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Yesterday — 31 August 2025Main stream

上海多区教育局拟斥资共1.4亿人民币采购学生运动手环

31 August 2025 at 12:05

上海多区教育局公告,拟斥资1.4亿元人民币(下同,约2522万新元),为三、六、七、十年级学生统一配备运动手环。

综合上游新闻和红网等媒体报道,截至星期二(8月26日),上海嘉定区、静安区等12个区教育局已在上海市政府采购网上公布采购意向公告,拟为上述四个年级的学生统一配备运动手环。此计划合计预算总金额超过1.4亿元。

金山区教育局工作人员星期三(27日)向记者确认,“学生运动手环项目正在招标中,由政府财政拨款采购。”此项目为区级统一安排,今后还会出台配套的政策与使用细则。

报道称,黄浦区在采购公告中明确指出,此举是落实《深化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简称《若干措施》)要求的一部分,目的是“提升学生体育素养、推进体育课与体育活动常态化监测,加强智能化学生运动数据分析”。

另据上海市教委政务公众号“上海教育”报道,2025年6月,上海市教委印发《若干措施》,从课程、赛事、场地、师资、保障等九个方面建立深化中小学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长效机制。其中明确提出:要落实学生每天累计不少于两小时的综合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体育活动课、大课间与课后锻炼等,并推动“智慧体育”建设,包括上海将指导各区为学生配置运动手环。

报道指出,此计划引起网民热议,支持者认为学生运动手环可提升体育课质量、青少年体质健康并呵护运动安全,反对者则提出隐私风险和实际落地效果的质疑。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出门总要背着井的青蛙父母,没必要带孩子出门

12 August 2025 at 17:04

img

这几天在朋友圈和群里看到朋友的两段记录,颇为感触。

一段来自我的一位广州朋友。她是一个相当厉害的妈妈,经常一个人驾车带两个孩子长途旅行。上个月,她第一次出国,就带着孩子去欧洲自驾游,出发前向我咨询了不少问题。我一一回答之余,还告诉她,在申根区开车,只要遵守路权法则,就会发现自驾很简单,行驶会相当顺畅,驾驶感受非常轻松。路权法则并不是一味礼让,而是每个人遵守规则。所谓自由,不是很多中国人张嘴就来、特别警惕的“无法无天”,而是“绝大多数人都遵守规则,我的自由和权利就不会被侵犯”。至于其他方面,也不用担心遇到困难,因为大多数人都非常友善,随时会提供帮助。她顺利完成了自己的旅行,也在朋友圈提到在欧洲自驾真的比国内更轻松。

image

在她的这条朋友圈里,亲戚的几个提问(“没空调热不热、吃得是不是很差,社会是不是很乱”),显然是长期妖魔化的成果。许多人从未真正看过世界,只需要报纸电视抖音,就可以深信不疑,得出根深蒂固的印象。很值得庆幸的是,她的孩子去看过真正的世界,有了不一样的认知。

CDT 档案卡
标题:出门总要背着井的青蛙父母,没必要带孩子出门
作者:叶克飞
发表日期:2025.8.12
来源: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
主题归类:中国教育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但是,带着孩子出门增长见闻,就一定会看到真正的世界吗?也未必。

我的朋友宋金波去了趟深圳博物馆,在群里发了这么一段——

深圳博物馆谈不上惊艳,但也不虚此行。除了两个厅的野生动物标本,还有东西方陶器展和深圳改开史,都值得一看。

陶器展我最爱的希腊黑绘前,一位六十不到微弱湖南口音的老兄边看边大声宣布:“做得这么精致啊,这么精致不可能是真的,那时候怎么做得到,一定是现在做的仿制品”……忍不住对他说了句“是真的”。他反复看了看我,大概信了,含混地喟叹:“居然是真的啊……现在人做事情做不到这么耐心了呀……唉,可惜这是外国人做的”。他大概四五岁的小孙女脆生生说:“爷爷,虽然是外国人,但那是人类做的呀。”爷爷继续哼哼唧唧:“什么人类,什么人类,是外国人。”

深圳改开展里有张很大的深圳女工合影照。我正一个个面孔端详,一位黑衣女士大声喊叫她七八岁的儿子:“快来看!”我以为她要说什么……结果是“你如果学习不好,就会像她们一样,你知道吗,就要去做牛马……”

image

截图里的那个爷爷,在现实中很常见,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就是“世界只有两个国家,一个是中国,一个是外国”。虽然世界上还有许多许多国家,实际上千差万别,但在他们的意识中都是一样的。对于人类文明的成果,他们或是不认同,或是认为只属于中国,即使万不得已承认来自“外国”,也要来一句“可惜了”。

这种认知的狭隘会制造价值观的狭隘,所以必然会有“不好好学习,以后就要去做牛马”的观念。事实上,有几个中国孩子没听过父母说“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只能扫大街”之类的话呢?

