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文库】“不是有了张雪峰,教育才变得功利,而是有一个普遍崇尚功利的社会,张雪峰才应运而生”(外二篇)

《404档案馆》讲述中国审查与反审查的故事,同时以文字、音频和视频的形式发布。播客节目可在 Apple Podcasts, Google Podcasts, Spotify 或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搜索“404档案馆”进行收听,视频节目可在Youtube“中国数字时代· 404档案馆”频道收看。
欢迎来到404档案馆,在这里,我们一起穿越中国数字高墙。
尽管中国的言论审查和舆论管控日趋严峻,国家对公民的监控也无处不在,但我们依然可以看那些不服从的个体,顶着被删号、被约谈、甚至被监禁的风险,对不公义勇敢发出自己的声音。
中国数字时代在“404文库”栏目中长期收录这些被当局审查机制删除的声音。如果您也不希望这些声音就这样消失,请随手将它们转发给您可以转发的任何人。
在本期的【404文库】栏目中,我们将选读过去一周中引起舆论关注的三篇404文章。
一、建设性意见|电视台报道水稻亩产万斤?这是在2025年 ……
2025年9月22日,某电视台《生财有道》栏目播出吉林舒兰大米专题节目,其中有一段记者采访当地水稻种植户,问他家里50亩水稻今年产量能达到多少,种植户回答说最低是七十五万斤。
非专业人士乍一听到这个数字可能没概念,就感觉好像还挺多的,但作为曾经的农业记者,我一听这个产量就炸毛了:
50亩,75万斤,平均每亩产量1.5万斤!
好家伙,你这2025年的产量比1958年还要高啊!亩产一千多斤的水稻,愣是被你给翻了10倍……
上述文字来自微信公众号“建设性意见”,在这篇遭到审查删除的文章中,作者项栋梁对央视“亩产万斤2.0”报道进行质疑和抨击。
文章中,作者接着写道:
在观众指出这个问题后,电视台已经在节目播出3天后对官网发布的版本作出修改,剪掉了这两句关于亩产的对话。
不过我有原始视频,没有冤枉他们就是了。
当然,对这段采访本身没有必要上纲上线,它和1958年的水稻亩产万斤还是有本质差别的,属于是“宣传工作中的技术失误”,而非恶意浮夸。
之所以判断2025年这段采访没有恶意浮夸,是因为后续讲到预计收入的时候,种植户大哥回答的是最低15万元,也就是每亩收入3000元,这个数据是相对靠谱贴近现实的。
由此推算,当地水稻亩产1500斤,50亩总产量预计7.5万斤,收购价2元一斤,总收入15万元,这才是真相。
一名朴实的水稻种植户,面对中央媒体的镜头时精神紧张,语气亢奋,脑子一下转不过来说错了话,是很常见的现象。我以前和电视媒体一起参加活动的时候见过不少,十几秒的镜头要重拍五六遍才能过。
以前作为文字记者,一直不爱跟电视媒体一起采访。这帮人都是直勾勾的诱导性提问,经常对要采访的事情一点基础了解都没有,问的都是特别肤浅的问题,还要优先安排采访拍摄,像极了那些“干啥啥不行,出风头第一名”的同事。
所以这个事情的重点在于现场采访的记者业务素质比较低,缺乏关于水稻的基本常识,对数字不敏感,所以采访的时候没有察觉到不对劲,负责剪辑制作与审片的编导也是敷衍了事,没有发现这么离谱的问题,最终让这个错误留在了节目里。
[…]水稻亩产万斤这样的浮夸不至于,但各种夸大职业收入、美化底层生活的操作可以算是常规了。什么东北县城女孩卖鸵鸟年入百万,靠摆摊卖螺蛳粉老板月入8万,985毕业生男子捡垃圾8年实现财富自由……这些离谱新闻,大部分都是电视台(以及附属融媒体账号)搞出来的。
就很没意思……
这些电视台的存在现在就非常尴尬,新闻报道的价值体现不出来,党政宣传的价值其实也体现不出来,就单纯是为了维系电视台本身的存在而消耗各级政府的财政经费,时不时还要捅出几个娄子来。
估计撑不了多久啦。
二、公民金建国|户晨风、张雪峰,两个背锅侠
九月底,长期活跃在中国互联网上的户晨风、张雪峰等博主的账号遭到封禁。对此,微信公众号“公民金建国”发布文章,探讨这些博主遭封禁的本质原因。但该文遭到删除。
文中写道:
在张雪峰的账号被限制时,我曾一度怀疑是因为他那段“5000万”的发言所致,直到南方网发表的批评文章被各大媒体转载,我才明白,原来张雪峰成背锅侠了。
文章指出,五年前张雪峰大力推荐土木工程专业,现在又称其是天坑,这种前后矛盾说明,他的指导充满了功利性的短视。
