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Today — 14 October 2025Main stream

【网络民议】胡锡进:社会的宽容度变低了,许多人都不愿在网上发声了

14 October 2025 at 02:32

10月13日,前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在微博发文感叹“(当前)社会的宽容度变低了”。如今,“有许多群体都不愿意在网上发声了,导致公共舆论的面貌变得不再完整”。胡锡进认为,“这种群体性噤声是互联网时代公共信息领域的一个损失….当只剩一些群体在活跃表达,那样情况一定不会太好,会导致新问题的出现”。胡锡进还主张,“我们的社会还是要在党领导的宪法秩序下尽量宽松些……整个社会应当丰富多彩,社交媒体也应是全体民众交流信息的平台。”

file

以下为胡锡进微博全文:

很多人如今在社交媒体上发声越来越小心了,或者干脆不发了。明星们的账号过去经常唠家常,现在都是各种官宣了。体制内的人更是小心翼翼,很多人连朋友圈都不发了,发的话也是转发某个正规报道。大学老师们也成了“敏感群体”,多数人选择在互联网上能少说就少说。民企高管或者中层也是一样。总之,很多群体的个性化信息变得像秋收后的田野一样干干净净。

这是互联网时代公共信息领域的一个损失,它也让公共舆论的面貌变得不再完整,这不是一个开放社会所应有的群体性“噤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根本原因是社会的宽容度变低了。一个人在网上个性化发声,给自己可能带来麻烦的风险越来越高,甚至会牵连他所在的机构,于是大家主动,或者在单位的“提醒”下极大减少了参与社交媒体信息和观点交流的意愿,甚至基本停止了参与,只剩下浏览,偶尔点个赞。

再细看,这当中有两方面的因素。第一是,互联网上的整体氛围越来越严厉,对各种“瑕疵”的搜索非常频密、细致,一旦抓住一个靶子,迅速形成关注聚集,对焦点信息的挖掘和引申无边无际,而且很可能上纲上线。这样的风险落到谁的头上,都是很难承受的,比如如果他是一个体制内的公职人员,或者是一个民企的小头头,很容易牵连单位。

现在定义“公职人员”的门槛大为降低了,如今只要是在政府机构或者事业单位工作的人,乃至国有企业工作的许多人,都在互联网上被纳入这个范畴。“公职人员”的标签会生出很多网络上的额外敏感,和对同一个过错的区别对待。

大学老师、民企中高层也会在互联网上被区分出特殊的身份意义,从而使他们言行出事的几率大为增加。

为了防范这些风险,互联网上的各类敏感群体纷纷加入“低调”的行列,将少说、不说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防万一。

从另一个方面说,互联网过度解读一个人的几句话,或者将其发布的某张照片做过度引申、发挥,甚至还将批评的矛头指向该人员的所在机构,这个时候,机构按理说应当挺得住,不对遭到网上围攻的员工进行与所涉问题不相称的惩罚。但现实是,如今各种机构都怕事,不愿意惹上是非。如果是体制内的机构,还会担心这样的是非会让上级主管部门不高兴,引来上级的批评性反应。如果是在民企,涉事人员很可能更不会被保护,一旦有助于平息舆论,民企开除一个人是很容易的事情。

老胡主张,我们的社会还是要在党领导的宪法秩序下尽量宽松些,而且我认为,这需要社会层面和治理链条上的双重努力。互联网在发挥舆论监督强大功能的同时,应当有尊重个人权利的集体共识,不能对个性化信息进行上纲上线的引申,不能有对个人实施以“社死”为目标的网暴。有些人情绪激动,或者出于流量目的,对焦点目标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但是整个互联网要有尊重个人权利并且给犯错者改正机会的集体意识。我们的互联网不能太严厉了,逮住一个就搞死一个,如果有什么身份标识,罪加一等,我们不该那样。

作为机构,应当为维护宪法秩序下的宽松和自由做出引导和坚守,既接受舆论监督,有真问题要坚决整改,但是员工与履职无关的个人权利应当予以尊重。员工履职需要用高标准审视,但他们工作之余在正能量和公序良俗大框架下参与信息交流的空间应当得到保护,这对社会的整体好处一定会大于风险。他们在上述大框架下发布的个性化信息,即使引发网上的一定关注和非议,也应当在机构内部得到包容,不能只要遭到非议,引起舆情,没错也是错,也不能因为有些人骂了机构,就迁怒于把这些骂“引过来”的人。

