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Today — 5 November 2025Main stream

基本常识|最难受的不是“小黑屋”,而是辜负了读者的信任

5 November 2025 at 07:51

阔别三个月,基本常识今天又能和同温层的朋友们见面了,本来是很开心的事情。

但打开尘封三个月的公众号后台,又让我的心情跌到谷底:

8月6日下午,一位福建读者在评论区留言咨询“帮困境人士点3天外卖”的项目,他说之前看到就挺想留言申请,但一直不太好意思,因为总觉得一定有更困难的人。

img

11月3日下午,基本常识从“小黑屋”解封,我才看到这条留言。

img

不知道这位读者是做了多久的心理建设才找我开口,也不知道他是遇到了怎样的困境才终于认定自己成了“最困难”的那一批人。

但是,我辜负了他的信任,没能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回复。

8月4日中午,一位广东读者留言咨询怎样才能申请买饭项目的支持,因为她借了钱给朋友,对方一直不还,现在自己都吃不起饭了。

img

11月3日下午,时隔三个月后,我才看到这条评论。不知道她是否一切安好。

如果这位读者能看到这篇文章的话,对不起,辜负了你的信任。

img

11月2日,星期天,一位读者在“建设性意见”公众号给我私信,咨询还能不能申请“拼好饭”项目。他说现在进厂打工,周一到周六厂里包吃,但距离发工资还有10天,他手头只剩下12元钱,周日当天只买了2个馒头吃,希望我能支持一顿晚餐。

img

img

CDT 档案卡
标题:最难受的不是“小黑屋”,而是辜负了读者的信任
作者:项栋梁
发表日期:2025.11.4
来源:微信公众号“基本常识”
主题归类:言论审查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很幸运,当然是我很庆幸,“建设性意见”这个号还可以正常使用,我一个半小时就看到了这条私信。

没有错过晚饭点餐的时间。

也没有辜负这位忠实读者的信任。

多亏这位读者关注我很久,知道基本常识还有一个备用号“建设性意见”,在那边找到了我。

点击关注备用账号“建设性意见”

由于公众号后台私信记录仅保留一个月,我也不知道在“小黑屋”里的三个月到底有多少读者给我留言申请买饭。

8月5日至10月5日之间的私信内容,我全都看不到了。在此期间私信申请过买饭项目的读者,我全都辜负了。

一想到这点,愧疚与悲愤就难以抑制,汹涌而起:

说几句话,做一点事,怎么就这么难呢?!

实在是太难受了……

但转念想来我其实还好,心里虽然难受,日子却并不算艰难。真正艰难的,是那些因各种原因陷入山穷水尽,有手有脚却暂时没钱吃饭的年轻人、中年人和老人家。

哪怕悲愤,哪怕失望,事情还是要接着做,“为困境人士买饭3天”的项目还是要继续执行。

项目规则如下:

如果您正面临吃饭的困境,又因为各种原因难以从亲友或政府处获得帮助,可以给公众号“基本常识”或“建设性意见”私信申请。

1.留下您本人能收外卖的地址,并告知我有哪些饮食禁忌和偏好。我和团队小伙伴会按每天约40元的标准给您点3天外卖(每日午餐和晚餐)。如果您不想说,完全可以不需要解释原因,如果愿意说,我听着。

2.目前只接受关注基本常识1周以上且有评论留言记录的读者申请。如有其他特殊情况可以尝试破格申请,不承诺满足。

3.如果您是未成年人或因残障等原因不具备劳动能力,暂时吃不上饭,又无法从监护人处获得帮助,请务必告诉我详细情况,我将尽一切努力帮您争取政府或公益组织的帮助。在此之前,我会承担您的基础温饱支出。

4.个人能力有限,这个项目设置了2万元的支出上限,之前还剩7000多元,现在我把它重新补足到2万元。如果经费用完了帮不上您,还请谅解。

请相信,世间始终有善意存在,碰到自己难以迈过的槛,请一定不要轻易放弃,试着求助看看。

至少在基本常识公众号这里,有一碗热饭菜。

祝一切顺利,每个人。

Yesterday — 4 November 2025Main stream

【CDT报告汇】美联社:美国政府长期默许甚至协助企业向中国出售监控技术(外二篇)

