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拆掉索尼大楼 8 年后,我们在东京看到了 Sony Park 的完全体

By: 谢东成
29 March 2025 at 16:59

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服务,一流卖企业概念,超级企业卖大楼。

这是一个早年间广泛流传于社交媒体之上的梗,前三句直观地概括了不同层级企业的生存逻辑,最后一句是网友戏谑诺基亚和索尼出售总部大楼以换取资金改善财务状况的实例。

如果你对「索尼百叶窗」还有印象的话,那么你应该还会记得 2017 年的时候,索尼曾将位于日本东京银座的索尼大楼(Sony Building)进行了拆除。

在宣布拆除大楼的同时,索尼还宣布将这座有着 50 年历史大楼的外立面百叶窗,切割下来做成一份「特别」的纪念品——「索尼大厦百叶窗纪念品」并进行售卖。

每一块「索尼大厦纪念百叶窗」都是从索尼大楼的外墙上拆下来,再经由手工一个个地切割成纪念品的尺寸大小,然后镌刻上「Sony Building 1966-2017」的字样。售价 5000 日元,按照当时的汇率约合 300 元人民币一块。

看到这,你可能会想问,索尼拆了大楼还要卖建筑垃圾来赚钱?

但事实上,索尼将售卖百叶窗纪念品的收入,全额捐给了日本儿童救助(Save the Children)与索尼共同企划的「儿童灾害紧急复原项目」。

也与「卖大楼」的玩笑相反,索尼拆除索尼大楼的真实原因,并非源于资金周转需求,而是在索尼大楼建成的 50 年之际,索尼集团整体的业务已经步入了更多元化的层次。

于是在新时代谋求战略转型的过程中,建成于 1966 年的索尼大楼已经难以胜任「产品陈列室」的历史任务,索尼大楼亟需「重生」。

经过 8 年时间两个阶段的建设,银座索尼公园(Ginza Sony Park)在 2025 年 1 月 26 日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天恰好就是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诞辰 104 周年的纪念日。

在索尼公园正式开放的前几天,爱范儿受邀前往日本东京,提前探访了这一座「索尼打造过最大的产品」。

拆除索尼大楼,索尼为什么要在寸土寸金的银座建造「公园」?

在到访银座索尼公园之前,这是我最好奇的一个问题。

根据日本国土交通省发布的数据显示,东京银座连续 19 年蝉联日本地价最贵的地段,用寸土寸金来形容银座地段也是一点也不为过。事实上,从 1966 年的日经新闻报道来看,索尼最初选址于此的时候,这块地皮已经是当时日本乃至全世界地价最贵的。

只不过索尼作为一家电子产品制造商,在银座建设 Sony Building 的初衷从来都不是要作为自己的总部办公楼,而是要成为索尼 1959 年在银座数寄屋桥开设的「产品陈列室」的延续,用一座前所未有的现代化设计建筑,来成为最能代表、展示索尼一切的综合展厅大楼(Showroom Building)。

▲ Sony Building(1966-2017). 图片来自:索尼官网

显然,无论是过往的 Sony Building 还是面前的 Sony Park,其实都是索尼面向全球「索粉」们所提供的一座独具索尼特色的开放空间。

所以,时任索尼总裁的平井一夫在 2016 年重建索尼大楼的项目演示概念书中也表示,「新的索尼大楼」应该是一个新的「索尼信息共享中心」,能够继续作为向全世界传播索尼品牌的枢纽而存在。

简言之,旧的索尼大楼,已经很难去回答「索尼是一家怎样的公司」这个问题,索尼需要「新的地标」来匹配索尼业务生态从硬件制造商向创意娱乐科技巨擘的转变。

▲ 银座索尼公园项目负责人 永野大辅(左);时任索尼总裁平井一夫(右)

尽管当时还未曾确立「新索尼大楼」是以公园的形式来建设,但平井一夫在考虑索尼大楼「重生」的过程里,反复提到的一个重要关键词就是「邀请」——让尽可能多的人能够进入到这个建筑之中,享受这片「很索尼」的公共空间。

当然,这个打造公共空间的概念其实也源自 Sony Building 本身。

在索尼大楼的设计过程中,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十分认可设计师芦原义信的想法,在面向十字路口的一角留出了 33 平米的开放空间打造为 Sony Square,作为银座花园(Garden of Ginza)对外开放。

在寸土寸金的银座地段留出如此大面积的公共空间,当时在许多人看来,这都是一种近乎疯狂的奢侈举动。

作为开放空间,索尼每年都会顺应时节在此处栽种不同的花(当然也是日本最名贵的花),在夏天还会在此处放置巨大的鱼缸,以「Sony Aquarium」的形式展示来自冲绳美丽海水族馆引进的海水鱼类,让此处变成一个流动开放式水族馆,为夏天的路人们带来一丝清凉。

所以,索尼选择打造「银座索尼公园」的初衷,就是想要延续 50 年来的「银座花园」概念,并更进一步将其演变为「银座公园」,更加大胆地持续为城市提供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公共空间。

历经 8 年时间的,其实是一场「独一无二的实验」

如果说将一栋六层高的大楼拆除然后重建成一座公园,要耗费长达 8 年的时间,听起来效率并不是很高。但从不走寻常路的索尼,实际上是将重建索尼大楼这个项目看作是一场「独一无二的实验」。

整个重建过程分为了三个阶段,在花费一年时间拆除大楼之后,索尼 2018 年在原址的地皮表面建造了一个街心公众公园 Sony Park,并利用了原来大楼建筑地下四层的空间来设立了艺术展览、潮流商店、游戏厅、啤酒餐吧等多种娱乐空间。

索尼对这个 Sony Park 阶段的定义是一座「不断在变化的公园」,在密密麻麻的银座商都一角,设置了一片开放式的「绿洲」。官方数据显示,在开放运营的四年时间,Sony Park 接待了 854 万游客,还举办了无数的展览和活动。

于是当我来到全新的 Ginza Sony Park 之中,得以与该项目负责人永野大辅对话的时候,我特别好奇,这场实验到底给索尼带来了什么结论,这个过程让索尼从中得到了什么帮助或者启发?

