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Today — 17 September 2024Main stream

先答应

By: Steven
16 September 2024 at 23:58

最近有几件事,给我了一些触动。

因为确诊抑郁症后,我向公司请了长假来休息,所以忽然多了很多大片的空闲时间。可是吃药的感觉很不好,昏沉、嗜睡、动力低下且多屁。我觉得这不是适合我的方式。于是有了健身,有了我的理智告诉我:

先答应,强迫自己出去。

第一件事是汉洋跟我说他们计划九月初去一趟东北,给辽塔扫描建模,问我要不要一起。其实前几年他问过我好多次,每一次我都因为忙于工作,婉拒了,有时呢,是因为懒得动,也婉拒了。这次我心中有个声音:你先答应,然后就不得不去了。我就这么把自己推了出去,跟汉洋、Tim、夫聪去辽西走了一趟。

一上车,汉洋就问我,为什么这次有空来了?我说,重度抑郁症休病假了。他和 Tim 很自然地说,哦,这个咱们身边搞创作的朋友很多,然后就开始直奔沈阳。汉洋还给我拿着一台他刚从日本淘回来的 Mamiya 645 1000s,这是我第一次正经使用一台胶片相机,并且是一台 120 画幅的腰平取景器的机械单反。

这台相机在这一趟,教会我一些事。回头我再把整理好的照片陆陆续续发出来,有些照片我还是很喜欢的。这一趟时间虽然不长,但它不仅让我这个广东仔第一次对东北有了清晰的体会,也触动了我心中的一些东西。

出发前,脑放电波的 Nixon 问我要不要在苹果发布会之前合作一期节目。我下意识地想婉拒,但另一个声音说:

先答应,又不用你操心,你说就好,答应了再说。

这样,我又一次把自己推向了「不得不做」的位置上。

那一期节目似乎很不错,反响挺好。甚至一些路人都留言表示很喜欢这一期,说很有收获和启发。这对我是一种鼓舞。

在东北的路上,我们在车里聊起理想 mega、小米 SU7 的设计,汉洋说我们回去之后录一期节目吧。我其实不太想,毕竟工业设计这个母题太大了,轮不到我这个在设计领域里并无建树的人来说。但是,可以先答应吧,万一能聊出什么来呢?后来回到深圳,汉洋跟轶轩一起,我们仨在汉洋的酒店房间里聊了两个小时,在轶轩那些简单、外行、尖锐的问题的触动下,我觉得那一期节目剪出来之后应该不会太差。虽然可能只是很基础的科普,但大体上应该只得一听。

结束后我问轶轩,这样聊下来,你现在知道工业设计是做什么的了么?他说,虽然不能简单地描述出来,但确实理解了。

这又是一次把自己推出去,但不差的体验。尽管那天我们被突如其来的大雨浇透了,但也因此在轶轩家里打了几把《黑神话·悟空》,能算是好事吧。而且,就在临出门吃晚饭前,辽塔之行的大部分胶片都扫出来了,全部看下来,有几张还是不错的。他俩纷纷表示,作为第一次用胶片,算是很成功了。

也许有鼓励的成份,但有几张我很喜欢,回头要找 Tim 用飞思精扫再制作出来。

和创作有关的事情,我都不觉得累。

最后一天我在 Tim 的工作室里问他:经常接触不一样的项目,你会觉得疲惫吗?他的回答是,如果经常做一样的事,我就会觉得非常疲惫。

我也一样。

那天还偶遇了梁源,他们在楼下录了一下午节目,聊黑悟空里的佛教文化和文物。我旁听了几小段,挺有意思的。节目这两天也陆续上线了,虽然我说很感兴趣,但也确实提不起劲儿去点开它们,只能先 Mark 在列表里。

今天早上突然想看看苹果新品,手欠翻了翻图纸,看着看着就似乎琢磨出一些线索……截图往群里一放,两颗皮蛋就来问我要不要一起做一期节目。

好吧,虽然我原本可能想搞一期《设以观复》的,但我可能做不动了,如果有他们一起搞的话,是不是我自己的节目真的无所谓,但起码算是对一直关注我的人们有一个交待吧。他俩八月份就问过我和 Toby 要不要在发布会后一起录一期播客,没曾想居然还凭空出来期视频。

且不管能出来什么,先答应吧。

答应了就得不得不面对,不能偷懒。

我是病了,但不是傻了,如果说这段时间我发现了什么之前没注意到的事情的话,那就是「先答应」吧。

我过去很紧张,要有安排,要有预期,要有 planB 和后手,但渐渐发现有这些也不怎么管用,突发状况永远层出不穷,它们总能在预想之外的地方出现。先答应,硬着头皮上,反而似乎并没有我以为的那么多阻力。

例如这两天跟着筱烨去了音乐教室,十分钟,阿吉就让我和小柒筱烨合了一首曲子,最简单几个位置就能出来很棒的旋律。今晚的中秋活动,虽然我们都不太想参加,不想去人多的地方,但为了给阿吉捧场,还是一家人都去了。躲在人群里的感觉并不放松也不自在,但音乐本身能令我感到舒服。

如果把抑郁症看作是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似乎可行。

升级版的「用户路径」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正在一点点发生转变的三十六岁

By: Steven
20 March 2023 at 22:28

虽然已经对自己的年龄不太有感知了,但今年却因为前段时间的一系列事情,而感受到了一股力量在推动着某些事情前进。那是一股巨大的浪潮,一股将会被历史记录的洪流,而我隐隐蹭到一些浪花,感受到了来自三十六岁的礼物:转变的推力。

最开始是从去年八月开始接触 AI 创作,短短半年时间,到今年二月就明显感受到了巨大的进步。如果说前面几年的各种什么元宇宙元年、AR/VR 元年、Web3 元年都还只是一波波热钱推动的热闹的话,那么这一波 AIGC 所带来的冲击,已经不是元年这种概念了。它已经直接冲到了我们的面前,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拓展到各种方面。我向来都是技术进步派,这种变化让我感到兴奋,比起担心、忧虑,我更加希望参与其中,拥抱这一切的变化。

然后,是在一段很长时间令我感到厌烦但必须处理的各种工作之后,突然收到了来自熊小默苏兆阳的邀请函!他们的线下展终于要开了!先和筱烨商量了一下,得到她的支持后,我果断买了去上海的飞机票,奔赴一处让我得以喘息的「他处」。

我太需要一次「离开」了!

逃离这些令我感到厌烦的、繁复的文书工作,以获得片刻自由呼吸。尤其这是一次我期待已久的见面,与这两位朋友时隔一年的见面,与他们的展览以及这些艺术家们的见面,以及与他们的作品的见面,一次让我可以从世俗中抽离,与自己的见面。

第三晚,回深圳前去现场 say bye,却遇到了启发我做视频的 Flypig
作品代有强烈私人情绪的林洽
多年观众和网友,前锤子产品经理,杰里开
新认识的朋友,很棒的小泽zz6

看到大家都在认真地做着自己热爱的事情,这非常打动我。

其实在 2015 年的下半年那几个月,我做过一个叫做《搭讪》的设计采访栏目,一共做了七期,采访了不同领域、不同阶段的设计师。后来因为工作原因,就搁置了。大概从前年开始吧,我就隐隐希望把这件事再拾起来。尤其在看到《拍照的人》第一集播出后,更加刺激了我要把这件事重新拾起来的想法。

我要把设计师们和产品的故事挖出来,用纪录片的方式。

左起:苏兆阳、熊小默、苏志斌
第一晚留到最后的人:熊小默、苏兆阳、akira 以及所有参展艺术家和朋友们
全画幅相机取景器里的苏志斌和熊小默
苏兆阳送的非卖品:《拍照的人》泡泡骚

结束后我们一起去吃饭,期间我问熊小默为什么想做这件事,他说他要歌颂摄影,不是精英化的摄影师身份或者某些作品,而是摄影这个行为以及那些一直在拍照的人。我说这很动人,因为我也一直想做这件事。

我今年要重新开始做这件事。

正好二月初的时候,迪龙找我聊,关于传播他和曾德钧老师搁置了十年但正在重新制作的那一对特殊的音响。他们最开始只是想写一篇文章,但我建议,应该是一条视频,一条记录了你们共同的作品以及你们的采访的纪录片。于是,这件事终于有了一个开始的契机。

