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华为的新形态手机 Pura X ,要让小折叠撕下「美丽小废物」的标签

By: 周奕旨
20 March 2025 at 18:30

如果在手机厂商中说起探索,那么华为一定是避不开的名字,无论是每年超过收入百分之二十的研发投入,还是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技术创新,都印证了华为对探索的执着。

随着一段引人注目的宣传短片发布,片中众人齐心协力推动泳池边界,人们的视线再次来到这家擅长「探索」的公司身上。

与之一起进入视野的,还有在上一代推出伸缩主摄,探索移动影像新形态的 Pura 产品线。

在众说纷纭的期待下,华为正式召开 Pura 先锋盛典,推出了属于 Pura 产品线的新角色——「阔折叠」Pura X。

不寻常的「阔折叠」,是新物种吗?

与这两年着重发力的大折叠不同,Pura Fold X 是一台拥有新形态的小型折叠手机,新形态的亮点,在于这台小型折叠手机的比例,有点意思。

Pura X 配备了一块 6.3 英寸柔性 OLED 内屏,激发亮度高达 2500 nit,支持 HDR Vivid 高动态显示,呈现更丰富的光影细节与色彩表现。

同时,屏幕支持 1-120Hz 自适应刷新率,根据场景智能调节,兼顾流畅与省电体验,并搭载 1440Hz PWM 调光,有效减少屏幕频闪,提供更护眼的视觉体验。

这块内屏展开后的比例为 16:10,与前期宣传片末尾的文字相呼应。

相比以往小折叠更趋近 21:9 的细长比例,Pura X 在展开后显得更宽,视觉体验更接近日常使用的直板手机。

16:10 这一比例的选择恰到好处,既保留了更宽广的视野,又兼顾了多场景适配。

在日常使用中,16:9 是电影、电视剧、短视频平台的主流比例,也是手机原生视频拍摄的标准格式,因此在横屏模式下,Pura X 能提供更出色的沉浸感。

据华为官方数据显示,观看 16:9 视频时,Pura X 的可视画面相比传统小折叠提升 40%,而在欣赏 4:3 比例的图片时,显示面积提升 60%,带来更完整、宽阔的视觉体验。

此外,Pura X 还配备了一块 1:1 比例的 3.5 英寸 OLED 外屏,同样支持 1-120Hz 自适应刷新率与 1440Hz PWM 调光,在护眼与显示效果上达到了旗舰水准。

3.5 英寸,是智能手机初期的主流尺寸,而且还是 1:1 这样的特殊比例,在普遍习惯大屏幕的今天,小屏交互体验如何,很重要。

为了这块外屏,华为为 Pura X 打造了一整套基于外屏的卡片式交互。

在折叠状态下,这块外屏可满足轻度日常使用需求,无需展开主屏即可轻松回复消息、查看信息,单手操作更加便捷,同时还针对地图、航班等出行信息提供了优化,使外屏上的信息一目了然,提升交互效率。

同时,华为还给 Pura X 的外屏上方配备了听筒,在通话状态下,不需要打开折叠屏,就可以顺利完成对话,打造全方位的折叠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依旧延续了对折叠屏影像体验的高标准追求。

尽管 Pura X 是一款尺寸较小的折叠产品,但在影像系统上几乎没有妥协。

Pura X 搭载四摄影像系统,其中三颗光学摄像头实现从超广角到长焦的完整覆盖,提供丰富的拍摄视角,充分满足用户的多场景影像需求。

而剩余的一颗,是前段时间首发于 Mate 70 Pro+ 上的红枫原色摄像头,通过多光谱捕捉,精准还原白平衡。

华为 Pura X 搭载 4720mAh 的高硅负极电池,支持 66W 有线快充,40W 无线快充。

Pura X 终于揭开了自己的面纱,出现在我们面前。

但比起 Pura X 本身,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余承东在发布会开场时高调宣布:这是一台「新物种」。

新物种,是什么?

一直以来,折叠屏市场只有两种形态,在过去几年的折叠屏探索中,大折叠已经逐渐摆脱了噱头大于实用的质疑,在办公、观影等场景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相比之下,小折叠始终游离于时尚市场,因轻巧便携而受欢迎,却难以兼顾外观与功能,深陷「美丽小废物」的困境。

当然,业界并非没有尝试突破这一限制,我们看到不少小折叠在外屏形态上做文章,尝试方形、圆形、长条等不同设计,试图通过外屏,为小折叠找到一条新的路子。

但在整体使用逻辑上仍然遵循传统直板手机的模式——竖向展开,回归直板形态。

这是行业默认的思路,直到华为打破了它。

华为的突破口,来自于两件事,第一件,是屏幕比例。

大屏的需求始终存在,iPad mini 产品线的延续便是佐证,但这种需求在小折叠领域一直未被激发。

而 Pura X 通过调整屏幕比例与尺寸,终于将小型折叠手机的内屏做到真正具备可用性和实用性,使小折叠不再只是「好看但不够好用」,而是成为折叠屏形态进化中的新可能。

有人说,这听起来很简单,为什么现在才有人做?

这一切的答案,指向了鸿蒙。

鸿蒙 5 正式版,是华为定义新物种的底气

与折叠两个字一起出现的,除了厚薄、铰链以外,最多的是系统,一个折叠屏好不好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系统怎么样。

回溯至去年年底,华为为 Mate 70 系列 准备了 两个不同版本的系统——一款是兼容 Android 的鸿蒙 4.3,另一款则是原生鸿蒙 5 公测版,为全面转向鸿蒙生态奠定了基础。

