩子,那些工人,尤其是女工,没有不掉眼泪的。我现在还记得,在昆山,我遇到一对河南夫妻,在富士康下游的代工厂工作,跟我聊完,那个妈妈就拿着毛巾,情不自禁地掉眼泪。

现在想起来,我那时候很傻,我老问她们——每次跟小孩团聚之后又要离开,离开的时候,你心里怎么想的?你会怎么跟小孩告别?她们说,都是等孩子出门玩的时候走,睡着的时候走,或者让爷爷奶奶把孩子抱走,小孩子发现妈妈不在了,就哇哇大哭。

我就发现,这些女工,她们无法面对这些创伤性的场面,会把情感隐藏起来,不能碰。她看起来很冷漠,跟孩子的关系没那么密切,跟孩子打电话,老问孩子学习怎么样,有没有听爷爷奶奶话,感觉她好像一个工具人,就是想着挣钱,就是用经济来弥补孩子其他层面的缺失。

但实际上,她们一直在压抑自己,她不能表达对孩子的爱。因为表达了,她又做不到,她所处的环境和结构,也没有机会让她表达。所以她呈现出的状态,就是压抑和冷漠。

将来有机会,我一定要写一篇文章,主题就是留守儿童父母的精神世界——他们其实有一个非常丰富的精神世界,他们没有时间和机会去表达,但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情感。

上面我们谈的是出门在外的女工,还有一批在县里陪读的女工。她们的生存状态,我觉得可以用两个词概括,一个是「在家不在位」,一个是「在位难工作」。

「在位难工作」,就是当孩子还比较小,或是处于教育的关键期,那妈妈的重心就是陪孩子。但她们又有很大的经济压力,怎么办,只能去做那种时间弹性的工作,通常是计件工,时薪甚至不到10块钱。

我在江西南部,就看到很多妈妈在做计件工。那边离广东近,承接了一部分内迁的服装产业,县城里有很多小作坊。一个小作坊,三五台缝纫机,就把陪读妈妈召集起来,让她们分包某一个环节,计件拿工资。

她们怎么做事情呢?早上,她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去小作坊车衣;到了中午,如果孩子的学校不提供午餐,她就要回去做饭,学校提供午餐的,她中午就吃自己带的饭,稍微午休一下;工作到下午三四点,接孩子放学、做晚饭、辅导作业,等孩子睡了,她们继续工作到八九点。

还有一点,服装行业有淡旺季,淡季还好,相对从容,旺季就很麻烦。老板要赶在出货期之前,把产品往广东运,这时候女工会非常忙,她们的应对方式就是——三五个女工,统一找个亲戚来帮忙,看一周甚至一个月小孩,以集体育儿的方式来应对。

另外一种就是「在家不在位」,孩子稍微大了点,女工想多挣点钱,就会进到本地的工厂。我调研过中年工厂妈妈,都是每天在流水线上劳作十几个小时。旺季时,每个月只休息一天甚至半天。她们想多挣点钱,就必然要牺牲陪伴孩子的时间,「陪」的环节,会打折扣。

由此您就能感觉到,她们的生活节奏之快,时间挤压之深,又要工作,又要顾孩子,其实她们不容易的。经济压力很大,没有所谓「从容不迫的陪读」。

我之前读过一些文章,有的说县城陪读女工爱打麻将、婚姻关系不稳定,有的仅仅关心这些妈妈怎么和学校互动,怎么报班,怎么教养孩子。前者让我很生气,后者我觉得视野太狭窄。他们没有看到,这些女工,她的家庭要进城,她背后的经济压力、家庭分工,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女工到底承受了什么。

城镇化如何形塑女工命运

女工承受的压力背后,有大的时代背景,那就是城镇化与土地财政的发展模式。

我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大概起源于2016年,当时我有一个很朴素的想法——工人是在城乡之间流动的,我要研究他们,不能只在他们的打工地,还要去农村,去他们的老家。

我去了江西和广西的两个县,要去农村,通常要在县城中转。当时在江西遂川,我受到的冲击就很大——县里建了非常多的商品房,马路很宽,酒店很新,跟城市差别不大嘛。当时我就很好奇,到底谁在买这些房子?我模糊地觉得,这个现象值得关注。

等我进了村,又看到了一些现象:村小基本没有了,小孩子读书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很小(甚至还没有课桌高)就去寄宿,要么就只能到县里或者教育发达的乡镇去读书。

在广西调研时我发现,镇上都已经有了房地产楼盘。当时为了省钱,我还借住在那些买房的农民工家里。他们都是老家在村里,为了孩子读书,在外面买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不可避免地会聊到:房子什么时候买的,怎么买的,为什么买,谁出的钱,还欠多少钱……

包括我自己的经历,我老家在江西永丰县,是一个南北狭长的县,有山。那几年我就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老家村子的资源禀赋越差,人出去打工越早、越多,空得越快,出去买房的也越多。我家附近,那几年突然出现了很多说不同方言的人,都是从山里搬出来的。

大概是这些零零散散的调研、阅读与返乡经历,让我看到,中西部县城里建了很多房,而买房的主体就是农民工。我开始更自觉地了解这个现象,了解土地城镇化,了解这对农民工的家庭、小孩与女工来说,到底有什么影响。

首先,农民工买房的两个主要原因,一是结婚,在县里有房,那在婚姻市场的议价能力就会高一大截,尤其在偏远村庄更是如此;二是孩子读书。而且结婚和买房,这两件事是结合在一起的,买房结婚,那么很自然,孩子就可以读书。

这种城镇化生活,首先我们要承认,农民工在追求更好的生活。虽然他们不能在打工的地方实现城镇化,但可以离开村庄,在县城买房、定居,让小孩接受城镇的教育,对这些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飞跃。