没错,张雪峰在做专业建议时确实很功利,尤其在一个以年为周期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中,更显短视,但之后的推论就很离谱了。
文章说,这种论调将严重侵蚀国家科技创新的根基,因为“如果人人都追逐热门专业,无人甘坐基础研究的冷板凳,国家的创新体系将面临断层危机。”
把一个人的言论影响直接推到“国家创新断层”的极端后果上,况且这种后果还是建立在“人人都”的极端假设上,这就像说,张三今天杀猪,明天就要杀人,如果人人都跟张三一样,那这个世界就完了。这已经不能称为滑坡谬误了,应该叫山体塌方谬误。
类似的谬误在文中随处可见,比如“这种片面指导如果成为主流,将极有可能动摇国家长远发展的人才根基”“当所有人都遵循同一套成功学公式时,所谓的就业优势将不复存在”。
可以说,整篇文章对张雪峰的批判几乎全都建立在极端假设之上推导出的极端结论,其将多元的可能性强行引申为必然性,再得出一个“严重后果”。这与文革时为了批判而批判的“上纲上线”别无二致。
另外,文章动辄国家长、国家短,看似格局拉满,但本质上是没把人当人。
[…]说白了,不是有了张雪峰,教育才变得功利,而是有一个普遍崇尚功利的社会,张雪峰才应运而生。 […]巧的是,对张雪峰的批判才过去几天,对戶晨风的批判接踵而至。
浙江宣传发表文章《硬扯“苹果人”“安卓人”,意欲何为》,指责戶晨风利用崇洋媚外来消解共识、利用年轻人的焦虑来精准收割、利用偏激情绪来扭曲价值观,最后上纲到误导年轻人、黑嘴伤企、给境外势力递刀子。
[…]戶晨风确实存在刻板印象、歧视与引战之嫌,尤其是在他做直播以后,但问题是,如果在一个没有对立、人人和谐共处的社会,戶晨风又从哪里月入数十万?毕竟一个枣核形社会,极端言论除了吸引处于某一端的极少数人,是缺乏市场的,只有在撕裂的葫芦形社会,才会有足够多的拥趸。是的,我们就身处这样一个社会。学校里,学生要分为普通班与重点班;医院中,病房要分成普通房与高干房;地域上,户籍要分成城镇户口与农村户口;社保上,养老金要分为公务员、企业员工与新农保…
社会的分层必然带来意识形态的分层与对立,所谓的“安卓人”与“苹果人”只是不经意间捅破了这层窗户纸,而恰好这种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标签化的梗文化,又最符合当下的网络流行风向,因而产生了病毒性传播。
三、个人记忆库|张雪峰被禁止关注,“捐一亿”还算数吗?
对于张雪峰被封禁一事,微信公众号“个人记忆库”则发布文章,批评张此前的各种极端爱国主义言论,在这篇遭到删除的文章中,作者写道:
一个做生意的,突然开始扯爱国大旗,就像宗庆后将几瓶水将国家安全捆绑在一起那样,必然是遇到了麻烦。
爱国饭是流氓最后的庇护所。
张雪峰遇到了什么麻烦?
他赖以为生的高校报考咨询,大学都招不到学生了,谁还关心报哪所呀《一家高校今年仅招到22名学生!下岗的小学教师都去哪了?》
于是他擎起了爱国大旗。
[…]就像曾凭借《战狼2》创造56亿票房神话的吴京,也正遭遇严重口碑危机。他转型温情路线的新片《再见,坏蛋》上映6天票房仅26.7万元,首日票房更是低至2.5万元,创下了近年知名演员关联电影的最差票房纪录。投资500万的影片,最终三天分账票房不足10万,相当于赔掉98%。影院排片占比长期低于0.1%,上座率仅约1%。
最终,吴京对着0.1%排片表发呆十分钟,最终把卖不掉的票塞给工作人员:「带朋友来看吧,空座也是浪费。」
爱国饭吃得太难看,他们集体被抛弃。
他们的「爱国生意经」,早已形成固定套路:先是碰瓷式恶意举报,对他人的正常行为作政治化解读;然后散布煽动式反智谣言,以编造谣言假说煽动情绪;最后推出通稿式爽文剧本,不同主播讲述同一个「感人至深」的爱国故事。
他们表演式「爱国」,霸占「爱国」的定义权。一些正常的语言被歪曲为「别有用心」,一些正常的事物被指责为「崇洋媚外」。真正爱国的人对他们退避三舍,专家变得噤若寒蝉,企业变得如履薄冰。
以上是本期选读的三篇404文章。文章全文见中国数字时代网站。这些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
中国数字时代 CDT 致力于记录和传播中文互联网上被审查的信息,以及人们与审查对抗的努力。欢迎大家通过电报(Telegram)平台 向我们投稿,为记录和对抗中国网络审查作出你的贡献!
了解更多投稿信息,请阅读中国数字时代征稿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