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Yesterday — 27 October 2025Main stream

竹不倒|云南这件事,难道还不足以引起重视吗?

By: elijah
27 October 2025 at 20:10

食品安全的问题,说多少次都没用,范围太大,管不过来。但学校食堂那点破事,难道也范围太大抓不过来吗?频频出问题,继续出问题,还在出问题……并且问题是,越来越严重。

这件事我之前听说过,但问了几个云南那边的读者,都说不清楚,也便没法多说。可今天刷到新闻,看来那些短视频的爆料竟是真实的。

云南昭通一小学多人患病,持续近两个月,原因不明。甚至已有医院给家长发过病危通知书了……好好的孩子,家长含辛茹苦养育到十几岁,然后就是这种飞来横祸,连半点反应的时间都没给他们留。

img

报道里有三个关键点,一是这些学生出现症状的时间是在9月初,高烧、呕吐、腹痛、四肢发软等等。既然是“多名学生(家长称二三十人)”如此,那么就不能算小事,要通报,让公众看见,让记者采访报道其中细节和问题。这是一种社会监督,否则两个月后记者再去学校里、食堂里采访,还能采到什么?事发时间点的食材、桶装水批次留样还有么?还不是他们说什么是什么?

所以我很好奇,为什么9月初发生的事情,接近2个月之后,才上了新闻。你说调查不是空穴来风,要一点时间。这我可以理解。

CDT 档案卡
标题:云南这件事,难道还不足以引起重视吗?
作者:有竹不倒
发表日期:2025.10.27
来源:微信公众号“竹不倒”
主题归类:食品安全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然而“一点时间”是多久,两天三天不够,一个星期还不够?倘若初期通报都要两个月,那还存在什么意义?

第二点,是家长透露的“病情反复”。如果上面的情况看了,还认为只是简单的食物中毒、细菌感染,查个血常规,通过简单的治疗就能解决。那么两个月内病情反复,也应该提到“重视”的程度了吧。

可惜,当地网友各种在短视频平台的评论区里说压热度。哪怕是昨天媒体报道后,热度也是寥寥无几。我只能说,为了一点形象,为了帮某些人敷衍塞责,操作强悍的不是一点点。

第三处关键,有家长已经收到过孩子的“病危通知书”,还有家长表示“检查结果是什么至今未知。现在孩子感觉跟原先不一样,有点傻乎乎的了。”

还要说什么?严重、严重、严重,如此严重的问题,居然能拖2个月,真的是好本事!

img

img

我看了一些评论区的内容,尤其是高赞的,如果那些网民所说属实,那么这件事用上“恐怖”两个字,没任何问题。

要知道,这和之前一些诺如病毒之类不同,不是说去医院治疗一下几天就恢复了。“病情反复、持续两个月且部分孩子出现手脚发麻、反应迟钝、眩晕等神经系统症状”,这基本已经超出一般“食物中毒”的范畴,可能涉及慢性或亚急性中毒了。

这种情况,肯定是越早找相关领域的专家去诊断治疗越好,怎么可能还为了一点形象,让热搜迟到近两个月。

不是我说得夸张,大家可以自己看,真实情况绝对比文字描述要更让人崩溃。无法感同身受,任何局外人都不可能体会得出那些家长此刻内心的中的愤怒与无力。

img

可笑的是什么,起点新闻的报道里,居然还提到一嘴“老师说是鬼故事吓的。”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是真服了,生理指标的变化,呕吐、麻木、反应迟钝等客观的中毒表现,还能通过鬼故事吓出来?脸皮厚到这种程度的人才当老师,简直就是屈尊,你特么的应该去搞城防啊。

想到莎士比亚的《李尔王》,里面有句话大概是这么讲得,“人类最深的罪恶,不在于行恶,而在于视恶为常”。这位老师,竟能如此严丝合缝的对号入座。

img

是食物的霉变产生的霉菌毒素,还是劣质铝锅、含铅涂层的重金属超标,甚至是水的污染……无论如何,总得有个答案。目前为止,这个答案还没出现。

10月26日,极目新闻记者多方联系昭通市、彝良县多个政府部门,电话均无法接通。彝良县卫生健康局工作人员则表示,自己不清楚情况,需向上请示,截至发稿记者未获回复。

据红星新闻报道,昭通市教育局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彝良县教育局、昭通市教育局正在处理此事。

极目新闻

突然发现,现代科技也有顶不住的时候。看上去通过当天对食物、水等问题溯源,可能很快就有答案的事情,却不得不面对各种让答案出不来的可能性。

或许,有问题的,不是食物,或不只是食物。而是被反复按下去的事实,是被“形象工程”毒没的良心,是那一层层盖在事实上的沉默和利益。

于是,他们的身体在发烧,而那空气里的神经,却早已麻木。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啵啵得大全|只要“国进民退”,校园餐就有“光明”的未来?