经过小半年的打磨,鸿蒙 5 终于结束了阶段性的修行,正式版随 Pura X 正式登场。

在当下的操作系统竞争中,AI 已成为重头戏,作为鸿蒙 AI 入口,全新小艺率先亮相。

华为宣称,小艺历经超过 100 个场景、百万小时的对话训练,具备更精准的情绪感知能力,能够理解语气变化,与用户进行更自然、更富有情感的交流。

同时,全新视觉交互设计让小艺的动态表现更具「呼吸感」,进一步拉近人与 AI 之间的距离。

小艺帮接功能的加入,让 AI 助手不仅能听懂你,还能代替你。

当用户不便接听电话时,小艺可以自动接通外卖、快递等重要来电,并记录详细信息,确保重要通知不遗漏。

不仅如此,小艺还能智能读取用户行程,提前提醒缓存视频或小说,为旅途增添乐趣。

同时,它还可智能整理相册,根据行程、地点等信息,自动生成回忆视频,并匹配合适的音乐与文案,让珍贵瞬间以更生动的方式呈现。

这一切的背后,是盘古大模型与 DeepSeek 双模型的深度协同,在晟腾 AI 云服务 强大算力的支撑下,实现更高效、更精准的智能交互,让 AI 进一步融入用户生活。

语音助手,再次向个人助理迈出一步。

据华为官方数据,鸿蒙 5 正式版在整机性能上实现 40% 的提升,同时,安全能力进一步加强,自发布以来,已成功拦截 28 亿次不合理权限索取,有效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

此外,让信息触达更加高效的实况窗功能使用率提升了三倍,这个功能无需启动应用,即可实时提醒行程动态或重要信息变化,让用户随时掌握关键通知。

同时,Pura X 还首发搭载 AI 人像精修功能,借助人工智能的强大计算能力,智能识别光线环境,提供多种专业级打光效果,精准塑造轮廓与质感,让每一张人像照片都呈现出更自然、立体的光影层次,为人像拍摄带来更专业的优化体验。

在发布会上,华为邀请了一些鸿蒙应用开发者,分享原生鸿蒙应用与鸿蒙 5 正式版系统的互动,展现了鸿蒙 5 正式版的跨应用协同 AI 能力。

截至 2025 年 3 月,鸿蒙已收获用户反馈的优化建议 400 多万条,完成系统更新迭代 30 多个版本,新增超过 150 项功能特性。

如今,已有 2 万多个鸿蒙应用及元服务上架,微信、抖音、支付宝等 20 多个APP下载量超过 200 万次,稳居全球第三大移动操作系统。

在超 10 亿台终端的庞大基数支撑下,华为正向 10 万个原生应用与元应用的目标迈进,加速构建更为繁荣的鸿蒙生态。

随着 Pura X 与鸿蒙 5 正式版的推出,余承东也正式宣布:

华为终端正全面进入鸿蒙时代。

鸿蒙 5 正式版的更新,是华为在生态上再进一步,也是华为敢用 Pura X 定义一个新物种的底气所在。

过去,应用生态仍以直板手机为主,面对适配非传统比例的高昂成本,厂商只能望而却步,所以主流厂商通常采用硬件适配软件的方式,比如通过定制特定屏幕形态来兼容现有软件生态,来打造小折叠。

而华为则反其道而行之,利找到了一条新思路。

鸿蒙 5 具备极高的灵活性,能够完全按照华为的意志适配不同设备形态:在直板手机上,它是直板生态;在折叠屏上,它能自适应折叠形态;在三折设备上,它也能完美匹配多段折叠体验。

以鸿蒙系统为核心,华为实现了软件生态对不同硬件形态的自适应,彻底打破设备形态的固有边界。

这,才是华为敢于探索业内少有人涉足的领域,实现「用软件定义硬件」的真正底气。

从 Pura X 开始,华为不再只是硬件厂商,而是正式迈入完整自研的智能生态时代,为移动终端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手机与鸿蒙 5 正式版发布后,余承东还预告了电脑的存在,鸿蒙电脑,将于 5 月与大家见面。

早在去年九月,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便公开表示,由于 Windows PC 的供货停止,华为计划推出搭载鸿蒙操作系统的电脑。

时间来到现在,微软 Windows 操作系统的许可证即将到期,而鸿蒙操作系统的发布,也恰逢其时。

在此之前,华为已率先推出 预装 Linux 第三方系统的 HUAWEI MateBook D16,并相比 Windows 版本降低了 300 元,为鸿蒙 PC 生态的落地进行前期铺垫。

根据调研机构 Canalys 的数据显示,2024 年华为台式机与笔记本在中国(大陆)市场出货量达到 430 万台,以 11% 的市场份额位居国内 PC 市场第二,仅次于市场份额 35% 的联想。

华为首款正式搭载鸿蒙操作系统的电脑,又将带来怎样的突破和惊喜?

5 月,我们拭目以待。

搭载鸿蒙 5 正式版的 Pura X 提供月影灰、零度白、幻夜黑三种经典配色,同时还推出了两款采用素皮拼接设计的典藏版,在质感与设计上更具独特风格。

根据不同配置,Pura X 的售价分别为:

  • 12GB + 256GB:7499
  • 12GB + 512GB:7999

Pura X 典藏版的售价为:

  • 16GB + 512GB:8999
  • 16GB + 1TB:9999

以上两个版本都将于 3 月 20 日 18:08 开始预售,3 月 30 日 10:08 正式发售。

发布会的落幕,是新旅程的起点。

无论是折叠屏的新形态,还是登台的鸿蒙 5 正式版,都在讲述一个清晰的主题——从现在开始,华为将摆脱以往的任何辅助,以完全独立的姿态,正式成为第三个拥有完全自主操作系统的移动终端厂商,而这个年轻的系统,将拥有更强的后劲与潜力。

这份 「纯粹」,倒也与发布会 Pura 的命名理念相呼应。

当然,产品行不行,最终还是要落到实际体验上,Pura X 好用吗?鸿蒙 5 正式版的实际体验如何?还有什么发布会上没有提及的惊喜吗?

