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OPPO 发布 Find X8 Ultra,不再牺牲手感换影像

By: 周奕旨
10 April 2025 at 21:02

前不久,OPPO 正式发布自有影像品牌 LOMO 凝光影像,宣告在多年打磨之后,已建立起一套成熟的影像认知体系,并开始探索属于自己的影像美学之路。

而在一周后,OPPO 再次召开发布会,一口气推出了三台手机,分别是今年国产手机厂商的第二台影像超大杯、搭载 LOMO 凝光影像的 OPPO Find X8 Ultra,以及 Find X8s 和 X8s+ 一大一小两部兄弟机型。

爱范儿也提前拿到了产品,并拍摄了不少的样片,在初步体验之后,我认为 OPPO Find X8 Ultra 这台手机,也许是旗舰影像机型的转折点。

OPPO Find X8 Ultra:设计很听劝,影像很坚持

在设计上,OPPO Find X8 Ultra 可以说是相当听劝。

它采用了用户呼声颇高的直屏设计,正面配备一块 6.82 英寸 OLED 显示屏,分辨率达 3168×1440,像素密度 510PPI,支持 1-120Hz 自适应刷新率,全局峰值亮度高达 1600nit,依旧维持旗舰级显示素质。

机身背面则摒弃了前代的分区设计,所有配色版本均采用统一一体化风格,带来更加完整和谐的视觉体验。

视线转向影像模组,这一代对前代 Ultra 颇受争议的不对称镜头布局进行了调整,改用更为对称的十字形排列。哈苏 logo 回归模组正中央,闪光灯依旧独立于模组之外,安置在机身左上角。

这种改动可谓见仁见智——你觉得,它对你的审美胃口吗?

OPPO 将本代影像旗舰称为「夜神」——别误会,这个夜神的意思是「夜景人像神器」。

影像模组中的四颗镜头延续了 OPPO 一贯以来的四摄方案,以超广角、大底主摄再加上两颗长焦镜头覆盖常用焦段需求。

原生 15mm 超广角均适用于风光与人像题材;主摄延续一英寸大底传感器的配置,原生 23mm 焦段,支持拓展至 28mm、35mm、47mm 三个经典焦段,自然还原人物与环境关系。

长焦是这一代升级的重点,70mm 潜望长焦采用 1/1.56 英寸 CMOS,光圈升级至 F2.1,还提供了额外 85mm 焦段的选择,进光量比至今仍在爱范儿编辑部广受欢迎的 Find X7 Ultra 提升了 150%,这颗镜头也被称为凝光影像的王牌镜头,尤其适合带有环境特征的人像拍摄。

而 135mm 潜望长焦配备 1/1.95 英寸 CMOS,光圈从 F4.3 提升至 F3.1,进光量提升 251%,最长焦段可以延伸至 600mm。

进光量的提升,带来的不仅仅是亮度的增强,更是一系列影像质量的根本性改善。

随着进光量的增加,手机可以在更低的感光度下完成曝光,从而有效抑制画面噪点,而手机常采用多帧融合来提升画质,单帧噪点的降低也意味着系统可以减少融合帧数和拍摄时间,进一步提升成像效率与稳定性。

换句话说,在夜间拍照时,不仅画质更纯净,成片率也更高,不容易出现糊片或抖动的问题,让夜景拍摄变得更简单、更可靠,这也是他们将 OPPO Find X8 Ultra 称为「夜景人像神器」的凭仗之一。

除了影像模组规格升级,Find X8 Ultra 对光线的处理也有重大突破。

首先是定制的红外截止滤镜。OPPO 宣称这枚蓝玻璃采用屏幕级封装工艺加工,拦截杂光性能比传统蓝玻璃材质提升 81%,显著提升画面色彩纯净度。

其次是色温控制。随着 LED 光源在日常照明中的普及,光谱成分更加复杂多变,传统相机的全局白平衡难以准确应对多光源场景,极易导致肤色偏黄或泛青,画面光影混乱。

为解决LED光源复杂的色温问题,OPPO Find X8 Ultra 的影像模组迎来了第五个成员——丹霞原彩镜头。

OPPO 将这颗镜头称为「电子阿胶」,因为这颗具备完整光学结构的独立摄像头,内置分区色温感知技术,能够将画面划分为多个区域,针对每一区域的色温进行独立识别与校准,特别适用于夜间人像拍摄。

简单来说,分区色温计算,就是一位懂得因地制宜的调色师,可以将画面分成一块一块的区域,分别识别和校准不同区域的色温,在夜晚拍摄人像时,它能独立优化人物肤色的白平衡,避免肤色因全局调整而发黄或发青,让肤色保持自然,同时还能确保背景霓虹灯不被误调偏色,保留真实光影的氛围感,让整幅画面在情绪和真实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

而定制的蓝玻璃与丹霞原彩镜头,就是「夜景人像神器」的第二个凭仗。

更进一步,OPPO 基于亚洲多光照环境下的肤色数据库,打造了首个 AI 肤色模型,融合电影色彩工程师与彩妆品牌的美学标准,通过算法优化肤色分区与光影过渡,减少后期调色需求,使成片更自然、更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用户对于影像模组厚度的顾虑,OPPO 延续了传感器倒置的设计,Find X8 Ultra 在搭载一英寸大底与双潜望镜头的情况下,依旧将镜头模组厚度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机身厚度 8.78mm,加上影像模组的厚度也仅有 13.99mm,整体手感较为轻盈。

▲ 左:OPPO Find X8 Ultra / 右:OPPO Find X8s

除了硬件升级,Find X8 Ultra 的软件也迎来进一步优化。

上一代口碑颇佳的大师模式再次进化,新增风格自定义界面,用户可通过滑动切换多种摄影风格,并进行更深层次的个性化调节,同时,Find X8 Ultra 还引入了 JPG Max 格式,在保留 5000 万像素全尺寸输出的同时,大幅降低文件体积,兼顾高画质与便捷分享。

▲ 使用大师模式拍摄

大师模式是我在初步体验 OPPO Find X8 Ultra 时最喜欢的一个功能,这个模式不会过分压制高光,也不会大幅度提亮暗部,整体保留了画面的自然动态范围;同时极大程度地去除了算法锐化带来的「数码感」,搭配 OPPO 全新引入的拍摄场景与题材识别的自适应影调引擎,让照片呈现出极具光学质感的成片效果。

▲ 使用大师模式拍摄

在 OPPO Find X8 Ultra 上,OPPO 对 HDR 进行了全面升级与普及:ProXDR 效果不仅应用于相机取景预览和实况照片,还实现了所见即所得的成片一致性体验,并且在相册中对照片进行编辑,也能保留 HDR 效果,后续小红书还将在 4 月底全面支持 OPPO ProXDR Live 照片的分享,进一步提升使用便捷性与影像呈现力。

随着 Find X8 Ultra 推出的,还有进一步升级的 AI 功能。

在 OPPO Find X8 Ultra 机身左侧,还新增一颗全新的「快捷键」,默认绑定为 AI 一键闪记。该功能可智能识别、分析并记录当前屏幕中的各类信息,自动储存在「小布记忆」App 中,随后,AI 会对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并形成记忆,用户可通过 app 或语音指令便捷调用,或是 AI 主动根据日程提醒,实现「所见即记、随时可取」的用户体验。

