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iPad Air M3 首发评测:一个典型 iPad 用户的七年之痒

By: 杜晨
10 March 2025 at 21:00

2018 年,我被那条「What’s a computer?」广告忽悠,把早已不记得年份的老 iPad,换成了第二代 iPad Pro。

现在有一台刚发布的 iPad Air (2025) 放在我面前,我在思考:为什么需要一台新机?

很多 iPad 用户跟我的观感相似,无论刷网页、修图、追剧看电影、轻文档处理,还是视觉创作,以及玩点轻游戏,我们手上的那台 iPad 都足够应付。iPad 实在是太经用了,买一台真的能坚持好多年。

但消费主义充满陷阱。换个角度看,如果我今天购买最新款的 iPad Air,同样完全不用担心过个几年它会过时。买 iPad 时,我们从来不会有这种顾虑。

七年之痒,也许是时候换一台 iPad Air,然后再七年?

 

硬件微升级

如果只看参数表,新 iPad Air 和前两代相比确实没什么进步,挤牙膏说的并不夸张。

但你可能没注意到,新 iPad Air 相比去年的 M2 版本,发布价格降价了 400 元。是不是觉得牙膏也挺香的?

毕竟 M3 芯片的提升还是存在的,这也是除了新 iPad Pro 的 M4 外,你能在平板上用到的最强芯片了。

得益于技术迭代,以及苹果在 M 系列研发生产上的经验积累,新 iPad air 的 GPU 和 CPU 算力都有所进步;神经网络引擎也是,官方宣称和 M1 相比,处理 AI 工作流提速达到 60%。

M3 内置的 9 核 GPU,与最高级的苹果图形架构在 iPad Air 上合了体。基于硬件的光线追踪终于来了(之前只有软件加速):游戏的光线、反射、阴影等效果逼真度有所提高;能效也有相应优化,我玩了半天《逆水寒》,发热程度可以接受,到了晚上还剩一些电量够加个班。

如下图所示,iPad Air 在 Geekbench 6 GPU 测试中获得 45935 分,追平上一代 M2 芯片 iPad Pro(2022 年);Geekbench AI 性能量化得分 5670,物体识别、风格迁移、超分辨率、机器翻译等经典任务,精度平均 98% 上下。

在 3DMark 光追性能压力测试里,iPad Air 得到平均分 8253,循环到一半的时候开始性能下滑,应该是由降频导致。

第二天我用 iPad Air 测试更依赖 CPU 的工作场景。多开浏览器、IM、视频会议、文档表格等应用,切换的过程更流畅。

目前 iPadOS 的多任务用户界面的操作,还是有点繁琐,在「分屏侧拉」和「台前调度」之间切换,还得打开控制中心添加快捷方式,或者在设置里切换。希望未来苹果可以优化这一点。

新 iPad Air 本体目前唯一值得说的东西,就是这些。

有人要问,「不提一下 Apple 智能吗?」

iPad Air 的确支持 Apple 智能,最快今年夏天就在中国大陆上线。但在所有官方宣传渠道中,Apple 智能都被「一嘴带过」,新闻稿里只有结尾一段,和「没有为 Apple 智能准备好」的基础款 iPad 篇幅相当。

你可能会说 Apple 智能还没正式上线,但美国科技媒体的感受也一样——要知道自从去年 6 月官宣以来,Apple 智能一直是苹果营销的一大重心,和所有新产品官宣的关键信息点。

苹果在最前沿技术的商业化上从来不是最快的,这种稳妥而非激进的路线也被人们接受。但毕竟 iPad Air 和 iPhone 16e 是 Apple 智能最低门槛的硬件载体,从渗透市场的角度站位很关键。

iPad Air 都为 Apple 智能准备好了,但 Apple 智能自己准备好了吗?

 

好键盘,好工作

比 iPad Air 本身更让我兴奋的,就是这次苹果配套推出的全新妙控键盘 (Magic Keyboard),增加了一行功能键:

  • 独立音量按钮、亮度按钮、播放控制、多任务按钮,加强了作为一台「电脑」的操控体验
  • 新的转轴和悬浮式结构(同 iPad Pro),支持直通充电

我在打车时把 iPad Air 拿出来用了一下,放在膝盖上的重心挺稳,不会有很明显的「头重脚轻」感觉。而老 iPad 的用户的键盘,一般都是那种带支撑架的,需要大腿足够长,或者把键盘朝着自己拉,否则 iPad 很容易倒过去。这种键盘一般放在台面上才真的「能用」。

配上新妙控键盘除了稳,屏幕离眼睛也更近,特别对于 11 英寸的机主更友好。iPad Air 终于成为一台字面意义上的「Laptop」(放在膝盖上),从外观、用法、使用感受,都更像一台笔记本电脑。

唯一遗憾就是键盘掌托还是之前的柔性面料,舒服、不冰手,但易脏易磨损,不适合手汗大的朋友。

这次新妙控键盘还更比上一代降价了 200 元。当然一台售价 2199 元(11 英寸)的键盘仍然不便宜。

11 英寸 iPad Air 128GB Wi-FI 版 + 妙控键盘,总价 6998 元,而新 M4 芯片 13 英寸 MacBook Air 256GB 售价 7999 元(同样较前代降价了发布价)——少花 1000 块钱,你可以得到一台更加灵活的「准 MacBook」。