中国人说起“职业不分贵贱”,往往会报以嘲笑,并用“社会经验”否定这一说法。强调所有职业的“平等”确实很荒谬,但他们先行曲解了“贵贱”一词。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不同职业都存在很大差异,而且差异是全方位的。有些看起来更体面,有些没那么体面,有些收入高,有些收入低,这都是事实。所以,职业的差别是存在的,不同价值观下的高低也是存在的,有条件的家庭希望孩子去当律师当医生,而不是当收银员,当然是正常思维。但“职业不分贵贱”的“贵贱”,本质上指的是人的权利。

也就是说,在职业差异的前提下,个体当然有收入、阶层上的差异,但享有的社会基本权利却应该是一致的。比如富人家孩子和穷人家孩子都有受教育的底线权利,无非是富人家孩子可以在这个底线之上有更多选择,既可以去免费公立也可以去贵族私立,这就是“不分贵贱”。

但很显然,中国社会确实没有多少“职业不分贵贱”的空间。一个公务员和一个外卖员,在社会地位上确实差别极大,前者并不仅仅拥有体面。

我生于80年代,当年的社会教育和现在孩子接受的社会教育,在许多方面没有本质差别。“你如果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只能扫大街”之类的话,在中国家庭出现的频率极高。但以这种方式教育孩子,只会加固孩子的等级意识,无法学会真正尊重他人。

许多中国人谈“尊重”,往往与权力挂钩,尊重的程度会与对方的社会地位、身家和话语权成正比。即使“不要随便得罪人”的社会经验,也不是出于对底层的尊重,而是仅仅担心“有些人什么都干得出来”。对职业的贵贱判断,也是一种思维传统。这种教育方式越普遍,凡事仅以功利衡量、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孩子就会越多。

当然,情况肯定会有所改观,虽然是被动的——985名校毕业生送外卖也不是新鲜事,外卖骑手里的本科率越来越高。所以,如果父母说“不好好学习就只能送外卖”,可能对孩子已经失去鞭策作用,只是在预言未来。

我一直赞同“相互配得上”的说法(虽然我知道有很多人不同意),“不好好学习,就只能扫大街、送外卖”的观念,正是越来越多大学生只能送外卖的重要“土壤”,因为一个崇尚权力、以权力和金钱衡量地位的社会,只会让人们的空间越来越逼仄,这是无解的恶性循环。

去博物馆增长见闻,是如今许多父母热衷的事情,哪怕不少人只是跟风。他们以为让孩子去博物馆、去旅行,就能开阔视野,但如果看到一张旧日女工照片(而且这些女工作为开放初期的务工群体,早已实现了从农村到城市的人生转变和跨越,是时代的受益者)就以“不好好学习,就只能做牛马”来教育孩子,那么孩子逛再多的博物馆、去再多地方,也只能在父母的低层认知里打转。

如果父母、长辈都是走到哪里都背着井的青蛙,那何必浪费钱带孩子出门呢?刷抖音就好,里面什么兴奋剂都有。

哈佛大学免费在线课程 2025年7月12日,星期六

By: 10year
13 July 2025 at 00:28
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开放免费课程,任何人都可以在线学。想当年我在中国因体检不合格被拒之于大学校门之外 […]

AI 会促使设计师成为更完整的人

By: Steven
28 March 2023 at 00:32

最近关于 AIGC 的关注度太高了,自己也时不时会抽空去了解一些情况,或者尝试去用一些工具。很多关于 AI 要替代人的观点大行其道,也一直有不少 AI 要让设计师失业的看法在坊间流传。但我自己的感受和看法是:

在 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ChatGPT 这些 AI 工具出现后,「手头功夫」并没有因此丧失意义,它们只是不再具备作为门槛的价值,但依旧是重要的前提。因为「手头功夫」是培养我们发掘问题、判断优劣和快速取舍的重要训练,缺少这部分锻炼,会让人在这一系列 AI 工具面前感到无力。准确地识别问题并提出诉求,这是未来教育的重中之重,也会反过来强调人的价值。