但这种跨越,也带来了非常大的代价——买房要花很多钱,江西县城现在的房价,从六千到九千元不等,广西低一点,均价四五千。买个100多平米的房子,光毛坯房就是五十万,通常装修还要十几二十万。普遍情况是,买房会花光他们的积蓄,还会剩一半房贷,他们也可能不好找银行贷款,就会找亲戚借钱。因此,他们固然可以住进新房,但买房也会留下很多债务。

而且当他们到了县城,生活花费就会变得很高。吃的、用的都要买,县里的孩子,很多也会报培训班,会学才艺。我们就发现,县城孩子的抚养,也有中产化的趋势。县里无处不在的消费场所和消费机会,游乐场和商场,也会让花费变多。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尤其是陪读妈妈,她们的经济压力更大、生活支出更多、经济紧迫性更强。我认识的女工,有的在超市里卖东西,一个月1800块钱工资,都舍不得请一天假,背后就是这样的经济压力。

当然,更大的背景在于,在调研中我发现,在很多农村,建新房已经很困难,农民工被鼓励离开农村,到县里去买房。

在很多县城,好的教育资源都被转移到了新城区,老城区的实验小学、中学,资源越来越少,乡镇学校的老师和骨干,也不断被抽调到新城。

而这样的城镇化,最终加剧了女工的经济取向,加剧了她们在母职的不同方面的冲突。

女性的一生,如何嵌入家庭

我最近在关注所谓「女工的整个生命周期」,我们不能以切片的方式,去审视她们的生命,无论在什么年龄,她们都是嵌在家庭和地方社会里的。每个阶段,她的生命意义都在不断转换。

在我看来,她们的生命周期,有这么几个主要的转折点:

第一个转折点就是结婚成家、生养子女。结婚成家之前,她们是非常自由的,甚至完全可以像城市的女性一样,去安放自己的亲密关系和生活方式。但结婚生子之后,她们人生的意义和任务都变了,职业生涯也会有巨大的断裂。

第二个转折点,就是孩子上小学。孩子开始接受义务教育,随着县域城镇化以及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女工群体会出现分化。家庭条件尚可的女工,会去县城陪读;但大量家庭条件弱一点的女工,顾不了孩子读书,就会一直打工。

第三个转折点,是孩子上高中或大学之后,教育基本定型了。这个阶段,女工的生活重心和家庭角色会发生很大变化——短短十来年,孩子会经历上大学、结婚、买房、给彩礼。尤其孩子如果考上大学,在城市定居,她们压力就更大了,要给孩子在城里买房,至少要付首付。

在这个窗口期,她们会重新成为一个「经济人」、「打工人」,要么出门打工,要么进县里加班很厉害的工厂。有男孩的家庭,女工的「经济化」取向会更强。就像我们在新闻里看到的女工们,明明有更轻松的工作可选,她们为什么选工时更长、待遇更高的工作?这是在这个阶段会发生的普遍现象。

接下来的转折点,是孩子结婚成家,有了孙辈。她们可能会去带小孩。但现在很多年轻妈妈会自己带孩子,那女工就要持续地打工、给钱,以金钱的方式来帮助孙辈。但在这个阶段,她们不会那么紧迫和焦虑了,因为她们会觉得,孙辈出生,「自己的人生任务完成了」。

这些阶段结束,女工就到了大龄,开始考虑养老问题。这个问题也非常紧迫,这一代女工,普遍没有社保,他们的孩子要么在城市背着房贷,要么是自顾不暇的农民工。而且她们普遍有个想法,叫「不想给子女添麻烦」,想自己搞定。

我这些年也在做大龄农民工研究。他们到了60岁甚至70岁,还在外面做工。我在江西回访时就发现,有个62岁的女工,因为她的公公卧床生病,她回了老家,照顾他直到离世。等后事一办完,她又跑到广东做清洁工。当时她给了我很大冲击,60多岁了,你都不能安度晚年,还要出去打工。她们是觉得,能够在外头干活挣钱的时间不多了,要抓住最后的尾巴。

那她们什么时候会停下来呢?就是做不动了,被城市劳动力市场淘汰了,她们就停下来,回到自己的村子,度过最后的时间。

纵观女工的整个生命周期,我会觉得,她们的生命,是嵌在家庭里面的,而且因为城镇化的趋势,这些转折变得更加锋利,她们承担的压力也更沉重——城镇化在普及,民办大学与职业学校在扩张,孩子要进入城市。所有这些都会传导到农民工家庭,传导到女工身上,让她调整自己生命周期的转折。

我们说了这么多女工,那男工呢,这个家庭里的父亲呢?我个人认为,父亲的角色比较单一,就是挣钱。如果我们把分析女工的框架,用来分析男工,那他人生最大的转折点,就是结婚。结完婚,他就变成了一个「当家人」,一个挣钱的人。社会对他的期待,就是你把钱拿回来,这就行了,你就是一个好男人。

从单身工人到丈夫、父亲、爷爷,他们的角色,相对来讲都比较简单。他们很少承担照料义务,一般什么时候会参与呢,过年返乡的时候,或者建筑工在两个工期之间返乡,会参与一些所谓的「家庭照料」,但这种管理也很粗暴,我经常听到的就是「打一顿」,只有父亲能暴打孩子一顿。

至于这些家庭里的权力关系,总的来说,家里的户主还是男性,他常年在外挣钱,回到老家,还是家里的代表,权威还在。但家里日常小事的决策,包括钱怎么花,其实已经是女性做主。但这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女性承担的责任也更大。

如果她在陪读,最后孩子不听话,没考上高中,那么丈夫会责怪她,她也会觉得自己没做好。在日常的照料和劳作之外,这会给她们带来额外的焦虑。但我们必须要知道,在那样的环境里,一个母亲又能怎样帮助到孩子?或许更多要依赖的,是社会和学校教育。

