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超过 10 亿投入,理想宣布开源自研汽车操作系统

By: 芥末
29 March 2025 at 09:00


理想汽车董事长李想在 2025 年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宣布理想汽车自研整车操作系统「理想星环 OS」进行开源。

「理想星环 OS」主要包括车控操作系统、智能驾驶操作系统、通信中间件、虚拟化平台等核心部分,预计将在 4 月底上线开源社区。

对于开源这件事,李想后来发了一条微博,更详细的讲了下。

其中表示自研 OS 是“逼上梁山”。首要原因是 autosar 的高使用成本和长芯片适配周期,其次是对 autosar 闭源的性能和安全性的担忧,毕竟看不见内部。

星环 OS 这次开源其实暗含着摆脱和替代 autosar 的意图。

要先解释一下 Autosar 是个啥,它究竟有多重要。

Autosar 是一种汽车软件架构,同时在他背后也有同名的一系列相关标准和组织。

它存在的意义其实在于作为一种标准化的方案,autosar 能够通过提供基本软件模块规范、定义应用接口以及构建基于标准化交换格式的通用开发方法,来提高汽车电子系统和软件的可扩展性、可靠性和互操作性。

发起者主要是德国公司,像宝马、博世、大陆集团、奔驰、西门子 VDO 和大众等都是其创立成员,之后福特、标致雪铁龙、丰田、通用等也相继加入。

但 Autosar 的标准和架构都是不要钱的,主要要钱的都是符合 Autosar 标准和架构的具体软件产品的一次性费用和授权费,以及配套工具链使用授权费。

大概了解了 autosar,我们回到理想这边。

为了解决刚才提到的两个缺点和 2021 年「芯片荒」的困境,理想开始自研操作系统,累计投入超过十亿元以及近 200 人的研发团队。

除此之外,理想汽车在智能化道路上还遇到了系统关键性能、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问题。因此,理想汽车开始一步步扩大车用操作系统自研领域,最终完成了整车操作系统的全栈自研。2024 年,理想自研的操作系统实现商用上车。

研发起来相当不容易,但却带来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自研操作系统将新型号芯片的适配时间从 6 个月减少到 4 周,并且支持了车用芯片的各种架构,做到芯片选择自由,极大缓解了芯片荒对供应链的影响。

同时理想的操作系统做到了全链路融合,响应速度快了 1 倍,响应稳定性提高了 5 倍。反映到高速 AEB 上,时速 120 公里下的刹停距离可以减少7米。在信息安全上也具备了更好的能力。

当然,给 Autosar 的钱也不用交了,每年可节约数十亿的成本。

那投入这么大的项目,理想为何决定把它开源呢?

至少有两大好处。 一是智能汽车专用的操作系统技术门槛高,需要座舱、智驾、底盘等横向和应用、系统、硬件等纵向联合创新,开源能够让大家资源共享,合力研发,理想自己的成本压力也会小一些。

另外,现在的开源生态中并没有面向整车的操作系统,理想把已有的成果开源出来,可以让大家避免「军备竞赛」,更专注在其他的差异化功能上。

有业内人士评价理想开源时举了 Android 的例子,说通过开源理想汽车说不定能像 Google 一样,成为智能汽车领域的「规则制定者」。

然而就在同一天,Google 决定不再维护目前安卓 AOSP 的公开分支,逐渐关闭相关的的支持性资源,并可能停止更新有法定开源义务(GPL 等协议的代码)外的组件的源代码。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抄袭和借鉴边界:从 SU7、Mega、mini 开始,聊聊符号化设计_12.ylog

By: Steven
24 March 2025 at 07:20

这一期节目的录制时间是 2024 年 12 月底,当时 Toby 的新办公室刚装修完,我们从他正在开展的新工作开始,顺着「符号化」这个设计策略,聊到小米 SU7、理想 Mega 和新款 mini 的设计策略与执行。在这次对话中,我和 Toby 作为在设计行业一线做了二十年左右的设计师,一起探讨了各自对于「抄袭」和「借鉴」的理解和边界。

04:15 — 借鉴和抄袭之间有明确的边界吗?理想对 Mega 有信心和决心吗?为什么看上去几乎没变化的新 mini 反而是更激进的设计?小米 SU7 的决心比 Mega 大得多。相机消费者怎么看待和讨论「复刻」和「抄袭」的关系?谁在为「腰平取景器」买单?

