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恩府驿站|谁吃掉了茉莉花的利润?横县花农的脆弱和苦楚

2024年,受霸王茶姬“伯牙绝弦”等茶饮爆品推动,茉莉鲜花收购价一路飙升。横县(现已改为横州市,但注册地理品牌仍为“横县茉莉花”)茉莉花均价达40元/斤,甚至有种植户4亩收入超20万元。这样的高利润极具吸引力,不仅本地农户扩大种植规模,还吸引了外地资本涌入。由于花价过高,不少人跟风种植,有人笑称“砖头缝里也种”,一心追逐短期收益,却未察觉盲目扩种的危机。
2025年,茉莉花价格遭遇断崖式下跌。从2024年高峰时的40元/斤,一路跌至最低1.5元/斤。尽管后期价格有所回升,达到15-16元/斤,但即便这个价格,仍低于种植成本,花农辛苦劳作却面临亏本。如今价格波动剧烈。
作者:思恩编辑部
发表日期:2025.9.2
来源:微信公众号“思恩府驿站”
主题归类:农业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横县茉莉花本就占据全国60%的产量,2025年大规模扩种后,产能严重过剩,供大于求愈发明显,产量远超当地市场承载规模。而茉莉花价格具有特殊性,完全由当天天气和采摘量决定,真正影响每日花价的核心因素,仍是当天的天气与茉莉花采摘量。更关键的是,茶厂收购鲜花后必须当日窨制——因为鲜花香气散得快,一旦开放就无法使用,茶厂常常半夜拌花窨制,无法通过囤货调节市场供需,这进一步加剧了价格的不稳定性。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花农的生产与劳动困境愈发突出,极端劳作环境与高强度体力消耗让花农苦不堪言。花农需在40℃高温下持续采摘,热得发昏,汗流进眼睛里刺痛;雨季时,雨水导致茉莉花无法开放,淋雨的花苞直接废弃,但花农仍需冒雨抢收。且茉莉花需一日一采,花苞隔夜开放即失去价值,迫使花农日日无休;人工采摘效率还低,熟练工一天最多摘40-50斤(约6-7小时)。
与此同时,种植茉莉花的人工成本居高不下,采摘工价达到8-10元/斤,一旦花价跌破10元,花农请人采摘就得倒贴钱。花价暴跌至1.5元/斤时,收入甚至不够支付采摘工钱。即便花价能达到15元/斤,农户一天采摘40斤,也仅收入600元,且这需要2-3人协作完成,人均日收入仅100元左右,扣除各项成本后,几乎难以盈利。
经济压力与健康损耗的双重折磨,让花农生活雪上加霜。一些老年花农即便腰痛、头晕仍坚持下地,因为不摘一分钱都没有;更有花农因长期超负荷劳作(如抽水抗旱、通宵淋花)突发疾病。市场波动下的生存焦虑也时刻笼罩着花农,2024年高价(40元/斤)吸引大量花农赌命式投入扩种,可2025年价格暴跌,不少花农投入数万元血本无归;低价时部分花农宁让花烂在地里也不愿亏本采摘。
60岁以上老年群体因无处打工,只能依赖种花维生,即便在高温环境下,也被迫下地劳作,中暑风险极高,甚至有70岁老人凌晨4点就下地采花,双手发抖仍坚持,可一斤花仅能卖几块钱;就连家中孩童暑假也要出去采花补贴家用,晒脱皮也坚持。而年轻人则纷纷放弃种植,选择外出务工,导致花农种劳动力结构失衡。
茉莉花自身还面临产品时效性强、难以储存的难题。鲜花苞必须即收即用,一旦开放,香气就会消散,无法囤货;一旦当天卖不出去,隔夜花便一文不值。花农每天都要与时间赛跑,稍有延误,辛苦采摘的茉莉花就会失去价值。
同时,种植成本高企进一步挤压了花农的利润空间。农药、肥料投入高昂,一亩地的打药成本就超过千元,在价格低迷时,花农连成本都难以收回。2024年扩种时,不少花农投入大笔资金购买花枝花苗,可到2025年价格暴跌,这些前期投入“全亏光”,许多花农血本无归。
2024年,茶饮品牌大力推广茉莉花茶,带动了茉莉花需求;可到2025年,茶饮热度消退,奶茶店茉莉口味销量下降,采购量锐减。不仅如此,“禁酒令”的实施波及高端茶叶消费市场,茶厂库存积压严重;茶商不敢送礼,礼品市场萎缩,进一步加剧了茉莉花的销售压力。市场需求端的疲软,让本就过剩的产能更难消化。
