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游民有什么地方推荐居住
远程工作久了有点闷, 想社交了...
远程工作久了有点闷, 想社交了...
刷新了我们目前和明年招聘的职位:
欢迎大家奔走相告并积极推荐合适人选哦!
每年12月,最重要的会议都是经工会。而今天刚刚开的小会,就是给经工会定调的。
这场会议关于经济工作的表述,只有900多字。但这900多字相当大白话,其中的信号,已经再明显不过了。
谈今年经济工作时,说“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将顺利完成”,也就是说,“保5”目标大差不差。高层由此认为,9月以来政策转向对四季度经济有正面刺激效应,既然如此,明年继续。
再来看通稿的题眼:
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打好政策“组合拳”,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
拎出来三个关键词。
第一,“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上一次出现是在2008年年底部署09年经济工作时,这个政策基调的退出,是在2010年年底部署2011年经济工作时。9月份政治局会议已经有一句“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宽松信号已经很明显了,但因为9月份在年中,还要继续按去年经工会和年初“两会”确定的基调走,年底了,表述就可以正式改过来了。这是时隔14年中国再次“适度宽松”,也是2012年年底以来中国首度宣布这一货币政策基调。
第二,“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这个表述其实也很罕见,在“积极财政政策”上还加个修饰,上一次出现是2020年7月,应对疫情初期冲击的时候。
第三,“超常规逆周期调节”,这个“超常规”的表述,史上第一次出现。
上述三个关键词,框定出来的宏观政策基调很清楚,比照2008年年底,甚至还要超过08年年年底的水平。
众所周知,外部冲击的“惊涛骇浪”要来了,所以政策面要做对冲。
通稿里有三处表述,分别是对工作基调的延展,整体工作要求,和具体工作任务。
对稳中求进工作基调的延展表述是: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对整体工作要求的表述是:
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稳住楼市股市,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对具体工作任务的表述是:
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
要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要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要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
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重表述看下来,最重要的是三点信号。
第一,所有的表述里,内需都在“科技创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之前,首要任务就是扩内需,政策优先方向全面转向“需求侧”,先解决总量问题,再来谈结构问题,转型升级的问题。
第二,稳楼市稳股市,放在了整体工作要求的表述里,而且位置很靠前,就是要稳住资产价格。
第三,“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位置都很靠前。“稳外贸,稳外资”,中国大门常打开,外资请你留下来。
前陣子項目比較清閒,想說幫履歷加分並完成公司年度評鑑需要的IT證照,順利在1個多月從稍微有點雲端知識的小白通過AWS Certified Developer – Associate,簡單分享一下準備方法:
昨天下午,朋友发了张照片给我。画面里是我常去的那个咖啡馆所在的大楼,外面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人,一群来讨薪、维权的苦命人。
晚上从舞蹈室回到家里,我想起这事,就跟咖啡店的老板聊了几句。整个店被人群围得水泄不通,他也很无奈。他在现场发了晚上的照片给我看,从画面里可以感受到,无论是他、咖啡师、人群都很无奈。
直到今天回公司,中午吃饭路过,我才意识到,原来被波及的不只是他们。这其中,也包括我。
这是我周五停自行车的位置。我工作日都会把车停在他们店门口,周五停在这里之后,周末两天车都在这里静静待着,直到我周一晚上来骑它回宿舍。今天中午我找不到它了。
它没在周五照片里的这个位置。
我在附近来回走了三遍,非常疑惑:不可能有人偷这辆车吧?图啥啊?直到我想起昨天的事情,于是扩大了搜索范围。终于在不远处一堆电动车包围的地上,看到了我倒下的单车。
它身上被缠了一条警戒线,篮子里有两支空水瓶,半残的车铃也完全断了。
我突然想到昨晚 DY(店老板)给我的照片,心想没准能看到我的单车是如何参与了昨夜的事件。果然,作为一辆单车,在人群聚集的场合中,往往被作为隔离带使用:
我多少有一点点生气:何故迁怒于我的无辜小车?