郑冬平和他的设计师们在讨论设计方案
郑冬平办公室一角

从上海回来后的第一个周一,我去见了刚重组了公司和工作、生活的郑冬平。他把上善设计的工业设计业务解散了,专心在现在的小家电新品牌上,原本的上善收缩成一家品牌设计公司。我跟他说了我想做这个纪录片系列的想法,我想以他为开始,做第一条片子。

他答应了,他的合伙人也觉得很有意义。

即刻公司的大门,可见即刻和小宇宙的logo
来过小宇宙录音室的主播们
相当专业的小宇宙录音室

在上海的第二天,在雨医生和 Kael 的带领下,参观了即刻。

很羡慕这样有活力的年轻人的公司,并不是说互联网公司的工作环境轻松的意思,而是觉得他们有想法就立刻执行的环境,非常激励人。他们告诉我,原本这些位置是空的,但大家因为对这些事情有兴趣,就主动投入精力来做。

我喜欢这种活法。

雨医生一直在向我发出录播客的邀请,她和 Kael 都是我的观众,总说我这样的内容在互联网上独此一家,很难得。前一晚,熊小默和苏兆阳也是这么说我的视频。独特才是最重要的,不存在所有人都喜欢的东西。这也是我所赞赏的。我还有一个理论,是关于把两个领域结合在一起做到自己独门独院的工作才是最好的状态。只是,我目前还不知道可以用播客聊什么。

我想,我也会开始做播客的,但还需要一个契机。

左起:苏志斌、yoga、显卡

同样在进行工作和生活转变的,还有 yoga 和显卡的B站频道

两人终于彻底脱离音乐老师的身份,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运营频道上来。我为他们的选择感到高兴,不是因为离开或转移,而是他们明白自己要什么,找到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并正在努力付出和尝试。这是最珍贵的!

他们接下来想做的事情,多少也和我想做的方向有不少重叠。这可能就是奇妙之处,当我下定决心要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事情居然都这么慢慢地靠拢过来了。更妙的是,事情还把朋友们互相串起来了。我希望能串得顺利和成功,这样才不枉费这些认真的人们如此热爱生活。

头一回有品牌方主动给我的合作打分,是索尼

我的想法甚至引起了另一些朋友的关注,开始问我,这个项目有没有品牌冠名。

虽然事情还八字没一撇,但我很开心有这么多人在支持我。这让我想起以前在一些书和文章里看到的一个说法:如果你想要一个东西或者想做一件事情,不应该藏在心里,而是大方地告诉所有人,这会让更多的机会和帮助向你靠拢,也能驱使你更有动力地去完成。

我其实一直是一个「怀孕没坐稳就不敢说出来」的个性。因此,一直都是默默独自完成一些事情之后,才和大家分享。但也许最近这些事情就是在驱使我,要做出一些改变。

同时还穿插了雷雨的闭社风波!

突如其来的闭社通知!
紧急召开的跨度达二十届人的会议
没停止过的群内讨论和时空联动

很难想象,国内还有哪一个大学社团能够这样。一个二十多年的学生话剧社团的新人旧人为了一个团体的存亡,一起跨时空地想办法解决生存问题!

本着不干扰和信任的原则而默默关心社团的老鬼们,在存亡之际,一起发挥大家各自在社会里打拼的经验,组织会议、了解问题、梳理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组织新的人事关系,推动社团改革,确保延续和发展。

话剧人的魂呐!

筱烨送我的生日礼物:给我平时吸眼泪的手帕
vendor 的咖啡师拍的我
杠杠镜头里的我,大家说显得很乖巧

今晚用在 coffee venodr 写博客的方式过生日,让杠杠帮我拍了两张照片记录一下,快到九点的时候还送了我今天的最后一块蛋糕做生日蛋糕。

面对这两周的经历,我该说什么呢?

“ 地球还是蛮不错的!我应该还能再住 60 年吧!”

欧洲议会选举:极右翼如何快速崛起?|端闻 Podcast

「除了“极右翼”力量快速崛起,就连传统的“中右翼”政党为了留住选票也正快速向右转」

端传媒特约撰稿人沈宇东 ,端传媒音频制作人陈莉雅

2024年6月24日,波兰华沙,街道上挂有欧洲议会即将选举投票的海报,上面挂住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肖像。摄:Jaap Arriens/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2024年6月24日,波兰华沙,街道上挂有欧洲议会即将选举投票的海报,上面挂住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肖像。摄:Jaap Arriens/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感谢你支持“端闻”,我们希望更多地了解你对“端闻”的想法 >>>立即填写问卷

端闻 podcast 的报导和制作都依赖端传媒会员的订阅付费支持。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播客报导,请成为端传媒会员,支持我们持续产出,也让更多人透过音频获取深度报导和多元观点。

立即订阅,可享端闻听众特别优惠:畅读月费会员9折畅读年费会员85折尊享年费会员8折

收听并关注“端闻”YouTube |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或使用节目的 RSS Feed,在任意播客应用订阅收听。


2024年欧洲议会选举于6月6日正式展开,为期4天,投票将持续到6月9日。

这次选举中,欧盟27个成员国约有3亿7300万名公民符合投票资格,是欧盟框架内唯一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机构。因此,这场选举被认为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民主选举活动,将选出720个议席。

从国际观察的角度来看,五年一度的欧洲议会选举正逐渐成为观察欧洲政治风向的重要指标。今年选举有一个显著变化:欧洲右翼势力的明显崛起。

尽管近年来欧洲右转的趋势早已成为热议话题,但在今年选举中,极右翼议题的重点依然出现变化。

自2019年上一次欧洲议会选举以来,这五年间,欧洲经历俄乌战争和Covid-19全球大流行,安全和经济格局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近几年,欧洲经济持续低迷,连过往被视为“火车头”的德国经济也陷入负增长。

因此,反对绿色能源政策等议题,以及其他一些民生问题,已成为极右翼势力关注的焦点。今年年初爆发的欧洲农民抗议,就是这类议题集中爆发的典型案例。传统上,极右翼所坚持的一些“疑欧”主张有所削弱,但移民问题依然是十年来的核心议题。

本期“端闻”,端传媒兼职编辑沈宇东将解读这场选举,探究近年来欧洲右翼势力崛起的原因,移民问题如何主导各国政治议程,以及这场选举是否会改写欧洲的政治版图。


期待你跟我们分享想法,邮箱地址:podcast@theinitium.com


【制作团队】
出品:端传媒音频
监制:甯卉
主持:杨静
编辑:HY
制作人:陈莉雅
剪辑、声音设计:“缰河媒体工作室”王伯维、孙圣峰、Waven
主题音乐:Axel Kacoutié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 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播客的收听数据似乎很符合我的期待

By: Steven
7 June 2024 at 00:30

其实有点出乎我意料,除了 Apple Vision Pro 那期,最受欢迎的居然是聊《九龙城寨》和《暗恋桃花源》的这两期。而且,刚发的《谈判专家》这期的收听量也在稳定上涨。聊 AI 那期尽管内容很多,但收听量比这些都少得多。

从博客后台数据能看到,最近一周的主要收听量中,三分之二都来自这三期聊戏聊剧的节目。

我原本以为,收听我节目的主要人群,是过去在知乎和 B站看我讲设计的读者和观众。

这么看下来,我有一个猜测:收听我播客的人群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比例,可能是此前并不认识我的路人,他们对科技类话题的兴趣,没有对娱乐类型的话题高。

挺好的,这也挺符合我最初对播客的预期,这样我就可以不用老聊设计和产品了!

