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Mi Box S:小米盒子国际版的海外影音体验

25 August 2021 at 18:03
Mi Box S:小米盒子国际版的海外影音体验

2020 年的元旦,我从香港旺角的小米之家购入一台小米盒子 S(Mi Box S)。Mi Box S 是小米面向海外地区推出的两个国际版型号之一(另一个是上一代的 Mi Box),这两个型号都仅在中国大陆以外地区销售。

结账时,收银台的小米店员见我操着一口普通话,强调着「售出无质量问题概不退款,香港这边买的小米盒子在大陆用不了的喔」。「没事我知道,我就是要买国际版才来的。」解释完店员才安心地帮我办理结账,刷卡支付 HK$469。

为什么要买国际版?

相比配置相同只要 ¥279 的小米盒子 4S,Mi Box S 贵上不少。但如果你和我一样是日常使用国际影音服务的「精神外宾」,那这 ¥100 左右的差价便是物有所值。

众所周知,包括国内小米电视及盒子用的 MIUI for TV 在内,无论机顶盒还是智能电视、甚至常见的家用投影仪,几乎所有在中国大陆正式上市销售的电视机相关的智能设备用的都是经过厂商深度定制的 Android 系统。这些系统通常不仅会阉割掉 Google 服务框架,还会与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或芒果 TV 等国内视频点播平台深度集成,从桌面到内建应用大肆修改系统 UI、添加开机广告。

也有几个例外:三星和 LG 电视分别使用各自与 Android 无关的 Tizen 和 WebOS 系统,可以进入调试界面更换区域。此外在中国大陆销售的 SONY 电视和 NVIDIA Shield TV 使用的是阉割掉 Google 服务框架的 Android TV 系统。

而小米盒子国际版面向海外市场,所以预装原生 Android TV 系统,内置 Google Play 商店和 Netflix、YouTube 等国际主流视频点播服务。

Mi Box S:小米盒子国际版的海外影音体验
Launcher(桌面启动器)

能够使用 Netflix 这样的服务便是我不考虑便宜的小米盒子 4S 而直接购买 Mi Box S 的最大原因。虽然 Android 开放的特性允许用户自行侧载应用,甚至大陆地区销售的小米盒子也能通过刷机刷入国际版所使用的 Android TV 系统,但 Netflix 却不是你安装上客户端、配好网络就能用的。Netflix 透过授权厂商向设备硬件分配自有序列号(ESN),仅允许 TV 客户端在有合法 ESN 的设备上运行。ESN 作为序列号是由生产厂商在出厂时写入硬件的,中国大陆销售的电视设备普遍没有 ESN,也无法通过刷机修改。这意味着即使你下载到 Netflix for Android TV 的 APK 档案并成功安装,你也无法在没有 ESN 的设备上登录观看。

小米盒子国际版比中国大陆版高出的价格可能正是源于 Netflix 的授权费用。

因此,既然主要内容消费都已经在海外平台,不如从一开始就入手国际版设备减少麻烦。即使你不看 Netflix,也很难保其他国际视频服务在电视这类高度定制化的设备上不会使用类似这样五花八门的认证手段限制使用。

Mi Box S 在中国大陆的水土不服

因为是国际版,要在中国大陆使用也自然会遇到一些水土不服。

首要问题在第一次开机后便能发现。因为国际版是原生无阉割的 Android TV 系统,也不会考虑在中国大陆使用的情况,Mi Box S 在首次开机后的初始设置界面便会请求你登录 Google 账号。因为初始设置完成前也无法安装任何应用,你需要有一个可以直接穿墙的网络环境,例如在路由器端实现。(考虑到风险因素,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在此按下不表,你可以自行查阅网络资料解决。)

其次,也因为在海外发行,Mi Box S 并不内置中国大陆电视定制 Android 系统普遍使用的第三方 AirPlay 投屏协议实现。系统内置的投屏协议仅有 Android TV 提供的 Google 自家 Chromecast,相比 Apple 的 AirPlay 较为小众。如果要在 Mi Box S 上使用 AirPlay 进行投屏则需要自行安装第三方应用。