爱范儿将准备一系列的体验与评测,一一为你解答。

让我有个美满旅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折叠 iPhone 要来了,起售一万五,内屏无折痕

By: 周奕旨
7 March 2025 at 19:22

2019 年初,三星率先推出折叠屏 Galaxy Fold,开创了一个新的智能手机形态,仅仅四天后的 MWC 2019 大会上,华为也推出了初代折叠屏手机 Mate X,而苹果却迟迟没有动作。

转眼 6 年过去,同样是在开春,我们又听到了不少折叠屏的消息——MWC 2025 大会上出现了传音 Infinix 的竖向三折叠,还有爆料称,华为可能会在三月推出一款 3:2 比例、内屏 6.3 英寸的「新形态」折叠屏手机,搭载原生鸿蒙系统,这让折叠屏手机的讨论又热了起来。

那么,已经传闻许久的折叠屏 iPhone 呢?或许离我们不远了。

近日,天风证券分析师郭明錤在他的 X 推文爆料称,苹果的折叠屏 iPhone 项目已经提速,大尺寸的折叠屏手机或许将在明年与我们见面,售价或在 2000 美元以上(约合人民币 15000 元),是定位最高阶的 iPhone。

折叠屏 iPhone,无折痕是关键

据爆料称,折叠屏 iPhone 将采用左右折的 book style 设计,这是目前主流的折叠屏手机形态,手机屏幕左右展开,从 5.5 英寸屏幕变成 7.8 英寸屏幕。

折叠 iPhone 的折叠厚度大约在 9 毫米到 9.5 毫米之间,展开后能保持在 4.5 毫米至 4.8 毫米,这个数据比目前三星最新的折叠屏 Galaxy Z Fold 6 更薄,大约介于 OPPO 新推出的 Find N5 与华为 Mate X6 之间,可能与小米 Mix Fold 4 差不多。

折叠屏,讨论最多的就是「折痕」。

尽管实际体验下来,成熟的折叠屏手机屏幕折痕都不太影响日常体验,但对于美学自成一派的苹果而言,「折痕」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有多个信源的爆料称,苹果正在研发「无折痕」的折叠屏手机,而且有一大一小两个方案,内部代号为 V68——这是苹果常用的开发模式,初代 iPhone 就有全触屏和轮盘操作两个原型机版本。

彭博社记者 Gurman 曾爆料称,苹果内部正在研发折叠 iPad 的原型机,这款折叠 iPad 的最大特征是没有折痕。

爱范儿也从苹果的专利中,找到了一些关于「无折痕」技术的端倪。去年年底,美国专利商标局正式授予苹果一项与可折叠显示设备相关的专利,在这份专利文件中,详细描述过苹果的铰链设计:

这一套连杆结构由薄片材料制成,其中包括了指状物和月形槽,在设备的折叠期间,容纳销可以沿着月形槽滑动,从而确保相邻的链接件绕旋转轴相对于彼此旋转。

在另一份专利文件中,苹果描述了配合铰链实现无折痕的关键技术:

为了解决铰链本身的坑洼,以及数次折叠后折痕不可逆的问题,苹果专门为柔性屏和铰链的缝隙里,设计了一种用来填充的聚合物。聚合物可以放置在凹槽和缝隙里,把屏幕上能看见与能摸到的凹凸填满,以此来达到无折痕的效果。就很像在毛玻璃上倒了一盆水,坑洼被水填满后,毛玻璃的表面变光滑,磨砂质感也变成了透明玻璃。

虽然专利中没有说明聚合物的具体材质,但还是列举了一些备选,例如用玻璃条或玻璃珠等硬化结构这些质地较硬的材料,覆盖在比较薄、或者不平整的地方,以此来硬化部分柔软的屏幕。

用较硬的材质来填充有两个显而易见的优势,一是提高了屏幕的平整度,二是提升了柔性屏的强度,特别是在打游戏和用手写笔时,屏幕能有更好的支撑。更重要的是,加固之后柔性屏也能通过铰链平顺折叠,而且因为多了一层硬化的防护,折叠后对屏幕的包裹性以及稳定性都有提升。

两者合一,为折叠 iPhone 的折痕消失提供了可能,但专利描述很美好,量产落地能否达成理想效果,还需要等待时间的验证。

折叠设备机身结构复杂,对于设备尺寸的控制至关重要,这意味着折叠屏 iPhone 不仅要薄,还得足够轻。

郭明錤称,折叠 iPhone 将采用不锈钢和钛合金复合材料的铰链,并采用钛合金中框,这种材质已经在近两代 iPhone 上得到验证,为折叠形态提供更稳固的支撑。除此之外,传闻在今年发布的超薄 iPhone 上的高密度电池技术,也会用在折叠屏 iPhone 上。

为了轻薄,折叠屏 iPhone 还有可能做出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重新采用指纹解锁的方案。

折叠屏手机意味着两种使用形态:合上与展开,用户在不同状态下都可能需要解锁。那么,Face ID 应该如何布局?难道要在内外屏各开一个灵动岛?这显然不太现实。

行业常见的解决方案,是给手机侧面配上一个指纹识别模块,这套方案在 iPad 产品线上已经启用多年。如今,我们可能会在 iPhone 上再次用上 Touch ID。

新形态 iPhone,也是 AI 时代的 iPhone

折叠屏的 iPhone 到底有什么用?我们还是得先从这块屏幕上找答案。

折叠 iPhone 展开后为 7.8 英寸,已经相当接近 8 英寸——这也是 iPad mini 所在的尺寸区间。

iPad mini 是后乔布斯时代,苹果最具争议的产品之一,乔布斯执掌苹果时,曾对 7 英寸的小尺寸平板电脑嗤之以鼻,但后来 iPad mini 的巨大成功,又让「小尺寸」的 iPad 站稳了脚跟。

时至今日,直板手机的屏幕已经扩展至 7 英寸,而折叠屏手机在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后,基本上也达成了共识——8 英寸,就是折叠屏手机的甜蜜点。

问题是,在这个尺寸上,苹果已经有 iPad mini 了,折叠屏的 iPhone 又有何用武之地?