正好,前段时间后浪送了我一本书,是前微软包容性设计的首席总监 Kat Holmes 写的《误配》。一边看这本书,我就一边在结合自己的工作和最近关于 AIGC 的思考,我觉得这本书里提倡的理念,正好回应了当下的舆论思潮。

大部分谈论设计的书,都在试图通过图形和案例来构建一类理论和范式。但在这个 AIGC 日进八万步的新时代里,设计师要以什么身份来参与?我认为所有的既定范式,都会在三到五年之内被全部击碎。串联、融汇、杂交才是新世界的主流,创作者的身份将愈加模糊,甲乙方的界限也会逐渐消失或扭转。怎么回应这样的快速变化?我觉得《误配》这本首版于五年前的「旧书」,提出了很适合当下思考的母题:

设计行为、设计师、设计对象以及新技术之间,如何在智能化浪潮里,互相包容和一起进化?

这本书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但对于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设计师而言,带着经验、问题和困难去阅读,会有启发和收获。「物」的旧体系正在溃散,「系统」和「生态」将是历史的新主角。旧时代的残党,可以下船了。

昨天在各个社交媒体上发了一下自己的读书感受,因为被后浪的微博官号转发了,于是被这本书的译者何盈女士注意到。正巧我的朋友宋喆在刷朋友圈时看到她的这条寻人启事,就这么阴差阳错地跟她直接联系上了。

这种「地球村」的感觉很妙!

这更坚定了我今年一定要 重新启动设计纪录片 的决心了!

苦難不會製造偉大 知足常樂的前提條件

21 June 2024 at 12:02

以下文字來自網路,是博主小姐姐本人從去年至今收集整理的
值得人們深思

01

當大多數人覺得能休息一會的時候 手裡的贖罪券就立刻貶值

老一輩標榜苦難,不意味著他們能吃苦甚至愛吃苦,而是因為他們除了吃苦之外,沒有其他人生選擇。但凡有選擇,正常人根本不會自討苦吃。

有的人想不通,吃苦很多情況下不是必須,而惡劣環境下長大的人容易把吃苦當做生活的必須。
https://x.com/435hz/status/1683314811625672704
評論:沒怎麼吃苦的人,性格更溫和

說到吃苦,很多人覺得一個家境貧苦的人更能吃苦,而有錢人吃不了苦。
其實是把「苦」的定義理解的狹窄了,家境貧寒的人吃的「苦」是忍受惡劣環境的「苦」,比如持續的高強度體力勞動、在惡劣物質條件下的忍受能力。

苦一定會留給能吃苦的人。這是毋庸置疑的。你越是能吃苦,未來你吃的苦就會越多。

42

「知足常樂」固然是一種值得追求的人生信條。但這裡隱含一個前提——「美好生活是否可能」。
若這個前提不存在,一味強調知足常樂,無異於教人忍氣吞聲,無論大環境如何,挨著、受著就好。如果美好生活本身是一種可能,那麼知足常樂,才顯示一個人的境界。

有人說苦難會讓人變得高風亮節,其實不然,有時幸福的生活才會讓人的情操變得高尚,苦難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會讓人變得心胸狹窄,苦大仇深。 ——毛姆《月亮與六便士》

苦難能讓人格高貴,這話不準確。幸福有時候倒有這種作用。但是苦難,多數情況下,衹能讓人變得偏狹,起報復心。——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苦難不會製造偉大。 相反,正如狄馬所寫,苦難「毀壞了人的尊嚴,傷害了人的心靈,扼殺了天才的創造力」。國人講吃苦,常將辛苦與苦難混淆。 一個人若要在一個領域有所成就,必須要付出巨大努力,比如音樂領域的「一萬小時定律」,但這樣的辛苦跟社會對個人施加的苦難,完全是兩回事。

幸福的生活更容易培養高尚情操,相較之下,苦難往往更易使人心胸狹窄,積深仇厚。

世界上最無恥、最陰險、最歹毒的讚美,就是用底層人的艱辛和苦難,當作勵志故事去愚弄底層人。——王朔

人是一種會自己欺騙自己的動物。我們吃了很多無益的苦,虛擲了不少年華,有人就想說這種經歷是崇高的,這種想法可使他好過一些,所以它有些好作用。
很不幸它還有些壞作用:有些人據此以為,人必須吃些無益的苦,虛擲一些年華,用這種方法達到崇高。這種想法不僅有害,而且有病。——《沉默的大多數》

点点滴滴,功不唐捐

4 May 2024 at 00:00

hike

May the 4th be with you!