打开 Google Play,开始在电视上体验精神外宾

Mi Box S 的 Android TV 系统出厂内置 Netflix、YouTube 和 Google Play Movies,甚至遥控器上专门有一个 Netflix 键让你可以一键启动 Netflix。除了常用的 Netflix 和 YouTube,你也可以像 iTunes 商店一样以老派的租赁或购买方式在 Google Play Movies 获取电影和电视剧观看。

打开 Google Play 商店,你也可以找到几乎所有国际主流的影音平台。以我所常用的美国区为例,包括常见的 HBO Max、Disney+、Prime Video、Hulu 和 Apple TV+ 等。(没错,Apple TV+ 从 2021 年开始支持 Android TV。)

而一些小众的影音平台如主打经典和艺术电影的 MUBI、欧美二次元看动画必备的 Crunchyroll、体育爱好者喜爱的 ESPN,以及 Paramount+ 等也都能够找到,甚至可以通过 YouTube TV 收看欧美电视直播。

Mi Box S:小米盒子国际版的海外影音体验
Google Play
当然,所有这些服务都需要你向服务商订阅后才能使用。

绝大多数服务商会选择只在提供服务的区域商店上架应用,所以你在 Google Play 所能看到的应用也随你的账号所在区域变化。除了我主力使用的美国区,香港区也是很多用户的选择。在香港区,你不会看到像 HBO Max 之类的目前尚不在香港提供服务的平台应用,但相比美国区也会多出一些如香港本地电视台的 TVB Anywhere+、ViuTV,电讯盈科的 NOW E,「HBO 亚洲」在香港提供服务的 HBO GO 等。对于二次元爱好者,也有台湾巴哈姆特提供的「巴哈姆特动画疯」可以从香港区 Google Play 商店安装。

和在手机上一样,面对区域的差异,你可以使用多个不同区域的账号做到「我全都要」。

Mi Box S:小米盒子国际版的海外影音体验

那些 Google Play 装不了的,同样可以侧载

当然,因为是 Android 系统,Google Play 也不是你获取 Android TV 应用的唯一渠道。

对于我而言,除了美国区和香港区,还有些需要的应用如澳洲的 ABC iview 和 SBS on Demand 都仅在澳洲区上架,以及 TikTok 的 Android TV 客户端目前仅在英、法、德区 Google Play 提供。因为我除 Android TV 以外其实很少用到 Google Play,也不太可能为了这些应用再一一注册 Google 账号,自然选择侧载(通过 APK 包安装)应用。

题外话:目前 TikTok 在 Android TV 端是按照系统语言判定区域,例如我将 Android TV 系统语言设置为 English (Australia) 来收看澳洲区 TikTok。

对于这些上架 Google Play 但仅在部分区域商店提供的应用,或是某些特定设备内置的系统应用,大多都可以在 APKMirror 找到 APK 包文件。

得益于 Android 系统的开放特性,侧载应用并不复杂。在原生 Android TV 侧载应用甚至比不少为了遵循中国政策要求而刻意隐藏侧载应用功能入口的国内深度定制 Android 系统更加简单。除了在 Google Play 安装像 Solid Explorer 这样的文件管理器后通过插入外置存储设备或是通过 FTP 等方式将 APK 文件传输至内部存储空间后安装,熟悉 CLI 的你还可以通过 ADB 无线连接直接从电脑端侧载 APK 文件。

不过,侧载也需要面对一个小缺点:侧载进 Android TV 的应用如果无法通过 Google Play 获取且没有自更新功能,未来则需要手动更新或通过第三方应用市场更新。

如果你需要使用中国大陆的 Android 电视应用(例如哔哩哔哩),也可以通过侧载直接安装应用的 APK 档案或是当贝市场这类在中国大陆常用的 Android 电视应用市场来获取。

无法在桌面启动器找到侧载的部分应用?

