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察:隐藏门把手藏不住安全隐患

一辆电动汽车在四川成都发生起火事故,惨烈的现场不仅引发关注,还将车上的隐藏式门把手设计推上风口浪尖。
成都警方通报称,星期一(10月13日)凌晨3时18分许,成都市天府大道南段发生一起交通事故。31岁邓姓男子驾车与前方另一辆小型轿车发生碰撞,随后越过道路中央绿化带并起火燃烧。
这起事故造成邓姓男子死亡,涉事两车不同程度受损。经检测,邓姓男子涉嫌酒后驾驶。
一辆电动汽车在四川成都发生起火事故,惨烈的现场不仅引发关注,还将车上的隐藏式门把手设计推上风口浪尖。
成都警方通报称,星期一(10月13日)凌晨3时18分许,成都市天府大道南段发生一起交通事故。31岁邓姓男子驾车与前方另一辆小型轿车发生碰撞,随后越过道路中央绿化带并起火燃烧。
这起事故造成邓姓男子死亡,涉事两车不同程度受损。经检测,邓姓男子涉嫌酒后驾驶。
文|南方周末记者 陈佳慧 吴小飞
南方周末实习生 李佳彤 李佳珩 潘奕忻
责任编辑|何海宁
2025年10月13日凌晨3时18分,成都市天府大道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小米SU7追尾一辆轿车后,撞上道路中央花坛后,冲进对向车道,起火燃烧。
当天,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发布警情通报,31岁的涉事司机邓某某已死亡,涉事两车不同程度受损。经检测,邓某某涉嫌酒后驾驶机动车。目前事故正在进一步调查。
事故发生后,现场多名路人加入救援,手拉车门、肘击、脚踹,均无法打开车门救援。10月13日下午,南方周末记者就事故中车门无法打开一事致电小米汽车客服。客服表示已如实记录问题,如有受访意向会另行回复。截至发稿,小米汽车尚未回应。
30岁的李旭(化名)目击了全过程。那时他刚下夜班,驾车回家。这条路他每天都走,双向八车道,路面平直,没有弯道。他看到那辆车从前方驶过,速度很快。李旭后来在现场听到交警称,事故发生前,涉事车辆车速可能达到150公里/小时,而事发路段限速为80公里/小时。
数秒后,李旭听到两次撞击声:一次追尾,一次撞到花坛。同时,他看到那辆车飞过路中间的花坛,当他驶到事故地点时,涉事车辆已停在对向车道。
袁华楷正好行驶在对向车道。那时路上车辆不多,突然前方出现一个黑影,他仔细看是一辆失控的车。当时他距离事故车辆还有一两百米,尚未看到明显的火光。
袁华楷拿起手机,准备拍下这起车祸视频发给朋友,却没想到刚按下录制键,车辆就在他面前起火了。根据袁华楷拍摄的视频,火势凶猛,车辆右后方火势较大。因距离较近,袁华楷听到了他认为是“电磁起爆的声音”,“声音特别大,很吓人,我整个人都蒙了,反应不过来,很恐怖”。
向前行驶三十米左右,袁华楷把车停在路边,他的第一反应是报警。因为过于紧张,第一次拨号时只按了“11”,“0”还未按到就已拨出。根据他的手机记录,报警时间是凌晨3点20分。
报警后,袁华楷向起火车辆跑去。等他跑到跟前时,车窗边已经有人在施救。一位体型较壮的男子正用手敲玻璃,嘴里喊着“醒醒,醒醒”,另一位瘦高男子在用脚踹门。袁华楷对他们说:“这样打不开。”
他转身去喊人:“谁手上有扳手?什么工具拿过来。”几秒钟后,有人从对向车道递来一把扳手。
一位男子接过扳手,继续砸窗。两下之后,驾驶座一侧的车窗被砸开,但只碎了右半边的玻璃。随即,另一位年轻男子把胳膊伸进车内,尝试从里面开门,持续了两三秒钟,门始终没有反应。“拉不开,真的拉不开。”袁华楷听到他喊。
火势又大了,这次从驾驶座方向往外蹿。那位年轻男子连忙把胳膊抽出,动作太急,右手被碎裂的玻璃划伤了几处。袁华楷并不认识他,两人都是路过的司机。“他挺勇敢的。”袁华楷说,“那车的电池就在底下烧着。”
这时,有人从对向车道递来一罐绿色的泡沫灭火器。袁华楷上前接过,正好110和120的电话不断打来,灭火器被另一位男子接过去,对着车体喷射。“要是能把明火压一压,也许还能再试试开车门。”袁华楷说。
那罐灭火器可能来自李旭的车上。他平时随车携带,听到有人在找灭火器,便从车里取出递了过去。隔着花坛相距二三十米远,李旭看到那团从灭火器喷出的白雾融进火光,只觉得“作用不大”。