荒野楼阁 WildloG: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小宇宙: https://suithink.podcast.xyz

Spotify:荒野楼阁 WildloG

YouTube:荒野楼阁 WildloG

Apple Podcast 在中国大陆地区目前只支持通过 URL 订阅:

https://suithink.me/category/podcast/feed/

“六四”35年:林培瑞的六四记忆|端闻 Podcast

「若从“短六四”和“长六四”两个纬度来看待六四,林培瑞刚好跟这两个纬度,有很多的交集」

端传媒特约撰稿人何流 ,端传媒音频制作人陈莉雅

1989年6月1日,清晨一名年轻女子带著吉他穿过天安门广场。
1989年6月1日,清晨一名年轻女子带著吉他穿过天安门广场。摄:Peter Charlesworth/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感谢你支持“端闻”,我们希望更多地了解你对“端闻”的想法 >>>立即填写问卷

端闻 podcast 的报导和制作都依赖端传媒会员的订阅付费支持。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播客报导,请成为端传媒会员,支持我们持续产出,也让更多人透过音频获取深度报导和多元观点。

立即订阅,可享端闻听众特别优惠:畅读月费会员9折畅读年费会员85折尊享年费会员8折

收听并关注“端闻”YouTube |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或使用节目的 RSS Feed,在任意播客应用订阅收听。


1989年6月4日,已经过去35年了。对于这场运动的记忆,以及“六四”对于当下的意义,今年又达到了一个新的节点。

端传媒特约撰稿人何流,近期拜访了美国学者林培瑞(Perry Link),一位“六四”的亲历者。

林培瑞是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荣休教授,现任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比较文学讲席教授。除了专注于汉语文学,他这几十年来主要支持中国的民主人权运动。林培瑞在“六四”事件前后成为了新闻人物。当时,他是美国科学院的驻华代表,住在人民大学隔壁的友谊宾馆,结交了许多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80年代的民主偶像、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物理学家方励之。日后的《方励之传》也是由他编辑和翻译的。在六四事件发生后,他帮助方励之逃进美国大使馆,并最终成功保护方励之一家免于抓捕、流亡美国。

多年来,林培瑞一直参与海外的人权组织,经常翻译海外知识分子的文章,帮助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另一种声音。他曾说:“我们记住六四,是因为最坏的中国在那儿,最好的中国,也在那儿。”

本期"端闻",何流与林培瑞进行了长时间的访谈,呈现80年代以及六四前后的经历,探讨如何以“短六四”和“长六四”两个纬度看待80年代社会的思想解放,以及六四之后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的持续影响。


关于端传媒过往关于六四事件纪念的报导和评论,请参阅六四事件35周年特别页面

期待你跟我们分享想法,邮箱地址:podcast@theinitium.com


【制作团队】
出品:端传媒音频
监制:甯卉
主持:杨静
编辑:HY
制作人:陈莉雅
剪辑、声音设计:“缰河媒体工作室”王伯维、孙圣峰、Waven
主题音乐:Axel Kacoutié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 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最后的民主选举?”印度大选面临的威胁|端闻 Podcast

「许多人担心这次大选会不会是印度的“最后一次民主选举”」

端传媒特约撰稿人阿齐 ,端传媒音频制作人陈莉雅

2024年5月13日,印度瓦拉纳西,总理莫迪于路演期间向支持者挥手致意。摄:Ritesh Shukla/Getty Images
2024年5月13日,印度瓦拉纳西,总理莫迪于路演期间向支持者挥手致意。摄:Ritesh Shukla/Getty Images

感谢你支持“端闻”,我们希望更多地了解你对“端闻”的想法 >>>立即填写问卷

端闻 podcast 的报导和制作都依赖端传媒会员的订阅付费支持。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播客报导,请成为端传媒会员,支持我们持续产出,也让更多人透过音频获取深度报导和多元观点。

立即订阅,可享端闻听众特别优惠:畅读月费会员9折畅读年费会员85折尊享年费会员8折

收听并关注“端闻”YouTube |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或使用节目的 RSS Feed,在任意播客应用订阅收听。


6月1日,“全球最大的民主选举”——2024年印度大选将结束投票。印度全国超过9亿的选民将选出下议院的543个席位,获得最多席次的政党将优先组阁。如果没有意外,已经执政十年的印度总理莫迪将和他领导的执政党“印度人民党”(Bharatiya Janata Party)一起连任。

印度是当今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14亿人口。他们信仰各种宗教,使用多种语言,并分属上百个民族或族群。将这些多元的人群统一在一个民选的中央政府之下,现在只有印度能做到。

然而,许多人担心这次大选会不会是印度的“最后一次民主选举”。自2014年莫迪执政以来,他所属的印度人民党代表着一种被称为“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简而言之,这种意识形态旨在将印度转变为一个以古印度文明为蓝本,印度教为国教,印度教徒为统治者的国家。

在这样一个将印度从“多元国家”变成近似“印度教国家”的过程中,印度的民主制度陷入危机。印度人民党也开始呈现出一党独大的特征,尤其是在此次选举期间,莫迪政府大力打击反对党,使得“一党独大”的趋势更加明显。

本期“端闻”,端传媒特约撰稿人阿齐将分析在莫迪时代印度如何走向民族主义、威权政治和政教合一。

期待你跟我们分享想法,邮箱地址:podcast@theinitium.com


【制作团队】
出品:端传媒音频
监制:甯卉
主持:甯卉
编辑:HY
制作人:陈莉雅
剪辑、声音设计:“缰河媒体工作室”王伯维、孙圣峰、Waven
主题音乐:Axel Kacoutié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 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妮妃雅如何重新定义源于西方的变装文化|端闻 Podcast

「妮妃雅让我们看到,亚洲变装皇后不必复制西方的 “diva” ,可以成为一种风格。」

端传媒台湾组记者章凯闳,端传媒音频制作人陈莉雅

2024年5月25日,台北,妮妃雅在第二届台北国际变装艺术节上表演。摄:Ann Wang/Reuters/达志影像
2024年5月25日,台北,妮妃雅在第二届台北国际变装艺术节上表演。摄:Ann Wang/Reuters/达志影像

感谢你支持“端闻”,我们希望更多地了解你对“端闻”的想法 >>>立即填写问卷

端闻 podcast 的报导和制作都依赖端传媒会员的订阅付费支持。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播客报导,请成为端传媒会员,支持我们持续产出,也让更多人透过音频获取深度报导和多元观点。

立即订阅,可享端闻听众特别优惠:畅读月费会员9折畅读年费会员85折尊享年费会员8折

收听并关注“端闻”YouTube |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或使用节目的 RSS Feed,在任意播客应用订阅收听。


5月15日,前台湾总统蔡英文在卸任前于总统府接见了《鲁保罗变装皇后秀》第十六季冠军得主妮妃雅。

台湾的“变装皇后”妮妃雅是该节目开播以来,第一位在亚洲养成并夺冠的变装皇后。

为什么在众多Drag Queen,尤其是众多亚裔Drag Queen中,妮妃雅能成为冠军?一位受访者形容她:“她把这道亚洲菜炒得最香。”

《鲁保罗变装皇后秀》本身就是随着LGBT和族群平权的浪潮而起的节目。过去几季,节目组也不断回应时下的平权议题,族群议题一直是节目的重要部分,但接连几季一直缺乏一位诞生于亚洲的皇后。

妮妃雅非常聪明地意识到自己的亚裔身份,比赛初期,她就很有策略地将亚洲元素融入自己的服装和表演,明确地向观众展示:“我就是在亚洲养成的皇后,我能创造你们无法达到的造型。”即便她的表达和个性并不讨喜,但她的作品太独特,很难被淘汰。

实际上,变装皇后并非源于亚洲文化,它源自于1980年代纽约的舞厅文化,与黑人和美国拉丁裔LGBTQ族群的平权运动有关。亚洲并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历史,所以过去在台湾谈论变装文化时,会有种文化断裂的感觉,仿佛把美国的变装文化空运到亚洲。更不用说,早期的变装皇后通常非常华丽且女性化,一定要有大胸部和臀部,表演风格和审美非常贴近西方的 “diva” 文化,大家都要模仿碧昂丝或 Lady Gaga。

但妮妃雅完全不做这件事,她平胸,造型大量使用亚洲传统艺术以及当代普普艺术,表达了变装皇后作为基于性别平权的表演艺术,绝对不只有一种审美。妮妃雅让我们看到,属于亚洲的变装皇后不必复制西方的 “diva” ,可以自己成为一种风格。

本期“端闻”,端传媒台湾记者章凯闳追踪了妮妃雅的封后之路。从他接获参赛通知,到比赛过程的幕后纪录,带你了解这位亚洲皇后,如何驾驭从西方源起的变装文化,收服全球观众的心。