但气不过三秒,又觉得很好笑:自行车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这样的命运吧?不是被人骑,就是当作围栏,或者焚烧和打砸的对象。起码,这群苦命人没有把我的车高高举起,砸个稀巴烂。它只是掉了链子,躺在地上;和前一个周末一样,被人推倒了,躺在地上。区别是,上一次脚架变形了,这一次没有。
一夜之后,随着一场大雨,除了两张照片和我躺在地上的车,还有什么能证明这一切发生过吗?
咖啡师杠杠上午发来一张照片,是店外的装饰植物,一棵全身金属但被许多人挤变形、掉光了叶子的假植物。我说,幸好它是假的,真植物肯定早就断气了。
她说他们走了之后,玻璃上全是人的指纹。但这些曾经发生过的证据,早已被她和小蒙擦干净了。开门做生意要保持整洁,但指纹的存在不利于社会经济。
这是一件「小事」,不被传播的事,但它不会被忘记。
一系列变化的传导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倍受影响的不会只有当事人,还有每一个「与此无关」的路人、小车、植物和玻璃。此时有一点点庆幸作为非真社会性动物的人类,可以选择一定程度的远离,而不是真社会性动物的蚂蚁那样,只有全或零。
众生皆苦,何时闻道?
大概是2016-2018年间,我曾经和我司两任平面设计师说:
你们现在的技能在将来用处不大,但不代表平面设计就到头了。本质上 VIS 和 AI(那会还没有 AIGC 这个说法)是差不多的事情,前一个是你设定好规则,然后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不断组合复制,后一个是它学会你教它的规则,它来组合复制。一个是手工活,一个是工业化,他俩只是效率的差别。你们未来需要教会这些 AI 什么是好设计、如何做设计,让它释放你的体力劳动,你把时间腾出来考虑更复杂的事情。
那时候,我判断这个事情就是十年左右,没想到,事实上只用了五六年。
当然,以上只是高度简化的说法,但大意如此。
* 拓展阅读:https://mp.weixin.qq.com/s/pv6ECT8WR4tdNhsYiATt2w
简要记录一下,最近几天的三件开心小事。
其一:年会中抽奖,被抽到特等奖。
我是真的完全不抱任何期待的,因为无论是学生时代还是毕业以来的十几年,我一向都没有抽奖运。甚至在我言中同桌同事「你染了红头发,必定鸿运当头,下一个就是你了」之后,我作为抽奖人在箱子里摸出了她的名字时,我依然觉得今晚抽奖与我无关。
我倒是蛮喜欢这个红包封面的。
其二:年会下半场的 KTV 里,被两个男同事用近乎表白的方式夸了半个小时,觉得很安慰。
我的 2022 年过得很难受:一方面是绝大部分时间脱离了设计师的本职工作,一手伸到产品端,一手伸到项目端,事情做得非常不顺手,还得处理很多鸡零狗碎的事情,极其没有成就感;一方面是确实在动摇,在思考自己接下来的几年应该怎么做,处于新一轮的自我怀疑和抉择之中。
天恩和我说,全公司他最敬仰我,认为只要我认为这个设计好,那么就一定是好的。他说欣赏我对设计的理念和追求,以及执行过程中的理性与坚持;更说我应该属于世界舞台,如果资源给够,一定是世界顶级的一流设计师。他作为软件部门的老大,甚至经常和同部门的同事表达对我的敬仰。
而莫则和我说,他很开心跟我搭档,因为他知道我一定始终在看着前面,在产品和设计上追求更好,所以他才乐意主动揽下各种项目的杂事。一个抬头看路,一个低头走路,他说我们是最佳搭档。
在今年工作的一切不顺利中,这两个人的酒后真言,给了我很多安慰。
其三:一家三口一起看了《阿凡达:水之道》
2010 年初,我和筱烨刚在一起没多久,一起看了《阿凡达》。当时震撼了我俩许久,时不时还会提起。
13 年后,我们周末带着小柒一起,一家人看了纳威人一家六人的故事。
要说故事,确实是俗套,但是这不重要。即便是第一部的《阿凡达》,也并不是故事见长的电影。它仿佛是卡梅隆带着摄制组去了潘多拉星球拍的一部纪录片,不止是做得像,更是创造了一个真实的世界。
还有一个感受是,我发现自己没有十三年前看第一部时那般愤怒了。一来是自己年纪增长,见多了,人就逐渐平和了;二来是电影把视野拉出了森林,来到了海洋生态圈,让我看到了这个美丽星球的丰富与完整,而且有着完全不同于人类的智能与社会形态,看到了一颗星球生态圈的坚韧和力量,所以不再有看第一部时的那种压迫感。所以,当小柒说出「人类好卑鄙啊」时,我才没像以前一样愤怒,而是提醒他「所以我们要做好人」。
May the 4th be with you!
