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理想 i9 谍照曝光,或将修改尾部造型,但 i6 才是当下关键

By: 芥末
5 September 2025 at 09:46

网络上最近爆出了一组理想 i9 的伪装车谍照。

从为数不多的几张照片来看,理想 i9 的开发似乎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测试车上覆盖了厚厚的伪装,车身样式还未完全定型。

观察车辆前脸部分能看到与理想 i8 和 i6 车型较为相似的格栅造型和机盖线条,大灯组的位置依然位于前脸下方两侧。

但奇怪的地方在于理想 i9 伪装车的车头部位有一个较为明显的隆起,且隆起部分和前机盖之间存在凹陷,与理想 i8 和 i6 的造型区别较大,应该是此处的设计并未完全定型。

另外伪装车车顶处有一块凸起的区域,大概率是为激光雷达保留的位置。

伪装车车身侧面的整体线条和理想 i8 较为相似,但尾部区域目前做了隆起形状的伪装,理想似乎将在 i9 上采用新的车尾造型,车辆第三排的乘坐空间和后备箱容积或许会有所增加。

此外理想 i9 伪装车后部预留了传感器的位置,应该会继续采用理想 i8 上那套流媒体后视镜配置。

车身尺寸方面,目前没有准确信息,但作为 9 系车型,i9 的尺寸预计将和理想 L9 相差不多,即车长 5.2 米,轴距 3.1 米左右。

按照目前伪装车的完成度来看,理想 i9 的实车大概率要等到明年才能正式亮相了。

理想 i9 暂时离得有点远,咱们先来看看 i8 和 i6 这两款离得较近的车。

8 月份,理想汽车一共交付了 28529 辆车,而在 6 月份这个数字是 36279 辆,5 月份则是 40856 辆,连续 3 个月有所下滑。

销量或许会存在短期的波动,但背后有两个趋势却很明显:

一是,高价位增程车型的增长和市占率或许已经到达极限了。根据乘联会的数据,今年 7 月份增程车的零售销量为 10.2 万辆,比去年同期低了 11.4% ,而纯电车型则上涨了涨了 24.5% ,各家新势力中纯电和增程的结构比例也从去年的 43:57变成了 64:36 。

二是,理想一直以来营造的「冰箱彩电大沙发」的家庭用车认知,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更低价格车型所替代。尤其是隔壁主打「半价理想」概念的零跑,在 15 万元左右配齐冰箱沙发的车型助推下,月销量一路大涨,达到了 57066 台。

▲ 零跑 C16

理想自然也感知到了趋势,他们对 i8 寄予了厚望,为此不惜推迟上市并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资源修改设计,但结果却不太尽如人意,业内去年猜测 i8 的首月销量在 2000 台左右,但官方并未公布成绩。

在这个需要快速发声占领舆论高地的时代,沉默往往会被当做失败。

▲ 理想 i8

理想 i8 确实有点进退两难,虽然调了一次价格,但是和友商比起来,还是好的不够明显。尤其是对比同期发布的乐道 L90,似乎也很难给到市场一个过目难忘的优势,而乐道 L90 却靠着 28 万元的价格、3110mm 轴距、空悬以及那个巨大前备箱,首月销量一举破万。

理想品牌在 8 月份也受到了不少损失,或许这也是理想上月销量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了「卡车对撞」事件之外,网络上出现了大量的关于理想车主素质低下、乱停车的信息,在 i8 上市快一个月之后,各个短视频平台上依旧能刷到不少此类视频。李想本人表示「遭到了黑公关」,但无论是不是有人在幕后操纵,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理想身上的这个负面标签,在短期内确实很难去除。

但还在,理想还有一步能够翻盘的棋——即将在这个月上市的理想 i6。

▲ 理想 i6

理想 i6 目前的外部信息基本上已经被曝光的差不多了,根据实车图来看,i6 采用的是与理想 i8、理想mega 相同的设计 语言,头顶配备了激光雷达,采用了低风阻轮毂和隐藏式门把手,整体的运动感也更强。