12 October 2025 at 06:37

昨天看到上海绿捷校园餐事件有了新进展。

根据“财新网”的报道,上海光明集团将接手绿捷公司的校园餐业务。

img

说起来,这个“新进展”不“新”,因为前几天关于上海光明集团将接手上海绿捷校园餐的消息已经出现在热搜上了。只不过那时消息来源还是自媒体、个人用户,未必准确。

但浸淫房地产、建筑行业多年,我获得一条重要人生经验就是,大部分“谣传”都会被坐实。而且如果“谣传”出现后马上有官方出来辟谣,那基本可以百分百确定“谣传”必成事实。

CDT 档案卡
标题:啵啵得大全|只要“国进民退”,校园餐就有“光明”的未来?
作者:啵啵得大全
发表日期:2025.10.11
来源:微信公众号“啵啵得大全”
主题归类:上海学生餐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01 校园餐迎来“光明”,就天亮了吗?

自从网上开始流传上海光明将要接手上海绿捷消息,我看很多上海家长一副喜大普奔的样子,好像已经看到“解放区的天是蓝蓝的天”。

但“老王慢慢拉开窗帘,发现事情绝非这么简单”。

img

我们就看“财新网”的这则消息,“一名市场人士称”(也不知道是否有这个人):“目前光明集团正在统一协调旗下公司相关业务板块与绿捷公司进行对接,但绿捷公司供应链和车队配送体系庞大,接手需要一定时间。校园餐事关重大,一切都要求稳,都在稳步推进。”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我们在接手,什么时候能完成还不好说。

这是国企传统的行事风格谨慎吗?应该算是吧,因为光明知道接过绿捷校园餐业务份额对他们来说,任务艰巨。

虽然上海绿捷一年的一百多亿的销售额在光明集团的全年营业额千亿面前差了一个量级。但如果聚焦到校园餐领域,那上海光明还真的就是个弟弟。

上海光明集团旗下的“光明校园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本身就在从事校园餐业务。

img

但网上关于他们中标校园餐的信息不多,我只找到两条信息,光明校园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分别中标了同济大学附属新江湾城实验学校和华师大松江实验高级中学。

img

只有两所学校的校园餐中标信息,其实是没有什么代表性的。但我还是挺想听听同济大学附属新江湾城实验学校学生的反馈,因为他们是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初中、小学的校园餐,一直是家长反映口味不佳的重灾区。

上海光明集团下有专门做校园餐的企业,这是好事情,接手上海绿捷不至于是行政命令下的“赶鸭子上架”。

但光明校园餐业务市场占有率不高是个隐患:没有足够的供应链体系和人手,怎么在短期内就接下上海绿捷五百多所校园餐业务?

《山海经·海内南经》有句话叫作“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仅就校园餐业务而言,上海光明想上演一出“蛇吞象”的好戏,就要仔细掂量一下自己在这个业务方面到底有几斤几两肉,“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我当然知道,现在说上海绿捷是校园餐的专业公司会招来一片骂声,但你到网上搜搜就能看到这样的信息:中国团餐百强企业、农业产业化上海市重点龙头企业(2024年)、‌‌连续5年获“中国团餐十大品牌”、多次承担进博会餐饮保障等等信息。‌‌

img

我知道有些人会说,这种排名,就是“买榜”。

那上海绿捷能中标五百多所上海中小学的校园餐,就是因为背后有“无形的大手”“黑幕”,因为评标专家都“睁眼瞎”?

或许有网友质疑,既然上海绿捷是专业的校园餐供应商,那就算把“口味差”这个问题放在一边,怎么解释这次的异味虾仁事件?以及有同学反映的在餐食里发现异物?

应该说,异味虾仁事件,包括餐食里发现异物,这肯定是上海绿捷的管理和操作问题。这没啥好辩解的,合同是怎么约定或者相关法规怎么规定的,就怎么处理。

关于上海绿捷品控这块,让我想起我所在的行业关于碧桂园“给您一个五星期的家”的揶揄。

碧桂园地产有个经典广告语,“给您一个五星级的家”。结果交了房业主才发现,各种质量毛病不少。

作为同行,我们公司许多“老法师”对碧桂园的工程质量是嗤之以鼻的。因为我们的工程业绩还说得过去,当年上海的项目都是“白玉兰”,江苏的项目也都是“扬子杯”。

但这个比较,客观一些来讲,是有些“不公平”。

因为我们公司一年就那么五六个项目,可以精耕细作。如果也像碧桂园那样全国同时在建项目近千个,能不能守住安全底线都很难说。

上海绿捷每天供应约50万个校园餐,这一规模颇为可观,难度也非常之大。

 因为校园餐的加工过程,即便有大家吐槽的“中央厨房”支撑,也离不开人工完成的部分,而且还是最后的关键环节。

这一点跟我们建筑施工很相似,有人工完成的部分,就有可能出差错。

所以日供50万份校园餐,这样一个庞大的供餐体系做到绝不出错、守住安全底线,对于上海光明来说挑战难度不小。

虽然上海光明的鲜奶业务,覆盖了上海100多万家庭。但鲜奶毕竟是流水线的产物,品控方面还是更容易控制。但即便如此,去黑猫投诉平台搜索一下,也会有关于产品质量方面的投诉信息。

img

况且光明除了要守住食品安全底线外,还要满足家长们“菜品丰富口味营养俱佳”的要求,真是难上加难。

要不上海光明学学上海建工吧,接下业务收取管理费然后转包出去。这样稳赚不赔,经营的压力还能小点儿。万一出现纰漏,开除食堂那些小时工,反正他们都是跟第三方劳务公司签的合同。