2025年初,横县遭遇大旱,花农不得不进行人工浇灌,有人甚至通宵抽水;7月的暴雨又让鲜花含水量过高,品质下降,“水花”只能贱卖。而且,茉莉花的花苞需要在晴天采摘,下雨时花朵不开,淋过雨的花也没人要,极端天气直接影响了茉莉花的产量和品质。更有部分花农过度使用增产剂,增产叶面肥虽让花体增大,却导致香味变淡,这使得茶厂需要增加窨制次数。
从产业结构来看,横县茉莉花产业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困境。首先是缺乏有效的产业协调机制,未能合理引导种植规模。当地没有专门机构调研供需情况,导致“消息混乱”,花农无法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只能盲目跟风种植。而行业协会的作用十分有限,仅能提供信息,对农民无强制约束力,即便给出市场预警,也难以被花农接受和执行,无法形成统一的种植规划和市场应对策略。
资本的逐利性导致市场大起大落。而横县34万花农分散种植,没有联合组织参与议价,处于产业链底端,缺乏议价能力;加工企业掌握定价权,花农只能被动接受市场价,在价格博弈中毫无话语权,只能任由市场和企业摆布。小农经济注定追涨杀跌。
当前,横县茉莉花产业链以原料供应为主,深加工能力薄弱。本地仅有少数香精厂,加工主要依赖茶厂窨制,精油、香精等深加工产品的产能有限,消化能力不足,无法有效消化过剩的鲜花产能。有建议提出地方政府引资建加工厂,通过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推动周顺来、莉醇等本地品牌替代代加工模式。不过,这需要长期投入和培育。
从市场价格来看,终端溢价高但惠及农户少的问题十分突出。拼多多上干花售价80-100元/斤,而花农卖出的鲜花收购价仅几元,巨大的差价让中间商赚取了大部分利润。如何优化产业链利益分配,让花农更多地分享产业利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组织化与政策支持方面,组建农协争取定价权的呼声较高。可参考日本农协模式引导种植规模,但这种模式在横县面临“水土不服”的问题:当地花农分散,组织难度大,且缺乏相应的配套机制,短期内难以有效推行,需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调整完善。
对于是否应建立“托底收购机制”,争议较大。部分人呼吁政府出手,为花农提供保障,缓解价格暴跌带来的损失;但也有不同声音认为“非粮食作物难兜底”——政府财政压力大,且托底收购可能扭曲市场机制,不利于产业长期健康发展。如何在保障花农利益和维护市场规律之间找到平衡,需要进一步探讨。
此外,小农户还面临缺乏风险对冲机制的问题。茉莉花作为小众作物,没有交易所开设期货品种,小农户无法参与期货套保以规避价格波动风险,在市场波动面前只能被动承受损失,难以通过有效的金融工具稳定收益。
除劳动力困境外,土地矛盾也逐渐显现。部分农田改种茉莉花后,花农面临土地使用与政策要求之间的矛盾,前期投入可能因政策调整而付诸东流,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还可能引发社会矛盾。
“农民看啥涨就种啥,次年供过于求价格暴跌,卷死所有人。花农赌天气、赌行情、赌老板收花,但永远赌不赢资本和市场。”一位网友评论道。这句话道尽了横县花农的无奈。
要让花农真正从这个产业种植中获得稳定收益,需加强产业规划和引导,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企业应加大深加工投入,打造知名品牌,优化利益分配;协会要提升协调能力,搭建信息共享和合作平台;花农则需转变观念,积极参与组织化经营,提升抗风险能力。只有各方协同发力,才能找到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让这个曾经辉煌的产业重新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