OPPO Find X8 Ultra 搭载高通骁龙 8 至尊版移动平台,整机重量为 226 克,厚 8.78mm,搭载 6100mAh 电池,支持 100W 有线快充及 50W 无线快充,兼顾性能、续航与充电效率。

OPPO Find X8 Ultra 一共提供了星野黑、月光白、晨曦微光三种配色,售价根据配置不同,分别为:

  • 12GB + 256GB:6499
  • 16GB + 512GB:6999
  • 16GB + 1TB(卫星通讯版):7999

在体验了一段时间的 OPPO Find X8 Ultra 后,我还有一个更深的感触,也就是我在开头写下的最后一句话——这也许是旗舰 Ultra 机型的转折点。

我最中意的大师模式,之所以可以极大程度地还原光学质感,说到底凭借的是足够强大的硬件底气,才能在尽可能脱离算法的前提下提供依旧优秀的成像,而这些强大的影像硬件,正是 Ultra 机型一直以来的象征。

在这种拔尖定位下,「极致影像」几乎成了 Ultra 的代名词——无论是设计、手感,甚至是便携性,都可以为影像性能的极致表现让路。

这么来看,这一代 OPPO 的影像超大杯可以说相当有意思,在核心竞争力影像上,OPPO 坚持走自己的双潜望路线,先夯实硬件基础,再将突破口聚焦在夜景人像,进一步解决杂光干扰、色温偏差等夜拍顽疾,试图从底层打通复杂光线下的人像表现,取得新的突破。

但在设计上,OPPO 却一反 Ultra 机型完全极致和厂家主导的设计理念,不仅开始考虑手感、厚度,也明显听进去了不少用户的反馈,对上一代存在争议的部分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动,可谓「听劝」听到了点子上。

坚守中有改变,听劝中又有坚持,牺牲手感换影像的时代,可能要结束了。

OPPO Find X8s 系列:一大一小,直屏全能

除了影像旗舰 Find X8 Ultra,OPPO 此次还同步推出了两款 X8s 系列新品。

OPPO Find X8s 是呼声已久的小屏旗舰,搭载 6.3 英寸 1.5K OLED 显示屏,屏幕像素密度达到 460PPI,支持 1-120Hz 自适应动态刷新率,全局峰值亮度达到 1600nit。

这部小屏旗舰的最大亮点之一,是来自第二代芯片级屏幕封装技术的 1.25mm 的屏幕黑边,这个数据比 X8 标准版缩减了 0.2mm,比 iPhone 16 Pro 窄了 0.18mm,同时仅 7.73mm 的厚度配合 179 克机身重量,带来更加轻盈、舒适的手感体验。

OPPO Find X8s+ 搭载 6.59 英寸 OLED 显示屏,屏幕像素密度达到 460PPI,支持 120Hz 自适应动态刷新率,亮度规格保持一致,定位为更大尺寸的性能旗舰。

▲ 左:OPPO Find X8s / 右:iPhone 16 Pro Max

OPPO Find X8s 系列两部手机正面均采用直屏设计,背面则采用了新的浮光寰宇影像模组设计,镜头布局由 OPPO Find X8 系列的十字布局改为了「×」形布局,未与 OPPO Find X8 Ultra 这台超大杯对齐,有些可惜。

值得一提的是,OPPO Find X8s 的镜头凸起仅 2.97mm。

两部手机均搭载 LOMO 凝光影像三颗摄像头,但潜望长焦的焦段设置稍有区别:

  • OPPO Find X8s 的潜望长焦为原生 85mm(3.5 倍)
  • OPPO Find X8s+ 的潜望长焦为原生 73mm(3 倍)

两款新品同样搭载了 Find X8 Ultra 上的 AI 一键闪记,让小屏旗舰也拥有不打折扣的智能体验。

在续航方面,Find X8s 配备 5700mAh 电池,Find X8s+ 则为 6000mAh,双机均支持 80W 有线快充与 50W 无线快充,续航与充电体验都在线。

性能上,两款新机均搭载天玑 9400+ 处理器,提供旗舰级的性能表现,确保日常流畅与高强度使用场景下的能效兼顾。

OPPO Find X8s 共提供星野黑、月光白、落樱粉、海岛蓝四种配色,根据配置不同,售价分别为:

  • 12GB + 256GB:4199 国补到手价 3699
  • 12GB + 512GB:4699 国补到手价 4199
  • 16GB + 256GB:4399 国补到手价 3899
  • 16GB + 512GB:4999 国补到手机 4499
  • 16GB + 1TB:5499 国补到手价 4999

OPPO Find X8s+ 在星野黑和月光白的基础上新增一个风信紫配色,根据配置不同,售价分别为:

  • 12GB + 256GB:4199 国补到手价 3699
  • 12GB + 512GB:4699 国补到手价 4199
  • 16GB + 512GB:4999 国补到手价 4499
  • 16GB + 1TB:5499 国补到手价 4999

在简单上手 OPPO 这一次推出的其中两款手机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一个词:听劝。

OPPO 这代产品策略的核心,是兼听则明。也正是因为这种「听劝」的姿态,Ultra 机型被确立为顶层锚点,一方面承载了 OPPO 对旗舰影像的理解与表达,另一方面也开始拿出余力去顾及更多日常使用体验。

这种理念最终落到了产品层面,便有了 X8s 与 X8s+ 的组合搭配——在主打一手掌握的同时,与 Find X8 Ultra 形成高低错位、前后呼应的产品梯度,通过尺寸、定位、手感、影像能力等多个维度的差异化,对不同用户的呼声做出了更具体系感的回应,也进一步完善了自身的旗舰产品矩阵。

在坚持原本产品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下,这种听劝,本质上是一家厂商放下姿态、将用户反馈从「被听见」变成「被实现」的努力尝试,这种尝试无疑会获得用户的认同,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也值得肯定。

将目光转回这个矩阵的排头兵——OPPO Find X8 Ultra,也许有朋友会认为,这样的方式让 Ultra 失去了一些极致的味道,反而有些面面俱到、四平八稳的中庸感;

但如果让我以一个普通用户的身份来回答,在一台尽可能照顾到手感、设计、影像体验乃至用户反馈的旗舰产品面前,我会毫不犹豫地说一句:

我很喜欢。

让我有个美满旅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不再满足于追赶光学,OPPO 的「凝光影像」正在以计算重新发明光学

By: 周奕旨
3 April 2025 at 12:00

人类对光的驯服,始于一种近乎原始的忍耐与妥协。

1839 年,法国画家达盖尔发明银版摄影术时,曝光时间动辄十几分钟甚至半个钟头。那些渴望被历史记住的面孔,不得不在烈日下如雕塑般静止,稍一动弹便化为模糊的魅影,这也让早期肖像总蒙着一层庄严的「石化感」。

▲ 早期的人像摄影,需要一个足够舒适的姿势,才能长时间地保持动作

两个世纪后的今天,手机成为每一个人口袋里的相机,但移动影像技术狂欢的背后,「大底传感器」、「超大光圈」构筑起新护城河,本质仍未脱离古典光学的路径依赖。计算摄影在加速移动影像弯道超车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眼望穿的算法痕迹。