说了这么多,我不是反对上海光明来接手上海绿捷,而是说上海光明这样的国企来了,也不一定前途一片光明。

那再不满意怎么办,换央企吗?我前面的文章说过,我个人的观点,央国企是没有做服务业基因的。

看看我们民生领域,电力、烟草、银行、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金融、供水、供热、垃圾处理、广播电视、公共交通等等,您都满意吗?

所以校园餐这个事情,就秉持优胜劣汰的原则,这是市场的本义所在。市场能做的选择,就别去烦劳“市长”了。

校园餐的状况大家不满意,不是因为有上海绿捷这样的企业存在,而是做校园餐的企业太少了!

按某些网友的话说,校园餐可都是“赚的冒油”的活儿,那除了绿捷之外就没有红捷、黄捷、蓝捷甚至保时捷、捷安特来做吗?

我粗略算了一下朋友小柴所在的那个上海某初中食堂(非绿捷承包)的销售额。600名学生,只提供中餐,一个学年大概200天。每餐按18元算(小柴说是15元),那销售额是216万,大约“一爽币”

我看绿捷《招股书》上说,他们的校园餐业务净利润大概是15.7%,那小柴他们这个团队14个人一年忙活下来,按这个净利润标准计算就是给公司贡献了大约34万元净利润,人均利润2.43万元/年。

照理说,15.7%的净利润率是非常可观的了,远超绝大部分行业。反正我所在的建筑业,平均净利润率5.7%都做不到。但人均利润两万多块,就是“赚得冒油”了?

如果人工智能没有出现“AI幻觉”,下表这些行业和企业才是“赚大钱”的去处吧。

img

02 光明乳业尚陷业绩泥沼,还有精力趟校园餐的浑水吗? 

前面几篇关于校园餐文章下面,有位网友给我留言,说如果上海光明集团能来接手校园餐,他愿意每天加餐一盒牛奶。

img

把我看笑了,看来对光明是充满期待的。

许多上海的网友,对光明的好感,绝大部分原因是来自于光明乳业的滋润。

光明乳业的低温鲜奶业务,在上海还是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你在小区底楼单元门入口处,经常看到光明乳业的储奶箱。

每天早上四点多钟,我经常会在睡意朦胧中听到楼下送奶员车里奶瓶互相撞击发出的砰砰邦邦声。

大概十七八年前,我有一次忘记锁奶箱,还收到送奶员的留言提醒。这是一份“来自陌生人的感动”,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img

但光明乳业近些年的市场表现堪虞。

光明乳业2024年非经常性损益高达5.52亿元,而这其中的4.11亿元都是土地收储收益,这笔“卖地收入”占了光明乳业当年归母净利润的56.9%。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光明乳业去年靠卖牛奶获得的净利润仅有1.7亿元,比2023年少了67.48%。 

在业绩萎靡的背景下,光明乳业屡屡出售资产的举动被业内看作是在“割肉回血”,并被投资者质疑是“靠卖资产来粉饰利润”。

光明乳业的第一任董事长王佳芬,一度将光明乳业从养牛场发展成为市值超越蒙牛和伊利的“中国乳业第一股”。但现在光明乳业(600597.SH)市值,不到伊利股份(600887.SH)的7%。

但王佳芬卸任后,光明乳业的核心管理层阵容就不断变化,公司战略也随之不停转向。 

王佳芬之后接过“帅印”的郭本恒,在任期间曾带领公司打造爆款“莫斯利安”和酸奶品牌“畅优”,将光明乳业重新带回增长赛道。 

然而,2015年郭本恒被查出贪污受贿问题,同时还牵涉了不少公司员工。

img

此后在2015年到2021年间,光明乳业经历3次“换帅”,但都没能再带领公司实现亮眼的增长。

利润急速收缩,光明乳业的员工也面临降薪和减员压力。但就在公司业绩不振和员工平均薪酬下降的同时,公司高管还在“逆势涨薪”。

光明乳业董事长黄黎明自2022年6月开始履职后,2022年至2024年,他税前薪酬总额分别为86.8万元、159.3万元、172.8万元,两年实现翻番;总经理贲敏的税前报酬总额从114.8万元增加至164万元,涨薪43%;监事会主席张宇桢的税前报酬总额从72.56万元增至90万元,涨幅24%。