4 November 2025 at 02:01
CDT 档案卡
标题:【CDT报告汇】美联社:美国政府长期默许甚至协助企业向中国出售监控技术(外二篇)
作者:中国数字时代
发表日期:2025.11.2
主题归类:CDT报告汇
主题归类:中国数字极权
主题归类:跨国镇压
主题归类:良心犯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编者按:《CDT报告汇》栏目收录和中国言论自由及其他人权问题相关的报告资讯。这些报告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机构调查、学术研究、媒体报道和网民汇集等等。也欢迎读者向我们推荐值得关注的报告。

中国数字时代本周推荐媒体:

维权网:是关注中国人权的非政治性非营利的知名公益组织,由一群志愿者运营。其每个月都会发布的《中国大陆在押政治犯、良心犯月度报告》,是记录中国维权人士遭遇的重要平台。

一、美联社:美国政府长期默许甚至协助企业向中国出售监控技术

10月29号,美联社发布了一篇调查新闻。他们发现,尽管历届美国政府公开警告中国在国家安全及人权方面的风险,但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执政,美国政府不仅多次允许,还在某些情况下主动协助美国企业向中国警方、政府机构及监控公司出售敏感技术。报道批评称,这些技术被用于构建中国的监控体系,引发争议。

img

文章封面截图

报道指出,自2023年9月以来,美国国会曾四次尝试关闭一项关键的出口漏洞,即中国企业绕过芯片出口禁令,通过美国云服务租用高性能AI芯片。但每一次立法都因科技企业及行业协会逾百名游说人士介入而失败。与此同时,仅在2024年,中国就从美国企业购买了价值207亿美元的芯片制造设备。

更具争议的是美国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美联社披露,特朗普政府在今年8月同意解除对英伟达 (Nvidia) 和AMD的先进芯片出口限制,以换取15%的销售收入分成,并宣布政府持有英特尔10%的股份。对此,民运人士周锋锁批评称:“美国政府让企业主导议程,忽视它们如何帮助北京监控和审查人民……这是战略性的失败。”

美联社还通过调查公开记录、会议证词、游说文件及数十次现任官员访谈指出,美国政府曾通过商务部下属的美国商业服务机构,为本国企业与中国公安系统牵线搭桥。早在2007年,美国商务部就曾举办题为“如何向中国安全市场销售监控工具”的讲座,并提供“市场渗透策略”。

文章批评称,美国政府对外“公开强硬”,但私下仍与企业合作:“即便在警告国家安全和人权侵害问题的同时,美国政府……仍一再允许甚至积极协助美国企业向中国警方、政府机构及监控公司出售技术。”

此外,云服务成为新的漏洞。尽管一些中国企业被列入制裁名单,但它们依旧可通过微软 Azure 和亚马逊 AWS 使用高性能计算及视频监控存储服务。例如,国有企业国投智能公司曾寻求访问 AWS 和 Azure 的大数据平台;上海齐治研究院则计划采购价值 28 万美元的 Azure OpenAI 服务。美联社还发现,尽管微软称未与受制裁的中国企业海康威视合作,但公开资料显示,海康威视仍使用 AWS 向海外提供 “HikCentral” 监控平台。

美联社还引用新疆维吾尔族幸存者古丽巴哈尔·海提瓦吉的证词。她曾因中国警方使用基于美国技术的监控系统被标记为“恐怖分子”。她表示,“再教育营”中“连厕所都装有摄像头”。她控诉说:“美国明知后果严重,却仍出售这些技术,令人失望。”