永野大辅听完我的问题,脸上露出了自信的微笑并说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看起来这个问题早已经过长足的思考,如今也得到了充分的答案。

▲ 索尼公园项目负责人永野大辅,他身后就是原索尼大楼楼顶的霓虹灯 logo

他指出了「三点启发」:不建高楼、开放空间安全性更高、开放场所应该怎样去吸引人。

首先是不建高楼的启发,相较于原来八层楼高的索尼大楼,开放式的街心公园 Sony Park 在地表只有一层,具有更强烈开放氛围的 Sony Park 在实际表现里,是远比以前的索尼大楼要更加吸引过往的游客和市民。

这样的启发也让索尼深刻地认识到,低层的建筑比起高层的建筑要更加吸引游客和市民。于是,当银座建筑物高度被限制在 56 米以内的同时,银座索尼公园更是刻意地将高度设置得更低,大概是这个规则的一半左右。

无论是从远处眺望,还是步入于其中,都让银座索尼公园看起来更加开阔,与周边的高密度建筑体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隐约觉得,这跟国画的「留白」意味,有着异曲同工之境。

其次,索尼的第二点启发是「开放空间的安全性更高」。这一点是我此前从未想到过的,永野大辅告诉爱范儿,将建筑物变成开放的形态会让周边街区都变得更加安全。

改建之初,我们担心如果将索尼大楼做成开放空间,安全性是否无法保证,我们该如何应对因开放空间带来的一些隐患,带着这样的忐忑,我们大胆迈出了这一步实验。经过三年的实验,这一举措拿到了满分的反馈,所以银座索尼公园的第一层,将以完全开放的空间面向大家。

▲ 银座索尼公园的第一步. 图片来自:索尼官网

第三点,是利用有主题、技术和艺术三元素叠加的创意活动来提高品牌效应。永野大辅认为,场所服务于人,所以过往 4 年的运营一直都在促使索尼去思考,场所活动要如何去吸引人?如何利用场所活动去提高品牌效应?

最终,索尼得出的成功经验,就是以「主题 × 技术 × 艺术」三个元素相乘,从而满足大家来到这个场所的各种需求,无论是短暂地休憩、周末的放松、恋人的漫步、亲子间的互动等等。

正是因为第一阶段的大胆尝试,且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大家看到的新银座索尼主题公园结合了此前的成功经验,开幕后,银座索尼公园将陆续开展展览活动,欢迎市民和游客前来体验。

索尼「最大的产品」,如何诠释索尼?

无论是我初次造访,还是朋友圈中在春节假期路过东京银座的朋友们,都很容易被这座 Ginza Sony Park 抓住眼球。

除了更加低矮开阔的建筑高度,它很直白地将主题混凝土结构展露在外的样子,也与周边临近的繁华大楼们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对比。用近乎原始的混凝土外墙,配合刻意降低的建筑物高度,的确能够体现出索尼公园想要作为「城市平台」的地位。

随着脚步走进,索尼公园建筑物的主题视野也拉近了不少,可以看到覆盖在混凝土建筑表面的不锈钢网格状框架,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索尼公园与繁华闹市之间的松散边界。

索尼公园项目负责人永野大辅告诉我们:「当光线从框架的缝隙中射入,就像阳光透过树叶渗透进来一样,会不断地移动和变化。」

当然,除了可以作为功能性外立面,设置一些活动相关的海报或者装置,它也可以在对设施进行扩建的时候,充当类似「脚手架」一样的辅助角色。

在开业前夕,我们可以看到外墙上挂着一句日本人常在回家进门时,就对家人说的「我回来了」。

银座索尼公园还继承了索尼大厦所珍视的独特元素:提供公共空间的设计理念、「枢纽」建筑和垂直长廊风格。

正如前文所述,索尼公园的一楼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空间设计,弱化了公园与城市的界限,内在空旷的中庭位置变成了数寄屋桥十字路口进入的人流的天然容器,可以让游客从不同的角度自然地进入,然后按照垂直长廊的引导,自由地前往公园建筑的上方或者下方。

作为一栋「面向城市开放」的建筑,索尼公园内部从下至上设置了一条「垂直长廊」,螺旋结构的楼梯和缓坡可以让观众从底部一直往上漫步,弱化了楼层之间的分隔,自然而然地去完成整栋公园的游览。

这条「垂直长廊」的灵感来自于索尼大楼的「花瓣结构」,设计师芦原义信为了有效利用索尼大楼原本不算宽敞的占地面积,绞尽脑汁地以一系列相连的楼层将整栋大楼连接起来,使其成为一条垂直的长廊。参观者可以毫不费力地乘坐电梯上升到建筑顶部,然后随着着螺旋走道逐渐下降到达其他楼层,在不知不觉间完成整栋建筑的浏览。

相比起只在地上六层建筑建设垂直长廊,全新的银座索尼公园则是从地下三层至地上五层(屋顶平台)都实现了垂直长廊的设计,让整个建筑物的每一个楼层能够通过一条垂直长廊来连接。

对我来说,此前探访过一些银座建筑都需要乘坐电梯前往,单个楼层的浏览范围其实有限,但频繁地转移楼层的话,要么排队乘坐狭窄的手扶电梯,要么花费更长的时间去等待直梯,体验都算不上很好。而索尼公园的楼梯设计,可以让我高效地往来不同的楼层,无形中也提升了在其中游览穿梭的兴致。

在看不见的地底,索尼公园保留了一些旧建筑的痕迹,甚至加固了原来属于索尼大楼的地下室外墙,创建了一个类似于浴桶一样的独立结构。

这种施工方法可以保护整栋建筑物免受银座地下流动的土壤或地下水的压力,同时也能保障重建项目可以获得和之前一样多的公共空间,无需新增更多的地下外墙。索尼也保留了原来的地下入口,与银座站的地下通道相连,也能直接连接到银座最大的地下停车场。

作为新时代索尼的「产品陈列室」,索尼并未打算在银座索尼公园之内塞满索尼的产品。为了吸引更多用户或者市民到来,索尼选择「主题 × 技术 × 艺术」的方式,在此处举办各种活动和展览,进而传递索尼的魅力。

随着银座索尼公园的开幕,索尼将同步设置开园以来的首个展会——「Sony Park 展 2025」。这是一个以索尼集团的六大业务为主题,与 6 组富有个性的艺术家共同创作的创意体验型活动。

受邀参展的 6 组艺术家的创意,将会与不同主题的索尼业务相结合,通过索尼的技术来还原艺术家的创意灵感。整个展会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将会有三位艺术家和展览分别展出。