这就像上海另外一家市属国企上海绿地控股,作为上海地产“一哥”,绿地控股在2023年净亏95.56亿元,但董事长、总裁张玉良薪酬458.16万元;董事、执行总裁张蕴薪酬457.21万元;董事、执行总裁耿靖薪酬639.25万元,执行总裁陈军薪酬416.60万元。

不管业绩如何,高管毫发无损。所以我就奇怪,大家为何会对这样一种管理模式下的企业信心满满的,认为他们一定会给出满意的答卷?光明乳业创始人王佳芬,给光明鲜奶打造了“新鲜”的基因。但“新鲜”是把双刃剑,也阻隔了光明与冷链并不健全的三、四线城市市场。

所以尽管光明的口碑仍在,但难以摆脱“区域性强”“产品单一”“老化”等标签,品牌溢价能力远不及伊利、蒙牛的全线产品矩阵。

而且在年轻消费者群体里,光明乳业看似稳固的低温奶地位,正被多方力量合力瓦解。

img

可能只有上海的消费者,还误以为“光明”是“国民品牌”。

说到光明乳业,顺带说个关于它的题外话吧。

20世纪90年代,光明乳业在王佳芬的带领下开始走向全国扩张的道路。

也是在那个时期,光明乳业收购了我东北老家的奶粉厂。现在你们消费的光明乳业产品中,带有“H”字样的就是来自我老家的生产流水线。

但光明乳业收购我老家的奶粉厂后没几年,作为一个传统的牧业县,我老家那里竟然没有养殖奶牛的了!

这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我就问在老家开奶站的同学,这是怎么回事儿?

他回答我说,光明收购鲜奶的价格太低了,奶农们都赚不到钱。想把鲜奶卖到临县奶站去,县里又在路口设卡不让外卖。

后来大家就把奶牛卖了、杀了,不再养奶牛了。

我问那乳品厂生产所需奶源怎么解决呢?他说光明从国外进口过来更便宜。

原来如此,我说后来再返乡时,已经看不到草甸子上大片的“黑白花”(学名荷斯坦)奶牛了……

img

每日乐评|机关食堂和校园餐的差距,终究被放上桌了?

By: elijah
6 October 2025 at 22:26

img

机关食堂和校园餐的差距,终究被放上桌了?

重庆荣昌区政府机关食堂在国庆日再度开放,三千游客挤满大厅。

九道菜五十八元的价格,让人均消费不到二十元。

CDT 档案卡
标题:机关食堂和校园餐的差距,终究被放上桌了?
作者:番薯壳
发表日期:2025.10.6
来源:微信公众号“每日乐评”
主题归类:食品安全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五百五十斤米饭、二百五十斤卤鹅顷刻售罄,游客赞叹“这才是人民公仆应有的姿态”。

几乎同时,湖北黄冈机关食堂十五元四菜一汤,敦煌机关食堂二十元十八道菜自助餐,纷纷成为网红打卡地。

讽刺的是,就在这些机关食堂因物美价廉备受赞誉时,校园餐却陷入“两坨屎里选一坨”的尴尬境地。

家长甚至集体请愿:

“求求让西贝进校园吧!至少没虫子、没头发、没馊味!”

连预制菜都成了救命稻草,这是何等的绝望。

机关食堂与校园餐,一个物美价廉门庭若市,一个质次价高怨声载道。

这巨大反差背后,藏着怎样不堪的真相?

校园餐乱象早已触目惊心:

余姚的蛆虫、本溪的剩菜、昆明的臭肉、成都的霉变鸡腿,一桩桩一件件,不再是孤立的个案,而是系统溃烂的连锁反应。

当食堂失去信任,家长只能自救。有人加入送餐大军,风雨无阻;

更有学校竟要求送餐家长出具“营养不良证明”。

试问:

是孩子的身体需要证明,还是某些办学者的心早已“不良”?

校园餐问题本质从来不是技术难题,而是利益分配问题。

机关食堂能做到物美价廉,校园餐为何不能?

答案不言自明:

校园餐利润之大,超乎想象。

中央纪委数据显示:

2024年查处校园餐腐败问题3.8万件,处分2.3万人。

2025年重庆率先发力,重拳出击,立案627人,留置23人!

这些数字背后,是多少被蚕食的孩子午餐?

img

更令人心寒的是,这些问题非要等到舆论曝光才得以解决。

就像那所“9人轮流睡8张床”的学校,曝光前学生挤在1.1米宽的小床上,曝光后立即“实现1人1铺”。

灯泡坏了,非要等群众拿着手电来举报,才肯慌忙去换?

这种“不曝光不改”的作风,与校园餐问题如出一辙。

宿舍条件同样堪忧:

某地工贸24人挤住,卫生间半敞开;

某地师范大学烂床加厕所破旧;

某地矿业大学被调侃为“叙利亚风格”;

还有师范大学宿舍霉菌滋生,厕所门上有发酵蘑菇……

知道的这是校园宿舍,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考古现场。

img

上海绿捷事发后,校园餐业务由上海市属国企接手,有人欢呼“这下好了”。

但国企就不会出现贪腐、利益输送问题?