在车身尺寸上,理想I6的长宽高为4950mm / 1935mm / 1655mm,轴距约 3000mm,采用 5 座布局,空间体验上应该比 i8 要好。

内饰设计虽然还没有曝光,但是预计和 i8 大差不差,不会有太大变化。

动力上,根据申报信息,理想 i6 将提供后驱、四驱本两个动力版本。后驱版本最大功率为 250kW,四驱版本前后电机功率分别为 150kW 和 250kW,全系配备 87.3075 度的磷酸铁锂电池包,后驱版本纯电续航 710km,四驱版本的纯电续航 660km,支持 5C 超充。

参考理想 L6 ,i6 的价格区间大概会在 25 万元左右,这也是 Model Y、小米 YU7、智己 LS6、智界新 R7 的主力价格段,这个价位段的用户对价格和配置相当敏感,很考验理想的定价以及 SKU 规划能力。

之前有媒体报道说理想给供应链那边的 i6 销量预期是每月 2.5 万辆,内部甚至接近 3 万辆,还说为了达成这个目标,车价可能低于 23 万元。

李想本人第二天就出来辟谣说,i6 的月目标销量大概在 9000 到 10000 辆,加上 i8 的 6000 辆和 MEGA,期望理想纯电的销量稳定在 1.8 万辆至 20000 左右。

从最近李想的微博中,还能发现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李想最近一段时间说话谦逊了不少,「纯电赛道高手很多,想达到这个目标肯定很不容易」,没有了之前「怼天怼地」的感觉。

总之,i6 又将是一款「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车,理想在定价和配置上会给出怎样的惊喜,很值得期待。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抄袭和借鉴的边界:从 SU7、Mega、mini 起,聊聊符号化设计_12.ylog

By: Steven
24 March 2025 at 07:20

这一期节目的录制时间是 2024 年 12 月底,当时 Toby 的新办公室刚装修完,我们从他正在开展的新工作开始,顺着「符号化」这个设计策略,聊到小米 SU7、理想 Mega 和新款 mini 的设计策略与执行。在这次对话中,我和 Toby 作为在设计行业一线做了二十年左右的设计师,一起探讨了各自对于「抄袭」和「借鉴」的理解和边界。

04:15 — 借鉴和抄袭之间有明确的边界吗?理想对 Mega 有信心和决心吗?为什么看上去几乎没变化的新 mini 反而是更激进的设计?小米 SU7 的决心比 Mega 大得多。相机消费者怎么看待和讨论「复刻」和「抄袭」的关系?谁在为「腰平取景器」买单?

21:45 — 为什么经典款的 1:64 小车模型永远最畅销?一句话区分抄袭与借鉴!

41:05 — 工业设计只聊造型是没有价值的!拍立得相纸是一门钻石生意。摄影玩家们对老品牌的溺爱,以及对新品牌的包容程度。符号是沟通和决策。好产品需要有专业认知的团队与设计师一起推进。

69:08 — 设计是沟通:我们跟德国车厂的合作经验。设计公司的模式高度同质化,是分裂复制的循环。未来的设计机构和品牌的区别:工作方式与理念的区别。

82:23 — 有趣的尺度怎么找?创作型 AI 是不是我们的敌人?

录制这期节目时,我嗓子哑了,如果觉得听感不佳,烦请见谅 🙂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发表你对本期节目的感受与看法。

|登场人物|

郑冬平 TobyBrainON 创始人,上善设计联合创始人

苏志斌:工业设计师,产品/设计咨询顾问

|相关图片|

Tesla Cybertruck

极氪 MIX(宝宝巴士)

新款 mini cooper

理想 Mega

小米 SU7

初照 M1 双反小相机

|拓展阅读|

BrainON 官网:www.brainon.design

初照:xiaohongshu.com/chuzhao

|BGM|

编曲:阿吉

演奏:阿吉

合成:阿吉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 @ 知乎|SUiTHiNK @ 即刻 / 微博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

2024.12.04 11:43

By: dimlau
4 December 2024 at 11:43

年轻时会用特别确信的语气介绍朋友:我最了解她,她就是如此那般的人。年纪越长,越来越不敢说自己了解谁。朋友轻描淡写地表达无所谓的时候,我总会想,这话里几多艰辛。年轻时总感觉世界不懂我,满怀理想抱负,可怜无人识,于是对人对事总带着些恼怒。经历过、沉淀后,才恍然,人各有其志,不必乞人识。若能为后来的人举起一点微光,才算赎了年少轻狂。

fin.