首批开展的艺术家包括了 YOASOBI、羊文学和 Vaundy。爱范儿作为首批邀请到访银座索尼公园的中国媒体之一,也被特别安排分别体验了这三个展览。

首先是索尼金融与羊文学的展,是以「金融如诗」为题,聚焦在羊文学的两首歌里(其中一首是《More than words》),索尼为此重新打造了一套巨大的水盘光影装置,将歌词与水和光影一起交融。

我留意到在此处,索尼用上了他们引以为傲的 360 临场音效(360 Reality Audio)技术,声音效果非常震撼。

离场的时候,我们还能体验到索尼的触觉技术「Active Slate」,地板传来逼真的震动会让你觉得真的踩在了水道上。

YOASOBI 是和索尼半导体一起办展,以「心跳」为主题,来访者在入场之时会通过索尼的传感器设备,记录一段心率图谱,然后通过 AI 算法生成一个心跳图案。而后步入到投影互动装置之中,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心跳图案可以融入到 YOASOBI 《HEART BEAT》这首歌的声画当中。

最后我们走到了地下入口位置的旁边,看到了 Vaundy 与索尼音乐一起举办的「音乐如旅行」展。

他在 B2 区域设置了一个「音乐地层」,Vanudy 在这里放置了 200 首他自己珍藏的宝藏歌曲。观众可以在入场时,领取一个经典的索尼监听耳机(MDR-CD900ST)。

然后带着这个耳机走进展区之内,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歌曲名字以及对应的耳机接口,Vanudy 按照不同的音乐类型进行了区分,包括希望、爱情等等……

你只需要按照分类,看到自己感兴趣的曲名,就可以将耳机的 6.3mm 接口插进相应的歌曲接口,耳机就会自动播放相应的音乐了。个人感觉,这个形式还是相当有趣,可以发现一些在「猜你喜欢」的算法之外,也能引起情感共鸣的曲子。

源自创始人的精神:索尼要做别人未曾做过的事情

浏览完整座银座索尼公园之后,我对索尼的印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过去,我们时常会探讨「索尼究竟是一家怎样的公司?」——皆因索尼的业务在迈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变得相当多元化,看似各行各业都有索尼的身影。

▲ 索尼品川总部大楼内的 Sony Square 一角

比如索尼 A9M3 相机拍下了可能是特朗普一生中最具张力的照片;索尼旗舰电视也是不少大户人家的首选;PlayStation 依然是备受追捧的游戏主机;知名动画作品《鬼灭之刃》是由索尼旗下的子公司 Aniplex 出品;与漫威联合制作的《蜘蛛侠》和《毒液》电影系列也在全球范围内热映……

但与此同时,索尼也这些年也推出过不少被认为是失败的产品,甚至在大好时势下眼睁睁地错失了移动互联网的最佳风口。在消费者眼中,曾经先进且独具个性的索尼 Xperia 手机,也黯然在中国大陆市场「断档」,更别说熟悉的 VAIO 电脑业务和元老级的锂电池业务也被索尼陆续出售。

但正因这些大刀阔斧的改革手段,聚焦更多元化的核心业务,剥离非核心资产,才让索尼从亏损的困境中突围而出。在 2024 财年,索尼预计将实现本世纪以来最亮眼的业绩表现,旗下的六大板块业务都分别实现了盈利,预计同比增长 11%。华尔街分析师认为,如今转型以创意娱乐为主导的索尼,有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谈及现阶段的企业定位,索尼官方的定义是一家「建立在坚实技术基础上的创意娱乐公司」。

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略显抽象的企业定位时,就意识到要全面诠释索尼企业定位并非一件易事,只能通过一些具象的东西来加以理解。

在索尼位于东京品川的总部大楼,有一面索尼历史墙(History Wall),展示了索尼创立以来的重要产品和大事记。当中放置的一个用黄金铸造的小白鼠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 图片来自:kimoto-sbd

1955 年,索尼推出日本首台晶体管收音机 TR-55,虽开创了技术先河,但 3 年后随着晶体管成为主流,被大企业以规模优势超越。彼时评论家讥讽仍算是创业公司的索尼,是「大型企业的实验小白鼠」。

▲ 索尼晶体管收音机 TR-55,图片来自:索尼官网

虽然这个评价引起了当时索尼员工们的愤怒,但面对质疑,索尼创始人之一的井深大却将这一标签转化为精神动力:「开拓新产品若被视作『小白鼠精神』,何尝不是荣耀?」。后来,索尼更是用黄金铸造一个了小白鼠雕塑,既是对嘲讽的回应,亦是对索尼「敢为天下先」价值观的定格,并用以激励后来的索尼员工都要保持「创造未存在之物」的初心。

在这次索尼公园的采访过程中,项目负责人永野大辅告诉我们:

盛田昭夫作为创始人之一,他给我们的影响很大,所以我们想把他的一些想法或者精神世代的传承下去。不管是盛田昭夫先生,还是索尼,一个重要的 DNA 就是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

▲ 摆放在 Sony Park 顶层天台的 AFEELA 原型车

从这个角度来看,放弃可观的地产商业价值转而拥抱城市开放空间的银座索尼公园,其实是索尼「创造未存在之物」的空间载体,它理所应当成为了索尼迄今为止打造过的「最大的产品」——这栋独特的建筑物本身,也在诠释着索尼品牌创办时的初心:做别人不做的事情,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

从宣布拆除大楼,到出售大楼百叶窗周边,继而运营街心开放公园作为实验田,直至最终重建银座索尼公园,这长达 8 年的整个过程里,索尼都在践行「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这一点。显然对于索尼来说,坚持做别人从未做过的事情,就是一件最酷的事情。

总体看下来,无论是这个地段,还是这个建筑本身,以及未来这座公园的持续运营,索尼无疑都是需要去倾注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才能一步一步地将银座索尼大楼,变成银座索尼花园,再变成一座银座索尼公园。

▲ 在 Sony Park 遇到了带着 AIBO 机器狗来观展的用户,它的名字是 さくら(樱花)

它与我们之前造访过的 Apple Park 等冠以「Park」之名的办公园区都不同,也超脱于常规意义的企业 Showroom。

从开放性来看,这座 Sony Park 的确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公园——它面向所有人都开放,至于索尼的产品与技术,都隐性地存在于这栋建筑之中,成为场所的一部分,不断更新且持续地服务到访的所有来客。