显然,真正的问题根本不是“换个公司”,而是减少参与分配利润的人数;

是让吃饭的人有话语权说“难吃”和“不吃”,而不必担心说完后会被穿小鞋。

为什么校园餐非要“招标”?

学校既然提供食堂,为什么就不能自己去管理?

放着这么大的利润不要,甘愿拱手让给承包公司?

恐怕,是既偷了懒,利益还一分不少。

于是这个“中间商”的存在,自然而然的就把校园餐的质量拉了下来。

整改的成功案例证明问题完全可以解决。

贵阳实验小学钟海燕出事后,“贵阳市校园餐资金监管平台”搭建起来,按月实行“先就餐、后结算”,校园餐费由每餐16元降到10至11元。

汾西二中赵孟锁出事后,当地采取学生家长参与饭菜制作的方式,学校食堂有三分之一的职工都是学生家长。

哈尔滨、齐齐哈尔、扬州、威海等地学校里开设的“妈妈食堂”,既创造安全饮食环境,还兼顾陪读需要,又能补充家庭收入。

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孩子的饭盒,照见的是一群人的良心,更是一个社会的底线。

当“鼠头鸭脖”事件让下一代学会指鹿为马,当校园餐成为某些人砧板上的肥肉,我们失去的不仅是食品安全,更是社会的基本诚信。

近日,教育部与市场监管总局联手出击,发布《学校食堂大宗食材采购验收管理工作指引》:

要求供应商近3年内无食品安全事故,学校建立“双人或多人联检”查验制度。

中国1.4万亿元规模的校园餐市场,或将迎来史上最严格监管。

碗里清汤能见影,堂前醉梦却遮心。

归根到底,问题从不是“钱不够”,而是“心不正”。

若没有透明的利益流向与常态化问责,所谓换家公司永远只是换汤不换药。

一饭映人品,一榻见人心。

餐盘虽小,却能称出一个社会的良心重量。

如果连孩子的饭盒都守护不好,我们又何谈未来?

呦呦鹿鸣|机智:上海学生创建菜品目录,保住了“吐槽权”

2 October 2025 at 08:00

上周写了一篇《我对上海校园餐的建议:召开一场听证会》(已删除,现在找不到了)。

接下来这七天,我都没有发文章,刚刚登录后台,稍稍回头看,忽然发现,这七天里,给我带来最大欢乐的,竟是发文那天深夜,一位上海学生和我的聊天。

img

CDT 档案卡
标题:机智:上海学生创建菜品目录,保住了“吐槽权”
作者:呦呦鹿鸣
发表日期:2025.9.30
来源:微信公众号“呦呦鹿鸣”
主题归类:营养餐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南洋模范中学是一所知名中学,上海“八大金刚”之一。这位同学很为学校的传统而骄傲,这个传统就是: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因为学校禁止携带手机,所以学生很难拍到校园餐的真实面貌,但他们找到了一个我也没想到过的出口:在大众点评网上为校园餐各种菜专门建立了独立目录,并自然而然地将幽默的智慧展现在起名上,“光是看名字就可以感受到我们吃的有多糟糕”:

烟熏油焖老鼠肉
变异鸡
酸臭肉丸
小猪猪一飞冲天
潘莹鼻涕煮烂包
蛔虫面
蚯蚓下地
史莱姆兵工厂年糕
西红柿炒番茄
传统隔夜饭炒盐
咖喱石头饭
水煮薯条
鸡鸭混合腿
黯然销魂面
龟兔赛跑
答辩炒粑粑
橡胶管意面
少女心炙烤马儿肉
玛丽亚请你喝茶
南模香香鸡
基佬紫馒头
钢丝面
蒸蛋缺德挞
老上海奶黄包佐海天酱油
宽油肥肉
原味大肠
丁老头er德芙巧克力
彩虹炒饭
鸭胗刺身
大肠刺身
无敌包菜盐巴面
情人节比翼双飞年糕
藕tu物
奥力给酱塑料大排
三国称霸面
名中学盖饭
世界旦炒饭
涅槃狮子头
502粽子
姜丝炒土豆丝
表皮脱落严重烧伤
沆瀣一气蛋与肉
黑木耳白菜炒皮革
意大利风情罗宋汤
蒸虾头
臭气扑鼻南模豆腐
福岛特产核废水养淋巴鱼
人生炒面
史色猪宝被豆沙灌满
臭油饼
Q弹重油面包糠佐鱿鱼圈
血红外星人肉
巧克力拌面
焦香臭麻婆豆腐
烂茄子泡油池子
经典巨咸含肉蛋饼
百戴银耳汤
干巴鸡腿
焖面猪肠
波奇饭
辣蒸僵尸鱼
经典发霉花菜
面粉炖蛋
……

img

img

img

只有部分菜配了图片,在看这六七十个菜名时,有一些很直白,比如酸臭肉丸、藕tu物、502粽子、经典发霉花菜、原味大肠、辣蒸僵尸鱼等,我一下就看明白了;有一些则比较含蓄,比如涅槃狮子头、西红柿炒番茄、史莱姆兵工厂年糕,要转一个弯才明白;还有一些,比如“经典南模鱼”,看名字完全看不出来,但加上评论就明白了:“你知道的,南模鱼可以是咸的,麻的,辣的,也完全可以是甜的……”

