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蔚来萤火虫定价 11.98 万元!暂时无法换电,但车主却能进牛屋

By: 芥末
20 April 2025 at 08:59

蔚来萤火虫的最终上市价最终定在了 11.98 万元和 12.58 万元 ,比预售价便宜了 2.3 万元-2.9 万元,两个版本的差异只在于内饰材质,其他部分都是相同的。

Bass 方案的价格则是先藏了一手,要到 8 月份才有方案。一方面是因为萤火虫虽然支持换电,但是只能用蔚来的五代站,最快用上也要到明年了;另一方面,蔚来估计也是想看看市场的反应,到时候也有调整的空间。

咱们还是先来一起回顾下蔚来萤火虫的核心配置。

  • 长宽高分别为 4003 / 1781 / 1557 毫米,轴距 2615 毫米,4.7 米转弯半径。
  • 42.1 kwh 磷酸铁锂电池,CLTC 综合续航 420km。
  • 13.2 寸中控屏 + 6 英寸仪表盘,高通骁龙 8155P 芯片。
  • 地平线征程 5 智驾芯片,128Tops 算力,支持 ACC 和高快 NOP 功能。

其他的舒适性配置则可以参考下图。

在 12 万左右这个区间里,配置算是中规中矩,没硬伤但也没惊喜。

那蔚来打算靠什么让这辆萤火虫在 10 万元的市场中具备竞争优势呢?

蔚来自己给出的答案是——最安全的小车,最智能的小车,以及具备独特情绪价值的小车。

待兑现的情绪价值

我们从后往前,先看情绪价值的部分。

外观设计算是情绪价格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萤火虫从谍照阶段开始,对于其外观的争议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争议最大的是其前脸灯组的设计。

董车会之前在 NIO Day 总结文章里面的投票中,有 6000 多人参与了投票,其中仅有 800 余人觉得萤火虫好看,占比不到 15%,行业内的其他媒体和人员也大都觉得建议蔚来对车灯的设计进行修改。

但是蔚来自己倒是很有自信,直言不会做修改。

大家比较了解蔚来,造型的东西永远都是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但是呢,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说,萤火虫是一个纯原创的高端小车。
……
有网友说大灯像复眼,问题萤火虫本身就是昆虫,真要论起来也合理。至于设计有没有 Plan B?这个真没有。
(蔚来高管秦力洪)

情绪价值的第二个部分,是蔚来一直以来独特的换电和服务体系,

蔚来今天宣布了萤火虫车主可以享受蔚来的全套服务,包括上门补胎、取送车以及可以溜猫、遛狗的各种驾享服务,之前曾经宣传过的针对萤火虫车主提供的专属独特服务,这次发布会似乎没提了。

对了,萤火虫车主可以进牛屋。

但驾享服务也不是完全免费的,萤火虫官网的驾享服务包有 499 / 1399 / 4999 三档可选。

换电服务目前暂时处于「大饼」的状态,萤火虫这块 42.1 度的电池不兼容目前蔚来 1 到 4 代的任何一座换电站,而蔚来说可以支持的五代站最早将会在明年 1 月份投入使用。

而且萤火虫的产品负责人金舸曾经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萤火虫不会超前建站。

比如说半径5公里内,已经聚集了一定数量的用户,用户就可以在APP里举手,要求帮我建个站,用这种方式来增长。

这样的话,至少在最初的一两年,萤火虫在补能的体验上就很难说能提供什么情绪价值了。

普通智驾、高配安全和亮眼车机

在去年 12 月份的这个时间节点,蔚来可能认为在一辆 10 万元级别的小车上搭载高快速路的 NOP 系统,应该就可以算的上同级最强了。

但是蔚来显然低估了智驾系统降价和普及的迅速程度,无图 NOA 功能在 13 万元级车型上搭载的情况也并不少见,而且各家的智驾功能也从去年的付费使用逐渐普及成了标配功能。

蔚来对此显然是有所认知的,但是受限于成本等各方面原因只能维持现状,不然也不会把萤火虫智驾功能改成了「十年免费」,多少显得有点扭捏。

值得特别提一句的是,蔚来萤火虫的智驾供应商地平线 18 号的发布会上,还拿了萤火虫作为代表车型,但是萤火虫并未用上最新的征程 6 系芯片,而是使用了上一代的征程 5。