可以预见,全新的 Ginza Sony Park 能够为银座街区以及周边居民注入更多活力的同时,也能继续吸引全球各地的「索粉」们前来踊跃打卡。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Sonos Ace 耳机体验:3999 元,找一个不选苹果和索尼的理由

By: 谢东成
14 February 2025 at 15:26

一直以来,Sonos 给我留下的直观印象,都是一家追求「无线」连接的智能音响制造商,擅长于打造一系列智能音响产品,并创新性地将这些产品纳入到 Sonos 无线音响系统生态之中。

2024 年年中,伴随着 Sonos S2 App 的焕新上线,Sonos 迫不及待地发布了品牌旗下的首款耳机产品——Sonos Ace 头戴式无线降噪耳机。从产品线的角度来看,Sonos 也正式跻身个人聆听领域了。

只不过 Sonos「迫不及待」的发布节奏,似乎恰好印证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道理。

国行 Sonos Ace 姗姗来迟的原因:一次失败的 App 更新

今年年中,Sonos Ace 在北美地区发布的同时,为了适配 Sonos Ace 和满足老用户们功能性的多元化需求,Sonos 面向全球市场推送了全新设计的新版 Sonos App。

▲ 新版 Sonos S2 App 界面

虽然新版 App 焕新了交互设计,并带来了诸多强大的崭新功能,但 App 的稳定性和功能性都出现了大面积的问题,软件上的 bug 严重地影响了大量的 Sonos 用户,甚至还影响了一些使用 Sonos 商播服务的店铺。

▲ 从来未见过 Reddit 上面讨论 Sonos 讨(tu)论(cao)得如此激烈的

彼时,大量的抱怨声音充斥着社交网络上的每一个 Sonos 话题,可以说此次软件更新,已经成为近年来消费电子市场中最为灾难性的事件之一,甚至有用户用微软推出 Vista 来作为类比。而且 Sonos 的 CEO 和 CPO(首席产品官)也因此而在 2024 年的年底宣告离职。

所幸的是,伴随着大半年的持续优化升级,现在的 Sonos App 已经基本恢复正常(恢复了 90% 以上的缺失功能),Sonos Ace 在海外市场的销量成绩也让 Sonos 取得了优于预期的季度业绩。

虽迟但到,Sonos Ace 也在 2024 年 10 月底的时候正式登陆中国大陆市场,上市定价 3999 元,和 Apple AirPods Max 的国行定价保持了一致。

至于 Sonos 为什么要涉猎耳机市场,时任 Sonos CEO Patrick Spence 的回答是:

因为这是 Sonos 的用户们所要求的。

所以有着「Ace」型号后缀的 Sonos Ace,不但是一款对标 AirPods Max 的旗舰级降噪耳机,它同时也是 Sonos 音频系统的耳边延伸。

恰逢广州也终于降温,逐渐步入冬季,我们也终于可以长时间地体验到这副头戴式降噪耳机了。

很 Sonos Style 的外观设计,一如既往的简约又精致

打开 Sonos Ace 的包装盒,率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毛毯质感的耳机收纳盒,采用回收材料制成,耳机本体直接就收纳在其中。

在这个相对轻盈的耳机收纳盒当中,Sonos 设计了一个磁性可拆卸的线缆收纳袋,可以将包装盒内附赠的 USB-C to USB-C 线缆、USB-C 转 3.5mm 音频线缆收纳于此。(其实带一条 C2C 贴贴线会更加好用)

因为耳机本体的收纳方式是旋转耳罩至平整状态,就像索尼 WH-1000XM5 和 Bose 700 那样的收纳方式,所以耳机收纳盒的平面体积并不算小,但好在它厚度比较薄,放在双肩包里也不会过于占地方。

当然,如果能够像 Bose QC 或者老款索尼头戴式降噪那样,可以将耳罩向上折叠收纳就更好了。

回看整个产品矩阵,可以发现 Sonos 的设计语言高度统一,属于单凭外观就可以一眼辨认出「这是 Sonos 的产品」的程度。

所以 Sonos Ace 的本体也继承了这种既简约又精致的设计手法,耳机腔体外壳的主要材质是塑料,表面采用了细腻的哑光处理,不粘指纹的同时也让它的视觉效果看起来更加高级。

同样地,Sonos Ace 也仅提供了黑、白两种颜色,仅在右侧耳罩上有一个压印的 SONOS logo,显得非常低调优雅。

若是要问为什么 logo 印在了右边,那么官方下场玩梗式的回答可能会帮到你:

Sonos is always RIGHT.

内侧的耳垫采用了可拆卸设计,和 AirPods Max 类似也是磁吸的构造,支持拆卸替换,但没有采用网状材料,而是直接选用更加柔软的皮质来包裹内里的记忆海绵,配合大量数据调研之后才定型的椭圆形耳垫,目的是为了提供更好的佩戴舒适度和更强的被动隔音能力。

▲ 可拆卸的设计,耳垫和头樑都非常柔软

相同的皮料也运用到头樑的内侧位置,进一步舒缓佩戴时头樑下压的压力。

头樑和耳罩之间使用了金属材质打造的伸缩柄,高亮的表面营造出顺滑精致的质感,可以比较轻松地进行耳罩长度的无级调节,让耳机本身与用户的头型更好地贴合。

最重要的是, Sonos Ace 的整机重量为 312g,比 AirPods Max 轻盈许多,比 Bose 和索尼要稍重一些,因此我并不会觉得 Sonos Ace 佩戴起来会有任何压力,得益于柔软的耳垫,我认为 Sonos Ace 在长时间佩戴方面会更显优势。(除非环境气温太热)

应该是考虑到实用性,崇尚极简的 Sonos 选择在耳罩后侧保留了多个实体按键,包括了左侧耳罩上的电源按钮,右侧耳罩上的模式切换按钮,还有支持滑动/按压的「内容按键」。基本上这些按钮的形状都比较独特,加上耳后的位置很容易定位,在佩戴耳机的时候也能直接完成「盲操」,也符合使用直觉。

因为两侧耳罩的形状相近,所以初次上手需要刻意地区分 L/R 左右两侧。用习惯了之后,你会发现左右两侧耳垫网罩的颜色会存在区别,再用金属质感的「内容按键」来直接定位 R 侧,就可以直接辨别出左右两侧。