学校要我提供学生对我这个班主任的采访,我只好向我所带两个班级的部分学生求救:
麻烦你一件事,学校让我提供这么一个东西:“我眼里的这个班主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随便说一段话给我吧(语音也行,文字我来组织,有我们的照片更好),顺便我也想知道老师这几年当你们班主任哪里做的不好……真实的就好~恭维老师没有必要啦。
我以为很难收到回复,因为他们在校外实习,也马上要毕业,不必理会我这个班主任了。没想到很快收到几个同学的回复,摘录如下。
在大学里,谭老师是我的班主任,他不仅是我们专业学习上的指导者,更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在我看来,我的大学班主任就是一位非常厉害的存在,在找实习单位的时候会用他的工作经验指引我们就业的方向。
首先,我的班主任具有非常高的专业素养。他不仅在自己的学科领域里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还有丰富的经验,还能够将这些知识与经验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领域的知识。他经常会在班级会议上引用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案例,让我们了解到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实践应用。
其次,我的班主任还非常注重我们的个人成长和发展。他经常会在课后找我们聊天,了解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给予我们很多宝贵的建议和指导。他不仅关心我们的学业成绩,还关心我们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在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总是能够给予我们鼓励和支持,让我们重新找回信心和勇气。
我觉得我们的班主任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人。他总是对我们很关心,无论我们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遇到什么问题,他都会很耐心地帮助我们解决。他也很注重我们的心理健康,经常找我们谈心,了解我们的想法和需求。我觉得他是一个很好的老师,他与我们的关系不止是师生,更像是朋友。这几年没有在课堂上传授我们知识成了最大的遗憾。
班主任确实是那种深深关心学生,又学识渊博的师长。他不仅在日常中细心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更在关键时刻展现出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比如有一次舍友牙痛的事件,他能够迅速行动,直接载去医院检查,这种行动上的关心和支持,无疑给了学生很大的帮助和安慰。而在学术方面,班主任的博学多才和耐心讲解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实习期间,我遇到不懂的问题向他请教,他都能够耐心解答,让我受益良多。这不仅体现了他作为教育者的专业素养,也彰显了他对学生的负责和关心。总的来说,班主任是一位既关心学生生活,又注重学术指导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他的存在无疑给学生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和支持,是学生们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引路人。
我刚开始以为这位同学是用AI编写的,后来一问才想起确实有送学生去医院这回事,那是疫情期间,只好自己开车送学生去医院。后来这位同学实习期间,问我水泥方面的知识,我耐心解释,学生当然没想到我对水泥方面这么懂行。
我眼里的班主任对我来说是亦师亦友的存在。他不仅学识渊博,耐心解答我学业上的疑惑,更在生活中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每当我遇到困难,他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让我倍感温暖。他的教诲和指导,让我在大学期间收获满满,不断成长。
“亦师亦友”这个形容,我很喜欢,我和学生之间,我始终持着平等尊重的态度,职业角色上我是老师,但人格上我和学生是平等的。
谭老师是我们的良师,更像是益友。与他相处的时候如朋友般放松。他很愿意走近我们,主动为大家的成长想办法,设身处地的为我们进步解难题。他总能妥善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我们焦虑迷茫时,他会像朋友一样倾听后,以其见闻给我们分享好的经验做法。
难忘的是在寒冬里的一次徒步经历,谭老师带着我们几个学生徒步北峡,历时将近五个半小时,这期间因为环境因素曾试过放弃,在谭老师的鼓励下,我们重新振作精神,继续前行。最后顺利完成了这次徒步活动,也让我们有了这次难忘的经历。这次徒步活动也成为了我们宝贵的回忆,激励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下去!