21:45 — 为什么经典款的 1:64 小车模型永远最畅销?一句话区分抄袭与借鉴!

41:05 — 工业设计只聊造型是没有价值的!拍立得相纸是一门钻石生意。摄影玩家们对老品牌的溺爱,以及对新品牌的包容程度。符号是沟通和决策。好产品需要有专业认知的团队与设计师一起推进。

69:08 — 设计是沟通:我们跟德国车厂的合作经验。设计公司的模式高度同质化,是分裂复制的循环。未来的设计机构和品牌的区别:工作方式与理念的区别。

82:23 — 有趣的尺度怎么找?创作型 AI 是不是我们的敌人?

录制这期节目时,我嗓子哑了,如果觉得听感不佳,烦请见谅 🙂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发表你对本期节目的感受与看法。

|登场人物|

郑冬平 TobyBrainON 创始人,上善设计联合创始人

苏志斌:工业设计师,产品/设计咨询顾问

|相关图片|

Tesla Cybertruck

极氪 MIX(宝宝巴士)

新款 mini cooper

理想 Mega

小米 SU7

初照 M1 双反小相机

|拓展阅读|

BrainON 官网:www.brainon.design

初照:xiaohongshu.com/chuzhao

|BGM|

编曲:阿吉

演奏:阿吉

合成:阿吉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 @ 知乎|SUiTHiNK @ 即刻 / 微博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

理想MindVLA 想要重新定义自动驾驶,给每辆车都配个「专职司机」

By: 芥末
19 March 2025 at 21:00

我们希望 MindVLA 能为自动驾驶车赋予类似人类的认知和适应能力,将其转变为能够思考的智能体。就像 iPhone 重新定义了手机,MindVLA 也将重新定义自动驾驶。

3月份的新车和新技术铺天盖地,各家车企你追我赶,让人目不暇接,甚至产生了新品一经发布就已落后的错觉。

这不,就在近日,理想在 NVDIA GTC 2025 上分享了自家 MindVLA 技术的最新进展,声称要「像 iPhone 4 重新定义手机一样,重新定义自动驾驶」。

撇开复杂的技术原理和实现方式不谈,理想 MindVLA 技术的最大价值在于将车辆用户体验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

分享会上,理想用一句话总结了新智驾系统的能力——这套全新的智驾系统将成为每个人的专职司机。

这位专职司机能做到哪些事情呢?我想到了以下几个场景:早上从车库把车开到家门口接我,省去我下楼去地库取车的麻烦;到公司门口放我下车后,自动寻找车位停好,不用我四处找车位;当我要去商场或咖啡厅时,自动寻找合适的目的地,无需我手动选择导航。最关键的是,它能定位到我所在的位置,自动来接我。

理想将这些场景概括为三个词——「听得懂」、「看得见」、「找得到」。

「听得懂」意味着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指令改变车辆的路线和行为。这不仅将车机的语音互动从空调、座椅等座舱功能扩展到了具体的驾驶操作,更让用户成为副驾驶,能够”教导”车机向左转、向右转或加快速度。

「看得见」指的是 MindVLA 具备出色的通识能力,可以识别周边的商店招牌和标志性地点。理想举例说明:当用户在陌生地点找不到车辆时,只需拍摄一张周边环境的照片发送给车辆,搭载 MindVLA 的车辆就能识别照片中的位置,自动找到用户。

「找得到」主要应用于停车和园区漫游场景。最典型的例子是在地库寻找车位时,用户只需对车辆说:「去找个车位停好」,车辆就会自主搜寻可用车位,而且整个过程无需依赖地图或导航信息。

「专职司机」看起来在园区和地库场景表现的不错,那么理想如何确保它在公开道路上也游刃有余呢?

