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Yesterday — 20 November 2025Main stream

读明史的小院|正眼看你一眼我就输了——大清的“怒视外交”

20 November 2025 at 19:16
CDT 档案卡
标题:正眼看你一眼我就输了——大清的“怒视外交”
作者:小院本院
发表日期:2025.11.20
来源:微信公众号-读明史的小院
主题归类:战狼外交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在清朝的对外接触史中,始终存在一种奇特的礼仪逻辑:外交不是为了讨论问题,而是为了展示天朝的尊严。在此种心理之下,外交时的表情、姿态、服饰、上下位序被视为是比条约本身更重要的事。

大清官员们往往相信,只要在场面上赢得气势,就等于赢得了谈判。于是,“冷脸以对”“目不旁视”“手藏袖中”成为许多场合的基本动作。这些动作本身微不足道,却代表了一个思维框架——以天朝中心的自信压倒对话,以礼仪姿态取代利益交换。这种观念后来深刻影响了清朝的对外判断与实际决策。

file

最典型的案例是乾隆接见马戛尔尼使团。1793年,这位英国使者希望以平等外交姿态递交国书,而清廷则坚持以朝贡模式来处理。乾隆特意安排礼部官员与侍卫列于两侧,全程要求保持肃立、冷面,以显示天威。

当时的英国记录写道:“中国官员双手藏在袖中,以不屑的冷眼注视着我们”(“They stood with their hands concealed in their sleeves, staring at us with an air of disdain.”)。在英国人眼中,这种接待方式毫无诚意可言。英国人不认为这是威严,也不认为这是礼仪,而是拒绝交流,甚至是敌意的流露。

礼仪冲突使得双方无法进入任何实质议题,清朝本可以借此次接触了解英国实力,进而了解世界,但最终却因姿态坚持而错失机会。

这种场景在乾隆与嘉庆时期多次出现,英国使团记录中多次写到清廷大臣的“hands in sleeves, staring coldly”。

img

与英国、美国等远方国家如此,面对俄国这样现实力量强大的邻国时,礼仪逻辑依然主导。尼布楚谈判期间,清方代表屡次强调必须“仪制不亏”,对俄国使团的行为也常以“失礼”评判。

而在条约商定前,清廷内部奏折关注的依然是“番使队列松散,有乖恭敬”,而不是对方的军事部署或实际目的。外交被简化为一场表演,似乎这并不是一场关乎边境安全的谈判。

类似的情景在晚清依然反复出现。咸丰年间,肃顺曾代表朝廷接见英法等国代表。英语文献记载,当西方代表试图解释条约条款时,肃顺双手负袖,不说欢迎话,也不请坐,只是以居高临下的眼神盯着翻译和对方代表。而在沟通过程中,肃顺几乎全程以沉默应对,脸上带着“仿佛对一切都不屑一顾的表情”。

英法外交官记录形容肃顺:“He stared at us with disdain, hands hidden in his sleeves.”

另一位随员在日志中记录道:“他不发一言,只以冷淡的目光盯着我们,仿佛我们打扰了他的清净。”(“He refused to speak, fixing us with a cold indifferent stare, as if we were intruding upon his peace.”)

此类记录大量存在,它们共同呈现出一个模式:清朝官员倾向于在礼仪上保持绝对优势,希望通过姿态威慑对方,而不是通过规则谈判解决问题。

img

这种“怒视外交”的后果很快在19世纪全面显现。由于官员过度强调礼仪胜负,他们往往把外交目的置于次要地位,更忽视军事与科技的巨大差距。鸦片战争前后,多份奏折把英国舰队的举动解释为“见我水师森严,不敢轻举”,理由不是情报分析,而是“彼见我军容整肃,面露惧色”。

然而英国海军日志却记载:“他们摆出严肃的姿态,但我们既不畏惧,也不认为那是真正的军事力量。”(“Their officials displayed a grave posture, but we felt no fear; it was form without force.”)清廷基于表情读出的“胜利”,往往是对方眼中的无意义礼节,从而形成决策上的结构性误判。

更严重的是,礼仪优先的逻辑让清朝官员无法真正理解国际秩序的变化。他们把外交等同于场面,把谈判等同于“压住对方气势”。这使得清廷不仅无视了欧洲工业化带来的实力差距,也丧失了收集信息、评估风险的基本能力。许多本可通过谈判化解的冲突,被硬生生拖成军事对抗;许多本可通过妥协换取时间的局面,被表情和姿态堵死。

img

清朝在19世纪的连续失败固然有复杂原因,但礼仪遮蔽现实是无法回避的一条深层结构。

回看这一段历史,所谓“怒视外交”并不是一个动作,而是一整套认知方式:相信气势可以取代制度,相信姿态可以掩盖弱点,相信礼仪可以抵挡世界的变化。表情越严肃,越自以为强大;礼仪越繁复,越误以为秩序稳固。

可惜世界从不按表情运转。等清廷意识到礼仪失效时,已经没有退路;等他们准备谈判时,已经没有谈判筹码。清朝的礼仪外交最终没有守住任何体面,却用僵硬的姿态加速了帝国的崩落。

加微信,防迷路:

img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