灭火器喷了数十秒,左侧车身的火势一度减弱。但很快,车底再次传出更激烈的爆炸声。爆炸瞬间,袁华楷感觉地面明显震动,一股气流冲过来。所有人几乎在同一时间后退,火势顺势向上蹿起,他们被迫撤离。
“那时候我们已经确认,司机救不了了,真的救不了了。”袁华楷感到手脚发麻,在破窗之前,他曾透过车窗看到车内浓烟翻滚,确认驾驶室里有人,但无法判断对方的状态。喊了几声,都没有回应。从开始救援,到无法靠近,袁华楷说“没到两分钟”。
两三分钟后,消防人员赶到。
消防员灭火时,袁华楷离开了。他说,现场焦糊味太重,空气里混着电池燃烧的气味,还有橡胶、塑料的味道,身上都沾满那种糊味。地面上也冲出很多碎屑,塑料的、金属的。“实在看不下去了。”他说。
那一夜,他几乎没睡,脑子里反复闪回救援画面。“那个伸手去开车门的小伙子更难受。”袁华楷说,在消防员灭火时,那位年轻人的情绪彻底失控,“哭得稀里哗啦”。袁华楷猜测,年轻人痛哭的原因可能是无力感,眼看着人在车里,却怎么也打不开门。
对消防员来说,这个车门也很难打开。李旭记得,包括消防指挥车在内,当晚一共来了七辆消防车。灭火持续了二十多分钟,火灭了又燃,燃了又灭。消防员一边扑火,一边尝试破门。李旭看到他们拿着撬棍去撬车门,撬了很久,却没能打开。随后消防员用切割机才把车门打开。那时,驾驶座的司机已无生命迹象。
火势被完全扑灭后,李旭发现,事故车的前半部分还算完整,车标依然清晰,但从前挡风玻璃到后座几乎被烧空,只剩车架。
直到现场处理完毕,李旭才离开,当时已是凌晨4点40分,他在现场待了接近一个半小时。
事故车辆灭火现场。
近两年,多起电动车事故中出现“车门打不开”的情况。
2024年4月,山西省侯平高速路段一辆电动车追尾道路养护车,随后起火,造成司乘三人死亡,事故车辆车门打不开,引发关注。2024年5月,山东省淄博市一辆电动车撞上路中央防护栏后起火,被困人员随后由路人用撬棍和小刀救出。2025年3月,安徽省铜陵市也发生类似事故,三人身亡,同样车门打不开。
电动车在发生事故时,门把手打不开有多种原因。“比如一些电动车门把手被设计成电控开关,有电的时候才能打开,一旦断电车门就无法打开;再比如车辆边框或者核心零部件在撞击后发生重大损伤、机械锁止装置损坏等情况,都会打不开车门。”一家车企的资深汽车工程师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一名小米SU7车主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该车型门把手是半隐藏式,电控开关,在车辆断电的情况下,驾驶舱可以通过内置的机械拉手打开车门,但是车外无法通过机械方式打开车门。
“一旦发生断电,在驾驶舱人员无法开锁自救的情况下,外部救援无法通过直接拉开车门施救。平时或许没啥大影响,但对于逃生救援来说会比较重要。”前述工程师分析。
这位工程师介绍,电动车的隐藏式门把手和传统门把手的区别,可以简单理解为家用门锁里的电子锁和机械锁,两者的锁芯都是机械锁,不过隐藏式门把手需要电子系统先把门把手推开才能开门,比传统门把手多了一个前序步骤。
电控门把手在救援方面的潜在隐患,已引发职能部门重视。2025年9月下旬,工业和信息化部就《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对车门内外把手均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必须配备机械释放装置,以便应急开门;即便是电控车门,也需保留机械门把手以策安全。
具体要求为,每个车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外把手,系统的设计应满足在锁止装置处于锁止状态时,发生不可逆约束装置展开或动力电池热事件等事故后,非碰撞侧车门应能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通过车门外把手开启车门。