我的母亲,也是女工

最后谈谈我作为研究者的感受吧。我做研究,跟很多人都不一样。大多数人是出于职业或智性方面的兴趣,但这么多年来,我都是从自身经历出发。尤其是我们今天谈的母职和女工问题,跟我的经历直接相关。

我也曾经是留守儿童,生活在一个不那么幸福的家庭里。从很小开始,我就看到了所谓「母职的经济化」,看到了我妈妈在经济层面,对这个家庭的付出。

我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呢?首先说我父亲,他是我爷爷奶奶最小的孩子,从小就备受疼爱,他在村子里是开手扶拖拉机的,是个技术工,在村里也受欢迎。但他不是很着家,爱喝酒,喝完酒也爱打牌,挣的那点钱,自己胡乱就花光了。

而我妈妈,一辈子都是挣钱的人。在务农时期,她就是主力,我六七岁就跟着她下田,一直看到她很辛苦。农业是季节性的,不忙的时候,她也要干别的活。她去水泥厂扛过水泥,去石灰厂打过工,在工地上干过活。一般女性在工地上都是做小工,但她是做杂工,这是中老年男工干的活。所以你就知道,她一直都是重劳力。

我上初中之后,他们到广东打工,我爸爸不愿意进厂,就在那边开三轮,后来跟着我表哥,承包了一些工厂的废料处理工作。我妈妈更辛苦,她进过厂,做了好多年拾荒的工作。因为我爸爸的性格是那样,我妈妈总得跟着他、管住他,让他不把钱花光。

他们打工打了很多年,直到我和我弟弟大学毕业,中间他们还回家盖房子,也是我妈妈在总负责。

后来我父亲身体不好,因为爱喝酒,他变得很胖,50岁不到,血管就出了问题,偏瘫在家,我妈妈照顾他。但就算这样,她还是会出门做活,找那种凌晨、深夜干的活,这个点我父亲睡着了,不需要照顾,干完了,她就匆匆忙忙回家。那几年,是她最最不容易的时间。

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我妈妈的经济角色非常非常突出。她要挣钱,也要管我爸爸的钱,既要忙外面,也要忙里面。这一辈子,她都是以一种非常极端的方式,来凸显她「经济人」的角色。

这对我妈妈有什么影响呢?后来我弟弟有了孩子,她去帮忙带孩子,你就会发现,她很不适应,因为她不知道怎么带小孩——她是典型的「干活的人」,这种照护工作,是她不熟悉的。所以她经常以那种命令的方式去带孩子,会骂小孩,恐吓小孩。她没有那种细心和耐心,也没有那么精致和讲究。所以直到现在,我妈妈生活在弟弟家里,矛盾一直都很多。

所以对我来说,因为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我母亲强烈的经济角色,她挣钱的辛苦,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她很难兼顾别的层面,母亲、妻子的层面,我都看在眼里。

这种经历也永远影响了我们的母子关系。我小时候也不是她带大的,是爷爷奶奶带的。她常年干重活,后来又在外面打工,我们之间的交流,尤其是情感方面的交流,其实没那么多。

但在做女工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我逐渐理解了我妈妈——她具备很多我们认为的「男性气质」,如果她不这样,那些活儿她干不下来。如果我不是做这个研究,不去访谈那些女工,可能我一辈子都不能理解她,没有机会去理解,我或许就成为社会上一个普通的养家的男人。

但正是这段经历,让我慢慢靠近她。在心底里,我也希望我自己的母亲读到我的这些研究。她为了家庭劳作一辈子,却没有与她的两个儿子建立起良好的情感关系。但是我其实非常想跟她讲,她的一个儿子,在以自己的调研、思考和写作,间接地理解她。

或许再过一些年,等我们都从容一些,我会给她写一个属于她自己的口述史。

(原創)思想深邃,不放棄興趣愛好,吃不了苦的年輕人,大概率一事無成

4 August 2024 at 09:09

獨立思考,質疑精神,頭腦清晰的人,不容易被騙,不會被毒雞湯洗腦,有主見.小學時期,學業不忙,可以多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也鍛煉思維能力.兒童時期,培養想像力是好的.