整体来说,Sonos Ace 作为一款头戴式耳机,很好地兼顾了外观好看和佩戴舒适这两个核心要点,显然是做足了准备而来。外观简约却不简单,做工细致精良,作为穿搭配饰也很好搭配。

▲ 不经意间也会压损这个柔软耳垫

唯独要注意的是,这套可更换的耳垫虽然很舒服,但是它表面覆盖的人造皮革材料还是非常娇贵,长时间被硬物挤压(例如放在笔记本的边缘上),会造成不可还原的痕迹,由此可以想象它若是遭遇坚硬表面应该会面临破裂风险。

也许是考虑到耳垫会存在着磨损的因素,官方商城提供了这个配件的单独售卖,售价为 399 元。

传承自音响系统,如同温开水般的声线

无论是设计样式,功能形态,还有国行的上市定价,都可以明显地感觉到 Sonos Ace 的头号对标竞品就是苹果的 AirPods Max。所以在使用之前,我已经将 Sonos Ace 的预期值直接拉齐至我对 AirPods Max 的体验印象。

在连接方面,Sonos 支持 apt-X Lossless 编解码协议,与高通芯片的 Android 设备相连,最高可实现 1Mbps 的无线传输码率,相较于 LDAC 来说,码率会一定提升。但与 iOS 设备连接的时候,就只能使用 AAC 编解码,传输码率反而会收到限制。

要想获得无损传输,Sonos Ace 也支持 USB-C 接口的有线音频直连(支持 3.5mm 音频线 / C2C 数据线),尤其是用贴贴线、细雳线来直接与 iPhone、Android 手机、Mac/Windows 电脑相连,都可以直接通过 USB 识别连接,在畅享无损音源播放的同时,也能为耳机补电,真切地做到「随时连接」,还挺方便的。

关乎音质的硬件部分,Sonos Ace 搭载了两个自行设计并定制的 40mm 驱动器,还有定制的 DSP(数字信号处理)电路元件。

▲ Sonos Ace 拆解. 图片来自:iFixit

官方对调音环节也有说明,Sonos Ace 经由打造过无数 Sonos 音响的音频工程师进行调音,还加上了由众多世界级音乐人(不乏奥斯卡和格莱美获奖者)组成的 Sonos 声音委员会进行把关。

所以我对 Sonos Ace 试图在耳机端还原 Sonos 音响那种「温开水」般的声音风格,感到毫不意外。

Sonos Ace 给我的直观感受是比较温暖明亮的声音,符合大众口味的调校。它在低音部分做了一些加强,低频下潜虽然不是特别深,但回弹比较有力,让低音表现比较突出的同时,也不会感觉到过分松散,整体浑厚的表现定下了温暖的基调。

针对高音的优化也很明显,高频是直观可感知的那种明亮,中频人声部分会比较靠前一些,听感比较自然。但无论是聆听音乐、还是播客节目、或者是电影内容,Sonos Ace 都自带一种沉浸式的效果,听着听着就会让你沉浸到声音当中,并且长时间聆听都不会觉得疲累。

无论是佩戴舒适度,还是耐听度,我都已经在飞往伊斯坦布尔的 11 个小时长途航班里亲身验证过了。

主观地来说,对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我用 Sonos Ace 来听《Popular》的时候,前奏部分背景乐器的鼓点包裹着麦当娜的口述语呈现出了非常惊艳的声音效果,整体呈现出来的立体感比较明显。

加上 Sonos Ace 是支持空间音频和杜比全景声的,无论是有线还是无线,它都可以播放来自像 Apple Music、Amazon Music、Tidal 的支持杜比全景声和索尼 360 临场音效的无损音频曲目和空间音频曲目,更加庞大的音频信息量和空间音频的加持,会让我觉得更有临场环绕的感觉。

可以说,在声音表现上,Sonos Ace 并非那种声线出众,万里挑一的绝对好声音,事实上它反而就像是一杯温开水,平淡稳定却又传递着温暖的力量,适当的温度和自然的环绕声会让我觉得 Sonos Ace 会比 AirPods Max 更加打动我,最重要的是 Sonos Ace 也能满足长时间聆听的耐听体验。

但若是单论音质表现,我认为 Sonos Ace 的声音效果是略逊于索尼 WH-1000XM5 的。与 iPhone 进行蓝牙连接的情况下,索尼的声音显然会更加有层次感,底噪对比来说也少很多,整体的声线比 Ace 要更纯净一些。

除了用来听音乐之外,其实 Sonos Ace 更很适合用来看电影和看电视剧,配合手机去打开 Netflix 和 Disney+ 来观影,Sonos Ace 优秀的低音和清晰的人声表现也带来了非常不错的视听享受。

另一方面,从 iFitix 的拆解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Sonos Ace 其实底子非常好,具备一定的优化潜力,所以当你觉得 Sonos Ace 的默认调音不能完全满足你的听音喜好,你也可以在 Sonos App 中自己调节 EQ 均衡器来获得贴近你口味的声音。

降噪 \ 透传,皆是旗舰级水准

似乎是随着索尼 WH-1000XM5、Bose QC Ultra、Apple AirPods Max 的畅销,头戴式降噪耳机的主动降噪和环境音透传两大能力,已经被固化成旗舰级头戴式耳机的重要标签。

为了实现官方宣称的「世界一流的 ANC 体验」,Sonos Ace 在耳机上配备了 8 个拾音麦克风,精心设计的阵列位置能够精准定位和中和外部声音,从而提供足够强效的主动降噪能力。

经过长时间的体验后,无论是在日常通勤,或者是办公室内办公,以及长时间的跨国航班当中,我都觉得 Sonos Ace 的降噪效果确实是令人满意,可以隔绝掉绝大多数的环境噪音,唯有高频尖锐的声音偶尔会穿透进来,但大多数情况都能够让你获得「隔绝尘世间」的静谧沉浸体验。

所以 Sonos Ace 的降噪表现,我认为是和 AirPods Max 保持相近,但稍弱于 Bose QC Ultra 和索尼 WH-1000XM5。

但 Sonos Ace 最令我感到惊艳的还是它的「感知模式」(透传环境音),启用这个模式之后,周遭的环境音会以一种极其自然且极低时延的方式传入耳罩之内,仿佛能够在耳边感知到耳罩之外的空气流动,让我觉得「仿佛没有戴着这个头戴式耳机」一样。

