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404文库】衣者朝新|谢谢邀请,但有些课我是真的讲不了

31 March 2025 at 19:37

file

前日, 有在地方上工作的朋友想请我去当地讲如何做宣传的课,自觉不擅长,婉谢了。回顾自己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写过一些批评报道,赋闲之后也写过一些让某些特定人群看完很不痛快的浅薄小文,这些文章虽然终究没有跳脱到更高的层次和境界,但实战十多年所掌握的实战技巧与在地方上工作的朋友所需要的宣传技巧还是有较大差别的。所以,不得不婉谢这类邀请。近些年,隔三岔五就会收到一些讲课的邀请,稍加判断,就能明白邀请者需要的信息与我能提供的信息不匹配甚至是相互冲突的。比如,有些地方想请我去讲舆情引导和处置,但稍微诚实一点的人都必须面对一个问题,他们实际所需要掌握的所谓舆情处置技巧多半是正经媒体人不能讲的,而我虽然离开媒体多年,内心却还把自己当作一个正经媒体人自我要求。

在以前的文章里,我曾经很不客气地说过:舆情分析引导本来是个很正常的事情,但当下被一些人弄得肮脏不堪,所以一个人如今若还敢公开宣称自己是舆情引导处置专家,多半表明他已经与官场上的某些不良分子同流合污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了。

所以,谢谢大家的邀请,有些课我真的是讲不了。

CDT 档案卡
标题:谢谢邀请,但有些课我是真的讲不了
作者:褚朝新
发表日期:2025.3.31
来源:微信公众号“衣者朝新”
主题归类:新闻自由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自从2011年第一次受邀去复旦大学开讲,这十多年讲过的大学、媒体、政府机关等加起来有数十处,如今电脑里讲过的课件也有十几个版本,大半已经过时,如今还能勉强讲的只剩下那么三五个版本。

不是不能讲,也不是完全不愿意讲,是能讲的很有限。新闻采写的基本技巧还能讲,比如如何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完成一个调查报道,比如时政报道的价值思考与实操技巧;地方官员应具备的基本媒介素养,也勉强能讲。这两类题目是我辞职离开媒体后这五六年经常讲的,目前尚处于将被时代淘汰但还能勉强讲一讲的状态。再过几年,估计也要被彻底淘汰了。这十几年,我对于去大学给新闻学院的学生讲新闻业务课、去媒体给还在坚守的媒体从业者讲新闻实战技巧一直尚有热情。不管世人如何唱衰新闻业,我总觉媒体是会死的但新闻总有且常存,新闻的种子需要播撒。一个正常健康的社会,总是会需要一批能采会写的真记者的。虽然当下没几个媒体还在认真研究写新闻,但谁心里不期待一个正常健康的社会呢?而且,我还一直认为写新闻是一门手艺,这门手艺学会了学好了不可能饿死。此外,写新闻不该是有某个证的特定群体才能做的事情,所有尊重事实、有基本信息采集技巧与能力的人都可以去写。任何行业,一旦成为少数人垄断的行业,就会变味变质。给地方官员们讲媒介素养,也基本是朋友偶有所托才去勉强讲一讲。正如以前反复强调的,虽然离开媒体多年,但仍恪守底线,不出卖自己昔日的职业,不教如何对付媒体、不教如何对付记者、不讲有损媒体行业基本职业伦理的东西。能讲的,其实都是常识。2024年夏天,应朋友之邀给长沙一小群科级年轻干部讲课,想来想去,把题目定在了《党政官员应具备的基本媒介素养》。

我说的媒介素养与他们想象也略有不同。比如,去年安徽全椒县水污染事件中三名基层官员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出的“我马上要退休了”、“喝茅台也会喝死人”等金句,引起广泛的关注,不少人从官员的媒介素养分析这些人的言论。但在我看来,全椒县这些基层官员欠缺的不是媒介素养,而是基本的职业素养。公职人员尤其是官员对自己管的事一问三不知,在自己业务范围内说外行话,暴露出来的问题不是话没说好,而是本职工作没做好,是渎职和不作为。给官员讲媒介素养课,是要让好好做事、做好了事的人不说错话引起舆论风波,而不是让不好好做事、做不好事、不做事的人说漂亮话忽悠媒体和民众。

真正对社会进步有意义的媒介素养课,必然是反复强调希望听课的官员们要先做好事情的,必然是希望听众们先要尽职尽责、奉公守法,而不是教两面人、伪君子们如何在公共平台发言时不露或少露马脚。

这样的课,如今还有几个人想听?所以,即便是朋友们好心想给我创造一些赚讲课费的机会,我也得掂量一下会不会浪费彼此的时间、会不会让某些无药可救的官场老人听完骂我“人到中年还幼稚得像个傻B”……