AI 手机,可能是最终的答案。

郭明錤的爆料称,苹果将折叠屏 iPhone 定义为「真正的 AI 手机,具备多模态和跨 app 的能力」。

迟迟没有上市的 Apple 智能,已经让我们瞥见苹果在跨 app 执行上的可能性,而通过 AI agent 进行多任务多窗口的交互,则很有可能是 AI 时代全新的交互方式。

近日火遍全网的 manus,就是一边看 AI 执行,一边预览输出结果的图形界面,而这样的范式,显然在展开的大屏上操作,才能获得最高的效率。

试着想象一下,在折叠 iPhone 展开的大屏上,让 Siri 规划一趟旅游行程,可能就是一边看着 AI 进行实时的行程规划,一边看实时输出的旅游攻略。要是都挤在长条形的屏幕上,操作起来多少会有些蹩脚。

显然,关于折叠屏 iPhone 的产品规格,苹果也仍在不断地调试当中,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看到诸多爆料的原因。但对于急着在 AI 时代迎头赶上的苹果而言,可以纠结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有消息称,苹果预计在今年二季度敲定折叠 iPhone 的最终规格,并于下半年正式启动项目,目标在 2026 年第四季度实现量产。而且,初代折叠 iPhone 的量产可能会是地狱难度。

最快,我们会在 2026 年底看到这款折叠 iPhone,但真正要能买到,可能得等到 2027 年。

最后一个问题是,折叠 iPhone 真的就是 AI 手机的版本答案吗?

我看未必。

事实上,折叠屏手机的销量一直不见起色。2023 年,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出货量约 700 万台,不足 2.89 亿部的智能手机出货总量一个零头,市场份额只有 2%。

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数据显示,2024 年第三季度折叠屏智能手机的显示屏出货量首次同比下降,预计 2025 年仍将持续下滑。折叠屏手机的市场似乎已经触及天花板,增速放缓而且后劲不足。

市场颓势之下,是一个疑虑:折叠屏手机到底能做什么?

折叠屏手机的诞生,承载着一个美妙的愿景——只需要带一台设备,就能兼顾手机、平板和 PC 的需求,大多数折叠屏手机的宣传片里也是这么描绘的。

但真正能改变大众认知的产品还没有出现。

时间流转,市场回归理性,消费者的热情也随之降温,折叠屏从炙手可热的「未来手机」,变成了可有可无的「极客玩具」。

市场太需要有爆款出来证明,折叠屏手机是颠覆的新物种。

售价一万五的折叠屏 iPhone 能成为爆款吗?

这个价格,真的一点儿不便宜——足以把 iPhone、iPad 和 Mac 收入囊中。

卖得越贵,期望越大,苹果悍然入局,「真正的 AI 手机」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吗?

我是真的拭目以待。

让我有个美满旅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在这个「变态」产品展,「三折叠」笔记本比 DeepSeek 更火

By: 肖凡博
5 March 2025 at 17:30

这两天,小米靠着一颗镜头,又双叒叕出了圈。

这颗可以吸附在小米 15 背板上的外置定焦镜头,拥有 M43 传感器,35mm 焦段,以及 F1.4 光圈。依靠光信号传输,使得它能以 10Gb/s 的传输速度,将照片无损传到手机上。

许多博主上手评测后,都表示这种硬件和物理层面上的提升,让手机真的能和传统相机一较高低,虽说它在强光环境下还是会过曝,不过作为实验产品,外接镜头,或许会成为手机影像进化的全新思路。

小米模块光学技术也正在巴塞罗那的 MWC(世界移动大会)展会上亮相,而类似这种新奇、好玩的科技新物种,在这届 MWC 上,还有很多。

▲ 图片来自:Google

这回,爱范儿也来到了 MWC 2025 的现场,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展会上那些奇葩,且有趣的产品。

一些老又新的补能方式

MWC 上的产品非常多,从移动硬件,到软件 AI,大部分厂商都会把引以为豪的阶段性成果带到展会上,秀秀肌肉。

▲ 图片来自:Google

其中有些已经走入我们的生活,比如小米把上周刚发布的 SU7 Ultra 开到了站台上;有些还是概念产品,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才跟我们见面;有些则会成为绝版,见的这第一面,也是最后一面。

能够入选这次「新奇榜单」的产品,一般都满足几个条件:

  • 不一定有用,但一定要新;
  • 消费市场里几乎看不到,甚至从未出现过;
  • 可以让人挠头,但脑洞一定得大开。

太阳能大家都不陌生,毕竟以前出现过「太阳能+充电宝」「太阳能+电子表」的组合,本次 MWC 上「太阳能+」的概念更进一步,走到了手机上。

你没看错,现在给你的手机晒晒太阳就能充电,Infinix 在 MWC 上展示了一款集成太阳能电池板的手机,也就是手机背面的银色背板。

▲ 图片来自:CNET

官方称,这块背板上的太阳能电池,采用新技术钙钛矿材质,效率比传统太阳能板高 30%,成本却只用 1/20。最关键的是,在效率提升的同时,还能把电池做得很薄,因此也就很适合装在小型移动设备上。

另外,Infinix 称这项技术不仅能集成在手机上,还可以用在手机壳上,不过比较遗憾且有点搞笑的是,太阳能充电功率最高只有 2W。

▲ 图片来自:Google

The Verge 在体验完两种新品后,他们觉得「太阳能外壳似乎是一个不错的折中选择」,不过看到 2W 的功率后,有网友表示:

  • 用它充一下午,不如品牌快充一分钟。
  • 2W?边充电、边发烫、边掉电是吧?