这位同学一样有良师益友的感觉,并且和学生一起徒步的经历,学生的印象这么深刻。
原来和他们所经历的这些事情,我自己都快忘记了,但他们都记得很清楚,仔细回忆,我传递给他们的理念和想法,虽然当时他们似乎没有什么表示,让我有一种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觉,但现在来看,含蓄的他们都能感受并体会到,看来功不唐捐。这大概也符合我当年投身教育“教书育人”的初心。
唯一不足的是带了两个班,有点忙不过来,也因为各种原因,学校没能安排我这个班主任所带班级的课程,对他们只有“育人”,没有“教书”。也因此,管学生工作的年级负责人前几天亲自找到我,希望我再承担班主任工作,我满口答应,只有一个要求:一次只带一个班。
我始终认为,教书育人的事情不能和赚钱的事情相关,否则以我场外搞钱的能力,这就亏大发了。对我来讲,付出这些点点滴滴的工作,为年轻人的成长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就像看到了当年一样迷茫、焦虑的自己,自我感觉意义重大,正如上面收到学生们对我的反馈,很是欣慰。
刚在地上捡到小柒的一位舞蹈老师的证明材料,上面显示,这位老师是 2001 年生人,也就是说 00 后已经在给 80 后的我的小孩上课了。同时,他年收入 12 万,换算成月收入就是 1 万,我在他这个年纪时,月收入是 3000 元。
多么具象的「时间」啊!
不仅仅是年龄代际上的时间感,这个早就有体会了,更主要的感受是收入数字的增长和货币的膨胀。我毕业那会住 ¥350 的房间,一个月的吃和交通下来还能剩 1000 左右。那时候,我存了三个月钱,买了人生中第一台相机,是松下的 LX3,当时的售价就是 3000 元。
前些年,深圳设计公司的应届生行情大概是 6~8K 这个水平,中单率高的设计师一个月最多能拿到 2 万。但今天的 2 万的购买力跟十几年前比,显然远不如那会儿般松弛。在现在的深圳,1 万的收入至少要拿出 5~6 成交给房东,自己能支配的部份吃吃喝喝谈个恋爱就不剩什么了。
单看数字,挺大,但也是因为显得大,才觉得时间可怕。
晚上我一边溜着狗,一边把这张照片发到朋友圈,看着这个画面,我脑海里浮现出了这八个字:
横看成岛,纵观为舟。
因为满眼的绿色虽然被分成了三等分,但它平均的质感以及层次,让我觉得很像一片海面,而这个路人就像海面上的一座小岛。小岛的这个意向,其实来自于我朋友圈那个封面。有一次中午我在公司附近散步,看到了海上的一艘货船,它正好行驶到这个位置上,我拍了这张照片。
它是一艘船,但它跟海上的这些电塔共同构成了一个新的画面,看起来像一座小岛。
我常常觉得,如果我们采用一种与别人横向比较的方式来看待问题,那么我们会给自己找到一个所谓的位置。这个位置它码住了我们,规定了我们必须要做的一些事情。
但其实如果把这个视角转过来,转换到在这个行走的路人身上,他面前其实除了这条路以外,这片所谓的海洋其实是身边的一面墙,他可以走这条路,他也可以不走。在他那个维度里头,路有很多条,他是一艘自由的航船,而这个视角从旁人看来,是看不见的。
我好久都没睡好了,值得记录一下。
从半年前手术开始,接连着出差、二次手术、年前的忙、过年的烦、年后的忙,一直到前几天的连续熬夜和通宵工作,我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这么深的睡眠了。
前几天为了最后出方案,熬了两个通宵,公司内部的野心和追求都令我感到很失望,复杂的情绪交融在一起,非常难过。但最后还是用我的方式,引导大家选择了我想要的那个。尽管看上去我在力推另一个方案,但是人呐,对于自己没有概念的事情,靠嘴说是没有用的,对于他们来说,打出高中低来,选中间的,是他们能理解的方式。更好的那个,谈不上多超前,仅仅只是不值得而已。算了,以后总会有机会。