在国会层面,关闭漏洞的努力持续受阻。众议员克里斯·史密斯 (Chris Smith) 表示:“我们过于天真甚至共谋……把足以摧毁西方民主的能力卖给一个敌对政权。”民主党参议员罗恩·怀登 (Ron Wyden) 则批评称:“这些公司的共同点就是为了钱。”尽管拜登政府将中国监控技术公司列为“非凡威胁”,并提出限制面部识别与 AI 设备出口,但相关规则仍因企业反对而被搁置。

最后,美联社指出,美国科技企业在中国监控体系中的角色远超公众认知,而政府在经济利益面前的犹豫,使人权与国家安全问题持续陷入僵局。

二、维吾尔人权专家:欧洲忽视中国跨国镇压风险,制度与应对机制严重滞后

达里娅·因皮翁巴托 (Daria Impiombato) 是一位中国问题专家,曾在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ASPI)工作,并因研究维吾尔人权问题而知名。

近日,她在《外交家》杂志 (The Diplomat) 上刊文,指出西方国家对跨国镇压 (transnational repression) 问题的关注正在上升,然而欧盟却仍未能建立足够有效的防护机制,来保护居住在欧洲的异议人士、少数族裔与海外华人社区。文章称,中国等威权国家正在通过合法与隐蔽手段在欧洲境内施压异议人士,而“欧洲对此准备不足,执法体系与保护机制存在明显漏洞”。

img

文章封面截图

文章引述欧洲议会一份研究报告称:“欧盟成员国在履行保护面临危险的人权维护者的义务方面未能尽责。”据悉,G7 国家今年 6 月联合承诺加强合作以反制跨国镇压,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也呼吁各国对应此类行为“零容忍”。

然而,文章指出,北京已形成系统性策略,针对对象包括异议人士、维吾尔人、西藏人、港人、记者、学生和流亡政治活动者。不仅通过官方渠道如引渡协定、国际刑警组织红色通缉令施压,还广泛依赖“秘密手段”,例如网络入侵、监控、威胁在华家属等。国际调查记者联盟 (ICIJ) 今年披露,在 23 个国家(其中包括 10 余个欧洲国家)发现“中国跨国镇压”案例,称其为一场“精心策划的全球性活动”。

例如,中国通过国际刑警组织扩大海外执法影响。文章称,北京频繁使用“红色通缉令”请求,使欧洲警方卷入“政治动机驱动的拘捕”。尽管欧洲人权法院在 2022 年以“中国政权具有威权性质”为由确立拒绝引渡的先例,但部分国家仍与中国签署或推动新的引渡协议。比如文中提到,“中国近日与匈牙利敲定了新的引渡条约,据报道该条约还允许中国执法人员与匈牙利警察共同巡逻。”

此外,隐性恐吓也在蔓延。文章提到,今年有两名外国代理人因雇人恐吓批评习近平的美国居民而被捕。达里娅指出,此类行为“破坏社区内部信任,助长自我审查,并削弱侨民知识储备”。

报道强调,仅靠惩治间谍或外交层面抗议是不够的。“若仅将跨国镇压视为国家间干涉,则可能掩盖更隐蔽的镇压形式。”因此,她建议欧盟必须制定法律定义,建立跨机构监测和数据收集机制,并将处理跨国镇压纳入欧洲刑警组织的权限。

文章还建议欧盟应借鉴加拿大经验。例如,加拿大将跨国镇压视为“加拿大主权和民主面临的最大战略挑战之一”,成立“外国干涉监察机构”、推动外国代理人登记制度,并通过新立法。

最后,达里娅警告称,如果欧盟仍停留在政治表态而非实际行动,“威权国家就将继续在欧洲境内恐吓社区,侵蚀欧洲本土的民主韧性”。因此,欧盟需要采取行动,刻不容缓。

三、维权网:十月中国新增52名良心犯

维权网(公民维权志愿者联网组织)于 2025 年 10 月 31 日发布《十月中国大陆在押政治犯、良心犯月度报告》。报告显示,上期名单中的 32 人已刑满释放,并获悉有 2 名被羁押者被判刑,22 人狱中有新动态。同时,本期新增被刑事拘留 28 人以及被判刑 24 人,共计 52 人。被捕的主要原因包括从事宗教活动、少数民族维权、维权上访以及参与民主人权活动等。