如果是大學快畢業或已經工作,要面對現實,要賺錢,獨立思考和其他想法,只會分心.思考的越多,越清醒,面對殘酷的現實,面對惡臭的成人世界,更容易感到痛苦.尤其在大廠或高端金融業,在內卷的職場中,如果還堅持獨立思考和質疑,還特立獨行,只會處處碰壁,很快會被辭退.有獨立思考和質疑精神,有清醒認知的,特立獨行的,追求純真和真善美的年輕人,都會對社會規訓和職場中強調的吃苦耐勞,吃苦奮鬥精神,集體主義,團隊合作精神,服從性,嗤之以鼻.在大城市打拼,在大廠,不允許自由散漫,哪個國家和地區都一樣.個性強,特立獨行的年輕人只會被職場拋棄.
有上述特徵的年輕人,所處的大環境,身邊或整個社會的年輕人,幾乎都冷漠,狹隘,沒主見,認知水平低,被毒雞湯洗腦,自己孤單無助,找不到知己,會感到非常痛苦不堪.如果情況變了,為了生計,不得不吃苦且沒有別的選擇,不得不經歷苦難,那種暗無天日,會感到生不如死,有的人會以暴力犯罪結束這一切.
我20歲出頭的時候,就對大城市,大廠,白領,高薪,升職加薪,成功,發財等,沒有半點興趣.當時我就認為:為何非要努力工作,努力學習,為何非要以賺錢為中心……那樣的生活多麼沒意思.很多事情,我總是認為,不適合我.大約最近3年,我又想到:尤其對於女生,不是所有的年輕人都適合努力,奮鬥,不是所有的年輕人都要努力上進的,不是人人都想追求成功和財富.對於世俗的成就,世俗領域的很多事情,我總是這一句「沒有半點興趣」.我28,29歲以後,對內卷,對吃苦,或有人說很多30歲左右的女生幼稚,我更是厭惡透頂,以至於,看到某些標題,評論或彈幕,都能激起我的反感情緒.每當我看到這樣的書籍,網文,影片,評論,彈幕,比如對白領,大廠,全職工作,快節奏,物慾橫流,燈紅酒綠,過度的消費主義,內卷,先苦後甜,吃苦崇拜的批判,我非常容易引發共鳴.
越年輕的時候,早早的看透了人生,看透了成人世界的本質,對上進心的打擊也是致命的,越沒有動力努力工作.思想深邃的年輕人,大概率的一事無成,沒有前途.如果是有上述特徵的女生,年齡越大,相比男生,更難以轉變,到了28,29歲,已經沒有任何轉變的可能.
商業社會,講究的是效益為本.優勝劣汰,是職場的本質之一.在大城市,白領職業,內卷是必然.成人世界,沒有獨立思考,沒有自由之思想,沒有有趣的靈魂,沒有純真,錢是唯一的主題.也許,18歲以前,18,19歲,20歲出頭的時候,會想到:這些想法在中國不受歡迎,在中國社會到處碰壁,如果來到一個相對自由,文明的國家是否會被包容?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明白過來,完全不是那麼回事,有這種想法,走到哪裡都會處處碰壁,到哪裡都不受歡迎.還不如,在中國的話,只選擇開放,包容,宜居的城市,做自由職業,小姐妹們團結互助,殘酷的現實就拿我們沒轍了,還會適當的妥協.

按照世俗的觀念和社會規訓,以成人世界的視角,這個快節奏,物慾橫流的社會的主流觀念.獨立思考,想像力,好奇心,有趣的靈魂,興趣愛好,女生愛美打扮的天性,真的沒用,完全是浪費時間,耗費精力.興趣愛好,更容易三分熱度.小時候,父母總對孩子說,不要總想那些沒用的東西,對你沒有任何好處,別耽誤學習.
獨立思考,想像力,好奇心,有趣的靈魂,興趣愛好,要麼不能變現,要麼衹能賺點小錢(比如接單寫網文,寫文案,平面設計,影片剪輯等,也許能用到一點,發揮出一點自己的創意).

越是賺錢能力強,自身條件優秀,有進取心的年輕人,大部分都是沒有多餘的想法,無趣的,感性勝於理性,能抑制住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多餘的想法,不分心.他們往往,在工作和專業領域更理性,在其他方面更感性.無趣的,沒有多餘想法的人,感性思維,才更容易感受到努力工作和賺錢帶來的成就感,錢多帶來的快感,實現財務自由的那一天帶來的豐收喜悅.努力的男生,或家庭條件不好的男生,剛18歲,就知道要努力,更知道錢的重要性,沒有多餘的想法.

(原創)我不嚮往上流社會 我不羨慕有錢人|不攀比|我的金錢觀和安全感

17 July 2024 at 10:32

我沒有淘金夢,沒有發財夢.我不追求財富,不追求成功,不求發展前景.什麼國際名校,大城市,大廠,高薪,成才,成功,發財,我沒有半點興趣.我沒有任何志向,沒有金錢,物質上的追求.我不想改變命運.

對於中產,我不嚮往,不追求,中產的生活有什麼好的?有的人嚮往中產的生活,卻沒看到中產賺錢不容易,壓力大,在經濟蕭條的年代隨時會返貧.所謂的人生贏家,富人,上流社會,對土豪和明星大腕的生活,對高大上的東西,我不羨慕,我沒有半點興趣.上流社會有什麼好的?有什麼值得嚮往的?
我對房子車子,高檔名牌的東西,奢侈品,高檔化妝品,高檔的衣服,包包,鞋子,出國旅遊,沒有半點興趣.
我不和別人攀比,別人多麼有錢,成功,我不羨慕.有錢人的精緻生活,我沒有半點興趣.那些東西吸引不了我.網上的有錢人的精緻生活,炫富,我看著就覺得厭煩,都是精神鴉片.
我不和人攀比,不羨慕,不嚮往,不追求這些,有什麼可焦慮的?如果羨慕,嚮往,追求這些,有攀比心理,只會製造無謂的焦慮
更加美好的生活,我不羨慕,不憧憬,不幻想.我不是18歲以前,不是18,19歲,20歲出頭,也不是20多歲了,作為女生,不能再像真正年輕的時候,還憧憬未來,羨慕,嚮往什麼,更不能對未來抱有幻想.在小時候,18,19歲,20歲出頭的時候,很多人從影視劇,從電視,報紙,雜誌,網絡上看到西方發達國家富翁的生活,會羨慕百萬,千萬富翁.我上小學和初一,初二年級的時候,我夢想長大了之後,要成為都市麗人,要成為一個很有錢的女性.年齡大一點,自己又沒有那樣的賺錢能力和個人實力,更不能幻想這些難以實現的東西.
再美好的生活,都是物質層面的.真的財務自由了,什麼工作都不用做,可以一勞永逸,天天歲月靜好,過上更美好的生活,又有什麼意思?還要追求什麼樣的生活呀?現在又不是以前的年代.那時工業品昂貴,生產成本高,技術落後,物流不發達.以前,不衹是在中國,10多年前,沒有大學學歷,多數情況下衹能打苦工,除了吃苦別無選擇.10多年前,租房也沒那麼方便.時代變了,情況不一樣了.可是很多當代中國年輕人的認知,尤其是男生,認知還停留在過去的年代,或總感覺到沒有安全感.另外,大多數人的慾望和貪心是無止境的.
一旦青春不再,再有錢,生活再美好,天天歲月靜好,又有什麼用?等不到那時,不再年輕了,也沒法愛美打扮了.年輕時感興趣的東西,早早的就不再感興趣了.更不會獨立思考,有想像力和好奇心了,到那時,這些都沒用了.可是低級趣味,奢侈的愛好卻很容易培養起來.到那時,人也會變得世故,自私,狹隘,更加貪財.