对于车门内把手方面,也要求每个车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把手,应能在不借助外部工具的情况下,通过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把手释放门锁并开启车门。若装备电动式车门内把手,应同时配备具有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把手。
在互联网上,写关于雷军和小米的文章,你得格外小心。
你只要不把话说得百分百周圆,他们强大的法务部就有可能闻着味,千里迢迢地追到你,投诉你。
我之前在“亮哥读书”号上写的《雷军们的文字游戏,该歇歇了》,已经被“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投诉并删除了。
就连B站上抄袭我这篇文案的视频,都先被小米给投诉了。
早上我又看到,博主“朱文强”发了关于成都小米汽车车祸燃烧的视频,也被小米迅速投诉了。
甚至是,之前有厨子冒充小米高管炒作,博主“麦杰逊”写文章,帮小米“辟谣”,然后,也被小米投诉了。
细心的读者应该已经发现了,投诉我们的主体,都是“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我都怀疑这家公司是不是以投诉为主业的了。
所以,我决定以这篇文章为案例,努力写写小米,写写这次的成都车祸,看看能不能写一篇不被“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投诉成功的文章(我已经不期待小米不投诉了)。
首先,我得检查一下上面写的所有内容。
我们三个号都被小米投诉,这是事实;我的一些感想,基于我的亲身经验且并不构成诋毁。OK!
其次,我得把每一个信息都标注好权威来源。
就比如,据官方警情通报可知,事件发生在2025年10月13日凌晨3时18分左右,地点是成都市天府大道南段,驾驶员邓某某(31岁)涉嫌酒驾,追尾前车后,撞击绿化带翻滚起火身亡。
虽然通报没说出车祸的是什么车,但权威媒体《中国新闻周刊》其实已经报道,起火的车辆就是小米SU7。
参与救援的司机还说:“车里只有司机,我们叫不醒,人已经昏迷过去了,车门也挤压变形了。”
然后,又有其他多名过路司机参与救援,有位薛先生称:
“我们有的拿灭火器,用石头或用脚踢,打不开门,车门玻璃砸不破。因为火势太大、温度高,我们受不了就散开了,看着汽车被火吞噬。直到消防车来,我们根本靠近不了。”
而根据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时间”的报道,救援者用扳手破窗时,发生两次爆炸,众人用灭火器灭火时,发生第三次爆炸,迫使大家撤离。
而据《三湘都市报》报道,消防人员到场后,先用水枪压制火势,随后用工具切割车身救援,现场方才逐步得到控制,但驾驶员已不幸遇难。
事故原因尚未可知,但这已经是我在网上能找到的、关于事故过程的最权威、最客观和最全面的报道了,我再检查一遍,这些都是客观经过的描述,没有任何损害小米品牌的信息。
再次,要让各种说法都有机会展示。
在南都做记者时,老师就教过我们,新闻事件的涉事双方,都有为自己说话的权利,不能只采访一边。
所以,既然已经涉及到小米了,而且很多网友都已经对车门为何打不开存在争议(不管这种争议是不是有着坚实的道理和依据,这种争议的存在本身都是不容否认的事实),那做报道时,就该让小米站出来为自己辩解。
但问题是,从上面的截图中也能看出来,很多媒体致电小米客服,但大多未收到回复。
但我还是努力找到了小米一点点的回复,据《现代快报》报道,关于小米SU7门把手的问题,一位客服人员解释称:
当车辆发生碰撞或者接受到碰撞信号时,车外门把手会从电动解锁切换成机械解锁。
此外,车门内也有应急把手,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拉动解锁。
当记者提出若车辆出现断电情况,车门如何从外打开,对方并未明确作答。
但《现代快报》很严谨,还不忘提醒读者,如遇重大事故导致车门变形,不论传统机械门把手或是电子门把手,都可能打不开车门。
言下之意,这并非小米一家,甚至不仅仅是新能源汽车的问题。《现代快报》尽最大的努力保持了公平客观,所以我也照录在此。
这已经够意思了吧?