1. 本月获悉上期名录中刑满释放的 32 人名单:

王巧芳、崔建秀、邓天玉、季玮、李华、
李巧莲、李新、刘红霞、刘敏娜、刘庆余、
刘卫汝、刘珍俐、马海云、潘晶、帅仁兵、
司孝洪、唐雪英、王凤英、王迦勒、徐永清、
杨波、杨树珍、曾琴玲、张娟、周海燕、
陈如勇、李桂林、赵云峰、付雁丽、石锐、
杨桂娟、余钱

2. 本期获悉狱中羁押者遭判刑的 2 人名单:

9 年:彭立发
4 年:赵春红

3. 本期新增被刑事拘留的 28 人名单:

李贵文、黄琳婷、胡洋、马树涛、李向阳、

“109 锡安教案”:金明日、王林、刘江、孙聪、高颖佳、尹会彬、刘炳彬、稳成林(原名:林书斌)、孙学、汪中。被羁押的十三位女性信徒包括:王聪、杨丽君、米沙(原名:魏云斐)、明丽(原名:朱明立)、崔晓乐、吴小雨、李盛娟、胡燕子、战歌、图雅、安梅、黄春子、M 姐妹。

img

锡安教会牧师金明日,图片来自维权网

4. 本期新增被判刑的 24 人名单:

8 年:白鸿敏、
7 年:侯秀英、
6 年:李玉芬、
5 年 6 个月:吕先锋、樊云鹏、杜长江、
5 年:李瑞花、
4 年 9 个月:盛桂兰、
4 年 6 个月:杨福军、
4 年:张芝榕、刘金果、
3 年 6 个月:袁轶群、王君平、
3 年 5 个月:左秀云、
3 年 3 个月:王杏妹、
3 年:吴少川、余梅、
2 年 6 个月:郭海成、赵彩霞、
2 年:李庆胜、朱细霞、
1 年 6 个月:李坤芳、王均恒、
1 年:李桂芹

报告称,截至目前,中国共有 1706 名在押政治犯、良心犯,其中死缓 11 人、无期徒刑 17 人、有期徒刑 1419 人,刑期不明 28 人,羁押未判 259 人,另有大量人员被精神病或强迫失踪情况未完全记录。

每位政治犯、良心犯的被捕原因详情可访问维权网:《维权网:中国大陆在押政治犯、良心犯月度报告(2025 年 10 月 31 日)第121期(共1706人)》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CDT报告汇】从“数字利维坦”到“AI高墙”,中国维稳体制走向“人工智能化”(外二篇)

15 October 2025 at 04:19
CDT 档案卡
标题:【CDT报告汇】从“数字利维坦”到“AI高墙”,中国维稳体制走向“人工智能化”(外二篇)
作者:中国数字时代
发表日期:2025.10.13
主题归类:CDT报告汇
主题归类:中国数字极权
主题归类:中国人权
主题归类:计划生育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编者按:《CDT报告汇》栏目收录和中国言论自由及其他人权问题相关的报告资讯。这些报告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机构调查、学术研究、媒体报道和网民汇集等等。也欢迎读者向我们推荐值得关注的报告。

中国数字时代本周推荐媒体:

YouTube频道三个水枪手:E87 三套理论,一个怨恨的中国人:苹果安卓×性压抑×力工梭哈 | B站 | 户晨风 | 峰哥 | 三体

一、民主期刊:中国正在变成人工智能驱动的超级监控国家

在全球为人工智能的无限潜力而欢呼之际,一堵由高科技筑成的“AI高墙”正在中国拔地而起。10 月 4 日,《民主期刊》(Journal of Democracy) 发布了一篇名为《中国:人工智能驱动的监视国家》(China’s AI-Powered Surveillance State) 的论文,指出中国当局正在利用最顶尖的 AI 技术,实现“对人民的全景式控制”,将中国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数字利维坦”时代。

img

报告封面截图

这篇论文并非只是对现有监控现象的简单记录,它更揭示了一种全新的、由技术赋能的治理模式。作者指出,中国对 AI 的投入,其最终目标只有一个:“提升控制力,以维护政权安全。”他还认为,这种控制力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物理监视,进入了对社会行为、个人思想甚至潜在不稳定因素的“预测性”干预阶段。