對於我,錢多錢少,和安全感無關.賺的再多,存款再多,不會給我增加安全感.我不追求,不需要財務自由給我帶來更大的底氣.我要活在當下,為青春而活.對於中老年人,錢才會帶來安全感,很多男生也是這種觀念.
有閨蜜在,還有那麼多和我情況相近的,想法和三觀能產生共鳴的90後女生,衹要我不會感到孤單無助,不會成為孤家寡人,是我最大的安全感,也是我的底氣所在.保持青春,外表年輕,心態年輕,做一個獨立的女生,也是我最大的安全感.
被毒雞湯洗腦的,認知水平低的人,才會認為自己有房子才有安全感,才有歸宿

像我這樣半躺平的90後女生,不可能什麼工作都不用做,不可能一勞永逸,只工作不上班.錢還是要賺,賺錢衹是剛需,有多大能力賺多少錢,不是為了發財,不是為了實現財務自由,不是為了給未來掙錢存錢,不是為了養老,不是為了買房.我不會刻意省錢存錢.我才不會給未來的我,那個令我討厭的,邪惡的老女人,去給她掙錢,存錢,不做她的幫兇.
我不追求財務自由,不追求有錢又有閑.我活在當下.我不亂花錢,錢,該省省,該花花.有多少錢,過什麼樣的生活.
我和閨蜜們都是小國寡民心態.我只喜歡,和閨蜜們在一起生活,穿漂亮的衣服,打扮自己,就挺好的,就滿足了

(原創)女生獨立性

11 July 2024 at 15:36

在中國,女生最遲29歲,多數情況下,沒有家鄉可以回,沒有娘家可以回,沒有父母可以依靠.回不去的家鄉,父母也不接納我們.對於女生,家鄉不是舒適圈,不是避風港,不是疲憊生活的嚮往,更不是歸宿!女生成年以後,隨著年齡增長,千萬不要把家鄉,父母的家,父母家中自己曾經住過的房間,當成自己的歸宿,避風港.那是嚴重的錯覺.會嚴重扼殺自己的獨立性!


在中國的特殊國情下,中國惡劣的社會環境,沒有舒適圈,沒有安樂窩,中國大多數地區沒有避風港.
女生年齡大了,千萬不要把男人或父母當作自己的堅強後盾.更不要把男人,原生家庭,親情當作自己的底氣所在,切忌有這樣的想法.
父母家的房子再大,是老兩口的.父母再有錢,是父母的錢.子女過了18歲,父母有條件移民外國,加入外籍,也衹是父母他們的事情.老公或男友再有錢,賺錢也不容易,不能隨意佔有,不能剝削男方
女生達到一定年齡,家鄉,原生家庭,親情,都會扼殺自己的獨立性,會扼殺人格獨立,三觀獨立,思想獨立.女生年齡大了,最遲29歲,一定要遠離遠離家鄉,遠離親戚,遠離原生家庭.如果父母有封建思想,有重男輕女觀念的,三觀有嚴重問題,對子女道德綁架的,成年之後,更要趁早遠離這樣的原生家庭.遠離上一代人陳舊,教條的觀念.家鄉在中國農村,落後地區的,更要遠離家鄉,遠離愚昧和落後.

對於男生也一樣,衹是沒那麼明顯.嚴格意義上來說,過了18歲,無論男女,家鄉,原生家庭和自己沒有半點關係,過了18歲,無論男女,就不應該再以原生家庭為單位,家鄉,原生家庭,本應該漸行漸遠.
在中國,什麼衣錦還鄉,返鄉生活,都是對男生和前幾代人說的.女生最遲29歲,想回娘家生活,依靠父母,這條路走不通.

女生相比男生,必須加倍的注重獨立性.女生無論走哪條路,無論是職場女性,事業型女性,女強人,平庸的普通女生(包括半躺平做自由職業的女生),無論90後,95後,00後女生,成年了,都必須獨立.先做到人格獨立,三觀獨立,思想獨立.緊接著獨立生活.接下來逐步經濟獨立.
除了事業型女性和女強人,對於普通女生,只需滿足經濟獨立的最低標準即可,自己掙的錢滿足基本的衣食住行,不依賴別人.女生隨著年齡的增長,更要獨立生活.對於普通女生,在人格獨立,三觀獨立,有主見,提陞認知,自我保護等方面,卻有更高的要求
對於男人,無論是前幾代人的舊觀念,還有當代社會的觀念,社會規訓,男人卻不能只滿足經濟獨立,還要賺錢能力強,能存錢,有上進心…

太多的人,只注重經濟獨立,從不關心人格獨立,三觀獨立,思想獨立.
在職場內卷的,無論男女,無論年輕人,中年人.尤其在某個組織或公司,像一枚螺絲釘一樣的職位,是執行任務,辦事的工具人,唯命是從,沒有任何自主權,不可能有人格獨立,三觀獨立,思想獨立,還會嚴重扼殺人的獨立性.他們纔不會為了追求真正的獨立性,不會為了人格,三觀,而捨棄高薪,放棄某個職位,影響個人前途.太多的人,為了賺錢,早已丟掉人格,不在乎人格.對於要考慮養老,有未成年子女的,有房貸的中年人,壓力很大,身不由己,無暇再關心人格獨立,三觀獨立,思想獨立.大多數成年人(很多少年男生也一樣),不知道人格為何物,不知道人格獨立,三觀獨立,思想獨立為何物.尤其對於中年人和男生,這些也不重要,衹有經濟獨立是必須的.很多人,是否獨立生活都是次要的