这个目录,把我生生看笑了。

一些同学的评论就属于笑中带泪了:

“十分好吃,没有拿一点真肉来掺假,全是纯正的科技,每道菜里一百吨嫩肉粉直接吃饱了,就是不知道为什么旁边有人吃多了吐沫子了。”

“非常好吃 吃了三年 都馋哭了 在这里 你甚至能在素菜里吃到蛋白质 在荤菜里吃不到蛋白质 甚至还能吃都已灭绝的红烧水龙兽……大熊猫很好吃 鳄鱼肉偏老了 还有奥特曼泡酒 我的牛子都跃跃欲试了 味道还可以 就是日子越来越有判头了 我今天被林业部门带走了 不说了 唉 以后只能吃局子里的饭菜了……我在西南模范食堂说西南模范饭菜用· 做的 被判了三年 一年是因为诋毁学校 两年是因为透露学校内部机密 不说了 一会要狱友出去放风了。”

“变异鸡肉质紧实……感谢食堂,吃完居然跟祖宗见了一面,感谢食堂让我们阴阳两隔还能见面。”

“看了一圈感到很神奇,竟然比当年的油馊菜饭、假肉炸猪排、冷冻三四年的鸭腿还离谱。”

……

这位和我聊天的同学说,他们学校的三餐也是绿捷公司配送的(绿捷目前负责上海50万学生的配餐),他大概知道目录上的“酸臭肉丸”的由来,因为有一天送来的肉丸明显有酸臭味,一个班级学生吃了后六七人持续腹泻。但他本人最大的疑惑是“隔天供应”规律:“大概吃了两周以后我们就发现,前一天晚上晚餐提供的菜,大概率出现在第二天午餐中。”

2023年9月,我曾经在呦呦鹿鸣发起一场对“预制菜进校园”的讨论,当时,曾经与一批媒体进行了两轮交锋:《林冲牌预制菜》 《“预制菜进校园”第二波交锋》 《尘埃落定 | 教育部回应:“预制菜不宜推广进校园”》 。当时我们已经达成了不少共识。在关于校园餐的问题中,最大也最核心的症结是:作为真正消费者的学生没有选择权。

家长可以拒绝西贝,但学生不能拒绝绿捷。

一些同学提出不吃学校配送的午餐,就被要求必须提供医院开具的证明;一些同学偷偷带饭,会被举报,然后遭到训斥;一些同学说饭菜里有异味,但仍被要求至少吃一半才能倒掉;一些同学,即便自带饭菜,还是免不了要交餐费。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荒诞。

荒诞又心酸。

选择权的基础是知情权,而知情权的前提是吐槽权(抗议权)。

正如这位同学所说,在上海所有的中小学中,只有南洋模范中学的学生通过“创设菜品目录”这种方式,表达了抗议。他们就此保住了吐槽权,不能不说机智。

这是罕见案例,大概率也是唯一的。我为他们点赞。

在我看来,没有事先获得学生同意、授权、认可的校园餐公司/项目,都天然地不具有合法性。这些公司和项目,罔顾学生的声音,围着学生的餐盘大发其财,也天然地不具备道义地位。 

有些公司很赚钱,但是,不干净。

20250930 呦呦鹿鸣

建设性意见|学生餐的解药,就藏在政府机关国庆开放的食堂里

2 October 2025 at 07:00

国庆期间,广东顺德、重庆荣昌等、多个城市的政府机关食堂面向游客开放。

image

image

image

15到20元一份的套餐价格,干净又卫生的环境,荤素搭配花样丰富的新鲜菜品,让游客们狠狠地羡慕了一把人民公仆的日常生活。

一向难伺候的小朋友们也对机关食堂大为满意,大口大口地吃饭。

image

image

CDT 档案卡
标题:学生餐的解药,就藏在政府机关国庆开放的食堂里
作者:项栋梁
发表日期:2025.10.1
来源:微信公众号“建设性意见”
主题归类:营养餐
CDS收藏:话语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虽然机关食堂面向社会开放这种事在中国基本不可能成为常态,但假期的惊鸿一瞥也给了大家很多启发,用鲜明有力的现实帮助人们确认了一个道理:

面向固定的客群办一个卫生、营养、平价且不难吃的食堂,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有些城市有些学校的午餐做得不尽如人意,甚至沦落到家长孩子怨声载道的程度呢?这恐怕不只是某一家配餐企业孤立存在的问题,一定是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因为以前做记者到处采访的缘故,我是吃过很多政府食堂的,包括农业部食堂、上海市政府机关食堂,广东多个区县的食堂,还有我们南方报业的食堂,不能说每个都做得特别好,但卫生、营养、平价且不难吃是全部都做到的。