Infinix 这次在 MWC 上的花招几乎都用在手机背板上,他们还带来了旗下第二代变色 E Ink 手机,也就是可以自定义背板图案,在之前的版本中,后面板只有在插入电源时才会变色。现在,Infinix 将使用手机的内部电池供电,并且可以通过多种图案和调色板进行自定义。

▲ 图片来自:YouTube

插个题外话,可能有些朋友对 Infinix 不太熟悉,但换成他们的中文名,应该就会顺耳很多——传音手机,国内的公司,在外海爆火,因其针对非洲用户需求开发独特功能,如调整曝光和美颜算法以适应深肤色用户,支持单台手机双卡、四卡甚至五卡多待功能,部分机型待机时间长达 21 天。

▲ 图片来自:Google

2016 年开始他们在非洲手机市场的份额持续超过 40%,去年仍稳居第一,传音也被称为手机界的「非洲王」。

用上太阳能的不止传音的手机,还有联想的笔记本。他们发布了一款新概念笔记本电脑 Yoga Solar PC,它最大的特点是,将太阳能电池板集成到笔记本电脑的盖子里,可以利用外界任何来源的光补能。

▲ 图片来自:The Verge

Yoga Solar PC 的补能板由 84 块太阳能电池组成,官方称其可以实现超过 24% 的转换率(即捕获的阳光转化为可用电能的程度)。太阳能电池板仅需接受 20 分钟阳光直射,就能吸收并转换足够的太阳能,为设备提供长达一小时的视频播放电力。

▲ 图片来自:The Verge

当然,如果想要在 Solar PC 上获得理论最大的补能,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环境光要够足,二是屏幕背面最好像向日葵一样对准光源,且开合角度不易过大。

联想和传音的思路非常相似,他们除了有一体式的太阳能产品,还做了一个单独的外接套件。像平板保护套一样的独立太阳能板,可以像书一样展开,通过 USB-C 有线连接为设备供电,相当于一个移动太阳能充电宝。

▲ 图片来自:The Verge

联想称这些概念产品是为了「弥合功能与环保意识之间的差距」,当电脑电量低又急用,但找不到电源的时候,太阳能是一个不错的 Plan B。不少网友也比较认同这种救急的方案,不过也有些人表示,他们那里阴晴不定的天气,大概率会让 Yoga Solar PC 没有用武之地。

▲ 图片来自:X

比起让设备自给自足的供电方案,HMD 则是选择搬来救兵——你的下一个无线充电宝,为什么不能是你的耳机?

HMD 在大会上发布了一款 TWS 耳机,硕大的外壳不仅是耳机的补能舱,还是一个无线充电宝,通过 Qi2 为手机反向无线供电。

▲ 图片来自:CNET

光从外观来看,Amped Buds 有点尴尬,作为一款无线耳机,它体积太大;作为一个充电宝,它又不太够用,内置电池只有 1600mAh。以我个人的使用经验来说,10000mAh 的充电宝只够我充满一次电,所以电量更少、还是无线充的 Amped Buds,估计只能充个 10% 以内,等天气再热点儿,不掉电已是万幸。

▲ 图片来自:Google

当然了话说回来,如果只是为耳机本体供电,那 1600mAh 就绰绰有余了。目前这款无线充电宝耳机在海外的售价为 199 欧元(约合人民币 1500 元),不知道你会不会对这个新型耳机/充电宝感兴趣?

一些「变态」产品

提到屏幕,三星一定是那家绕不开的公司,他们似乎一直对新型屏幕有执念。两个月前的 CES 2025 上,三星公布了三款柔性屏产品:

  • 全球首款 18.1 寸可折叠 OLED 笔记本,电脑、平板和外接屏间无缝切换;
  • Slidable Flex Duet 横向卷轴屏平板,能在 8.1 寸「迷你 Pad」和 12.4 寸「标准 Pad」丝滑且缓慢地变形;
  • Slidable Flex Solo 竖向卷轴屏手机,收起 5.1 英寸,展开 6.7 英寸。

仅仅过了两个月,他们又在 MWC 2025 上带来了一整套基于「柔性屏」的概念产品。

我们先来看一台「三折叠」手机,三星这台三折叠和华为 Mate XT 以及传音那台即将公布的 mini 三折叠的 Z 形折叠方式不同,不是一内一外地折,而是 凵 形,两边的屏幕都朝内向中间靠拢。

▲ 图片来自:Android Authority

这款被称为 Asymmetric Flip 的折叠屏有一些小细节:手机带有两个可以向相反方向折叠的铰链;上下屏幕折叠面积并不相等,从视频中看上窄下宽;折叠后手机并不会严丝合缝,而是在中间会露出一小部分屏幕,作为折叠态下的显示屏。

▲ 图片来自:X

虽然形态很新奇,但和已经成熟的、并带有外屏的 Galaxy Z Flip 系列相比,媒体 htcmania 认为「它的实用性仍值得怀疑」。

相比于没啥用的 凵 形三折叠,能折叠的游戏掌机则是从概念上,解决了不少玩家的痛点。游戏掌机已经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大型游戏无法在移动端运行的难题,以及比手机更好的操控体验,但是这仍然是一个折中的方案,尽管掌机已经能让玩家随身携带,不插电游玩,不过硕大的体积只能说它能带出去,并不能称其便携。

三星在 MWC 上展出的一款折叠屏,就专为掌机而生。这台展示机的外观照搬了 Nintendo Switch,设备两边都有拨杆和按键,屏幕的正中央有一条竖向的铰链,可以将其横向对折。

▲ 图片来自:Google News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小细节,由于两边手柄都有操纵杆,所以折叠时肯定不能完全闭合,因为会被突出的杆子挡住,那三星是怎么解决的呢?他们将原先 ABXY 和上下左右键的中间掏空,接着把这八个键变成两个圆环,绕在两侧挖空的周围,按键位置不变,只是形态做了魔改,这样能让游戏机在折叠时完全贴合。

另一个外观有创意、实则老伙计的产品是 Flexible Briefcase。折叠时看上去,它就是一个超薄的金属公文包,展开后会发现其实里面藏着一块 18.1 英寸的柔性 OLED 屏幕。

在 CNET 看来,它在日后最大的作用就是让一些推销员,能随时随地带着一块能为客户展示产品或策划的屏幕,放在会议室或者酒吧桌上,尽量让自己的推销过程更为生动,也有理有据。

▲ 图片来自:Google

不过说到底,Flexible Briefcase 也只是一个「新瓶装旧酒」的产品,本质上和先前的大尺寸折叠屏,没有区别。

相比于这些早期实验产品,三星的另一款新形态折叠屏手机有可能会在今年晚些时候,正式进入全球消费市场,而它的直接目标,则是华为三折叠手机 Mate XT。

▲ 图片来自:Google

Flex G 和 Asymmetric Flip 一样,同属于 凵 形折叠,不同的是 Flex G 是横向折叠,在双折叠逐渐进入发展疲态,从全都要的战略,逐步转向轻薄赛道,三折叠很有可能成为折叠屏的下一个战场。

