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就叫熊太行也行|支持国家K签政策,希望也给本国青年K签

1 October 2025 at 17:12

最近很喜欢《人民日报》的评论。

比如这一篇:

曲解K字签证,只会误导公众丨筋斗云

先说说K签。

这是中国为了进一步对外开放,吸引外国优秀人才进来的政策。

CDT 档案卡
标题:支持国家K签政策,希望也给本国青年K签
作者:熊太行
发表日期:2025.10.1
来源:微信公众号“就叫熊太行也行”
主题归类:K字签证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K字签证签发对象是外国青年科技人才,专业限定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学科,要求学士学位及以上,来源是境内外知名高校或者科研机构。”

好多朋友说,我见过我们学校的外国留学生,一个个水平都可差了,也都毕业了。

您见的那种外国留学生,绝大多数学的都是文科专业,印度人来学个新闻、行政管理、人类学、思政,是拿不到K签的。

K签限定理工科,就是这个意思。

我喜欢《人民日报》筋斗云栏目下面的这段论述:

image

洋洋大国风范,满满的自信,特别好。

分明就是经济上行期的气质,WTO风。

你看K签的条件,也没有要求外国青年缴纳中国社保什么的。

这样好啊!

一切能够减少束缚、增加流动的政策,我们都应该举双手支持。

但是,我也希望国家能够把“K签”,发给我们本国的年轻人,本国的大学生。

image

比如,北京、上海,能不能给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年轻人发京签、沪签。

对,高中(含中专职高)就行。

毕竟我们中国素有“基础教育扎实”的名声,中国的高中,那得约等于基里巴斯或者圣基茨的本科吧。

不需要缴纳社保记录和用人单位,也能让年轻人来这些城市生活、购房、居住、车辆上牌,帮他们的孩子协调上学。

未来进一步打破全国户籍之间仍然存在的藩篱,实现全国人民的自由迁徙。

如果你对上面这句话有疑虑,看看《人民日报》的金句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能够妥善处理有关问题,化合各种矛盾。我们应有这样的文化自信。”

对外开放要搞,对内开放也要搞。

不搞超国民待遇。

未来我们提起这段岁月的时候,能让后人提一句:

那时候的中国,对外国人才和本国人才,至少一样好。

p.s

大家都来北京上海落户购房,赶紧让我的旧房子卖出去,我好还房贷啊……

世界之敌的敌人|冷知识:中国是世界上外国人占比最少的国家之一

30 September 2025 at 18:04

原创 Bocchi the Kakumei 世界之敌的敌人

file

根据2021年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在华外籍人士总数为845697人,而全国总人口数字为1443497378。

(845697/1443497378)×100%≈0.0586% 通过简单计算并四舍五入后,我们可以得知,外籍人士占中国总人口比例差不多是0.06%。

在经历了2022年这特别的一年后,这个数字可能还有下降。哪怕维持不变,0.06%也基本上就是全世界排最后几名的水平,仅高于朝鲜等国。

CDT 档案卡
标题:冷知识:中国是世界上外国人占比最少的国家之一
作者:世界之敌的敌人
发表日期:2025.9.30
来源:微信公众号“世界之敌的敌人”
主题归类:K字签证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就算把在外国出生,后面加入中国籍的人士算进来,这个数据也几乎不会有任何变化,因为外国人正式加入中国国籍的门槛极高,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对比之下,同样民众观念保守,视自己为单一族群国家的日本,最新的外国人占总人口比例数据已经达到了3%(大约377万人),并且这个数字未来肯定还会逐年上升,一些日本右翼保守派人士的小规模抗议不可能扭转这个趋势。

哪怕是很多人瞧不起,觉得经济落后,脏乱差,食物不卫生,遍地QJ,没人想去的印度,早在2010年,印度国内的“在外国出生人群”数量已经超过了540万人。

我不是想说外国人占比这个数据越高越好,但如果一个国家的目标是提高自身国际影响力,成为跟美国竞争的super power,或者拓展本土企业的国际市场,吸引全球人才加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那这个84万人,0.06%的数据相较于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的水平,实在是太低太低了。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今年各种签证政策明显放宽的原因,因为再不放宽可能真没有外国人来了。

而目前这80多万在华外籍人士中有41万多人居住在广东省,另外40万居住在沿海身份,其余内陆省份的大部分地区很可能连一个外国人影都看不到。

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种局面反而导致了一种可笑的叙事常年在许多极度封闭保守的网络社区(比如品客、皇汉、incel、饭圈相关社区)内流传,这种叙事简单来说就是——“广州已经被异族变成广坎达了,我们再不做点什么,接下来沦陷的就是我们了”。

再加上很多年轻人为数不多接触外国人的机会,可能就是在大学里见到那些录取门槛低,奖学金高,住宿条件相对中国学生更好,还会得到特殊照顾的留学生们,这进一步加强了有特权的外国人挤占中国人生存空间的叙事。

但像住宿条件这种,与其说是“超国民待遇”,不如说是“超日内瓦公约待遇”还比较贴切。也许中国学生更应该关心的其实是自己的条件为什么相比之下那么差。

当然,现在挑青年失业率创新高的时机放开外国理工科本科生的签证,引发网络上的反对情绪也是很正常的。

但形势真的有这么紧迫吗,外国人真的会一窝蜂涌进来抢走国人的工作?

每个人都可以扪心自问一下,你现在这份工作,让一个语言不通的印度人来做,他们真的能做明白吗?在这里,哪怕是做一个程序员,不也要讲究人情世故,懂得伺候领导和甲方,处理办公室政治吗?你们觉得印度人能适应大小周、996、单休、大干30天、互称同学、钉钉打卡、微信沟通、35岁向社会输出人才、年会表演、对齐颗粒度吗?

更何况,在这里他们如果要用印度国内4亿多人都在用的WhatsApp来联系自己国家的亲人朋友,都得费老大劲,多一笔开支呢。

所以我觉得真没必要杞人忧天,真有这么大吸引力的地方,哪怕偷渡也要润过去,哪还需要等什么新型签证出来才开始研究怎么去?

image

最后顺便推荐一家好吃实惠的上海印度人开的餐厅,位于静安区巨鹿路的Indian kitchen印度小厨(在一个街边美食广场里面),两个人100多块钱出头就可以吃得很饱。

和一部印度电影《Jai Bhim》(万岁比姆),改编自真实发生过的“拉贾坎努冤案”,讲述深受印度宪法之父比姆影响的律师K·钱德鲁,致力于为低种姓“贱民”讨公道,用了整整十年对抗种姓制度和印度执法司法系统,并最终赢得官司的故事。

im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