就感知模式而言,Sonos Ace 是目前我体验过的耳机之中,最接近 AirPods Max 的一款。

整体而言,Sonos Ace 在主动降噪和环境音透传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优秀表现,的确能够跻身头戴式降噪耳机的「旗舰」行列。

Sonos 系统的延伸,Ace 不止于耳机

正如开头所述,Sonos 多年来已经用丰富的音响产品,构建了能以不同的方式去组合的无线音响系统,可以说 Sonos 的核心业务依然在于无线音响。

而看似「不务正业」的 Sonos Ace 耳机,其实也是「正业」当中的一环,作为无线音响系统的延伸,成为整套 Sonos 无线音响系统的一个「独享」听音位。

这也是 Sonos Ace 和同类产品之间最大的差异化功能——TV Swap(家庭影院连接)。

▲ 图片来自 电动派大星

记不起已经有多少个夜晚,当我夜晚回到家中,躺在沙发之中并点亮电视机,试图在浏览喜爱的流媒体视频内容的过程中,卸下整天的疲惫。

此时,LG C4 OLED 电视配合 Sonos Beam & Sub mini 组成的音响系统总是能够给我带来沉浸式的观影体验,让我暂且忘记现实世界的烦忧和困倦。

但就是这个时候,对声音响度比较敏感的家属总是会让我:「小声一些!」

有了 Sonos Ace 之后,我就可以通过按下耳罩后的「内容按键」来连上我的 Sonos Beam,将整套音响系统的环绕立体声家庭影院体验,转移到我的耳机之中。让我在客厅享受家庭影院的时候,也不会再打扰到家人。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切换音源的速度非常快捷,按下按钮的下一刻就能实现音频的切换,这一点也再度加强了 Sonos 「系统生态」的优越性。

可能你会说,现在有不少电视机也具备蓝牙耳机的功能,甚至 Apple TV 也支持 Apple ID 流转 AirPods 耳机的能力。但事实上,电视机自带的蓝牙连接功能偶尔会出现连接不太稳定的问题,直接就会造成音画不同步的情况,而且音质下降得也比较明显。

而 Apple TV 得益于 Apple 系统生态的无缝流转,的确可以与 AirPods 系列耳机做到稳定的声画同步,并且尽可能地将环绕声体验带到耳机端。只不过这个体验会局限于在使用 Apple TV 的情形,若是切换到有线电视机顶盒,或者电视机系统中的 App 时,AirPods 的播放就会失效了,此时我们又不得不手动打开电视机设置页面去进行蓝牙耳机的配对连接。

基于 Soundbar 音响系统实现互联的 Sonos Ace 在此处又再度尽显优势,无论是在使用有线电视机顶盒、电视机系统内的 App、Apple TV 等信号源,电视机的声音输出仍然是通过 HDMI eARC 来输出到 Sonos Soundbar 里去。

所以,启用 TV Swap 之后,Sonos Ace 会通过 Wi-Fi 的方式与 Sonos Soundbar 连接,电视机的输出端并未发生任何变化,所以 Sonos Ace 便能同步播放电视机输出的环绕立体声,做到极致的音画同步,声音也能保有 Soundbar 声效的七八成功力。

可以说,作为 Sonos 系统的一个独特延伸,Sonos Ace 让众乐乐到独乐乐的转变,依然保持动听迷人。

定价不菲的它,确是为 Sonos 粉丝而造

值不值得入手 Sonos Ace,是海内外社交网络比较多人会提问的一个问题。

在我看来,如果 Sonos Ace 只是一副单纯的蓝牙无线头戴式降噪耳机,那么定价 3999 元的它将很难在高手如林的头戴式降噪耳机市场里凸显自身优势,但作为 Sonos 苦心经营多年的家庭音频系统当中的一员,Sonos Ace 固然有着独特的过人之处。

受限于相对高昂的定价,它注定无法成为大众宠儿;溢价的部分仅仅体现在「Sonos 系统」的生态体验当中。所以毋庸置疑,Sonos Ace 正是迎合了 Sonos 忠实用户们的需求而生,也是系统中的一块有趣的「积木」。

只不过在家庭影音中满足私享的耳机需求,并非当下才突然萌生,而是由来已久。

在过去的十年间,不少 Sonos 用户们早已被迫寻求其他替代的解决方案(例如专门买一个耳机来接入电视机蓝牙)。所以,姗姗来迟的 Sonos Ace 不一定能直接打动普遍的 Sonos 用户,尤其是在更「卷」一些的中国市场,市面上的可选项实在是太多了。

如果你并非 Sonos 的用户,只是想要一款头戴式降噪耳机的话,我觉得 Sonos Ace 未必适合你,价格更加优惠、声音表现更为成熟的 WH-1000XM5 显然是更优的选项。

但放眼全球的 Sonos 用户群体当中,实则不乏忠实受众,尽管此前被软件更新伤透了心,但在 reddit 上仍然有不少用户纷纷表示已经入手了 Ace 耳机,甚至有海外用户给出了「看在 Ace 的份上,我决定原谅 Sonos」的超高评价。

就我而言,在音质和降噪透传能力都达到了旗舰水准的情况下,如果要让我讲出一个非它不可的理由,那么我的答案必然是这纯白色的简洁设计——真的是一见钟情,过目难忘。

我也希望,Sonos Ace 可以保持升级,持续优化声音表现和生态能力,让这 3999 元的定价能获得更充足的说服力。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随身听和冰啤酒,流行乐与热咖啡,谁来定义经典设计?非正常读物 vol.4

By: Steven
13 August 2023 at 15:21
🎥 点击封面播放视频,可以优惠价购买这本书

是什么,在炎炎夏日的晚上,让人获得一丝丝清凉与放松的呢?或许,是一段与友人的闲谈,或许是一罐啤酒?可是,你是否想过,为什么,装酒的易拉罐会设计成这样子呢?

