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记忆库|希望诺贝尔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官媒指明方向

现在的舌头酸成这样,
难道真是领导的意思?
今年又有两名日本人得了诺奖,提前一半时间完成了30个诺奖的目标,我觉得还是值得我们这个最热爱学习的群体学习《被取笑的日本人,又给我们上了一课》
结果就捅了公牛窝,被詈骂不止。
今天看到这几十年来棍法最好的京城一家日报宏论《拿没拿洋奖,都不是定义中国发展水平的指标》,忍不住又想说几句。
这个报纸的棍法,向来有乃祖之风。先朝你脸上啐一口,然后问大家一个人朝自己脸上吐还不洗脸对不对?
当然不对,于是他不是左拐就是右拐。
同理,谁拿诺奖定义中国的发展水平了?
我没看到。
当然,对着空气战斗他们最有经验,抛开事实不谈也是基本棍法,关键是站位。
文章毫不避讳这个意图:
- 有些人由此认为,中国的科研体制就是不行。
- 「诺奖焦虑」会在无形中催生妄自菲薄的社会心态。
他又一眼看穿了不可告人的人心、意图……
但奇怪的是,同样是这张嘴,屠呦呦获奖时却是另一个腔调:
那究竟好是不好呢?
看起来只要不是中国人获奖,诺贝尔奖就是错的。
作者:个人记忆库
发表日期:2025.10.16
来源:微信公众号“个人记忆库”
主题归类:诺贝尔奖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但也不尽然。比如有两个中国人获了诺奖其他类别,就导致诺奖官网常年报错了。
总结一下,应该是中国官方推荐的人获奖了,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利用诺奖反华,是一大发明。
当然也有意外之喜,比如屠呦呦,连中国的院士都不是,结果还获奖了。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中国的院士水平远高于诺奖。
以此观之,中国人获不获诺奖,确实没有任何意义;日本人获了奖,只需要放出胡锡进就能解决:都发钱等于不发钱,多拿奖等于没拿奖。
而且,这也能证明,中国的科研体制,不但优于西方,也优于东方的日本。
为此,我们的媒体,现在已经很担心日本科研的未来了。
早在10年前的2015年,参考报就刊文称《日本诺奖惊人背后深藏危机》。担心日本人过于追求诺奖,反而丢了初心、忘了使命。
公公们操心君上的身体,当然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体现了对全人类命运的担当。
对于有人借机攻击中国的科技体制,我认同这篇文章的观点:一些别有用心者之所以热衷于用诺奖数量来「敲打」中国,只是为了通过这种简单对比,论证中国体制「不适合」创新,从而否定中国的发展道路,为「西方优越论」添加注脚。
完全认可,我国的体制,包括但不限于科技和整体道路,不但优于西方,也优于历史上任何时期,因此,要不要改革、怎么改、何时改,都要自己掌握节奏。
至于他们西方那一套做法,都是历史文件,不具备现实意义。
说到这里,我要严肃批评钱学森。
2005年,94岁的钱学森对温总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话题,我认为存在很大问题。
- 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这个前提就错了,完全无视遥遥领先的发展成就。
- 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这是攻击我国的教育体制。
- 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这是攻击我国的科技体制。
- 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攻击我国的人才制度。
这么一看,「钱学森之问」几乎完全符合这家媒体包藏祸心的定性。
可能要过问一下钱老所在的组织,此人平时表现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