期待你跟我们分享想法,邮箱地址:podcast@theinitium.com


【制作团队】
出品:端传媒音频
监制:甯卉
主持:甯卉
编辑:HY
制作人:陈莉雅
剪辑、声音设计:“缰河媒体工作室”王伯维、孙圣峰、Waven
主题音乐:Axel Kacoutié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 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赖清德就职之际,台湾面临国会改革争议|端闻 Podcast

「新政府面临“朝小野大”的情况,也许未来四年,会经常面临这样的混乱」

端传媒台湾组编辑许伯崧,端传媒音频制作人陈莉雅

2024年5月21日,台北,立法院继续处理蓝白国会改革提案,场外上万民众聚集抗议。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4年5月21日,台北,立法院继续处理蓝白国会改革提案,场外上万民众聚集抗议。摄:陈焯煇/端传媒

感谢你支持“端闻”,我们希望更多地了解你对“端闻”的想法 >>>立即填写问卷

端闻 podcast 的报导和制作都依赖端传媒会员的订阅付费支持。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播客报导,请成为端传媒会员,支持我们持续产出,也让更多人透过音频获取深度报导和多元观点。

立即订阅,可享端闻听众特别优惠:畅读月费会员9折畅读年费会员85折尊享年费会员8折

收听并关注“端闻”YouTube |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或使用节目的 RSS Feed,在任意播客应用订阅收听。


自5月17日开始,台湾立法院因“国会改革法案”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表决大战。

“国会改革法案”涉及一系列现行法律的修正,包括《立法院职权行使法》《刑法》《立法院组织法》《立法委员行为法》以及《立法委员互选院长副院长办法》。其中,引起热议的条款包括藐视国会罪、听证调查权,以及总统国情报告。

由于立法院会议(简称院会)在每周二和每周五举行,表决期间因程序问题引发不同党派立委之间的肢体冲突,导致表决进度延宕。

除此之外,议场外也聚集不少关心国会改革法案的民众进行抗议,甚至有些人将场外的抗争视为“太阳花学运”2.0。

而就在院会爆发冲突期间,正是台湾新总统赖清德正式就职的日子。这是否也预示着赖清德在其四年任期内将面临严峻挑战。

尽管民进党继续执政,但本届立法院,民进党仅有51席,国民党则拥有52席,再加上泛蓝阵营的2席,共计54席,以及民众党的8席,形成了“朝小野大”的局面。

“朝小野大”的局面过往也曾出现在陈水扁执政时期,当时国会就经常陷入混乱。这种情况对行政一致性和稳定性都不利,陈水扁执政时期,八年间就更换六任行政院院长。

本期“端闻”,端传媒台湾组编辑许伯崧将为我们说明“国会改革法案”为何引发的争议,以及未来赖清德将面临到的挑战。


期待你跟我们分享想法,邮箱地址:podcast@theinitium.com


【制作团队】
出品:端传媒音频
监制:甯卉
主持:甯卉
编辑:HY
制作人:陈莉雅
剪辑、声音设计:“缰河媒体工作室”王伯维、孙圣峰、Waven
主题音乐:Axel Kacoutié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 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什么是“Tradwife”,她们是怎么流行起来的?|端闻 Podcast

「她们宣称要“像 1959 年一样,服从并溺爱自己的丈夫”」

端传媒特约撰稿人桃吐,端传媒音频制作人 陈莉雅

1950年代,妇女的传统形象。图:Gettyimages
1950年代,妇女的传统形象。图:Gettyimages

感谢你支持“端闻”,我们希望更多地了解你对“端闻”的想法 >>>立即填写问卷

端闻 podcast 的报导和制作都依赖端传媒会员的订阅付费支持。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播客报导,请成为端传媒会员,支持我们持续产出,也让更多人透过音频获取深度报导和多元观点。

立即订阅,可享端闻听众特别优惠:畅读月费会员9折畅读年费会员85折尊享年费会员8折

收听并关注“端闻”YouTube |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或使用节目的 RSS Feed,在任意播客应用订阅收听。


过去五年中,一种新的“叙事”在社交媒体平台,特别是 TikTok 和 Instagram 上迅速走红。

这种叙事强调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倡导女性回归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男性负责工作和养家,女性则专注于家务,烹饪、打扫和照顾孩子,同时为自己作为家庭主妇的身份感到骄傲。

这些女性在 TikTok 上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她们被称为 Tradwife,这名称来自于 "traditional" 和 "wife" 的结合,意指“传统妻子”。

Tradwives 相信“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是最正确的,女性天生应该成为妻子和母亲,甚至声称“服从”是女性的自然愿望,但被女权主义者压抑了天性。

有趣的是,这些 Tradwives 在家中也精心打扮,尤其喜欢模仿1950年代美国社会的家庭主妇形象,仿佛从好莱坞老电影中走出来的一样。她们穿着考究的妆发和碎花围裙,一边烘焙着精美的食物。

究竟 Tradwives 是谁?她们为何选择成为家庭主妇,并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的生活方式?她们如何举起“回归传统”的大旗,宣称要“像1959年一样,服从并溺爱自己的丈夫”?

本期“端闻”,端传媒特约撰稿人桃吐将带我们认识这群在社交媒体上走红的“Tradwife”。


期待你跟我们分享想法,邮箱地址:podcast@theinitium.com


【制作团队】
出品:端传媒音频
监制:甯卉
主持:杨静
编辑:HY
制作人:陈莉雅
剪辑、声音设计:“缰河媒体工作室”王伯维、孙圣峰、Waven
主题音乐:Axel Kacoutié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 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输出是一种排泄

By: Steven
20 May 2024 at 21:13

在不同的平台上时不常的都能看到一些内容创作者他们会有疑问,说我的东西明明很有深度,准备得也很充分,制作也很用心,但是为什么没有获得很好的流量,或者其他的回报?这种时候要么就是真的有疑问,要么就是想通过这种疑问的方式,来表达对于这种流量的不满或者鄙视。

每次看到他们说这种话的时候,我就会代入到自己。我也有很多内容是花了很多心思很认真做的,但就是没有什么人看,没有什么人听。前几年确实会有疑惑,但现在我很坦诚地接受自己就是不擅长做那种大众流量欢迎的内容。

这里并没有鄙视大众流量的意思,我是真的发自内心的不懂,哈哈哈哈哈~

因为我做内容 99% 的动机,都只是为了把脑袋里的东西腾出来,它只是我的一个思考过程的外化。有人获得共鸣和启发,那就最好,没有那也无所谓。因此我确实没有真的花过心思在研究怎么样制作大家都喜欢的那种类型的内容,因为我也确实没有发自真心地想把自媒体作为自己的一条所谓职业赛道来看待。

因此,没有获得那样的流量,是很正常,也应该的。

学潮席卷全美,哥大抗争的这一个月|端闻 Podcast

「这是近数十年来,以巴问题在美国公共讨论中最深刻且具争议的一次。」

端传媒国际组编辑陈婉容、特约撰稿人Tiffany,端传媒音频制作人 陈莉雅

2024年4月23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生支持巴勒斯坦人而扎营抗议。摄:Caitlin Ochs/Reuters/达志影像
2024年4月23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生支持巴勒斯坦人而扎营抗议。摄:Caitlin Ochs/Reuters/达志影像

端闻 podcast 的报导和制作都依赖端传媒会员的订阅付费支持。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播客报导,请成为端传媒会员,支持我们持续产出,也让更多人透过音频获取深度报导和多元观点。

立即订阅,可享端闻听众特别优惠:畅读月费会员9折畅读年费会员85折尊享年费会员8折

收听并关注“端闻”YouTube |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或使用节目的 RSS Feed,在任意播客应用订阅收听。


自4月17日起,大规模学潮席卷全美,甚至蔓延至全球各地的高校。对峙、冲突、扎营、罢工,以及停职、休学、拘留和逮捕,成为校园的日常景象。学生、校方、警方和政界人士在各大校园中展开立场各异、行动不同的争论。

