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重温】卡扎克|春节,一个不敢不过的节日

27 March 2025 at 08:00
CDT 档案卡
标题:春节,一个不敢不过的节日
作者:卡扎克
发表日期:2018
来源:Matters
主题归类:文化沙文主义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这是写于2018年的一篇旧文,一开始发在知乎上,后来我自己清空了知乎(虽然注销程序操作到一半知乎把我封号了),前段时间热依扎在微博上又一次成为话题时,“不过春节”这个事情又一次被人提出来过。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回看这篇旧文,很多写到的东西其实一点都没有改变。

近期打算发一些以前写过的但没有大范围发表过的老文,不过友邻提到对我在推特上写过的哈国牧民交易平台感兴趣,我会找机会写点介绍,那个平台真的很有意思,也很有哈萨克特色。

春节 一个不敢不过的节日

2月16日是中国农历新年。

这一天,生活在中国首都的哈萨克族女演员热依扎,删除了自己七年来的所有微博,彻底退出了这个中国最知名和最火热的社交平台。

是什么令这位演员作出了这样的决定?

想要真正明白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我们得先把视线转向另一个方向——新疆。

今年新疆的“年味”是相当浓郁的。

尤其是当无数自古就无庆祝农历春节习俗的少数民族家庭,突然在春节前夕开始,集体的在自家门楣上贴起了用汉字书写的春联,在窗户上贴上了剪纸,在家门上挂上了倒“福”字,并几乎全家总动员式的将手持春联、咧嘴大笑的“幸福形象”刷满微信朋友圈的每一个角落时,这种年味之浓烈,怕是任谁都无法否认。

但这不能不令人好奇,为什么这些几乎没有春节风俗的民族,一夜之间突然变得与主体民族无二了呢?主体民族传统风格的春联、福字、灯笼突兀的出现在另一种文化氛围的家居环境中,这种“嫁接”式的状态,是怎么实现的呢?

答案 其实很简单——这是一个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

零星透露出来的信息显示,正在轰轰烈烈的进行着高压严打的新疆当局,向新疆南北各个乡村、城镇和社区的工作人员,下达了将春联、福字、灯笼等“节日标志”送进各家各户的命令。送进少数民族家中的同时,驻村工作组和社区工作人员还要监督这些家庭张贴、悬挂节日标志,并拍下照片以作为证明。

从官方媒体的宣传中可以看到,这些春联和灯笼的制作都很精美,并非手工制作,而是工业流水线上的产品,批量制作而成,可见政府是为此划拨了专门经费来准备的。当然春联的文字都是汉字,至今还没有出现用少数民族文字书写的春联,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春联的格式不符合当地少数民族群体自有文字的书写模式,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哈萨克、维吾尔等突厥系民族的文字过于接近阿拉伯文的观感,有碍观瞻。

据说,少数民族家庭还被要求拍摄并上传一家人一起观看春晚的照片和视频。

那么,对于这些政治任务要求,少数民族家庭可以拒绝么?

或许可以,但没人有敢于拒绝的胆量。

从去年开始在全疆所有乡镇陆续建立起来的“教育中心”,以及动辄将各色人等以“思想有问题”为理由送入其中,接受为期1个月至无限期教育的政府,已经将恐惧植入了每一个居民的内心。

因此,在行政命令式的过节要求面前,几乎所有人都会很自然的产生这样的逻辑链条——如果我拒绝贴春联,就等于是抗拒政府,坐实了自己的思想是有问题的,随之而来的将是可能会失去的人身自由。

至于教育中心内部是怎样的情况,出于恐惧,人们自然会充分发挥想象力,将之渲染的恐怖至极,而官方似乎也乐见其成。

因此,不仅没有人敢于拒绝,“敢怒不敢言”在这样的社会压力下甚至都是一种奢望,更多的人连愤怒的胆量都没有。

于是,在当局强大压力的推动之下,2018年农历春节前夕的新疆,以一副“普天同庆、各族共荣”的社会幻象,借助官方媒体与社交平台的传播,展现在国人眼前。

一群异端文化的少数民族,正在用主体民族的风俗来欢庆主体民族的春节,这事儿太喜庆了,让作为“观众”的主体民族受众非常满意。而这场大戏中,面对强势的导演和观众,作为演员的新疆非主体民族唯恐自身遭殃,自然也不敢不满意,所以,几乎所有人都是满意的。