在 Google 的应用开发规范中,Android 应用必须声明 TV Activity 作为 Android TV 应用才能被 Android TV 识别为面向电视的应用。而没有声明的应用即使被安装进 Android TV,也不会被默认桌面启动器显示:

Android 开发文档:如果您不在应用中包含 CATEGORY_LEANBACK_LAUNCHER intent 过滤器,那么用户在 TV 设备上运行 Google Play 时将看不到您的应用。此外,如果您的应用没有此过滤器,那么当您使用开发者工具将其加载到 TV 设备上时,该应用不会出现在 TV 界面中。

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纯手机应用或中国厂商的 Android 电视应用上,前者自不必说,而后者大多是因为中国电视硬件生产商深度定制的 Android 系统并不遵循 Android TV 规范(即使没有在代码中声明为 Android TV 应用也会被显示),导致很多中国 Android 电视应用开发者也忽略 Android TV 规范的要求,即使是专门为电视设备开发的应用也没有在代码中进行声明。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 Google Play 中安装 DashboardSideload Channel Launcher 2 之类的应用作为打开这类问题应用的入口。

Mi Box S 的一些不足

即使是精神外宾使用作为国际版 Android TV 的 Mi Box S,它同样有一些不足。

和 Chromecast with Google TV 相比

同样是原生系统的电视设备,Chromecast with Google TV 作为 Google 亲生产品,与 Mi Box S 相差无几的价格却能拥有更新的 Android 系统版本以及 Google 最新的 Google TV 界面。而 Mi Box S 的 Android 系统迟迟停在 Android 9 版本,系统维护几乎可以说是长期不上心(仅定期安全性更新和 Bug 修补)。

补充:经测试,Mi Box S 在网络切换到美国、澳洲等部分地区时会自动切换为类似 Google TV 的新版桌面,而切换回香港等地区后会自动切换回旧版 Android TV 桌面。

Mi Box S:小米盒子国际版的海外影音体验
Photo Chrome Unboxed

此外,Chromecast with Google TV 还支持通过 HDMI-CEC 和红外控制电视机本体的电源与音量,让你即使是使用传统电视机也可以不用再整天揣着两只遥控器换来换去。而 Mi Box S 仅支持通过 HDMI-CEC 控制。

Android TV 和 Amazon Fire TV 相比

首先是上手就能感受到的遥控器手感,与 Fire TV 的遥控器相比,Mi Box S 的遥控器一上手就能感受到按键的生硬。除了生硬的手感,如果你的枕边伴侣睡眠较浅,那么他极有可能会被你每次按键时发出的「咔吃咔吃」声吵醒。

其次,尽管 Fire TV 作为 Amazon 深度定制的 Android 系统没有 Google 服务框架,但却也有许多 Amazon 自己添加的方便功能和独有应用:

  • 输入法:无论 Gboard 在 Android 手机设备上如何好用,在 TV 端却是远远不如 Fire TV 内建的输入法。输入对于通过遥控器操控电视设备的使用场景本就必然极度不适,而 Fire TV 的内建输入法通过将大小写切换、空格、删除等常用功能键与遥控器功能键绑定,大量减少了输入时为了调用这些功能而进行的聚焦移动操作,尽管不能让输入变得无痛,但却极大地减轻了痛苦。反观 Gboard 作为 Google 移动端的得意之作,在 TV 端只是单纯把键盘照搬上大屏幕,显得非常欠缺设计思考。
Mi Box S:小米盒子国际版的海外影音体验
Fire TV 输入法
  • 浏览器:Android TV 并不内置浏览器。即使你可以在 Google Play 里找到一堆浏览器应用,但我却没有找到任何一款有 Fire TV 内置浏览器好用的。这可能是设备的问题,在 Fire TV,无论是此前专为 Fire TV 开发的 Firefox 还是现在 Amazon 自家开发的 Silk,都可以切换光标模式和焦点移动模式,而 Mi Box S 上则只能使用光标模式。尽管绝大多数网页在光标模式下浏览没有问题,但面对一些专门为电视场景设计的网页时,光标模式会让你痛苦不已。