当然了,如果机构和相关人员都存在严重问题,被互联网揪住了,那完全是另一回事。

无论如何,现在各种有身份标识的群体不愿意在网上发声了,这决非好事。在宪法秩序下推动社会宽松,这方面是一个有抓手也值得去改变的线索之一。我们的社会应当丰富多彩,社交媒体应是全体民众交流信息的平台。如果一些群体退出了,或者严重消极了,只剩下另一些群体在其中活跃表达,那样的情况一定不会太好,会导致新问题的出现。

胡锡进的这番言论引发了网民热议,不少网民批评胡锡进是“贼喊抓贼”,认为当今舆论的保守、封闭、倒退恰恰是胡锡进之流曾经活跃的结果,如今却连胡锡进的声音也显得有些激烈(在评论区有网民批评胡锡进为“公知”)。另一方面,也有不少网民感叹,到底要达到怎样的言论管制程度,才能让胡锡进也发出“不够自由”的感叹呢,属实是有些幽默。当然还有网友表示质疑,胡锡进这次到底是难得的“说了人话”,还是又在配合上演一场新的“大鸣大放”呢?

CDT 档案卡
标题:【网络民议】胡锡进:社会的宽容度变低了,许多人都不愿在网上发声了
作者:胡锡进
发表日期:2025.10.14
来源:微博
主题归类:言论自由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以下为中国数字时代编辑摘自微博、推特网友的评论:

(粉红言论)

欧洲小吏:你们这种被时代淘汰的老殖殇,公知,公众人物可以在网上随意挑动情绪而不负责任的时代过去了。

DBL-miemie:舆论风向变了,忽悠不了人了,他就感觉“不自由”了。

甄孜言:直接说怀念十几年前公知横行乌烟瘴气的网络环境呗!

文明交流-要不哥哥怼你到破防:现在还不够宽容吗,网络上一撮人就差天天地上踩红旗了,还都没有事。

领事闲谈:呵呵,老一套。我一个公职人员每天发帖发得好好的。焦虑的往往是那些见不得阳光的人和话题,尤其是某些代理人。

景明同学111:不让你们反华反共反社会主义,你们就不会说话了是吗?

(赞同言论)

ming-ustc:这点赞同老胡,多一些宽容,少一些对立。

L秋水孤鹜:胸怀宽广,营造宽松、包容的舆论环境,让人民群众依法享有“言论自由”权!反对制造“寒蝉”效应。

航行-RXG:我关注的大部分人都好几年不发微博了。

看看就好有啥好看的:没有包容,哪来共识,哪来社会进步?

十里坡剑神啊:中文互联网已死,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信息了。

崔曦文18:神经病越来越多,还成主流了。

叶辉姓贾:我连给您点个赞都考虑了半天。

-中医上工-:也只有老胡才敢把这个敏感的问题提出来。

椰子树上叶子01:我单位领导说,除了转发公众号,不许发私生活,以致人人都开始备小号了。

一蹴而就啊:这次我不和老胡抬杠了,坚决支持老胡的观点!

许了个仙2109:真想让大家畅所欲言,先把各大平台敏感词去掉吧。

心若向往必有所成:因为很多人不想说假话、不想说违心的话、不想说丧尽良心的话……真话又不敢说,就只好沉默不语了。

叨哥胡侃:可不敢瞎发,稍微不注意,放飞自我,啥都说两句,真会害了自己,有些真惹不起呀,而且还要吃饭呢。

(讽刺言论)

股海东方不败:大家不敢发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不信老胡真不知道。

一切为了大局:老胡,这是好事儿啊,负面情绪越来越少了。

Raytong0215:中国从来就不是一个开放社会。

buwangji8964:习近平要的不就是这个效果吗,短短10年天地骤变。

消化科倔老头:一边是噤若寒蝉,一边是信口开河… 真正的原因老胡肯定知道。

重在参与的过程:老胡其实是这种情况的受益者。

ChrisMu35642495:叼盘就别再抱怨了,有他一份功劳。

瀚瀚de幸运花骑士:老胡你在钓鱼吧,良心大大的坏。

rainstoneyun:连最乖的奴才都受不了了,可见包子。

zhenlinn:連御用文人都抱怨了,可見昏君是何其昏!

KofReadPoetry:老胡他一个始作俑者,属于是猫哭耗子了。

dunetucker:胡叼盘都不叼盘了还真不习惯。

willingl:呵呵。我都没想到胡锡进能变成公知。就是那句话。言论不自由到最后连鼓掌不积极都不行。

weddaazgvsy:笑死了,他是怕找不到可以批斗的公知,粉红内部要互相批斗了。

勤奋的男人使命:老胡从队尾巴变成了排头兵。那时顺风,老胡尿一丈,现在逆风,老胡经常湿一鞋。

jiamama0101:今天的网络局面,老胡功不可没!

