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苹果可还有设计哲学?从 iPhone 16 到 Mac,解构三十年苹果设计演变_9.ylog

By: Steven
9 September 2024 at 07:10

在 iPhone 16 发布之际,盘点了手机/Mac等产品线的外形演变史,设计哲学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产品理念、技术实力、组织架构也在决定着产品的外形。

03:30 – iPhone 16 设计解析:为什么「胶囊」形状摄像头和新增的按钮是在扶持 Vision Pro?为什么这一代的标准版大概率畅销?

手机设计盘点:为什么说「从 iPhone X 开始,手机的最终形态已经被确定了?」科幻电影中的「黑石」如何影响了 iPhone?

33:30 – 解构 Apple 历代产品设计:从 Mac/Watch 等产品线的外形变化背后,我们看到苹果的变化。Ive 在 2019 年的离去标志苹果设计的黄金年代结束了吗?为什么新一代的设计语言,藏在 HomePod、AirPods Max 和 Vision Pro 的 3D 编织材料里?

本期节目是和 脑放电波 的串台,推荐关注;也是脑放电波 Apple “Privilege”(苹果“特权”)系列的新一期节目,本系列旨在围绕苹果公司的发展历程和商业策略,剖析其在产品设计、品牌营销、供应链管理、隐私(及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种种“特权”,帮助你深入理解全球第一市值公司背后的故事,相关节目:苹果供应链迷思 / 苹果广告底层逻辑 / iPhone 15 和它的前任们 / 苹果零售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发表你对本期节目的感受与看法。

|登场人物|

  • 主播:托马斯白 – 脑放电波主播,资深科技营销人,前XR创业公司CMO,科技媒体特约作者,养生爱好者; Nixon – 脑放电波主播,XR产品经理,前科技媒体记者,养生爱好者
  • 嘉宾:苏志斌SUiTHiNK – 资深工业设计师,电子行业产品经理,科技企业联合创始人,个人播客 荒野楼阁 WildloG
  • 剪辑制作:Kari,柒

节目中用到的音乐:来自 monkeyman535 的 90’s Rock Style,地址 freesound.org;来自 kjartan_abel 的 Berlin Town,地址 freesound.org;基于 CC BY 4.0 DEED 使用

|拓展阅读|

苏志斌讲解iPhone”无边泳池”及灵动岛苏志斌讲解iPhone 12、我们的标题模仿了李楠的文章 iPhone 可有设计哲学?

脑放电波往期节目精选(搜索关键词可收听)

脑放电波是一档关注科技前沿、品牌营销和个人成长的谈话类节目。每期带给您一个有趣有据的话题,帮您在信息严重过载的现代世界小幅自我迭代。您可以在小宇宙、苹果播客或者其他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搜索“脑放电波”找到并关注。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 @ 知乎|SUiTHiNK @ 即刻 / 微博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真正的尺子|本当の定規

By: Steven
4 June 2024 at 19:32

最近在翻看一些设计公众号推送的奖项消息时,偶尔会看到一些「这有点矫情吧」的设计概念。但是我顺藤摸瓜,翻出一个十年前的设计,觉得很有意思,因此想分享一下这个我觉得「太妙了吧」的设计。

这个设计的概念非常简单,就是把传统直尺上的刻度,从「印刷的有宽度的线」转换成了「边界」的概念。这个简单的转换,没有增加任何额外的生产成本,只是重新设计了印刷的内容(对于刻度的呈现方式),但是提高了作为尺子的测量精度。

设计概念模型
量产后的产品

因为传统直尺上的刻度,都是通过印刷油墨的方式生产的。这就意味着,印刷工艺本身的技术限制,会直接影响到直尺的测量精度。比如,印刷单线的宽度,需要平衡印刷工艺的良品率和人眼的可识别度,最小可以做到 0.1-0.2 毫米。

但这也意味着,当测量的对象正好落在这根「线」上的时候,其实是无法判断出它是在刻度的这一端还是那一端的。

这把尺子的设计,就是把这根「线」置换成了「色块之间的边界」

因为「边界」是没有宽度的,它就是空白区域和黑色块的边缘。无论什么样的印刷工艺,都不会影响这个「边缘」的绝对属性。这样就可以确保读数时,每一个对应的整数都在对应的「边界」上,不会因为「线」的宽度,而产生不确定的疑惑。