很多人錯誤理解經濟獨立.只從字面意義理解,就能知道經濟獨立的最低標準,可是大多數中國人卻不清楚.難道女生賺錢能力差,缺乏上進心,不爭強好勝,不做事業型女性,不做女強人,買不起房,就不獨立?女生是否獨立,和這些沒有必然的關係.經濟獨立不是要求賺錢能力多麼強,多麼要強,拚搏,有上進心,敢闖,吃苦耐勞,不是要有多少存款,不是追求成功,不是追求財務自由,不是要有自己的房產,不是非要有全職工作.經濟獨立更不需要向他人,向自己證明什麼.經濟獨立衹是現實需要,不為別的.
女生經濟獨立,獨立生活不再困難.女生經濟獨立,不一定能讓自己變得有錢,生活質量不一定會提陞,但是活得自在,不依靠任何人.獨立生活,自己租房過日子,不寄人籬下.有多少錢過什麼樣的生活.
有人說,女生沒有房產就是不獨立,房子能給人帶來安全感,那是毒雞湯,千萬別信!房子是奢侈品不是必需品,租房一樣生活.背負房貸會扼殺人的獨立性.如果女生背負房貸,就是葬送青春.

自由的靈魂 人格和精神獨立

4 July 2024 at 12:06

以下文字來自網路,是博主小姐姐本人收集整理的.

06

自由和人格遠比生命重要,是現代文明社會的普世價值之一。人性的尊嚴,不容詆毀,人格的完整,不容侮辱

有的人想:人如果沒有自由,活著還有什麼意思?
大多數中國人認為:人如果連命都沒有了,要自由幹什麼?
正是這種認知的不同,使不同的人的思維差距越來越大:一個會獨立思考,獨立探索,保持獨立的人格;一個永遠中庸隨大流,暗度陳倉

自由不僅在於實現自己的意志,更在於不屈服於別人的意志。

人世間有太多枷鎖,但靈魂一定要自由。

我們以為我們是自由的、獨立的,不過是錯覺。這個世界的大多數人,都不過是量產出來的複製品,沒有真正屬於自己的人格,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存在過。

很多人缺乏自我、內心空虛,因此從外部需求精神支柱。常見的方式是崇拜偶像,不限於明星、意見領袖、成功人士。 這種現象從古到今,跨越各種民族和文化。
聰明人明白,誰能吸引這些人、引領他們,誰就能掌握一種強大的力量。

心靈的自由是一切自由的開始!
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愛自由,但是妨礙人獲得自由的往往就是人自己。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031

女生獨立性 經濟獨立

29 June 2024 at 10:01

以下文字來自網路,博主小姐姐收集整理的

02

女生還是要適度的經濟獨立,對於已婚的女生,不管你另一半多有錢,自己也要賺錢,不怕賺錢少。首先精神不會空虛,也不會整天胡思亂想

人要離開父母才能成長,離開父母是給自己在心理上劃出一個獨立的自我界限,在這個界限以內,你要做你自己,實現對自己的愛和尊重。
http://www.cnwomen.com.cn/2022/06/06/99252146.html

不少女性表示不結婚的原因是女性獨立了,沒有必要依附於婚姻和男性而生存

9

網友評論
女孩子長大是沒有家的
所以現在的女孩子長大後自己就是自己的家,不需要去靠伏低來換取一個安身之所
城市出生的也不一定有可以回的家。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k4y1F7nz

01

2022年 所謂”專家”的話,當反面教材
有一個「專家建議30歲經濟未獨立女性盡早回老家」的話題火了,這位專家的意思大概是,如果女孩在一線城市拚搏到二十七八歲,經濟上不能自立,回到父母身邊挺好的,在大城市待太久了回去在當地很難找到合眼的對像,沒必要硬撐著。
一時間,網友們群情激憤,怒懟專家的言論。網友們給出的理由包括:「沒經濟獨立回老家就能經濟獨立嗎?」「回老家這個年紀不是更難找對像嗎?」「回家水土不服的更多」……
https://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9550569

對此,博主小姐姐想說
無論中國和國際大城市,生活成本那麼高,在大城市,無論女生男生,無論年齡,不可能經濟不獨立,不僅要經濟獨立,還要有足夠的賺錢能力,否則在大城市都難以基本的生存,房租都交不起.在中國,最遲2022年上半年,大多數91年末至93年的女生,停止內卷,都紛紛離開大城市,選擇宜居,開放,包容的城市居住,小姐妹們互相抱團取暖.在中國,除非在家鄉能進體制內工作,否則女生最遲29歲,沒有家鄉可以回,沒有娘家可以回,沒有父母可以依靠.故鄉,原生家庭,親情,是最扼殺女生的獨立性的,尤其是28歲以上的女生,必須格外看重這一點.對於女生找對像不是必需的

那是一条地狱之路

By: Steven
17 April 2024 at 14:46

每次在网上看到单身女性「做了一些功课」后,认为「一个人养孩子也没那么难」,心中就会升起一阵悲凉。

养育一个人,从来就不是一笔经济账。养育一个人,这五个字意味着什么,没经历过的人理解不了,经历过的人也说不清楚。那是以命换命,是浇灌,是完全的投入,是真心换真心。

身为一个父亲,作为所谓独立女性的儿子,我太清楚这条地狱之路真实的模样了。所以每每看见这样的话,心中只有悲凉和祝福。

这份悲凉,同时属于这些女性和她们的孩子。

不要「觉得不太难」而去做,而是「明知道会非常非常非常难」还想去做。

尤其在今天。

十二生肖 · Midjourney · 戏剧角色设计

By: Steven
4 February 2024 at 20:37

在网上看过很多人用 AI 画十二生肖主题的系列画,但大多数我都觉得太套路了,要么只是生成一只动物,要么是套上一些所谓的古风服装,强行「国风」一把。我觉得,既然工具本身已经有很强的生成能力了,那么,创作者就应该更多地表达观念。没有观念的全自动生成出来的东西,再好看,也是大同小异、千篇一律。这种现象,最典型的就是那些长着网红脸的 AI 美女图。好看,但无味,因为缺少人味儿。