安全性上倒是没什么槽点,前向预警、盲区监测、误加速抑制辅助和前后的 AEB 功能都有,硬件上则特别提到了安全气囊的气帘保压时长超过了 22s,超过了标准需求的 4 倍,侧气帘的长度也直接覆盖了 A柱到 B 柱的部分。

蔚来萤火虫这次在在座舱内部的细节设计、车机系统的交互体验方面做的不错,UI 设计很好的契合了年轻化的基调,尤其是在屏幕的不同区域用双指滑动的方式来调节音量、空调温度等的交互方式很好的解决了没有实体按键的痛点。

总结一下,蔚来萤火虫在这个价位段是一辆「外观有争议」、「配置没惊喜」、「服务待兑现」的车,或许能在追求年轻化和个性化的消费者中激起一些波澜。

好在李斌对萤火虫的销量预期并不高,「几千辆就行。」

不过,这次萤火虫的发布会倒是挺简洁,没有会场、没有大屏,甚至主讲人也不是李斌,看来确实开始省钱了。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19.99 万元的广汽本田 P7,说服自己可以,但说服市场够呛

By: 芥末
17 April 2025 at 14:27

本田品牌的第二款纯电车型——广汽本田 P7 今天上市的最终的售价定在了—— 19.99 万元 / 21.89 万元 / 24.99 万元。

本田之前发布的纯电车型一共有 3 款,东风本田的 S7 和 GT Concept 以及广汽本田的 P7。

三款车里面最早发布上市的是东风本田 S7,这款单电机版售价 25.99 万元的车,在定价和配置上都有点脱离群众太远,目前基本上属于「查无此人」的状态,董车会在之前的文章《新车卖 10.98 万元的丰田想通了,但新车卖 25.99 万的本田还没有》里面讲过这件事,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再去瞅一眼。

和东风本田 S7 同出一门的广汽本田 P7,自然也关注到了这个情况,但是在一个月的时间里面,能做的实在有限。

咱们还是先来看看产品本身。

这款车是基于本田云驰智能高效纯电 W 架构打造的,定位中型 SUV,长宽高分别为4750 / 1930 / 1625mm,轴距为 2930mm,和比亚迪宋 Plus 差不多。

广汽本田 P7 的外观放在目前一众以圆润为主的新能源车之中,还是蛮特别的,P7 的设计继承了本田一贯的简约而大气的风格的同时,又带了点运动感。

其前脸部分采用了封闭式格栅设计,线条锐利的贯穿式 LED 日行灯,连接两侧细长的大灯组,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张力。车头部分的 H 型标志则是完全重新设计的,搭配下方大尺寸黑色饰板,拉宽了整车的视觉宽度,也进一步增强了前脸的力量感。

车身侧面则采用了多条折线勾勒出层次感,腰线从前轮眉处一直延伸至尾灯区域,增强了动感。隐藏式门把手设计与黑色车顶、黑色轮眉、侧裙等元素形成撞色效果,提升了整车的精致度。

车尾的贯穿式尾灯(中间部分的车标部分不发光)与前脸灯带呼应,提升了整体视觉统一性。整体的尾部线条较为硬朗,营造出坚实厚重的车尾视觉效果。顶部扰流板与高位刹车灯融为一体,兼具运动感与实用性。后保险杠区域运用了大面积黑色饰板装饰,使尾部看上去更有层次感。

广汽本田 P7 的座舱设计和东风本田 S7 几乎一致,配备了 9.9 寸液晶仪表、12.8 英寸中控屏以及10.25 英寸副屏,此外还有流媒体内后视镜(200万像素,9.01寸)以及流媒体外后视镜配置。

听起来似乎还不错的,但是这个黑边和设计布局,总让我想到三年乃至四年前的国产新能源造型。

车机上的语音助手倒是做了本地化适配,采用科大讯飞方案,支持普通话、四川话和粤语,支持普通话和另外两种语言的自动切换,同时还支持免唤醒词、连续对话、四音区识别等功能,