学校要我提供学生对我这个班主任的采访,我只好向我所带两个班级的部分学生求救:

麻烦你一件事,学校让我提供这么一个东西:“我眼里的这个班主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随便说一段话给我吧(语音也行,文字我来组织,有我们的照片更好),顺便我也想知道老师这几年当你们班主任哪里做的不好……真实的就好~恭维老师没有必要啦。

我以为很难收到回复,因为他们在校外实习,也马上要毕业,不必理会我这个班主任了。没想到很快收到几个同学的回复,摘录如下。

在大学里,谭老师是我的班主任,他不仅是我们专业学习上的指导者,更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在我看来,我的大学班主任就是一位非常厉害的存在,在找实习单位的时候会用他的工作经验指引我们就业的方向。

首先,我的班主任具有非常高的专业素养。他不仅在自己的学科领域里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还有丰富的经验,还能够将这些知识与经验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领域的知识。他经常会在班级会议上引用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案例,让我们了解到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实践应用。

其次,我的班主任还非常注重我们的个人成长和发展。他经常会在课后找我们聊天,了解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给予我们很多宝贵的建议和指导。他不仅关心我们的学业成绩,还关心我们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在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总是能够给予我们鼓励和支持,让我们重新找回信心和勇气。

我觉得我们的班主任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人。他总是对我们很关心,无论我们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遇到什么问题,他都会很耐心地帮助我们解决。他也很注重我们的心理健康,经常找我们谈心,了解我们的想法和需求。我觉得他是一个很好的老师,他与我们的关系不止是师生,更像是朋友。这几年没有在课堂上传授我们知识成了最大的遗憾。

班主任确实是那种深深关心学生,又学识渊博的师长。他不仅在日常中细心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更在关键时刻展现出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比如有一次舍友牙痛的事件,他能够迅速行动,直接载去医院检查,这种行动上的关心和支持,无疑给了学生很大的帮助和安慰。而在学术方面,班主任的博学多才和耐心讲解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实习期间,我遇到不懂的问题向他请教,他都能够耐心解答,让我受益良多。这不仅体现了他作为教育者的专业素养,也彰显了他对学生的负责和关心。总的来说,班主任是一位既关心学生生活,又注重学术指导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他的存在无疑给学生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和支持,是学生们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引路人。

我刚开始以为这位同学是用AI编写的,后来一问才想起确实有送学生去医院这回事,那是疫情期间,只好自己开车送学生去医院。后来这位同学实习期间,问我水泥方面的知识,我耐心解释,学生当然没想到我对水泥方面这么懂行。

我眼里的班主任对我来说是亦师亦友的存在。他不仅学识渊博,耐心解答我学业上的疑惑,更在生活中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每当我遇到困难,他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让我倍感温暖。他的教诲和指导,让我在大学期间收获满满,不断成长。

“亦师亦友”这个形容,我很喜欢,我和学生之间,我始终持着平等尊重的态度,职业角色上我是老师,但人格上我和学生是平等的。

谭老师是我们的良师,更像是益友。与他相处的时候如朋友般放松。他很愿意走近我们,主动为大家的成长想办法,设身处地的为我们进步解难题。他总能妥善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我们焦虑迷茫时,他会像朋友一样倾听后,以其见闻给我们分享好的经验做法。

难忘的是在寒冬里的一次徒步经历,谭老师带着我们几个学生徒步北峡,历时将近五个半小时,这期间因为环境因素曾试过放弃,在谭老师的鼓励下,我们重新振作精神,继续前行。最后顺利完成了这次徒步活动,也让我们有了这次难忘的经历。这次徒步活动也成为了我们宝贵的回忆,激励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下去!

这位同学一样有良师益友的感觉,并且和学生一起徒步的经历,学生的印象这么深刻。

原来和他们所经历的这些事情,我自己都快忘记了,但他们都记得很清楚,仔细回忆,我传递给他们的理念和想法,虽然当时他们似乎没有什么表示,让我有一种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觉,但现在来看,含蓄的他们都能感受并体会到,看来功不唐捐。这大概也符合我当年投身教育“教书育人”的初心。

唯一不足的是带了两个班,有点忙不过来,也因为各种原因,学校没能安排我这个班主任所带班级的课程,对他们只有“育人”,没有“教书”。也因此,管学生工作的年级负责人前几天亲自找到我,希望我再承担班主任工作,我满口答应,只有一个要求:一次只带一个班。

