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Today — 29 October 2025Main stream

36氪|eSIM刚上线就恶评如潮,运营商是该多用点心了?

29 October 2025 at 06:20

img

「国行」eSIM比实体SIM体验差多了。

来源|雷科技(ID:leitech)

封面来源**|**企业官方

2025年10月22日,采用全eSIM方案的iPhoneAir国行版本正式发售。与之一同到来的还有国内三大运营商的eSIM服务,在标准发布近9年后,中国用户终于用上了「与时俱进」的eSIM。

但从现状来看,国行iPhoneAir用户的eSIM体验,似乎和大家设想中的样子有些许不同。

img

尽管取消了卡槽,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告别营业厅。就现阶段而言,eSIM的开通必须回到号码归属地的线下网点;人证验证、身份核查、配置文件下发,每一步都要在营业厅工作人员的操作下完成。而当eSIM需要换机或者eSIM服务遇到异常时,还得回到营业厅再走一遍流程。要知道现在实体SIM卡都可以上门配送、手机激活了,涉及eSIM的业务反而需要亲自跑一趟营业厅,这样的结果实在令人难以接受。

eSIM在国内的使用方式也比人们想象的更「克制」。以国行iPhoneAir为例:更换设备时,国内eSIM用户无法像海外用户那样一键转移,必须再跑一次营业厅;部分小红书用户更是反映自己的eSIM「无缘无故失效」,刚用两天就得回营业厅。

「国行」eSIM体验极差,只怪运营商不用心?

我知道肯定有人会认为国内这烦琐的eSIM开通、转移流程是为了响应「断卡行动」,也就是为了避免不法分子以低廉成本交易SIM卡。但早在iPhoneAir发布之前,国内用户就用上了「国行」eSIM,而那些国行eSIM可没有现在的eSIM这么麻烦。

img

早在2018年,国内运营商就为AppleWatch蜂窝版等智能手表提供了一号多终端的eSIM服务。尽管一号多终端和iPhoneAir的eSIM模式有所差异,但早在当时,运营商就已经找到了一套基于在线发卡模式的在线人证校验流程,只要在入网设备上完成简单的「摇头晃脑」操作,就可以直接给对应的设备入网。

事实上,国内实体SIM卡的激活方式用的也是同一套方案:实体SIM卡在办理时要留下个人信息,签收后用在线人证验证来确认本人激活。只可惜,这套流程并未用在eSIM上。

img

相比之下,国行iPhoneAir在海外使用eSIM的流程就简单得多了:打开设置,找到添加eSIM的界面,扫描海外运营商提供的eSIM二维码,卡片就自动下发到手机或平板里,之后只要将蜂窝数据切换到eSIM,下载、激活的流程就完成了。

以小雷年初、年中参与海外报道时的体验为例,从连上机场Wi-Fi到eSIM激活,整个流程不超过3分钟。如果使用的是海外版手机,更是可以在国内出发前就买好当地的eSIM,落地就能用,不再需要开通漫游流量或手忙脚乱地插拔SIM卡。

CDT 档案卡
标题:36氪|eSIM刚上线就恶评如潮,运营商是该多用点心了?
作者:36氪
发表日期:2025.10.28
来源:微信公众号“36氪”
主题归类:esim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也正因体验过「正常」的eSIM是怎样的,小雷才会对现在的「国行」eSIM如此不满。不过话又说回来,尽管小雷对当前国内eSIM的情况颇有怨言,但小雷对国内eSIM的发展仍有信心。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的「国行」eSIM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从手机行业的发展来讲,eSIM仍旧是大势所趋。

01

「国行」eSIM卡

未来的体验会好起来吗?

在雷科技看来,国行eSIM之所以让人觉得麻烦,并不是技术本身不成熟,而是它落地的流程仍然沿用了「实体卡时代」的管理方式。

实体SIM卡时代,号码和身份的绑定依靠的是那张薄薄的、可以随时「流通」的SIM卡——它既是通信凭证,也是风控环节的最后一道物理锁。eSIM时代,号码成为数字配置文件,可以被复制、导出、转移,国内运营商需要确保它不会在不受控的情况下流通,于是只能把开通、迁移和恢复都收回到线下。

img

这也是开通eSIM要回到号码归属地营业厅,换手机不能直接在手机上完成迁移,遇到配置异常同样要再跑一趟的原因——不是技术做不到,而是运营商的体系不敢一下子全部放开。实体SIM卡「流通」还需要一个物理载体,但eSIM只要一张图片就行,「流通风险」极高。

也正因如此,eSIM的开通、转移通过线下方式完成重新确认。

但并不是所有流程都必须如此。雷科技认为,eSIM的开户、激活和转移,其实可以复用实体SIM卡生命周期中已经非常成熟的「线上实名+生物识别」体系。上文提到,运营商已经能做到实体SIM卡上门配送、快递签收后手机端激活,这说明「在线完成身份确认」并不是什么难题,只是还没有被完整移植到eSIM上。随着运营商内部系统的统一,eSIM的开通和转移很有可能转为线上操作。

真正短期内难以摆脱线下的,是涉及号码冻结、补卡、过户和风险排查的环节,这些决定号码归属和责任边界,必须由人工最终确认。但在雷科技看来,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eSIM的使用门槛必然会一步步放松,最终也一定会和海外eSIM服务的便利性看齐。

02

eSIM终将重构

「手机号」的逻辑

退一步讲,虽然目前的eSIM体验仍显笨拙,但国内手机品牌已经展现出对eSIM的兴趣,不少品牌也宣布将在11月推出eSIM手机。可以肯定的是,eSIM将成为未来通信形态中不可逆转的一环,而eSIM技术的流行,也意味着越来越多并不具备插卡条件的设备将有机会长期在线,这在混合AI时代尤为重要。

img

而入网方式的变化,也将从行业的角度重构传统的通信服务。举个例子,当前的通信以「号码」为单位,但仍离不开绑定的SIM卡载体。在eSIM时代,「套餐」可以脱离实体SIM卡的限制,让号码在不同的硬件之间自由「转移」,未来甚至就像「登录账号」一样激活已经内置的eSIM,直接使用自己的套餐。

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的eSIM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但作为「先驱者」,iPhoneAir将eSIM当前遇到的问题,统统暴露在消费者和运营商面前,同时也给运营商指出了解决问题的路。等到开通、转移真正在线化的那一天,eS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