流媒体外后视镜是由日本松下提供的,具备常规视角、超广角以及倒车模式,白天画面延时40.4毫秒,夜晚画面延时 58.6 毫秒,延时低于法规要求的 200 毫秒。

在座舱的氛围感营造上,东分本田 P7 除了配备 LED 氛围灯灯带(官方称为「环绕式多色氛围灯」)外,还配备了氛围灯饰板(官方称为「智慧发光面板)」,利用这些灯带和饰板,官方设计了27种AI智慧灯语,为座舱营造不同的氛围感。同时氛围灯还可以伴随音乐律动,相当酷炫。

其他舒适性配置主要就是,一个 1.85 平方米的五档可调超大玻璃天幕,可以隔绝 99.9% 的紫外线和95%的红外线,以及一套 16 扬声器的 BOSE 环绕式立体音响系统,其中,每个前排座椅均带有两个头枕扬声器,能让主驾或副驾具备自己专属的声场。

智驾则是一个大槽点,这次广汽本田的智驾系统只支持高速上的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自主变道以及自动上下匝道等功能,比较基础。泊车也仅支持多场景视觉融合泊车、5米内记忆泊车、遥控泊车、指尖泊车等功能。

这些功能需要你额外花 999 元来选配。

广汽本田 P7 有后驱单电机版和四驱双电机版。四驱版本车型前电机最大功率为 150kW,峰值扭矩为 350N·m,后电机最大功率为 200kW,峰值扭矩为 420N·m。两款电机都来自联合电子,最高转速可达 16000rpm。

电池系统方面,新车搭载三元锂离子电池包,电芯来自宁德时代,容量达到 90kWh,根据厂家目前公布的资料,P7 车型的综合续航为 650km。

这次广汽本田 P7 对于本田自己来说,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一款「突破舒适区」的产品,通过更贴合国内环境的产品定义和大胆使用国内供应链来看,本田也在努力尝试做出些改变,但对于市场来说,即使在已经调低了价格的情况下,还是属于竞争力最低的那一档。

在目前这个价位段的国内新能源市场上,智驾能力和「冰箱沙发大彩电」的缺失,是个几乎无法弥补的硬伤。

就在广汽本田 P7 公布价格后不久,东风本田也宣布了 S7 的新一口价——同样是 19.99 万元起。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30 万以下的乐道 L90,或许是蔚来重振的开始

By: 芥末
26 March 2025 at 09:21


最近互联网上流行教李斌造车,李斌自己也无奈的表示道:

全网都在教我做 CEO,我现在每天晚上说感谢。

没别的原因,还是因为蔚来这段时间的业绩表现有点拉跨。尤其是去年推出的子品牌首款车型 L60,发布前蔚来信心满满,订了年内月交付量破 2 万台的雄心壮志,然而今年 3 月快结束了,月销量最高时一共也只有10528 辆,多少有点脸疼。

但是,李斌本人还是在最近的沟通会上,定下了「销量翻番」和「今年四季度必须盈利」的经营目标,让人不禁想问,凭什么?

除了在公司经营层面的大动刀之外,李斌信心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或许是——今年,确实是蔚来的产品大年。

蔚来、乐道和萤火虫三个品牌接下来会有 6 款新车交付。

其中最近的,也是被李斌寄予厚望的是——乐道 L90。


非官方渲染图 图源:微博用户 拉面师傅Design

今年上海车展时,我们会让大家看到一款真的符合中国大 SUV 用户的日常使用场景,而且充分利用了纯电的优势的新车,它还有我们蔚来的这些技术创新集成带来的优势。所以,大家完全可以期待一下,我对它的销量非常有信心。

从各种采访和谍照中能看出来,蔚来在这辆车身上花了很多心思。

乐道 L90 预计是一款增程模式的大型 SUV,主要以家庭用户为主。蔚来曾在稍早前曝光过它的谍照。

虽然上面依然覆盖着伪装,但已经能看出不少东西。

首先乐道 L90 采用了细长型的分体大灯,有点像猎豹盯着猎物的眼睛状态,十分犀利。同时在前包围的两侧放置了通风口,让整个前脸显得气势十足。后三角窗的尺寸很大,符合其三排座SUV的定位。

乐道 L90 的尾部则十分饱满,可以明显看出采用了贯穿式尾灯的造型。而且估计是为了保证第三排的头部空间,车顶并没有过多的下滑。

和 L60 一样,L90 的头顶也长了两个「犄角」,同时在车顶和前翼子板等位置均带有摄像头,搭配的智驾方案预计也是 L60 同款的单颗 254 TOPS 算力的 Orin X 以及 ONVO Smart Driving 这套成本较低的视觉系统。