在 OPPO 2025 影像科技之夜上,OPPO 正式宣布推出自有影像品牌——LUMO 影像,通过搭载凝光影像的的 OPPO Find X8 Ultra,我们看到了一种面对移动影像困境的全新思考路径:

不再满足于追赶光学,而是以计算重新发明光学。

光的桎梏:传统摄影中百年未见之困局

摄影是用光的艺术,却也是被光绑架的艺术。

相机主导摄影的百余年间,人造光源基本只有白炽灯和荧光灯两种。

传统相机设置中,针对人造光源仅有白炽灯和荧光灯两类白平衡选项,它们以特定权重计算全局白平衡的自动算法(AWB),这也是手机影像沿用的白平衡计算方式。

▲ 传统相机中提供的白平衡预设

但 21 世纪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人们的想象。

白炽灯、钨丝灯、荧光灯等传统光源逐渐从历史舞台退场,取而代之的是拥有更高显色性、更低功耗的 LED 灯,只是这种光源对于影像来说却是个不小的难题——LED 光源色温复杂多变、光谱组成不一,令传统成像系统难以适从。

世界愈发繁华,光线也愈加复杂。用户拍照的时候面对的不再是单一的荧光灯,而是外滩那霓虹斑斓的灯光秀、是大唐不夜城变幻莫测的全息投影,是酒吧闪耀的 RGB 光带。

传统方案试图以全局白平衡矫正色彩,却让人物与背景陷入「非此即彼」的妥协:为保留霓虹灯的冷艳色调,人像脸颊不得不被迫染上冷峻青色;因光影多变,影像不得不接受光影错位或层次断裂的视觉困扰。

这种削足适履的逻辑,构成了百年影像发展中无法逾越的光影困局。

「第五颗镜头」,重构手机多摄的协同逻辑

面对眼花缭乱的世界,凝光影像带来了丹霞原彩镜头。

这不是什么辅助角色,而是一颗功能完备的摄像头,它由完整的光学模组、CMOS、滤光片等元器件共同构成。背后更有一套量身定制的算法支撑——分区色温感知技术。

简单来说,分区色温计算就是一位懂得因地制宜的调色师,可以将画面解构为一块一块的区域,分别识别和校准不同区域的色温,彻底突破了「一刀切」的全局处理局限。

在光影复杂的夜晚拍摄人像时,它能独立优化人物肤色的白平衡,避免因全局调整导致的肤色偏黄或偏青问题,确保人像呈现自然通透的质感。同时,背景中霓虹灯的独特色彩得以完整保留,真实光影氛围不受干扰,使整幅画面在情绪表达与视觉真实之间取得理想平衡。

凭借着全球首个分区色温感知技术,丹霞镜头终结了沿用百余年的全局白平衡的困局,让手机首次实现对复杂光源的精细化光谱解构——人物肤色与场景光效不再互相妥协。

从技术哲学角度看,丹霞镜头的分区色温感知技术本质是将计算能力植入光学底层。

不同于传统影像链路中算法仅在后端处理 RGB 信号的表层干预,OPPO 通过前端光谱传感器直接获取原始光谱数据,使计算摄影从后期修正转变为光学设计的内在组成部分。

这是一种「硬件即算法」的范式转换,类似半导体行业将 AI 加速器从外部附加组件提升为芯片核心架构的革命性演进。

随着多摄时代的到来,一台旗舰手机的摄像头甚至可能多达四五个,这种硬件堆砌的边际效用正在变低,而 OPPO Find X8 Ultra 正在重构手机多摄的协同逻辑——广角超广角负责环境叙事,长焦捕捉情感特写,丹霞镜头扮演「色彩协调者」,在不同焦段间建立光谱统一性。这使得各个镜头不再孤立成像,而是通过光谱、色温、深度等多维度数据的智能融合,构建出完整而精准的场景物理光场模型。

这种多模态感知架构,超越了传统光学的机械复制。就像自动驾驶系统整合多种传感器感知世界一样,丹霞镜头或许预示着未来移动影像将整合更多维度的感知能力,从而让影像从视觉复刻升维为环境感知的艺术表达。

而驱动这一切的核心,是以人类感知体验为中心的设计哲学的胜利。

全链路原彩 ProXDR:一次从技术到生态的「影像普惠」

2010 年,当 iPhone 4 首次将 HDR 技术引入手机领域时,三帧合成的魅力让人们初次领略了计算摄影对传统影像的革新。

十多年后,虽然移动 HDR 已经拓展到视频领域,却仍处于「残缺不全」的状态——社交平台压缩了动态范围,跨设备的色域映射出现失真,即使最惊艳的 HDR 影像也难逃千篇一律灰调平面的命运。

这种断裂折射出一个残酷现实:影像技术的单点突破无法扭转生态割据的系统性困局。

凝光影像作为一个完整的影像系统,所构建的不仅是从硬件到底层算法的全链路能力,更包含了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一环——展示。

过去,我们评价一个影像系统的优劣,经常会说「所见即所得」,但照片不只是被「拍下」,更重要的是被「看见」这一社会化过程。

「所得即所见」同样重要。

在全新的凝光影像系统中,OPPO 通过全链路的原彩 ProXDR 体验,实现了三个维度的革新:

  • 从按下快门的那一刻起,用户在取景框里看到的画面就已经具备完整的 HDR 效果,彻底消除了拍摄与成片之间的观感落差;
  • 后期编辑时,全链路 ProXDR 实况仍能保留 HDR 显示,确保不论怎样调色或剪裁,照片的动态范围与色彩表现都不被破坏;
  • 原彩 ProXDR——作为全球首个完整的 HDR 解决方案,OPPO 并没有完全将其封闭在自家的生态里,而是联手谷歌,推动 HDR 标准在越来越多的社交平台上完成适配,共同推进 HDR 图像的生态普及,让影像之美真正跨越设备界限。OPPO 还与国内影像潮流发源地小红书达成平台级战略合作,首次将完整的原彩 ProXDR 显示技术带进小红书,让用户在小红书分享的内容也能亮起来。

这是业界第一次彻底以 HDR 规格,重新构建了从拍摄、成片、编辑、显示到分享的全部影像管线,并覆盖了从照片、视频、到 Live Photo 实况照片的全部拍摄格式。

从达盖尔银版术到柯达胶卷,影像史本质是一部标准争夺史。全链路原彩 ProXDR 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先进性,更在于其揭示的行业真理:​影像的民主化,从来不只是硬件普及,更是体验标准的无界统一。

计算摄影的进化轨迹:从补偿机制到重新定义「光的意义」

正如银版摄影术催生了印象派画家对瞬间的痴迷,凝光影像或许正孕育着这个时代的布列松。

丹霞原彩镜头与原彩 ProXDR,一者解构光的复杂性,一者重构光的完整性,演绎着移动影像的一体两面:

丹霞原彩镜头代表通过分域感知与精准计算,让每一缕光线重获「表达自由」,全链路 ProXDR 则在重新定义「何为真实」。

追溯计算摄影的进化轨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三个发展阶段:

  • 第一阶段:计算摄影作为一种补偿机制,用算法弥补硬件短板
  • 第二阶段:让算法与光学相互赋能,形成光学与算法的协同系统
  • 第三阶段,通过多摄协同与感知升维,重新定义「光的意义」