Michael59206407:目前习近平对舆论的管控,已达到过去四十年来的最高强度。他正依托庞大的大数据体系,为全国每一个公民建立“数字化政治档案”,实现全方位监控。这种数字极权的控制,比毛时代依靠人际举报与网格化的控制更为严密。甚至连中共体制内著名的喉舌人物胡锡进,也在这种高压环境下发出“鸣冤”的声音。

SupremeLeaderXi:这就是中国~

fil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网络民议】电影731影评:“沉重的题材不应成为烂片的遮羞布”

24 September 2025 at 12:22

编者注:中国战争剧情片《731》是一部描写日本侵华战争中日军“731部队”的电影以此命名。该电影在2025年“九一八事件”94周年之日上映,然而上映后则引发了一些列争议。许多网友批评电影制作手法粗糙,涉嫌“政治宣传”和“煽动反日情绪”。然而,这些批评则遭到了大量的网络审查。

file

在知名影评网站IMDb上,《731》的评分是2.9分

微信公众号“天空好想下雨”的多篇文章被删和被审查,最近其发出一篇帖子反讽该电影“全网好评”,引发大量网友跟帖评论,嘲讽电影制作手法低劣和煽动仇恨。

天空好想下雨|【153】一部全网好评的好电影。

发一篇封一篇,怎么说都不行,只能夸是吧???

那好,我祝这部电影大卖,票房不仅突破10亿,50亿,最好超过哪吒!成为新一部代表中国电影行业的佳作!电影行业和你们宣传口一定会走向更好更大更成功!

加油!我看好你们!😊😊😊

end

CDT 档案卡
标题:【网络民议】电影731影评:“沉重的题材不应成为烂片的遮羞布”
作者:中国数字时代
发表日期:2025.9.23
来源:微信公众号“天空好想下雨”
来源:豆瓣电影
主题归类:731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以下为中国数字时代编辑摘自微信公众号“天空好想下雨”的网友评论:

mingxin:个人觉得这部电影名字如果叫“越狱”更贴切,叫“731”有点蹭国仇家恨的意思..

ZJH:把严肃题材拍成烂片,比拍一般的烂片更可恨

马亥歹匕手戈力:749局前传,两部作品相差一个18岁的王俊凯

立管大师傻.:煽动仇恨的营销,可以成功避开广告法。越是吹的厉害的,越不可信。

くるさきいちご:毕竟这个是蹭热度改的名字,有人扒出来电影原名叫《生化启示录》

Shine Gor:一堆和服小朋友拉上拉下念中药,还告诉主角火药就是硫磺我第一次看电影产生了退票的念头

王强1785131..:非常有野心的作品,看来是749的竞争者

且听风吟:如果是意义大于内容,那倒不如直接在荧幕上播放写着日本罪行的PPT,播两个小时岂不是更能记住历史

ZhangX:网上爱国你愿意吗?
我愿意!
真开战了需要你儿子上战场你愿意吗?
别人也有儿子,凭啥让我儿子上!

以下为中国数字时代编辑摘自豆瓣的网友评论:

阿省:第一次见识开映后没有一个人觉得好看的电影,这电影当初到底是导演在什么精神状态下拍出来的,抽象又滑稽,真的是侮辱历史,希望能下映,参与其中的演员应该好好反省自己的剧本审美能力

哎呀:将近5万人打分没有开评分

jokeys:上映好几天了,号称票房过百亿的,连个评分都没有,还不明白怎么回事吗

青云:大便一坨,避雷!沉重的题材不应成为烂片的遮羞布!

再来一次吧:用这么好的题材,瞎搞什么?!

虚构天堂:文化工作者要有文化

本末未末本:单位集体组织的观影。烂片一部,多好的题材,结果拍的这么烂,之前一直不许上映是对的。以后应该给这些题材的主创有限制,烂片导演编剧不许拍。

快进到退休:“在震撼的历史面前,导演是拖后腿的那个” 深以为然

V。:就电影本身而言,我无话可说。 但抛开电影来讲,我无话可说。

豆友26DkM9uT_c:拿爱国情怀当作噱头 简直就是吃人血馒头的粗糙产物

天驷瑶光:选这个题材,拍这种电影,在这个时候上映,导演良心不会痛吗?

NA.:一星给受苦受难的同胞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