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台电影《澎湖海战》遭中国网民抵制 负面舆论被屏蔽

打着“统一台湾,势不可挡”口号的中国大陆攻台爱国电影《澎湖海战》,因清朝史观争议遭到大批中国网民抵制。不过这部电影依然获得众多中国官方机构力挺,多个中国社媒平台上的负面舆论被全面屏蔽。
中国中央电视台在上周六(10月25日)台湾光复80周年当天,公布将在2026上映的电影《澎湖海战》首支预告片。这部影片被视为中国大陆继谍战电视剧《沉默的荣耀》之后,又一部针对台湾心理战的影视作品。
《澎湖海战》讲述了原为台湾明郑政权将领施琅,因罪全家遭明末抗清名将郑成功诛杀,潜逃降清。 1683年6月,施琅任清朝福建水师提督率兵在澎湖大败明郑水师,迫使郑成功之孙郑克塽率臣民投降,清朝康熙皇帝得以统一台湾。
据台湾中央广播电台报道,《澎湖海战》预告片发布后,有大量中国大陆网民在社媒平台抵制谴责。 “同情明郑、厌恶满清、讨厌叛将施琅的情绪遍布中国互联网。”
报道称:“网民对台湾明郑政权被击败充满同情,认为这是蛮夷政权将中华文明、汉人文明的最后一个文化堡垒和据点给消灭了。”
不少网民还引用历史来讽刺《澎湖海战》,表示既然歌颂了清廷攻台,也可以拍一部《民族英雄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或者将满清入关之后屠杀汉人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拍成电影《扬州十日狂欢》和《嘉定大捷》”。
《澎湖海战》由中国男星易烊千玺饰演康熙,资深电影演员王学圻饰演时年63岁的施琅。王学圻的社媒账号也因此涌入大量网民批评留言。
中国正能量爱国网红、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沉逸星期三(29日)发文质疑,各种批评《澎湖海战》的声音,是在“用美国新清史的殖民征服论、日本搞的满蒙非中华论,以及历史虚无主义流派的清朝与日本侵华同质论,这三种挑头带节奏”。
明崇祯之后主宰中原的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满族人1644年入山海关创立,开疆辟土将台湾、新疆、西藏正式纳入版图,国土面积翻了一番,疆域面积达到1380多万平方公里(目前中国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灭亡,朝代长达268年。
在中国推动改革开放的1990年代,美国汉学界兴起“新清史”研究风潮。西方学者研究清朝历史重视汉语以外的档案,强调清朝的满洲元素有别于中原王朝的朝代特征,认为清朝不是过去中国的改朝换代,甚至认为清朝不等于中国,中国只是清帝国的一部分。
新清史的观点对“大一统”“中国认同”“汉化”等观点构成挑战,清史在中国开始成为敏感议题。
星期五(31日)的搜索结果显示,《澎湖海战》的负面舆论已在中国社媒平台上被全面屏蔽,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多个平台的搜索结果,仅能查看官方账号发布的内容,无法再看到普通网民对电影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