当凝光影像在技术与艺术、客观与主观、记录与表达之间寻找平衡点时,OPPO 不仅在解决一个工程问题,更在回答一个哲学问题——我们创造的究竟是更聪明的相机,还是更懂光的眼睛。

让我有个美满旅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小米手机的外挂镜头很强,但不会颠覆相机|硬哲学

By: 周奕旨
3 March 2025 at 22:00

小米 15 Ultra 发布,正式掀开了今年超大杯的影像之争。

作为开头炮,15 Ultra 并不是小米最终的惊喜,在周日的直播中,雷军拿出了一部工程机,上面搭载了小米最新的预研影像技术——小米模块化光学系统。

爱范儿也在 MWC2025 现场第一时间体验到了这款新品,先说结论:

小米模块化光学系统的成熟度很高,影像表现也足够惊艳,但这绝不是手机影像的升维之作,而是小米品牌的升维之作。

小米模块化光学系统上手体验

这个名为小米模块化光学系统的东西,其实是一颗外挂摄像头,摄像头内集成了一组等效全画幅 35mm 焦段,光圈 F1.4 的光学镜组,以及一颗 M43 规格的传感器。

这种传感器常见于奥林巴斯等无反相机上,尺寸是现在影像旗舰主流一英寸 CMOS 的两倍,随着 CMOS 的增大,小米外挂镜头的动态范围达到了 16 档,且高感、景深和解析力也随之迎来提升。

整个系统可以输出高达一亿像素的照片,同时最近对焦距离为 30cm,这意味着它可以通过裁切等方式获得一些微距能力。

小米模块化光学系统通过类似于 MagSafe 的磁吸方式与定制版的小米 15 连接,手机背面有两个触点凹槽,用来为模块镜头连接和供电。

在这两个凹槽之间还有一个近乎透明的圆形接口,这是小米为这套模块化光学系统设计的「小米 LaserLink 无线光通信接口」,可以实现无损的 RAW 格式图片信息传输。

整个系统听起来复杂,但使用起来很简单——你只需要将模块化光学系统对准手机背面的磁吸环,吸附完成后,然后就可以通过手机的原生相机 app 调用整个光学系统进行成像,这意味着你只需要像往常用手机拍照一样操作,就可以直接得到一张集成了手机强大算力与相机光学素质的照片。

不过,外挂相机模块这条路,其实十几年前就有了,并不算新鲜的概念,但是那些早期探索者几乎无一幸免,在极短的时间内折戟沉沙,迅速被时代的浪潮吞没,消失在移动影像的发展史中。

十年前的手机外挂镜头,为什么失败了?

彼时,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愈演愈烈,芯片每年大跨步提升,屏幕技术、扬声器与手机形态各有千秋,大家还没有完全将目光全都放在影像上,当时,主流旗舰手机的影像传感器尺寸还集中在 1/2.3-1/3 英寸之间。

▲ iPhone 6 Plus 的摄像头 CMOS 为 1/3 英寸

而索尼,在自家影像部门的撑腰下,率先将目光放在了移动影像上。

2013 年,索尼推出了两个配合手机的外挂影像系统,分别名为 QX-10 和 QX-100,前者搭载 1820 万像素的 1/2.3 英寸传感器,后者则采用 2020 万像素的一英寸传感器,通过支架安装在手机背面,再通过 NFC 与 Wi-Fi 与智能手机连接并控制拍摄。

QX-10 与 QX-100 两颗外挂镜头均为电动变焦,可以在 25mm-250mm 与 28mm-100mm 间进行无损的光学变焦。

一年后,索尼再次推出 QX-1 与 QX-30,分别搭载 2010 万像素的 APS-C 传感器与 2040 万像素的 1/2.3 英寸传感器,前者支持更换索尼 E 卡口镜头,甚至可以扩展至 A 卡口,与专业相机共享镜头生态,而后者从去年的最多十倍光学变焦提升到了 24mm-720mm 的 30 倍超长变焦,同时还支持 1080P 60 帧规格的视频。

▲ 左:QX-30 / 右:QX-1

两年时间,四款 QX 外挂镜头,索尼将手机影像的生态拓展进行了多元化的尝试,最终将外挂光学系统归总为两条路线:高画质更专业的 QX-1 、长变焦更入门的 QX-30。

不过遗憾的是,当时的技术受限还比较大,索尼 QX 系列的外挂镜头只支持 2.4GHz 的 Wi-Fi 连接,传输速率较低,导致预览照片时存在明显的加载延迟,更麻烦的是,控制与拍摄界面的操作延迟,让整个使用体验变得不够流畅,基本不能实时操作。

几乎是与此同时,在隔海相望的中国,OPPO 也推出了一个外挂式的镜头状相机,名为 OPPO O-Lens 1。

OPPO O-Lens 1 采用 1/2.3 英寸 CMOS,支持 5mm—50mm 的 10 倍电动变焦,以 6 张/秒的速度拍摄 1635 万像素的照片,整个外挂系统采用 NFC 以及 WI-FI 与手机连接,还支持三脚架、储存卡等扩展配件。

从定位上来说,OPPO O-Lens 1 外挂相机的定位更接近索尼 QX-30,虽然传感器面积较小,但大范围的光学变焦才是主要卖点,补齐了当时智能手机还远没有能力触及的焦段。

紧跟着的 2016 年,摩托罗拉也推出过适配于 Z 系列的哈苏相机模组,内置 1600 万像素的传感器,通过手机背部的触点与手机连接,还有 Google 对于模块化手机的试探,也动用了类似外挂相机的思路,但受限于传感器尺寸,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体验一言难尽,价格也不便宜,甚至还有画质上的硬伤,都是横亘在这些手机外挂镜头面前的难题。

▲ 也许这才是年轻人的第一台哈苏:Hasselblad True Zoom Moto Mod

但时代与技术的更迭,并没有给外挂镜头解决难题的时间。

2016 年,华为 P20 Pro 推出了 1/1.7 英寸大底传感器,Google Pixel 凭借计算摄影单摄吊打多摄,彻底挤压了这类外挂配件的生存空间,最终使其成为技术过渡期的探索性产物。

与索尼和 OPPO 外挂镜头的横空出世不同,小米的模块化光学系统,显然是有备而来。

虽然并没有推出过类似方案的外挂镜头,但小蚁相机的尝试为小米打下了一些影像基础,再往后,小米 12S Ultra 概念版支持外接徕卡镜头,通过破坏手机本身镜头焦段分配,再通过外接形成升级的方案,是小米对手机外挂镜头做出的进一步尝试。

今天,我们终于看到了小米外挂镜头的完全形态,这种形态更倾向于索尼两条路径的中间态——没有给可更换镜头的卡口,但给了一颗在焦段、光圈与体积之间保持平衡的定焦,同时分配了一块比主流影像旗舰大两倍的传感器。

被优化的不只是路径方案,曾经拦在索尼与 OPPO 面前的信号传输问题,也被小米通过磁吸环上那个光信号传感器解决了。

小米模块化光学系统的光信号带宽非常强,能在保持稳定连接的情况下达到 10GB/s,对比之下,目前主流的蓝牙 5.0-5.4 的理论最高速率仍为 2 Mbps,而用于设备间点对点通信的 Wi-Fi Direct 通常在 1 Gbps-3 Gbps 之间,与之对应的,光信号的延迟也远低于蓝牙或是 Wi-Fi。

根据我们的上手体验和已披露的信息,小米模块化光学系统使用的光通信方案,已经基本解决了曾经索尼与 OPPO 的困境,且有着与小米手机系统级的高集成度加持,终于让外挂镜头这个东西,从理念变成了实际可用的产品。

这不是手机影像的升维,而是小米品牌的升维

痛点被解决,体验变完善,又逃脱开手机设计的限制,甚至让这个十年前「被做死」的概念重新焕发生机。

无独有偶,也是在同一天,我们看到了真我推出的另一套外挂镜头组合,虽然跟小米的方案原理不尽相同,但可见外挂镜头这件事又被手机厂商们带回到了舞台中央。

但它真的有机会成为手机影像的下一步,甚至颠覆相机吗?