另外,L90 在静止时和行驶时的悬挂高度并不相同,很有可能配备了空悬悬挂。

L90 据称将基于蔚来的 NT 3.0 平台打造,支持 900 V高压架构,提供单电机和双电机两种配置。电池则和乐道 L60 相同,有 60 kWh 和 85kWh 两种,支持换电和 Bass 方案。

猜测乐道 L90 会接近于理想 L9 的 5218/1998/1800 mm 尺寸和 3015 mm 的轴距,李斌也多次提到乐道 L90 「通过技术实现了空间和使用体验的飞跃式创新」。

依据蔚来旗下子品牌的定位和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猜测其价位可能在 26-27 万元左右 ,并通过租用电池方案进一步降低购车门槛。

说实话,在20-30 万元这个价位段,目前所知的乐道 L90 还是一定的产品力,加上蔚来的服务体系和换电优势,也有和小鹏 G9、特斯拉 Model Y、理想 L6、问界 M5 等一战的空间。

但是销量并不只依靠于产品力,乐道 L60 发布时也因为不错的性价比和配置导致「订单爆了」,但是后续的产能跟不上,导致交付一拖再拖,以及在换电站等服务的使用上和负面舆论上出了不少问题,才造成了如今的尴尬局面。

蔚来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最近在供应链、成本优化和销售管理上都做了大刀阔斧的整顿,也开了不少人。在乐道相关车型的销售上,也在总体保持独立销售网络的同时,尝试让部分区域管理团队同时负责乐道和蔚来两个品牌的销售与服务工作,以便让销售团队快速成熟起来。

李斌相信「随着随着销量的增加、毛利率的提升以及费用的控制」,预计蔚来和乐道品牌毛利率在今年四季度将分别达到 20% 和 15%。

蔚来的另一个子品牌——萤火虫在以 14.88 万元的价格预售了近 4 个月之后,也即将在 4 月底上市,社交媒体上也曾为这款车的造型和价格产生过不少争吵。

但一切的一切,最终还是要落实到销量和利润上。

蔚来在完成了「内部整风」后的这两款车,究竟市场表现如何,会不会重蹈过去的覆辙,又能否支撑起蔚来利润转正的重任,结果还是很令人期待的。

题图为非官方渲染图 图源:微博用户 拉面师傅Design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为什么有人喜欢不断地买充电头?

By: 谢东成
15 March 2025 at 16:10

如果你上网冲浪比较频繁,恰好也关注了不少数码博主的话,那么你应该有在微博看到过一个多年来被反复提及的热梗:

「中年男人有三大爱好:充电头、NAS、软路由。」

相较于沉迷文玩、手串、钓鱼,沉迷于购买和收藏充电头这个爱好,似乎听起来会比较令人匪夷所思。

▲ 经典包浆梗图

到底,是哪些人在不断地购买充电头?

噢……原来是我。

虽说现代人每天都需要给手机电脑耳机等一大堆电子设备进行充电,充电头本身就是一个刚需产品。

但充电头本身仅作为数码设备的一个周边产品,以往都被视为是「配角」的存在。直到近年来业态蓬勃发展变得更加成熟,充电头也迭代得更加多元化,才得以成为难以忽视的「主角」产品。

就连胡彦斌作客 Papi 酱最新的访谈节目时,也特意展示了他常用的几款充电头,以及一根较粗的 240W USB-C 充电线。他还向观众简单地科普了一下:​想要获得快充,不但要选大功率充电头,也需要匹配支持大功率的充电线。

最近,爱范儿与微博数码一起回溯了近年来数码领域的充电头趋势——从 20W 迷你充到 140W 的桌面充电站,充电头在自己的细分领域里不但已经升级到 NEXT LEVEL 的存在,更是成为了互联网中年男性的赛博手串、数码爱好者们争相拥有的「新型手办」