闲时喝点茶,高兴时喝点酒,偶尔翻翻书,多好。

听晖道来|从甲亢哥到试药人,我看到了当下时代的两张面孔

27 March 2025 at 19:25

我也说不好当下的时代究竟是怎样的,应该是不只有一张面孔,而是有着多个面孔的,有亲切友善的,有冰冷无力的,这些都有。

在这样几件事上,我们能看得更为明白,具体说起来,是三个事,一个是甲亢哥,一介是试药人,再一个是打三分工的普通姑娘。

CDT 档案卡
标题:从甲亢哥到试药人,我看到了当下时代的两张面孔
作者:小晖
发表日期:2025.3.27
来源:微信公众号“听晖道来”
主题归类:时代的一粒沙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先说甲亢哥,他来上海了,与国内网友进行亲密互动。

image

他在上海感到了我们这个时代亲切友善的一面。

image

他与国内网友一派共乐融融的样子。

image

网友们还留下了这样的评论,言语间满是自豪。

image

甲亢哥对我们的发展充满了不可思议。

image

围观的们也在纷纷围观着甲亢哥,在这一刻,他们是无忧无虑的。

image

这就是我们的网友在外网留下的平论。

image

但最终的着落点还是在这个上面。

image

这算是我们这个时代想要留给人们的印象,那就是它是充满友善亲和的,充满活力的,蕴藏着无限希望的。

然而当在看着试药人的新闻时,这样轻快的心情又转为沉重了。

image

为了生活,这些试药人凌晨三点就得起来排队。

image

更让人心情沉重的还在后面,都坐在轮椅上了,还要打三分工的残疾+患癌姑娘。

file

看了这个新闻,网友们只觉得有深深的悲哀。

image

这样的新闻真的很难让人绷得住。

image

网友们是真的看不明白,也想不明白。

image

原本看病是需要好好静养的,可是在我们当下这个时代中,却需要去打工,还要打三份工,连足够的休息时间都没有。

image

 也许吧,这就是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也许有一部分人可以无忧无虑的过着,感受着这个时代的新鲜气息,或者说是时代红利,而另一部分人却要承受着这个时代的巨大压力,在努力挣扎求存。

至于有多少人在享受着时代的红利,又有多少人在体验着时代给予的压力,这具体的比例到底是多少,我想这很难有一个具体的数据去说明。

但至少我们自己可以感受到,自己究竟是在享受着红利,还是在承受着压力,感受生活的无奈,这些是骗不了自己内心的。

作为我个人而言,还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享受着时代的发展红利,真正像甲亢哥那样无忧无虑,有心情去惊叹,而不是一天天看到并感受着这个时代的冰冷无情。

码头青年|如果多一些甲亢哥这样的世界顶流来中国

27 March 2025 at 17:53

这几天,YouTuber IShowSpeed(网名“甲亢哥”)正在中国游玩,并在北京上海进行了直播。他的6小时上海直播,吸引了560万人观看,11000条评论,影响力惊人。

file

在全球范围内,IShowSpeed是顶级网红之一,在YouTube坐拥3700万订阅者,在美国YouTuber排行榜中排名第48位,属于影响力极大的头部创作者。有人说他是全球第一整活网红。

这一年多,中国来了不少国外网红,不过甲亢哥应该是他们中粉丝最多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位。

我以前对这位美国顶流网红可以说是一无所知,这两天看新闻才知道他来了中国做直播,阵仗还挺大。吃饭时谈起这个事,没想到我12岁的儿子居然知道他,而且不是简单的知道,而是非常了解,比如知道他是C罗的超级粉丝,知道他居然被曼联邀请去看比赛,还和很多足球明星踢友谊赛,让他既嫉妒又不解。

后来做了一下功课,对他多了一些了解。

CDT 档案卡
标题:如果多一些甲亢哥这样的世界顶流来中国
作者:边城蝴蝶梦
发表日期:2025.3.27
来源:微信公众号“码头青年”
主题归类:对外宣传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IShowSpeed本名达伦·沃特金斯,今年刚满20岁,来自美国俄亥俄州。他酷爱篮球和橄榄球,但因身高停滞,决定放弃大学,专注于做YouTuber,并逐渐凭借夸张的直播风格出圈。他的表情极度丰富,情绪时刻处于“爆炸”状态,甚至让人觉得像“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于是中国网友给他起了“甲亢哥”这个外号。

然而,他在中国真正爆红的原因,还是因为一首歌——《阳光彩虹小白马》。这首歌的部分歌词因发音与某个敏感词相近,在国外成了网络热梗,而甲亢哥听到这首歌时的兴奋反应以及后来的翻唱,更是让中国网友对他印象深刻。

甲亢哥的名场面非常多,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在油管有3700万粉丝,这跟在中国短视频平台上有同样数量粉丝的影响力很不一样。