我不认为这就是手机影像的未来,甚至并不是那么看好外挂镜头的解决方案。

从产品角度来看,它确实比同类竞品表现更好,但对于消费者而言,这可能是一个被生造出来的需求。

我们将视角拉到一个更大的维度——民用市场的影像系统。

胶片相机从上世纪下半叶开始走进普通人家的家庭,又在千禧交替时达到顶峰并快速衰落,而数码相机也并没有统治太长时间,在 2010 年往后开始被智能手机挤压市场。

▲ 数据来自 @PetaPixel

时至今日,排除飞思为首的昂贵专业中画幅,我们可以按照 CMOS 尺寸,将民用影像市场大致分为几个级别:全画幅、APS-C 画幅、M43 画幅、一英寸及以下。

全画幅来源于胶片时代的 135 胶片尺寸,是演变最早、最成熟的尺寸,也是大多数从业者与爱好者的最终答案,诸如索尼 Alpha 1、尼康 Z9 等全能型全画幅相机的价格已经来到了三到五万的区间;APS-C 画幅是一些退烧友或是入门爱好者的舒适区,这些机型的竞争力往往在于有一定画质的同时,色彩或机身设计独树一帜,价格在五千至一万余元级别。

而 M43 画幅则以强悍的防抖和便携的机身著称,相比全画幅与 APS-C,这个传感器尺寸的用户相对小众,但目的性极其明确——要么是以视频拍摄为主,要么非常看重便携与防抖。

最后,才是以手机为主的一英寸及以下的传感器尺寸。

▲ 图片来自 @Capture the Atlas Academy

经过近二十年的市场竞争,民用影像市场已经形成了清晰的阶层划分,每个幸存下来的品类,都牢牢占据了自己的生态位,并非一个不太成熟的新形态产品就能轻易撼动的。

而小米,以手机的形态,通过外挂镜头,企图「以下犯上」,首当其冲要面对的,就是以极致防抖和便携以及视频著称的 M43 画幅。

但从小米这颗外挂镜头的参数来看,它的机身内部并未搭载内置防抖组件,加上刚推出的 ACES Log 还未在视频创作者圈层得到广泛验证,对于 M43 画幅的核心用户群体——视频创作者和看重手持防抖的用户来说,这颗外挂镜头的吸引力非常有限。

真正可能被打动的,或许是那些追求便携性的用户,但如果他们本身不是小米手机用户,那么淘汰现有 M43 设备后,还需要额外购入小米手机才能使用外挂镜头,这无疑增加了成本和使用门槛。

而再往上,就是 APS-C 画幅的强势选手——从便携、画质和色彩上全方位降维打击的理光 GR 系列,对于真正有便携摄影需求的专业用户来说,专业选手无疑是更好的选择。

这几道坎,还真的没那么好跨过去。

▲ 这个大小的 APS-C,的确是道门槛

所以,与其把外挂镜头视作对相机市场的冲击,我认为它更大的意义,在于小米对自身高端品牌的建设。

过去十年,行业经历了上半场的性能竞争、形态创新,智能手机已步入下半场的影像竞争,影像能力成为旗舰机型最重要的竞争力之一,以至于大家有了一定的共识——谁的影像表现更出色,谁就更有可能赢得市场的青睐。

小米携手徕卡深耕移动影像四年,刚刚发布的小米 15Ultra 则进一步夯实了小米手机影像旗舰的地位——这是一部融合了光学摄影与计算摄影的拍照手机,几乎为影像妥协了一切,也带来了足够惊艳的影像表现,这是足以代表小米高端品牌的产品。

产品之外,更进一步的是加强用户心智——随着小米 15 Ultra 的上市,小米影像大赛也如期举行。经过几年影像大赛的浸淫,已经有万千米粉培养了举起小米手机记录生活瞬间的习惯,这个看似简单的创作动作,实则在用户与品牌之间编织着情感纽带——他们在分享光影故事的过程中,不仅找到了同好者的共鸣,更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对小米影像实力的信任。

这种由用户自发构建的内容生态,又恰是品牌忠诚度最鲜活的培养皿。

而现在,小米模块化光学系统,则代表了小米高端品牌要前往的未来。对于米粉而言,雷军有句话深入人心:

要做米粉心目中最酷的公司。

无论是之前的小米 MIX 品牌还是最近的小米汽车,都为这个愿景贡献了足量的价值。小米模块化光学系统也是如此,对摄影爱好者而言,这是突破手机物理边界的创作利器;对品牌建设而言,则是尤其重要的战略支点——既满足专业用户对极致画质的追求,又在大众市场持续强化「专业影像」的认知标签。

当品牌认知度通过跨界合作建立,品牌联想借文化符号固化,感知质量由用户共创验证,品牌忠诚度在生态体验中沉淀,小米的高端品牌版图,已然构筑起多维立体的护城河,这比以往任何时候更立得稳、站得住。

让我有个美满旅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影像:香港23条实施后首个六四,维园歌舞升平、续办家乡嘉年华

「“敏感的事情,我们上了年纪便不理会了,买些生活用品较为实际。”」

端传媒摄影组、实习记者伍嘉敏 发自新加坡

2024年6月1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6月1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六四踏入35周年,经历疫情限聚令、《国安法》实施、支联会解散,维园第5年未有合法六四集会。家乡市集嘉年华连续第二年占据维园,由6月1日起一连五日举办,时间范围涵盖六四。

维园的叫卖声和歌声贯穿全场,部份商户穿着民族服饰吸引游客,亦有摊档提供试食。游客以长者结伴同行为主,有同乡会成群以团体入场,旅游巴则停泊于维园外。他们拉起印有同乡会全称的红色布匹,竖起拇指站在展板前拍照打卡。 场内不少游客均提着颜色鲜艳的礼盒,或印有同乡会名称的环保袋游逛,亦有人自备行李箱购物。

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获民政事务总署的“同乡文化推广计划”拨款赞助,得到政府多个政策局支持,28个省级同乡社团共设置220多个展摊贩卖家乡特产。

今年更是《维护国家安全条例》(23条)立法后的首个六四。国安处于5月28日首次引用23条下第24条 “煽动意图的相关罪行”拘捕6人,其中包括正在还押的前支联会副主席邹幸彤,拘捕人数至今(6月4日)已累积至8人。

2024年6月2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6月2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保安局局长邓炳强指有人以匿名方式,透过“小彤群抽会”社交专页,利用“接下来一个敏感日子”,挑起市民对中央和特区政府的憎恨。被问及敏感日子是否六四,邓炳强表示日子并不重要。

在维园消费为上,“六四是一个甚么节日?”