这场学潮罕见地将以巴问题推上了美国当下最重要的公共议程。

大规模学潮开始至今已经一个月。不少人会将此场抗争与1968年因反越战而印发的学潮相提并论。两场的学潮起始点都是哥伦比亚大学。

事实上,自去年10月7日,以巴冲突爆发后,美国学生的抗议便未停歇,尽管当时的抗议多半是和平的。然而,今年4月17日,当哥大校长莎菲克(Minouche Shafik) 在一次听证会上出现,保证对公开批评以色列政策的哥大教授进行调查并终止其职位时,引发学生们的不满。

当部分哥大学生和教职员见到莎菲克在国会中为讨好共和党议员而出卖学校成员时、,随即在校园里展开大规模占领行动。这些行动不仅是要求学校撤资以色列,还包括反对哥大在纽约哈林区的征地计划,该计划迫使许多黑人低收入家庭搬迁。这些与1968年哥大学生反对在哈林区建设体育馆并设立“后门”供黑人居民使用的情况非常相似,当时这种做法被广泛批评为种族隔离。

这些相似之处并非巧合,是大学左翼学生有意传承抗争传统的结果;这场学潮并非突然出现,尽管平时不起眼,但学生组织一直存在。在许多自由派大学,比如哥大、伯克利和威斯康辛,抗争传统是有意识地被承继下来的,这才使得在关键时刻能出现如此规模的学生运动。

本期端闻,由端传媒国际组编辑为你深入探讨这场学潮背后的原因,以及我们将采访一位身处哥大的新闻学院学生 Tiffany,听听她在现场的观察。


期待你跟我们分享想法,邮箱地址:podcast@theinitium.com


【制作团队】
出品:端传媒音频
监制:甯卉
主持:甯卉
编辑:HY
制作人:陈莉雅
剪辑、声音设计:“缰河媒体工作室”王伯维、孙圣峰、李白
主题音乐:Axel Kacoutié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 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李显龙交棒,20年的总理生涯给新加坡留下什么?|端闻 Podcast

「新加坡华人已经从对“落叶归根”的渴求,转变成了“落地生根”」

端传媒特约撰稿人苦叻、即时组编辑 Eric,端传媒音频制作人 陈莉雅

2024年5月1日,新加坡,滨海湾金沙会展中心,李显龙总理(中)与工会会员、商界领袖和政府官员起立鼓掌。摄:Singapore Press via AP Images/达志影像
2024年5月1日,新加坡,滨海湾金沙会展中心,李显龙总理(中)与工会会员、商界领袖和政府官员起立鼓掌。摄:Singapore Press via AP Images/达志影像

端闻 podcast 的报导和制作都依赖端传媒会员的订阅付费支持。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播客报导,请成为端传媒会员,支持我们持续产出,也让更多人透过音频获取深度报导和多元观点。

立即订阅,可享端闻听众特别优惠:畅读月费会员9折畅读年费会员85折尊享年费会员8折

收听并关注“端闻”YouTube |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或使用节目的 RSS Feed,在任意播客应用订阅收听。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今日(15日)正式卸任,由人民行动党第四代领导人黄循财接任,结束了他20年的总理生涯。

据新加坡政府实际控股的亚洲新闻台(CNA)报导,黄循财于4月16日接受采访时表示,李显龙将会在离任后继续担任国务资政(Senior Minister),而他就任后不会进行大规模的内阁改组。黄循财指,新加坡的政治建立在连续性和渐进变革的基础上。领导层换届时,之前的领导人“继续以不同的方式做出贡献,同时为年轻人腾出空间。所以当我接任时,我也会采取同样的方法。”

在人民行动党执政之前,新加坡常被形容为“资源匮乏的小岛”或“小红点”,内部存在的社会、种族、殖民等各类矛盾十分突出,甚至一度被认为具备一切革命条件。然而,过去六、七十年间,李显龙的父亲李光耀作为建国总理,与一众党友将新加坡建设成为发达国家。新加坡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相比,拥有更大的外交影响力,成为极具典范意义的“亚洲神话”。

李光耀从新加坡建国以来,一直致力于打造一个独特的“国族叙事”——新加坡不是台北,也不是北京,更不是第三个“中国”,而是一个多元、和谐、主权独立的国家。另一方面,李显龙强化新加坡本土叙事时,展现出来的华语能力、亲和感和对方言的熟悉,与他的父亲李光耀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风格。

李显龙与黄循财之间的权力交接,首先源于人民行动党的稳固基础。人民行动党的领导层更迭也意味着新加坡政府的迭代。

本期“端闻”由即时组编辑 Eric 说明这场权力交接对新加坡意味着什么?李显龙时代为新加坡带来了什么?给被称作“4G团队”的新领导层留下了怎样的政治遗产?在新加坡,“李氏家族”的影响力是否就此终结?


期待你跟我们分享想法,邮箱地址:podcast@theinitium.com


【制作团队】
出品:端传媒音频
监制:甯卉
主持:甯卉
编辑:HY
制作人:陈莉雅
剪辑、声音设计:“缰河媒体工作室”王伯维、孙圣峰、Allen
主题音乐:Axel Kacoutié

(本期节目端传媒特约撰稿人苦叻亦有贡献)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 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欧洲“中国间谍案”为何连续发生?|端闻 Podcast

「就在习近平到访欧洲的同时,欧洲上空“谍影重重”」

端传媒特约撰稿人胡同,端传媒音频制作人 陈莉雅

德国柏林的一个车站。 摄:Steffi Loos/Getty Images
德国柏林的一个车站。 摄:Steffi Loos/Getty Images

端闻 podcast 的报导和制作都依赖端传媒会员的订阅付费支持。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播客报导,请成为端传媒会员,支持我们持续产出,也让更多人通过音频获取深度报导和多元观点。

立即订阅,可享端闻听众特别优惠:畅读月费会员9折畅读年费会员85折尊享年费会员8折

收听并关注“端闻”YouTube |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或使用节目的 RSS Feed,在任意播客应用订阅收听。


今年5月初,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欧洲,这是他睽违五年的一次欧洲之行。

习近平在访问法国期间,与欧盟理事会主席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及法国总统马克龙进行会谈。会谈中,双方明确了中欧关系的重要性。

冯德莱恩在致词中表示,欧盟和中国希望保持良好关系。鉴于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中欧之间的互动尤为重要,以确保能相互尊重,避免误解,共同寻找解决全球挑战的方案。

然而,就在习近平到访法国的同时,欧洲上空“谍影重重”。短短三天内,欧洲连续爆出三起涉及中国的间谍案件。

近期曝光的一系列“中国间谍”案件中,包括两名英国人因违反英国的《官方保密法》被起诉,他们被控于2021年至2023年间为北京提供对英国不利的情报。在德国,另有三名德国人因涉嫌向中国转移可能用于军事的创新技术而被捕。

此外,德国极右翼另类选择党(AfD)欧洲议会议员兼2024年大选首席候选人马克西米利安·克拉(Maximilian Krah)的华裔德籍助理郭建,因涉嫌从事间谍活动被捕,他被控向中国泄露有关欧洲议会的资讯及监视在德国的中国异见人士。

欧洲连续爆出的中国间谍案件揭示出中欧关系的真实状态,以及俄乌战争如何迫使欧洲重新思考对华战略。

本期“端闻”,端传媒特约撰稿人胡同将深入解析这几起间谍案件的背后含义,并探讨中国对欧洲的政治影响。


期待你跟我们分享想法,邮箱地址:podcast@theinitium.com


【制作团队】
出品:端传媒音频
监制:甯卉
主持:甯卉
编辑:HY
制作人:陈莉雅
剪辑、声音设计:“缰河媒体工作室”王伯维、孙圣峰、Waven
主题音乐:Axel Kacoutié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 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拜登 vs. 纽约时报|端闻 Podcast

「拜登当选总统后,主流媒体与拜登之间的“盟友”关系,就开始产生微妙的变化。」

端传媒特约撰稿人小华,端传媒音频制作人 陈莉雅

2024年1月19日,美国总统拜登在华盛顿白宫东厅接受记者采访。摄:Anna Rose Layden/Reuters/达志影像
2024年1月19日,美国总统拜登在华盛顿白宫东厅接受记者采访。摄:Anna Rose Layden/Reuters/达志影像