众所周知,国内的道路情况十分复杂,除了到处乱窜的电动车和高强度的人车博弈外,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公交车道的广泛使用。这些车道的标识方式和使用规则极为多样,包括地面文字标识、空中指示牌和路边标牌。不同区域会用不同的文字形式说明时段限制,且经常会出现新增的公交车道,或因施工导致的标识模糊。

二是近年来各大城市出现的动态可调车道和潮汐车道,以及为充分利用路口空间而设置的待转区、待行区。这些区域的使用时机由各类信号灯或 LED 文字牌控制,且设备每天都可能面临新增、故障或维护情况。

因此在中国,自动驾驶系统不仅要应对复杂的人车互动,还需要具备文字理解能力、常识判断和强大的逻辑推理能力。

特斯拉近期推送的 FSD 就因在这些场景中表现欠佳而饱受批评。

为应对这些挑战,理想采用了双系统框架作为解决方案。

简单来说,理想将模型分为两个系统:快思考(系统 1)和慢思考(系统 2)。 车端通过端到端模型实现快系统。这是一个单一模型,可直接将传感器输入转换为驾驶轨迹输出,类似于人类的直觉反应。该系统通过模仿人类驾驶行为来应对各种场景,完全基于数据驱动,无需人为设定规则,也不依赖任何高精地图或先验信息。它具有极高的训练和执行效率。

慢系统则依托于一个 2.2B 参数规模的视觉语言大模型(VLM)。在需要文字理解、常识判断和逻辑推理的场景中,VLM通过思维链(Chain of Thought, COT)进行深入分析,作出驾驶决策,并指导快系统执行。 端到端模型(系统 1)和 VLM 模型(系统 2)各自运行在一颗 OrinX 芯片上。

简而言之,通过这样的技术架构,搭载 MindVLA 功能的理想汽车不再仅仅是一个驾驶工具,而是一个能够与用户沟通并理解用户意图的智能体。

智能体或个性化生成式智驾方案已经成为各家车企和供应商对未来技术路线的共识。极氪和卓驭昨天也在各自的技术发布会上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相关内容。

由于目前还没有搭载这类系统的实车上市,我们无法评估其实际使用效果。不过根据各家的计划表,这些系统有望在今年内实现量产。届时,董车会将第一时间为大家进行实测体验。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2024.12.04 11:43

By: dimlau
4 December 2024 at 11:43

年轻时会用特别确信的语气介绍朋友:我最了解她,她就是如此那般的人。年纪越长,越来越不敢说自己了解谁。朋友轻描淡写地表达无所谓的时候,我总会想,这话里几多艰辛。年轻时总感觉世界不懂我,满怀理想抱负,可怜无人识,于是对人对事总带着些恼怒。经历过、沉淀后,才恍然,人各有其志,不必乞人识。若能为后来的人举起一点微光,才算赎了年少轻狂。

fin.

追求

By: dimlau
2 September 2024 at 11:00

年轻时总羡慕别人——某君读了很多书,学富五车太有魅力了;某君弹得一手好吉他,才华横溢令人着迷;……于是为了这些不太纯粹的目的而去读书、学琴。倒不觉得这是坏事,但彼时总会因为追求了却没成效而慌张、失落。过去不愿承认的,现在可以坦然说出口:天赋上的确差得多了。但重点却又不在于此。如果所求的在所做的之外,即便有些收获总还是会怅然若失。某君的魅力或许就来自于读书不为展示魅力,某君的迷人也正是因为醉心于弹琴而全然不知已然迷倒了众生。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已经足够,把这些事情做到自己满意就更是幸福;幸福的人总是值得羡慕的吧,但愿每个人都可以幸福。

fin.