▲ 图片来自:Google

目前除了尺寸之争,折叠方向或许会细分出更多的赛道,究竟是 Fold Z 会更胜一筹,还是 Fold G 才是版本答案,我们可以一同见证。

三星是玩转折叠屏的典型,但并不是 MWC 上的唯一,比如联想在折叠屏上,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在大会上带来了一款概念机 ThinkBook Flip AI PC,官方宣称这是业界首款外折屏笔记本电脑。

▲ 图片来自:The Verge

ThinkBook Flip 采用 18.1 英寸外折式 OLED 显示屏,可以变身成 13.1 英寸翻盖式笔记本电脑、12.9 英寸平板电脑以及 18.1 英寸竖屏等多种模式。

▲ 图片来自:The Verge

虽然折叠增加了屏幕厚度,但从图片中看起它的两面屏幕都很薄,折叠起来和传统笔记本的厚度相当。外折方案不仅能很好地控制折痕,也可以把折叠处变成触控功能条,切换网页和画面都很方便。

ThinkBook Flip 保留了实体键盘,四舍五入也算得上三折叠。看完了手机、平板、电脑这些常用设备的折叠方案,接下来再来跟大家分享一个以前没见过的折叠产品,看完之后我只想说:「这也能折叠?」

来自 Aurzen 公司的三折屏投影仪 Zip。它可以通过 AirPlay 快速连接到 iPhone,并通过 Miracast、Smart View 或类似设备使用 Wi-Fi Direct 连接到 Android 设备上,而且无需热点。投影时,也和其他产品一样,能自动聚焦并对齐投影平面。

▲ 图片来自:The Verge

The Verge 实测后发现,Zip 不插电时内置电池可以续使用约 80 分钟。它的优点非常明显,机身小巧,折叠后和一台小折叠屏手机的尺寸相当,就是厚了点;投影亮度足够,机身一体性也很强。

不过 Zip 成也折叠败也折叠,为了控制体积,它的扬声器比较糟糕,而且镜头也没有配备保护盖。软件系统方面,需要适配器才能从 Netflix、Prime Video 和 Disney Plus 等服务进行流媒体播放。

▲ 图片来自:The Verge

作为一台随身携带的设备,而且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投影形态尝试,The Verge 还是给了 8 分的高分评价。

一些在有趣和有用间往返的配件

看完了各大厂商在主流产品本体上的尝试,我们最后再来看看他们在配件上的奇思妙想。

如果你很想尝试一些新形态的产品,但又怕技术不成熟,入手后使用场景太单一,那联想的 Magic Bay 说不定就能满足你的需求。

Magic Bay 是联想在 ThinkBook 16P Gen 6 推出的系列磁吸模块化配件,电脑本身还是传统形态,但是加上了配件后,基本上可以做到折叠屏一样的拓展功能。目前 Magic Bay 一共推出了四组套件。

尺寸最小的是 Tiko,和蔚来汽车上的 nomi 类似,是一个可视化的 AI 语音交互机器人,和实用性相比,一个会做可爱表情、有问必答但不管对错的语音助手,提供情绪价值才它是更为直接的作用。

▲ 图片来自:Google

稍大一点的 Tiko Pro 是一块横在主屏上方的迷你条形屏,可以把它当做电脑上的 HUD,屏幕里的卡片能够自定义,放上时间和提醒事项,既不占桌面空间,也非常显眼,像是贴在屏幕上的便签纸。The Verge 则为 Tiko Pro 找到了一个爆款功能:提词器。

▲ 图片来自:Google

另外两个则是卡在屏幕两侧的副屏,小的只有 8 英寸;大的有 13.3 英寸,还是左右各一个,安上双屏套件后,ThinkBook 就成了视野超宽、观感超爽的三连屏。

▲ 图片来自:Google

配件赛道上,有玩屏幕的联想,也有玩镜头的小米和努比亚。如果说小米的磁吸镜头尺寸是「鸟枪」,那真我手机上的这个镜头,完全能称得上「大炮」。

▲ 图片来自:Google

与小米 15 无线传输预览画面、照片的方案不同,真我首款 Ultra 机型则是直接采用物理光学的改装,在 deco 上方装上一枚十倍光学镜头,光线通过镜头直接打在模组正中央的一英寸传感器上,跟无反相机的成像原理一样。安装拆卸的过程也和传统相机镜头类似,通过卡扣而不是磁吸。

▲ 图片来自:Google

在 MWC 上看见的这些脑洞大开的产品,不一定会立马来到你我的身边,它们的象征意义,也远远大于实际价值。但正是这些大胆尝试、不断试错的实验品,才奠定了一个个在未来能开花结果的成熟技术。毕竟如今人手一部的全面屏,在当年的 CES 和 MWC 上,也只是初出茅庐、不被看好的早期产品。

近几年的全球科技电子展,有一个明显的趋势:中国的科技产品在全球的影响力愈发强大,并且已经成为了某些赛道的领跑者。突破形态的三折叠、拍照顶尖的旗舰机、玩法多样的科技配件……从新鲜感到实用性,国产品牌已然成为了所有展会上无法绕开,也十分吸睛的存在。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也会在一线带来最新的报道,如果你还有什么想要了解和体验的新产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OPPO Find N5 首发体验!不展开,也是旗舰!

By: 周奕旨
20 February 2025 at 20:41

在一切开始之前,我们先做一个小挑战。

在这个黑暗的空间中,我们摆放了几台不同的手机,随着屏幕的点亮,给你三秒钟判断:哪台是折叠屏?

这是 OPPO 刚刚推出的新一代折叠屏——OPPO Find N5

做好一部折叠屏,要先做好外屏

眼尖的小伙伴可能发现,刚才的挑战里,我并没有展开 OPPO Find N5,而是只用外屏来对比。

为什么我要藏起折叠屏的终极形态?