🎥 点击播放视频

你可能没有意识到,易拉罐的历史,距今只有短短 61 年。

六十年前,由于消费者需要随身携带开罐器才能打开铝罐,这极大阻碍了初代罐装饮品的推广。自开罐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当时,该领域到处都是失败的原型先例。在一次野餐中,印第安纳州的工具生产商 厄尼 · 弗雷兹 不得不靠着汽车金属杠才打开罐头。经此困扰,他开始着手开发带耳片、可拉开的罐子。他创造了一个跷跷板机制,利用小杠杆,沿着预先半切划线的开口,撬开罐盖。他将小杠杆通过冷焊法固定在罐子的铆钉上,铆钉也使用罐子本身的材料。

他把这个创意,卖给了美国铝业公司。1962年,匹兹堡啤酒公司下了第一笔订单,订购了10万只拉耳罐。许多爱钻研的个人以及公司,继续改进他的发明。1965年,拉耳式开口被拉环取代。1975年,丹尼尔 · 丘德齐克 开发了不必拆卸的拉环装置。打开拉环即可畅饮的易拉罐,撕开了罐装饮料行业的巨大市场,也成为了美国饮品行业的圣杯。

🎥 点击播放视频

方便的工具,总是更受人们的欢迎。尤其是,成瘾性饮料。比起可乐和啤酒,人类更早开始了,对现制咖啡器具的工业化探索。

1933年,意大利人 阿方索·比乐蒂 设计出了摩卡快速咖啡壶。这款炉顶咖啡壶,自1933年首次亮相至今,仍然保持着它的经典设计。

这款壶由3个金属部分组成:用于煮水的底部胆舱,放置咖啡粉的过滤器,以及带有一体式壶嘴的咖啡液收集隔间。煮沸的水穿过咖啡粉,从中间管道顶部如涌泉般流出,一杯富含油脂的咖啡就做好了。

据说,比乐蒂在设计这款咖啡壶的时候,参考了当时的洗衣机。那会儿的洗衣机,由一个锅炉式的底座和顶部的洗涤盆组成。因为铝的导热性能,和多空隙的表面特性,既能快速把水煮开,又能维持住水温,还可以吸收咖啡风味,于是成为了摩卡壶的首选材料。

🎥 点击播放视频

如果说饮料的工业化平权,给人们带去了身体上的享受,那么,随身听播放器则是伴随着流行音乐的黄金年代,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精神滋养!

索尼的董事长盛田昭夫认为,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音乐。这款 1979 年诞生的 TPS-L2,它的外形尺寸仅仅比磁带略大一些,这种便携性,使它超越了不同的市场界限和地域文化影响,大获成功。

德国博朗的设计工作室与日本的极简主义,在索尼身上充分融合。小巧的体型与干净利落的造型,至今仍被津津乐道。

它最初的产品定位是青少年市场,因此在设计上,采用了类似蓝色牛仔布拼接金属色的涂装,并设置了双耳机插孔,以供两人同时靠近彼此。这使得它成为了当时乃至今天许多人心目中,一代经典的流行文化符号。

🎥 点击播放视频

考点众多的设计史,是我读书时期的噩梦。那么多陌生又拗口的人名,我从来都记不住。但是,工作多年以后,我渐渐意识到:

那些经典的设计,都是那个时代下的一次又一次范式革新。

设计史不是设计师史,也不是经典产品史。

当我关注一个设计时,我所关注的是人们如何使用它。人名和产品不是设计史,它们所对应的社会形态、人文环境以及生产技术水平,才是。

设计史是最简便、最低成本的索引目录。

对某个著名设计师的关注,其实远远达不到了解设计。站在宏观的角度去观察,一条已经梳理好的时间轴,就很有帮助。这条时间轴未必符合每个人对历史的认知,但由此发散出来,而关注到的无数分叉,会在日后形成自己的视野有着不可避免的重要性。

任何历史最终都是汇集在一处的。

人类史谈论人类如何进化、如何实用工具、如何创造了古往今来的生活。然而这些生活当中,却也并行着器物进化的历史。这些历史其实是同一部历史,关心设计的历史,就是在关心自己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

历史是人类的镜子,也是器物的根。

上万年来,人类无数次地重复着同样的错误,然而器物,却一直按照自己的节奏在进化着,从最粗糙的原型里诞生,伴随着人类不断地尝试,衍生出了丰富的世界。

这样的过程,怎么能不迷人呢?

设计史不是人名、地名,不是产品和公司的名字,它是人类和器物之间,相互扶持,纠缠不清的故事,是古往今来的人们,用对生活的热爱,所写下的诗。

在我看来,每一位设计爱好者、在职设计师,我们的案头上都应该至少有一本这样子的书。

做为一本观察世界的魔法目录,它是我们随手可得的一条又一条线索,每一次翻开,都能对我们所处的世界多一份联系和了解。

🌟从视频入口下单,会有观众的福利优惠券!

这次是为 中信出版社 推荐一本新书。这本书由 英国费顿出版社 编著,内容非常丰富。书籍主题专注于探索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其中包含了许多激发灵感的故事和实用的技巧。无论你是学生、艺术家、工程师还是企业家,这本书都会为你提供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创造力的启示。通过精心编排的章节,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创造力的来源,从观察自然到探索文化,再到引发思维火花的不同方法。而且,书中还包含了一系列的练习和案例分析,帮助你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创造性思维的技巧。这本书不仅能帮助你在个人生活中拥有更多灵感和创造力,还可以帮助你在工作中更具创新性和竞争力。如果你对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感兴趣的话,不妨考虑阅读这本令人兴奋的新书。无论你是专注于艺术、科学、写作还是其他领域,这本书都将成为你的灵感宝库。购买这本书不仅能丰富你的知识,还可以激发你的创造力,并为你的个人和职业发展提供指导和启发。(此段落由 AI 拓展)

🌟从视频入口下单,会有观众的福利优惠券电脑端和手机端都有对应的入口。

🎥点击这里,可播放相关视频

视频下方入口可以优惠价购买这本书。

正在一点点发生转变的三十六岁

By: Steven
20 March 2023 at 22:28

虽然已经对自己的年龄不太有感知了,但今年却因为前段时间的一系列事情,而感受到了一股力量在推动着某些事情前进。那是一股巨大的浪潮,一股将会被历史记录的洪流,而我隐隐蹭到一些浪花,感受到了来自三十六岁的礼物:转变的推力。

最开始是从去年八月开始接触 AI 创作,短短半年时间,到今年二月就明显感受到了巨大的进步。如果说前面几年的各种什么元宇宙元年、AR/VR 元年、Web3 元年都还只是一波波热钱推动的热闹的话,那么这一波 AIGC 所带来的冲击,已经不是元年这种概念了。它已经直接冲到了我们的面前,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拓展到各种方面。我向来都是技术进步派,这种变化让我感到兴奋,比起担心、忧虑,我更加希望参与其中,拥抱这一切的变化。

然后,是在一段很长时间令我感到厌烦但必须处理的各种工作之后,突然收到了来自熊小默苏兆阳的邀请函!他们的线下展终于要开了!先和筱烨商量了一下,得到她的支持后,我果断买了去上海的飞机票,奔赴一处让我得以喘息的「他处」。

我太需要一次「离开」了!