记者于6月2日下午到维园一带。由天后走至铜锣湾站出口,全程约15分钟,每2分钟便能看到2名警察结伴巡逻,警力明显增加,当中有警员穿上防刺战术背心,维园外亦有数架警车驻守,包括冲锋车及车身设镜头的战术巴士。

主办方在会场入口设安检区,多名警察在门口戒备,游客需打开随身袋让工作人员粗略检查,不用数秒便通过安检。两个入口均设有一块印有场地规则的大型展板,其中一条列明所有进场人士必须遵守《香港国安法》及与维护国家安全有关的其他法律。

“敏感的事情,我们上了年纪便不理会了,买些生活用品较为实际。”从大陆来港居住30多年的林小姐持有长者乐悠卡,她独自站在一旁分拆厚实的长方形礼盒,将一包包特产往手推车里塞。“八九六四那时我都不在现场,即使是真的,几十年后都淡化了。”林小姐忙于整理手推车里的特产,表示自己并不关心六四。

2024年6月2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6月2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林小姐的朋友在浙江同乡会的摊档做义工,她经介绍首次来到家乡嘉年华,逛了一圈满载而归,更因此认识到各省份的特产。她买了小米、五常米、栗子、干笋等,“这些几十元,那些几十元,我都不知道自己买了多少。”林小姐往年是工展会的常客,她形容是次嘉年华比工展会办得出色,生活必需品的种类较多,更“接地气”。林小姐指嘉年华的价格比大陆高,但它胜在集中不同地区的特产,她兴奋表示明天会和朋友再次到访,以后每年也会来嘉年华购物。

在港土生土长的何女士,提着两包单价30港元的红枣在河南摊档前拍照留念。她觉得市集的产品比大陆昂贵,是因商家要顾及运费成本,因此她视是次消费为促进本地经济,“人赚你赚,刺激下经济啰。”

提及六四,何女士质疑六四是美国发起的“颜色革命”,和共产党没有关系,年轻人是被利用的一群。何女士还认为,《国安法》实施后,香港不再有六四晚会,举办嘉年华能活跃气氛,社会变得更稳定繁荣。

现场人流主要为长者,年轻人的踪影寥寥可数。大学生张小姐来自深圳,她从社交平台Facebook看到家乡市集的广告,于是和友人一行三人乘搭一小时车程来到香港,“就想来玩一下,来看一看。”她形容现场气氛热闹,会先逛一圈留意特色产品,看到喜欢的便会购买。

2024年6月2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6月2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被问到知否维园历年曾举办六四晚会,张小姐对此印象模糊,不肯定是否曾在小红书上看过,反问:“可能以前有学过,但是不记得了。六四是一个什么节日吗?”

香港福建社团联会的摊档前一度出现一列十多人的队伍,每人手上均拿着一张礼券。有排队的长者称他平日在同乡会做义工,同乡会向他们派发礼券,能凭券到嘉年华兑换一袋免费糭子,他直言这是吸引他到嘉年华的主要原因。

同场设有歌舞表演,两名大会司仪轮流以广东话和普通话介绍,节目包括传统民族舞蹈、乐器演奏,亦有身兼广东省梅州市政协委员的艺人肥妈、广西政协委员的艺人王祖蓝等演唱流行曲。肥妈以普通话问好:“我今天要在你们面前介绍香港,好不好?”接着唱出《We Like Hong Kong》,台下热情和应。有粉丝特意带上应援物到场支持,台下观众席接近满座,大批游人站立观赏演出。全场不时合唱《上海滩》、《朋友》等经典歌曲,更有游人闻曲起舞。

2024年6月1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6月1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6月2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6月2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6月1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6月1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6月2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6月2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6月1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6月1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6月1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6月1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6月1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6月1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6月1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6月1日,第二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在维园举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 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端传媒夺得香港摄影记者协会《前线·焦点2023》五奖

2 June 2024 at 07:33

端传媒摄影组

2023年6月30日,维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六周年”庆祝活动,现场有本地特色大型花牌配合26条传统舞龙,市民带同国旗拍照。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6月30日,维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六周年”庆祝活动,现场有本地特色大型花牌配合26条传统舞龙,市民带同国旗拍照。摄:林振东/端传媒

香港摄影记者协会举办的《前线‧焦点 2023》新闻摄影比赛,于2024年6月1日晚公布得奖名单,端传媒夺得五个奖项。

端传媒摄影记者陈焯煇凭《演习台湾,战争阴影下的连场预演》获得图片故事组冠军。台湾,一座长期被战争阴影笼罩的岛屿,随著2022年乌俄战争爆发,美国联邦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访台,中国政府展开环台军演,台湾政府与民众的国防意识逐渐攀升。进入2023年,整座岛屿举办各式演习,以应对两岸紧张局势。摄影记者一年间走访台北、台南、金门、马祖等地,捕捉不同演习活动的画面,进入民防训练场地,拍摄两岸对峙下台湾的备战情形。

端传媒摄影记者林振东凭《歌舞升平》,夺得图片故事组季军,2023年的香港,在官方叙事中,终于走出了三年大疫和政治乱局,落实“爱国者治港”,香港正从“由乱入治”进入“由治及兴”的新阶段。整年下来,香港政府先后宣布亲自筹办“你好香港”、“开心香港”、“香港夜缤纷”等活动,以求大家每晚多消费共创繁华。摄影师以影像纪录这个烟花特别多的2023年。

另外,摄影记者林振东亦凭一辑中国烟草的“囚徒”的图片故事获得系列照片优异奖。该系列以影像纪录整个烟草生产链条上最脆弱的烟农,吸烟流行并未惠及他们,一张张在艰苦沉闷劳作中的沧桑脸容,配合烟民的吞云吐雾,共同构建中国烟草行业的现实。

此外,摄影记者陈焯煇于高雄拍摄缺雨而干旱的池塘,获自然与环境组优异奖。摄影记者林振东亦凭同志配偶居住权案案主李亦豪的人物照﹐夺得人物组优异奖。

本次比赛的2023年度图片,由路透社摄影记者萧文超所拍摄,尊子在烈日下手持雨伞却不遮荫,有一种乐于接受一切的感觉,气氛积极,故最后选出路透社萧文超拍摄的尊子人物相片作为2023年的年度图片。

路透社摄影记者萧文超,镜头下笔名“尊子”漫画家的人像照片获评为2023年的年度图片。
路透社摄影记者萧文超,镜头下笔名“尊子”漫画家的人像照片获评为2023年的年度图片。

今届比赛一共收到84名参赛者,合共1000张相片及56辑图片故事,参赛人数及作品较去年相若。《前线.焦点》新闻摄影比赛为一年一度全港最大型的新闻摄影比赛,最早于1993年开始举办,为本港同类比赛中规模最大的一个。