回答这个问题,我先抛出一个暴论:最好的折叠屏手机,是让人忘记展开屏幕!

先别急着否定,你们跟着我回忆一下,折叠屏的诡异现状:从折叠屏这个形态出现直到今日,所有厂商和用户,都在疯狂琢磨内屏。

折痕明不明显?铰链丝不丝滑?展开后够不够大?手感怎么样?

不是说这不好,毕竟折叠屏主打的就是展开后的大屏体验,但问题是,我们买的是一部手机。

看看你的屏幕使用时间——微信、抖音、支付,这些占据 80% 使用场景的操作,需要的是能随时单手掌控、轻松打字的手机,而不是需要一台双手捧着的便携平板。

但是在行业和用户注意力的倾斜下,折叠屏的外屏长期被忽视,久而久之就成了附加品,导致折叠屏的整体体验其实并不算好。

最后,我们花大价钱买了一部折叠屏手机,忍受着超出直板机的重量和厚度,牺牲了旗舰影像能力,得到的却是一台合上不好用、展开也不方便的手机。

这就像是你对米其林憧憬已久,好不容易花大价钱去吃一次,本打算大快朵颐,结果份量还没炸酱面上的浇头多,好像是挺新鲜,但刀叉都没捂热,盘子就见底了。

最后还是在米其林门口,买了个麦当劳才填饱肚子。

折叠屏就处在这种尴尬的境地,看起来很高级,体验却两头不讨好,用大屏难受,用外屏更难受。

一台手机,如果占据了日常百分之八十以上使用环节的外屏都不好用,靠那百分之二十的,内屏是救不了使用体验的。

那么,怎么破局?

OPPO 做了两件事儿。

第一件事儿,OPPO 把外屏做好了。

这块 6.62 英寸的屏幕拥有 1140×2616 的分辨率,像素密度为 431 PPI,支持 1-120Hz 自由动态刷新率,全局峰值激发亮度可以达到 1600 nit,完全可以媲美 OPPO 自家 Find X8 Pro 那块分辨率为 1264×2780 的 6.78 英寸的屏幕。

抛开参数,OPPO Find N5 这块外屏给我的实际体验就一个词儿:爽!

为了展示这块外屏的响应速度,我们设计了两个挑战,在高帧率下观察这块外屏的表现。

这次挑战共准备了两个机型,分别是 OPPO Find N5 与对照的 iPhone 15 Pro,由于系统不同,我们专门选择了,动画过渡较少的相册界面。打开同一张图片,来看看他们的表现。

虽然有响应策略等方面的影响,但 OPPO Find N5 的外屏响应速度的确已经非常优秀,完全不输 iPhone 15 Pro,在日常使用中完全不会出现拖拽、不跟手的情况,随时可以响应我的指尖动作,哪怕是换上其他的直屏旗舰,N5 也不落下风。

外屏还有个问题 ,就是误触优化。

由于形态的限制,折叠屏的外屏想要达到直板机水平,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做更细致的优化。

同样在高速相机下,我们用日常的打字速度对这块屏幕进行一个简单的优化测试。

在快速输入的情况下,两部手机都没有出现误触的情况,顺利完成了挑战。屏幕的响应速度、优化水平都到位。

但还有最重要的显示效果,OPPO Find N5 的外屏全局峰值亮度激发可以达到 1600 nit,这个数据已经追上了旗舰级别的直屏机。

将 N5 与其他直屏旗舰手机一起丢到太阳底下观看超宽幅照片,这块外屏的实际显示效果完全不输其他直板旗舰机,没有丝毫露怯。

可是外屏光好用也不行啊,三星的外屏就很不错,但是 Z Fold 6 一合起来就像拿了一块砖。

于是,OPPO 做的第二件事儿——把 Find N5 变薄了。

OPPO Find N5 折叠后的整体厚度只有 8.93 mm,相比之下,华为 Mate 70 Pro+ 与 iPhone 16 Pro Max 的厚度为 8.25 mm,0.7 毫米左右的差距感知已经不算明显,而 229 克的重量也基本与主流旗舰机型齐平。

手握着 OPPO Find N5,除了比传统手机更为细长一些,直角边框带来视觉与手感上的干净利索,配合并不过分的重量,你甚至察觉不到这是一台折叠屏。

这两件事儿一做完,OPPO 的目标就达成了。

什么目标?

做好一部直板机!

奇怪不?明明是折叠屏,我却一直在谈论外屏,但这恰好是核心问题所在——传统折叠屏的逻辑是「为折叠而折叠」,先强调展开形态的价值,再为厚重、折痕等问题辩护;而 OPPO 则认为「直屏体验是核心,折叠是增量价值」,这才真正符合用户对「手机」的底层基础需求。

也就是说,想做出一台优秀的折叠屏,前提是先做出一台出色的直板机。

就像刚刚我吃完米其林回家路上买的麦当劳,汉堡嘛,大家都盯着汉堡中间的肉饼有多厚多香,但 OPPO 觉得要是面包坯子又硬又难嚼,再好的肉也白搭。

这也是为什么塔斯汀能靠汉堡皮获得一部分人青睐的原因。

珠玉在前,内屏开卷

当然,毕竟是折叠屏,我们为这块展开的屏幕可花了不少钱。

所以 OPPO Find N5 的内屏我们还是要讲讲。

从硬性参数上来看,OPPO Find N5 展开后的屏幕为 8.12 英寸,分辨率为 2248×2480,比例为 9.9:9,也就是 1.1:1,1400 nit 的全局亮度,足以在兼顾续航的同时保证日常观感。

再加上 OPPO 在折叠屏的系统优化上一向有口皆碑,无论是开合还是分屏都有优秀的过渡和动画,对误触区域的设置也相当合理。

如果说直屏手机市场已经进入红海,那折叠屏手机还处于一个百家争鸣的状态。

那争的是什么呢?