再再次,我批评其他对象,总可以了吧?
当然,爱投诉的,也不止是小米,光我收到的投诉,就来自但不限于:京东、百度、希音、美团。
当然也有其他类型企业的投诉,但互联网公司是最多的,能占90%以上。
大佬惹不起,我批评点别的,总可以了吧?
就比如,在这起事故的报道中,出现了一个诡异的现象:
虽然现场照片及多源信息都已经确认,起火的车子就是小米SU7,甚至都已经精确到是SU7 Ultra,但很多媒体在报道时,竟然不约而同地回避了涉事汽车的品牌。
“小型轿车”、“一辆小车”、“一小车”,代替了汽车品牌,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了新闻里。
不是要把责任归罪于小米汽车身上,而是,全国的车祸每天那么多,这起事故之所以有新闻价值,值得大书特书去报道,就因为它是“小米SU7”。
宁愿冒着丢掉新闻点的风险,也不愿提及“小米”这个品牌,某些媒体的做法实在让人心寒。如果说是因为权力干预,我也理解;如果是自媒体怕了,不想惹火上身,我也理解。
可正儿八经的媒体啊,何至于此?怪不得有博主感慨:
小米已经强大到,成为一个媒体需要回避的敏感词的地步了吗?还是说,我们的媒体已经堕落到连一个汽车品牌都不敢提的境地?
此处艾特@小米法务部,如果你们看到这里,请知悉,我是在批判某些媒体,矛头没有指向你们,OK?
OK,OK,我终于快要小心翼翼地写完了这篇文章。文章里说的事实,都有权威官方和媒体来源,还替小米说了话,没有污蔑,没有甩锅,批评的狠话也指向了媒体。
我承认我带着情绪,但在事实上,我相信我已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直接转述媒体报道,尽力做到客观中正了。
如果这样,小米也要投诉我(只要投诉,就一定能够成功),那就说明,他们也只敢欺负欺负我这种小虾米了。
那还真是强大呢。
-完-
今天凌晨3时18分,四川成都天府大道南段,一辆小米SU7 Ultra的车辆在夜色中燃爆。目击者的行车记录仪显示,这辆车以远超限速的速度超越前方车辆,随后失控摇摆,撞击绿化带,翻滚至对向车道。下一秒,火光冲天。
多名路人闻声而至,徒手砸窗、喷洒灭火器,却徒劳无功——车门紧锁,隐藏式门把手在断电后彻底失灵。消防员最终用电锯切开车身,但驾驶员邓某某已无生命体征。
警方通报称,邓某某涉嫌酒后驾驶。
这已是小米SU7在半年内第三起致命事故,至少累计5条生命消逝在“小米造车”的光环下。
雷军,是时候停下来看看后视镜了。
1
事故现场视频中,火焰吞噬车身的画面令人心焦。
这与雷军同日发布的帕米尔高原美景和“阳光下更好看”形成了荒诞对照。
网友涌入雷军微博留言:“新的风暴已经出现。”
资本市场的反应更直接,截至发稿前:小米股价单日暴跌近8%,市值蒸发超百亿港元。
这算不算小米一路狂奔的代价?雷军可能需要一场“安全审计”。
从3月安徽高速事故、10月福建平潭坠海事故到这次成都街头大火,小米SU7的安全争议今年爆发了。
安徽事故中,家属控诉“车门锁死、电池爆燃”;成都事故里,路人眼睁睁看着生命被火焰吞噬。
2
造车不是造手机,时速百公里的金属盒子关系人命。小米用互联网速度颠覆行业,但安全不能仅靠“迭代更新”试错。
雷军曾说“汽车是工业皇冠”,如今皇冠上沾了血,需要的不只是公关稿,而是一场彻底的反思。
雷军应暂缓新疆路测等营销活动,主动宣布对全系车辆进行安全评估。
资本市场的短期波动,远不及品牌信任崩塌的代价。小米需向特斯拉学习:2018年Autopilot事故后,马斯克公开整改方案。