只不过,一个并不生活在新疆的少数民族,无心中写在个人社交主页上的一句真话,却激怒了本来已经感到了满意的观众们。这个无意中闯了祸的人,就是热依扎。

现在我们可以回到文章开头的部分了。

插叙一个小背景以方便部分读者了解:热依扎是哈萨克族,但她出生、成长以及求学的经历,都是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完成的,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京丫头”。只不过,就如同远赴美国的华人会自发的形成唐人街一样的华人社区一样,在几千万人口的北京生活的哈萨克人,也有着本民族聚合而成的团体和圈子,即使远在他乡,也会固执的尝试在异种文化的包围中保留一些原生文化的碎片。

所以,这个北京姑娘虽然远离了父母出生的土地,但哈萨克传统的文化风俗对她的影响,并没有因此彻底消失。

而且由于生活的环境又远离新疆故土,那里的政治高压也并没有影响到热依扎,故乡人胆战心惊的生活方式和字斟句酌、随时表忠心的言论思维,对她而言是完全莫名其妙的事情。

这恰恰成为了令她卷入此次风波的原罪。

春节前夕,热依扎在自己的个人微博上写到“虽然我也不过这个节日,但还是想家了”,随后她在评论中进一步的解释称,因为自己是哈萨克人,所以不过春节。

这一句话,捅了马蜂窝。

对于沉浸在征服异端文化,实现大同理想幻象当中的观众而言,热依扎的言论无异于忤逆之语,实在是大逆不道。

基于“她怎么敢不过节!”的震怒,蜂拥而至的网民淹没了这个少数民族女演员的评论区,指责言论从民族到文化再到宗教信仰,从言行到穿着再到历史发帖记录,生殖器与家庭问候上下飞舞,誓要将这个已经被视为“异端”的“敌人”羞辱到体无完肤。

有人翻出她往年的新春祝语,质疑她的“不过节”言论别有用心;有人拿她喝酒和性感照片嘲讽她“根本就不清真”;有人搬出了法律条文,以“过法定节日是公民义务”来质问热依扎“凭什么以为自己有权力不过这个节日”。

还有人贴出了新疆少数民族拿着春联笑逐颜开的图片,以证明热依扎说“哈萨克人不过春节”是谎言,她是在“族教捆绑”“妄图代表自己的民族”,总之十恶不赦。

当然,指责声中也不乏比较温和的声音,这部分人只是表示,热依扎不过节就不过节吧,但在别人过节的时候说自己不过节,显然是不尊重他人,太矫情了。

网民们上一次这么干,还是在国庆大阅兵的时,指责范玮琪“全国人民都在欢欢喜喜的庆祝阅兵仪式,你凭什么在微博晒娃?不尊重人!”

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打击,热依扎明显是懵逼的,在尝试了解释未果后,不堪辱骂的她选择了逃避,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经过了这样的洗礼,热依扎或许能多少体会到一点萦绕在故乡同胞心头的那种恐惧了,坦诚的说出自己的民俗文化与主体民族的文化习俗有差异这种傻事,她应该再也不敢了。

旌旗十万斩胡姬,胆敢不过节的,虽远必诛。2018年的农历新年,爱国的网民们通过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讨伐,捍卫了春节作为全国性节日的地位,让这个节日成为了全国人民“不敢不过”的伟大日子。

可喜可贺。

这时候,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新疆那些手捧着春联“庆祝春节”的少数民族同胞,是不是发现他们的笑容变得更加灿烂了呢?