「也许,去拍纪录片吧?」

By: Steven
11 December 2023 at 19:22

昨晚,跟筱烨从宠物医院回来,走到楼下时她问我:「假如不需要为钱发愁了,你会去做什么?」我脑海里先是划过各种不确定的数字,一千万?八千万?三个亿?还是 5000 亿?

多少钱能算自由?拥有多少不用发愁?

我一直觉得自己这辈子的目标,是做出一些能对人有益的东西。作为工业设计师,我觉得我的这个身份是充分满足了我从小到大的愿望的。但是,这个愿望在成为设计师之后,就停滞不前了。我至今也没有做出能令自己满意的,能够称之为「好作品」的对世界有益的东西。

我其实清楚,这不全是我的问题。

能力我当然自信是没问题的,但远不够出类拔萃到可以被称为天才的程度;时代的机会其实并不少,我亲眼见证过的都不胜枚举,设计师的机遇是多的,即便不是我,我也不会否认这个时代是对设计师友善的;个人的运气不是可以评价的部份,我认同王德峰教授的观点,人到三十得知命认命,这不是说要被生活锤打成老牛,是知道自己寸长寸短在哪里。

曰「六亲无靠,大器晚成」,便不强求。

但无论何时,如果以不愁开销为前提考虑未来想做的事,我冒出的总是「回到舞台」「专心写作」「做慈善性质的设计」这一类事情。因为,我觉得那是我的「欲望」所在。

「也许,去拍纪录片吧?」

这句话说出来时,我自己也惊愕了。

我知道我考虑过这件事,但我从来没有把它上升到「后半辈子的目标」这样的高度。筱烨问我是不是想给自己留下点什么,我说:「不是的,我不是想给自己留下点什么,我是想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这三四年间,我渐渐地把「自己」从欲望和野心中拿出来了。前几个月,@两个皮蛋的初号来找我聊天,席间,我说了一段话,大意是:

我现在只在乎我那些想法是否传播出去了,是否影响到了那些真正有影响力的人,大的媒体机构也好,数码科技博主也好,人文艺术博主也好,只要他们能从我这里了解到真正的设计是什么样子的,不是陈词滥调的刻板印象,不是动辄灵感来源和像这个像那个,那么,我写的文章和做的视频就有意义。我作为个体是否有足够大的影响力,没那么重要,但我能作为一把种子撒向远处,这比我短暂的一生本身重要得多。

这不是浪漫化,而是彻底的实用主义。

作为工业设计师从 05 年工作到现在,设计和制造了多少东西,它们的生命周期是多长,归属何在,我大概是知道的。造物是人类的特权,因此敢称万物灵长。可人造之物不永恒,要么是在岁月中破败的石块建筑,要么是长久不化的塑料垃圾,都是昙花一现,不得善终。但凡是实体,都有消亡的时候。这个周期,绝大多数时候是比人类个体的平均生命周期短的。

但文明可以绵延数千年,通过记录和记忆。

因此才会有那个笑话:如何成为百万富翁?去拍纪录片。你会从千万富翁成为百万富翁。纪录片就是很烧钱,不管是记录人类还是地球的故事,这种记录形式一定是需要耗费巨大劳动价值的。正如人类练习内观,从亿万斯年的衍化中诞生的智能生命,觉察到自身的存在,并对自身进行观测和记录,这也同样耗费了巨大的资源。只是,我们作为人类的个体,通常难以察觉到这一现象。但你察觉到时,就是一次生命的奇迹。

假如我们是另一些生命创造出来的,那就是更大的奇迹。

当然,我并没有要拔高自己想拍纪录片的想法,只是在陈述其拥有远高于「设计」「话剧」「写作」之类个人私心的观点。在我能力和命运的射程内,大体上只能追寻上述三者,并且大概率在有生之年都难以企及我所认为的高峰,但如果让我以「无须在意代价」为前提来畅想的话,那句不经意透露的想法向我指出了更高的云上有什么。

我可以化归尘土,但尘土上会有万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