作为「准 MacBook」来说,M3 芯片的性能上限早已足够;拆下键盘它还是那个更灵活的平板电脑。e-SIM 机型更贵,但想节约预算完全可以直接用手机热点或移动 Wi-Fi。

更何况今年国补还在继续。

顺着这个思路,这台新 iPad Air 的购买推荐来了。

没必要换机的用户:

  1. 你的 iPad 是最近两三年内换的,感觉够用
  2. 纯平板使用,不需要键盘

可以考虑购买的用户,大概符合下面几点:

  1. 你现在的 iPad 已经落后 5 年左右;
  2. 主要使用网页、文档、IM、email 等办公软件,对实体键盘有需求;
  3. 偶尔剪视频、画图和设计,想试试 AI 功能,但还不至于上 iPad Pro
  4. 常用的电脑已经略微落后,但足够应付第 3 条的创意工作;

那么这台搭载 M3 芯片,搭配新妙控键盘的 iPad Air,适合你购买。遇到大型工作任务的时候,不至于没有机器可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场景交给 iPad Air 也完全可以。不管 Apple 智能啥时候准备好,至少 M3 芯片为 AI 准备好了。

在我过去的几份工作中,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典型」iPad 用户,他们使用 iPad 的方式五花八门,但需求都非常明确。

比如我认识一位实体零售店长,每天筋疲力尽,下班只想刷剧放空,但时不时还要按照公司要求做一堆表格。于是他给 iPad 配了个便宜的键盘盖,反正只是凑合用一下。

还有文娱行业的艺人企宣和经纪,他们每天的工作主要就是奔走剧组驻地,修图、做 ppt、做视频,然后拿给导演看,也是一台 iPad 可以完美嵌入的工作流。

典型的 iPad 用户,往往也是非典型的科技产品使用者。他们对性能参数的多寡毫无感知,很多时候只是要一台便携好用的大屏幕。核心使用场景满足就足矣,多个键盘、笔这样的外设还能加点分。他们不会年年换新,但也要考虑二手设备的残值,差不多时候就可以换了。

而对于这样的 iPad 用户,现在到时候了。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如果 MacBook 要搭载触摸屏,可能怎么做?

By: Steven
17 January 2023 at 17:32

问题来源:苹果或将在 2025 年推出触摸屏 Mac,此前其一直抵触触摸笔记本设计,如何解读这一改变?

我的观点是:

媒体们捕风捉影的思路错了,克雷格可没有说是什么形态的 MacBook 啊。

我们假设苹果真的要推出触摸屏笔记本,那么:

1、手臂悬空地在屏幕上点点划划,这是人体工学的死穴,体验极差,所以触摸屏的笔记本一定需要搭配外翻折的结构,折过去变成平板电脑才堪可用;

2;苹果自家目前有着全球最好用、市占率最高的平板电脑 iPad,那么一个带触摸屏的外翻折笔记本可以给公司提供什么「价值」呢?有两个,一是冲击平板的销售,二是让 MacBook 变成另一个装了妙控键盘的 iPad Pro。可见,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件事对公司的经营都没有好处。

既然触摸屏 MacBook 不应该是 iPad Pro 的平替,那么如果非要做,可以怎么做呢?一个比较正常的产品思路是,跳出去,成为另一个东西,例如:

《设以观复 vol.14》视频位置 33:31 点击截图播放视频

图中自左向右的白块分别是:Apple Watch、iPhone、iPad 和 iMac

那么,如果苹果需要打造一款搭载触摸屏的 MacBook 的话,更好的做法一定不是直接在笔记本上装一块触摸屏,因为一款既不好用又影响销量和品牌声誉的产品,百无一用。但是,如果跳出笔记本现有形态的固有观念,在 iPad 和 iMac 之间仍然存在一个有待开发的产品形态:

《设以观复 vol.11》视频位置 13:04 点击截图播放视频

也就是说,这块可能存在的触摸屏不是给现在这个形态的 MacBook 使用的,而是为折叠屏形态的 MacBook 去准备的。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克雷格说的「谁说得准呢?」,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至少这么理解比较符合商业公司的基础利益逻辑,做一个世人都知道不合理的产品,它图什么?

从近几年的消息和产品更新来看,苹果正在全力打造 AR/VR 产品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问题只是发布时间在何时了;与此同时,各个产品线的更新一方面在性能和芯片上开始疯一般堆料,另一方面开始在交互设计上有各种动作,无论是AOD、台前调度、灵动岛、悬空的笔尖操作,都在指向那个万众瞩目的 AR/VR 产品方案。

一头是打破产业困局的新形态产品,是引领全新交互设计的探索;另一头是早已完整的旧形态的非必要、高争议、不赚钱的更新。但凡是个正常脑回路的产品经理,都不会选后者。

何况现在公司的精力都在 AR/VR 和汽车这两件生死攸关的事情上,哪还有多余的研发力量折腾这种没钱途的东西?简单算一下投入产出,这项目就当场黄了。

*本篇内容为应 巫冬 邀请所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