当然,深度定制的 Fire TV 系统本质上和中国厂商的深度定制 Android 无异,甚至同样没有 Google 服务框架,但是经过思考的设计、简洁的 UI 设计和充足的国际影音服务支持还是让 Amazon Fire TV 远胜众多中国厂商的产品。

值不值得买?

Mi Box S 作为原生 Android TV 机顶盒,我会建议在价格相当的情况下优先选择 Chromecast with Google TV。Chromecast 作为 Google 亲生产品,会有更优先的功能更新和支持(尽管 Chromecast 在没有无缝国际互联网连接时的水土不服可能会比 Mi Box S 更加严重)。

至于与 Fire TV 之间的抉择,就单纯是生态的选择,尽管前文提到 Fire TV 的些许细节做得更加用户友好,但都只能算是痒点而非痛点。选择 Google 你会有一个比 Amazon 更加广泛的社群和生态。除非你家已经购买 Amazon Alexa 设备,那 Fire TV 自然是一个更能提供设备联动性的选择。

当然,如果你预算足够充足,那为什么不直接考虑 Apple TV 呢?

Windows To Go:我的 MacBook 游戏方案

19 August 2021 at 03:42
Windows To Go:我的 MacBook 游戏方案

自从我 2019 年成了一位精致的麦金塔用户,游戏就与我渐行渐远。Steam 上的游戏大多不支持 macOS,即使是在商店了标注支持 Mac 的游戏,也有不少因为没有支持 64 位而被 Apple 大刀阔斧的改革抛弃,加之我现在服役的 19 款 13 寸 MacBook Pro 没有独显,真正能够正常运行的游戏少之又少。

长久以来我都岁月静好地忍了下来,直到前些天我兴冲冲地在 Steam 买下《节奏医生》,打开却发现卡成了幻灯片。毕竟是核显,我自然明白不该对要求太高,但一个显卡要求只写着 Intel Graphics 4000 的小作坊独立游戏也能卡到音画不同步实在是让我很难继续绷住。虽然原因也可能是小作坊对 macOS 的优化没有上心,但联想起此前连标题画面都幻灯片的《Overcooked! 2》、永远拖影的《Muse Dash》,这 macOS 实在无法承载我已经自我阉割到卑微的游戏愿望。

尽管我除了游戏已经对 Windows 没什么留恋,但没办法,还是得弄个 Windows 环境。

怎么就 Windows To Go 呢

对于和我一样的旧 Intel 机型 Mac,通常要运行 Windows 也就两个选项:虚拟机或者 Boot Camp。

虚拟机自不必说,虽然我的 VMware Fusion 里一直搁着 Windows 虚拟机,但我这里的需求是游戏,虚拟机的性能可以一票否决。而 Boot Camp 虽然是几个朋友都推荐我选择的办法,但我的数位洁癖和笔记本吃紧的 500G 硬盘容量让我很难在 Boot Camp Assistant 里下得去创建分区的手,更别说后期游戏还得占去多少空间。

最终,我决定用 Windows To Go。Windows To Go(WTG)原本是 Windows 企业版内置的功能,本意是通过镜像在 U 盘或移动硬盘上部署一个 Windows 系统,让你可以在任意电脑上通过自己 U 盘或移动硬盘启动进入自己的 Windows 工作环境。尽管 Microsoft 已经宣布放弃 WTG 并在 Windows 10 版本 2004 中移除了功能,但我们依然有第三方辅助工具可以完成部署。WTG 发布时官方宣称不支持在 Mac 设备上启动,但其实完全可以正常运行。