我们也意识到,这看似是一种小众爱好,但其实背后涉及了技术需求、心理满足、消费趋势等多种因素。对于普遍的消费者来说,其实充电时也存在着许多隐性的痛点。

缘起环保:iPhone 12 开始苹果不再附送充电头,用户只能自己买

五年过去了,这时候再次肯定地说一句「iPhone 12 系列奠定了后续几年的 iPhone 设计」,应该不会再有任何质疑的声音了。

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外观设计用上了纯平直屏和直边的金属中框,Pro 款的后置三摄排列方式也延续至今。而在设计之外,更隐性的传承,可能是在于 MagSafe 磁吸充电和「不再随包装附送充电头」的铁律。

前者,带动了一整个 MagSafe 磁吸生态周边市场;后者,让第三方充电头市场再次迎来一波蓬勃发展。

自 iPhone 12 系列开始,苹果以环保为理由,直接取消了 iPhone 包装盒内的充电器配件,顺应改用了更加小巧扁平化的包装,包装盒内除了手机就只剩下一根数据线和一枚金属卡针。

在 iPhone 12 发布之后,尽管伴随着消费者纷纷质疑的声音,但三星和小米都选择了跟进,均取消了包装盒内充电头的附送。只不过雷军想要做一个「实验」,于是在小米 11 发布的时候尝试「轻装上阵」,取消了包装内的充电头甚至是数据线。

但既然是实验,小米依然为消费者提供了二选一的权利:带充电套装的版本一样价格。从后续小米 12 系列重新附送充电头的举动里应该可以下定论,消费者依然选择配有充电头的版本。

最终,唯有三星坚持与苹果一样,不附送充电头至今。

时至今日,大多数 iPhone 和三星用户们,在面对设备迭代而带来的充电功率提升时,就不得不去选择更大功率的三方充电头产品。

虽说苹果不再为 iPhone 附送充电头的举措,一直都是用户吐槽的对象。但若然要从好的方面来看,苹果这一举动确实为第三方充电器厂商创造了发展机会,不仅推动了行业技术升级,也促使更多消费者开始关注非原厂的多样化充电产品。

协议碎片:充电头越买越多,皆因充电协议碎片化日益严重

显然,Android 手机,尤其是旗舰 Android 手机,现阶段都难以直接抛弃原装充电头。皆因不同的设备和不同的充电头,即便有着相同的 USB-C 接口,但其所兼容的充电协议往往也各不相同。

一方面,设备和充电头之间,需要互相识别充电协议,双方「握手」成功,才能够进行充电。

而另一方面,不少手机厂商都推出了「独家」的私有快充协议,电流电压和功率都存在差异,彼此互不兼容。

▲ 图片来自:Digitaltrends.com

要捋清各个安卓手机厂商的快充协议,就像是一群武林高手在华山论剑,每个门派的功夫各不相同,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私有快充协议。

正因为私有协议具有排他性,甚少对外开放,所以有很多手机都必须使用官方充电器,才能够实现高功率的快速充电。

除了比较通用的 USB Power Delivery(PD),市面上比较活跃的协议还有高通的 Quick Charge(QC)、联发科 MTK PE、华为 FCP 和 SCP、OPPO SuperVOOC、vivo FlashCharge、小米 ChargeTurbo、三星 AFC、 融合快充 UFCS 等等协议。

尽管 USB-IF(USB 开发者论坛)有心力挽狂澜,将最高 100W USB-C PD 充电的功率上限一口气提升至 240W,带有 PPS (Programmable Power Supply 可编程电源)的规范也能够涵盖市面上主流的快充协议,但智能手机革新的速度之快,远超 USB-IF 制定标准的速度。

▲ iQOO 5 Pro 的 120W 充电器,个头不小

很久之前,许多安卓厂商私有协议的功率,纷纷越过了 100W 的限制,几年前发布的小米 10 Ultra 就已经可以实现 120W 快充,realme 也将快充功率提升至 240W,甚至在概念试产机上配备了 320W 快充技术。

有不止一家厂商在接受爱范儿的采访时都提到过相近的观点:为了满足用户对高速充电的需求,私有协议是不得已而为之;而且在公有协议上进行投入,产出的性价比和速度都不够高。

所以,即便 Google 力推 PD 充电成为 Android 设备的标配,但目前来看也仅仅是齐齐换上了 USB-C 接口,然后兼容了较低功率的 PD 档位,满足了握上手能充上电的需求。若是用户想要以更高的功率来充电,就不得不选择兼容设备快充协议的充电头以及专用的线缆了。