昨晚九点半,终于把所有设计文件、模型和工艺文件、USDZ 文件分别发送到了各个下一环节手中。接下来,不用我熬夜,轮到我监督他们干活交东西了。算是阶段性的胜利吧。
心情一好,我就看了半部《无间道3》。
前段时间跟筱烨一起看《无限超越班》,心里的戏瘾就痒痒,但是现在没有机会上舞台了,就上 Netflix 找了无间道三部曲开始看。之前分两周陆续看完了前两部,昨晚难得松懈一下,一口气看了半部三。
为了帮我补熬夜的气血,筱烨给我买了两次西洋参。第一盒前几天喝完了,前天又到了一盒,昨晚睡前温热地喝了一杯。
大概是工作的疲惫 + 阶段胜利的松懈 + 看电影的愉悦 + 西洋参补的气,一起让我睡了一顿好觉吧?
前段时间那一篇互联网裁员潮演变成制造业招聘潮的文章,让我想起了多年前跟人讨论的关于笔尖钢的事情。这件事情在不同的场合跟不同的人都讨论过很多次,但最终在对方的嘴里都会演变成「因为市场经济结构没必要,所以不必去做」这样的方向。
虽然这种「不想要」的说法听起来很厉害,但作为一个从小在国营钢厂长大的工科生,我想表达的是:在讨论市场经济和供需关系之前,还是得先搞清楚「有没有能力做」这件事。尽管你们可能在很多科普的文章,或者一些朋友的嘴里都听说过,做这个东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并且也有新闻报道了,我们确实攻克了技术上的难点,但制造业并不是「可以做」就一定可以实现的东西。
生产和检测是这件事情的一体两面,在「有没有能力做」这个问题上会涉及到材料问题、检测工具以及生产工具和检测工具的精度。举个例子,今天你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关于芯片原理和制造工艺的各种资料,从论文到图文到视频都有非常多,但为什么能够制造芯片的公司那么少?为什么光刻机会成为卡脖子的关键?
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市场供需关系和经济结构的问题,如果一项技术在市场端需要如此谨慎的考虑材料、工艺和成本时,往往在真实的制造生产层面,就意味着它的难度是非比寻常的。在生产车间里,把笔尖制造出来的绝对不是材料科学家或者力学方面的专家,而是数以十万计的只有高中或者初中学历的普通人。想象一下《三体》当中描写的阵列计算机:你得把一个如此复杂的东西,最终分解、简化到每个人只需要拿着两盏灯的程度。
我们公司研发老大的前东家,就曾经在这一类对精度要求极高的项目当中,在技术上被国外卡脖子。所有的理论层面的难题,他们都已经跑通了,最后卡在了一个检测设备上。我们国产的设备,无论如何都达不到那一个精度,导致那个项目一直没有办法落地。
我弟弟所在的实验室之前拿到了全球只有一百份的实验材料,但他们所构思的实验设计,恰恰就被卡在了如何把这仅仅只有 1g 的粉末,按照他们想要的精度划分,并取出来。
任何关于精度与制造的突破,都是人类文明前进的标志。这绝对不是用市场经济可以简单解释的事情。
所以我觉得,有那么一批人能够从互联网行业投身到制造业,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人如果习惯了用比特的思维方式来看世界,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原子是比特的容器。我们必须对物理世界有切身的体会,才能感受到参差不齐是世界的常态,以及工业化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我们调侃世界是一个草台班子的同时,也得清晰地认识到:这个草台班子的精度,其实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