收听并关注“端闻”YouTube |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或使用节目的 RSS Feed,在任意播客应用订阅收听。


今年四月,美国政治媒体《Politico》发表了一篇关于拜登政府与《纽约时报》日益紧张关系的报导。报导指出,拜登政府认为《纽约时报》的报导上存在偏见,特别是涉及拜登年龄等敏感议题上更为明显。

《纽约时报》则认为,拜登政府对于主流媒体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很少安排拜登与媒体进行专访,尤其是对《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以及CNN等主流媒体。据报导,拜登团队在任内未曾安排任何一对一的专访。《纽约时报》指责拜登团队似乎在迫使媒体在特朗普和拜登之间“选边站”。

此外,《Politico》引用《纽约时报》内部的消息,暗示这场矛盾在某种程度上源于《纽约时报》出版人AG Sulzberger的个人恩怨。

这场矛盾的起点可以追溯到2023年3月,《纽约时报》报导了联邦航空管理局局长人选的提名撤回事件。该报导的记者没有按照惯例匿名处理白宫官员的评论,这导致双方沟通的恶化,最终促使白宫决定将《纽约时报》记者从例行新闻通报的邮件名单中删除。

本期“端闻”中,端传媒特约撰稿人、播客“美轮美换”主播小华将深入探讨这场矛盾是否标志着所谓的“自由派”内部裂痕,以及在美国大选年是否会引发更广泛的影响。


期待你跟我们分享想法,邮箱地址:podcast@theinitium.com


【制作团队】
出品:端传媒音频
监制:甯卉
主持:杨静
编辑:HY
制作人:陈莉雅
剪辑、声音设计:“缰河媒体工作室”王伯维、孙圣峰、李白
主题音乐:Axel Kacoutié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 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让光照进黑盒,伊藤诗织笑着回来了|端闻 Podcast

「“我不是政治家,不能改变世界,但我希望,能鼓励别人,展示一名幸存者生活的现实。”」

端传媒评论组编辑符雨欣,端传媒音频制作人 陈莉雅

纪录片导演伊藤诗织。摄:Ryan Lai/端传媒
纪录片导演伊藤诗织。摄:Ryan Lai/端传媒

收听并关注“端闻”YouTube |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或使用节目的 RSS Feed,在任意播客应用订阅收听。


在2024年1月,独立记者伊藤诗织发布了她的最新纪录片《Black Box Diaries》(港译:黑箱日志),该片于4月在香港电影节公映。

这部纪录片中,伊藤诗织从记者的角度出发,调查了自己遭遇的性侵事件并寻求对加害者的起诉。此案件同时暴露了日本司法及社会制度的问题。

九年前,伊藤在职场遭遇性侵,其后的九年间她经历了起诉、证据收集、长期拉锯战及审理过程,被称为“日本MeToo运动的第一人”。

2017年,伊藤出版了《黑箱》一书,描述她的案件。该书发布的同月,美国媒体揭露了好莱坞大亨哈维·韦恩斯坦的性骚扰丑闻,引发全球范围内的#MeToo运动。

《黑箱》在美国引起了广泛讨论,但在日本却被忽视,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MeToo运动在日本面临的困境。

此后,伊藤继续进行民事诉讼。直到2022年,案件在二审中被定谳。东京高院维持了原判,认定山口的行为非合意,并对他的赔偿金额作出微调,从一审的330万日圆增加到332万日圆。然而,法院同时认为伊藤指控山口使用迷奸药的说法不成立,并要求伊藤向山口支付赔偿。

本期《端闻》,端传媒评论组编辑符雨欣在香港与伊藤诗织聊了聊,聊她的纪录片、生活与思考。


期待你跟我们分享想法,邮箱地址:podcast@theinitium.com


【制作团队】
出品:端传媒音频
监制:甯卉
主持:甯卉
编辑:HY
制作人:陈莉雅
剪辑、声音设计:“缰河媒体工作室”王伯维、孙圣峰、Waven
主题音乐:Axel Kacoutié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 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科技是由人文驱动的:体验后再谈 Apple 空间计算机_1.ylog

By: Steven
1 May 2024 at 20:03

前几天我去找一位科技媒体的朋友,体验了一晚上 Apple Vision Pro(苹果新推出的空间计算机),我将那晚体验的感受以及我们讨论的内容,整理出了这一期节目。本期节目为单人讲述。如果你遇到网络环境波动问题,加入列表缓存后,即可正常收听。

在这一期,你会听到:

—- 交互设计很优秀,但为什么说它不完整且反直觉?

—- 你的眼睛是你的注意力,你的手是你的行动,日常生活中我们这两个部份是分工协作,分头行动的,但在 Apple Vision Pro 的交互体验中,这俩完全没法分开;

—- 空间沉浸感一流,彩透效果超群,但多任务体验并不好;

—- 这种立体感,和在电影院里看 3D 电影是很不同的。Apple Vision Pro 这个恐龙的应用所展示出来的,是一种大脑完全相信的,是一个空间,而不是把前后景处理得很好的分层的画面;

—- 眼动追踪像魔法,但也很脆弱:

—- 当我刚设置完的时候,他非常的准,极其的精准,真的就是魔法一样,指哪打哪,很爽,但是在我用了一段时间以后,他会稍微有一些偏移,就对不准了;

—- 眼动追踪矫正流程中的色彩细节,为什么?

—- 最喜欢的两个应用:看星星,火星车;

—- 这就好比你画画的时候,需要用笔,但你一旦需要在三维的空间里去做雕塑,你需要的是雕刻刀和铲子;

—- 太顺理成章的工业设计:苹果的行活儿;

—- 缺少思考后的冲突感,仿佛设计部门和工程部门都没有怎么吵过架就落地了;

—- 预言:什么时候能普及?

—- 普及的好产品 = 渣男喜欢的类型

—- 强制性 vs 超越感官

—- 不要抽象地谈论科技:科技是由人文驱动的

|登场人物|

苏志斌:工业设计师,车联网智能硬件产品经理/联创,《设以观复》作者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 @ 知乎|SUiTHiNK @ 即刻 / 微博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

一张封面引发的内核更换

By: Steven
28 April 2024 at 18:29

我把博客的模版换了,更简洁,但更好用了。

事情要从「播客封面的输出事故」开始。

我在播客后台上传的一张 1600×1600 的封面图,在通过 RSS Feed 分别同步到小宇宙和 Apple Podcast 的时候,出现了不显示或被识别成「未提供」的状态。小宇宙的后台能看见,这张图是抓到了的,但在播放页没显示;而在 Apple Podcast Connect 的后台就直接识别为「未提供」。同样的源我也尝试给到 YouTube,能抓到,能显示,但非常模糊。

第一时间我就认为是博客那头的设置问题,但具体是什么原因呢?实在是太多年没有折腾过博客的模版设计了。每个菜单我挨个检查了一遍,发现确实有个「摘录」的开关打开了,它会限制 Feed 分享出去的是完整的一篇还是只有局部的内容。这确实有影响,它导致小宇宙没抓到全文,在单集详情页里只显示了第一段话,后面还跟一个无法点击的跳转的纯文字「阅读更多」。关掉这个开关之后,小宇宙也马上就更新,能显示全文了,但封面依然没有显示出来;Apple Podcast 那边完全没动静,别说更新了,就是搜索都还搜不出来,但明明已经发布了。

我实在想不出是哪里的设置不对,就上即刻问了一下。很幸运的是,小宇宙的小伙伴立刻就开始帮我找原因。在几经周折后,最终联系上了小宇宙的技术同学,他给我看说托管源输出的图片尺寸只有 180×200 px。这就很明确了!

https://suithink.files.wordpress.com/2024/04/vol-0000.jpg?w=180&h=200&crop=1

但我依然不知道为什么,因为翻遍了整个后台,都不存在一个设置 RSS Feed 输出封面尺寸的地方。别的朋友也都没遇到过这样的事。况且,一张正方形的图,就算是缩略图也应该是正方形的,比例变了又是为什么呢?

于是我意识到一件事:

这是一个行业内的标准做法,那就应该是通用的,如果别人的播客都没有这个问题,而博客后台又不存在可设置和调整的界面,那最有可能的原因大概就是,我博客使用的模板太过于老旧了。

为什么我会想到这个角度呢?