今届评判主要来自新闻摄影界及学术界持份者。包括:香港摄影记者协会主席郑子峰、 摄影记者郭浩忠、资深摄影记者陈木南、摄影媒体《显影》创办人刘东佩、WMA总监林亦凌、光影作坊主席罗淑敏与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专业应用副教授潘蔚林。

【图片故事组】冠军 陈焯煇/端传媒

2023年7月27日,新北市八里,汉光演习,联合反登陆作战演练。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3年7月27日,新北市八里,汉光演习,联合反登陆作战演练。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3年7月25日,台南,民安9号演习。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3年7月25日,台南,民安9号演习。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3年7月25日,台北,汉光演习期间,军警进行桥梁阻绝、封锁及检管暨万华地区守备作战演习。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3年7月25日,台北,汉光演习期间,军警进行桥梁阻绝、封锁及检管暨万华地区守备作战演习。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3年4月20日,马祖,民安9号演习。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3年4月20日,马祖,民安9号演习。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3年8月9日,台北,市民在公园参加民防训练。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3年8月9日,台北,市民在公园参加民防训练。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3年6月15日,基隆,民安9号演习。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3年6月15日,基隆,民安9号演习。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3年7月25日,台南,民安9号演习。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3年7月25日,台南,民安9号演习。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3年4月20日,马祖,民安9号演习。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3年4月20日,马祖,民安9号演习。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3年8月9日,台北,市民在公园参加民防训练。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3年8月9日,台北,市民在公园参加民防训练。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3年9月21日,新竹,“壮阔台湾联盟”参与国家防灾日演练。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3年9月21日,新竹,“壮阔台湾联盟”参与国家防灾日演练。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3年8月9日,台北,市民在公园参加民防训练。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3年8月9日,台北,市民在公园参加民防训练。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3年8月25日,金门烈屿乡,对岸为厦门市。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3年8月25日,金门烈屿乡,对岸为厦门市。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3年7月25日,台南,民安9号演习。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3年7月25日,台南,民安9号演习。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3年7月22日,台北,亲子防灾暨民防意识推广园游会。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3年7月22日,台北,亲子防灾暨民防意识推广园游会。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3年3月10日,新竹,一个公园内展示一架退役的战机。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3年3月10日,新竹,一个公园内展示一架退役的战机。摄:陈焯煇/端传媒

【图片故事组】季军 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7月30日, “潮玩夜市Chill Night Market”在九龙城亚皆老街球场举行,大会安排多场潮汕文化表演。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7月30日, “潮玩夜市Chill Night Market”在九龙城亚皆老街球场举行,大会安排多场潮汕文化表演。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6月12日,两只近18米高的黄色橡皮鸭(Rubber Duck)在维港中西区海滨长廊中环段展出,吸引大量市民到场拍照。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6月12日,两只近18米高的黄色橡皮鸭(Rubber Duck)在维港中西区海滨长廊中环段展出,吸引大量市民到场拍照。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9月29日,“大坑舞火龙”在维园表演,吸引大批市民观赏。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9月29日,“大坑舞火龙”在维园表演,吸引大批市民观赏。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6月30日,维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六周年”庆祝活动,现场有本地特色大型花牌配合26条传统舞龙,市民带同国旗拍照。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6月30日,维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六周年”庆祝活动,现场有本地特色大型花牌配合26条传统舞龙,市民带同国旗拍照。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7月1日,渔民团体联会“由治及兴新阶段 一国两制新航程”七一渔船巡游。。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7月1日,渔民团体联会“由治及兴新阶段 一国两制新航程”七一渔船巡游。。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5月26日,“佛诞浴佛蔬食文化嘉年华2023”维园举行,现场活动包括人间佛教文化廊、蔬食飨宴及释迦族巡游等。。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5月26日,“佛诞浴佛蔬食文化嘉年华2023”维园举行,现场活动包括人间佛教文化廊、蔬食飨宴及释迦族巡游等。。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7月22日,香港旅发局在湾仔海滨举行“乐聚维港嘉年华”。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7月22日,香港旅发局在湾仔海滨举行“乐聚维港嘉年华”。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9月27日,湾仔海滨举行 “海滨艺游坊”,大卖香港百年老经典情怀,提供怀旧美食,亦有怀旧工作坊,体验占卜风水命理、麻雀雕刻等。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9月27日,湾仔海滨举行 “海滨艺游坊”,大卖香港百年老经典情怀,提供怀旧美食,亦有怀旧工作坊,体验占卜风水命理、麻雀雕刻等。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12月18日,第57届工展会,一连24天在香港维园举行,今年口号是“品牌万千,缤纷耀工展”。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12月18日,第57届工展会,一连24天在香港维园举行,今年口号是“品牌万千,缤纷耀工展”。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9月29日,因疫情停办3年的“大坑舞火龙”复办,并到维园表演,吸引大批市民观赏。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9月29日,因疫情停办3年的“大坑舞火龙”复办,并到维园表演,吸引大批市民观赏。摄:林振东/端传媒

【图片故事组】优异 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8月11日﹐中国云南山区中一个烟草种植区,一位年轻的女工人正在采收烟叶。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8月11日﹐中国云南山区中一个烟草种植区,一位年轻的女工人正在采收烟叶。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8月10日﹐中国云南山区中,烟农郭建在烟叶工场打工一整天后,与工人们一起抽烟休息。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8月10日﹐中国云南山区中,烟农郭建在烟叶工场打工一整天后,与工人们一起抽烟休息。摄:林振东/端传媒
2017年12月6日,深圳城中村一个猪肉档档贩正在抽烟。摄:林振东/端传媒
2017年12月6日,深圳城中村一个猪肉档档贩正在抽烟。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8月11日﹐中国云南山区中一个烟草种植区,工人们将烤干后的烟叶包扎,之后卖到烟商。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8月11日﹐中国云南山区中一个烟草种植区,工人们将烤干后的烟叶包扎,之后卖到烟商。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8月11日﹐中国云南山区中一个烟草种植区,工人们采收烟叶后运去烤烟工场。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8月11日﹐中国云南山区中一个烟草种植区,工人们采收烟叶后运去烤烟工场。摄:林振东/端传媒
2018年9月11日﹐中国深圳一间卖烟的店架。摄:林振东/端传媒
2018年9月11日﹐中国深圳一间卖烟的店架。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8月10日﹐中国云南,烟农将烟草挂进烤房中烤烟。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8月10日﹐中国云南,烟农将烟草挂进烤房中烤烟。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8月12日﹐中国云南昆明,南屏步行街的年轻人们正在抽烟。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8月12日﹐中国云南昆明,南屏步行街的年轻人们正在抽烟。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8月13日﹐中国云南昆明高铁站外的吸烟区, 烟灰缸内堆满烟头。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8月13日﹐中国云南昆明高铁站外的吸烟区, 烟灰缸内堆满烟头。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8月11日﹐中国云南,烟农们将烤干后的烟叶取下。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8月11日﹐中国云南,烟农们将烤干后的烟叶取下。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8月12日﹐中国云南山区中一个烟草种植区,烟草工场的工人们午餐后躺在地上午睡。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8月12日﹐中国云南山区中一个烟草种植区,烟草工场的工人们午餐后躺在地上午睡。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8月29日,中国北京西站高铁月台,一名乘客登上开往河北的高铁前,抽最后一口烟。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8月29日,中国北京西站高铁月台,一名乘客登上开往河北的高铁前,抽最后一口烟。摄:林振东/端传媒