2018年4月23日下午三点多,当高铁缓缓驶入站台,车窗外阳光明媚,我试图在脚踏上这座城市前,努力的看清城市的面貌,但窗外什么都没有,唯有郁郁葱葱的行道树在微风中摇曳。尽管安顺这座城市,在我年少的记忆中出现过许多次,但却从未踏足,一想到自己离开了常住地,要在这里生活,心里忍不住有些小激动。
出了高铁站,随手招了停在路边的出租车,一路上我感觉我更像是坐了公交车,边走边上边下,中途还去了一个记不住名字的医院接他母亲回家,这种不好的体验被初到这座城市的新奇感所覆盖,我想我得习惯。司机师傅并不健谈,只问我从哪儿来这种问题,后来得知我从重庆来到安顺工作,他说了一句:我们都想着出去,而你们却要进来。不知道他有没有度过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想来人生这座城,都是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
四月底的天气还没到初夏,重庆早已火热难耐,安顺却是凉爽宜人,员工通道那颗樱桃树挂满鲜红的果实,后来这些时间啊我才知道,除了这颗初见的樱桃,附近还有无花果、猕猴桃、柿子、枣、苹果、李子……春意浓时闻得扑鼻花香、夏日看过硕果累累、深秋却只看银杏飘落满地、冬天的风当真刮得脸生疼。
慢慢的习惯了春风秋月夏雨冬雪,总是挑着天气晴朗的午后,拍酒店的外观或角落,加一句自己喜欢的话,发在朋友圈,同事纷纷转发。来之前想着,去了新的地方一定也要把周围走遍,回忆起来却觉可笑,除了安顺的景区,也只去过几次贵阳,说走就走到了草海。倒是门口的虹山湖成了春夏秋冬展示新衣服的打卡地,元旦那天的雪地,让我几次差点滑倒;三月里穿着齐胸襦裙假笑瑟瑟发抖;十一月里穿过的红色毛衣质量不好快要起球了……
在这里我离师傅(朴树)和欣怡(房东的猫)只有零点几厘米,收到过文淇和沫言女神寄来的小礼物;佳佳和妹妹都来看过我,都没带她们去黄果树;阿糖总是是跟我们有时差;第一次参加了年会,想起来还那么拘谨;给人事部了同事准备了一份我都喜欢的礼物;手机里虹山湖的照片累积了上百张,每一张都有意义……
除去这些琐事,最重要的是工作啊。胡总总是很温和;fan老板说来贵州可以“曲线救国”;马姐喜欢笑笑闹闹的工作;我在楼上蹦迪,多姐忍了我那么久;于总监总是会捡到我随机掉落的“怼人套餐”;何总监那么精致的男孩让我惭愧;Enzo哥、巴姐、Sun姐、K姐、Michael哥、虾姐、Niki、Wesley、Zain、Joy、大哥、亲爱的室友、经常让我蹭车的赵工、段工、邹厨、阿福哥、文师傅……很高兴认识你们Nice to meet you.(*排名不分先后)
生活的离别总多于相聚,且看明月,寄了多少份素笺,终不见,人归还,懊恼亦徒然。生命中走过太多人,有一些人,只见一次面,却成了抹不去了记忆,就算以后无法相见,祝愿你们万事顺遂、毫无蹉跎。
2019年9月24日 逗号
曾经在迎接 2020 的那个跨年夜里,给自己定下了今年的目标:努力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而找工作确实也成为了我 2020 年的主旋律,从最初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地海投,再到暑期去阿里实习,最后经过几家 Offer 的角逐选择了腾讯。中间确实是经历了不少事情。
我的实习部门是阿里云的块存储部门,经过 6 轮面试拿到实习机会,再与研究生导师争取,成为了我们导师手下多年以来唯一一个放出去实习的人。4 个月的实习经历算是我第一次走入职场,说实话,体验是相当不错,相当愉快的。