因为我博客目前用的模板,是 2013 年开始启用的,这十一年来,只在 2022 年时调整过一次,但技术内核还是原本的那套东西。然而事实上,我博客后台切换到区块编辑器已经好几年了,我还在用的这个老模板其实已经下架很多很多年了,只是因为我一直没有更换它,还在生效而已。

为了验证这件事,我先是研究了一下朋友托管播客的网站结构,确定了「封面图」在通用模版中的形式,再在我的博客后台巡了几圈,选定一些结构相似的、我也喜欢的模板,把它们套用在我的播客日志上,看看是什么表现。最后,我在区块编辑器里找到这些页面,看看它们是怎么表达和处理这张「封面图」的,有哪些可以设置的项。

至此,我锁定,问题的根源就在于,这个多年前就早已下架不再维护的老版本软件的模版,它在技术层面和现行的技术之间的差异,导致输出的封面图变成了一个比例错误的缩略图。我只需要换上一个新模版,就可以解决了。

但「换模版」这件事,其实我已经考虑好长时间了。

在这次「封面图事故」之前,我就有换新的的想法了。一方面确实是,在日常写作和新增一些页面时会明显感觉到这种技术上的代际差,只是自己懒得动,能用就不改。我相信大部分程序员也是这么想的,代码屎山不就是这么回事嘛。但如果只是换个模版,其实不用想那么久,所以另一方面更核心的是,我在同时考虑把博客的套餐升级到 Explorer 版,还想提前买下后面几年的域名使用权,因此,在我心里,模版的更新、升级、域名这三件事是合并在一起考虑的。

这次小事故,倒像是上天推了我一把。

于是乎,我下了决心,升档、域名、模版,一次性全部处理好了。我现在的博客,是一个更为简练、但更好用的全新状态。播客源的抓取也回归正常了。

20132022 到今天,眼看着我的博客越改越简练,但内容越来越充盈,我心中是欢喜的。这就是我这些年的状态,越发充盈,越不需要装饰,所有形式都让位于内容。我只要一件舒适的 T 恤就够了。年轻时喜欢说的个性,那不是通过页面、手机壳、衣裤鞋来体现的,个性是行动做派,不需要是任何视觉化的呈现。

这就是另一种「我变秃了,但更强了」。

在博客上做播客,再因为做播客而全面更新了博客,再把这个过程记录在博客上,我如果不写出来,这事儿说给人听都会觉得我有神经病哈!不过 Blog 和 Podcast 这俩完全不相关的事物,在简体中文里的说法竟然像绕口令一般相似,也是有意思。

中国“走线人”为何葬身墨西哥海岸?|端闻 Podcast

「这些人是谁?他们为何会铤而走险走“水路”?」

端传媒特约撰稿人傅蓓梦、冯兆音,端传媒音频制作人 陈莉雅

2023年4月6日,美国德州弗龙顿,一艘载有中国移民的船只从墨西哥穿越格兰德河进入美国。图:Reuters/达志影像
2023年4月6日,美国德州弗龙顿,一艘载有中国移民的船只从墨西哥穿越格兰德河进入美国。图:Reuters/达志影像

现在订阅端传媒会员,立享春季限时优惠:畅读月费会员9折畅读年费会员8折尊享年费会员7折。在端,打开一扇观察社会的窗。

收听并关注“端闻”YouTube |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或使用节目的 RSS Feed,在任意播客应用订阅收听。


3月29日,在墨西哥瓦哈卡州东部沿海地区发生了一起事故,八名来自中国的“走线”移民不幸丧生。这些遗体至今未被认领,这是公众所知、首宗中国走线人在墨西哥的海难事故。

这些人是谁?他们为何会铤而走险走“水路”?

一般来说,中国“非法移民”的走线,在美洲部分的路线会从南美的厄瓜多尔开始,因为厄瓜多尔对中国免签。一些走线客会从其他国家飞到厄瓜多尔,接着一路往北,穿越哥伦比亚、巴拿马、危地马拉、墨西哥等国,最终目的是,进入美国申请庇护。

在这条横贯多国的“走线”路径中,最为人所知的一段是连接哥伦比亚和巴拿马的“达连峡谷”,一段长达97公里的雨林。然而,整个路程一路充满凶险,除了险峻的达连峡谷外,还有黑帮抢劫、中介诈骗、突发疾病和性虐待等人为危险。

在墨西哥境内,从边境绕过恰帕斯州诸多检查站的这段“水路”,其实也是凶险万分,被不少走线客称作“死亡飞艇”,却鲜少被人提及。

本期“端闻”由端传媒特约撰稿人傅蓓梦和冯兆音独家报导,深入揭露这场事故背后错综复杂的人口贩运网络,以及华人在其中的深度参与。此外,还有一位“走线”水路的幸存者,亲述自己在“死亡飞艇”上,九死一生的经历。他是如何踏上这个旅程,在风高浪急的夜晚经历了什么。


期待你跟我们分享想法,邮箱地址:podcast@theinitium.com


【制作团队】
出品:端传媒音频
监制:甯卉
主持:甯卉
编辑:HY
制作人:陈莉雅
剪辑、声音设计:“缰河媒体工作室”王伯维、孙圣峰、李白
主题音乐:Axel Kacoutié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 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兔子王国里的外星人_0.ylog

By: Steven
26 April 2024 at 00:52

欢迎收听荒野楼阁 WildloG,这里是设计师苏志斌的个人播客。作为第 0 期,我会与你分享一下做这个播客的动机、这个播客的主题会是什么、起这个名字的缘由、本期封面和播客 Logo 的设计想法,以及后续的节目计划。

在这一期,你会听到:

—- 我是谁?从我家的动物园,工作和话剧的经历,聊到我二十多年的写作习惯。

—- 我对于视频内容的态度?为什么那么久没更新《设以观复》系列?

—- 原本并不想做播客,为什么转变想法呢?动机是什么?

—- 这个播客的主题:一个外星人

—- 荒野楼阁 WildloG 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因为生机勃勃啊!

—- Why not 和 WildloG

—- 封面设计:隐秘的荒野和兔子王国

—- 以两类节目为主:一个人捡树枝,两人以上一起捡树枝

—- 要停更视频?

|登场人物|

苏志斌:工业设计师,车联网智能硬件产品经理/联创,《设以观复》作者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 @ 知乎|SUiTHiNK @ 即刻 / 微博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

美国国会通过TikTok禁令,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端闻 Podcast

「TikTok是如何从风靡欧美,变成美国国家安全威胁?」

端传媒特约撰稿人陈采薇,端传媒音频制作人 陈莉雅

2024年4月23日,美国华盛顿,一名 TikTok 创作者坐在国会大厦外请愿。摄:Mariam Zuhaib/AP/达志影像
2024年4月23日,美国华盛顿,一名 TikTok 创作者坐在国会大厦外请愿。摄:Mariam Zuhaib/AP/达志影像

现在订阅端传媒会员,立享春季限时优惠:畅读月费会员9折畅读年费会员8折尊享年费会员7折。在端,打开一扇观察社会的窗。

收听并关注“端闻”YouTube |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或使用节目的 RSS Feed,在任意播客应用订阅收听。


4月23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一系列捆绑法案,不仅涵盖953亿美元的援外法案,支持乌克兰、以色列以及包括台湾在内的印太地区的军事援助,还包括了一项禁止 TikTok 的法案。

该法案以79比18的票数通过,要求短视频分享平台 TikTok 在限期内从中国母公司字节跳动中剥离,卖给一家美国公司,否则将在美国面临全国性禁令,限制其在美国应用商店的上架权限。

根据法案内容,如果字节跳动在270天内(约九个月)出售 TikTok,TikTok 可以继续在美国运营,而此限期总统得以延长至一年。假设拜登本周签署该法案,字节跳动出售的期限为2025年1月。

3月13日,TikTok 法案已在众议院通过,但在参议院停滞不前。作为一项策略性举措,众议院共和党议员将修改后的 TikTok 法案附加到援外法案中,迫使参议院对 TikTok 法案进行投票,加速 TikTok 法案的进程。