文章首先指出,AI 技术帮助中国当局构建了无孔不入的“数字警网”。目前,中国已经部署数以亿计的摄像头,并将其升级为具备深度学习能力的“智能探头”。“这些 AI 摄像头集成人脸识别、步态识别、车辆识别和目标跟踪等功能,使得一个公民从踏出家门的那一刻起,就处于‘全息’追踪之下。”

文章引用了最令人震惊的新疆模式来佐证 AI 监控的强度。“在新疆,AI 系统与生物识别技术(包括虹膜扫描、DNA 样本采集)相结合,其强度已远超一般意义上的监控,构成了对整个维吾尔族群体的系统性压制。”这里的 AI 不仅是捕捉犯罪的工具,更成为了一道筛选和标记特定族群的“电子种族隔离墙”。

作者表示,更具奥威尔式 (Orwellian) 色彩的是,AI 技术正在为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注入灵魂”。这套系统通过整合公民在金融、交通、网络言论、甚至人际交往等各个领域的海量数据,为每个人生成一个“社会信用分”。

“低社会信用分的惩罚是显而易见的——限制购买高铁票和机票,阻止某些就业机会。但其更深层次的影响是,它制造了一种‘自我审查’的氛围,促使人们按照算法预设的‘符合规范’的脚本去生活。”

此外,作者也特别提到中国的“预测性警务系统”(Predictive Policing),他表示这是中国 AI 监控中最可怕的未来趋势。这种系统可以通过对海量数据(如社交媒体讨论、集体投诉记录、实时人流模式)的分析,在不稳定事件爆发前,甚至在异议思想成形之初,就向中国当局提前发出预警。

“系统能够识别出在敏感事件发生前的‘异常聚集’或‘突增的负面评论’,并向安全部门发出指令。这实质上是让国家安全机构能够‘在犯罪发生前进行干预’,而这里所谓的‘犯罪’,往往是政治异议。”作者评价道,这种能力使中共能够高效、低成本地“将潜在的不稳定因素扼杀在摇篮之中”,极大地提升了政权的“抗风险”能力。

最后,这篇论文向国际社会发出了严峻的警报。作者指出,中国正在积极向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威权或半威权国家出口其 AI 监视技术和一整套“技术威权主义”(Techno-Authoritarianism) 的治理蓝图。

作者称:“这种技术输出并非仅仅是摄像机和软件的交易,它是一种治理模式的‘捆绑销售’——即‘用效率换自由’。它让其他独裁者看到了在不流血的情况下实现永久性、精细化控制的可能性。”

因此,作者呼吁,面对这种以 AI 为载体的“威权主义全球化”,民主国家必须联手建立有效的国际规范,以确保 AI 技术的未来,不至于成为压制人类自由的工具。

二、被连坐的童年:国家暴力下的人权捍卫者子女心理创伤研究报告

在人权研究与公共讨论中,国家暴力常被视为针对异议个体的直接打击。然而,中国情况特殊,国家暴力经常会连累受害者的家人。

10 月 10 日,非政府组织“中国人权”(Human Rights in China, HRIC) 发布了一份深度报告,揭示了一个在中国的残酷事实:“暴力的效应并不会止步于被针对的个体。它像涟漪一样向外扩散,渗入家庭结构,并以隐蔽却持久的方式波及到最脆弱的群体——儿童。”

img

报告封面截图

中国人权通过多个家庭的惨痛个案,集中呈现了国家权力如何通过“连坐”机制,系统性地剥夺了这些孩子受教育、健康成长和免于恐惧的权利,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复杂性心理创伤。