只要私有协议快充仍然对充电器材有兼容性要求,那么用户就不可能在每次充电时,都能享受到最有效率、最高速的充电流程——也就是说,快充再快,都仍然是局限的。

也正因为「私有充电协议壁垒」的存在,消费者不得不为了更高的充电效率,而为每台设备单独配备充电器,尤其是那些同时使用多个不同品牌的设备用户,不得不多买几个充电头,分别对应不同设备所需要的不同私有快充协议。

所幸的是,随着 SDC 软控充电器(Software Defined Charger)的出现,诸如 AI 小电拼 Pro & Ultra 这样的充电产品,已经可以实现 OTA 更新充电协议,不但兼容市面上几乎所有的公版充电协议,还能直接写入机内芯片做到常用常新。就像近期,制糖工厂也更新实现了 PPS 开关和双档位 PPS 的功能。

可以预见,未来通过软件定义的 SDC 充电器也会迎来一轮产业升级与普及,至于充电协议的大一统,可能要依靠充电头本身具备丰富的协议兼容能力和 OTA 升级的能力才能够实现了。

功率剧增:既要小体积,也要大功率,更要多接口

得益于氮化镓(GaN)技术的普及,充电头在体积缩小的同时,也实现了功率的大幅提升。

例如,100W 氮化镓充电器的体积仅相当于传统充电头的一半,却能直接支持笔记本电脑等高功率设备的充电。而且 USB PD 3.1 协议已支持 28V/5A 扩展档位,140W 可以轻松地为 16 英寸 MacBook Pro (Apple Silicon)满载输出。

既然功率提升了,那么充电器也能提供更多的接口,去支持更多的设备同时充电。尤其是在差旅途中,只需要带一个多接口的 GaN 充电器,就能够满足旅途中多设备的充电需求,轻便携带之余,也能减少插座的占用。

▲ 多年前的差旅经常苦于找不到足够的插座 & 充电接口

原本,业界主流的 2C1A (2×USB-C+1×USB-A)多口充电器,现在已经拓展至诸如 AI 小电拼这样的 4C1A(4×USB-C+1×USB-A) 输出,而且每个接口都能支持动态功率响应, 通过 AI 自由流来实时分配功率。

于是「既要又要」的用户需求定律,在充电头产品领域就可以总结为:既要小体积,也要大功率,更要多接口。

这种技术升级,某种程度上激发了用户对「更小、更快、更强」设备的追逐,甚至形成「参数党」的圈子文化,也满足了设备端迭代升级之后对充电功率的升级需求。

说实话,谁不想拥有一个「一即是全」的充电头呢?

设计多元:中年男性减速带,不同场景会选择不同样式的充电头

正如一年有四季,每个季度要穿着的衣物都需应时而变,按不同的天气和气温,以及不同的场合,换上符合时宜的得体衣服。所以,面对居家、差旅、办公等不同场景时,用户对充电头的需求各异。

有着「中年男性减速带」之称的充电头类别,其实也有着数量众多、不同形态、不同设计的充电头产品可选。一些数码极客们,也会按照日常随身、短期旅行、海外出行等情景来购买不同的充电头产品。

▲ 图片来自 @馮偉文

可以看到,充电头在 GaN 的加持下,形态可以发生显著变化,小巧如方糖,也可模拟经典的麦金塔电脑外观,甚至再充电器上附加显示屏和 RGB 灯效,也有外壳用上亚克力透明材质的。

▲ 图片来自 @源点Yd

另一方面,也有充电器基于实用性考量,实现了「墙插不掉」的设计,甚至在充电头里加入了移动电源的功能。

针对桌面多设备而且大功率的要求,也有号称「充电站」的大功率 GaN 产品,一次提供超过 4 个 USB-C 接口,并且总功率超过 240W,单接口最高 140W 的表现能够满足一个桌面同时充两台笔记本电脑的高阶需求。

更有一步到位使用可拼拆设计的小电拼,用前端 4C1A GaN 氮化镓充电头,加上后端两个 AC 插座的设计,来满足家旅双栖全能充的需求,在家用和在外用都能够轻松切换,应对自如。