此前,TikTok 的北美公共政策负责人 Michael Beckerman 在一次访谈中表示:“幸运的是,这个国家有宪法,人们的第一修正案权利非常重要。我们将继续为您和TikTok上的所有其他用户奋斗。” 今年3月,TikTok 的首席执行长周受资也公开发文表示要继续抗争,行使其合法权利。

本期“端闻”,端传媒特约撰稿人陈采薇将为你解释,这项法案的通过将对 TikTok 的未来产生什么影响?同时深入解析,脱胎于中国市场成功经验的 TikTok,如何在短短几年间风靡欧美?又如何成为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


期待你跟我们分享想法,邮箱地址:podcast@theinitium.com


【制作团队】
出品:端传媒音频
监制:甯卉
主持:杨静
编辑:HY
制作人:陈莉雅
剪辑、声音设计:“缰河媒体工作室”王伯维、孙圣峰、王建峰
主题音乐:Axel Kacoutié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 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微信和人际关系,美国选举如何争取华裔选票?|端闻 Podcast

「为了深入华裔社区,美国候选人正在改变选举策略」

端传媒特约撰稿人郑怡嫣、端传媒音频制作人 陈莉雅

苏奥齐、纽约州长、市长、以及各级民选官员参加农历新年活动。摄影:郑怡嫣
苏奥齐、纽约州长、市长、以及各级民选官员参加农历新年活动。摄影:郑怡嫣

现在订阅端传媒会员,立享春季限时优惠:畅读月费会员9折畅读年费会员8折尊享年费会员7折。在端,打开一扇观察社会的窗。

收听并关注“端闻”YouTube |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或使用节目的 RSS Feed,在任意播客应用订阅收听。

今年美国再度迎来选举年,而“亚裔选民”的影响力日渐凸显,尤其在二月份举行的纽约州第三国会选区的补选中更是如此,成为两党的一次关键性民意测试。

这场补选共有57万登记选民,其中约有20%是亚裔,其中又以约4万4千名华裔选民最为引人注目,显示了华裔选民在该选区的重要性。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华裔选民的政治倾向较为游移,使得他们成为两党候选人争夺的“关键力量”。

在这次选举中,民主党候选人苏奥齐(Thomas Suozzi)聘请来自台湾的“华人社区特聘顾问”纪炫宇,他的工作是协助苏奥齐与当地华人社区建立紧密联系。

为了赢得华人社区的支持,纪炫宇除了担任“引路人”的角色,帮助识别出地方上真正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同时还积极将华人文化融入美国选举,例如在中餐馆吃点心时进行拉票,或参加人数众多的同乡会,甚至利用中国社交软件“微信”来打选战。

本期“端闻”,端传媒特约撰稿人郑怡嫣将分享美国候选人具体是如何在华裔社区,进行选举、造势。

期待你跟我们分享想法,邮箱地址:podcast@theinitium.com

【制作团队】
出品:端传媒音频
监制:甯卉
主持:甯卉
编辑:HY
制作人:陈莉雅
剪辑、声音设计:“缰河媒体工作室”王伯维、孙圣峰、李白
主题音乐:Axel Kacoutié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 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谁在为中国经济下行买单?|端闻 Podcast

「买房者、投资者、打工者,以及体制人士,他们一个个都成了在中国经济中“高位站岗”的人。」

端传媒特约撰稿人 Franck、端传媒音频制作人 陈莉雅

2023年11月15日,中国北京的一个建筑工地旁,人们在十字路口等待过马路。摄: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2023年11月15日,中国北京的一个建筑工地旁,人们在十字路口等待过马路。摄: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现在订阅端传媒会员,立享春季限时优惠:畅读月费会员9折畅读年费会员8折尊享年费会员7折。在端,打开一扇观察社会的窗。

收听并关注“端闻”YouTube |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或使用节目的 RSS Feed,在任意播客应用订阅收听。


在2024年4月16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第一季度的经济数据,显示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3%。不过,更详细的数据透露了经济复苏的不均衡性,特别是房地产市场仍旧表现不佳。

自2022年初以来,中国的新房销售持续下滑,新建项目少。2024年第一季度,居民住宅销售额下降了超过30%,而房地产投资同比锐减9.5%。

房地产向来是中国最受欢迎且投资规模最大的领域之一,这造成全民负债买房的奇观。

这些经济数字背后,是数以百万计具体生活着的人们,他们有着自己的挣扎与困境。

无论是被房贷困住的买房者、被债务困住的投资者、或是为了基本温饱套牢的打工者,以及被虚幻的稳定所束缚的体制人士。他们一个个都成了在经济中“高位站岗”的人,为中国经济下行“买单”。

本期“端闻”,端传媒特约撰稿人 Franck 带我们去这些普通人的生活实况。


期待你跟我们分享想法,邮箱地址:podcast@theinitium.com


【制作团队】
出品:端传媒音频
监制:甯卉
主持:杨静
编辑:HY
制作人:陈莉雅
剪辑、声音设计:“缰河媒体工作室”王伯维、孙圣峰、李白
主题音乐:Axel Kacoutié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 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更好的问题,总是在交流之后才出现的

By: Steven
14 December 2023 at 11:40

前两天,我收到 AAAny 的 Wenbo 发来的邮件,问我是否有兴趣注册他们的 APP 体验。我一看就乐了,立马截图发给汉洋和轶轩,开玩笑地问道:「我是不是应该告诉他,我早就注册了?」

这个叫做 AAAny 的新问答社区是汉洋他们团队,从 redit 等社区平台的使用中,萌生的对于「Ask Anyone Anything」的重新思考,所做出的产品。我其实几个月前,就在一次和他俩吃饭之后就注册好了。但是一直因为忙,我担心不能及时回复别人的提问,就一直没好意思发起一场主题活动。中途有看到可达和 JT 发起的问答,很感兴趣,也想试试看,但也因为对时间的担心就止住了念头。正好借着这次 Wenbo 的邮件,跟汉洋他俩聊了一会儿后,我就趁着夜色正浓,冲动还在,就立马编辑了两段自我介绍,发起了分别以「工业设计师」和「设计类视频创作者」为主题的两场活动。

点击进入「工业设计师 SUiTHiNK AmA~

点击进入「设计类视频博主 苏志斌 AmA!

当天也是高效,一连开了三个会。中途用各种碎片时间,一一回答了 AAAny 上的提问。晚上赶回家陪筱烨过生日的路上,我一看已经回复过的内容,好家伙,累计的输出量都赶上我平时写两三篇文章了。

碎片化地高密度输出,也是可以产生一些好内容的。

在使用了一天后,当晚,我和汉洋、轶轩聊了聊感受。汉洋问我感觉 AAAny 和知乎之间有什么区别?我打了一个比方:

知乎的问答是一种广场上的广播。一个问题对应一个完整的回答,虽然我可以不断修改回答,但是你修改后的内容很难再被之前看过的人再次看到。评论区就是一些人在外围窃窃私语,它们和主回答之间很难形成交流互动。它是有层级的、单向的信息传播。

但是 AAAny 给我的感觉,是老城区的街头沙龙。任何对话都是水平方向的,没有任何层级关系,就和大家在街头聊天一样。你看到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就可以直接加入;别人对你们正在谈论的感兴趣,也可以随时参与进来。它不是广播的形式,是集会和交流的空间。

有意思的事情在于,我们往往需要遇到好问题,才能写出一个好的回答。

然而,好的问题通常并不是我们提出来的第一个问题。你会在持续的提问和持续的回复之间渐渐发现,那些更本质和更有趣的问题。这是知乎解决不了的。好的问题如果都由运营和编辑来提出,那么知乎的运营压力会爆炸;如果都由用户提出,那么一定伴随着海量毫无意义的垃圾问题,这对真正的好问题是一种掩盖。

因此,持续的对话和前后文关系的保留,就很重要。同时也得确保,来自对话后段出现的好问题/好回答,能够被之前关心这个话题的人看到,也能被后来的观众发现。

运营这样的社区,需要真正会采访的记者。

点击进入「工业设计师 SUiTHiNK AmA~

点击进入「设计类视频博主 苏志斌 Am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