其实从这张不正经的工牌也可以看出,互联网企业的性格就是开放、年轻。面对领导完全没有所谓的压力,非常平易近人,同事都是年轻人,相互讨论的都是有趣的话题,食堂里面遇到陌生人大家也都以 “同学” 相称。给人的感觉就还是在学校,只不过身边的人变成了志同道合的人,手中做的事是更有价值的事。
学生毕业之后的去向很多,除了互联网还有体制内。对于不同的人各有各的好处,而通过这次实习我是深刻的感受到,我太适合于互联网企业这种没有官场文化、靠自己实力驱动的平台了。
互联网公司还有一个热门的话题,那就是加班了。作为“福报厂”,我原本已经做好了 996 的打算,不过进去了之后发现大约是 985 的状态,再加上工作期间也不会安排得特别满,吃完饭也有散步时间和午休时间,所以远比预期的要轻松。不过这也得因人而异,同组的实习生就认为挺累的,这大概和之前的在校经历有关,我研究生实验室的工作强度是比这更强的。
实习期间我共完成了 2 个项目(重设计的事件中心、和基于事件中心的自动告警机器人),与我平时的开发工作差异不大,所以完成的都不错。在这期间还提出了好几个让同事们眼前一亮的 idea,以此在转正答辩中顺利通过,项目细节就不在这展开介绍了。
实习的工作是后端研发岗,其实如果看我的博客或 Github,就能发现我对前端其实是颇为了解的,从传统的 JS 刀耕火种,再到 16 年前后 React 等前端工程化的兴起,再到基于 Node 的后端、中间件这些,我都是一路走过来的。当时也一直认为前端是一个有趣的领域,开发的东西能直观地被用户看到,美观易用的前端更是一种优雅的设计。
之所以找了后端岗位的原因却正是把前端领域了解地差不多了,虽说新的框架、工具库层出不穷,但前端的本质也看得比较透了 —— 按照要求给房子完成装修。资深的前端能熟练的运用现成的工具,更快的完成装修工作。而相比之下,后端负责根据地势设计地基、根据用途设计房屋结构,这会更有难度一些,也就是技术的天花板会更高一些。
实习之后更加确认了这种观点。就算技术不分深浅,那重要程度必定是有差异的。公司里前后端分离,不需要全栈,而一个产品必然是以后端为起点展开的,后端是前端的甲方。再例如我工作时对接的前端能力挺强,但却是公司招的外包,这也能说明一些问题。当然,上述内容只是我个人的见解。
除了阿里云的实习转正外,还有美团支付、腾讯文档、字节教育线、华为云,薪资都是 SP 或以上。当然,还有挂了的 pdd(一点也不可惜),以及简历把我拒掉之后还发邮件告诉我简历挂了的滴滴
去年秋招经过一些抉择,最终还是签的阿里云,期间纠结的点无非就是地点、薪资、平台、部门这些。
拿到阿里的 Offer 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周围人羡慕,我也挺满意的了。不过其实我私底下也明白,对我来说离 “完美的 Offer” 还是有一点点距离的:
主要是工作地点方面,虽说杭州是一个挺不错的城市,但作为一个在西安读书的四川人,我还是更希望去西安或者成都。
如果能在平台部门、薪资等其他方面不比阿里云 Offer 差,同时能得到满意的工作地点与工作岗位,对我来说那就是 “完美的 Offer” 了。抱着这样的期待,参与了春招~
在西安、成都的能与阿里云相提并论的大厂岗位其实屈指可数,抱着随缘的心态,相当幸运地在毕业前的 2 个月拿到了成都腾讯 WXG 企业微信的 Offer。这确实令人满意。✌
近 20 年的学生时代将告一段落,紧接着而来的是几十年的工作生涯。未来我将去向何方,到达怎样的高度,我不清楚。不过对我来说这将是一段全新的旅程,也是我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将自己能力变现的时刻。我会尽我所能,卷起来。努力干好~
最后分享一些找工作过程中的经验,供后面的学弟学妹们参考,应该会对大家有帮助的。
祝愿大家也找到满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