逃离这些令我感到厌烦的、繁复的文书工作,以获得片刻自由呼吸。尤其这是一次我期待已久的见面,与这两位朋友时隔一年的见面,与他们的展览以及这些艺术家们的见面,以及与他们的作品的见面,一次让我可以从世俗中抽离,与自己的见面。

第三晚,回深圳前去现场 say bye,却遇到了启发我做视频的 Flypig
作品代有强烈私人情绪的林洽
多年观众和网友,前锤子产品经理,杰里开
新认识的朋友,很棒的小泽zz6

看到大家都在认真地做着自己热爱的事情,这非常打动我。

其实在 2015 年的下半年那几个月,我做过一个叫做《搭讪》的设计采访栏目,一共做了七期,采访了不同领域、不同阶段的设计师。后来因为工作原因,就搁置了。大概从前年开始吧,我就隐隐希望把这件事再拾起来。尤其在看到《拍照的人》第一集播出后,更加刺激了我要把这件事重新拾起来的想法。

我要把设计师们和产品的故事挖出来,用纪录片的方式。

左起:苏兆阳、熊小默、苏志斌
第一晚留到最后的人:熊小默、苏兆阳、akira 以及所有参展艺术家和朋友们
全画幅相机取景器里的苏志斌和熊小默
苏兆阳送的非卖品:《拍照的人》泡泡骚

结束后我们一起去吃饭,期间我问熊小默为什么想做这件事,他说他要歌颂摄影,不是精英化的摄影师身份或者某些作品,而是摄影这个行为以及那些一直在拍照的人。我说这很动人,因为我也一直想做这件事。

我今年要重新开始做这件事。

正好二月初的时候,迪龙找我聊,关于传播他和曾德钧老师搁置了十年但正在重新制作的那一对特殊的音响。他们最开始只是想写一篇文章,但我建议,应该是一条视频,一条记录了你们共同的作品以及你们的采访的纪录片。于是,这件事终于有了一个开始的契机。

郑冬平和他的设计师们在讨论设计方案
郑冬平办公室一角

从上海回来后的第一个周一,我去见了刚重组了公司和工作、生活的郑冬平。他把上善设计的工业设计业务解散了,专心在现在的小家电新品牌上,原本的上善收缩成一家品牌设计公司。我跟他说了我想做这个纪录片系列的想法,我想以他为开始,做第一条片子。

他答应了,他的合伙人也觉得很有意义。

即刻公司的大门,可见即刻和小宇宙的logo
来过小宇宙录音室的主播们
相当专业的小宇宙录音室

在上海的第二天,在雨医生和 Kael 的带领下,参观了即刻。

很羡慕这样有活力的年轻人的公司,并不是说互联网公司的工作环境轻松的意思,而是觉得他们有想法就立刻执行的环境,非常激励人。他们告诉我,原本这些位置是空的,但大家因为对这些事情有兴趣,就主动投入精力来做。

我喜欢这种活法。

雨医生一直在向我发出录播客的邀请,她和 Kael 都是我的观众,总说我这样的内容在互联网上独此一家,很难得。前一晚,熊小默和苏兆阳也是这么说我的视频。独特才是最重要的,不存在所有人都喜欢的东西。这也是我所赞赏的。我还有一个理论,是关于把两个领域结合在一起做到自己独门独院的工作才是最好的状态。只是,我目前还不知道可以用播客聊什么。

我想,我也会开始做播客的,但还需要一个契机。

左起:苏志斌、yoga、显卡

同样在进行工作和生活转变的,还有 yoga 和显卡的B站频道

两人终于彻底脱离音乐老师的身份,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运营频道上来。我为他们的选择感到高兴,不是因为离开或转移,而是他们明白自己要什么,找到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并正在努力付出和尝试。这是最珍贵的!

他们接下来想做的事情,多少也和我想做的方向有不少重叠。这可能就是奇妙之处,当我下定决心要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事情居然都这么慢慢地靠拢过来了。更妙的是,事情还把朋友们互相串起来了。我希望能串得顺利和成功,这样才不枉费这些认真的人们如此热爱生活。

头一回有品牌方主动给我的合作打分,是索尼

我的想法甚至引起了另一些朋友的关注,开始问我,这个项目有没有品牌冠名。

虽然事情还八字没一撇,但我很开心有这么多人在支持我。这让我想起以前在一些书和文章里看到的一个说法:如果你想要一个东西或者想做一件事情,不应该藏在心里,而是大方地告诉所有人,这会让更多的机会和帮助向你靠拢,也能驱使你更有动力地去完成。

我其实一直是一个「怀孕没坐稳就不敢说出来」的个性。因此,一直都是默默独自完成一些事情之后,才和大家分享。但也许最近这些事情就是在驱使我,要做出一些改变。

同时还穿插了雷雨的闭社风波!

突如其来的闭社通知!
紧急召开的跨度达二十届人的会议
没停止过的群内讨论和时空联动

很难想象,国内还有哪一个大学社团能够这样。一个二十多年的学生话剧社团的新人旧人为了一个团体的存亡,一起跨时空地想办法解决生存问题!

本着不干扰和信任的原则而默默关心社团的老鬼们,在存亡之际,一起发挥大家各自在社会里打拼的经验,组织会议、了解问题、梳理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组织新的人事关系,推动社团改革,确保延续和发展。

话剧人的魂呐!

筱烨送我的生日礼物:给我平时吸眼泪的手帕
vendor 的咖啡师拍的我
杠杠镜头里的我,大家说显得很乖巧

今晚用在 coffee venodr 写博客的方式过生日,让杠杠帮我拍了两张照片记录一下,快到九点的时候还送了我今天的最后一块蛋糕做生日蛋糕。

面对这两周的经历,我该说什么呢?

“ 地球还是蛮不错的!我应该还能再住 60 年吧!”

❌
❌