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栏朗月|大河报的“大河”,为何与大和民族的“大和”同音?

武大开学典礼整了一批白椅子,在白椅背上,特意贴上了红圈圈,瞬间炸了锅。
图书馆的前事本就尚未了结,裤兜还没擦干净,不小心在抗战胜利的大好日子里,再来这么一轮视觉冲击,踩中了公众敏感神经。武大这轮实在想唾面自干都不容易。
作者:像一道光
发表日期:2025.9.8
来源:微信公众号“凭栏朗月”
主题归类:极端民族主义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不过武大吸取教训,这次倒是回应得很快。回复大意是,事发时间为研究生开学典礼,为了引导师生就坐,在部分白色座椅和蓝色座椅靠背上用红色、黄色等不同颜色和圆形、五角星形等不同形状的标签进行了分类标识,其中部分白色座椅靠背所贴红色圆形标签引发误读。
现场确实这么排布,解释整体还算合乎情理。不管有理没理,武大本就终究是为挑逗敏感神经致了歉。在大背景下,也不怪公众神经过于敏感。
按理说,9月5日武大就这事儿道了歉,到这就应该了了。
可大河报不甘心。致歉2天后,9月7日中午,它突然发布檄文,三问武汉大学座椅标签事件”,剑指武大没有守住民族大义。
大河报的灵魂三问是这样的:
一、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活动刚刚结束,武汉大学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工作疏忽?
二、既然标签有不同的颜色和形状,为什么一定要在长方形的白色椅子靠背上贴圆形的红色标签?
三、座椅标签争议是没注意细节问题,还是没守住民族大义?
这三板斧发文,你很难说是毫无道理,但又有一种活脱脱一副“我抓着大问题了”的亢奋模样,不知道的,还以为它代替相关部门发现了什么惊天秘密。
这几个问题是阴狠的。它先入为主,不管对方已经回复说清了事由,直接关联上了“抗战胜利纪念日”刚结束后这一特定时间节点,把小工作失误进一步升格成大是大非的政治问题。
第二个问题,阴狠点在问题里“一定”这两个字上。武大确实贴上了圆形红标签,但它从来没有“一定”要这么贴的意思。而这句发问,把“一定”这顶主观动机的帽子,偷偷藏在了贴圆形标签这件客观事实的罅隙里面,夹带私货,生怕武大不被一锤砸到地板上去。
第三个问题就更夸张了,它抛出了一个莫名其妙的二选一选择题。这种带有恐怖主义的问话逻辑,似乎在历史的长河里面从来就没少听过,令人记忆犹新。
很难想象,这是一份曾经声名遐迩的都市大报,经过三审三校能发出来的评论。
姑且不论长方形的卫生巾沾了血,还是一大片红点。本身是可大可小的工作失误,口诛笔伐也就够了,人家也表示了歉意。经过它们一番“上纲上线”的操作,一下把一所985大学打成了民族罪人,精日间谍。
媒体的职责本应该是客观报道、理性引导。可大河报在这件事上,既没有去深入采访武大工作人员,了解事情和武大的回复是否有明确出入;也没有采访在场同学,了解同学在现场对这件事的观感和态度。它反其道而行,一上来就带着预设的批判立场,把小事放大,把失误扭曲。
很难说,这是在维护公平正义,还是在消费公众的爱国情感,把严肃的 “民族大义”变成自己博眼球的筹码。
这份吹毛求疵的劲头,要是用在监督真正的社会问题上,也不至于现在让人觉得它在“没事找事”。
受大河报这篇评论启发,我也有三个问题想问问大河报:
一、大河报的“大河”,为何与大和民族的“大和”同音?背后有什么深意?
二、你们这红底白字的LOGO,为什么这么像一个“日”字?既然图形有各种各样的组合,你们是不是别有用心?
三、你们是彻底忘记了侵华战争里的国仇家恨,还是想潜移默化地美化小鬼子的罪恶行径?
这次,轮到你们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