「也许,去拍纪录片吧?」

By: Steven
11 December 2023 at 19:22

昨晚,跟筱烨从宠物医院回来,走到楼下时她问我:「假如不需要为钱发愁了,你会去做什么?」我脑海里先是划过各种不确定的数字,一千万?八千万?三个亿?还是 5000 亿?

多少钱能算自由?拥有多少不用发愁?

我一直觉得自己这辈子的目标,是做出一些能对人有益的东西。作为工业设计师,我觉得我的这个身份是充分满足了我从小到大的愿望的。但是,这个愿望在成为设计师之后,就停滞不前了。我至今也没有做出能令自己满意的,能够称之为「好作品」的对世界有益的东西。

我其实清楚,这不全是我的问题。

能力我当然自信是没问题的,但远不够出类拔萃到可以被称为天才的程度;时代的机会其实并不少,我亲眼见证过的都不胜枚举,设计师的机遇是多的,即便不是我,我也不会否认这个时代是对设计师友善的;个人的运气不是可以评价的部份,我认同王德峰教授的观点,人到三十得知命认命,这不是说要被生活锤打成老牛,是知道自己寸长寸短在哪里。

曰「六亲无靠,大器晚成」,便不强求。

但无论何时,如果以不愁开销为前提考虑未来想做的事,我冒出的总是「回到舞台」「专心写作」「做慈善性质的设计」这一类事情。因为,我觉得那是我的「欲望」所在。

「也许,去拍纪录片吧?」

这句话说出来时,我自己也惊愕了。

我知道我考虑过这件事,但我从来没有把它上升到「后半辈子的目标」这样的高度。筱烨问我是不是想给自己留下点什么,我说:「不是的,我不是想给自己留下点什么,我是想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这三四年间,我渐渐地把「自己」从欲望和野心中拿出来了。前几个月,@两个皮蛋的初号来找我聊天,席间,我说了一段话,大意是:

我现在只在乎我那些想法是否传播出去了,是否影响到了那些真正有影响力的人,大的媒体机构也好,数码科技博主也好,人文艺术博主也好,只要他们能从我这里了解到真正的设计是什么样子的,不是陈词滥调的刻板印象,不是动辄灵感来源和像这个像那个,那么,我写的文章和做的视频就有意义。我作为个体是否有足够大的影响力,没那么重要,但我能作为一把种子撒向远处,这比我短暂的一生本身重要得多。

这不是浪漫化,而是彻底的实用主义。

作为工业设计师从 05 年工作到现在,设计和制造了多少东西,它们的生命周期是多长,归属何在,我大概是知道的。造物是人类的特权,因此敢称万物灵长。可人造之物不永恒,要么是在岁月中破败的石块建筑,要么是长久不化的塑料垃圾,都是昙花一现,不得善终。但凡是实体,都有消亡的时候。这个周期,绝大多数时候是比人类个体的平均生命周期短的。

但文明可以绵延数千年,通过记录和记忆。

因此才会有那个笑话:如何成为百万富翁?去拍纪录片。你会从千万富翁成为百万富翁。纪录片就是很烧钱,不管是记录人类还是地球的故事,这种记录形式一定是需要耗费巨大劳动价值的。正如人类练习内观,从亿万斯年的衍化中诞生的智能生命,觉察到自身的存在,并对自身进行观测和记录,这也同样耗费了巨大的资源。只是,我们作为人类的个体,通常难以察觉到这一现象。但你察觉到时,就是一次生命的奇迹。

假如我们是另一些生命创造出来的,那就是更大的奇迹。

当然,我并没有要拔高自己想拍纪录片的想法,只是在陈述其拥有远高于「设计」「话剧」「写作」之类个人私心的观点。在我能力和命运的射程内,大体上只能追寻上述三者,并且大概率在有生之年都难以企及我所认为的高峰,但如果让我以「无须在意代价」为前提来畅想的话,那句不经意透露的想法向我指出了更高的云上有什么。

我可以化归尘土,但尘土上会有万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