我始终认为,教书育人的事情不能和赚钱的事情相关,否则以我场外搞钱的能力,这就亏大发了。对我来讲,付出这些点点滴滴的工作,为年轻人的成长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就像看到了当年一样迷茫、焦虑的自己,自我感觉意义重大,正如上面收到学生们对我的反馈,很是欣慰。

疲惫困境与一八定律

By: Steven
25 January 2024 at 19:05

近一年来,我非常低落。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成功的经历。

小时候大家受到的教育都是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这是错误的,或者说,这句话的成立是需要一些前置条件和约束范围的。成功之前可以有很多次失败的体验,但这个失败的体验必须是完整的。你得经历完整的周期,这样你失败的时候才有机会好好复盘,看看什么地方可以改进。每次周期结束后,都能获得一些经验。这样才能谈得上进步。

但如果你的失败是浅尝辄止,是一次次的试探,那么不会获得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你没有触及到失败的原因。

失败不会是成功之母,原因在于,一次次的失败不仅仅会击溃你的信心,也会一次次重创你的认知体系。最近《繁花》热映,大家都说「王家卫受害者联盟」壮大了。从所有控诉王家卫工作过程的演员嘴里说出来的,都是一次次的尝试和自我怀疑,是导演方法对演员自我信念的挤压。在我看来,王家卫就是拿着大量斯坦尼派的优秀演员,却用布莱希特的方法来达成自己目标的创作者。你给我五十种表演状态,我来剪辑成我想要的表达。这对创作者而言是开心的,因为手里拿着大量优秀素材,我想怎么搞都可以,我可以历遍无数种可能成功的体验;但对于经历其中的演员,就是既不知道什么可以,也不知道什么不可以,他没有经历过完整的失败和成功,他甚至不知道导演最终会剪出什么东西来,他是迷茫和无助的。这就是我目前的状态。我很清楚知道我可以,但在此刻这里,我不知道我可不可以。

回到失败这件事上来说,我这几年来的工作距离设计是越来越远,但我依旧可以从一些产品和项目的工作上获得少许的成就感;可是最近一年来,对接了那么多的人和事,都是非常飘渺的互相试探和观望。一次次的无疾而终和信息不对称性,让我一次次地触达不了失败的核心。我在这些事情上的体验,是不完整的,是稀碎的。

这让我感到非常心累。

我一直对前沿的技术趋势、市场、人性保持着观察,不断培养自己的洞察力,但这些东西在我目前的工作内容中都使不上力。或者说,这个体系和架构中,无力于实现那些尝试。

破碎感因此愈加清脆。

这些事情拖着我,以至于我连完整的视频都几乎没有产出过。此前,我还能通过做视频来给自己制造完整的创作流程和体验,从话题、逐字稿、拍摄、剪辑到封面设计和发布,整个过程既满足了我表达欲的抒发,也提供了「成功」的体验。这个「成功」指的不是视频成为爆款那种,而是在这件事情上的完整经历和反馈。这曾经是我的一个出口。然而,今年以来我因为各种事情而停滞了,视频创作所带了的成功体验也停滞了。

持续缺少正向的反馈,让我感到很疲惫。

最近在 Netflix 上看《贝克汉姆传》,正看到他当年因被罚红牌出场,导致英格兰队输给阿根廷后,举国上下对他持续的精神暴力。在那无数的负面反馈中,支持他走出来的,是父母和维多利亚,是曼联的兄弟们,是曼彻斯特的民众,对他的保护和鼓励。我不自觉地会联想到此时此刻的自己,除了筱烨和小柒,我感到孤立无援。这一年来,我能获得正反馈的渠道非常狭小。哪怕就是三月份去了一趟上海,跟熊小默、苏兆阳、小泽、akira 他们待在一起的两三天,都足以安抚我一整年。

失败是失败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人一定需要从一些事情中获得「成功体验」的正反馈,才能脱身。因此,我正在制作的年度回顾视频中,说了这么一段话:

人要直面自己的困境,用语言把它描述出来,它的可怕就消解了一半,直面它、盯着它、分析它,会再消解一半,开始动手,无论是多小的一步,一旦真正动起来,会再消解一半。此时,当你想要打破它,只需要做八分之一的功,这叫做「一八定律」。

我观照到了自己的问题,就得去解决它。

恢复体能训练、多做一些短的视频表达、多完成一些品牌合作、多做一些 AI 创作和表达的尝试,从一件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上获得「成功体验」,把自己从中拉出来。这是我接下来半年,对自己的责任。Flag 就不立了,立了不吉利;但从这篇日志开始,从目标在二月前一定要发布的年度回顾视频开始,我得拉自己一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