这样一来,当要读取 1mm 这个数值时,就能从对象落在「边界」的左侧还是右侧,得知它到底有没有真的达到这个数值。

因此,这把尺子叫做「真正的尺子」

紫红色线为实际「刻度」
传统的「刻度」占用了一定宽度
不同的印刷方式,导致读数产生误差

虽然,对于现代工业来说,早就有了各种原理简单却高精度的量具。哪怕是最基本的游标卡尺,还有纯机械版本和电子版本的区别。电子数显还更易读。

但是,每一个生态位,都有属于这个场合下的精度。精度永远是和场景相关的。如果你会用到,就能立刻理解这个小小的思维转换,以及它会带来什么好处。但没必要纠结于什么「为什么不用卡尺」「那0.2的偏差很重要吗」这种牛角尖,这本来就不是直尺的工作范围。

它当然不是完美的,这只是一把普通直尺而已。

但是,这并不影响这把「真正的尺子」的优秀。

因为这个设计不仅仅提高了一把普通尺子的测量和读数精度,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最普通的直尺,它可以通过这样巧妙的设计达到这样的高精度。这是对精度的追求,也是追求最本质的思考方式下,实践「无形的设计」的极佳案例。

这是我非常赞赏和推崇的一种设计思维。

表达的精度就是人类外延的尺度|Midjourney 
V6 Alpha 自然语言生图测试

By: Steven
26 December 2023 at 01:14

Midjourney V6 的质感和细节,真的是飞跃式的成长!

和今年三月相比,已经完全脱胎换骨了。对自然语言的理解和再表达,也已经在渐渐脱离「咒语」的局限,结合 ChatGPT 的语言转译,一个人能够用母语把尚不明确的观念表达清晰,愈发显得重要。

点击图片,可查看原始尺寸高清大图:

当 AI 越来越擅长理解人类的自然语言,我们就愈发迫切地要掌握「用语言表达思想」这件事情。

因为语言的精度和颗粒度,将会在人类与 AI 的相处、合作中,展现出人类智力的上限所在,以及外延的纵深能够得着多远。

Upscale from Variations
Upscale(Subtle)
Upscale from Variations
Upscale(Subtle)
Upscaled (Subtle)
Upscaled (Creative)
Upscaled (Subtle)
Upscaled (Creative)
–Style 50
–Style 100
–Style 250
–Style 750
–Style 1000

更好的问题,总是在交流之后才出现的

By: Steven
14 December 2023 at 11:40

前两天,我收到 AAAny 的 Wenbo 发来的邮件,问我是否有兴趣注册他们的 APP 体验。我一看就乐了,立马截图发给汉洋和轶轩,开玩笑地问道:「我是不是应该告诉他,我早就注册了?」

这个叫做 AAAny 的新问答社区是汉洋他们团队,从 redit 等社区平台的使用中,萌生的对于「Ask Anyone Anything」的重新思考,所做出的产品。我其实几个月前,就在一次和他俩吃饭之后就注册好了。但是一直因为忙,我担心不能及时回复别人的提问,就一直没好意思发起一场主题活动。中途有看到可达和 JT 发起的问答,很感兴趣,也想试试看,但也因为对时间的担心就止住了念头。正好借着这次 Wenbo 的邮件,跟汉洋他俩聊了一会儿后,我就趁着夜色正浓,冲动还在,就立马编辑了两段自我介绍,发起了分别以「工业设计师」和「设计类视频创作者」为主题的两场活动。

点击进入「工业设计师 SUiTHiNK AmA~

点击进入「设计类视频博主 苏志斌 AmA!