当然,有些机关食堂因为财政补贴福利的存在,几元钱就能吃饱吃好,这个咱们羡慕不来,而且很多也已经改了规矩没有那么夸张的低价了。但总的来说,把午餐做到15至20元一份,是不会亏钱的。

这个价格,至少对于中国县级以上城市的中小学来说,是家长完全可以承受的了。

除了少数尚未完成合并的乡镇学校以外,中国的中小学师生规模普遍都在300人以上,大一些的上千人也有。只考虑工作日一顿午餐的话,500名师生用餐的食堂,配置从厨师到帮工到保洁10名员工足足够用了。

以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工资水平,这么10名员工一个月的薪资总支出不会超过6万元,其中还能包括一名资深的大厨,加上专业营养师的顾问服务。即便考虑寒暑假工资照发,平均到每位师生每顿午餐(按每学年190餐算)的人工成本也就是7.5元。

实际上,很少有学校食堂配备这么充裕的员工,寒暑假也不会支付全额工资,真实的人工成本只会更低。

剩下10多元给到每顿饭的食材和设备分摊成本,对于大锅饭来说可以算是非常充裕了。要知道,中国军队普通士兵一类灶每天三顿饭的伙食费标准才11元(不含工资设备),这就已经满足一名成年人日常军事训练的营养供应了。

孩子们一顿就有11元的食材成本,真要全部用到实处,简直可以吃到豪华的程度。

我之前文章里写过的实例,我们资助的某乡镇学校午餐,包括人工和食材,每顿只要8元钱就能吃到两荤一素一饭一汤的现做午餐。

再说场地的问题,有些人习惯性找借口推脱,说有些学校场地紧张,不足以兴办食堂,这完全是瞎扯。

一座容纳师生500人以上的学校,在规划建设的时候本就应该预留食堂的位置。

即便因历史原因或地处闹市区土地紧张,不能设置学生集体用餐的餐厅,至少也能腾出几间房来做厨房。厨房做好后把餐分到教室,让孩子们在课桌上用餐是完全可行的,也是当前绝大部分外部配餐学校的操作方法。

所以,排除以上客观因素,学校食堂办不好就只剩下主观原因了。对比政府机关食堂,我们很容易找到学校食堂办不好的症结所在:

第一,用餐的人没有话语权

由于学校对学生和家长的绝对强势地位,除非发生严重食品安全事故,其他时候学生和家长反馈食堂问题几乎都是没用的。实际上,因为顾虑学校老师给孩子穿小鞋的缘故,也极少有家长愿意直接反馈孩子用餐问题。

第二,学校有推脱责任的故意

当前越来越多学校选择让外部配餐公司来提供午餐,最主要的原因是这样更轻松,可以省去管理食堂的琐碎功夫和沉重的食品安全责任。尽管这一责任本身就应该由学校来承担的。

要我来说,师生规模在500人以上的学校就应该强制建设运营食堂,这在经济层面是完全合理的,不会存在资源浪费问题。有些区县政府或者厅级单位总共才一两百人用餐,也都规划了食堂,怎么到了学校就不行呢?

学生就该高人一等,这才是一个正常社会该有的观念。

第三,学校食堂的非盈利属性没有明确

在很多领域,的确是市场化商业化的模式更有效率,能拿到更好的结果,但中小学校这种封闭环境因为天然的垄断属性,食堂一旦商业化几乎必然会沦为攫取暴利的工具。

如果要搞中小学食堂商业化,就应该允许学生自己带饭和外出用餐,不能既垄断强制又同时搞商业化。

学校食堂应当在立法层面明确非盈利属性,由学校负责运营,引入家长委员会的监督,引入社会监督,这样才有做好的可能。

此地无言|绿捷笑而不语

By: elijah
29 September 2025 at 23:01

img

西贝因为灾难式公关,又被骂上了热搜。最近有两篇流传甚广的自宣小作文,一篇是“7岁的毛毛,我再也吃不到西贝了”,一篇是“我送大爷一碗汤,大爷送我一套房”,让西贝再度沦为笑话。

那叫一个尴尬。不要说放在因为预制菜风波,负面新闻缠身、品牌形象断崖式跌落的当下,就是放在平时,这个水平的公关也是极其幼稚和拙劣的。西贝似乎低估了受众的阅读理解能力,也高估了自己的煽情能力。

这两个故事,很像我刷到的短剧,都有一种令人发指的矫揉造作。拿第一个故事来说,7岁的毛毛或许说过喜欢吃西贝的话,但一个小孩子有什么定性呢,搞得像外婆去世,再也吃不到外婆做的菜一样。

