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小干体|“同志”的年头要回归了?

15 July 2025 at 19:35

file

「同志这个词,我已经很久没有听到过了!」这是《潜伏》中最忠诚的敌手李涯说的。

对于普通中国人而言,同样是「同志这个词,我已经很久没有听到过了」!

但最高党报近期突然发表署名评论,称近年来有不少声音呼吁「同志」称呼重归主流,这也是社会风气重归淳朴的表现。

这就对了,《道德经》云,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前些年建了雄安,疏解非首都功能,2020年更提出要让京城「慢下来,静下来」,依稀都能看到某种线索。

正如这篇评论所言,称呼自有其潮流,随时代而动。

CDT 档案卡
标题:“同志”的年头要回归了?
作者:家传研究员
发表日期:2025.7.15
来源:微信公众号“小干体”
主题归类:开倒车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他举的案例是,在民风淳朴的年头,人们不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里,都讲究人人平等,因而「同志」这种一视同仁的称呼也被长久使用,且「同志」也有志同道合之感。

将「同志」一词与民风淳朴绑定,有新意。

反过来说,什么时候不称呼「同志」了,淳朴就消失了。

现在要重启「同志」的称呼,那也就是要重启那个淳朴的年代了。

那个年代,穷得叮当响,想不淳朴,也繁华不了啊。

评论要有破有立,既立「同志」,便要破「老师」,认为有些叫滥了。

这倒也是,有人经常将朱子一和苍井空并列称「老师」,让他朱子一很觉得自己不够德艺双馨。

因此,回归「同志」是惟一正途。

有人可能会觉得不太舒服,但说实话,在历史的进程面前,我们纵不喜欢也是螳臂当车。

有些曾经的东西,都在刷漆重归,也不差这一单。但凡三年口罩时期拿过出门路条的,当有心理准备。

前几天有个新闻,购入10万元以上黄金要报备。

我之前就说过,一旦到了危机时刻,大家要共赴国难,凡存在境内的无论黄金还是美元,都可能强制平仓。

一位老人生前不信美钞信黄金,为孙女买了些存在国内银行,我只当是个心意。

至于他所说的「一铺养三代」,更是成了渣,现在0租金都租不出去。

而且,这些看似保底的东西,弄不好就是稚子抱金过市。

1950年代镇压地主,很多死掉的并非因为土地,而是因为传说他有黄金等浮财尚未交出来。

浮财不像不动产,没法证明无,也无法证明交完了,于是很多地主死于「起浮财」。

现在定居加拿大的一位师妹,多年前说对未来很焦虑,我说如果还在这里,哪怕有很多钱,真到了那一天,你也吃不到嘴里,我首先就会共你的产。

她一想,有道理,怕我共她的产,2021年举家离国。

想通了这一点,我是欢迎「同志」回归的,也欢迎那个「淳朴的年头」回归。

你看,连王外都被扎哈罗娃赐名「王拉夫」了,我要生个小孩,自然不是叫卓娅就是叫舒拉。

当然,我的欢迎不要紧。事实上,我们都是历史的「承受者」。

从此以后,我们见面都要紧紧握手喊一声「可找到你了」,若级别到了,还可以贴面直至舌吻。

车工Lorenz|简评人民日报呼吁“同志”称呼重归主流

12 July 2025 at 23:50

正如我在之前的文章《阳具、阉割、权力关系和它的隐喻》中提到:

就像被阉割的得势太监只能通过性虐待女性得到所谓的征服感以补强其男性自尊一样-

“比如当一个人没有正常渠道诉诸对权力(即使是正当的、本应得的权力)的渴求,他就可能走向诬陷、举报,或者诉诸其他歪门邪道的方式。”

对官方媒体的深入“学习”和解读,是我们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让我们先来看这样一篇文章:

img

本文章据称,首次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虽然我没有订阅过本报纸,也没有在人民日报APP寻找这篇文章(没内存了),但是鉴于转引本文章的红星云是一个官方媒体,那我们推定本文确实刊登在人民日报上。

img

好,那我们看文章本身。

这篇文章是一种标准的一捧一踩论证方式,即不仅要否定A还要推荐B。这种论证方式经常在商场里看到,有的导购会说“我家电脑比xx品牌同价位要好,我家的xxx内存,他家的才xxx”,也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推荐顾客选择自己家电脑。

本文有两个核心观点:

1.先生、小姐、老板、美女不行,同志、师傅行;

2.同志称呼应该重归主流,这是社会淳朴的表现。

我们进一步看他的论证逻辑:

在观点1中,作者认为“同志”这个称呼优于其他几个称呼,在本文开篇(第二段)进行的第一次捧一踩一中就单纯的归于情感原因,作者没能解释同志好在哪,其他称呼有多坏,他的核心论据是“我觉得同志叫着舒坦,那几个称呼听腻了”,仅此而已。

在接下来的三至七段,作者分别讲了:

3.称呼的时代性,其中用小篇幅介绍了“同志”,大篇幅介绍了“师傅”;

4.“老师”这个称呼被泛滥使用;