当然,能够促使充电头爱好者们越买越多充电头,快速形成收藏文化的前提,依然是入门价格相对亲民。

相较于汽车、电脑、手机等大件消费品,充电头作为相对低价消费品,在一定的经济压力下成为「小确幸」的载体;相较于渔具、茶具等高价爱好,小巧的 GaN 充电头只需要花费几十元的成本,就能给你提供即时满足感,其带来的供电体验也能直击「花小钱办大事」的心理,属于男性「口红效应」的经济选择。

仔细想想,陆续购入的充电头虽然数量不少,但是花费下来的价格好像比上学时候买的手办和模型,要便宜许多。

未来期望:不被忽视的充电头,也理应无限更新

总的来说,玩充电头,既是技术需求驱动的实用行为,也是心理满足与社会文化交织的体现。

从解决兼容性问题到追求极客参数,从低价消费的「口红效应」到中年男性的「数码代偿」,不断升级迭代的多元化充电头的的确确正在成为人们的「新型手办」,也是现代消费方式当中,理性与感性复杂互动之后的结果体现之一。

以往,没有过多存在感的充电器,总是千篇一律没有特点;如今,充电器顺应时势,优化了体积和充电效率,更是在颜值和交互上雕琢不少细节设计。

▲ 图片来自 @老贾是我了

这就像博主@老贾是我了 在微博话题里分享的观点那样:

好的充电器或许就是这样,在不经意间给生活加点糖,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家居的一分子,幸福感自然来得也就如此简单。

可以预见,未来随着快充技术标准化(如 USB PD 3.1)和「真正」的环保趋势(可 OTA 更新快充协议),充电头的收藏文化将会逐渐转向更加可持续的方向。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AI 是水

By: Steven
24 January 2024 at 17:05

今天还在谈论「实体经济 VS 虚拟经济」的人,与一百五十年前认为电力是魔鬼的人,基本上是同一类人。这是上个时代的话题。更重要的是,下一个时代已经正在高速渗透了,还在讨论马快还是车快?

十多年前我说,互联网就是电网;

眼下的情况是,AI 将是水。

假如这轮范式革新真的能在三年内(还剩两年多?)达到 50%,那么今天的多数组织形态和创作方法,都将与打制石器无异。

临时的「灯」

By: Steven
21 December 2023 at 22:23

刚才宿舍里突然黑了,隐约听到「呲」的一声,我意识到:停电了!

很久没有停电的体验了,我拿起手机打开手电筒,走出房门。空了有一阵的对门里走出来一个女生,手里举着开着灯的手机,嘴里念着「停电了么」,看见我这样一不认识的男的站面前,穿着睡衣的她立刻后退一步,赶紧关上门回了屋。隔壁屋的门也开了,另一个女生也打着手机的手电筒,问我,是停电了么?正好这楼的管家回了我微信,说是总闸跳了正在处理。我说,是的,总闸跳了。她也就回屋了。

等到我自己回屋时,觉得这种漆黑的体验太陌生了,于是想把手机放在台子边儿上,照亮局部空间,打算借着光换鞋出门走走。正好就是放台边这一下,瞥见了饮水的玻璃杯。

这不是个绝妙的灯罩么?

我顺势把手机放在了高处的玻璃杯上,让闪光灯对准低处的杯子:

这照明效果可以啊!

我心里一边感叹,一边琢磨:这个组合放摆在屋中间,不就是个很好的灯了么?一边这么想着,我就一边把杯子和手机都转移到屋中间的茶几上。

这设计啊,就不是说非得要用什么材料,找什么工厂,制造点什么东西出来,任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之下,都可以发生「设计」这个行为。

两个不同高度的玻璃杯,其中较矮的那个刚好具有凹凸不平的水波型表面,正好我有不止一台手机在身边,这就可以成为「设计」的素材。它们以合适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就是一盏经过设计的照明灯具。它很粗躁,但它展示了「灯」的本质。

存在不在场的时候,本质就会显现。

电和灯缺席时,照明的本质就出现了。

正好前几天跟家人在外面吃饭时,碰到一家用花生做筷子架的饭馆。虽然他们家的菜做得很难吃,但是这个小心思,我是欣赏的:

这就是 Affordance 啊

设计不应该成为一种造物的特权,它是我们面对生存与生活的一种思想工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