具体来说,中国人权捍卫者子女主要面临五个方面的问题:家庭结构频繁破碎;教育权受严重剥夺,被作为打压工具;心理健康危机普遍存在;跨代创伤延续并沉默化;海外流亡并非终点,而是新困境。

报告首先指出,中国人权捍卫者子女的童年从一开始就是不幸的。父母因维权、信仰或社会行动而遭遇监控、拘押或流亡,孩子们被迫卷入无休止的政治博弈。国家暴力以司法打压和隐蔽的日常侵扰两种形式显现,“深深嵌入儿童的生命经验之中,成为他们成长的底色。”

作者表示,家庭结构的破碎与亲子分离构成了这些孩子遭遇的共同脉络。报告指出,“大多数孩子在关键时期经历了依恋对象的缺失或动摇”。例如,人权律师余文生之子余镇洋的案例:他“在十八岁青春期时同时失去父母的陪伴,出现多次自杀行为”,在报告收录的案例中被标注为“两次自杀未遂,抑郁严重”,面临“高危自杀风险”。

另一典型案例是人权律师唐吉田之女唐正琪。她因父亲长期遭软禁而被迫赴日,孤身一人在异国。“唐正琪则长期陷入抑郁,多次尝试自杀,在身体上留下明显的自伤痕迹。”据悉,2024 年 2 月,唐正琪因罹患肺炎在日本东京去世。然而,中国当局却不允许唐吉田离境,导致他未能如愿出席女儿的遗体告别式。

此外,教育的中断与受限是所有案例的共同模式。报告总结道,对于他们而言,教育“不再是向上流动的通道,而成为国家施加惩罚的工具”。比如,人权律师王全璋之子泉泉长期与母亲遭到逼迁、监控,“多次中断学业”;谢燕益的孩子在课堂上被公开贴上“反革命子女”的标签,遭到师生霸凌。

更为惨烈的是何方美的四个孩子。母亲被捕入狱后,“他们被强制分散寄养,甚至被送入精神病院,失去了与家庭的基本连接”。报告直指这种命运:“这样的命运不仅剥夺了儿童的教育和康复权,更构成了一种制度化的忽视。”

报告从心理学视角分析,这些孩子所承受的是“复杂性创伤”。他们“被迫生活在对未知风险的持续警觉之中”,这种生活形态是“复杂性创伤的社会化再生产,它在代际之间延续”。

最后,报告提出,应当以儿童为中心,承认他们独立的权利和需求,并从社会、法律和国际层面推动保护,具体总结为“三大原则与六项行动呼吁”:

原则一:承认儿童独立权利。 未成年人不应因父母的维权行动而被连坐。所有涉及政治打压的行动都必须排除未成年群体。

原则二:建立有效社会支持网络。 在国内,应推动公益机构、教育工作者和民间社群为这些孩子提供补偿性支持,包括心理辅导、学业帮助、社会融入等。在海外,应由跨国公益组织和侨民社区共同承担接纳与帮助的责任。

原则三:强化国际监督机制。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儿童权利委员会等国际机制应将这些案例纳入议程,敦促中国履行《儿童权利公约》等国际义务。

在具体行动层面,报告提出六项呼吁:

教育保障: 立即停止基于父母身份剥夺儿童入学机会的做法,提供补偿性的教育资源。

心理健康支持: 为受创伤儿童提供专业心理辅导和长期干预,避免危机恶化。

家庭团聚权利: 停止强制性的亲子分离,保障儿童与父母团聚的权利。

反歧视保护: 学校和社区应建立反歧视机制,防止“政治犯子女”在日常生活中被污名化。

流亡援助: 为流亡中的儿童提供奖学金、临时住所和语言培训,减轻他们的生存压力。

国际倡议: 鼓励国际 NGO、学术机构与媒体持续记录和发声,防止这一群体的处境被掩盖。

三、北京的人口焦虑与女性的退步空间

“婚育不仅是关系个人幸福的家事,更是关乎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大事。”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在 2023 年的一份倡议书中如是写道。在德国智库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 (MERICS) 看来,这句话精准体现了今日中国当局对人口问题的重新定义:从家庭选择转为国家安全。