人味儿来自什么?最重要的两个点是:有缺陷,有观念

缺陷是因为人的不完美,不能样样都要,那么就得有取舍,而取舍的依据是什么呢?那就是观念。观念和审美,本质上是我们经年累月的经历中,所积累下来的看待世界的偏见。这里说的「偏见」不是贬义词,而是在说,人无法客观,而观念与审美就是在主观中沉淀下来一系列判断依据。我们就是用这样的依据来取舍,这些选择就形成了创作的结果。

即便是回溯到人类此前的所有历史中,艺术家们的创作,也是基于自己的「偏见」来选择创作的工具、技艺、载体和题材的。没有偏见,就没有作品。

因此,我想尝试创作一套有「戏剧感」的十二生肖。

戏剧感,一方面来自这些生肖不能只是动物,或者套了动物头套的人,而是得有个性与故事的角色,角色的人物小传可以从它们的神情、服饰、妆容等呈现出来;另一方面,需要一定的冲突感,这里说的不是观念不同的冲突,而是来自文化和故事背景中,衍生出来的角色的生命力,它会把你带入到某种场景里,它们的妆容和服饰或许不是那么常规、习以为常的文化惯性中的表达,但它们在场景和故事中,是合理的。

以下就是我的创作尝试:

如果你喜欢,可以自行下载原图。

如果你要转载,或者二次创作,请附上这篇 blog 的链接:suithink.me/?p=11457

我大致分享一下,这十二个角色的构思吧。

【鼠牛虎】这一组,是想把【生肖】与【西服】做一个融合,但我希望它们有更多的变化和区别,就分别在色彩、气质上做一些差异化描述。最后出来的三个角色,能感觉到是来自同一出剧的人物,饱受欺凌的鼠,正直优雅的牛、权势凌人的虎,故事就由此可以展开了。

【兔】通常是软弱和被欺负的对象。我希望创作一只勇敢、独立的兔小姐,于是让她走在一个昏暗的街道里,身着红色皮夹克,眼神坚定地朝着镜头。在很多文化意象中,兔子、皮衣和地下文化的组合,是谄媚的,是挑逗的,或者是色情和暴力的。但我不希望是这样,我想她可以是地下世界的英雄。她是这个系列中的第一位女性角色。

【龙】在中国的文化里,高高在上的霸权。于是我想,首先在颜色上我就不要那种红黄黑的东西,我不要皇权和武力的表达,我要它是个君子。作为君子的龙,需要同时具备威严和素雅。威严在于其妆容造型和气质眼神,素雅在于整体的色彩倾向和服饰风格。所以,这头金龙虽然相貌霸气,但眼神柔和坚定,白发之下是金线白袍,不怒自威。

【蛇】是邪恶的,多数文化中,它们都是这样的形象。这是第二位女性,我希望赋予她高雅的气质,和中立的角色身份。她在诸国纷争中,不倾向任何一方。但保持中立,需要的不仅仅是态度,也需要武力和经济。所以,她应该是一位既有贵气又有智慧的女性领主。在她紫色的服饰之中,使用了羽毛的元素,与蛇类那种光滑、阴暗的视觉元素做一点调和。

【马羊猴】这一组是相对现代的角色。【马】通常是黑色或褐色的,虽然也有白马,但在印象中,说起马就是黑色的动物。所以我想给她穿一身干练的白色风衣,即符合马这种动物在人类文化中的形象,又能在色彩搭配上突出她的质感。值得一提的是,我选择了一个侧面的视角,因为马的轮廓,侧面是最美的;并且,我在 prompt 中加入了长辫的描述,黑色布料的造型很妙,因此这个角色是目前没在网上出现过的全新的马人形象。她也是这组当中的第三位女性。【羊】的种类实在是多,不同种类的羊,出来的气质也都不太一样。经过不同的组合尝试,我最终选择了 Goat 这种羊。我想要一个有点脾气和痞气的大叔,他平时就坐在街道头的店铺门外,跟老板聊天,街上一旦出了什么事情,他一定会出手。因此,他的皮衣和眼镜都是有点讲究的。不过你看得出来,他并不是那种有钱人,他的讲究是一种对待自我的态度。

【猴】很特别,一方面是猴的种类也很多,另一方面是,猴子在绝大多数文化中都是活泼闹腾的男性形象。我非要她是女性,但她不会是个乖训的家伙。最后我之所以觉得,滇金丝猴是一个很合适的选择,在于它的毛色和毛发的形态,橙色到白色的过度让角色有一种温和的基调,但向外肆意张开的样子又很有流浪不羁的气质。服饰上我选了裙子和围巾。但在色彩上我动了一点心思,暖色系的猴和皮衣加长裙,得有一些色彩上的对冲,来建立她的个性和态度。因此,围巾是绿色的,也有相当的体量感。

【鸡狗猪】中的【鸡】是在【骄傲大公鸡】的基础上的进一步表达。首先,鸡的种类很多,但白色羽毛的,通常是 white Plymouth Rock。为了增加戏剧冲突,我希望他穿着镶满了珠宝的绿色三件套西装。神气,就是要神气!【狗】就更多种类了,我最开始也尝试了不同的品种,因为拿不准什么样的形象是更合适的。后来我意识到,不同的狗,它们自身的气质差别就很大,所以不存在一种狗能表达狗这件事。于是,重点就变成了,我想要表达什么,那就选择什么狗。我希望这是第五位女性。恰好,筱烨以前的 Daisy 就是一只金毛,一个可爱热情受街坊邻里欢迎的小女孩。那就金毛寻回犬吧!在这个设定的基础上,我增加了双麻花辫和白色校服的描述,最后就有了这个金毛小女孩。