当天也是高效,一连开了三个会。中途用各种碎片时间,一一回答了 AAAny 上的提问。晚上赶回家陪筱烨过生日的路上,我一看已经回复过的内容,好家伙,累计的输出量都赶上我平时写两三篇文章了。

碎片化地高密度输出,也是可以产生一些好内容的。

在使用了一天后,当晚,我和汉洋、轶轩聊了聊感受。汉洋问我感觉 AAAny 和知乎之间有什么区别?我打了一个比方:

知乎的问答是一种广场上的广播。一个问题对应一个完整的回答,虽然我可以不断修改回答,但是你修改后的内容很难再被之前看过的人再次看到。评论区就是一些人在外围窃窃私语,它们和主回答之间很难形成交流互动。它是有层级的、单向的信息传播。

但是 AAAny 给我的感觉,是老城区的街头沙龙。任何对话都是水平方向的,没有任何层级关系,就和大家在街头聊天一样。你看到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就可以直接加入;别人对你们正在谈论的感兴趣,也可以随时参与进来。它不是广播的形式,是集会和交流的空间。

有意思的事情在于,我们往往需要遇到好问题,才能写出一个好的回答。

然而,好的问题通常并不是我们提出来的第一个问题。你会在持续的提问和持续的回复之间渐渐发现,那些更本质和更有趣的问题。这是知乎解决不了的。好的问题如果都由运营和编辑来提出,那么知乎的运营压力会爆炸;如果都由用户提出,那么一定伴随着海量毫无意义的垃圾问题,这对真正的好问题是一种掩盖。

因此,持续的对话和前后文关系的保留,就很重要。同时也得确保,来自对话后段出现的好问题/好回答,能够被之前关心这个话题的人看到,也能被后来的观众发现。

运营这样的社区,需要真正会采访的记者。

点击进入「工业设计师 SUiTHiNK AmA~

点击进入「设计类视频博主 苏志斌 AmA!

世界真的是个草台班子吗?

By: Steven
14 November 2023 at 18:30

前段时间那一篇互联网裁员潮演变成制造业招聘潮的文章,让我想起了多年前跟人讨论的关于笔尖钢的事情。这件事情在不同的场合跟不同的人都讨论过很多次,但最终在对方的嘴里都会演变成「因为市场经济结构没必要,所以不必去做」这样的方向。

虽然这种「不想要」的说法听起来很厉害,但作为一个从小在国营钢厂长大的工科生,我想表达的是:在讨论市场经济和供需关系之前,还是得先搞清楚「有没有能力做」这件事。尽管你们可能在很多科普的文章,或者一些朋友的嘴里都听说过,做这个东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并且也有新闻报道了,我们确实攻克了技术上的难点,但制造业并不是「可以做」就一定可以实现的东西。

生产和检测是这件事情的一体两面,在「有没有能力做」这个问题上会涉及到材料问题、检测工具以及生产工具和检测工具的精度。举个例子,今天你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关于芯片原理和制造工艺的各种资料,从论文到图文到视频都有非常多,但为什么能够制造芯片的公司那么少?为什么光刻机会成为卡脖子的关键?

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市场供需关系和经济结构的问题,如果一项技术在市场端需要如此谨慎的考虑材料、工艺和成本时,往往在真实的制造生产层面,就意味着它的难度是非比寻常的。在生产车间里,把笔尖制造出来的绝对不是材料科学家或者力学方面的专家,而是数以十万计的只有高中或者初中学历的普通人。想象一下《三体》当中描写的阵列计算机:你得把一个如此复杂的东西,最终分解、简化到每个人只需要拿着两盏灯的程度。

我们公司研发老大的前东家,就曾经在这一类对精度要求极高的项目当中,在技术上被国外卡脖子。所有的理论层面的难题,他们都已经跑通了,最后卡在了一个检测设备上。我们国产的设备,无论如何都达不到那一个精度,导致那个项目一直没有办法落地。

我弟弟所在的实验室之前拿到了全球只有一百份的实验材料,但他们所构思的实验设计,恰恰就被卡在了如何把这仅仅只有 1g 的粉末,按照他们想要的精度划分,并取出来。

任何关于精度与制造的突破,都是人类文明前进的标志。这绝对不是用市场经济可以简单解释的事情。

所以我觉得,有那么一批人能够从互联网行业投身到制造业,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人如果习惯了用比特的思维方式来看世界,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原子是比特的容器。我们必须对物理世界有切身的体会,才能感受到参差不齐是世界的常态,以及工业化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我们调侃世界是一个草台班子的同时,也得清晰地认识到:这个草台班子的精度,其实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