【人物组】优异 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10月7日,同志配偶居住权案案主李亦豪在家中﹐忆起因抑郁自杀身亡的丈夫吴翰林。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10月7日,同志配偶居住权案案主李亦豪在家中﹐忆起因抑郁自杀身亡的丈夫吴翰林。摄:林振东/端传媒

【自然与环境组】优异 陈焯煇/端传媒

2023年4月2日,高雄,台湾南部地区降雨不如理想,一群鸟飞过一个干旱了的池塘。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3年4月2日,高雄,台湾南部地区降雨不如理想,一群鸟飞过一个干旱了的池塘。摄:陈焯煇/端传媒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 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2024台湾新闻摄影大赛 端传媒夺六奖

By: 陈焯煇
28 May 2024 at 07:00

端传媒摄影组

2023年7月30日,台北,跨性别女性小宇。22 岁的台湾大学生小宇,在步入成年的那一刻起,独自在心里做了个重要决定:成为一名跨性别女性,也就是从男性变成女性。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3年7月30日,台北,跨性别女性小宇。22 岁的台湾大学生小宇,在步入成年的那一刻起,独自在心里做了个重要决定:成为一名跨性别女性,也就是从男性变成女性。摄:陈焯煇/端传媒

台湾新闻摄影协会“2024台湾新闻摄影大赛”公布得奖名单,端传媒获得六个奖项。

端传媒摄影记者林振东凭一辑中国烟草的“囚徒”的图片故事获得系列照片冠军。该系列以影像纪录整个烟草生产链条上最脆弱的烟农,吸烟流行并未惠及他们,一张张在艰苦沉闷劳作中的沧桑脸容,配合烟民的吞云吐雾,共同构建中国烟草行业的现实。

端传媒摄影记者陈焯煇凭一辑台湾原住民拳击青年的图片故事,获得系列照片季军,亦凭一名年轻跨性别人士的肖像,夺得肖像类冠军,同时凭一名经历台湾白色恐怖时期的人物肖像,获肖像类优选奖。另外,他于高雄拍摄缺雨而干旱的池塘,获自然环境与科技类优选奖。

此外,端传媒摄影记者黎家威则获网路影音新闻类季军,影片拍摄一名香港严重智障儿与母亲的日常,展示他们所面对的生活困境和母子间的感情 。

本届台湾新闻摄影大奖由五位评审评选,包括:影像工作者连慧玲、资深影像工作者黄子明、电影及纪录片导演黄建亮、岭东科技大学视觉传达系助理教授吴政璋、成功大学艺术研究所教授王雅伦。

【系列照片冠军】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8月11日﹐中国云南山区中一个烟草种植区,一位年轻的女工人正在采收烟叶。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8月11日﹐中国云南山区中一个烟草种植区,一位年轻的女工人正在采收烟叶。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8月10日﹐中国云南山区中,烟农郭建在烟叶工场打工一整天后,与工人们一起抽烟休息。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8月10日﹐中国云南山区中,烟农郭建在烟叶工场打工一整天后,与工人们一起抽烟休息。摄:林振东/端传媒
2017年12月6日,深圳城中村一个猪肉档档贩正在抽烟。摄:林振东/端传媒
2017年12月6日,深圳城中村一个猪肉档档贩正在抽烟。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8月11日﹐中国云南山区中一个烟草种植区,工人们将烤干后的烟叶包扎,之后卖到烟商。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8月11日﹐中国云南山区中一个烟草种植区,工人们将烤干后的烟叶包扎,之后卖到烟商。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8月11日﹐中国云南山区中一个烟草种植区,工人们采收烟叶后运去烤烟工场。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8月11日﹐中国云南山区中一个烟草种植区,工人们采收烟叶后运去烤烟工场。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8月13日﹐中国云南昆明高铁站外的吸烟区, 烟灰缸内堆满烟头。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8月13日﹐中国云南昆明高铁站外的吸烟区, 烟灰缸内堆满烟头。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8月12日﹐中国云南昆明,南屏步行街的年轻人们正在抽烟。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8月12日﹐中国云南昆明,南屏步行街的年轻人们正在抽烟。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8月12日﹐中国云南山区中一个烟草种植区,烟草工场的工人们午餐后躺在地上午睡。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3年8月12日﹐中国云南山区中一个烟草种植区,烟草工场的工人们午餐后躺在地上午睡。摄:林振东/端传媒

【系列照片季军】陈焯煇/端传媒

2022年9月10日,新北南靖部落,原住民孩子与部落内的狗。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2年9月10日,新北南靖部落,原住民孩子与部落内的狗。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3年4月23日,新竹,全中运期间,一名原住民拳击选手准备上台比赛。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3年4月23日,新竹,全中运期间,一名原住民拳击选手准备上台比赛。摄:陈焯煇/端传媒
新北南靖部落。摄:陈焯煇/端传媒
新北南靖部落。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2年6月20日,新北,原住民拳击选手在对打练习。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2年6月20日,新北,原住民拳击选手在对打练习。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2年7月16日,新北,两名原住民孩子在家内弹唱。
2022年7月16日,新北,两名原住民孩子在家内弹唱。
2022年8月27日,新北南靖部落,孩子在丰年祭期间牵手跳舞。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2年8月27日,新北南靖部落,孩子在丰年祭期间牵手跳舞。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2年6月22日,新北,原住民拳击选手在练习时汗流夹背。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2年6月22日,新北,原住民拳击选手在练习时汗流夹背。摄:陈焯煇/端传媒
新北南靖部落。摄:陈焯煇/端传媒
新北南靖部落。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2年6月20日,新北,一名原住民青年与其拳击教练相拥。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2年6月20日,新北,一名原住民青年与其拳击教练相拥。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2年6月8日,新北,原住民拳击选手练习后躺在地上休息。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2年6月8日,新北,原住民拳击选手练习后躺在地上休息。摄:陈焯煇/端传媒

【肖像类优选】陈焯煇/端传媒

2023年4月14日,景美人权园区,陈钦生在曾囚困他的牢狱内。 陈钦生绰号“生哥”,是一位出身马来西亚霹雳州怡保的台湾白色恐怖时期政治受难者,出狱后积极从事人权运动与人权教育至今。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3年4月14日,景美人权园区,陈钦生在曾囚困他的牢狱内。 陈钦生绰号“生哥”,是一位出身马来西亚霹雳州怡保的台湾白色恐怖时期政治受难者,出狱后积极从事人权运动与人权教育至今。摄:陈焯煇/端传媒

【自然环境与科技类优选】陈焯煇/端传媒

2023年4月2日,高雄,台湾南部地区降雨不如理想,一群鸟飞过一个干旱了的池塘。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3年4月2日,高雄,台湾南部地区降雨不如理想,一群鸟飞过一个干旱了的池塘。摄:陈焯煇/端传媒

【网路影音新闻类季军】黎家威/端传媒

支持华语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限时特惠,畅读会员月付9折| 畅读会员年付8折|尊享会员7折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 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