最后的【猪】我有两个想法,一个是十二生肖中男女比例对半开,所以我希望她是女生;另一个是,我想她可以非现实一些。前面的十一位都是比较写实的感觉,但写实的猪,和女性结合,在观感上,很容易让人产品某些厌女、性别对立的联想。我不希望这位可爱的女性角色被贬损。于是,我给她增加了金色皮毛质感的设定,穿上温暖的粉红色外套,带着白围巾站在雪地里。这是一位温柔的女性,但她的防风镜会告诉你,她可不是傻白甜,在雪天的山里行走,缺少她的交通工具,哪怕是楼上的虎先生,也寸步难行。温柔也是有力量的。

下载高清原图:                      

女神雕像|Midjourney V6 Alpha 不锈钢材质测试

By: Steven
3 January 2024 at 00:02

之前测试了 Midjourney V6 在石膏、大理石、黄金材质下的表现,出品非常好,并且品质表现很稳定。今天忽然想测试一下,同样的题材在不锈钢材质下的表现如何。

因为上述三种材质的漫反射对形态的干扰很小,AI 的训练素材应该也大部分是以这类非镜面材质的图库为主,所以我猜测,同样的雕像在抛光/镜面不锈钢下的表现,很可能会因为镜面反射对形态的干扰,产生许多错误。

以下实测例图,均可点击查看原始尺寸高清大图

Prompt ⬆ Bust photo, polished stainless steel goddess sculpture, real feathered wings, black rock, magma and flame, dark clouds –ar 3:4 –style raw –v 6

可以看到,镜面不锈钢材质在没有手部参与的情况下,表现非常出色。形态、比例与动态都在镜面材质下,显得更为出色,细节的呈现也非常舒服。

Prompt ⬆ A statue of the goddess made of polished stainless steel, with huge white feathered wings, surrounded by obsidian, with lava flowing, violent flames, and clouds of darkness –ar 3:4 –style raw –stylize 50 –v 6

这一组我着实测试了很多轮,才终于能挑选出这两张还看得过去的成品。期间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点有:

1、手的比例和手指的形态、数量;

2、画面未完整呈现 prompt 所制定的内容;

3、不锈钢、羽毛、岩浆、火焰四种材质的不恰当混合。

我感觉目前的 
V6 Alpha 虽然在光影关系和质感的表达上非常强,但在较复杂的 prompt 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出现不合适的混合。

Prompt ⬆ Mirrored Stainless Steel, Goddess Statue, White Feathers, Obsidian, Lava –ar 2:3 –style raw –v 6

这一组实例中,明显可以看到 

MJ 对于 Mirrored Stainless Steel 这个关键词的错误执行。虽然质感的表现非常好,但它根本不是镜面不锈钢。同时,岩浆、黑曜石这些关键词也几乎没有呈现,仅有部份反光似乎呈现出了对「Lava」一词的反馈。从最终结果来看,质感的表达是明显跑题了。

Prompt ⬆ Mirrored Stainless Steel, Goddess Statue, Above the Waist, Red Feathers, Obsidian, Magma –ar 2:3 –style raw –v 6

当我把其中「白色羽毛」的描述,修改成「红色羽毛」后,可见材质之间的干扰就几乎消失了。大概是镜面材质中高光的部份容易和白色材质产生混淆,所以在颜色明显有区分的描述下,不锈钢的质感表达就非常舒服了。

这一点猜测,在最后一组失误实例中,可见到更离谱的跑题。

Prompt ⬆ Mirrored Stainless Steel, Goddess Statue, White Feathers, Obsidian, Lava –ar 2:3 –style raw –v 6

这一组和上上组的 prompt 是完全一样的,区别有:

1、选择方案发散路径时,选择了有躯体的版本,有起伏的形态更有利于表达镜面材质;

2、更大面积的曲面形态,似乎会有更少的概率出现材质跑题的情况。

我不确定以上猜测的概率,但在实际测试中的感受就是:

如果人物以全身、半身的形态来呈现,那么镜面不锈钢的表达错误非常少见;但如果选择只有脸部特写的方案深入,材质跑偏的概率明显更大。

Prompt ⬆ Mirrored stainless steel, close-up of goddess’s hand, white feathers –ar 3:4 –style raw –v 6

同时,因为以上的所有测试中,手的比例和手指的形态、数量一直都在出问题,所以我单独对「手」做了几轮测试。在高反射材质描述下,「手」出问题的概率非常非常大。必须一轮一轮地精挑细选,在看着还行的方案上一次次地 Vary 才能偶遇到一两个,看着没什么大毛病的「手」。

同时,因为高反射的干扰,高光和白色很容易让不锈钢材质呈现出磨砂质感。

Prompt ⬆ Polished stainless steel bust of a goddess with white feathered wings, black rocks, lava, flames, dark clouds –chaos 21 –ar 3:4 –v 6

这就是上文说到的跑题千里的材质表达。

同是 Polished stainless steel 这个词,但无论是躯体还是面部,都完全没有 Polish 的意思。整体观感更像是光滑的石头,它的质感表达完全被白色羽毛给搞混了。但同时,羽毛也呈现出石雕的质感,完全不是羽毛的质感,和上面几组实例的羽毛完全不是一类表现。

本轮测试总计生成了 659 份方案,筛选出以上 19 张我认为可以的成品图。

在我看来,这个比例过于低了。

希望在 



V6 的正式版本中,能优化这方面算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