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不昧因果,能否生其心?

By: Steven
7 October 2024 at 15:17

人与他人的相处中,会有各种碰撞,肢体的碰撞可感知身体的虚实,语言的碰撞可感知文化和观念的边界,意识的碰撞可见到彼此的区别,因此可见「自我」的形状。可见「自我」并非自性,而是文化、观念、偏见所围合而成空间,是阻断自性与空之间的墙壁。「自我」是孤岛。

我与汉洋在东北吃菜,才见到粤菜之于我的影响;我用 mamiya 645 1000s 拍摄 120 胶卷,才见到数码摄影的便利之于我的限制;我在观众读者的留言和争论中,才见到自己秉信和坚持之物;我向母亲痛诉她的不在场所造成的一切痛苦之时,才真正见到了自己的痛苦,见到了不在场不意味着空。

见到菜系的差别,可放下差别;见到胶卷与数码的差别,可专心拍摄;见到人与人观念的差别,可不执著于自我。

见到碰撞的边界,是否一定可以解除边界?

六边形的五条边都消失时,余下的一边是否还存在?

这两天,我脑海里一直在回想野狐禅中的「不昧因果」。修行之人不会「不落因果」,因为因果是客观的存在,不会改变和转移。见到因果而不执迷于因果,就是看见而不做区别对待的意思。是么?

那么「不昧因果」是不是看见自我边界的形成过程而以无视之来化解呢?见其成而若无物,即为不见,即不存在。如此,是否无所住,而生其心了呢?

恐怕不能。

视而不见,还是在回避因果,但因果不可回避,又会产生新的因果和痛苦。

心性应如水,淌过石头产生波纹或浪花,但不会因此而成为其他东西,依然是水,不带着石头的影响继续流淌下去。如何能达成这样的状态?我还不知道。

流浪地球2:图恒宇和 Moss 必然的相逢

By: Steven
27 January 2023 at 02:30

我最喜欢的部份是图恒宇的故事线,但不是他对女儿的执念,而是对技术的信念,以及 Moss 对生死和变量的注解。

整部影片的视效确实非常震撼和好看,但其中的人与人性还是略显潦草和脸谱化,所有推动节点都略俗套。刘培强的工具人属性太强,沙溢、图恒宇、马主任的角色都立起来了,刘培强的篇幅那么长却没立起来,这是剧本的问题。

因此我更喜欢图恒宇的故事线。

如果是我,也会支持「数字生命计划」这类脱碳入硅的技术方案。一方面,我不认为以人类的血肉之躯可以完成 2500 年长达一百代人的流浪地球任务,我不相信地球人类会团结一致长达二十五个世纪;另一方面,让人类与人工智能融合,成为新的物种,摆脱对地球生态圈的过度依赖,是地球人类成为星际人类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早晚得走这一步。

一句话评价:

这是一部非常出色,但还不够动人的科幻视效大片。

不过我依然给五星,因为同时做好科幻视效和人性故事的,需要给七星。

电影是小柒用压岁钱请爸爸妈妈看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