第三次接触 VR 环境

By: Steven
20 January 2023 at 01:05

小柒第一次进入 VR 环境,是十月份。那时显济约我喝咖啡聊天,他带来了新买的 pico 4 过来玩,并借我玩了一周。期间我带回家,给小柒体验了两天。

那次他体验的项目是拳击运动,感受身临其境的虚拟现实,与软硬件配合的击打手感。

第二次上手玩,是上周末在附近的商场里,他在一个体验 VR 游戏的空间看了很久。我看他想玩,就让他去找工作人员聊天,搞清楚每个项目的费用、时长,然后自己选定一个去玩。他最后选了一个 ¥68 玩十分钟的模拟厨房的游戏。

其实,他已经很多次在旁观摩别人玩 VR 游戏了。不同的商场里,几乎都能看到那些自助游戏机和这些 VR 体验项目。每次他都会看一阵子,那对他来说,是一个新的世界。尽管,这个真实的世界对他而言也是新的,但那个虚拟现实的空间,是一种连我们这些大人都觉得新鲜的事物,他怎么可能不好奇。

临走前我和他说,我们算笔账:你 ¥68 玩十分钟,如果我花差不多的钱,能一直玩,哪个划算?于是我找显济再次借来他的 pico 4,转了 ¥69.9 给他,买了《爆裂厨房》这款游戏,作为这个春节的新增娱乐项目。

这是第三次接触,他将连续体验至少十天。

今晚,我先给他示范了一次,把新手教程做了一遍。

然后,他靠着自己认识的字阅读任务书,独立完成了新手教程的七套任务。凭着对前期任务教会的那些动作的理解,在后面的过程里,他甚至自己尝试了一些非规定但符合直觉的动作。这很关键,这种举一反三的直觉交互,对产品设计很重要,对将来的人也很重要。

小柒此时六岁,他们这代人的世界观将会和我们八零年代的这批人很不一样。

对于未来的世界,我虽然持着比较悲观的态度吧,但看着他,我还是觉得有希望的。对他,我觉得比较有信心会是个不错的人;对他这代人,我觉得他们会比我们强得多。

现实 vs 虚拟,客观 vs 主观,个体 vs 集体,他和我们所经历的先建立再打碎再重建的过程会不太一样,他会从小就体验、观察和思考这些问题,会有他的理解。当然他会面对更复杂的世界,但任何混乱,都是生机。

读完一本不好看的书,但心里很舒坦

By: Steven
13 February 2024 at 19:04

在西西弗里偶遇这本书,随手翻了一下,被设定吸引了,就一下看了前九章。

二十三天后回到书店里把余下的二十二章看完了,满足的同时又觉得很失望。

满足的是,这个下午是我近一年来完整读完了一本书的时刻;失望的是,前半截一直吊着我胃口的摆渡世界的故事,最后居然演变成了俗气的爱情故事和死而复生的怪诞情节。我不喜欢这样的收尾。

但是,迪伦凭着自己的信念从死亡的世界回到人间这段路,这一路的勇气,是我愿意把第三颗星打上来的原因。书里的男女角色我都不怎么喜欢,无辜枉死的三十六岁女士也很莫名其妙,但对于此刻低气压的我而言,我喜欢迪伦一路冲过去的那份勇气和冒险的决心。

对多数人而言,读这本书是浪费时间。但我之所以感觉还行,是因为我太久没有体会到「完成」一件事时「结束」的那一刻了。哪怕这一刻并不欢欣鼓舞,但我完成了。

相对应的,前两天看完的两部片子,让我感到心里非常的舒坦。一个是贾玲的新电影《热辣滚烫YOLO》,另外一个是 Casey 最新的一条 vlog《Sisyphus and the Impossible Dream》。

一方面惊叹于贾玲真的一年瘦下来一百斤,练成了可以和职业拳击运动员打几下的状态;二来佩服于她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所做的一切努力,一切向生活挥拳而做的事情。她不是瘦了,而是变了一个人,瘦下来只是一个副产品。

Casey 的 vlog 时间跨度长达 17 年。从大腿骨折,到跑进三小时以内,从二十来岁到四十多,一切的付出,就像西西弗斯一次次推石头上山,不仅过程令我震动,结果更是让我感受到了希望!

他俩是我 2024 年初的第一束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