5.称呼多种多样,得体才合适;

6.体制内的称呼讲究;

7.“陈秘书”的例子。

在最后一段,作者表示:

近来有不少声音呼吁“同志”称呼重归主流,作者很赞同。

CDT 档案卡
标题:车工Lorenz|简评人民日报呼吁“同志”称呼重归主流
作者:车工Lorenz
发表日期:2025.7.12
来源:微信公众号“DasSchreibenAnDerWand”
主题归类:人民日报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在开头说了一句“叫同志好”之后,作者从中国出发,先坐轮渡到北冰洋,然后换乘波音737到达日内瓦,然后搭乘地铁到里约热内卢,再乘火箭到火星,再坐哆啦A梦任意门回到自己的最后一段,终于扣题“叫同志好!”

在第8段,作者说“不少声音”,然而,由于缺乏任何有效力的实证研究,我们没有任何人知道,究竟有“多少声音”认为“同志称呼应该回归主流”。

“不少声音”可能是真的有,也可能是作者身边朋友的反映,那么这种文章希望以个人境遇获得普世经验,这无非是一种缺乏任何说服力的论证方式。

感情色彩在本文中非常强烈,前文的论证也因此自相矛盾。作者一方面承认“称呼有时代性”,另一方面认为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的“先生小姐女士”等称呼“听腻了”,进而支持其观点——“应该叫同志”。既承认时代性,又否认时代发展中产生的新称呼的适用性,然后就是一个主观的、意气用事的思维跳跃。

但仅仅是论证逻辑还不是本文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本文作者、本文的刊发、转载背后对社会话语权进行的规训尝试。

1

我们先看文本本身。

首先是本文构建的怀旧偏见。本文并没有拿出任何语言学或者传播学上的依据证明称呼之间的三六九等,只是通过一再地诉诸感情,诉诸对旧时代的怀念,在这种语言结构中,将“同志”与“过去社会的淳朴”联系起来,暗示现代社会的“轻浮”的;

其次是精英视角。这里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爹味”,作者以知识分子身份比如提到曾经写杂文、插队经历等,本身就暗含所谓精英阶层对社会的规训意图,这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他自己觉得自己爹味够浓说话就有理,进而不需要充实的论证和逻辑合理;

最后是通过对论证素材的特别裁剪构建的语义歧视。在现代社会中,LGBTQ+有一部分人也被成为“同志”,作者选择忽视掉了(或者根本不知道这种歧义),然后通过经历叙事构建“师傅”这种称呼因为具有“淳朴风气”二产生的正当性;紧接着,他援引官场的不正之气例子,认为“头儿”“老大”“老板”等称呼是不佳的。为什么这里也是一个被裁剪的论证方式呢?

我们仔细看一下作者的思路:作者核心是认为叫同志好,紧接着就要认为其他称呼不好。在这个目的下,作者尝试对“老板”这个称呼进行污名化。首先,我们正常人肯定是痛恨官僚作风的,作者以官场内称呼“老板”的例子,将老板这个称呼与官僚作风捆绑,引导人们将对官僚作风的厌恶延伸到这个称呼上。但是不要忘了,“老板”这个称呼本就不是该出现在官场里的,作者选用这种极端的、片面的、不合理的语言情景,来为自己的偏见提供论据。

不过遗憾的是,作者可能并没有太多办法构建“同志”这个称呼的正当性,所以写了太多和同志这个称呼无关的事情。

还有就是一个经典的逻辑谬误,作者始终没解释同志好在哪,通篇在尝试诉诸传统,也即,他是传统的,所以他是好的。这回避了根本的询问,为什么他是好的?为什么传统的就应该是好的?

2

进一步需要考虑的是这篇文章的刊发和转载。

任何一个报纸、期刊或者出版物刊发某种文章都有其目的在。

于是,尽管本文的论述方式颇具不讲逻辑的“传统美学”,还是可以在人民日报上刊发。

在刊发后,诸地方官媒进行转载——

湖南微政务公众号标题为:有不少声音呼吁同志称呼重归主流

四川观察抖音号标题为:人民日报发文:呼吁同志称呼重归主流,这是风气重归淳朴的表现。

在这两个标题中,我们可以观察到:

首先,“不少声音”被默认为正确的、无需考证的了,在日后的公文里,或者落实某种政策里,因为人民日报属于官媒,所以其他情景就可以直接表示“不少声音都认为……”这样,一个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的“不少”就真不少,并且可以被应用了。下一步就是诉诸“不少”背后的“民意”,来为进一步的政策落实和论证构建正当性;

其次,作者个人观点已经成为了“官媒”的观点,当然,日报愿意刊发之,自然也是表示了对这种观点的默示的支持,但是如果本新闻是“陈其浩发文:……”恐怕无人问津。这也是我对本文大加批判的原因,如果本文只是一个老头写的杂记,那怎么论证怎么说理当然不重要,但是本文是刊发在大媒体上的,呼吁若干人做这样一件事的文章,如果没有详实的论证,恐怕实在是难以说服别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