通过 WTG 在 Mac 上使用 Windows,既不需要占用 Mac 的内置硬盘空间,又可以避免对内置硬盘作任何分区修改,同时还能做到性能与 Boot Camp 相差不大。对我而言,与其说选择的是 WTG,不如说是 Windows on External Drive,因为我也没打算在别的电脑上运行这个 Windows。

购买存储设备

USB 存储设备的性能几乎是决定 WTG 性能的关键,所以得细心选择。因为不想整天拖着「血袋」,所以我不想考虑移动硬盘。

参考萝卜头 IT 论坛用户整理的《适合 WTG 的 USB 闪存盘大排名》,我把目标锁定在 CHIPFANCIER 这个专门做 WTG 适配固态 U 盘的国内小厂,再结合我的个人需求:

  • 容量至少 128G
  • 有 Type-C 口直插:毕竟是用于 MacBook,而我不想整天插着一个转接器。

我最终决定购买 CHIPFANCIER 的 256G 双头固态 U 盘

准备工作

U 盘到手后就可以准备折腾。要把 Windows 部署进 U 盘并顺利启动,还需要准备一些东西。

→ Windows 环境

因为部署工具需要调用 DISM,所以 WTG 系统部署必须在 Windows 环境进行。请尽量使用实体机环境,虚拟机的外置设备连接未必稳定,可能会导致部署出错。

→ Windows 安装镜像

版本就用最新的 Windows 11,镜像可以直接用 macOS 访问 Microsoft 网站下载(如果用 Windows 访问可能需要更改 User-Agent 才能直接下载 ISO)。

「MSDN 我告诉你」下载也不是不行,只是我用迅雷下载 ED2K 链后遇到 Hash 校验不一致文件损坏的问题。建议用迅雷下载的文件统统校验一下 Hash,否则等到部署镜像出错时摸不着头脑会很烦心。

→ Windows 支持软件(Mac 设备驱动)

也就是过往使用 Boot Camp 双系统时在 Windows 侧安装的那个 Boot Camp 软件,其中包含 Mac 设备的 Windows 驱动。在 macOS 侧打开「Boot Camp 助理」,从菜单栏选取「操作」—「下载 Windows 支持软件」,选择保存位置。

Windows To Go 辅助工具

萝卜头 IT 论坛出品的第三方 WTG 部署工具。

→ 有线连接的外置键鼠(或者 Dism++)

从 MacBook 启动刚部署好的 Windows 系统大概率会有驱动问题导致内置键盘和触控板不可用,因此在你成功进入 Windows 桌面安装驱动之前应该需要使用有线连接的外置键鼠操控。

如果只有鼠标没有键盘,你也可以使用「Windows 轻松使用」提供的屏幕键盘。

→ Dism++(或者外置键鼠)

如果没有外置键鼠,也可以使用 Dism++ 在启动 WTG 系统之前将驱动提前灌入。

部署系统

整个 WTG 部署过程应当在 Windows 环境下进行。

预装驱动

参考这篇教程,从「Boot Camp 助理」保存的 WindowsSupport 文件夹中找到 $WinPEDriver$ 目录。

Windows To Go:我的 MacBook 游戏方案

将 $WinPEDriver$ 里的所有内容全部复制到「WTG 辅助工具」的 Drivers 目录中。

部署镜像

打开「WTG 辅助工具」,选择镜像文件、目标硬盘和要部署的 Windows 映像分卷(也就是 SKU)。

Windows To Go:我的 MacBook 游戏方案

通常右侧设置保持默认(如图)就行,直接选择「部署」开始进行 WTG 部署。完成部署后,再将此前准备好的 WindowsSupport 文件夹整个复制到 U 盘中。