雷军是时代的企业家,但企业家真正的荣耀,不是销量榜的排名,而是用户敢把生命托付给你的产品。
停下来,看看后视镜里的教训,或许才能让下一段旅程不再有火光。
一辆小米SU7在四川成都发生碰撞起火事故,驾驶员被困车内不幸身亡。多名路人试图救援却未能打开车门,半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因此引发舆论热议,中国科技巨头小米的股价也一度下跌逾7%。
成都警方星期一(10月13日)在微博账号“成都公安”发布警情通报称,当天凌晨3时18分许,成都市天府大道南段发生一起道路交通事故。
根据通报,31岁的邓姓男子驾驶小型轿车,沿天府大道由北向南行驶。车辆在通过天府五街路口进入天府大道南段后,与前方同向由李姓男子驾驶的小型轿车发生碰撞,随后越过道路中央绿化带,起火燃烧。事故造成邓姓男子死亡,涉事两车不同程度受损。
通报称,经检测,邓姓男子涉嫌酒后驾驶机动车。目前,事故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根据网传视频,起火的车辆疑似为主打高性能的小米SU7 Ultra车型。
视频显示,事发前,涉事小米SU7行驶状态异常,车身摇摆不定,并在高速超车后与一辆网约车追尾,随后冲入对向车道并起火燃烧。
事故发生后,驾驶位人员被困车内,多名路过市民立即上前参与救援。有人徒手或用工具猛砸车窗,有人专程拿来灭火器,但车门始终无法打开,砸窗也未能成功。消防人员随后赶到现场将火扑灭,但车辆已被严重焚毁,仅剩车架。
截至目前,小米汽车官方尚未就此发布官方回应。星期一开盘后,小米的股价一度下跌超过7%。
新能源汽车普遍采用电子门锁与隐藏式门把手设计。若碰撞后高压系统触发断电保护,电子解锁可能失效;若机械备份未及时启用,或车身变形导致卡阻,均可能出现车门无法开启的风险。
类似事故也并非首次发生。去年,山西运城一辆问界M7高速追尾后,门把手无法弹出,导致救援受阻;今年4月,小米SU7在一起高速碰撞事故中,门把手未弹出的问题也曾引发外界关注。
有技术人员认为,真正的隐患不在隐藏式门把手本身,而在电子门锁系统缺乏足够的安全冗余设计。
因为小电驴没什么电了,我就慢悠悠地从工作室楼下骑出来。这个路口经常停满了各种姿势的小轿车,视野很不好,所以我还是蛮小心的。
我车头刚出去半个轮子,就看见一辆银灰色的九号以百米冲刺的架势从左边飞驰过来!时间是中午一点半,好嘛,一名已经迟到的初中女生,在两辆车都捏住刹车的情况下把我和车都撞翻了。我是真的整个人从车上翻下来,左腿脚踝还蹭破点皮。
小孩吓坏了,赶忙下车看我有没有事,叽里呱啦不停地说。
我摆摆手,用很慢的节奏说:“唉,别开那么快嘛,快走吧。”
骑上车,想等她先开过去我再走,因为她的车挡了半边路。但我看她还是一副慌失失的样子,就推着车从她前面绕过对侧,给她把路面腾出来,她才赶紧摸出头盔戴起来,拧电门走了。
我也是大意了。今天是在工作室待久了,没注意时间,一点半才起身回家。平时都是十二点半到一点这个时间段,路上没什么人,但一点半这正好是下午上学的点,难怪会遇到这样的事。
但我觉得开心,是因为去年也发生过一起这样的事故。
那天晚上,我载着小叶和小柒从舞蹈室回来。经过一段没有灯的路时,侧方突然冲出来一辆小电驴。当时我们车速挺慢的,因为知道这段路有几个路口会有车突然冲出来。这车估计也吓了一跳,直接停在我们行进路线的正前方,咣一下撞一块了。幸好我们的车速很慢,都没什么事。但我当时整个人都被点燃了!