10 月 8 日,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发布了一份关于中国生育问题的报告。结果指出,中国正经历“未富先老”的人口老龄化危机,然而当局想要扭转这一趋势却困难重重。

img

报告封面

2022 年中国全国总和生育率降至 1.09,远低于 2.1 的更替水平;65 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 15%,劳动人口比例持续下滑。“中国的人口自 2023 年开始负增长,警告早在二十年前已发出,如今的政策转向,只是太迟的觉醒。”报告写道。

报告表示,过去四十年的独生子女政策留下了沉重的阴影:被迫绝育与堕胎的记忆尚未消散,性别失衡与小家庭观念根深蒂固。报告形容,北京如今“必须逆转自己制造的社会结构”,而年轻一代“早已习惯于小家庭、不婚或丁克的生活方式”。

自 2015 年起,中国陆续放开二孩、三孩政策,但该报告指出,国家并未真正退出家庭领域。“计划生育体系依然健在,只是换上鼓励生育的外衣。”

2021 年修订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强调“家庭是社会细胞,女性在生育与养育中具有天然角色”,并规定“国家支持适龄婚育”。报告认为,这种“以生物学为依据的道德号召”使女性再次被固定为母职角色。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生育”已写入《国家安全白皮书》。在官方话语中,“人口安全”被视为维系经济、科技与军事竞争力的关键——一种“将生育纳入国家战略的安全化转向”。

在政策层面,中国推出了首个全国性育儿补贴:每名 0 至 3 岁儿童每年 3,600 元人民币。报告称这一金额“杯水车薪”,仅为平均养育成本的八分之一。地方政府动作更快:四川攀枝花与湖北天门率先实施现金补助、延长产假、购房优惠,被中央媒体誉为“可复制的成功样本”。然而,这些地区也显示出一个事实——鼓励政策往往带来短期反弹,难以改变长期趋势。

与此同时,宣传攻势不断升级。自习近平提出“积极培育婚育新风”以来,各地陆续举办集体婚礼、婚俗改革活动,并要求高校开设“婚恋教育课程”。一名地方官员被引述称,年轻人“结得少、生得更少”,必须“用新文化唤醒责任感”。但现实却讽刺地相反:2024 年全国结婚登记跌至历史最低,仅 610 万对。

此外,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特别指出,“人口安全”正在压倒女性权利。报告援引多项地方政策,显示对单身女性冻卵、非医疗性堕胎及男性绝育的限制愈发严格。2023 年成都法院甚至裁定“未经丈夫同意堕胎侵犯男性生育权”,引发舆论震动。“过去被迫堕胎,如今被逼怀孕。”一位网友在微博上的评论被报告引用,成为社会反感的象征。

在网络空间,年轻女性不断发问:谁能负担得起孩子?谁来承担职场歧视与育儿成本?《三联生活周刊》报道一位母亲说:“我从小镇考上名校,却不得不把孩子送回老家当留守儿童。”企业界同样怨声载道——全国妇联代表李承霞指出,“企业为产假埋单,直接导致不招 25 至 35 岁的女性,这是一种制度性歧视。”

最后,报告总结性评价中国的生育政策为“太晚、太少、太像命令”。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在结论中指出,北京在旧有社会工程与现代福利思维之间左右为难:“若将生育完全纳入国家安全范畴,强制与宣传的结合将侵蚀社会信任,并可能引发反弹。”

作者认为,这一轮“鼓励生育运动”行动过晚、投入过少、方式过于行政化,难以扭转人口下滑。随着中国筹备纪念《北京宣言》三十周年的全球性会议,政府或将高调宣扬妇女进步——但现实中的女性,仍被卷入一场以“国家未来”为名的身体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