油管的订阅用户往往更粘性强,因为这些用户习惯于长期关注自己喜欢的创作者,并且会主动搜索和观看完整视频。而短视频用户是被算法推荐吸引的,被动关注的比例较高,粉丝忠诚度和粘性相对较低。

可以这么说吧,甲亢哥对全球舆论的影响,远远超过国内任何一位同等粉丝量的短视频博主。

我不清楚他此次中国行是否有有关部门在推动。如果有,那这绝对是外宣的一次成功尝试,应该奖一朵小红花。如果说一定要花钱做外宣,那比起砸钱在《纽约时报》或CNN等媒体上,不如让顶级YouTuber直接给普通美国人展示中国的真实面貌。

中国的对外传播策略,这些年经历了明显的进化。从最早的官方主导,到逐步利用市场化媒体,再到如今拥抱海外顶流KOL,路径越来越灵活,手段越来越精准。

这次甲亢哥来华直播,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外宣新路径:与其自己说,不如让海外顶流KOL亲身体验中国,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语体系去影响海外年轻人。相较于传统外宣,这种方式传播范围更广、可信度更高,触达的是普通美国人,而非本就关注政治的人群。

在他的直播中,美国人看到了干净的街道、现代化的城市、便利的移动支付、极速的WiFi,甚至体验了中国的高铁和小米新能源车。不知道小米有没有趁机做营销,以雷军的鬼才,应该知道如何借助这种顶流植入小米软广。

当然也有水平很不咋地的翻译,以及一些很二的路人,比如给甲亢哥送西瓜。估计,大洋彼岸的美国人都看傻眼了。给黑人送西瓜?只有没有那些历史包袱的中国人才这么百无禁忌。当然啦,也有点很不礼貌。

不过,这才叫真实。有好有坏,都在一镜到底的直播里一览无遗。

image

甲亢哥的这些直播内容,直观且具冲击力,远比传统媒体的报道更有说服力。

这让我想起1959年的“厨房辩论”。当时,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和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一间现代化厨房中,就两国生活水平展开激烈争论。赫鲁晓夫认为苏联人民生活富足,但尼克松也不废话,通过展示美式家电,让苏联人直接感受到西方的消费水平。

赫鲁晓夫说,苏联人只在意物品是否实用,对奢侈豪华的东西不感兴趣。尼克松则反驳资本主义下美国人都有得选择如何生活、买或不买的自由。赫鲁晓夫也表示,在苏联人人都可以分到国家免费提供的房子,而美国的穷人却只能睡大街。

在辩论中,两人以各自的后代做赌注,赫鲁晓夫声称尼克松的孙辈将在共产主义下生活,尼克松则声称赫鲁晓夫的孙辈将生活在自由之中。

这场辩论成为冷战时期的一次象征性事件,也让很多苏联人开始重新审视世界。

今天,IShowSpeed的直播,某种程度上是一次网络时代的“厨房辩论”。他让数百万美国人看到了一个与西方媒体刻板印象不同的中国——高科技、现代化、人们友好,而不是贫穷、落后、专制。这种直观的感受,比任何一篇政论文章都更具冲击力。

美国有3.4亿人口,但只有1.4亿人拥有护照,意味着有2亿美国人从未离开过国门。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几乎完全来自网络和媒体。

IShowSpeed的直播,让这些人直接看到中国,而不是透过中介的“滤镜”。

微博上有个话题 #甲亢哥上海直播打破西方对中国滤镜#,虽然听上去像“官方叙事”,但客观上确实如此。

当今世界的竞争,不再是枪炮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舆论和认知的竞争。如果一个国家的普通民众对另一个国家没有恶感,即便政客想要操弄敌对情绪,也会有所顾忌。

如何赢得这场竞争?

答案不是硬邦邦的官方宣传,而是让普通人直接对话。让更多像IShowSpeed这样的YouTuber来中国,让他们自由地拍摄、直播,让全球观众看到真实的中国。

当然也不要只让人家在北上广这些光鲜亮丽的地方直播拍摄,可以大度地让他们去拍贫穷落后的地方,去西部拍,去农村拍,把中国人的整体精神风貌完整呈现出来。谁家都有点丑事,不要怕露丑。真实的东西,才最有感染力。

前段时间中美“小红书对账”,让两国网友直接开聊,打破偏见,效果就非常好。不如让普通民众自己去感受真实的中国。

翻看IShowSpeed的评论区,有一条留言说得很棒:

"Respect to Chinese people and to China. Hope we can all get along and put aside our political differences."
(尊重中国人民和中国。希望我们可以和睦相处,放下政治分歧。)

这句话,朴素却真实。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跨文化互动,让世界认识真正的中国,也让中国认识真正的世界,而不是被滤镜扭曲的彼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