启动配置

部署系统并不复杂,启动 Windows 之后才是真正的难关。

更改启动安全性设置

配备 T2 安全芯片的 Mac 默认禁止启动未经 Apple 验证的操作系统或是从外部介质启动。要从 U 盘启动部署好的 WTG 系统,需要更改启动安全性设置

  1. 在 Mac 开机时按住 Command + R 键,进入 macOS 恢复功能。
  2. 看到「macOS 实用工具」窗口时,从菜单栏选取「实用工具」—「启动安全性实用工具」。
  3. 选择「安全启动」为「无安全性」,「外部启动」为「允许从外部介质启动」。

启动 WTG 系统

  1. 将 U 盘插入 Mac,在开机时按住 Option 键,进入「启动管理器」。
  2. 在启动管理器中可以看到除 Macintosh HD 外多出一个选项,通常显示为橙色硬盘图标的 EFI Boot,选择 EFI Boot 从 U 盘启动。

Windows 首次启动配置

从刚刚部署的 WTG 系统启动后,会进入初次启动 Windows 的欢迎和设置画面(OOBE)。此时便是检验你预装驱动是否成功的时刻:

  • 如果你的内置键盘和触控板均正常工作,那么恭喜。接下来直接按照常规流程设置操作即可。
  • 如果你的内置键盘和触控板没有反应,那么接上你准备好的外置键鼠进行操作。
  • 如果你的内置键盘无法正常工作且没有外置键盘,从左下角的「Windows 轻松使用」图标打开菜单,找到「屏幕键盘」并选取。使用屏幕键盘继续设置操作。

安装驱动

无论你在 OOBE 界面是否能够正常使用内置键盘和触控板,你都应该再进入系统后安装 Windows 侧的 Boot Camp 软件以确保所有 Mac 硬件都被正确安装驱动。

找到先前复制到 U 盘中的 WindowsSupport 文件夹,找到 BootCamp 目录,运行其中的 Setup.exe 进行 Boot Camp 的安装。

安装完成后,重启 Windows 应该就能发现所有的硬件都能正常工作。

安装进度卡在「正在列举预安装的软件包」

以我的经历来说,安装 Boot Camp 其实是最为曲折的。

在按照上述流程安装 Boot Camp 的过程中,我的安装进度一直卡在「正在列举预安装的软件包」。反复尝试都是同样的结果,在一番苦苦搜寻之后,我按照一则 Reddit 贴文的方法解决:

重启 Windows 后,以管理员模式启动 PowerShell 或 CMD,通过命令行启动 BootCamp\Drivers\Apple 路径下的 BootCamp.msi 进行安装。

Windows To Go 使用体验

我从来不是一个参数或跑分爱好者,单就整体感受来说,只要选择性能足够的外接存储设备,安装好 Boot Camp 驱动,通过外接存储的 WTG 系统使用 Windows 与内建 Boot Camp 实现地双系统体验大致无差。

我的游戏需求也很好地被 WTG 满足。因为 13 寸的 MacBook Pro 没有独立显卡,即使安装 Windows 我也姿势没有期待过要用来玩什么 3A 游戏。我在 WTG 系统中尝试安装运行《糖豆人》、《Overcooked! 2》、《节奏医生》等配置要求较低的游戏,均能获得远高于 macOS 的正常游玩体验。而《模拟人生 4》这样稍有要求的游戏,在中画质情况下也能基本流畅地玩耍。

缺点也不是没有,外接一个 U 盘导致我在使用 Windows 时需要特意避免磕到 U 盘,而不能再像 Apple 广告中的 MacBook 用户一样随心所欲地调整各种使用姿势和位置。此外,WTG 系统对 U 盘频繁的读写也导致 U 盘基本保持在一个暖手宝的温度。但这些问题都还算可以接受。

CHIPFANCIER 使用金属外壳也是为了应对 WTG 系统频繁读写导致发热的有意而为。

对于同样不堪忍受 macOS 游戏荒漠,但又不希望只为了偏休闲级别的游戏需求而安装双系统占用宝贵系统空间,或是有着数位洁癖不希望电脑里躺着一个脏脏 Windows 的 Mac 用户,我都会推荐通过 U 盘部署 WTG 使用。

参考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