破口大骂了对方不知道是五分钟还是十分钟。
大概的意思就是说对方明知道是路口还开那么快之类的,声音非常洪亮,可能街头街尾都能听得见我的声音。那会还没确诊病情呢,就是觉得一瞬间火就烧起来了,整个人跟炸药桶似地疯狂输出。对方不知道是被我吼懵了,还是确实觉得理亏,听我骂完就捡起东西走了。其实现在回头想想,当时他估计也吓够呛,不仅被撞了,还被一个中气十足的男中音吼了几分钟,这换我也赶紧溜。
这就是我今天感到开心的原因。
我被撞了,受伤了,但没有生气,甚至没有「咯噔」一下。我确认自己和车都没事之后,看着这个比小柒也就大个四五六岁的小朋友惊慌失措,只是挥挥手,让她赶紧上学去。我意识到自己很平静以后,心里反而生出一股喜悦,于是开始哼着曲子往回走。
我觉得,我这不是躁狂期,这就是在好转。
被业内称为最严新国标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今天起正式开始实施了。
相比之前的规定,新国标对 2025 年 9 月 1 日以后新生产的电动自行车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新规释放的信号相当明显,以前管理电动车主要是管路上骑车的人,进行罚款、扣车,这次的新规则直指源头,生产厂家和销售商也需要承担责任,不能把所有的安全风险都甩给末端的用户。
而在新国标实施的同一天,广州市也出台了新的《广州市电动自行车登记办法》和《广州市专用号牌电动自行车管理办法》,并同样于今日正式实施。
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广州将从今日起为外卖、快递、环卫清洁等民生服务行业的电动自行车颁发新的黄底黑字牌照,具体划分如下:
新规要求之前悬挂原网约配送车辆号牌的电动自行车需要在 2026 年 3 月 1 日前处理完毕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和交通事故并申领新的黄底黑字牌照。
这并不是广州第一次出台对电动自行车的管制措施,作为世界闻名的电鸡之城,如果你说自己从没被电鸡滴过,那么你一定不是广州人。
董车会编辑部的同事们曾讨论过在广州开车出行的四大至暗时刻,分别是:
简直是半夜梦到都要被惊醒的程度。
在广州电动车才是拥有最高路权的那个,既能上机动车道也能上人行道,并且想滴谁就滴谁。
除此之外,电鸡肆意违停堵住路口和人行通道、闯红灯逆行加塞、暴力改装后超速行驶等问题也屡见不鲜,随之而来的是交通事故和意外伤害事故的不断发生,广州主要医疗机构数据显示,电动自行车带来的交通意外伤,普遍占到了各大医院创伤骨科患者数的 60%-80%。急诊接诊的严重车祸伤中约 65% 是电鸡相关车祸引起, 75% 的交通意外死亡事件也源于电鸡相关车祸。
电鸡大量聚集的城中村更是事故高发区,2024 年 5 月,白云区三元里抗英大街电动车自燃引起火灾导致多家商铺受损,三元里村也成为首个明令限制电动车出入的城中村。
然而从数据来看,广州既不是电动自行车保有量最多的城市,也不是交通最拥挤的城市,但为何成为了「电鸡围城」最突出的城市呢?
根据公开数据,截止 2024 年底,广州全市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数量超过 560 万辆,远低于上海市的 1150 万辆、苏州的950万辆和杭州的 700 万辆。
除了广州有大量未上牌的电鸡之外,导致电鸡和机动车、行人矛盾突出的另一个原因是,广州的非机动车道非常稀缺。
四大一线城市里,北京和上海的主次干道非机动车道设置率都在 90% 以上,对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出行比较友好,而广州仅有 32%,深圳更低仅为 28%,无路可走的电鸡自然只能溢出到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上。
那么造成了这么多不便和危害的电鸡能像多年前禁摩一样一禁了之嘛?