别再跟我提折痕,那太无聊了,只要从正视角去使用折叠屏,折痕几乎不会影响实际观感。

真正值得争的,是尺寸大小。

作为一个还不算成熟的形态,折叠屏的演进方向远未定型,各家都有自己的理解,而尺寸,正是分歧最集中的地方。

我们将目前各家的折叠屏放在一起进行可视化的对比可以看见,从 4:3.55 到 1.09:1、从 8.03 英寸到 7.93 英寸,各家的尺寸比例虽然差之毫厘,但没有一家是完全相同的,打得好不热闹。

摆在 OPPO 面前的是同样的问题:哪个尺寸比较合适呢?

想要找到答案,也许要跳出形态的限制。

折叠屏虽然年轻,但尺寸概念并不新鲜,在 8 英寸上下的天地里,早有一位祖师爷级的对照标杆——iPad mini

虽然在苦等了三年以后 iPad mini A17 Pro 的推出并没有满足大家的期待,但不得不承认 iPad mini 依旧是这个尺寸中最为成熟、最为好用的设备。

于是,OPPO 选择不再瞎卷,整了最接近 iPad mini 这个黄金标杆的尺寸大小,让折叠屏的展开状态更接近真正成熟的平板形态。

之所以执着于尺寸和比例,从小了讲。是考究谁更能在体验上通过微小的优势取胜:

看视频的黑边是不是会少些?游戏的视野是不是更宽广些?社交平台的信息是不是更丰富些?

往大了看,这场比例之争本质上是在争夺折叠屏形态的话语权——一旦某种尺寸比例脱颖而出,成为行业公认的最佳形态,那它就能像当年 iPhone 定义全面屏、小米 Mix 开创无边框设计那样获得市场认可,并成为未来折叠屏设计的行业标杆。

在使用 OPPO Find N5 的这段时间中,它的内外屏表现,都让我非常满意。

但这并不是一台完美的手机,N5 的机身虽然比其他折叠屏更接近传统旗舰,但依然偏细长,单手使用时拇指只能碰到电源键,调节音量必须调整握持姿势。

同时,还有影像模组的外观设计。

OPPO Find N5 在背部设计上,完全抛弃了 N3 的经典设计,曾被我视作点睛之笔的边缘闪光灯也重新回到了影像 Deco,形成了更规整的对称布局,让背面整体更加简洁、克制。

当然,外观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Find N3 大气独特,Find N5 则精致内敛,你们更喜欢哪种设计?

2019 年,三星与华为几乎同时发布 Galaxy Fold 以及 Mate X,两部折叠屏一内一外,宣告折叠屏元年的到来。

此后的时间里,各家对折叠屏各有想法、都有野心,三星与华为持续发力,在折叠屏领域高歌猛进;

而 OPPO、vivo 与小米也不甘示弱,在这条赛道上尝试各种不同的形态,力图寻找更多可能。

折叠屏从炫技的惊艳到实用的考验,每一次迭代与变化,都是在试图回答一个问题:

它,究竟该是什么样子?

终于,在折叠屏正式登上智能手机舞台的第六年,我们看到了理念再次转变的 OPPO Find N5。

与其说这是一台强调折叠的手机,不如说这是一部折叠时,更好的手机。

让我有个美满旅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如果 MacBook 要搭载触摸屏,可能怎么做?

By: Steven
17 January 2023 at 17:32

问题来源:苹果或将在 2025 年推出触摸屏 Mac,此前其一直抵触触摸笔记本设计,如何解读这一改变?

我的观点是:

媒体们捕风捉影的思路错了,克雷格可没有说是什么形态的 MacBook 啊。

我们假设苹果真的要推出触摸屏笔记本,那么:

1、手臂悬空地在屏幕上点点划划,这是人体工学的死穴,体验极差,所以触摸屏的笔记本一定需要搭配外翻折的结构,折过去变成平板电脑才堪可用;

2;苹果自家目前有着全球最好用、市占率最高的平板电脑 iPad,那么一个带触摸屏的外翻折笔记本可以给公司提供什么「价值」呢?有两个,一是冲击平板的销售,二是让 MacBook 变成另一个装了妙控键盘的 iPad Pro。可见,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件事对公司的经营都没有好处。

既然触摸屏 MacBook 不应该是 iPad Pro 的平替,那么如果非要做,可以怎么做呢?一个比较正常的产品思路是,跳出去,成为另一个东西,例如:

《设以观复 vol.14》视频位置 33:31 点击截图播放视频

图中自左向右的白块分别是:Apple Watch、iPhone、iPad 和 iMac

那么,如果苹果需要打造一款搭载触摸屏的 MacBook 的话,更好的做法一定不是直接在笔记本上装一块触摸屏,因为一款既不好用又影响销量和品牌声誉的产品,百无一用。但是,如果跳出笔记本现有形态的固有观念,在 iPad 和 iMac 之间仍然存在一个有待开发的产品形态:

《设以观复 vol.11》视频位置 13:04 点击截图播放视频

也就是说,这块可能存在的触摸屏不是给现在这个形态的 MacBook 使用的,而是为折叠屏形态的 MacBook 去准备的。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克雷格说的「谁说得准呢?」,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至少这么理解比较符合商业公司的基础利益逻辑,做一个世人都知道不合理的产品,它图什么?

从近几年的消息和产品更新来看,苹果正在全力打造 AR/VR 产品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问题只是发布时间在何时了;与此同时,各个产品线的更新一方面在性能和芯片上开始疯一般堆料,另一方面开始在交互设计上有各种动作,无论是AOD、台前调度、灵动岛、悬空的笔尖操作,都在指向那个万众瞩目的 AR/VR 产品方案。

一头是打破产业困局的新形态产品,是引领全新交互设计的探索;另一头是早已完整的旧形态的非必要、高争议、不赚钱的更新。但凡是个正常脑回路的产品经理,都不会选后者。

何况现在公司的精力都在 AR/VR 和汽车这两件生死攸关的事情上,哪还有多余的研发力量折腾这种没钱途的东西?简单算一下投入产出,这项目就当场黄了。

*本篇内容为应 巫冬 邀请所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