第二个故事,如果真有此事,我觉得大爷大概率看上的不是服务,而是服务员。不如直接把小作文再改改,弄个短剧,就叫《霸道总裁看爱上在西贝当服务员的我》,可能效果更好。

CDT 档案卡
标题:绿捷笑而不语
作者:此间飞
发表日期:2025.9.28
来源:微信公众号“此地无言”
主题归类:食品安全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这两篇小作文,起到的不是灭火,而是火上浇油的效果。罗永浩已经停战了,事态慢慢平息了,新的热点也已经来了,西贝突然来这么一出,跟自杀没什么本质区别。

倒也印证了两件事,第一,拥有2万名员工的西贝,公关团队确实拉胯,一直抓不住重点,从老板贾国龙跟罗永浩硬刚,到两篇小作文的抛出,每一次都做了最错误的选择。

第二,西贝真的慌了。是不是预制菜贾老板还可以打打嘴仗,但顾客流失是真实发生的,血如果不止住,就会一直流,所以不管姿势有多笨拙,样子有多难看,西贝总得做点什么,来收复失地,挽回声誉。

不管你承认不承认,西贝的这两篇公关文成为笑柄,甚至很灾难,但至少说明西贝还在努力地表现自己,讨好受众,虽然有种越努力越可笑的感觉,但好像西贝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不是所有身陷争议的餐饮企业都需要努力,需要证明自己的。比如绿捷。当我们在嘲笑西贝的时候,绿捷说不定正在嘲笑我们呢。

上海中小学校午餐事件,自发酵以来,一直有种非常诡异的气氛。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涉事企业上海绿捷公司迄今为止,只发过一个道歉声明,仅仅两句话,准确地说是一句话:

对于涉事学生和家长我们表示最诚挚的歉意;

对于有关部门采取的措施,我们全面接受,全力配合。

这大概是史上最短的道歉声明,短到甚至都发生了什么事都没说。

绿捷的云淡风轻,和西贝的抓耳挠腮手忙脚乱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

沉默也是一种态度。绿捷的短自然也有短的道理。第一,是不便说。向学校供餐,显然不是像西贝一样,是单纯的市场行为,一定会涉及到公权力。多说多错,万一不小心说漏嘴,说了不该说的,可咋整?

第二,是不屑说。这才是最关键的。家长和大众当初不能决定绿捷的中标,现在也同样不能决定绿捷的去留。它没必要向家长和大众啰嗦什么,只需要对决定它命运的人负责就行。能够甩出一张几十个字的道歉声明,已经是客气了。

西贝不好吃,你可以不吃。但绿捷不好吃,你不可以不吃。这就是两者最大的区别。

西贝才会拼命讨好顾客,挽救声誉,因为不挽救真的会死。绿捷完全没有这样的担心,舆情汹涌也好家长愤怒也罢,都撼不动绿捷分毫。

绿捷的傲慢,来自于它的强大。公开信息显示,绿捷成立于1999年,创始人叫张国华。而在2018年,绿捷控股了一家叫“上海品测”的检测公司,专门检测上海中小学的饮用水和餐食,股东之一张美华,是张国华的妹妹,两家公司有联邮箱是同一个。兄妹俩一个当运动员,一个当裁判员,形成完美的逻辑闭环。

一家不受监管的企业餐饮,是很难保证品质的,也很难理解什么叫企业的道德血液。所以一切都得到了解释:

为什么绿捷能在数年之内占领了上海中小学营养餐三分之一的份额,日供餐食50万份,成为行业的巨无霸; 

为什么家长的投诉起不到效果,绿捷仍然在不断扩张,8月份还拿下了20家学校;

为什么虾都生虫了,还能说成“虾肠外溢”,摆上学生的餐桌;

为什么午餐臭到让人恶心想吐,最后的检测居然没有发现任何……

答案只有一个:你奈我何?

严格来说,绿捷的强大,也不是绿捷本身的强大。关注此事的人应该都发现了,对于这起民怨沸腾的臭虾事件,上海本地的媒体居然集体失声了。

上海啊,这是最开放最发达思想也最活跃的城市,甚至没有之一。是媒体集体眼瞎,没有认识到这起事件的新闻性吗?当然不是,他们“被缺席”了。

不仅上海媒体,其他地方的媒体也都基本没有报道。这沉默,也是令人无语。

面对西贝,消费者是强势的,因为他们可以用用脚投票的方式,决定西贝的生死。

但是面对绿捷,家长却是弱势的。因为绿捷与他们无关,臭鱼烂虾与他们无关,甚至吃不吃都不由他们决定。

那些偷偷给孩子送饭的家长,那些需要到医院开证明,才能给孩子送饭的家长,这些上海的中产家长,恐怕在职场都没有这么卑微,但是在孩子的问题上,他们不得不低头。他们怕的不是绿捷,而是让绿捷成为绿捷的人。你动绿捷的利益,就是动某些人的利益,这些人你惹不起。

绿捷不是一家企业,而是一种现象。当一家企业强大到可以往孩子嘴里硬塞午餐的时候,是可以为所欲为的。

什么预制菜,什么难吃又贵,都没有那么可怕,可怕的是没有选择权。

虾里有虫,倒掉就是。脑子里有虫,那麻烦就大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