答案是不能。
根据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 4 月份发布的《 2024 年广州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披露,2024 年底,广州市电动自行车日均骑行量 903 万人次,这一数据甚至高于了广州地铁日均 888 万人次的客运量。如果一禁了之,广州的公共交通根本无法承担起如此大的人流量。
而且广州有 2/3 的人居住周边 800 米没有地铁站点覆盖,最后一公里的出行很多都靠电动自行车解决,同时广州作为超大城市,注册外卖骑手约 20 万人、每日活跃骑手 12 万人,对电动车的依赖度极高。
治理「电鸡围城」的困境,只能靠疏而非靠堵。
从 2021 年起,广州市陆续出台了多份有关电动自行车治理的方案。
2021 年 7 月,广州出台了两份征求意见稿,其一是实施电动自行车登记管理,其二是限制电动车通行范围.
但意见稿一经发布却引起了群情激愤,根据当时的意见稿,几乎整个广州中心区域对电动自行车全天禁行。后来经过修改,在 23 年开始实施的正式方案中,措施从区域限行改为路段限行,从全天候限行调整为部分路段分时限行。
2024 年 12 月,广州又出台了《广州市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其内容主要包括:电动车要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时速不能超15公里;三次以上违规可以扣留车辆;外卖小哥一周严重交通违法三次,要被派单管控;适时对电动车实行总量控制,不发展共享电动车;加大非法改装、交通违章处罚力度。
而自今年 5 月份开始,广州更是持续不断的进行着「叉鸡行动」,仅在行动开始一个月后,全市就现场查处电动自行车各类违法 13.3 万宗,在重点地铁口查扣、拖移电鸡 2.36 万辆。
对乱停乱放、非法载客、假牌、套牌、功率超标的电鸡则是统统扣车加罚款,并且在重点路段新增了摄像头对交通违法行为进行抓拍。
▲严管之后停车乱象有所好转
事实上在严管之后,情况确实有所好转。
这次新国标的实施,则为电鸡治理从生产源头打开了突破口。
要知道,以往的电鸡违法行为多少都有点法不责众的味道,外卖骑手圈子里,如果能有效的改装车辆甚至成为了一门「学问」。
一位小红书网友也分享到
我以为大家都会被限速,结果其他人都该改装到了 30km 左右,超车的时候还要在旁边笑我,这样下去我也要去改装了。
与其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抓终端用户,从更好监管的厂商端入手显然是更有效的方法。
电鸡泛滥和治理,自它出现那刻起就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它是人们谋生的工具,是无数家庭的最后一公里,但如果若任其失序,也免不了会反噬整座城市的安全与秩序。
治理电鸡,不是为了剥夺谁的路权,而是为了让每一个交通的参与者,无论开车、骑车还是步行,都能安心地在这座城市里穿行。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这是一个玩笑。
这其实是我使用 Midjourney 画的一款概念车。初始的构思是,一款小型电动越野车,比一般的 K-Car 稍微大一些,但得有越野车的强壮感,同时要贴合当代审美的流畅线条。
为了测试大家对它的反应,我把五菱的标志合成到了我最终在 MJ 上输出的图上,并虚构了这个型号,没有任何多余解释,直接发出来。我会观察一阵子,看看会发生什么。
在这张图里,我所使用的描述词:
正在行驶在路上的四轮微型车,小巧的车身,简洁和硬朗的造型,硬朗和锋利的车灯造型,黄色车身,光洁的表面,流畅的曲线,越野设计风格,背景是黑色的玄武岩山脉,3D模型,虚幻引擎渲染
prompt:
Four-wheeled miniature car driving on the road, compact body, clean and hard styling, hard and sharp lamps styling, yellow body, glossy surfaces, smooth curves, off-road design style, black basalt mountain range in the background, 3D model, Unreal engine rendering
用 MJ 画一辆车非常简单,但想要看上去能骗到人,还是得在细节上多做调整。所以我除了调整描述词外,最主要的尝试,是不断用 Vary(Region) 这个功能来调整局部,以使其达到我想要的效果。包括但不限于车身轮廓、车灯造型、C柱与尾部的衔接、防护栏造型与车身的衔接、轮毂、远山等。
同时也保留了一些 bug,来确保有人可以发现其非真实性,例如被我抹掉的 A 柱和门把手,被抹掉的前舱盖的缝之类的。
以下是未经处理的大尺寸原图:
你可以拿去玩,把你喜欢的或你认为适合的品牌标识合成上去,拿到任何地方发表,不需要经过我同意。祝你玩得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